中國也有成功的價值投資者,可為什麼稱「價值投資不適合中國」的人對他們隻字不提?老拿徐翔反覆說事?
昨天重看吳曉波和秦朔的舊節目,看到他們對中國股市的批評,並用徐翔作為反面案例(秦朔《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巴菲特》)。可是中國也有一些踐行價值投資並有所成就的投資者,像趙丹陽,但斌,李馳等等,為什麼這些知名財經媒體人在論證「價值投資不適合中國」時對這些人隻字不提?是因為這些人的業績不如徐翔等人嗎?
謝邀。時間倉促,不想開電腦,用手機打了,見諒。
A股能做價值投資么?答案是能。
貼幾張比較典型的價值股的圖
但斌的茅台
恆瑞醫藥
格力電器
有很多人說的萬科
這些圖可以看到,如果在這些公司的早期,或者10幾年之前買入這些公司的股票,可以獲得驚人的回報。但是,國內的部分價值投資者卻並未被多數人看好或者提及,這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業績不好。
但斌很牛逼,看中了茅台,07年高位不走,付出了高額的時間成本。此外,雖然是茅台死忠粉,持有資金占整個基金的比例卻不是非常高,導致了基金運作的不佳。客戶要看到的是業績,業績不好,不管你眼光多准,照樣提錢走人。你可以說投資者短視,茅台如今那麼高,但投資者為什麼不能自己all in茅台卻一定要買但斌的基金呢?
趙丹陽很牛逼,07年逃頂,還和巴菲特吃了飯。可是他的業績一年不如一年,在牛市都沒能帶來豐厚的回報還大言不慚地說押注A股。可以去看他09年之後的業績,年年虧。07年後投資印度的基金也是虧,後來把錢撤出來了,印度股市倒是漲了。
李馳不了解,業績也沒公開,我也不多說。還有林園等各式人物,我也不一一說了。
價值投資的能力,一得經得起投資者的考驗,二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目前國內,基本沒有。
為什麼沒有?這不能怪這些價值投資者們,我來講講。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未到,股市更是個孩子。在一個新興市場里,要把價值投資做成功是很難的事情。一個新興市場,波動是非常大的,因為經濟支柱是很脆弱的。當年的金磚四國,現在也就中國能算牛逼,印度還有點潛力,剩下兩個不知道排哪裡去了。巴西當年申辦奧運會的時候,肯定想不到現在的狀況。
一個波動的宏觀經濟,造就了波動的市場。一個波動的市場,熱點一直都在切換,這裡的熱點不是金融市場的熱點,而是實業的熱點。
一開始是地產,後來是酒,後來是醫藥,到如今高科技產業,別的國家快100年的發展歷程,我國不到40年就走成如今的模樣,從投資,出口,再到消費,到如今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的產能升級,一切都發生的太快。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美林時鐘在國內被玩成電風扇。
在中國做價投,最忌諱的一句話卻是出名的buy and hold(買入並持有)。
持有到什麼時候?要持有多久?一直持有?抱歉,經濟形勢轉變太快,市場切換太快,客戶資金等不起你。
看上面的K線圖,你會發現國內的股票都是有周期性的,最明顯的就是萬科。
國內被人熟知的價值投資者們都等不起,因為客戶等不起,時間成本等不起。
按大方向講,國內最適合的投資策略還是趨勢投資,去找產業拐點,做戴維斯雙擊,美國典型上世紀60-80年代的玩法。而那個年代,巴菲特並沒有做得非常好。
價值投資,每個市場都能做,只是是誰做,能不能做。國內目前能說在做價值投資的,也就類似郭廣昌這樣的人。用保險公司厚實的現金流去做財務投資,所謂巴菲特模式,這也是巴菲特的財富突然雄起的原因之一。保險公司基本是cash cow,豐富的現金流,不同於普通私募基金,沒有客戶贖回的強大壓力,更適合於做真正的價值投資。
我猜想有人會拿美國的一些做得比較不錯的hedge fund來反對我。我覺得還是要勢必分清價值投資和基本面研究,這兩個完全不同,國內的財經媒體學術能力有些許不夠,造成如今的困惑。
關於徐翔,我覺得過了。你可以說他操縱美邦服飾是違法的,但他之前的短線操作行為對市場並無害處。如果你要把擾亂市場的罪強加給徐翔,那Livermore的書也別讀了,the market wizards書里的人統統抓起來,順便把推薦這本書的比爾蓋茨抓起來好了。
所有人的行為,到頭來都是市場行為。徐翔的操作思路,完全是因為散戶出身。我就10萬,你還要我做價投?盼望著放10年後變100萬?市場結構決定了參與市場者的行為,若a股市場70%都是機構,那麼情況應該就不一樣了。
當然,市場的制度也是無法做價投的一個問題。辛宇說的很對,大意是a股偉大的公司也就那麼1%,我辛辛苦苦去找那1%還也許沒找對,為什麼不能去做波段做差價?
說點敏感的,a股文化類公司我一概不碰。之前ip都炒的很火,的確,文化類公司還蠻賺錢的,可是壓根不並表,不放在上市公司里,揣進自己腰包,等要解禁了再放進去出利好高位套現。
當然,這種事情,不止文化類公司。
這個市場太會騙人,一般人做不來價投。美國股市也一樣,只不過人家不用人騙了,用電腦。如果死抱著一隻股票不賣就叫價值投資的話,那中國散戶大部分都是。
別人不太清楚,就說但斌吧。旗下30多隻基金,8成負收益。但斌的口號是不和同行比業績,不做跑贏大盤就算成功這種自欺欺人的事,對旗下基金要求的是絕對收益。但是,旗下唯一一個能看的過去的基金就是07成立的那個示範窗口了,將近10年,可憐的不到110%的收益率。最最關鍵的是,他的基金總資金量很小,根本還談不上市場容量問題。
從業10年,年化收益率1.4%,這其中還是趕上了3波大漲行情。完全跑輸通脹利率任意一項。
巴菲特人家做價值投資,人家不玩波段,但是人家每年的凈利潤,增長率是實實在在的,但總這個,搞的真像個機關老幹部,不求賺錢但求不虧。
這麼多股票漲到天翻地覆,但總的凈值穩穩不動。
這說明,要麼是A股壓根沒有有價值的股, 要麼是但斌發現不了。
但不管怎麼樣,樓主說的那個人沒有提但斌是合理的。因為,儘管但斌自稱價值投資者,但並沒有持續的表現出能夠發現價值窪地的眼光。
順便說個題外話,萬科茅台這類股,我們小區的好多老太太都持有時間比但斌長,我以為她們是價值投資,後來曾經問過她們緣由,總結一下就是老股民的情懷。
樓主另外提到的人不了解,不便評論。
炒股這個事,投資也好,投機也罷,說到底,賺錢才是硬道理。市場的不成熟,消息的不對等。價值投資不是不適合中國,只是目前來說投機更符合現在的中國市場以及國內投資者的心態。
簡單的問一個問題 。。看到的人都說一下 。我10年前 銀行存款才3萬 當然剛剛開戶買了3個月的封閉式基金 ,就拿出來借錢給兄弟做生意了。。後面就幾年不進市場了 。只看不做。 我想問的問題的就是 10年前 你有多少錢 , 有什麼能力和信心 去做一個持股10年的價值投資者 。。。。。
中國確實不適合做價值投資,有沒有價值投資的牛人呢?可能有吧,但是個別人並不能說明整體上中國適合價值投資。大部分價值投資者要麼水平差,要麼自己根本就不是價值投資(比如鼓吹茅台的那位,茅台都翻翻了,可是自己的基金收益率還是那麼低,說明根本沒買嗎)。
問題的關鍵在哪?
在美國,投資者收益的1/3來自於公司分紅。而中國公司的分紅情況卻非常差,上市公司總分紅還不如印花稅多。在中國,投資者收益的絕大部分依靠的是股價的波動。
在美國,你是一家機構,並且現金流充分,那麼你就可以尋找一家低估的公司,買入持有,通過分紅保證盈利就可以了。但是你在中國,作為一家機構,你有業績要求,個股分紅又少,所以,你就得用另一種方式盈利。那種能造成股價波動的方式。
流派,文化,都是符合反身性原理的,越多的人支持這樣的觀點,這樣的觀點就越正確。價值投資者正確與否和多少人使用也是相關的。
——————————————————————————————————
另外,很多人號稱自己價值投資,而且號稱很推崇格雷厄姆,但是,巴菲特能成為股神最關鍵的人不是格雷厄姆,而是查理芒格。你不能因為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小學老師就覺得格雷厄姆說的都是對的。因為那些人不是價值投資者
核心原因:IPO管制,而流動性泛濫,供需失衡,系統性高估,大家都高估,還價值個p,看誰炒的凶吧,一個字,就是干!
不過還是有很多A股做的很好的價值投資者,比如hillhouse張磊還有高毅資產邱國鷺等等。它們肯定也不是buy and hold,BH應該只是幫助他們脫離成本區,選到的票如果被市場帶的overshoot,那不賺白不賺,什麼時候賣出就成了一個風控問題,可以用程序化的方式來解決,但這時候已經離成本很遠,容錯率也會高很多。概括起來就是價值來框定downside,動量來增強upside,和那些亂乾的不考慮downside的散戶和散戶化的機構還是不一樣的。還沒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就想養老?
稱「價值投資不適合中國」的人基本上都是根本不懂價值投資,甚至都沒有研究過價值投資就根據自己的主觀猜測去否定。他們眼裡,中國市場永遠就是個制度落後的賭場,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這點理解也沒錯,但是推論到價值投資必然不符合這樣的市場自然就是大錯特錯了。
這就像是剛被男朋友甩掉的醜女心裡總認為世界上就沒一個好男人一樣~
正常人遇到這種論調,笑一笑就可以了,不用認真
我以為,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不能僅僅是買了等升值,而應該是努力讓其升值。
謝邀。個人建議,還是少看吳曉波吧,水平太差。
以前我也不相信價值投資,但是現在改變了。因為經過復盤,我發現有些股票從上市到今天都漲了很多倍(復權看),至於萬科這種大牛股就更不用說了。但是因為中國股市投機嚴重,真正能做好價值投資的很少,比如你明明看好一家公司股票,很可能會沒人買,長期不漲,你是堅持幾年甚至幾十年,還是馬上換股?這個社會很浮躁,都想著一夜暴富,對這種細水長流的價值投資很多人可能都沒那個耐心。
而且有價值投資的股票太少了,而且自己還不一定能抓住,那麼最後還是會淪為短線投機。
對基金經理來講,如果沒有強大的影響力,你做價值投資,投資者看到你的基金凈值長時間不動可能就會贖回了。為了迎合投資者,基金很難做價值投資。
所以不是A股怎麼了,而是當今的社會怎麼了!【深度訪談】管理百億資金,私募大佬江暉首次揭秘,價值投資在中國的正確姿勢
先將鏡頭拉回到十年前,剛剛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星石投資,江暉就面臨職業生涯中最嚴酷的挑戰。
那是2007年,A股最癲狂的一年,以逼空式上漲創造了股指、成交量、開戶數等多個第一。
這年2月,江暉從公募基金辭職,2月16日,上證綜指以3018點開盤,突破3000點整數大關,2月27日,大盤暴跌8.84%,收2771點,創下10年來單日最大跌幅,超過900隻個股跌停,此後又一路慢牛盤升。
6月28日,星石投資註冊,這一月中,大盤二次探底至3563點後再次展開上揚行情。因為當時私募環境不成熟,註冊和募資都很複雜,直到7月30日才成立第一個產品,彼時上證指數漲到了4400點,等他們建完倉,已經衝到了5000點左右。
對一支新基金而言,最大痛苦就是你剛要發力,卻趕上了行情的尾巴。更痛苦的是,身處當時氛圍,你並不知道是大牛市的開端,還是牛轉熊前最後瘋狂。
接近6000點,大盤還在漲,江暉卻決定把倉位往下砍,2007年10月15日,上證指數突破6000點大關,此刻星石已砍到空倉。到20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達到6124.04點,灼熱的氣氛下,似乎衝到8000點並不遙遠。
如果這是真的,就意味著星石踏空了行情——公司剛成立,並沒有歷史業績依循,人員剛到位,客戶對他們還在觀察期。投資者非常不滿意,做客戶回訪時,有人發脾氣:老子投在別人那的都掙了百分之二十多了,你才給我掙了百分之幾!年輕的客戶經理差點被罵哭。其實2007年星石回報率也挺高,但和那些飆上天的機構沒法比。有人開始說風涼話:江暉雖然是老江湖,業績也很一般嘛。你看別人都賺了那麼多,你們才掙這麼一點點,倉位這麼小,根本就漲不上去。
江暉不為所動。
2008年年初,次貸危機席捲全球,星石研究團隊判斷,影響是持續的,而且他們研究了三十個大類行業,發現二十五個以上都表現不好,整體趨勢向下。
其實當時也有很多投資老手多成功在6000點逃頂,讓他們在熊市中折戟的是後面的抄底動作。上證綜指跌到5000點、3000點時,都有煙花般的反彈,每次會拉一些老手下水。2008年7月28日,上證綜指已摸高到2903.01點,上漲251.41點,很多人相信奧運行情已到來。但8月21日至9月18日的20個交易日內,滬指再跌24.87%,9月26日開始,A股再度展開一輪暴跌,滬指17個交易日下跌25%。
2008年10月底A股達到最低1664點 。不到一年時間內,下跌幅度超過72%,市值縮水最多達到二十二萬億,公募股票型基金冠軍產品收益為-3.07%。
只有6隻私募產品獲得正收益,其中包括星石全部產品,等於在沒有對沖工具的情況下取得正收益。
江暉一戰成名。
江暉是誰?他為何能在大起大落前如此鎮定?
猛攻一個城牆口的人基金行業與通信科技公司,是否有可比之處?
至少私募基金星石投資創始人江暉,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有氣質相近之處。
江暉頗像標準的「理工男」,彬彬有禮,嚴謹,他受不了低效的會議,無目的閑聊,可一旦談到最感興趣的投資理念,馬上滔滔不絕。他擁有24年股票和債券投資研究經驗,與肖華、呂俊、王亞偉等都是中國第一代公募明星基金經理,也是第一批「公奔私」基金經理。
像任正非一樣,江暉極為專註。他聚焦A股,採用中長期趨勢投資法,十年耕耘一個策略,所謂一個策略,即管理全部資產規模都採用「複製投資策略」,旗下所有股票多頭策略基金採用同一投資策略進行投資。
與華為另一個相似之處是,星石高度重視研發,其投研團隊近50人,其中基金經理12名,而且還在擴大,這幾乎是私募機構中最龐大的研究隊伍。公司架構和設計全部為投研服務,給投研創造「類真空」工作環境,不用受到市場浮躁氣氛影響,以保護他們的投資敏感性和專註度。為此星石設計了機構策略部,專門與客戶溝通公司觀點。成本很高的團隊,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一個投資策略中去,是件很奢侈的事。
這與華為風格頗為相似。2016年5月,任正非曾有一次講話,談到華為的成功密碼是「堅持只做一件事」,堅定不移28年只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牆口」衝鋒,在一個方面做大。華為只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對著一個「城牆口」進攻,幾百人、幾萬人的時候也是對著這個「城牆口」進攻,現在十幾萬人還是對著這個「城牆口」衝鋒。密集炮火,飽和攻擊。每年1000多億元的「彈藥量」炮轟這個「城牆口」,研發近600億元,市場服務500億元到600億元,最終讓華為在大數據傳送上領先了世界。
A股,就是江暉的城牆口。
創業十年,星石投資的資金管理規模已從最初的1.5億變為百億,躋身國內頂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公司行列。十年中,A股歷經牛熊,上證綜指下跌30.40%,星石成立最久的產品已將大盤指數遠遠甩下(2007/7/30-2017/5/19)。
江暉是堅定的價值投資者,追求中長期絕對回報。價值投資幾乎已成為巴菲特標籤,只是在中國,他的價值投資理念有些水土不服。
「巴菲特提價值投資有一個前提,就是市場一直向上,滾雪球,找到最長的坡和最濕的雪,然後就一直在滾,但中國證券市場與美國不一樣,它還沒有進入一個穩定的通道。」星石投資總經理楊玲說,「這種情況下你滾雪球就很難受,因為找不到這樣的坡。」
A股並非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散戶佔比仍然在60%以上,這導致市場風格變化非常快,要求反應速度也很快,所以巴菲特買入並長期持有這種模式,在中國往往很難受。如果私募基金堅持不動,大部分都會被淘汰了。星石主要看中長期趨勢,並不一定買純低估值的股票。江暉將之定位為「比較積極的價值投資」,按長期價值投資評估,但操作時更積極。
全球第一投資策略師,華爾街傳奇投資家巴頓·比格斯曾在其名著《癲狂與恐慌》中寫道,我們經常忘記市場先生是一位施虐狂,他用盡各種辦法折磨我們,並以此為樂。美股如此,A股也如此,只是施虐的工具和方式不同。
相比於美股100多年的歷史,A股20多年的歷史,培養出的投資人並不成熟。用戶對基金需求非常簡單粗暴,也不太現實:漲的時候漲到第一名,跌的時候不跌。
這對機構投資者的挑戰是:既無法提供一個用戶心目中的完美產品,又不能離用戶的需求太遠。在此背景下,江暉所堅持的華為路線,會不時遇到挑戰,以及尋找捷徑的誘惑。
江暉所創業的2007年,是中國私募基金元年,這一年大批公募人才紛紛轉做私募,肖華和江暉號稱「價值投資的旗手」明星基金經理,分別創立了尚誠投資和星石投資,以此為標誌,陽光私募結束草莽英雄時代,開始規範運作。
十年中,中國資本市場上演冰與火之歌,經歷過從莊家時代到價值投資時代,經歷過從一飛衝天到斷崖式下跌,經歷過IPO暫停和重啟,經歷過在美上市公司回A潮,經歷過創業板神話,經歷過熔斷之痛。
研究一家基金公司十年,是切入這個宏大命題的抓手。江暉和星石的運行曲線與大環境相比,波幅並不劇烈,這驗證了一條定律:敏銳的市場嗅覺遠非優秀投資者的全部,還必須擁有獨一無二的金融智慧。
他是穩健的冒險者,以人生為投資標的江暉從小就是數學神童,就讀於復旦大學統計運籌系,畢業後進入國家統計局工作。
中國商業史上有著名的「九二派」,指的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受經濟改革推進的影響,大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工作的體制內官員或知識分子紛紛下海創業。江暉並非「九二派」創業者,卻成為後來發展最好的兩家「九二派」公司的早期員工。
1993年,期貨成為中國市場新浪潮,江暉參加了中國第一批期貨人員考試,憑藉數字天賦考取全國第一名。這引起了中國國際期貨公司的注意,中期公司是「九二派」代表人物田源所創立,田也被稱為「中國期貨業教父」。江暉果斷放棄了當時看起來風光無限的公務員身份,成為中國第一批期貨研究員。
三年後,江暉認為債券投資更能創造投資價值,於是加入剛成立的保險公司泰康保險做債券投資負責人。泰康創始人陳東升,也是「九二派」中的佼佼者。
1998年,「老十家」公募基金公司獲批籌建,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拉開序幕。江暉進入了華夏基金籌備組,成為中國第一代基金人。剛剛成立的華夏基金,員工總共十幾個人,江暉擔任債券基金經理,之後在2000年轉任股票基金經理。
這是一個里程碑事件,中國資本市場自此逐漸進入機構時代。公募基金最初很渺小,因為當時莊家還未退場,後來曝出的銀廣夏事件、呂梁事件,都是那個特定時期的產物。別人在做莊,他們在搞價值投資,最初根本搞不過莊家。
「之前客戶都不相信價值投資,從2002年開始,才慢慢獲得認可」。江暉回憶。在2003年,代表價值投資的公募基金經理髮掘出「五朵金花」,即寶鋼股份、中國石化、上海汽車、長江電力、兗州煤業。本來散戶都覺得這種股票很難上漲,但是自他們買入之後就不斷上漲。江暉當時重倉寶鋼,肖華重倉上海汽車。
令江暉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有一次幾個公募基金經理去開講座,現場五六百人,居然還有證券公司的那個老莊家也過來聽,他們很好奇:為什麼你這個方法能行,我們的方法反而不靈了呢?從這一年開始,「基金經理」和「價值投資」開始為人所廣知。這意味著不需要買到控盤,只要很多機構把價值投資理念彙集起來,股票也會持續上漲。
2005年恰逢中國最大銀行系基金公司工銀瑞信籌備,江暉轉戰工銀瑞信任職投資總監。
創業之前,他職業生涯中最有意思的是:他參與過多家公司的籌備與創立,這些公司後來多數都成為業界翹楚,但他通常不會等到分享成熟期紅利,他是一個穩健的冒險者。
2007年,大牛市背景下,他成立自己基金的時間終於到了。
年初,肖華正式從博時基金管理公司離職,投身私募,一時業內震動,很多基金經理都飛到深圳去向他取經。他們都意識到,資產管理主要靠人,第二靠投資理念,第三靠公司機制。有這三點,就能創立自己的事業。
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最大的優點是更加靈活自由,股東、管理層和基金經理是三合一的角色,基金經理能夠按照自己的風格設計策略,不用擔心與管理層或股東一言不合就被踢走。
「原來在公募的時候,必須要聽總經理的,我的話語權很低。」一位同樣在2007年「公奔私」的基金經理告訴我,「領導說怎麼弄就怎麼弄,但我並不欣賞這種銷售為主導的公司」。
他眼中,認為很多人願意做私募,就是要成為投資主導型公司,因為投資這個產品很複雜,難以預期,客戶也不知道要什麼,客戶只想:我要賺錢,你別給我虧錢。
但有時候很難與客戶描述清楚短期和長期的關係,你需要告訴客戶產品的邏輯,例如看三年期,跌的時候少跌一點,或者跌了以後還能漲回去。因此一個產品好壞,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在以銷售為導向的公司中,作為被考核者很難做長期規劃。
江暉找了楊玲等合伙人,搭建起團隊,他們放棄了在公募基金的高薪。最初覺得規模到十幾億應該沒問題,沒想到現在已超過百億,而且私募行業從當年的雜牌軍變成了正規軍。
附註:2007年公奔私一覽表
有耐心的獵手,尋找最佳擊球點星石十年分成兩個階段,即「1.0版本」與「2.0版本,江暉是有耐心的獵手,每一個版本幾乎都沿用超過五年。
最初他的設想是要控制回撤(回撤即產品凈值從歷史最高凈值回落的幅度,用來描述投資者可能面臨的的最大虧損),也就是凈值要上漲,可能漲得慢一點,穩健一點,但一定要控制虧損,回撤率遠低於業內平均水平,近似債券基金。
在此理念之下,星石於2008年長時間空倉,江暉更想維護用戶體驗,跌這麼多的情況下,還能賺一點就很開心。
當然,這其中也有弊端,因為要控制回撤,就需要用多個指標控制倉位。江暉意識到,這種操作會讓一類客戶非常喜歡,因為絕對回報更穩當、安全,但也有一些客戶非常不喜歡,因為太穩了。
嚴格地控制回撤,也增大了踏空的幾率。如在2010年,機會主要集中在中小板,但當時江暉認為大勢有很大回撤空間,要控制回撤風險,所以在2009年下半年,2010年一季度,還有2010年三、四季度都踏空了。
雖然最後證明看對了大勢,2011年大跌時沒有遭受重大損失,基本沒下跌。還賺了錢,但中間也很痛苦。2013年情況類似,再次踏空了。這對星石的一個啟發是,不能夠只專註大盤趨勢,有些結構性機會必須要抓住。
這就是市場先生的暴虐之處:專業投資人應該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客戶的建議卻往往滯後,相反,總是在高點很激進,希望基金滿倉,在低點的時候很恐懼,擔心你建倉。
江暉意識到,如果客戶能分成「喜歡」和「不喜歡」隊列鮮明的兩類,那這很難說是一個好產品。自2012年開始,他花了三年時間升級進入「2.0版本」,目標是讓更多客戶都滿意。
2.0版本不再要求時時刻刻不回撤,而是允許回撤,可以承受波動,但要在一定年限內凈值能夠回去並且創新高。因為中國的客戶大部分人投資是為了賺錢,而並非僅是不賠錢。
修正方法之後,在2014年底到2015年上半年,九個月時間,星石的產品漲幅在百億私募中名列前茅,但2015年的股災中,也出現了遠超債券基金、類似於公募股票型基金的回撤。
在成熟市場,收益和風險是對稱的,但在中國這個非成熟市場,兩者之間並不對稱,過於控制風險會損失掉很多收益,要規避同單位風險,收益可能會損失兩個單位,甚至更多。
2015年股災屬於黑天鵝事件,6月15日至2015年7月9日,短短18個交易日內,上證指數從5176點暴跌至3373點,跌幅達到34.8%,其中六天都出現千股跌停慘狀,流動性幾乎凍結,所有投資者幾乎都難以倖免。
2008年大跌時,星石因為空倉躲過一劫,但2015年股災中卻堅持滿倉,只是調整風格,如2015年上半年拿成長股最多,後來切換到消費股。
相比2007年,2015年更加難熬,因為星石當時是滿倉跌下去的,大盤調整最狠時,沒法換,也沒法拋。2007年它的基金規模才1.5個億,2015年已達到兩百多億,此刻承受壓力完全不同。天天有人需要他們證明:為什麼底部不砍倉?必須要提供一個邏輯,要證明你會怎麼辦,然後再提供風控措施,保證跌的時候你還沒事。
如果真的在壓力之下底部砍倉,也就意味著滿倉跌下來,空倉漲回去,生意就算結束了。外界不斷施壓情況下,私募基金中有人動作變形,被迫砍倉。此時,星石將投研部門隔離在真空狀態的模式再次發揮作用,投研人員可以獨立思考,不用受到客戶情緒干擾,在「慎獨」的情況下制定出策略。
2016年的熔斷又引起暴跌,但星石始終滿倉,承受了較大回撤,現在他們的目標不是控制回撤,而是要漲回去。
從2013年到2017年6月份,在使用了新方法之後,星石的複合回報率是之前的近3倍,夏普比率(一個考核收益與風險之比的指標)幾乎沒有變化。江暉謹慎地認為目前年限短,尚不能推測客戶已經滿意了,因為這個行業客戶體驗期是五年。
江暉認為,做基金經理其實就像IT界的產品經理,也需要關注客戶體驗。一個好的基金產品應該是與客戶「互動」出來的。客戶有盲點,他只想要賺錢,但不懂市場長期與短期的關係,短期的賺錢機會抓住了,但是可能在長期錯過了大機會。基金經理懂投資,但是不懂客戶體驗。所以需要不斷反饋,在基金行業,產品的反饋期可能是3-5年。
巴頓·比格斯在《對沖基金風雲錄》中寫道:「我們必須得擊球,裁判就是投資顧問和客戶,他們可沒那麼耐心,他們要求我們擊球,而且幾乎每天都在考察我們揮棒的成績。」
不管對自己的「絕對回報」理念何等堅信,江暉也同樣需要從中長期回報率和用戶體驗之間尋找最佳擊球點。
「奢侈」研究團隊,只為打出必殺一擊
星石有四大研究板塊,宏觀、周期、消費、科技,每個板塊又分為7、8個行業。
他們關注三個層面的景氣度驅動因素,分別是宏觀層面、行業層面與公司層面,這三個驅動因素佔據一個,就可能導致股價上漲。如果有兩個漲得更快,有三個必漲無疑。看起來,無獨特之處,難點在於找到三個層面景氣度變化的主導因素,如果抓錯了,可能就是個「煙霧彈」。
江暉比喻為,你對一個箱子打一拳,箱子動了一下,動是結果,這一拳就是驅動因素,他們需要找到的是這一拳如何發出的,來預測箱子動的方向和程度,找到「可能致命的一拳」。
以近期高端白酒的漲勢為例,星石將白酒股行情從「魚頭」到「魚身」都完整吃下。重點在於行業層面主導因素變化。自三公消費受到限制後,從2013年到2015年,白酒股價一直下跌,但星石研究人員在2015年底發現發生了一些變化,即三公消費在高端白酒中,佔有量不到5%,但是民間消費起來了,每年增速為15%。
這些行業數據來源,一方面來自公開資料,另一方面,星石研究人員自己也經常去調研,有時一年調研幾百次,看經銷商有沒有庫存,再去找行業協會找消費量的數據,去跟各個研究機構,包括上市公司,了解他們掌握的一手情況。由此得出了民間消費變化數據,並預期在2016年、2017年,高端白酒供求關係會發生逆轉。「因素千千萬萬,但你找主導因素就是這個,也就是未來兩年中高端白酒消費15%的繼續增長。」
確定了行業的景氣度反轉,再看自公司層面,星石看到高端白酒龍頭股中的A公司比主要競爭對手B溢價能力強得多。因為B出廠後經常要和經銷商談返利,必須總要給經銷商返利才能銷出去。而A不需要返利就能銷售出去了。說明A競爭力要強得多。而且2015年的時候,A在積極擴張經銷商,經銷商也很踴躍的與A合作,而B沒有能力獲得經銷商。到2016年底又發生了新變化,A開始砍經銷商,優勝略汰,將不好的經銷商淘汰掉,B卻還在擴經銷商,A與B之間,肯定是A更牛。
還有宏觀層面主導因素,經濟從下滑到止跌,L形由一豎變為了一橫,顯然消費會變好,因此他們不只買白酒,還大量買入消費股,消費股中最看好高端白酒。
要找到三個層面的主導因素,需要把好的行業挑出來反覆比較。如果不是大手筆搭建了近50人的「奢侈」團隊,根本無法完成對所有行業的三層面進行「地毯式轟炸」。
現在很多私募公司的投研團隊只有十幾人,江暉認為,如果他們僅做淺層市場研究,僅僅依靠外部研究,內部有個基金經理做判斷就足夠了。畢竟外部的券商,都有上千人研究隊伍,他們經常會帶著研究成果來路演彙報。
星石雖然也有這些外部研究合作,但江暉要求必須依賴自己的團隊來做判斷。因為外部的研究多是銷售導向的,每天推100支股票都認為是好的,有了自己的研究力量,就能夠借鑒外部成果,同時將真正的好與壞分辨出來,再交給投資決策團隊來判斷。
這支投研夢之隊是怎樣煉成的?
江暉特別喜歡培養應屆畢業生,而且尤為喜歡名校學生。星石投研人員中,清華北大佔比超四成。
為何不是以吸引成熟人才為主?因為這樣,一定能保證招到最好的投資苗子。
星石挑人非常苛刻,從2017年開始,只招最好的學校裡面最好的學生,這一點也與華為相似。先由學分高的學生中,挑選可以參加複試的,經過複試獲得實習資格。實習生要講報告,多數情況下江暉自己會聽,以判斷其水平高低,最後能留三分之一左右。
和其他公司不同,星石的投研團隊極其嚴格,從行業研究入手,即使做到了基金經理,也是類別基金經理,而不做全部板塊的研究覆蓋。目前近50人的團隊只有3個全行業基金經理。
它有一套完整的培訓工具,最初只限於怎麼去了解、認識一家上市公司,學會如何判斷行業中的好公司。當然,好的公司不代表就是一支好股票,這還涉及到價格問題。從研究到投資有一個過程,就是怎樣把研究轉化為投資成果,這一步更微妙。
到此階段,研究員需要找到合理的買點和合理的買入理由,當他的建議被採納,也證明成功之後。就會被認為至少在投資方面有一定的悟性,此時可以更進一步,讓他拓展範圍,例如之前僅研究白酒,現在可以在消費大類中再研究幾個行業,看他的複製能力。
這是從行業研究到類別研究的過程,期間工作量可能是之前的三倍,但最初深度並非原來的三倍,因為一開始研究員所有時間都聚焦在一個行業,現在要分到三個行業,考驗就是怎麼覆蓋更多的知識。同時考驗能否將其中的投資機會抓出來。
如果真能抓出來,就可以去做基金經理助理,相當於輔助基金經理進行一些投資決策,助理再做一段時間就能成為基金經理。在星石,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最快只有一年半時間。
十年來,星石投研團隊的人才流失率每年不到1人。
和任正非一樣,江暉並不在意自己的激勵,相反他拿出大量的股權來激勵公司員工,「這一點從來沒有動搖過。」早年創業時他從幾百萬年薪的公募基金經理,變成只拿一萬月薪,而如今他也並不一定是公司收入最高的人。
對這一點,他並不介意。「12名基金經理的排名中,如果我的業績沒有排在前幾位,那我才覺得我成功了。」
江暉是一個管理很精細的人,星石有十二位基金經理,他也是其中之一。「我們這個行業不能純做老闆,坐在辦公室裡面聽他們彙報就完了,這是技術性工作」。
他覺得自己和締造了微信的張小龍有點像。「哪怕他後來不幹具體工作,也是首席架構師。」江暉經常去琢磨規則,去研究一套怎樣能更好的、更客觀的反映基金經理投研能力的考核方法,通過這套方法來引導大家向總目標方向走。他比較得意的是,現在的機制能讓一個新人更快脫穎而出,培養周期很短,最早是三到五年才能培養成功,現在縮短到兩到三年。
同行眼中,江暉投資風格堪稱穩准狠,「在公募裡面,你的倉位可能永遠要是90%以上,就算是私募,有幾個敢把倉位敢幹到零?多數人不敢,但江暉敢,他就能做到零。他特別自信,空倉三年沒問題,也可以滿倉,滿倉起來也是幾年。除非極端性系統風險下,他的基金經理不選倉位,只選板塊,你想這需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對自己的判斷有多大的自信?」他的一位同行評價。
江暉對數字敏感,對判斷堅定,天生適合股票市場投資。據說他在公募基金時,曾參加過內部一個心理測試,檢測一個人面對壓力時的情緒波動線。
測試結果是,大部分人波動線幅度都很大,他的線卻幾乎是平的。
「像華為一樣,我們也是把全部身家性命,100多人全部壓在一個策略上,做精品店」。他感嘆。
風險提示:本報告所載信息和資料來源於公開渠道的,本公司對其真實性、準確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適當性等不作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觀點等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一切與產品條款有關的信息均以產品合同為準。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寶能要做價值投資,結果人家王石不歡迎野蠻人。。。
樓主高見
價投絕非只買不賣,只買不賣是自殺,自己不善於價投就認為價投不行,我只能呵呵,股票玩法千千萬,總之適合自己的最好
此類財經節目,含金量不高,可能還存在較大錯誤,少看為上。
想要賺錢的人是不用知名度,只有消費客戶的,才需要維護知名度。具體可見《客戶的遊艇在哪裡》,講的是金融中介機構的盈利之道及忽視客戶利益的問題,比如,基金虧得一塌糊塗,但基金經理照樣大言不慚,收取管理費等。那並不僅僅是華爾街的劇集,有些內容至今仍有現實意義。什麼是價值投資?應該是以內在價值為目標,價格大幅低估於價值時買入,價格回復價值時賣出。比如本傑明·格雷厄姆,通過各種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搜尋擁有隱匿性資產的公司,判斷市場價格與資產價值之間價差空間。
以企業基本面分析進行投資決策,是視公司的性質類別而定,大體上是:成長型、周期型、困境型、價值型。
而一般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牛股,有些是在一定階段成長股,公司在自身行業,建立了比較明顯的競爭優勢,行業恰好迎來大增長,於是公司乘勢而其。比如,家電、消費品,都產生過很大的增長空間。
有些是周期性產業,比如有色、航運,低谷時艱難,高潮時股價可以漲幾十倍。
此上種種,都稱為價值投資,恐怕不妥。在中國,對價值投資理解最深入、推崇力度最大、成就最高的不應該是Hillhouse capital的張磊嗎
中國股市之所以不能價值投資,很簡單,那就是因為中國散戶太多,美國機構為主,分力太多而已,分力越多,追漲殺跌越強,而中國人去趨同性又是強,所以中國股市振幅那麼大,至於價值投資,那就是一個買股票幌子而已
價值投資不適合中國是大環境所致,沙漠中亦有甘泉,中國當然有價值投資的成功者,但少數人的成功無法影響大環境.
這裡面有兩處定義,一是什麼是價值投資者;二是如何定義成功;
價值投資者是以價值為底線,價值低估時買入,價值高估時賣出;不論時間長短。
所謂的低估,企業價值的低估,行業價值的低估。當資金量比較少的時候,企業和行業的估值相對簡單。但隨著交易額的增大,變的異常困難,很容易達到一個小市值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當占的股份太多時候,就不會有其它的人抬高股價了。
中國出不了巴菲特和中國出不了價值投資者是兩個概念,另外至於說但斌這類的人,能不能代表價值投資不清楚。
公眾人物其實不適合做價值投資者,分別是受國情限制和受人性限制;公眾人物需要考慮自己品牌,更多的會給出模稜兩可的答案,以公募基金為例,基金經理必須得保證自己的知名度和排名,否則連錢都募集不齊,還怎麼來實現自己的願望,經常會被迫止損,不會有價值投資一說;第二,中國人性的攀比、賭博、跟風等心理,常常在以短時間的成敗論英雄,中國股市也會經常追漲殺跌。
因此,在中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是不願意拋頭露面的,自己悶頭賺錢就夠了。否則一公布,就有無數人的跟風,自己就變成了烈士,沒有更大的莊家來幫助抬盤了。最後只能賺企業分紅的錢了。
至於為啥以徐翔來舉例,一是徐翔的業績有目共睹,知名度高,可以引起更多的共鳴;其二,徐翔本身不是價值投資或者不是以企業基本面的價值投資者,比較容易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兩方面原因:第一,價值投資必須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天朝股市開始至今不過20多年,前面10幾年高度不規範,因此還看不出價值投資的價值。第二,天朝國企無法做價值投資,因為本身不是價值導向的。私企可以價值投資,但受政策面影響太大。就比如說如日中天的騰訊,假如哪天政府拍腦袋說不許做網路遊戲了,立馬死翹翹。結合以上兩點就是說,只有穩定的政策面和成熟的股市中,才有價值投資的生存空間。
徐翔確實很成功,但不代表價值投資不成功。
拿我自己舉例吧,我通過價值投資也賺了不少錢。我的投資模式如下,
1、集中。我理解很多出色的價值投資者採取分散投資的做法,但我覺得如果是個人投資,對業績波動不那麼在意的話,應該從這些分散的標的中提煉出更好的更優的選擇。集中帶來了更大的波動,也帶來了更大的超越市場的可能,我的精神導師芒格曾經曰過:最好持有不超過三個公司。我深以為然並踐行之。
2、逆向。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可以把股票市場看成十億人的大麻將桌,永遠不可能都賺錢,或許有些階段可以,但最終還是少部分人盈利。逆向並不是時時刻刻逆向,當價格的鐘擺在以價值為基準回擺動時,在兩個頂端,大眾往往是錯的,需要逆之,在其他階段時,大可以不去管他或者順勢而為。
3、低估。5毛錢買值一塊錢的東西。估值是價值投資的基礎,低估是對自己判斷錯誤以及未知風險的保護。
4、增長。我一直認為增長是公司的靈魂,我更看中增長遠勝於估值回歸。因為當一家公司發展停滯後,各種預料不到的問題都會出來。公司本身作為人類組織的有機體,如同人體一樣,不再生長後面臨的就是病痛纏身與衰老。
綜上,集中、逆向、低估、增長就是我的投資模式,前四個字是風格,後四個字是標的的選擇。
歡迎大家到我的付費群里交流。
https://wx.xiaomiquan.com/mweb/views/joingroup/join_group.html?group_id=1114482242secret=48gwo06u2csc9p2989cwqr3gromjqbstextra=1ac3561db766d490f62549e16d05e8c1d2ef1b101610b24f1003b8cfda961918 (二維碼自動識別)推薦閱讀:
※價值投資在中國有用嗎?
※請問如何理解巴菲特的這句話?為什麼他認為大多數投資者能夠(can)做到這點呢?
※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周轉率怎麼運用?
※高收益理財可以考慮股權投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