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科學家的壽命要比同期的世界人均壽命長?如果是,為什麼?
重新看索爾維五次會議合照想到的
其中老資格的第一排:I.蘭繆爾76歲 ,M.普朗克89歲,M.居里67歲(輻射後遺症),H.A.洛倫茲75歲,A.愛因斯坦76歲,P.朗之萬74歲,Ch.E.古伊78歲,C.T.R.威耳孫90歲,O.W.理查森80歲查了下世界平均人口壽命,沒有他們存活的20世紀中葉記錄,20世紀初是50歲,20世紀末是70歲,所以折中算60歲,這一票人也是遠超記錄了再往前查,古希臘:蘇格拉底70歲 阿基米德75歲,亞里士多德62歲(死於戰爭),柏拉圖80歲,希臘作為最早統計人口壽命的國家,記錄是人均30歲。更是超的爆表
而且看愛因斯坦那弱不禁風的樣子,怎麼著也沒可能從健身鍛煉上找出他長壽的可能,果然還是』勤思考多動腦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原因么?作用有這麼大?
是。
因為他們30歲讀完博士,35歲當上博士生導師,40歲評上教授,45歲申報長江學者,50歲出任學院院長,55歲調任某211高校校長,60歲當選院士,65歲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選委員會幕後大佬,70歲受邀出國訪問並被授予某藤校終身榮譽教授,75歲時第一次因某國家重大項目獲成功被CCTV報道後而第一次走進公眾視野,80歲被公眾遺忘,85歲因被提名諾貝爾獎候選人而再次走進公眾視野,90歲終於獲諾貝爾獎並於次年寫入教科書,92歲卒,墓志銘書:著名科學家。
是年,中國人均壽命82。
活的短的還在辛辛苦苦發文章做實驗階段就去世了啊。。。。。。。。個人覺得不是科學家更長壽,而是長壽的人比起短壽的人有更多時間出更多成果從而成為知名科學家。。。。。
有一個神奇的現象叫倖存者偏差……
拿科學家的人均壽命去和普遍意義上的人均壽命對比並不妥當,如另一個答案所說,他們成為科學家,就表示他們已經活了30年了。
而普遍意義上的人均壽命是要計算嬰兒和青少年夭折的權重的。
不算遺傳和意外的話,人的壽命和經濟條件、醫療條件、生活環境和個人生活方式關係很大。上個世紀和本世紀頭幾年,中國的中青年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平均收入低,限於經濟條件和因此帶來的困難,有很多中青年學者英年早逝的例子,而已經功成名就的大教授和資深研究人員生活條件還行,經常可以高壽。現在教師的收入提高了很多,中青年早逝的情況要少多了。
我發現壽命和智力的關係比和體力的關係更大
古代人均壽命短,不是說每個人都只能活三十歲,而是太多一歲,兩歲夭折的小孩拉低的,能活到七八十的還是有一定數量,當然一百歲以上就是瞎扯了
你要活的長才能成名。少年天才太少。
推薦閱讀:
※歷史上,哪些女性很可能因為性別原因沒拿到諾獎?她們實際上為科學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生物、化學、物理等實驗用儀器都是由誰來設計並開發出來的?科學家在這裡的角色類似於產品經理嗎?
※何祚庥到底有什麼專才,會被評為院士?
※現在還是否有可能存在一些民間科研人員,比世界頂級科學家水平更高並且能夠做出顛覆性的科研成果?
※酸奶真的是一個騙局嗎?發明他的諾獎科學家梅契尼科夫是一個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