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五常錯在哪?

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


把一個人捧高了,再去要求他,就難了。

還是《獨立宣言》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好,打一開始就立規矩。什麼君臣什麼表率,咱本身都一樣,你也不用表率我們,你就老老實實幹活,得點名利的好處。不老實立馬滾蛋,還用等你不正,幹得不夠好都滾。

《君主論》有一句話,我認為很有道理。說是不要讓人尊重你,而要讓人畏懼你。因為別人尊重你,是出於他自己的意願,他今想尊重就尊重,想不尊重就不尊重;而別人畏懼你,是出於你的意願,他不得不怕你,要不然他倒霉。

我認為這一點用在民眾對待權力者上,也是很對的。


謝@CFCZ邀,

首先,儒家的人生哲學,認定個人不是單獨的存在於社會當中,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人與人交互關係的行為,儒家將此歸結為「倫理行為」。

「天下之達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

儒家認為人生總離不了這五條大道,總逃不出這五個大倫。(各位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這樣的)所以儒家的學問有很大一方面就是要講明如何處置這些倫常的道理,因此提出了種種倫常的標準倫理。如

「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左傳》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禮運》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諸如此類,無一不圍繞著綱常倫理關係而展開。後世出現種種反對的聲音在於,三綱五常成為了束縛另一方自由的輿論重石與捆綁自由的麻繩。例如夫能休妻,妻卻要無限貞於夫,君要臣忠,臣卻不能要求君義。

身處每倫常關係中的人,都要求對方遵守標準的倫理,甚至拿著文字教條去鞭笞甚至用法令去促使對方必須遵守。對於自身的品格行為卻毫不重視。

在倫常關係我們唯一難以做到的位置是「君」位。往往在「君」位的人最難被教訓,可卻又最容易發號施令呵斥人們。(秉持著「普天之人均為皇帝的臣子」的理念,使人民愚忠於君主,養成深厚的奴才意識。)

因此反三綱五常反的最終目的是就是反「君」這一倫,確切的說是因為君主的權力極度的膨脹,賞罰生殺大權皆在握一人之手,皆取決於個人喜好。人民無可奈何限制於倫理道德中無法反抗,巧於遇上了能高舉「民主」「自由」旗幟的時代(五四至今)壓抑這麼久了能反當然反個翻天覆地,最好能把一切都反了再建立起新的,誰再提起就是封建思想就要被打倒。可反來反去,老祖宗的總結的規則依然奏效,依然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

現代無論要批判要糾錯如何如何的,五倫中的每一環依舊是準則般的存在, 入世之人無不在遵守,無不服從,只不過都改頭換面成「愛」這個泛詞而已。

Ps.不好意思,晚了這麼久才來答。


首先,三綱五常在傳統中國沒有錯誤,你這是典型的以今日之是非昨日之是。

西方雖然也有農業,但希臘、羅馬都是瀕海,尤其是希臘是破碎山國,無法發展出中國這樣的大農業,而是以海貿立國,而商業本身就需平等、契約為基礎。後面的天主教是一神教,天主之下眾生平等,所以平等是西方文明的一個基礎的要素,即便日耳曼蠻族建立起法德英諸封建國,但依然是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基礎之上的封建。所以才會有英國這般貴族起兵打敗國王之定訂立一個大憲章來限制君權就OK了,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

而在中國是平原、大農業,熟人聚族而居,自然就是以威權、道德來作為統治基礎,所以中國是仁義、禮樂,最後是法家手段。所以在中西兩個異種文明沒有發生碰撞之前,三綱五常沒有錯誤,其錯誤就在於:地球太大,在沒有足夠的技術條件作為支撐的情況下能夠征服全球,而西方卻實現了這種征服。那麼兩種價值觀發生碰撞時自然就是儒學錯了唄,當現代中國人已經接受了平等這個觀念的時候,儒學的治理之用就已經完全失效了,儒學就只能退守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重新研究當下的問題、分析之、解決之,方有重建新儒學之可能。


很多人批判三綱,其實是根本沒有理解它們的意義,只是道聽途說,覺得是「封建禮教餘孽」,是封建等級,等等。其實,華夏傳統文化歷來都講究「陰陽」,都是相對的,所以《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二者失調,道也就亂了。

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書》曰:「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忠君是沒錯,但前提是為君者以禮以敬相待。君為臣綱,不是說臣就無條件服從。君不使臣以禮,可謂「不君」,臣自然無法「事君以忠」。

《書》曰:「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於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是說子女要恭敬的對待父母,但父母不愛護養育自己的子女,卻也有罪過。如此,則是「父不父,子不子」。可謂子女也不是一味的愚孝,孟子云:「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正得其理。

《禮》曰:「男教不修,陽事不得,適見於天,日之為食;婦順不修,陰事不得,適見於天,月之為食……故天子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須而後成者也。」天子與後,尚且如此,何況百姓夫婦,陰陽缺一不可。是以昏禮有親迎之禮,《詩》有《關雎》之美,《著》不親迎之刺,正是教導男女和睦,各得其所,不可一味男家為尊,女方服從,如此可謂陰陽失其序了。

所以,君臣、父子、夫婦,都是各行其事,各盡其責,不是單方面的責任與義務。

另外,有人喜歡拿《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說事。其實這句話根本不是這樣理解的。大地載生萬物,難道就比天低了一等,就卑微?天就尊貴嗎?這裡所謂的「卑」,就是《易》雲「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因為它能夠放下身段,普濟群生,老子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個人拙論


到現在還是這樣啊,互相的責任與義務,我工作的領導不能對我做到起碼的尊重,我還對公司衷心耿耿,那不是腦子有坑么。沒覺得有什麼問題


三綱五常最根本的觀點是人的等級差異。這一點明顯和近代以來的人人平等思潮相違背。如果認同人人平等,那三綱五常自然也是錯的。

在三綱五常中,君父夫明顯處於主導地位,對臣子妻有著必須的權力和義務,一旦不能執行好自己的義務,則臣子妻也可以拋棄君父夫。

但問題是,為什麼一定是君父夫主導臣子妻呢?反過來不行嗎?

一言以蔽之,這是一種不平等而對等的關係。


太多的人也許看完了全部,卻只記住了開頭


後人把綱曲解為主從,把常曲解為處理主從關係的準則。


哭死了

三綱是這麼一段話嘛!如果三綱真的像這段話寫的那麼好,那麼中國古代真是個自由社會呀!這段話是從《封神演義》裡面抄過來的,寄託著作者對三綱的美好願望。

這裡面有句,「君不正,臣投他國『,你知道漢景帝的時候黃生和轅固有個關於湯武革命的大討論吧,漢景帝說:「食肉不食馬肝 不為不知味 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 不為愚」直接把湯武革命這回事兒劃為敏感詞,連討論都不讓討論,還君不正,臣投他國呢!


我們就是三綱五常的擁護者,不過是把潛規則明說罷了。

我有大量證據,說明【三綱五常】就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創造。

========================================================

華夏法統之一 東林黨現象 王陽明心學 忠君愛民 華夏文明衍化之討論

漢章帝召集博士和儒生於白虎觀討論五經同異﹐由班固寫成《白虎通德論》﹐把讖緯和今文經學糅合在一起﹐使經學進一步讖緯化。

東漢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開白虎觀會議,由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陳述見解,「講議五經異同」,意圖彌合今、古文經學異同。漢章帝親自裁決其經義奏議,會議的成果由班固寫成《白虎通義》一書,簡稱《白虎通》。

《白虎通義》,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佈於世.這次會議肯定了【三綱六紀】,並將【君為臣綱】列為三綱之首,使封建綱常倫理系統化、絕對化,同時還把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與儒家經典糅合為一,使儒家思想進一步神學化。

7.中國文化,到了東漢時期公元50年代,在於西方基督教起源的同時期,終於有了華夏的思想信仰的核心----【三綱六紀】【君為臣綱】這個歷史的飛躍!

【三綱六紀】【君為臣綱】決定了中國2000年的歷史邏輯的鏈條,是華夏法統的核心,是中國人之所以稱為中國人的核心依據。

中國文化傳統的【忠君愛民】思想,20世紀的【愛國愛民】的治國理念與法統,就是來源於東漢公元80年的《白虎通義》,來源於【三綱六紀】【君為臣綱】。

《三綱六紀》出自《白虎通德論》卷七,作者是班固。

本書主要內容講述了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六紀即: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第一紀諸父,即父親叔伯這一輩;第二紀諸舅,即母親這一系;第三紀兄弟,即自己的兄弟;然後是族人,即自己父系家族裡的一批人;最後是師長和朋友,此乃六紀。

《三綱六紀》全文

班固(東漢)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

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

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又曰:「敬諸父兄,六紀道行,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何謂綱紀?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

《詩》云:「門門文王,綱紀四方。」

右總論綱紀君臣,父子,夫妻,六人也,所以稱三綱何?「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六人為三綱。

右論三綱之義

三綱法天人,六紀法六合。

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歸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夫婦法人,取象人合陰陽有施化端也。

六紀者,為三綱之紀者也。師長君臣之紀也,以其皆成己也;諸父兄弟父子之紀也,以其有親恩連也;諸舅朋友夫婦之紀也,以其皆有同志為己助也。

右論綱紀所法君臣者,何謂也?君,群也,群下之所歸心也;臣者,纏堅也,厲志自堅固也。

《春秋傳》曰:「君處此,臣請歸也。」

父子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

故《孝經》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昏禮」曰:「夫親脫婦之纓。」《傳》曰:「夫婦判合也。」

朋友者,何謂也?朋者,黨也,友者,有也。《禮記》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之交,近則謗其言,遠則不相訕;一人有善,其心好之,一人有惡,其心痛之;貨則通而不計,共憂患而相救;生不屬,死不託。故《論語》曰:「子路云:『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

又曰:「朋友無所歸,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朋友之道,親存不得行者二:不得許友以其身,不得專通財之恩。友飢則白之於父兄,父兄許之,乃稱父兄與之,不聽則止。

故曰:友飢為之減餐,友寒為之不重裘。故《論語》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也?」

右論六紀之義

男稱兄弟,女稱姊妹何?男女異姓,故別其稱也。

何以言之?「禮親屬記」曰:「男子先生稱兄,後生稱弟;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

父之昆弟不俱謂之世父,父之女昆弟俱謂之姑,何也?以為諸父曰內,親也,故別稱之也;姑當外適人,疏,故總言之也。

至姊妹亦當外適人,所以別諸姊妹何?以為事諸姑禮等,可以外出又同,故稱略也;至姊妹雖欲有略之,姊尊妹卑,其禮異也。《詩》云:「問我諸姑,遂及伯姊。」謂之舅姑者何?舅者,舊也,姑者,故也,舊故,老人稱也。謂之姊妹何?姊者,咨也,妹者,末也。謂之兄弟何?兄者,況者,況父法也;弟者,悌也,心順行篤也。稱夫之父母謂之舅姑何?尊如父而非父者,舅也,親如母而非母者,姑也:故稱夫之父母為舅姑也。

右詳論綱紀別名之義

8. 現在知乎上面,爭論華夏法統與倫理是一大焦點,但要問處於何處?基本上沒人知道。就是公元50年的【白虎通義】!就是《三綱六紀》!

【全文的核心】【三綱六紀】【君為臣綱】

!!!!!!!!!!!!!!!!!!!!!!!!!!!!!!!!!!!!!!!!!!!!!!!!!!!!!!!!!!!!!!!!!!!!!!!!!!!!!!!!!!!!

====================================================================

華夏法統之二 【忠君愛民】與大一統之核心 士族門閥 少數民族崛起 儒家與佛學融合

「大一統」的核心是皇權一統,類似觀念在先秦就已形成。《詩經》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董仲舒系統地對這種觀念進行了論證,認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把「大一統」的理念擴展到與宇宙、社會、自然、人生等相關的各個領域。

  董仲舒從天地、陰陽等方面對公羊學中的「大一統」思想進行了詮釋,使之成為皇權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據。

董仲舒「大一統」思想的核心是【天子】。天子作為【天】的兒子代表【天】,並按照【天】之道來統治天下;在天子之下是百官和百姓;百官從天子那裡獲得治理百姓的資格依據。

基督教裡面,耶穌基督就是【天子】,耶穌基督就是以【上帝之子】的身份降臨於世間。只不過,基督教的模式,一種宗教模式,不是【皇帝】【既是神,也是君】的模式,基督教的模式,決定了西方社會的發展方向與目標。

中國的【天子】【既是神靈,也是君主】的模式,決定了東亞大陸2000年的發展方向與模式。

基督教的耶穌基督,中國的天子皇帝,都是人類不同的發展模式,沒有高低之分。

董仲舒「大一統」,構成了【天道】、【天子皇權】、【官僚百官】、【天下百姓】四個等級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天子皇權】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天道】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一個人能否成為【天道】的子,不在於他是否是繼前人而王,而在於他是否有來自於【天道】的命。

【天命】的收授與否,是【天道】根據君王能否實行天道而採取的獎懲措施。

如果一個君王能夠按照天道來治理天下、造福萬民,那麼他就會享有天命,否則就會失去【天道】的支持而喪失天命,失去天下。

在這個過程中,董仲舒認為【天道】是不會發生變化的,會變化的只是君王對天道的理解。

當君王對【天道】的理解產生了偏差而又沒有採取及時的補救措施,那麼天命就會轉移,重新被授予能夠正確理解天道並按照天道行動的人。

這樣的論證過程,一方面為布衣出身的劉邦所建立的漢政權提供了合法性的證明;另一方面也賦予了董仲舒所言之【天道】的經世治國地位。

董仲舒所說的【天道】就是他在儒家思想基礎之上,同時融合了當時流行的各家學說而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皇權政治理論體系。

  董仲舒曰:「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董仲舒通過對《公羊傳》中「大一統」觀念的詮釋,把儒家重視的倫理關係上升到天道的層次。

董仲舒就在皇權專制的體制下,建構起了一個層級分明的等級秩序。這個秩序建立在儒家倫理本位的思想基礎之上。董仲舒把這種秩序上升到天道的高度,並系統化地提出「王道之三綱」,即君臣、父子和夫婦之間的關係。

大一統思想,是華夏法統的核心。華夏2000年以來的歷史,就是【大一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具體衍化。直到21世紀,【大一統】思想以內化為中華民族的阿賴耶識,中國華夏文化,一切目標最終還是要實現大一統。大一統,就要求思想的大一統,文化的大一統,政治制度的大一統,家庭關係的大一統,公司文化的大一統,男女關係的大一統。一切外族思想,如果不能推動華夏的大一統,就必然退出華夏大地!

華夏法統之三 第二輪春秋戰國 三國魏晉南北朝 士族門閥成為獨立力量 遍地軍閥 邊疆與少數民族


三綱五常,應該說是中國古代對社會秩序的高度總結。是幾千年生活經驗的結晶。哪怕放到現代來也並無不妥。

只不過君,不能理解為帝王,而是國家裡的領袖,公司里的老闆。臣就是下屬。所謂上行下效。

父為子綱,當下也沒任何改變。

夫為妻綱爭議就比較大了。不過男應該主外,女應該主內,明確分工依舊是社會主流。而家庭得有頂樑柱,男人應該是這個頂樑柱。這是無需明言的社會規則。

明確定位,實現秩序,你預想的位置就是你以後得到的位置,以安人心。這是三綱的核心要義。當這些秩序紊亂,造成的就是社會嚴重的內耗。這造成的也不會是幸福。三綱似乎過於絕對化了,但絕對化的信條才能維繫秩序。

多說一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層均模範地遵循了三綱五常。這是正常社會秩序。

PS:中國是世界女性就業比例最高的國家,男女平等問題已經無需過分強調。現在人們爭論此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許多現代女性對自己的角色有不切實際的定位。收收成為男性的心就可以了。這恰恰是拋棄女性固有角色,不擇手段地膜拜男權的表現。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我就想問一問您寫的這一坨,是哪個儒學流派教的?

是哪個會道門的新發明吧?


這些話貌似有道理,具有一定的欺騙性,但其實只是規則制定者的意淫罷了。我們選取「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這方面來論證其荒謬性。

一方面,從理論上講,憑什麼夫為妻綱而不是妻為夫綱?只要你認同人基本權利的平等,這話從根本上就不成立。

另一方面,實際過程中後半句沒有操作性。中國古代,女人要三從四德,什麼都要聽男人的。當女性失去了地位與話語權,道德裁決權便完全轉移到了男性手中,這時妻子真的還有勇氣和選擇么?這概率大概為零。

因此,理論上經不起推敲,實踐中經不起檢驗,總之,一派胡言。


三綱五常本意沒錯。為了反封,有些文人曲解了它的本意。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代大饑荒能夠餓死那麼多人?
中國城市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三皇五帝」一共有哪幾個版本?
中國歷史中著名的刀有哪些種類?
既然「戲子」在三教九流中屬於「下九流」,那為什麼很多影視作品中都對那些人稱「角」或者「爺」?

TAG:儒學 | 思想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古代文化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