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哪些領域近年來都不大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了?為什麼?

是否有一些領域近些年來再次獲獎的可能性不大了?

具體是哪些領域呢?為什麼?

-----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諾貝爾獎巡禮,更多諾貝爾獎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最近?是幾年?如果真的加一個期限,我也就不敢來答這個問題了吧,分分鐘打臉的節奏。

雖然我個人對並不能對經濟學各個領域都有所了解,本來邀請了大神,誰知道大神忙的要死。不過,我想在知乎上討論關於諾獎的問題仍然是有些意義的,所以斗膽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最近的15年間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領域:

左邊一欄「Field」是我按照獲獎詞手動分類的,而右邊一欄是「Fields」是抓取的wiki上的經濟學家的領域,同時做了一些手動的調整。

可以發現,奪獎的熱門領域仍然是微觀理論、宏觀理論、計量領域,中間間雜著金融、勞動、產業組織、貿易、制度、行為、實驗、公共經濟學等領域。

個人感覺,最不可能的應該是「新制度經濟學」,2009年的Williamson可能是這一領域最後的諾獎。當然,這裡特指「新制度」經濟學,並非更廣泛意義的「制度經濟學」。

然後是貿易。2008年克魯格曼拿了諾獎,而克魯格曼的主要貢獻應該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而這一領域上一次獲得諾獎要數到1977年的Ohlin。當然,2000年左右之後,掀起了一股新貿易理論的研究高潮,其中的頂尖人物如Melitz、Kortum等大神,在未來是非常有希望獲獎的,但是按照這個歷史計算,可能得2020年之後吧。

行為和實驗也很難了。在2002年Vernon Smith和Kahneman兩人因為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獲獎之後,這個領域再次獲獎數到Shiller在2013年因為行為金融的貢獻獲獎,這中間差了十年的時間。然而問題是,這十年時間,好像在這一領域,做實驗的多,對理論貢獻的少,很少有像prospect theory這樣的理論出來,或者是我不知道。如果沒有這樣的大的貢獻,短期之內也很難。

然後是金融,金融領域上一次獲獎是2013年,再上一次是2003年,我想最近幾年內金融領域應該很少有人能夠有蓋過Fama和Shiller的光環吧?

以上純屬個人瞎猜。不如找個機會,我們來聊一聊哪些領域有希望獲得諾獎?


謝邀。

近年來得諾獎比較多的領域有博弈論(2012、2014)、金融相關(2013、2014梯若爾如果把他公司金融的研究算上的話)和一些宏觀領域(2011年),我這只是簡單說一下近四年的情況。

要是斗膽冒險說一下的話,可能博弈論方面今年是不太可能有機會拿諾獎的。未來嘛,博弈論這種數學套路比較豐富的、容易玩出花樣的領域,還是有可能繼續壟斷某些年的諾貝爾獎的。

當然,有某些領域應該是不太有機會得諾貝爾獎的,比如……經濟史……這些年都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再寫個經濟史寫出里程碑式的著作出來……

前幾年比較火的科斯老人家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如果沒有什麼好的後繼者的話,估計也不大可能拿諾獎了,一來科斯老人家的學說不好用數學模型「完美」刻畫(刻畫還是有的,不過老人家似乎說過張五常才是真正理解他思想的人,甭管真假,老人家估計也對這些試圖數學化他的思想的那撥先生的工作不太滿意把……),而諾獎是青睞於有數學推導的經濟原理的,而有思想如科斯的人,歷史上也就那麼幾個,而已。

當然,時間範圍縮小點的話(今年),看各大權威機構的預測吧,預測是誰,那麼這一年他基本就告別諾獎競爭了。

別說打臉啊……像諾獎委員會這種以打人臉為樂的機構,不被打臉才是奇聞好吧。


推薦閱讀:

在你熟悉的領域,有哪些備受爭議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
日本的生物學研究在國際處於什麼水平?如何解釋日本人連續三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現象?
有哪些科學家可能因為年齡因素而錯過諾貝爾獎?
中日之間的科技水平有多大差距?
都有哪些應該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最終未償願的學者?他們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TAG:諾貝爾獎 | 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 2015年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