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 2016 年展望如何?
請問知乎大神對中金公司的投行業務做一個展望。比如新的管理團隊,企業文化,在中國投行裡面的定位,未來發展趨勢,個人發展機會,什麼人會比較容易thrive。謝謝!
謝邀。
作為最近在關注券商的人,我說一點淺陋的見解。中金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身的:由老王出馬搭建,選定了和摩根合資設立(最開始看中的是高盛...),從部門結構到投行技術幾乎全盤複製摩根。
戰績十分輝煌:不僅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石化、工行(首例A+H股)、建行、農行等大型國企IPO不在話下,連高盛和通用這種世界級的IPO也能分一杯羹!
可是這個貴族怎麼就沒落了呢?
中金從一開始就是投行起家的,這門技藝可說是傲立於各投行之中。可是尺之所短,寸之所長,他企業的優勢在大環境變化之後就變成劣勢了!創業板的推出是第一個轉折點:
2009年創業板推出,平安、國信、廣發、華泰等一批草根券商迅速崛起,而中金還一直沉浸於大國企的的盛宴當中。讓哥放棄服侍王公貴族的活,去給鄉紳土包子端茶送水?!想都別想!2011年之後,王公貴族都服侍完了,這時再回過頭一看,給中小企業這些土包子端茶送水的人才、經驗、項目儲備都要從頭做起了。經紀業務的崛起是第二個轉折點:
08年以前,券商的主要收入是投行業務,08年以後,經紀業務成為券商的主要收入。經紀業務不像投行,不需要很強的技術性,只要大量鋪網點,開戶送保溫杯、圍巾等各種營銷,想讓高富帥中金去擺地攤?那總得給個充分的理由吧。地攤的擴張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07年四家券商(海通、東北、國元、長江)借殼上市,09-11年七家券商(09:招商、光大,10:華泰、興業、山西,11:東吳、方正)密集IPO,更別說老對手中信03年就上市了。中金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及時上市,錯過了這一波最好的發展機會。最近兩年因為兩融業務和新三板這波熱潮,券商的格局已經重新洗牌,一些第二三梯隊的券商也開始異軍突起,比如天風證券。
到了2014年,傲慢的中金貴族凈利潤已經排到40名開外了,被第一梯隊遠遠甩到後邊。
於是14年7月正式啟動IPO,15年3月投行負責人畢建明執掌牛耳,15年11月,赴港上市,融資55億港元。
在理解了這些背景之後,我們可以來展望下中金(展望是不需要負責任的吧..)
看下中金自己的介紹:
標藍那句話其實已經給出答案了。總結一下吧:
高貴的出身+投行負責人掌舵+名列前茅的投行業務 的中金 在拿到這筆融資後,也只繼續堅守在投行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行完善,例如加強對投行客戶的後端服務,利用全球市場經驗進行財富管理,全球資產配置等。
最後聲明一點:
雖然中金現在落魄和當初的成功都源於它對投行的專註,但我本人其實是很尊敬中金的,因為在浮躁的金融圈中,大家都想著賺快錢,在這種氛圍中想不為所動非常難。 引用華興資本包凡的一句話:專註是最可怕的力量。作為上市公司,能不能對股價負點責任,中金公司上市以來的股價真是嗶了狗了!西方投行在中資企業海外併購潮中作用漸弱 - 文章西方投行在中資企業海外併購潮中作用漸弱不過,最近我搜到了一個新聞。螞蟻金服上市,可是不亞於阿里巴巴上市的一場財富盛宴,如果中金可以主導,光是服務費就可以賺翻了。
有意思,居然能找到我。先聲明我並非知乎大神,只是偶爾路過來看熱鬧的。
以我的理解,產生企業業績的方式決定和形成所謂的企業文化,沒有業績也就沒有文化,如果硬要先有文化,一般業績會很差。在沒有孵化培養出更多的盈利點之前(比如資產管理業務),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金公司投行業務的狀況主要依賴於大環境,而目前中國大陸投行業務的大環境已經類似電腦商城銷售電腦。
至於個人發展機會也就是所謂的alpha,在這裡主要要看beta,也就是公司本身的發展狀況。什麼人比較容易thrive?我個人認為,跟已經thrive的人混就比較容易thrive,前提是對方能看得上你。
謝邀。不過中金的研究報告真是寫得好。
中金的ma還是穩坐第一,股權融資肯定是沒法和10年之前比了,但是15年還不錯,16年截止五月不如15年。
推薦閱讀:
※「好男不娶新聞女,好女不嫁投行郎」這句話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看待9月8日證監會公布《證券公司投資銀行類業務內部控制指引》?
※中金公司和中投證券要合併了?
※有關部門是如何查出金融內幕交易的???
※我是一個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畢業的女生。怎麼才能成功轉入投行做出成就?
TAG:投資銀行 |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