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石油價格一再走低的情況下,為什麼一些產油國仍不願減產?可以用經濟學解釋這一行為嗎?

石油價格一再下跌,產油國為什麼不減產啊能用經濟學知識解答嗎?


很簡單,現在就是標準的囚籠困境,也就是說,有國家減產了,但是其他國家不一定更進,也就出現了誰先減產誰先失去市場份額。


許小仙的說法有道理。在這裡想說的是另外的一個影響因素。石油的開採並不是如同自來水管一般,可以隨意直接減產或者停產,等到想放開生產的時候直接提產。

隨意的減產或者停產,會造成地層壓力的不穩定,然後後期提采時可能會損失大量的可采儲量。

所以上天容易入地難。

另外現有的油價雖然低。刨除固定投資的折舊,油價高於油田日費。

總結就是:①如果現在減產或者停產,可能造成地層壓力變化,減少可采儲量,這個方案會造成未來收益下降。②現有油價高於油田日費,現金流依然為正。

—--------------------------------------------

20160226更新

其實也就是補充解釋下,通常說成本,有時候包括了前提勘探、設備投資的成本,有時候不包括,僅僅指的是日常維護成本。所以說油價高於或者低於成本,要分清指的是哪個成本。

以下內容引用自三聯生活周刊

按照龐昌偉的估計,如果不算前期的勘測開採成本,僅僅從油井1?5年內的盈虧點來看,沙特石油的盈虧點低於5美元,俄羅斯為15美元,中國為50 美元。而美國頁岩油的盈虧點為40美元。

但是從現實來看,沙特想用低價石油擴張市場份額,擠出邊際生產商的想法已經比當初困難多了。 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威廉?弗里斯和安德魯?科斯格雷夫指出,因為最新盈虧平衡模型顯示,即使油價跌至 30美元以下,美國得克薩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頁岩油生產也能保持盈利。其中,主要產區得克薩斯州的 廣灘德咸特縣頁岩油開採成本為22.52美元/桶。里夫斯縣開採成本為23.40美元/桶。但不同產區的成

本差異較大,導致無法準確估計美國頁岩油生產成本的整體水平。但毋庸置疑,低油價下的美國頁岩油公司,日子十分艱難。2015年1月,因貸款人拒絕提供更多資金,美國得克薩斯州一家私營的石油公司WBH Energy LP及合作夥伴申請破產保護。

(引用自20160229期三聯生活周刊)

-----------------------------------

過了好久又想起來這個問題。

原油的成本問題真的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作為一個非金融相關專業的人不敢多言。

但是可以說,油井關閉了,設備折舊還在,石油設備折舊在石油開發成本中佔據比例不低;油井關閉了,三桶油也不會輕易的裁員,人力成本在三桶油中佔據的比例同樣不低。

這次補充說明的觀點就是:單純的關井,無法有效的降低設備折舊成本和人力成本。

20161023 更新


此次石油危機的核心是石油定價權之爭。

1 沙特等國石油開採成本比較低,主要意圖迫使俄羅斯產生經濟危機和美國頁岩氣產業衰退。自身也到了很難熬的時候了,因為殺敵一千,自傷800,但如果通過這一輪殺掉很多國家的生產能力,那麼今後就拿到了石油定價權。

2 俄羅斯奪得克里米亞,美國攛掇沙特低價出口打擊俄羅斯經濟,俄羅斯除了原油還可以賣武器還有初級產品,中國在後面加血。

3 美國一看放開原油出口,推波助瀾,大型金融機構在做空石油,用心最為險惡,相當於三國殺裡面「萬箭齊發」。

4 伊朗等石油出口國 苦苦支撐,賠錢也要賣。賠錢好歹能換回錢來,不賠錢賣死的更快。

5 許多產油國在低油價情況下賠不起,不跟,選擇違約,或者其它,會造成市場供求關係的混亂,此時咬牙進口的和咬牙出口的才會在市場上留下可靠的信譽。

6 中國 國內生產的賠錢也要堅持下去,因為自己要是生產不了滿足自己接近40%的量,那麼進口價格那就不是你能決定的了。同時拚命進口,全國大建儲備庫。這麼便宜傻子才不買。

竊以為最大的贏家會是美國的金融機構,沙特最終也不會拿到定價權,因為美國俄國中國都不希望,俄羅斯有損失但是國際地位有提升,中國渾水摸魚,還是賺的,有些小國苦苦哀求中國。

國際政治才是最有趣的權力的遊戲啊!


多哈限產會議終於讓後知後覺的財經媒體意識到了政治之於財富的巨大控制力。用紙牌屋中的一句話來說,「Money is the McMansion in Sarasota that starts falling apart after ten years. Power is the old stone building that stands for centuries.」 在沙特這個黑箱政治的國度里,媒體總是在隕石墜地的時候才發覺光亮,而財經媒體,則更是永遠被金錢蒙蔽了雙眼。似乎衰老而且健康不佳的國王薩勒曼,彷彿是蒙住了人眼的紗幔,然而在他的布局裡,他年僅31歲的兒子、沙特副王儲Mohammed Bin Salman的巨大權力,終於在繼葉門這場茶壺裡的戰爭之後,震撼登臨了全球石油市場。宣告了81歲的老人Al-Naimi真正成為了一個傀儡。

16個產油國大張旗鼓召開的多哈凍產會議以失敗告終。全球主要產油國周日在多哈「談崩」後,周一國際油價跳空低開,重挫逾6%,但很快便自低位反彈8%,抹去早些時候全部跌幅。

薩勒曼副王儲的意思很直白:如果主要產油國不凍產,沙特也不會凍產。如果我們不凍產,我們將會利用一切機會賣出石油。如果價格上漲至60美元至70美元每桶,將極大推進石油增產

曾幾何時,沙特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掀起石油市場的波瀾。尤其是沙特政策的不可測性,更增添了石油巨頭的神秘感,以及權勢。然而,從2014年底之後,石油市場進入到了一個確定的趨勢,不需猜測,只需壓注做空。

顯然,薩勒曼副王儲意識到了沙特對石油市場的主導權已經流失。不僅OPEC小弟都在公然爭奪大哥的市場份額,而且像俄羅斯、乃至美國,都在擠走原本屬於沙特的份額。

那就不妨讓對局更亂一點。於是本以為能夠用限產喘息一下的OPEC小弟們,愕然發現大哥不帶他們玩了。原本帶著簽協議的目的而來,卻等來了破裂的結果無功而返。

實際上,既然沙特希望籌集新的資本,那麼就以為這石油價格的上升對其並無戰略意義。雄厚的外匯儲備仍然足夠揮霍,在坐吃山空之前,需要的不是孜孜以求油價是漲是跌,而是趕緊出售一些資產。

薩勒曼目前披露出來的計劃,是希望向全球投資大國的方向轉型。方式就是籌集新的資本來源,重要的一塊就是通過把沙特阿美成為控股公司,透過IPO釋出國有石油巨頭沙特阿美不到5%的股份。這部分資金將成為新的投資資本來源。

沙特阿美擁有對沙特原油儲備的權利,規模十分龐大。薩勒曼表示,即使只出售估值的1%,也能創下全球最大規模的IPO。他預期沙特阿美的估值將超出2萬億美元。目前,全球市值最大上市公司的寶座由谷歌和蘋果輪番爭搶,均不及6000億美元,而沙特阿美的最大的全球性競爭對手,埃克森美孚公司,其市值甚至只有3500億美元。作為世界上可能成本最低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的估值躍居全球第一是非常可能的。而從IPO籌集到的資金的一部分,注資至公共投資基金,該基金將成為沙特投資海外的核心。

然而,外界普遍預期,沙特仍然不會將沙特阿美公司最為核心的資產,也就是從來雲遮霧罩的阿美石油儲量資產放到IPO當中。一直以來,外界都對阿美披露的儲量數據表示懷疑,沙特究竟有多少石油儲量,一直不為外界所知。2015年,維基解密曾經透露出一封發自利雅得美國使館的電報,聲稱從沙特王室獲知的消息,沙特阿美的石油儲量可能只有公布出來的數值的40%。並且剩餘部分如果投入開採的話,其成本也將遠遠超過現在的數據。

如果阿美公司能夠把石油開採部分放入上市公司,也許真的是一次不小的進步,但這更有可能只是一種奢望。而更加讓人擔心的,是阿美公司與沙特國庫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據推測、沙特阿美年收入當中很可能有90%都流入沙特國庫。而沙特阿美上市後如何計算其營收及利潤,將極大程度上影響到小股東的權益。

從IPO投行顧問的選擇上,亦可以看出沙特的「心思」。真正主導沙特阿美IPO的投行顧問,是名不見經傳的M. Klein Co.。的確,在投行圈裡,精品投行一直是以低調、務實、神秘而為特色,然而這一行業同樣講究口碑與傳承,例如Lazard Ltd、Rothschild等等。M. Klein Co.實在是一家太年輕也太低調的公司了。然而這家公司的掌門人Michael Klein早在花旗集團任職期間,就和沙特王室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如今已經成為直接為沙特王室提供戰略諮詢服務的顧問、並且還曾經為嘉能可併購Xstrata、陶氏化學併購杜邦這樣的震撼性交易提供服務。

根據薩勒曼的願景2030計劃,到2020年非石油收入將提高至6000億里亞爾(1600億美元),到2030年提高至1萬億里亞爾(2670億美元);去年的非石油收入為1635億里亞爾(436億美元)。也就是沙特要在不到14年的時間裡,把非石油收入提高六倍。而且這一基礎在於,2015年,沙特的非石油出口剛剛出現了同比51%的降幅。

上一個發出這樣的宏願的阿拉伯國家,是伊朗。

1970年代的伊朗巴列維王朝,挾西方國家在軍事、技術、人力、進出口方面的大力支持,然而由於計劃不周、基礎設施極端落後、本國技術和人力方面的脫節,最終導致了霍梅尼革命爆發。

沙特的這一轉型,顯然不想帶著其他OPEC小弟們玩。而且也很難帶著其他小弟玩。因為即便是轉型最為成功的阿聯酋,其非石油部門的總收入,也遠遠低於沙特目前水平。大象轉身的時候,不太可能再考慮身邊的老鼠。

而且,在這一轉型的掩蓋之下,是沙特原油出口趨勢的衰減,而衰減的重要原因,是國內效率不高但持續增長的旺盛油耗。一般認為,沙特阿美公司的產能是1200萬桶/日,過去其產量從未達到過1100萬桶/日,但是薩勒曼副王儲在多哈會議破裂後表示將很快的把產量提升到1150萬桶/日。然而增加的部分,其實並未流入國際市場,而是為了供應國內日漸增加的石油需求,例如夏季空調需求、發電需求以及效率不高的工業用油。

薩勒曼副王儲的雄心勃勃基於他對沙特現況的洞察和他對「健康經濟體系」的渴望。然而,學步的孩童未必明白,嬰兒床的欄杆固然可以幫助他站起來,但是翻過欄杆可能是無盡的深淵。利雅得的2030年計劃,提出了沙特向投資大國的轉變,然而,轉變的根由,卻是需要沙特自己去找到新的一筆資本。薩勒曼副王儲認為,只要賣掉一些股份,也就是一些家產,就足以換來新的「資本」去投資。可是不能忽略的是,誰來買?用什麼價格買?並不取決於沙特,而是取決於禿鷲橫飛的「國際資本市場」。

很顯然的是,沙特自己很明白,要想實現「2030年遠景規劃」的目標,依靠沙特國內的資本是不夠用的。否則,沒有必要另起爐灶去搞「第二個主權基金」。但是,靠賣阿美公司的股份去換取資本?這個世界並沒有這麼善良。

就在4月初,美國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宣布,將撤出在埃克森美孚的股權,基金會認為「石油公司」的經營是「不道德」的,其對環境的破壞、全球溫室效應的後果、以及石油開採過程中的勞工使用都是「與道德感和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相違背。因此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將徹底退出石油行業,轉向清潔能源。這是一個極其具有反諷性的舉措,因為這條巨鱷,本來就是從石油行業起家的,本來就是靠埃克森美孚公司的前身「標準石油公司」打下的江山。

如果拋開我們最習慣的陰謀論,洛克菲勒家族的這個決策也許只是一個孤立事件。但是不能忘記的是,如果依靠於國際市場對沙特阿美公司的估值,然後用這種估值賺來的錢去投資國際資本市場再賺錢,這種一聽起來就特別美好的事情,恐怕從來都不會那麼簡單。一旦這種估值並無法受到支撐,這也許是沙特自救轉型的最後一個推動力了。

誠然,沙特仍然有過渡的時間,即便阿美公司的估值無法達到理想狀態。從目前全球一次能源的結構來看,煤炭佔比仍然較高,煤炭被公認為環境影響最大的化石能源,因而將更加優先的處於被替代位置,相應的,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將伴隨煤炭耗用的下降而上升,這將使沙特在清潔能源佔主導的世界到來之前,獲得一定的喘息時間。然而,這個尺度上的世界資本市場,是否可能容納一個兩萬億美元的新增主權基金(其規模相當於英國債務規模)進行投資,恐怕誰也說不清了。

年輕的政策制定者永遠會帶著青春所特有的熱情、理想以及狂躁,一個自立國之始就植根於石油的國家,希望自我斷奶,並且要在短短14年內完成,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值得好奇以及懷疑的目標。這不僅是對蔓延了四代甚至五代人的懶惰提出挑戰,更是對彷彿已經成為「國本」的瓦哈比教派教義提出了挑戰,這個教派不僅並不孤立勤奮,而且還阻礙著占沙特人口將近55%的女性參與就業,而女性就業是任何需要進入可持續經濟體系的一個基礎條件。正如一位沙特評論家所說的那樣,「這是像父親告訴他的40歲的兒子現在是時候出去找一份工作。」

走向經濟多元化是沙特已經承諾了多年的發展目標,然而過去的幾十次宣示並沒有帶來任何值得回憶的改變。就如同上圖所示,甚至進入2000年之後,非石油收入在沙特財政收入中的佔比總體上是下降的。薩勒曼副王儲需要證明給資本市場、給沙特國民、乃至給域外其他感興趣國家的是,這一次在他的手裡,事情會有什麼不同?

沙特與伊朗以及其他競爭者的市場爭奪,在多哈會議破裂之後,必然走向更加激烈的程度。就在多哈會議破裂不久,沙特阿美公司史無前例的允許與中國地煉廠商直接簽署現貨供應合同,打破了阿美公司從來都只簽長協,不簽現貨的慣例,並且進一步打破了只針對大型客戶或聯合協議的慣例。顯然,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沙特阿美的營銷策略顆粒度也在加細。

這對石油需求方來說,是一針強心劑,特別是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歐美國家經濟都出現了若隱若現的回暖趨勢。因此石油需求面應該擺脫了2015年的低迷狀態。

但同時,供應方的市場爭奪必然更加激烈,無論是產量聯盟還是價格聯盟,都很難達成。因此,供需弱平衡可能將逐步建立。但是價格已經很難回到上升趨勢。何況韌性十足的美國頁岩油企業也許還會在下半年再發力,打破這種弱平衡趨勢。

然而不應忘記的是,禿鷲看到肥肉只能更加興奮,沙特阿美的IPO就是這樣的機會。沙特期待他的石油儲量能夠賣個大價錢,但是,也許這一回,所有人都站在了他的對面。

石油相關評論文章:

【焦點】搞定中國——沙特石油布局「後低價時代」

【焦點】黑天鵝會來么?——產油國貨幣穩定性的探討

【宏觀】世界變差了,各國變好了?——低油價下俄羅斯悄然穩定下來

【焦點】資源型國家的轉型之路——沙特近期的舉措評述

【焦點】然並卵——沙特扛不住了?還是OPEC原油有救了?

【經濟】石油企穩了?——產油國啟動新一輪投資

【焦點】沙特大幅調低現貨油價,石油戰勝利在望?

【焦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低油價下沙特在煉化市場競爭力大增

———————————————

感謝您對微信公眾號「阿中金融評論」的關注和支持,阿中金融評論致力於做「最專業的阿拉伯金融與中阿投資智庫」。回復相應關鍵詞提取各種乾貨資料集錦——

知識庫系列:伊斯蘭銀行 | Sukuk結構 | Takaful | 沙特股市

國別評論系列:沙特 | 阿聯酋 | 伊朗 | 阿曼 | 卡達 | 巴林

中國機遇系列:中阿金融 | 中阿動態

熱點透視系列:石油戰爭


猜忌鏈和黑暗森林。


事物的發展就像一個光錐,有過去和將來,過去的事件造成現在的事件,現在的事件影響未來的發展。

1、過去的事件

上世紀到今天發生過兩次世界性大戰,二戰之後出現了兩個世界性超級大國:美國和前蘇聯。在一、二戰之前美國已經在經濟和工業方面取得了優勢地位,貿易十分繁榮,國內工業也相對發達,兩次戰爭的爆發導致高端的人才湧向美國,歐洲無論從生活還是軍火的需求都促進了美國國內的生產力,只是從政治和軍事上還不能與歐洲相比,戰後歐洲已經成為廢墟,美國成為最大的強國之一。自此美國為了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由意識形態的對立開啟了與前蘇聯長達44年的冷戰,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用馬歇爾計劃推行美元,幫助盟友恢復經濟發展來制衡以前蘇聯為首的華沙組織,雙方利用各自的代理人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戰爭(朝鮮戰爭、古巴危機、阿富汗戰爭),還通過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爭、外交競爭等相互競爭。並且隨著戰後經濟的復甦,技術的進步,工業蓬勃發展,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石油已經關乎到一個國家的根本,能源的爭奪也日趨激烈。

中東是石油的富集地,又是歐、亞、非三大陸地的中心要道,這裡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存。無論從地緣政治還是自然資源考慮,中東成為美蘇爭霸的熱點地區。由於美蘇中東的爭奪,美國全面支持以色列,前蘇聯聲援阿拉伯國家,阿以戰爭變成代理人戰爭,阿以戰爭成為中東動蕩的核心問題,加劇中東的動蕩,兩伊戰爭使阿拉伯世界的分裂更加嚴重(中東三個階段 利益訴求 除了石油外其他方面毫無發展)。隨後又通過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宗教衝突,在地緣政治上不斷的博弈,使中東問題到現在也沒有解決。緊接著70年代後美國與中東產油國進行商榷,達成以美元作為石油計價的協定,美元自布雷頓森林解體後與石油掛鉤形成石油美元。中東產油國剛開始通過美元進行石油結算只是為了加快貿易的發展,但經過三次石油危機之後,各國紛紛將石油列為戰略儲備,石油美元從此帶有了政治作用。中東作為石油儲量最多的地區,也因為各國利益的爭奪而陷入危機。

石油美元其主要的意義有三點:1、美國推行石油美元之後可以更好的控制產油國;2、流入產油國的美元會通過資本投資的方式再次流向美國,填補美國的赤字,美國運用特殊的金融地位又可以控制國際金融市場的資產價格;3、可以最直接的影響石油價格,從而影響到其他國家工業的發展。

冷戰結束後,美國失去了強大的對手,成為了唯一的超級大國。確立了延續美國霸權為目標的國家戰略,在全球製造衝突和熱點,發動科索沃戰爭、第二次海灣戰爭、制裁伊朗、擠壓俄羅斯、封鎖中國等等。直到歐元誕生以後,產油國提出以歐元來結算的可能性,歐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開始威脅到美元的地位,如果歐元在國際石油結算中的份額不斷上升,就可能產生連鎖反應,進一步削弱石油美元的重要性,導致美元霸權的崩潰,美國資本集團控制世界經濟的手段,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工具。美國十分清楚,聯合的歐洲大陸對美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利益形成了巨大威脅。所以即使不能打垮歐元,也要想辦法拖住歐元的發展趨勢,加之2000年後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經濟出現疲態,必須當機立斷的採取行動來捍衛霸主地位。2003年美國以打擊恐怖分子為借口拉動盟友發動伊拉克戰爭,歷時將近十年時間。但是本應該被消滅的恐怖主義分子卻日益增多,逐漸向全世界範圍內開始蔓延,中東地區的宗教矛盾衝突彌久不散。戰爭使得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旅遊業和航空業遭受重創,國際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受到打擊。美國在中東的霸權達到巔峰,操控高價原油和黃金向世界範圍內輸出美元儲備,擠壓歐元在貨幣儲備中的地位,通過地緣,影響著利益集團在歐盟的投資比例,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然而美國國內經濟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FED濫用金融衍生品製造虛假繁榮,直至2008年美國爆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波動範圍覆蓋全球範圍內。

2、現在的事件

2010年美國大部分部隊從中東地區撤離,接近十年的戰爭沒有刺激美國經濟的復甦,也沒有扼殺歐元的崛起,反而因為戰爭而消耗了巨大的財力,美國赤字不斷擴大,國內的政治矛盾不斷激化,既得利益集團意見分歧越來越大,國民貧富差距嚴重,造成了現階段美國的大選的各種亂象。

經濟是基礎,政治永遠為經濟服務。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四次QE將世界範圍內的通脹強行提起,造成了大面積的泡沫,超發的貨幣在資本市場中沉澱而無法流向實業,新興市場和能源國家形成了大量的過剩產能,全球貿易處於飽和狀態,貨幣超發使得債務問題日益嚴重。當美聯儲想轉嫁風險,讓他國貨幣升值的時候,美國昔日緊密的戰友們貌合神離,日本與歐盟在FOMC之後紛紛QE,貨幣政策失去功效,美元一直處於高位。高額美元阻礙其貿易的發展,貿易不斷萎縮致使債務不斷上升,美元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直接影響美國的霸主地位。全球化及石油美元使美國達到極限,美國信用和國力透支的過程,就是犧牲美國工業製造業補貼美國金融、軍工和石油產業集團的過程。

而反觀歐盟與俄羅斯在這接近十年的時間裡並沒有受到嚴重的打擊,經濟發展較為穩健,石油價格的影響範圍有限。歐洲大陸上的北海油田70年代開始產油,80年代石油及石油製品出口額超過百億美元,石油由進口早已轉變為出口,且布倫特原油的品質較高更具有參考性。俄羅斯除去大量出口的原油之外還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能源對於兩個集團的影響並不嚴重。美國自身也並不缺少石油,作為一個資源大國,其WTI原油產量相當之高,可替代能源也十分豐富。可見石油一直只是政治的工具,石油美元使美國強橫,也使美國衰退。

在美國戰略收縮撤出中東之後,直接導致中東局勢的動蕩。沙特作為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一直制約著伊朗、敘利亞、伊拉克等國家,中東地區的教派衝突(什葉派、遜尼派)、種族衝突(庫爾德人、猶太人、阿拉伯人)難以發作,局勢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當沙特失去了美國的支持後,中東的政治、宗教平衡被打破,一直被壓制的什葉派開始逆轉劣勢。沙特政府陷入了恐慌的狀態,為了延續在中東的地位製造了葉門衝突致使基地組織快速壯大,隨後想組織反恐聯盟遭到拒絕,緊接著又與伊朗斷交外交關係,支持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推翻現有政府,這些行動使得沙特自身陷入了泥潭。而全球的貿易需求疲軟又使其OPEC產油國財政支出不穩,聯盟的核心凝聚力下降,各國為了自身利益而打破了價格同盟,試圖通過不減產而降價的手段搶佔市場份額,一直無法達成一致的共識。在這種環境中,沙特急於維持自己的地位而無力壓制衝突,ISIS在中東迅速發展,使亂象叢生的局勢雪上加霜。但可以肯定的是,ISIS無論從中東還是從其他國家都得不到支持,ISIS越是失控,其被消滅的速度就越快。

3、未來的事件

現階段一些與美元掛鉤的貨幣開始逐漸與美元脫鉤,不再執行盯緊美元的匯率制度,開始全球去美元化。中國加入SDR後開始拋售美元資產,減少美元在外匯儲備中的份額;歐盟各國積極響應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紛紛加入亞投行多邊開發機構,增持人民幣資產。原油的計價也在逐步降低使用美元的份額,標價多元化只是時間問題。

俄羅斯與歐盟基於利益聯繫越來越緊密,在中東問題上達成了一致的共識。從地緣來看,中東地區處於歐亞非大陸中心地帶,與歐盟、俄羅斯的國土面積直接接壤,兩個集團需要把家門口的爛攤子收拾乾淨。從各自國情來看,歐洲經濟發展雖然穩健,但社會制度問題嚴重,公民享有高額的福利而勞作較少,享樂主義盛行導致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嚴重,人口下降成為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中東地區有過被英法殖民的歷史,能帶來大量的勞動力,為歐洲注入新鮮的血液,這是歐盟希望看到的,引發的社會治安問題需要時間去磨合解決,為此社會制度也會做出一些調整。俄羅斯一直以來都試圖將勢力範圍延伸到印度洋,在冷戰時期就拚命的向印度洋方向擴張,有穩定的路上線路和港口線路是發展貿易不可缺失的條件。穩定的中東環境也可以更好與中國進行往來,歐亞大陸經濟發展更加迅速。有了共同的利益訴求,合作自然會產生。

此外,中東地區對歐俄除了重要的地理位置之外,還可以再利用的資源就是石油。

石油的政治屬性消失,逐漸回歸到其根本屬性——原料屬性。任何商品都有其自身的商品周期性,當最後一點剩餘價值被榨取後才會被淘汰。現代工業雖然還是以石油為主,但其原料的地位已經受到威脅,隨科技的發展,新能源會逐漸替代石油。早在九十年代,鋰離子電池已經有了突破性進展,一直無法推廣和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就是阻礙了以美國為首的石油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勢必會使得石油燃料地位下降,甚至其他新技術也可能替代石油工業的地位。未來經濟再次發展起來之後,石油的需求也不會超過現在太多。所以當歐俄在中東成立新的石油既得利益集團的時候,石油價格會被利益集團再次操控,榨取它最後的價值。

頑石隨評,外匯觀測者自娛自樂的公眾號,分享交易心得和外匯分析。


石油這麼敏感的東西,經濟學原理講得再多也沒用,雖然現在是供大於求,但各方博弈沒有結果前低油價會是常態化


頁岩油來了,油價會越來越低。

傳統產油國的心態多是:這生意要完,走前豁出去,能撈多少是多少。

那些想著減產挺價的,基本就是把自己(減產)的蛋糕讓給別人(增產的國家)。完的更快。


這個回答比較費事,這個不能按照我們平常理解的來說,因為美國決定石油價格,美元上漲黃金價格下跌石油價格下跌這是鐵律這個大家不用懷疑可以去查資料或者教科書。石油價格的波動因素太多了,其實我們平常的話會認為這是市場供需的關係其實並不是更多的是政治因素,全球石油的產量和石油的需求一直是平衡的關係甚至是有點產量過剩。所以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基本上是美國的華爾街國際金融炒家決定的。如果還不明白,可以去專門查閱各種觀點都比較多,其實我是蠻贊同郎咸平的觀點的,你也可以去看看財經郎眼這個財經節目。


看到有人說什麼減產影響壓力穩定什麼的,真是搞笑。你考慮的是單井或者單個油藏系統減產的影響,壓力系統不一定會有影響。但是從整合國家層面來說,減產,只要減少勘探投資,也就是少開新井,產量自然會降低,而不會有什麼折舊啊,壓力系統不穩定啊之類的考慮。

之所以不減產,更多的考慮的是經濟原因,一些產油大國石油收入是他們的經濟命脈,支出是一定的,當油價較低的時候,再減產,考慮到競爭對手有可能增產,油價不一定會漲,這個時候石油收入大打折扣,財政支持不住。


產油國石油資源豐富,而且開採成本便宜,根據資料顯示,沙烏地阿拉伯等卡特爾聯盟國家的油田開採成本大概在10$/bbl左右,甚至更低,某些地區可以達到5美元左右,但是2014年美國頁岩油異軍突起,美國出口原油數量大大增加,對國際原油價格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其背後則是美俄兩個大國之間的非戰場博弈。一向在原油市場上具有極大話語權的卡特爾聯盟通過增產想要將美國頁岩油以及俄羅斯擠出市場,然而美國頁岩油依舊保持著較高的增長勢頭,國際原油價格無論是WTI還是布魯特報價一度跌倒五十美元一下,甚至一段時間跌破30美元大關,另外由於去年伊朗被解除經濟制裁,並且增大了原油出口量,是本來就水深火熱的原油市場更加困難,雖然中東一些產油國從石油出口中依舊處於貿易順差,但這些國家的經濟極度依賴石油出口,無法彌補財政赤字,收支不抵,跌破了能維持本國預算所需的石油價格,財政赤字嚴重,以沙特為首的cartel聯盟曾經想通過會議達成凍產協議,但第一次因為各國意見不同最終該協議破產,其歸根結底是各國都不願失去現有的市場份額,他們的退出會使威脅到自己目前所佔有的市場份額,所以誰都不願率先賣出那一步,這就是我們經濟學中所提到的囚徒困境,追求最優化的個體或集團並沒有為整體帶來一個好的結果,另外,原油的開採和生產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說停就停,說開採就開採,我現在可以把它關了,等以後價格漲上去在開採,其一,石油公司的成本不僅僅在開採階段,其前期的資源勘探,以及勘探井,野貓井的鑽進,耗資巨大,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佔據了極大的比例,開採的成本相對較低,雖然現在的石油價格低於我的總開採成本,但是其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是高於我開採階段的平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其在勘探階段的投資,另外如果油井階段性停產,其所需要的保養費用及後期的重啟費用也相當昂貴,所以最終凍產協議未能達成。但是在今年9月份左右終於達成凍產協議,以期望原油價格能有所回升。但部分業內人士分析,中東凍產對石油價格的回升影響只是杯水車薪,並且根據最近的數據來看,凍產協議雖然達成,個別國家原油產量卻較之前的有所增長,真是可笑,簽個協議難道就是為了鬧著玩?


提高原油產量的技術的普及化,成熟化和技術服務價格的瘋狂貶值有很大的關係。


強勢美元周期

會打壓原油、歐元、人民幣,同時打壓原油出口國例如俄羅斯


習大大不是已經訪問沙特了么…達成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國際博弈暗流涌動啊!


推薦閱讀:

如何解釋原油價格下跌,而石油設備製造業股票依然上漲的現象?
美國成為最大產油國之後,未來國際石油市場會有什麼新變化,將如何影響政治等其他方面?
天然氣,頁岩油,石油是怎樣開採的???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看待長慶發現的億噸級大型緻密油田?

TAG:經濟 | 石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