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隊伍適合打游擊戰?


游擊戰的基礎,是政治工作。

沒有政治工作的游擊作戰,是必然要失敗的。

只有堅強的政治工作,以及在這個政治工作下形成的地下組織,游擊戰才有持續發展、長期存在的可能。

這個問題,去看那本《戰略入門》就知道了。

作者曾擔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總參謀長,後晉陞法國陸軍上將。他深入發展了著名戰略家裡德爾.哈特的「間接路線戰略」(這本書也由里德爾.哈特做序),為法國建立了一套獨立的核力量理論。

在這本《戰略入門》中,游擊戰被稱為第四個獨立戰略樣式,創立者為毛澤東。

所有希望對游擊戰和相關戰略問題有深入的了解的人,這是一本必讀書!

你是無法繞過這本書的!

以下是摘取了部分相關內容:

作者:經略幽燕我童貫

鏈接: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有沒有過時呢? - 經略幽燕我童貫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戰略的樣式

依照雙方所能動用的相對資源,以及所爭執問題的重要性,戰略計劃通常可以分為若干不同的樣式。下面是最典型的幾種。

(略)

  (4)如果行動自由很大,但所能動用的資源不足以保障軍事勝利的實現,那麼,也許就須求助於一種長期鬥爭的戰略。其目的是使敵人士氣低落、身心疲憊。為了保證這種鬥爭能長期堅持下去,所使用的資源必然是極為原始的,但其技術卻要迫使敵人作極大的消耗,以至於無法持久,這通常就是在廣闊的範圍內使用游擊戰術為主的總體戰爭。這種戰略樣式稱為低軍事強度的持久鬥爭。通常應用於殖民地解放戰爭中,並已取得成功。其主要的理論家是毛澤東。值得注意的是,採取這種戰略需要戰爭的參加者有相當的精神忍耐力,其先決條件就是在鬥爭中必須有強烈感情因素和高度發展的民族團結精神。因此,這種戰略在解放戰爭中最為適用。不過,要能獲得成功,則所爭的目標對於作戰一方的重要性必須遠比對於另一方重大(在殖民地解放戰爭中就是如此);或者必須獲得正規兵力的援助,而游擊兵力只居於輔助者的地位(例如1944年到1945年的歐洲解放戰爭,和1813年到1814年的西班牙戰爭)。

「內部動作」的概念

就第一種情形說,(略)

  就第二種情況說,其理想是達到某種(可能相當重要)的目標,不過多依靠軍事上的勝利,主要靠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的長期鬥爭,把敵人弄得越來越不堪重負。這叫「削弱」法或「腐蝕」法。其主要的特徵就是持久鬥爭。毛澤東既是這種方法的最主要的理論家,也是採用這種方法最成功的指揮員。最近的也許是最完整的一個例子是阿爾及利亞。柏林也屬於這一類,不過那裡的動作遠較陰險。

 當然,這兩個極端之間,還可以有許多逐漸轉化的階段。朝鮮戰爭最初趨向於「蠶食」戰,而結果卻變成了消耗戰。反之,印度支那戰役最初以「腐蝕」戰略為基礎,但幾乎是以一種軍事「蠶食」行動告終。

腐蝕法

  腐蝕的概念十分有趣,因為事實上,它運用起來很巧妙。其含義是促使一個實力遠較你強大的敵人,接受可能極端苛刻的條件,而你對付他僅僅用了非常有限的資源。這就必須充分運用上述的三個可變而又相互關聯的因素:行動持續的時間越久,就越能利用精神壓力,以補償軍事力量方面的劣勢。這樣作戰應同時在兩個領域進行:物質領域,即使用軍事力量的領域;精神領域,即採取心理行動的領域。

物質領域

在物質領域,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支持下去。照艾侖看來,這是一切戰略的最後目標。不管怎麼說,這顯然是以腐蝕戰術為基礎的一切作戰的最後目標。如果一方在物質上處於相當的劣勢,那麼它就只有拒絕會戰,並用困擾的戰術使衝突繼續發展下去,然後才有維持生存的希望。這種困擾的戰術就是游擊戰。它具有極悠久的歷史,但已為幾代人所忘記,需要重新學習。而在最近40年間,對於這種作戰方法,已經制定出了一套極重要的戰略原則 [ 作者註:尤其是勞倫斯制定的成為蘇聯官方指令的戰略原則和毛澤東制定的戰略原則。 ] 。

因此,這方面的行動現在就可以根據一些經過良好思考的原則來進行,從而獲得相當高的效率。並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物質力量上的劣勢。毛澤東曾擬定了7條原則當作游擊戰的基礎;(1)軍民密切合作;(2)敵進我退;(3)敵退我擾、我打;(4)戰略上以一當五;(5)戰術上以五當一;(6)實現後面這一條的主要方法就是他所說的「集中退卻」,也就是在退卻中集中兵力(因為他在中國有充分的空間,所以才能如此);(7)最後,在補給和裝備方面,游擊隊必須以敵方為供應來源。上述7條是成功地進行游擊戰爭的最低限度要求。不過常常有人不承認這是「最低限度」要求,例如,有人曾考慮在阿爾及利亞可以建立一個「多面堡」式的基地,而美國人更批准了在古巴建立常規的「橋頭堡」的構想。

除了上述的最低限度要求以外,還有兩個基本概念,對於保持游擊戰行動的自由也是必要的。

第一個概念是蘇聯人首先提出的,雖然過去愛爾蘭也曾使用過。這是一種有系統的恐怖政策,其目的是阻止人民把任何情報供給敵人,我們在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都曾看見這種方法如何有效,但是這種方法所帶來的野蠻性卻不曾引起世界輿論的抗議。

第二個概念是勞倫斯就漢志鐵路①問題提出的。其原則是盡量擴大游擊威脅地區的範圍,而不致惹起敵人的任何反應,但結果卻使敵人面臨著越來越難解決的安全問題。於是敵人被迫使用強大的兵力,去防守那些不斷增加的據點。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補救了游擊隊在兵力方面的劣勢。以阿爾及利亞為例,30餘萬法軍對付不足3萬的抵抗者還感到很吃力。

最後,游擊隊員的數量不僅應維持現狀,而且還要不斷擴大,這樣對敵人的壓力才能增強。但游擊隊對物資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必須首先建立一套軍人走私的體系(或者採用象1944年在法國所用的空投方法)。接著就要儘可能在鄰近的境外建立基地,以「外部動作」產生的威懾作用保障其安全。

在印度支那戰爭期間,在中國的基地所擔負的就是這種任務。在阿爾及利亞戰爭中,先在埃及,後在突尼西亞和摩洛哥建立了這樣的基地。在葡屬安哥拉作戰中,原比屬剛果也建立了這樣的基地,某些作者認為這種基地的組織在這一類戰爭中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即使不具有決定性,但它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卻是可以斷言的。

應當指出,所有失敗了的游擊運動,例如在肯亞和馬來亞的游擊運動,事實上無一不是孤立無援的。這就表明,「外部動作」除了對於全面行動自由的保持起關鍵作用外,對作戰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心理領域

  在心理領域,總的概念也是要盡量的拖下去,為了做到這一點,戰鬥人員和一般人民的精神素質都要保持在高水平上。對精神狀態的控制至關重要。其目的仍然是用這種腐蝕的方法,促使敵人放棄鬥爭。在這一情況下,為了從任何的成功中抽取最大的利益,心理方面的行動也是必要的。

  這一心理行動是一種極複雜的工作,因為它同時以我方和敵方的軍民為其對象,它必須接受兩個主要因素的指導,即基本的「政治路線」以及所選定的心理戰術。

  這裡的基本政治路線,必須與在「外部動作」中所運用的政治路線協調起來。它要能激發人民那種希望投入行動的潛在感情(包括愛國感情,宗教感情和社會感情等)激發起來,而爭論的結果應能表明,籲請他們支持鬥爭的理由是正當的。同樣對作戰的勝利應堅定信心,相信我們必勝並不是「因為我們是強者」,而是「因為上帝(或者某一歷史潮流)向著我們這一邊」。要宣傳歷史決定論,以引導形勢穩步地朝著我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這樣就能鼓舞群眾去從事類似十字軍東征的壯舉,就能使他們產生一種宿命論的心理狀態,但這是塗上樂觀主義色彩的宿命論。它同敵人的塗上悲觀主義色彩的宿命論恰好相反;這種心理狀態不同於穆斯林的宿命論,穆斯林認為不做征服者就得做奴隸,別無其他選擇。

  這最後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從未真正認清白種人當年迅速征服世界有一個極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被征服的民族都覺得,白種人是天之驕子,任何東西都不能阻止他們主宰未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已被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西方人的屢遭挫敗所證明。我們西方人從此失去了面子,於是那些過去為我們起有利作用的精神因素,現在反過來為敵人起有利作用了。

心理戰術明顯地包括今天各種著名的技巧——宣傳、組織和訓練群眾。它們由紀律森嚴、控制嚴密的幹部來執行。在這一類的戰爭中,必須把握著一個事實,那就是只有心理上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所以在戰場上,一切的行動只有當它們能夠提高我方軍民的士氣或威望時,才是有價值的。一般說來,進行游擊戰必須以這一觀點為基礎。從另一方面說,如果未能取得勝利,或者勝利很小,就應故意作誇大的宣傳,必要時可以完全歪曲事實。同樣,敵人也會擴大他可能採取的行動的心理效果,其辦法是發表大量聳人聽聞的消息,這些消息也正是西方報刊喜歡報道的。這裡應該提醒的一點是,儘管政治路線應當形成相互關聯的統一體,但宣傳有對內和對外之分,二者的性質完全不同。

  如果內部動作和外部動作能夠充分配合起來,則衝突就會象星星之火一樣,會迅速發展,而形成燎原之勢。只要造成環境氣氛的行動能夠產生必要的最低威懾作用,而局部性的行動不是一開始即被撲滅,那麼這種作戰總是會有最後成功的機會。最好的結果是敵人自動放棄這一鬥爭(例如突尼西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如果「外部動作」未能阻止其他強國插手,則可能以劃分成幾部分的形式達成一種妥協(以色列和印度支那)。如果「外部動作」不能給「內部動作」以適當的支援,而敵人又有充分的決心,則作戰就會失敗(肯亞和馬來亞)。儘管如此,那些在鬥爭期內所播下的種子,以後還是會萌芽生長的,或至少能夠迫使敵人作極大的努力,而我方所消耗的資源卻很少

  這最後一點指出了腐蝕法十分重要:如果作戰是經過很好的思考並順利進行的,則所冒的危險將極小,而可能的收穫卻極大。即使作戰失敗了,而敵人也會被迫花費巨大的努力來對付我方微不足道的努力。23年前,我曾以希特勒的戰術為例,預言這類衝突是註定了將來要發展的。今天的事實早已超過了我所預言的範圍。今天,我相信在核保護傘掩護之下,除非已能找到一種有效的對策,除非在這個領域中也能象在其他領域中一樣建立有效的威懾,這一戰爭一定仍會繼續發展,而且會越來越厲害。我們將在稍後再談這個問題,現在先談「蠶食」法。

(後略)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好大 簡單回答一下

從政治角度說 首先進行游擊戰的隊伍要有一定的「合法性」 這個所謂 合法性 指的是 他要有一定的政治綱領 某種程度上得到政治集團的支持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 同民族的還是異民族的 很多人受到某些國家乃至最牛歷史教師之流的影響 認為游擊戰就是裹挾平民 拿老百姓當盾牌 甚至和恐怖襲擊劃等號 其實大謬 無論是游擊戰還是反游擊戰 靠暴力手段濫殺無辜 也許能一時製造恐怖 但長遠來看 是在政治上自掘墳墓

從軍事角度說 有一定武器裝備的來援 無論是繳獲 購買 援助還是自己生產 但更重要的是 要有懂游擊戰的指揮人員 很多人認為游擊戰就是偷雞摸狗 甚至躲躲藏藏 同樣是大謬

從經濟角度來說 游擊隊一定要有根據地 這樣才能有人力物力的資源補充 外國援助當然也很重要 但是如果純粹依靠外國援助 恐怕難以為繼

當然了 某著名歷史教師好像說過 游擊戰是對付城管的利器

我還是要推薦本人的譯作

隱形軍隊:游擊戰的歷史 (豆瓣)

很有趣的是 在本人全部六本著作的評論區 7月2日都出現了這麼兩個評論

臭小伙 (廣州)

2016-07-02

超級差的翻譯,磕磕絆絆,錯誤隨處可見

lordson112 (鄭州)

2016-07-02

翻譯的太差了,簡直沒法看,到處都是語法錯誤!首先中文就沒學好,還是不要找這種廉價的翻譯了!

我想說的是 你么能把文案好好改改嘛!!能不都用一樣的嗎!!!能尊重自己的職業嘛!!!


其他答案雖然零零散散說了點,但是一個回答到重點上的都沒有。要找所有游擊戰的共性,找出能發起游擊戰的最普遍的那個因素,而不是說幾個戰例就可以的。

毛主席說過,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現在再來看這句話。這句話並不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樣,過分誇大人的作用、主觀唯心主義。而是有著理論與實踐基礎的。

人是戰爭的主體。拿武器造武器搞情報搞後勤生產物資的都是人。游擊戰,環境艱苦,敵強我弱,物資缺乏,活過第一集不知能不能活過第二集,吃了上頓不知能不能吃下頓,受了傷缺醫少葯說不準就死了,這種條件下,人能打起游擊戰來,只能說明一條,人自身在積極主動參與。

怎麼情況下人自身積極主動參與游擊戰?必須是與自身利益相關,甚至與自身生死相關。國家矛盾、民族矛盾、地域矛盾、階級矛盾,甚至是宗教矛盾。當嚴重關切自身利益時候,人就會自發組織積极參与戰爭,條件艱苦也在所不辭。這些例子就不用舉了,古今中外都有,納粹入侵時歐洲各國的游擊隊,美國獨立戰爭的游擊戰,中國抗日游擊隊,tg的紅軍游擊隊,不過不知元清入關時漢人自發組織的抵抗武裝算不算在游擊隊的範疇。

並不是說,有了這些矛盾了,就能組織起游擊戰爭。重點是,人積極主動參與。抗戰時,國恨家仇,民族矛盾有了,為毛國軍就組織不起來?或者即使有也是個例?這要看國軍的軍隊組織結構,到了抗戰前後,國軍大部分軍隊墮落成了封建軍閥式的軍隊,等級制度嚴明,軍隊內部不平等現象極其嚴重,士兵在軍隊中受盡剝削壓迫,士兵是抓壯丁抓的,都想逃跑還來不及,還會聽你吆喝打游擊戰?到了游擊區,軍官一個不注意,早跑乾淨了。一共軍隊核心在一個官兵平等,軍官不許打罵體罰士兵,軍隊基層有士兵委員會有訴苦會,新兵來了老兵都會幫忙給洗腳,每次作戰之前上政治課,讓每個人明白為啥要打仗(贊一下《三八線》,部分真相被拍出來了,罵一下《亮劍》,一坨毒屎,把人人平等的先進軍隊拍成了李雲龍的個人軍閥),tg士兵大多窮苦出身,國恨家仇,又在這種人人受到尊重的氛圍下,打仗還不積極?條件艱苦也在所不辭。說這些,核心就圍繞一個人的積極性。

這理論怎麼指導實踐呢?前面也說了不少,一共軍隊致勝法寶就是官兵平等,發揮出了每個人的積極性。不是說平等就平等了,這也離不開一共公有制的生產關係作為基礎,不多扯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某西方記者《中國震撼世界》里相當詳細,打地主土豪,農奴翻身,為了保衛勞動成果,每個農民都願意參與作戰;解放婦女,占人口一半的婦女積極性也發揮起來,自願生產、自願幫tg軍隊搜集情報,甚至拿起了槍杆子參與戰鬥。注意,都是自願,核心在於平等。一共時代時候七億人民七億兵,每個人自願參與建設參與戰鬥,沒有武器就土法製造,人手一本炸藥手冊,一點不是誇張,就是這麼來的。

繼續延伸一下,抗美援朝中,tg軍隊落後武器強悍的戰鬥力,也可以得到解釋了。其他絕大部分軍隊打不了tg的穿插迂迴的運動戰,也能解釋了。近代歐洲排隊槍斃也不是歐洲人蠢,而是軍官都是貴族,士兵都是被壓迫的屁民,被強迫上戰場為貴族老爺們戰鬥,士兵不蠢,才不賣汗賣命呢。所以像木偶一樣站著排隊射擊也是沒辦法的辦法。法國大革命之後,翻身的市民及小資產階級保衛資產階級革命成果而與其他歐洲封建主戰鬥,那爆棚的戰鬥力也不是拿破崙一個人的功勞。

總結一下,能否打得了游擊戰,在於人的積極性。


有信仰的部隊,哪怕是前途未卜一片黑暗,就為了那百分之幾的勝率也為之而戰,即使先行者、最初的那批人死光,也會有繼承這種意志的後來人補上去,古今中外少之又少。


這個教科書里寫的最簡潔經典啊,想更深了解去看毛選唄,

政治上: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武裝發動群眾。

軍事上: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不過這只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雖說思想是永恆的,但囫圇吞棗註定要死,你想薩達姆和拉登都能被斬首,還有什麼幹不了?


游擊戰,因為是劣勢條件下

所以什麼樣的隊伍要發生很多變化

所以首先看的是」面對什麼樣的對手「。

如果對方是和你接壤的大國,那麼就要更接近於恐怖襲擊,更多的攻擊他們在佔領區的執政機構(當然別的類型也要,但是如果是接壤的,那麼對方補充速度很快,只能將對方轉化能力降低才是比較划算的戰法)。

當然,任何游擊戰都是需要外界支持的,如果有人支持,這樣的武裝組織最需要的是簡單的軍火和爆炸物。

比如說炸藥,比如說」解放者「簡陋手槍。

這種游擊戰大體會被限制在比較小的規模。

如果對方是和你隔的很遠的國家,那個國家也不是美國……

這是根據運力決定的。

那麼這樣的游擊隊應該經常襲擊對方的補給線,因為他們運來補給不是很容易,同時人數較少,他們補給隊伍防禦不是很強。

這樣,圍點打援就是很好的做法。

但是對方如果航空兵非常強大的話,那就不能成規模的作戰,依舊應該和接壤大國一樣,不斷的襲擊佔領軍用來控制當地的設施。

不過和第一種不同的是,這樣的戰爭可以有更多」重武器「出現,使得有一定反裝甲作戰能力,所以小規模的伏擊戰是可行的。

還有就是火箭彈和迫擊炮,可以不斷的用這些炮火去襲擊對方的作戰基地,讓其不敢自由活動。

在某些條件下(特別是換防),趁著新來的敵人不熟悉地形,對方相對薄弱而且軍隊內部權力變動敏感的時期,在這個時候對某些軍事據點進行突然襲擊(就和越戰春節攻勢一樣)。

這一方面是讓對方感覺你很難戰勝,另一方面是讓他們長長記性,讓他們不敢把重病從軍事據點裡抽調出來,不讓他們在基地外可以自由活動。

如果我方有很強的境外支援,那麼各種先進軍事口糧可以增加特種作戰行動時間,同時也可以獲得充足的彈藥甚至防空武器。

如果佔領國對於多國局勢都十分緊張,那就說明他很難繼續抽調兵力,而且資源捉襟見肘。

這種情況從一開始就要持久戰,雖然上面兩個也很持久,但這和持久戰也是有區別的。

持久戰表明可以獨立參加戰鬥,自己有部分生產能力。

但是最關鍵的,持久戰是要有人員補充,而且要有相對高素質的人才補充,特別是要識字,因為這對作戰十分重要。

雖然從越戰開始就不可能有根據地了,但是在流動的戰線上,戰鬥的間隙,要宣傳,要發展,要給群眾實惠(實在不行,打下一個村子,審判當地作惡多端的佔領軍協助者,打擊強盜也是可以的),力爭做到以後能有」財源「,這樣才有可能讓更多的人來參軍,特別是那些可能已經被搞得沒飯吃的人。

這個時候,要盡量破壞敵軍的高價值但是很難守護的設施,比如說通訊光纜,通往軍營的水管,甚至襲擊那些給敵軍供應食品的供應商,迫使其提高價格,由於軍營需求量非常大,一旦敵軍強行平民供貨,自然會破壞當地經濟穩定,這樣反而也給我軍提供了大量潛在的兵源和支持。

一旦敵軍要用兩倍,三倍,甚至四五倍的價格或者法令來獲得他們賴以為生的物資的時候,他們也就破壞了經濟平衡,也破壞了自己的根基。

他們的彈性會變得非常低,這個時候配合襲擾,再配合宣傳和給群眾實惠,游擊隊必然能夠得到支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糧出糧,有情報出情報。

這基本上能讓敵軍從佔領國雖然能獲得資源,但是他的價格可能已經超出從本國獲得資源的成本(無論是自產還是進口)。

而對方的政權需要這樣的資源,或者不得不要,勢必就會繼續進口,實際上這是一種很大的市場干預措施,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這就會導致雖然從佔領國掠奪了資源,但是由於經濟平衡被打破了,市場被打亂了,再加上戰爭的高額支出,這樣的敵國政權一定支撐不久,他們必然需要增加戰爭的規模來平衡國內的問題,迫使國內增加生產,政府投資增加……

這又是一個惡性循環,樹敵多了,匯率不穩了。敵國政府也需要快速增設很多部門來管理投資,結果貪污橫行,貪污又進一步增長了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到一頂程度,敵國就會實行配給制度。

配給制度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在這種情況下敵國一旦實行配給,戰時臨時增加的(而且是干臟活的)部門顯然要分一杯羹,這種配給是低效且令人反感的。

那麼敵國整個經濟體系就會陷於停頓之中,他在國際上將沒有任何的購買力,也不是投資的好去處。

結果整個國家變成了為戰爭服務的機器,人民則成為了國家的奴隸。

這樣也就算了,最嚴重的是那些臨時的部門會開始各打小算盤,結果搞得下克上,結果連最基本的資源搜集等任務都不能夠很好的完成了。

換句話說,經濟的不平衡,將導致敵國樹立更多敵人,雪上加霜的是敵國的戰爭動員能力還會因此下降。

這樣敵國就算沒主動招惹什麼人,他的對手,特別是他的鄰國和曾經的合作國家,可能也會不斷伸手甚至背後下刀子。

人民的呼聲也許不算什麼,但是政治家明白,如果這場戰爭再繼續下去是入不敷出的,整個國家和政客自身的地位也會降低,還不如撤軍算了。

所以我這裡分析的三種類型,是讓對方經濟和政治崩潰長度和強度的區別,由於自身可行方案數量的多寡而決定

低級國家打高級游擊,會太快消耗兵力和補給,也就沒辦法起到讓對方國家不經濟最大化的作用。

而高級國家打低級游擊,縱然是有效的,但是因為強度不夠,而對方為了吃你一個相對強大的國家,顯然是更有準備的,所以就需要更高的對方市場動蕩的強度,才能讓對方打破心理預期底線。

游擊戰不僅僅是軍事意義,更多的是政治意義,最終還是經濟意義,目的是讓本國出產的敵國所需要的東西人力和其他成本變得很高,而對方又需要這些而不得不購買,結果讓國內經濟隨著戰況過度波動結果崩潰的過程。

所以游擊戰也是分為很多類型的,我也只是簡單的說說

我軍是知識很少的,我就是用常識分析分析而已。


人民子弟兵可以打游擊戰,就如同魚離不開水


無他,紀律、意志、信仰三者缺一不可。


印度電影"不可避免的戰爭"


抗日時的八路軍


既有紀律嚴明、管理嚴格之東方游擊隊,也有中南美浪漫主義游擊隊,總得來說和當地居民的氣質有關係,不同的政治環境需要不同的游擊隊。

但總而言之,游擊隊是政治性軍隊的經典體現。


有信念,知道為何而戰的軍隊


我黨領導的隊伍


老百姓支持的人。


窮人


現代城市游擊其實就是恐怖主義。

傳統游擊隊再怎麼樣也必須聚在一起,哪怕十幾個人呢,這對現代的高技術裝備而言很好對付。


謝邀,

我只是個醫生。這不是我的專業啊。抖個機靈吧。

戰爭嘛,就是打補給,游擊戰也是戰爭的一種形式,所以能獲得人員(民心),裝備(民心),財政(民心),國際支援(民心)的軍隊就能打游擊戰。當然,一般這樣的軍隊往往受到正牌統治者的排擠,但是如果能取的最終勝利一定是有自己的先進的政治綱領,緊密的組織結構,堅定的信仰,高尚的人格。

當然,還得代表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可以教育和引導人民進步,不然嘛,勝利之後怎麼辦??虛度每分59秒?


這不是大人打小孩嗎?這問題需要回答?以不變應萬變,穩紮穩打,狠狠的打,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作戰服或者軍事裝備沒有發展因地制宜的塗裝?
蘭州作為深處內陸的國家軍事戰略城市,應該是大後方,可是為什麼人防工程出乎意料的多?
如果改由2017年的中國領導海灣戰爭的聯合國軍,會有什麼不同?
軍迷和軍人誰更了解部隊?
山本五十六真的寄希望於MI作戰出其不意么?

TAG:軍事 | 軍事研究 | 軍隊 | 兵法 | 游擊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