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調式?調式可以隨意轉換嗎?轉換後是什麼效果?

初學者描述不專業請見諒

第一

如何確定一首曲子的調式,有沒有像調性一樣的標記?

第二

平常我們都是轉調,可以轉調式嗎?

比如一段旋律 我用 Ionian音階 為1 3 1 4 5 6 7 也就是 Ⅰ Ⅲ Ⅰ Ⅳ Ⅴ Ⅵ Ⅶ級

如果我換成Lydian 調式 還用同樣的級數來演奏 可以嗎?我自己拿旋律試了一下完全不同的味道!

第三

不同調式 主音 下屬音 屬音 還是Ⅰ Ⅳ Ⅴ 級嗎?


瀉藥。先回答你的三個問題。

1. 沒

2.可以轉調式,但調式音階的級數沒有功能

3.不是,因為調式音階的級數沒有功能

再補充一點其他的。

其他幾位老師都解釋的很好,我在這裡作為補充,盡量說一些理解層面的東西,具體細節你還得參考其他幾位老師的答案。

有一點很重要,你要知道,雖然你在現代音樂領域經常看到?調式音階?這個詞,但是,你使用調式音階不代表你在演奏調式音樂。

什麼是調式音樂?在西方音樂的語境下,這是一種來源於古希臘音樂,在中世紀被廣泛使用的音樂體系。那個時候,調性音樂的概念還不存在。18世紀開始,才有調性音樂的概念,現代音樂教育都是基於這個基礎來展開的。

現在我們說,你要在一個Dm7上,彈D Dorian音階,你只是用了這個音階而已,你並沒有在彈調式音樂。 除非你在演奏Modal Jazz。

這些調式音階只是爵士音樂家們總結搜集的?素材?,為的是在即興演奏中更快的找到合適的音。無論是Dorian音階, Lydian音階這類調式音階, 還是Indian ragas, Indonesian scale, Chinese scale, Japanese scale,blues scale 這類民族音階,whole tone scale, diminished scale 這種?人造?音階,在爵士樂語境下,你都可以一視同仁,他們的區別無非是醬油味精,還是乳酪黃油的問題,提供的口感味道不一樣,但都是調料。

明白了這個,你就應該能明白,為什麼我們不能把調性音樂上的概念直接套用在調式音樂上,因為這兩個概念並不是可以類比的概念,他們完全是不一樣的系統,只是今天的音樂理論家,為了系統的梳理音樂理論,才放倒一起比較的。而現代音樂里,非調式音樂的寫作方式,是可以利用調式音階來作為素材的。

德國的音樂學院很多都有「Kirschmusik」(教堂音樂)這個專業,這個是真正意義上的調式音樂,這個專業無論是演奏技術還是音樂理論上,都是和現代音樂有很大區別的,這個領域我不太了解,就不多說了。


謝邀!

一、確定調式有幾種方式?

1. 根據旋律或和聲的特徵音來判斷。比如 #4 確定Lydian,3 和 b7 確定Mixolydian,b6 和 2 確定Minor,b2 和 5 確定Phrygian,b3 和 6 確定Dorian,b5確定Locirian。口訣就是一對三全音確定一個調式。

2. 根據特徵進行來看:比如Dorian中的IV - i,Lydian中的I-II,Phrygian中的IIb-IIIb等等。

3. 根據有代表性的和聲,比如E Phrygian常用的幾個和聲Ephry = E F A B E,F/E,Dm7/E;B Locrian常見和聲:C/B7, F/B7, G/B7; F Lydian常用和聲:F Maj7#11等。

然後並沒有像調性一樣的標記,通常是通過和聲來暗示調性,比如FMaj7/E,一下就看出來是E Phrygian了。

二、是否可以轉調式?

可以,巴托克還創造了用十二音進行調式寫作的手法,這個技術在古典音樂里叫做「Polymodal chromaticism」。簡單來說就是確定主音(Tonic)不變,然後移到不同的調式上。比如C Phrygian加上C Lydian就可以構成一個十二音調式音階。而在爵士樂中,特別是調式爵士(Modal jazz),調式變換就更加常見了。比如Herbie Hancock的《Dolphin Dance》、Wayne Shorter的《Infant Eyes》中都有許多同主音不同調式的調式變換。

三、不同調式的主音、下屬音、屬音還是I IV V么?

是的。但是和弦的性質會發生變化,有可能都是大和弦,有可能都是小和弦,也有可能是減和弦。


看了一下問題和現有答案,發現一些需要說明一下。

首先,調式(Modal)和調性(Tonal)是兩個概念。Tonal是指從古典主義時期開始確立的自然大小調系統以及其衍生的功能主義理論。在調性系統裡面,我們在自然大小調中分級數,存在和弦進行,每一級和弦有其功能,分主、屬、下屬等等。可是調式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系統,它所形成的音階與和弦是沒有功能可言的,更多的是一種色彩和氛圍的表達,它是非功能主義的。因此在調式環境中,不存在級數以及如「終止式」之類的進行。

第二,這裡面之所以容易混淆,是因為學術界本身對調式的敘述也非常混亂。特別是19世紀末德彪西為代表的嚴肅音樂內部對調性的演變改進,將中古調式拿出來進行重新的改造運用;後來經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爵士音樂對調式的創新,才出現了現代的調式系統。由於這種新理論的歷史尚短,許多術語和概念是很難清晰表達,不少研究者們借用調性和功能主義的辭彙來描述調式理論,對後來的學習者造成困擾。

第一個問題:

我贊成 @Molho 答案中的1、3兩點。對於調式的確認,你需要根據調式的起始音、特徵音來判斷。比如一段調式作品的片段,你聽到它的低音部演奏「D」,那它的調式起始音就是D,然後你從和弦上聽到有類似Dm7的感覺,又從旋律中聽到與D形成b3、6音程的旋律音,那麼你就可以判斷這是一片段是採用了D Dorian調式。

對於答案中的2,有一點需要清楚,它不是一種行進,而僅僅是和弦連接,它和調性中的進行是不一樣的。比如D Dorian中的「II-I」,這個「II」和「I」其實是同一個和弦。它們都是構建在調式起始音(低音)「D」上的和弦,它們的底音都是「D」。

調性中的「I」為主和弦,它是一個大三和弦,有一種穩定感,而調式環境里的「I」,其實是建立在起始音上的任何一個和弦,你聽聽調式的作品,它們在結束時是沒有調性「I」的那種穩定感,更鮮有類似「V-I」終止式的感覺。

第二個問題:

我一再堅持用「調式起始音」來定義,而不用「主音」,就是為了區分兩個環境中的概念。在調式中是沒有「Tonic」主音的概念,有的音樂學學者將它稱作「Modic」以示區別。

而且「變調」本身也是調性環境的術語,它和調式的「轉換」是有區別的。調性的變調,帶有功能主義的概念。比如說從C大調變到G大調,G是C的屬音,這是一種主-屬的變換。而調式的轉換,完全沒有功能可言,D Dorian轉換到D Lydian或者E Mixolydian,Dorian、Lydian、Mixolydian之間根本就沒有那種主-屬關係。有的只是音階的變化。

因此所謂的調式「轉調」,其實是調式的音階轉換,它依靠調式起始音的變化、特徵音的變化來達到轉換的效果。例子Herbie Hancock《Maiden Voyage》,它是由D Mixolydian、F Mixolydian、Eb Mixolydian、Db Mixolydian四組調式音階組成。

第三個問題:

根據上面的敘述,這是一個概念混淆的問題。一個調式只有一個低音,在低音上面可以是任何和弦,只要和弦音都在該調式音階內。主、屬、下屬是功能主義和調性的概念,調式里不存在這些東西。因此調式裡面沒有I、IV、V,也沒有主音、下屬音和屬音。

擴展閱讀:

爵士如何判斷和選擇運用什麼類型音階進行即興?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爵士樂中,和弦替代的原則是什麼?為何可以這樣替代?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幾位答主的回答很精彩。但考慮到題主的程度,估計這幾位答主所說,題主未必能夠完全理解,所以,這裡嘗試著用盡量淺顯的話,做一些解釋,算作對前面幾位答主答案的一個補充,希望對初學者在理解上有所幫助。

=================================================================

看到題主給自己起名叫做「五度圈」,相信應該能夠理解純五度音關係的性質了。所以這裡對這一概念不作解釋,只講它的應用。。。。。所以,題主的問題需要倒過來回答:

第三

不同調式 主音 下屬音 屬音 還是Ⅰ Ⅳ Ⅴ 級嗎?

答案為表面上是這樣。

但在音關係本質上,主音、下屬音、屬音本身和音級無關。任何一個樂音都可以作為主音,那麼和主音關係最近的兩個樂音,就是它上、下方兩個純五度關係之音。主音上方純五度關係的音,即是該主音的「屬音」。下方純五度的,則是「下屬音」,下屬音的下,即指明該音為主音下方之音,音程轉位後,處於主音上方純四度音程的位置。

所以,所謂屬音和下屬音,並非按音階次序來命名的,而是以音關係的親密性來命名的。

樂音中關係最密切之兩音,當然是互為純五度關係的兩音,故這一關係上兩音,互為「屬音」,即當以下方音作為主音時,則上方音為屬音;反之則下方音為上方音的「下屬音」——五度循環圈即是應用了這一道理。

主音、屬音和下屬音,之所以會有和音階音級(一、四、五)聯繫起來的感覺,只是因為它體現在了自然大小調體系中。音階的四級恰在主音上方純四度、音階的五級則恰在主音上方純五度。

但在有些音階內,就不是這樣。比如中國民族七聲音階的雅樂宮調式,音階的四級是變徵,這個音與宮音為增四度音程關係,所以變徵並不是宮音的下屬音。

還有中古調式中的里第亞(Lydian)音階,也是這樣,四級與一級之間為增四度音程。

還有洛克里亞(Locrian)音階,一級到五級是減五度音程關係,所以這個降五級音,不是第一級音的屬音。

所以,屬音的概念,不是由音階而來,而是兩音本身的音關係。所以和弦中才有「屬和弦」、「重屬和弦」這類的概念。這種概念是基於和弦根音之間的音關係——即兩和弦根音作純五度音程關係。所以自然的和弦連接法則是按和弦根音依次下降純五度音程而來,實際就「屬音——主音」的這個進程方向。

莫索先

首先,調式(Modal)和調性(Tonal)是兩個概念。

調式,和音階是一回事,但調性不同。

因現在普遍採用自然大小調體系,而自然大小調各自的音階只有一種,所以現在很多人容易把調式和調性這兩個概念混淆起來。

所以這裡有必要先解釋一下「轉調」的方式:

轉調有三種不同的形式:

1.改變主音,不改變調式;

2.不改變主音,只改變調式;

3.主音和調式都改變:

第一種轉調,只是改變了調高,音階的形式並無變化,即如C自然大調轉G自然大調這般;

第二種轉調,又分兩種,其一如中國傳統音樂中「同宮(旋音法)轉調」,即同宮系統內不同調式間的轉調;還有同主音調式之間的轉調,比如同名的大小調之間的轉換;

第三種,就像不同主音的大小調之間的相互轉調;

其中第二種轉調中的「同宮轉調」即是不改變調性,只改變了起始音音高。

同宮轉調中的各調式的變化,是基於「旋音法」的音階轉變。所謂「旋音法」,在我國古代稱之為「旋宮法」,意思是一樣的,即通過改變一個調(Key)內的音階排列順序,而產生新的不同的音階,這些不同的音階,就是不同的調式。但是,在同一調內的不同音階,並沒有在本質上改變該調的屬性——即調內音關係性質——各音與主音之間的關係聯繫。這種調內的音關係性質,才是調性的本義。

因主音的概念是基於「調(Key)」而來的,調——即是圍繞特定音高的主音構建的音群關係。所以,真正的主音,是指一個調內音關係的核心之音,調內其他各音,皆因這個主音而存在。一旦主音有變,調亦隨之變化。

因於「旋音法」而言,一個調內有多種不同調式,但只有一個主音。音階上的起始音,並非一定是調內「主音」。只是在自然大小調系統中,主音與音階起始音重疊在一起,這中情況下,調與調式(音階)形成了對等關係,所以給很多人形成不同音階就有不同「主音」的印象。

用中國傳統五聲音階做例子,應該能說明這個問題:

五聲音階中,每個音都可以作為音階的起始音,排列成新的音階,故通過旋宮法可以產生宮調式、商調式、角調式、徵調式和羽調式這五種排列順序的音階。

假設將宮音的音高定為C,則商為D、角為E、徵為G羽為A;這裡所有的音都是根據宮音音高來確定的,所以,在同宮系統中各個音階的調性都是相同的(但音樂色彩會有差異),只不過是變換了一下音階排列的順序。只有非同宮系統的兩種不同音階,才會有調性的不同。所以,同宮系統也可稱為「同主音旋音系統」,即各調式的主音是相同的。

西方中古調式的各個音階的形成,也是相同的原理,各調式都是基於伊奧尼亞(Ionian)音階「旋音」而來。

為什麼會有「旋音法」?原因在於十二平均律廣泛採用之前,樂音體系中樂音音高的確定是依據五度相生律與純律來的,這兩種律法所產生的半音值是不等的,故無法做到第一種和第三種的轉調方式。只能在同主音系統內的轉調——即不管調式如何變化,各音之來源,是基於相同的特定音(調內主音)。

象自然大音階中不同調高的音階,即屬於不同的調,雖然各調的音階結構未變,但主音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在今天的十二平均律下,轉換起來毫無困難,但在之前,是無可能的。

另外,關於你第二個問題中那些阿拉伯數字,作為數字簡譜的音符,其對應的是自然大音階的音級,如是其他調的調式,則不一定如此對應,比如小調的三級音就不記作「3」,而應記作「b3」。因為這個音與調式一級音的關係是小三度音程,而非大調的大三度。所以,小調和弦中凡是含有這級音的和弦,與大調同級和弦的結構是不同的。

關於第一個問題。

Molho的回答已經很明確了。只是需要題主自行下功夫去掌握不同調式在音程以及和聲等方面

的一些主要特徵。


謝邀,調式就是圍繞一個音的幾個音組成的一個音高系統。常見的有宮商角徴羽等調式,西方有伊多弗利混愛洛等。西方的簡單,容易理解,我簡單說一下cdefgab 這七個音級依次都可以做主音就可以組成上述七種調式,從c開始就是c伊奧尼亞,從d開始就是d多利亞………它們都是c調的。

調式轉換也是轉調的一種。

再不明白參加這個live活動就都明白了

音樂博士談:解密調式從零學樂理(三)

不同調式的音級名稱還是那樣,比如c伊cdefgabc d多利亞defgabcd的一級分別是c和d,屬音分別是g和……


推薦閱讀:

對於一個習慣絕對音高的人,如何訓練相對音高?
音高是怎麼表示的?
聽起來就覺得俗氣的歌曲有什麼特點?
轉位和弦?
調式和音階的關係是什麼?

TAG:爵士樂Jazz | 樂理 | 作曲 | 調式 | 和聲Harmo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