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漕運糧食主要是稻米么?

明清的政府極其重視漕糧,道光時運河中斷,曾經造成北京的糧荒,可見當時北京極其依賴漕糧。可是題主是山西人,我外婆回憶,她小時候第一次吃米飯還是去太原吃的,可見米飯在當時山西還是很珍貴,山西等北方地區主要以白面和玉米面為主。那麼北京為什麼寧願從千里外運米卻不從百里外的河北山東山西運麵粉呢?明清時北京的主食是以米飯為主么?如果以米飯為主,可今天的北京特色飲食有炸醬麵有煎餅卻鮮見米飯呢?


以下參考《清代漕運》,李文治,江太新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更為細節的漕運,請參閱《漕運全書》。

漕運是清朝中央倉儲體系的主要部分。清代沿襲明制,有漕共八省,南方六省(南糧),北方二省(北糧),即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徵收的是漕糧和白糧,運貯北京通州各倉。漕糧用於供應京城皇室、王宮大臣的俸祿等等。從徵收漕糧的八個省可以看出來,都是近水次的,且產量較多。各省徵收漕糧的定額不同,都是因地制宜的。

漕糧主要分為正米和耗米,顧名思義,正米就是實際上農民要交給國家糧食的數量,耗米就是在糧食存儲搬運等等過程中要損失的那部分,為了保證正米最後能絲毫不差的運到京師,所以普通百姓也要負擔起損耗的那部分。

京師有內倉、恩豐、祿米、南新、舊太、富新、興平、海運、北新、太平、本裕、萬安,儲積、裕豐、益豐等15倉,956廒,專貯八旗三營兵食物,文武四品以下官俸祿米以及官軍馬豆;通州有中西二倉,250廒,專貯王公百官俸廩米石。運貯北京倉庫的叫做正兌米,運貯通州的叫做改兌米。正兌米加上改兌為正米,包括漕糧和白糧。白糧包括糯米和白粳,是供清室宮廷專用,其他漕糧則是供給京師官丁俸餉。白糧只就江蘇蘇、松、常三府和太倉州,浙江嘉、湖二府徵收。另外與白糧性質相同的還有舂辦米,也是宮廷專用。耗米又分兩個部分,一是隨正交倉,即「交倉尖耗並三升盤閘作正折耗米」(交倉時候可能消耗的米,比如交倉過程中掉下的米等等),一是歸運丁沿途耗費,即「旗丁沿運盤剝曬颺耗米」(供運輸的工人沿途耗費),這一部分佔耗米的大多數。在看漕運的相關檔案的時候,還有一項耗米叫做「輕齎之項」,是作為折色徵收的,交給倉場通濟庫或者戶部,作為辦理漕務的開支。每個省徵收的輕齎之項不一樣,按照離京城距離多寡徵收,越遠徵收越重。

征糧類別也不同,江南江寧、安慶(上下江的範圍)等十六府州徵收粳糯粟米,蘇松常鎮太五府州徵收粳米和糯米,但以粳米為主;浙江杭嘉湖三府徵收粳米和秈米,江西,湖南,湖北等收稻米兼收糯米,河南山東徵收粟米和麥豆。另外還有蘆席稅等各種附加稅。

漕糧可截漕協濟地方倉儲,也可以充盈各地駐兵糧餉,如「漕南抵兌」,供應薊糧(京師護軍),供應陵糈兵米等等。清朝皇室陵寢在直隸遵化、易州,常設駐軍守衛,該地的糧餉向由河南山東兩地漕糧輪流供給,乾隆朝開始有往奉天八溝等處採買例。嘉道年間,地方倉儲協濟中央的例子增多,其間也出現中央出錢採買糧食米豆以供京畿民食。

漕糧改折分為永折和臨時改折,永折分為永折和灰石改折兩種,都是漕糧折銀成為定製,不再恢複本色,但後者專供北京採購灰石從事建築用。臨時改折多是由於戰爭,災荒等原因。

漕糧制有三個重要的環節,徵收、運輸、交倉。清朝各州縣設倉廒,令糧戶直接送糧入倉存儲。州縣官吏負責查驗米色,應收應退等等,為防止腐敗,規定徵收前州縣政府要預先發通知,通告開倉日期,聽民完納。按里甲糧戶和應納糧數填成三聯單,州縣根據三聯單按戶徵收,糧戶對冊完納,取回一聯,成為串票,作為交過糧食的收據。其餘的兩聯,一發經承銷冊,一存州縣備查對。除浙、贛、豫、魯四省,其他有漕省皆設有專門的定倉存儲,而這四個省是直接交給州縣倉廒的。

漕糧兌運有兩種辦法,一是固定兌運,二是輪兌,某幫船今年兌運甲地漕糧,明年兌乙地,講幫船和州縣各分為六限輪兌,六年一輪。清初為輪兌,順治十二年之後為固定兌運。各幫漕船開行順序亦有規定,航行次序根據離京師遠近,山東,河南幫船在前,兩湖,江西在最後,兩江、浙江在中間。如果湖北船先於江浙船到淮,則需在清江閘等處等候江浙船幫趕上來先走。一省之內,也按各府離京師的距離排好位次。這樣的次序只使用與過淮以後。長江到淮安段沒有嚴格次序,全省幫船候齊就可。

兌糧時間為冬季或者翌年春季,各省不同,依照幫次先後,水程遠近和運河挑築日期而定。淮安是中途盤驗的總站,通州是交糧終點,這兩個是漕運上重要的據點,過淮及到通日期都有嚴格的規定(河道總督的奏摺經常提到)。

各省幫船過淮期限表

湖南漕船需過洞庭湖,江西需過鄱陽湖,有風浪危險。乾隆九年,將這兩個省和松江府過淮期限寬限十日。漕船運糧北上,稱「重運」;到通卸糧南旋,謂之「回空」。漕船每日航行里數,順流逆流都有規定。直隸安陵汛北到天津,578里,北上順流,每日限行58里,台庄到臨清的河段叫做閘河,不過數百里,定限42天。運河整個航段,以過淮渡黃以及山東閘河最為艱難。運河有幾十道閘口,水位懸殊,在水比較淺的地方,專有撥船和縴夫。撥船設在通州,直隸,山東,淮關和黃河渡口處,起撥地點一定,但是也有應急調撥的。撥船比一般漕船小,在水位淺的地方,按照起六存四或起四存六的原則分運漕船上的糧食。專撥通州到京師一段的叫做「里河撥船」,撥運通州以南到江南運河的船叫「外河撥船」。

各省漕糧到達通州,在倉場主持下當眾抽籤決定哪個幫船的漕糧交到哪個倉廒。

同時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各省漕糧定額中,江南的定額最重,一個需要釐清的概念是,人們說清代江南賦重並不指田賦,而是漕糧。但是江南到清代手工業有了極大的發展,更加的商業化,人口不斷增加,本省生產的糧食不足以供給本地,更何況漕糧。所以江南漕米很多不是本省生產,而是買自兩湖,兩湖又由川米接濟。所以說到底,這些米的源頭在糧倉湖廣和四川。

漕運有關的官制

監督以及巡查官

1)漕運總督一人是總管漕運的官員,駐紮淮安,總攬一切漕務,有漕省份經理漕務文武官員,均受其節制。2)各省糧道,山東河南浙江江西兩湖設督糧道一人,江南設江安,蘇松糧道兩人。江安糧道駐江寧,蘇松駐常熟,山東糧道駐德州,河南以開歸道(開封府,歸德府)兼理,其餘四省糧道並駐省城。3)巡漕御史,乾隆朝完善,四名御史,分駐通州,巡察通州到天津運輸;天津,巡察天津到山東直隸交界處一段運輸;濟寧,巡察山東境內;淮安,巡察長江以北到山東段。4)河道總督和各省巡撫。

另有徵收和監兌官,押運領運官,監收及漕倉官等。


題主的標題和問題其實不是同一個方面。按照標題:漕運糧食的確主要是稻米。

然而,漕運除了糧食還有大量其他物資。

再然而,漕運的大頭是官運,也就是說這一部分是國家層面的行為,對應的主要目標也是國家行為,例如為了保證各倉的庫存,包括與民間相關的應急(賑災、市場控制等)和長短期的國家機器(軍隊等)的糧食(一場大仗往往需要數年的提前規劃),給北方廣大中下層人民當主食不是這一行為的目的。民間也有一部分漕運,這些通常用來滿足普通市場,不過數量有限,不足以成為主流,也是因為性價比實在是不夠高。漕運的時段,漕運船具有相當高的優先順序,漕運都不方便了,其他船隻基本只有卡死的份兒,隨後陸路運輸也受到波及,這是整體不暢的結果。

至於題主說的山西,在現代運輸方式普及之前,交通十分不便,人民的主食基本就地解決。而太原郊區晉祠附近是有不少稻田出產的稻米數量也不算特別少,因此在太原吃到稻米並不稀奇。


北京那麼多的人口,每天要有多少運糧車輛和運送垃圾的車輛,北京的垃圾往哪裡扔?一年要佔多少地?


以說到底,這些米的源頭在糧倉湖廣和四川。


交通十分不便,人民的主食基本就地解決


稻米

河運比陸運效率高,而且山東山西有什麼糧食

麵食為主,漕運的再多,跟本地出產的比還是少的


這一點我就想提起三國中的一幕了,當年諸葛亮搶收的糧食是什麼我不清楚,但那時是在四面有山的地方,因為我看的是動畫版。。。。我這該是問題不是答案了


可能我答非所問了。

以前在書里看過,漕船南下的時候主要帶的是大豆,北上的時候主要帶的是鹽。


推薦閱讀:

歷史會因關鍵歷史人物的決策改變而改變嗎?
把清朝叫做「滿清」是不是有歧視滿族的嫌疑?
多爾袞什麼不直接稱帝?
建立金代的女真族和建立清朝的滿族之間的關係?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清朝 | 飲食文化 | 中國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