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在世界各文明中,人們都發明出了「煮」這種烹飪手法?

煮看似天經地義,實際上從烤到煮的思想飛躍遠勝過之後的蒸(在水外煮),炸(放油不放水),煎(少放油炸),炒(快快地煎)。

如果說烤的智慧來自於燒死的動物,那自然界應該不怎麼容易碰見淹死在開水裡的動物0.0


其實答案很簡單,上面幾個答案沒說到點子上,因為你們是有錢人。

煮,最節省燃料和食物。

當你烤肉的時候,你發現它會流油。

油誒,白花花的脂肪,全滴到灰燼里了。

你就想找個東西接,然後……

雖然西方人愛吃乾的,但是古代他們的「烤肉」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烤肉(grill),更多是「焗烤」(roasting)。

就是用小火讓食物在各個方向受熱,這個小火是取暖的火。

把食物放在容器里,或者用容器在下面接油,然後全部放進壁爐、地爐等各種爐子內部。

為了吃到那點油,還會用麵皮、腸衣等各種方法把肉包起來。

烤肉接到的油,可以用麵包蘸著再吃三天。

「爐子」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發現最早的實物,是公元前3萬年,用來焗猛獁象的肉。

在那之前,比如你是原始人,你能想出最節省原料的烹調方法是什麼?

用葉子包住肉,裡面塞點穀物吸收肉汁,埋在取暖的火堆下面(糯米雞嘛)。

殖民新大陸的時代,伐木工就是這樣做飯的。當然伐木工有罐子,比原始人好一些。

歐洲人為了節省肉湯,做出來的一些東西,在今天看來是黑暗料理。像那些肉派、魚派、內臟包著的內臟(肉餡羊肚等)、茄汁豆……

對了,說一下茄汁豆,叫做 baked beans,實際上是燉豆子。美國伐木工把大量豆子和一點點鹹肉放進罐子里,再放點番茄調味,埋在火堆下面。第二天工作回來就可以吃了。雖然用到了明火,但本質上就是煮。

這麼黑暗的口味,變成了英國國菜呢。(流傳到英國以後,上流社會覺得很好吃。嘖嘖,好好一個國家,整天吃些什麼……成為國菜是因為,別的國家都不吃啊!炸雞成誰的國菜了?炸雞是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

總之,實質意義上的「煮」,出現得很早。很可能用貝殼就煮了。

人類發明陶器的時候,不是說「用這個干點什麼好呢」,而是想著「你可來了」!

至於煎、炸、炒……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意識到,首先你要有油。

這裡是一把花生,請用你細皮嫩肉的小手磨出一滴油來試試。

人類歷史上最困難的烹飪突破,應該是「發酵」。這裡面包括醬油、茶、起司、酒、泡菜、饅頭、麵包、酸奶、巧克力……好吃的東西都是發酵製成的。

很多人提出發酵不難……可是,我完全無法想像第一個製作醬油的人是怎麼「偶然」做到的。以及——他發現黃豆(或肉)放成黑色還出了水,決定嘗一口的時候是懷著什麼思想感情。

PS.大家不要再打擊沙發的 石頭布 同學了,他歷史很厲害的。我正在膜拜他的專欄。會問出沙發上的問題,只能說痴人必有痴處吧。(評論從第7頁開始有精華)


前幾個答案都從烤出發,我們認為我們不妨從最原始的烹飪方法出發去找到古人的思路。烤,必須要有火,那麼在使用火之前,人類是如何烹飪食物的?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禮記·禮運》)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韓非子·五蠹》)

我們可以看到是在上古時代,當時的人不會使用火來烹飪食物,只能生食,而當時的人也受苦於這種情況,十分痛苦。肉的確讓人上癮,但是在使用火之前,肉卻也不一定是最佳的食物,因為生肉確實是讓古人又愛又恨。

傳說有巢氏發明的「膾」和「搗」。「膾」是指用石刀把肉割成薄片,「搗」是用石錘把肉搗鬆散,同時商代有「脯」,「脯」即是肉乾。

(貴州對我來說除了老乾媽還有牛頭牌)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烹飪,並不是使用火之後才有的,在使用火之前就有烹飪了。

「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分開」——恩格斯

(馬恩在一起也可能在討論菜譜)

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 以為台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禮記·禮運》)

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韓非子·五蠹》)

燧人氏教會別人使用火,用火去除了食物的腥臭味,意味著人們開始吃熟食了。同時記載了四中烹飪方法:炮,燔,亨,炙。

「炮」把帶毛的肉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燒烤,類似叫花雞。「燔,炙也。」就是把肉直接放在地上烤。 「烙」法是先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熟,今天仍有烙餅這一稱呼。而「亨」,就是用燒紅的石子放入容器內燒熟食物。

「燧人氏始鑽木取火,炮火為熟,令人無腹疾。」(《風俗考·皇霸·三皇》)

至此,煮和烤的原型都已經出現了

黃帝時期的夙沙氏「煮海為鹽」

三國譙周《古史考》載:「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

《集韻》:「烹,煮也。」

高票答案我認為很對,我認為之所以煮會成為最常見的烹飪方式,是因為如果一個古代人煮了一份食物,那麼他會獲得一份食物和一份湯,一種烹飪收穫兩種食物,一舉兩得。而且煮的確是很簡單,簡單到只需要將燒紅的石頭扔到鍋里就行了。

但是我認為最最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好吃畢竟不好吃誰還去吃

「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後人不吃了。」——迅哥兒

至於後世發現要控制火候不然東西會煮壞之類的,都是後話了

「治大國如烹小鮮,過猶不及」


我認為要從食物的來源方面考慮。

如果頓頓都有鮮肉、新鮮蔬菜、瓜果、稻穀麥仁啥的食材敞開了供應,我估計以人類的懶癌程度,多半連任何一種烹飪方式都懶的發明。

但大地不是伊甸園,農業革命之前,多數時候的人類,都是全家餓的眼冒金星,一刻不停的到處亂竄找能吃的玩意。

每天大家的工作就是邊搜集邊吃飯,搜到什麼就吃兩口,胃袋是人的第一份財產去處。

運氣好的話,你可能發現一大片沒人摘的漿果,或者挖到一堆富含澱粉的根莖。狂吃到飽,剩下的能拿多少拿多少。因為你不拿,其他的人類部落,或者其他動物就給你吃了。這是人類的第一份剩餘財富。

既然有了剩餘,是不是可以按書上的套路,開始階級分化了?

拿衣服,因為那會又沒有冰箱,要是種子之類的還好說,保質期長一點;你們一部落的人,湊了一堆雜七雜八的食材,根本放不住,多數東西放幾天就變質了。得趕緊吃掉。對於這些來源亂七八糟,每樣都沒多少的玩意,基本上唯一可行的烹飪方式就是煮了。

煮這件事並不太難。人類營地一般都有一個大火堆,因為沒有打火機,點火是一件特別麻煩的事情,所以懶癌早期的先民們不約而同的採取了一個辦法,就是找個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看著火,比如小孩,老人,殘廢等等,讓火別滅了,反正他們呆在營地其實也沒啥事可干,可能語言都沒發展全乎呢,連講個故事消遣都夠嗆。

有了個永遠不熄的大火堆,直接上面架個架子,時刻可以烤東西吃。

然而烤這種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能烤的東西不多,火堆不好控制火候,澱粉含量高的食材很容易烤糊,甚至燒著。小動物的肉也是。如果你自己弄過燒烤的話想必深有體會。對於沒啥油脂的食物,想不糊,就要刷大量的油,而油滴到火里會竄起火苗,反而烤糊。然後你會發現,很多東西還不如直接啃呢。

其次一個問題,就是優質燃料也不是管夠的。今天自己在家燒烤,可以去超市買果木木炭,或者搞點野趣,架一個松木柴堆。

但你現在的部落,可能連把石斧都沒有,砍柴全靠手掰。搜集燃料的小夥伴,今天帶回來的是一堆濕了吧唧的不明絮狀物體,以及兩大袋子牛糞,一股腦給你扔火堆里了。瞬間空氣中散發出家的味道,你流出了喜悅的眼淚。

來來來你給烤一頓,你吃么。

這個時候就有必要發明間接加熱了。需要解決的是容器問題,不然火候不受控制,劣質容器會因為受熱不均爆炸掉。往容器里放水,可以解決受熱不均的問題。

陶罐這玩意實在沒什麼技術含量,懶的話連窯都不用,爛泥巴糊一個,晾乾,就能用,越燒越硬。怕炸的話就弄厚點。

我們的祖宗一定對吃有著很大執念,表示發明著玩意太小菜了,於是在至少兩萬年前在江西鼓搗出了人類第一個陶制容器。考古學家認為他們用這玩意煮蚌類和蝸牛,還有大骨頭。有些也可能被拿來釀酒。要知道那會馴化動物、農業、定居等等還是沒影的事呢。在這次考古之前,大家普遍認為陶器是人類農業定居之後才出現的。之後上萬年基本就是逮住這條科技樹一路狂攀。

現在你可以把剛才那一堆大雜燴丟進容器了。恭喜你獲得成就,「煮不再糊」。這鍋雜燴湯甚至不用從火上去下來,水少了加水,料少了加料,反正好吃的沒等煮熟可能就讓人撈走了,沒人願意吃的下腳料食材隨時可以往裡丟,還有不能直接啃的骨頭、皮筋、硬根莖什麼的,一直燉著,最後也不知道是個什麼湯了。反正也不用刷鍋,破陶罐子也刷不幹凈,刷來刷去反而容易滋生細菌。誰回來就可以盛一大碗不知道什麼湯,熱乎乎的,還能混個水飽。

另外,烤肉太奢侈了,史前人畢竟不可能頓頓有獵物吃,更多的時候是逮到什麼,鮮肉吃一點,剩下的全晾成肉乾。

現代各地特產的風乾肉,多是事先腌制,加了大量的各種香料、油、鹽,齁咸,人工快速烘乾,就這樣愛吃的人也不是太多。

原始的風乾肉狗屁沒有,露天天然晾乾,其實就是動物的木乃伊,只有一層厚厚的黴菌和灰塵。味道絕對好不到哪去,而且極度考驗面部肌肉和牙齒。

這個時候煮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切碎,放入剛才的雜燴湯里。食物等級馬上不一樣了,不知道什麼湯里,浮起了一層油花。幾個時辰後,撈出木乃伊碎塊,也咬得動了。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明確最原始的煮是什麼形態的,是先有了煮還是先有了煮具。

斗膽反對一下高票答主,儘管以我們後世的經驗看,煮這種烹飪方式確實可以鎖住營養,但這一功能實現的前提是密閉式煮具的出現。然而以現今的考古發現推測,煮這種烹飪方式很可能早於煮具出現,而且最初的煮,可能非但無法鎖住營養,也未必節約燃料,反而可能會造成油脂的流失。

在林乃燊的先生的《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一書中,提到了可能是最原始的煮的形態——用燒紅的石子煮湯。以下內容引用自該書:

……西雙版納地區的布朗族,在野外勞作,不用帶鍋灶,他們在沙灘上挖一個坑,在坑內鋪上數曾芭蕉葉,然後倒入清水,把從河裡捕來的鮮魚放入水中,燃起篝火,把燒紅的鵝卵石投入到這個芭蕉鍋內,待水沸魚熟,放入少許鹽巴,便煮成一鍋美味的卵石鮮魚湯,然後用蚌殼舀來吃。……

這可能是最初的煮形式,即用灼熱的石子煮水來加熱食物,但這種吃法並不方便,容易吃土和不方便攜帶,種種不便利促使人們製作一種可以移動的盛水的和煮東西的器具,這推動了制陶業的發展、成熟。換言之,是先有了水煮魚,後才有了鍋。

那麼煮這一烹飪方式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一大動力可能是更好的處理食材,追求另一種飲食方式或口感(燒烤和大餅子吃膩了,想換換口味)。

我們把時間拉回成熟的煮具(陶器)出現前的年代,看看我們的祖先遇到了那些困難。以新石器時期為例,種植業和養殖業已經成了主要的食物來源,再以中國為例,水稻是當時重要的作物,該怎麼吃呢?只能把水稻烤熟或者放在石片上做成「炒米」,其口感是堅硬且乾澀的,如果老人或小孩要一種軟糯的食物,該怎麼辦呢?

在《中國古代飲食文化》里提到了較早「鍋」的形態——竹筒。

「布朗人用竹筒煮飯,先砍下一節竹子,在一端的的竹節膜上打上一個洞,放進米和水,搗一把竹葉把洞口塞住,丟進火堆,待竹筒燒的焦黃,冒出的蒸汽快乾時,把竹筒取出剖開,就是一筒香噴噴的米飯。」

用燒紅的石子煮湯和竹筒蒸飯大抵較早的煮的應用,在更早的舊石器時代,某些可食用的植物可能需要烹煮才能食用。因此煮的產生可能和鎖住油脂無關,是為了更好處理不同種類食物、創造新的飲食方式,滿足更複雜的口欲之需而產生的,畢竟吃是任何生物最重要的需求。

更新貼一篇論文,解釋的更加合理有據:水洞溝第12地點古人類用火研究-人類學學報2009年04期-手機知網

水洞溝遺址第12地點在2007年的考古發掘中從距今約1.1萬年前的灰燼層中出土大量破碎的石塊。對這些石塊的形態觀察、大小統計和岩性分析表明它們是被人類選擇、加熱、利用而後破碎的。用同類石料所做的模擬實驗表明,這些石塊是在經歷高溫熱燒後被浸入水中崩解破碎的,即它們是生活在遺址的先民用來燒水和烹煮液體食物的"燒石"。生態環境資料表明當地晚更新世末以來生長著多種可被人類食用的植物,其中的一些可食性籽粒必須經過烹煮方可被享用。該地點的燒石是首次被確認和論證的舊石器時代先民複雜、間接用火的考古證據。

一時倉促成文,沒有太多資料參考,任何紕漏麻煩大家不吝賜教,非常感謝(?????)。


人類很早就會用泥巴捏人做玩具

最先是吃天火熟食,然後學習燒烤,燒烤容易燒糊,塗上濕泥巴不容易糊燒,燒烤濕泥巴叫花雞中,無意用泥土造出了陶器,然後發明了煮,然後發明了吃穀類等不煮不能吃的食物,然後學會種穀物

陶器發明後才有了煮,陶器源自二三萬年前的中國南方,所以這個概念是中國人帶給愛斯基摩人的。


難道不是飛面大神的神跡?


嚇我一跳,我還以為知乎屏蔽了民主兩個字……


很有意思

根據加熱介質的不同,可以分成4種

炸(油是介質)、烤(高於沸點很多的熱空氣是介質)、煮(水是介質)、蒸(水蒸氣)

烤應該最早出現,其次是煮,然後是蒸,最後是炸

煮這種處理方式的發明,很可能跟裝水的器皿有關。

人類可能很早就通過溫泉、火山口等發現了熱水的妙用,比如洗熱水澡會爽很多,冬天的話,喝熱水牙不疼肚子不疼……

既然要獲得熱水,溫泉不是到處都有的,那麼,既然火焰很熱,也許就能通過火焰來加熱水

水不是固體,必然要用容器裝著……

那個時候,為了防漏,裝水器皿的內襯一般是動物的皮或者樹葉子(陶器還沒有發明)……

煮這種處理方式的發明,可能是人類有意識的嘗試。

人類肯定通過某種方式,嘗過熟的食物,至少是熱的食物。

在發明煮熱水之後(為啥要煮熱水,請見上文),也會嘗試將食物放到水中一起加熱以獲得熱的食物,可能是為了節省時間……於是煮出現了

之後有意識的嘗試這麼去做……進而發現可以把肉放進去煮,就有更好喝的熱水了……樹葉子,煮了八成不好吃……也許茶是這麼來的

--補充下,裝水容器的發展

最早的裝水的器皿,可能是動物的胃袋、也有可能是竹筒或者大型鳥的蛋殼、椰子殼等天然材料,這個不能加熱,這個時代應該還沒有燒熱水的習慣,胃袋也不耐用,還是吃了好。

胃袋作為水袋,還是用了很久的。一直到文明時代,都還在用……牧人會用胃袋裝水裝奶,不過可能是硝制過的。據說乳酪就是胃袋裡裝奶,然後偶然發現的……

後來,出現了柳條、藤等物編織筐。但是不能裝水,會漏,為了防漏,裡面一般會墊上動物的皮子。但是,外面的編織物很容易被燒壞,不知道啥時候知道,外麵糊上泥就可以防燒。這個是有根據的,後來出現的陶器,外面還有仿照編織的樣式。

這種柳條筐燒久了,外面的泥殼就會很堅硬結實,然後發現裡面的編織物和皮子都不是必須的。有外面的泥殼就夠了,只要燒透了就行……於是陶器就出現了……煮水煮湯煮肉就更方便了……


並不是人們發明了煮,而是煮創造了世界。

Ramen!

外濕烏拉哈啊哈吧!


有趣的問題!我有個答案,靈感來自於愛基斯摩人。據一個北極探險的西方人的記錄,愛斯基摩人愛吃煮魚,勝過烤魚。只有在招待他的時候,才特意為他烤,表示照顧。

那麼煮的創意來自於哪兒呢?冬天儲存的凍肉凍魚,吃之前一定得化凍。可能有些人把帶著冰坨的凍肉凍魚盛到一個容器里,放在火上烤,以求快速化凍。但轉身忘記了,時間一長,冰化了就變成煮肉煮魚了。然後他發現這麼弄熟的肉別有風味,尤其是魚肉,更細嫩。還不容易烤焦。於是煮這種烹調方式就被發現了。

如果確是這樣,那麼煮肯定是溫帶或者寒帶的人們發明的。


人類最早使用火大概在790,000年左右,煮的前身並不是用明火加熱水使食物熟(這種方法在兩萬年以前在被發明出來),而是用熱卵石放入容器弄熟食物(這種方法在兩萬六千年前被發明,這種方法即使現在來看也比前者要更普遍)。

最早的熱卵石烹飪遺迹是在法國Upper Paleolithic site of Abri Pataud in the Dordogne valley大概在32,000前左右。

煮這種方法在狩獵採集社會並不是主流,在農業社會卻變成主要的烹飪方法,因為可以用烤來烹飪的肉類在人類的食譜裡面的比例下降了,而根莖類,穀物(主食)只能用煮才能烹飪的食材逐漸成為人類的主要食源

人類放棄鵝卵石加熱,而使用現代意義的煮是發明了更可靠的陶器以後的事了。也得益於人類控制明火的能力變強了。

之所以煮會成為一種普世的烹飪方法

1.地熱資源和熱卵石在早期人類聚居處普遍存在,是早期人類最容易獲取和控制的熱源

2.煮這種方法很可能是人類從尼安德特人偷師來的,智人和狗的歷史性同盟淘汰了老師,同時使農業社會成為可能

3.用熱鵝卵石比明火要更安全

4.食譜的擴張,人類實在太貪吃了!!!


不贊同高票答案的觀點。跟節省燃料什麼的沒有直接關係,那時候燃料主要是柴草,幾乎遍地都是,不需要節省。因為煮是最容易把食物弄熟的、最方便的、最符合實際的手段。

首先是烹飪器皿,陶器毫無疑問,只能煮東西,不可能煎炒烹炸,之後出現的青銅器也是如此,當時的製作工藝及青銅的物理性質導致大多數青銅器都很厚重,傳熱比較慢,也不適合煎炒烹炸。鼎是其中最常見的烹飪器皿,其他薄一點的青銅器多數比較小,無法做成能做飯的傢伙兒,比如爵。

其次是燃料,人類最先使用的燃料當然是柴草,木炭都是農業社會很久以後的事兒了,煤炭天然氣石油什麼的更不用提。柴草熱值比較低,這就導致加熱比較慢,再加上當時的炊具動不動就好幾厘米厚,加熱比較費勁,傳熱又不給力,想弄熟塊兒肉真挺費勁的。

第三,植物油的出現也很晚,而且油的沸點又高。

腦洞一下,假如某天土豪不差錢的商紂王想吃吮指原味雞,下人們大概是醬嬸兒的:

獵人們滿世界跑了半天抓到了一隻野雞,給了廚子,廚子把之前煮熊肉,燉豬肉熬出來的大板油掰下兩大塊兒扔鼎里,底下添上柴,開始熱油,咕嘟咕嘟熬了半小時,半鼎油好不容易化開了,又熬了一個小時油冒泡了,熱了,馬上又起煙了,廚子趕緊往裡放雞肉,滋啦一聲,肉外面已經焦了,裡頭還生著呢……

所以那會兒的人們最常吃的是肉湯菜湯(羹),刺身(膾),小燒烤兒(炙),還有各種原料做成的醬(醢)。

另外說一句,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發酵技術,包括釀酒,做醬等等,甚至早於炒等大多數現在常用的烹飪技法。


然而煮不在乎


因為世界各地都有雞、鴨、鵝、鴿、隼、鷹等禽類。

烤、燒、炸、炒、煎都是很普遍的,何況是煮和燉呢。

簡單易煮,吃著爛糊、新鮮、營養、美味。


穀物等細小顆粒的食物不容易烤,放在容器里用火加熱比較好

而加水可以讓受熱更均勻


只看問題不看描述我還以為要@飛天拉麵神教..


應該是烤在前。

生肉直接啃,咬,撕是比較費勁的。

而腐肉味道肯定是不太好的。

說不定,當年森林大火,碰到一些烤的半熟的,發現比較容易咬碎。。。

或者是住在火山口附近的,發現死在溫度較高的地方,已經半熟半腐的。。。

然後腦洞大開的某猿,把獵物要麼火烤,要麼直接扔火山口附近溫度較高的地方放幾天。

食物不多,獵物又難捉,本著物盡其用,可能掉到地上的汁都要吃掉。。。嘔。。。

然後某天發現有個石坑剛好可以放獵物,還可以吃的乾乾淨淨。。。

編不下去了,扶額。。。


上古時期,人口不多綠化好。

燃料估計不會特別缺……

我猜有兩個方向的演進渠道

一個是水袋加某些帶味的東西(充當飲料或者藥水,例如羅漢果海大胖之類的)或者為了軟化堅硬的食物(以前打獵存下的風乾硬肉條)加熱發現。

另一個是石板加熱,烤肉可以直接插著烤。內臟插起來有點難搞,血就更別說了。但是血液和內臟很重要(補充鹽分和微量礦物質)所以是平面石板到帶坑石板最後用土罐子什麼的。


我是奇怪火鍋這麼顯而易見的料理方式為什麼不是在世界各地雨後春筍般的獨立開發出來?


好大聖,嚶的一聲,飛在那前面走的女子云髻上釘住。才過橋來,後邊的走向前來呼道:「姐姐,我們洗了澡,來蒸那胖和尚吃去。」行者暗笑道:「這怪物好沒算計,煮還省些柴,怎麽轉要蒸了吃?」


推薦閱讀:

不加味精的話,怎麼炒菜比較鮮?(特別是蔬菜)
太原有什麼好吃的?
有什麼十分好吃的XO醬品牌值得推薦?
武漢早點的吃法?
如何優雅地在工具只有筷子的情況下吃大蝦螃蟹?

TAG:美食 | 食物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