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一門課,一個領域,進行自學?如何記憶一本書的框架,掌握一本書的要領?

本人現在就讀於某重點大學。

由於以往接受的都是填鴨式教學,上課聽,課後做習題,考前反覆做就可以通過考試。到了大學,雖然也可以這樣,但是,自學的比重明顯上升了。

我不禁想,等到不久之後走上社會,很多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是要通過,看書自學來完成的,而一直在學習上處於被動接受的我,根本沒有主動學習的經驗,方法。

比如,你拿到一本書,你該如何去學習,我嘗試過通讀,但發現,看完根本沒什麼印象。我嘗試構建思維導圖,可是由於看過就忘,往往花半天記住了大概框架,要在紙上寫的時候,又會遺漏很多細節。也想請問思維導圖這類方便記憶的方法,應該如何去具體操作。

在回到重點,如何開展自學,求大牛們解答?


讓答主來說說答主身邊自學的人才吧 他是我同學 也是好友同時也是我唯一特佩服的同齡人 他出身貧寒 少年失親 上大學期間自己供自己上大學 雖然學費和各種收費接近3萬一年但是他還是堅持下來而且還有多餘的錢買自己想要的各種學習資料 運動器械 生活娛樂開支 他一夜掙2000元的外快也讓我羨慕不已 但當我想去嘗試的時候卻讓我望而卻步 因為這樣的工作不在我的學習範圍內 而且過於機械化 枯燥乏味 而且工作時間長 他常常會花錢在買自己想學的資料上無論是書本 視頻 雜誌他統統都買 他也會出去幫工積累經驗 也會花大價錢請人輔導他學習 他不是天才 學習起來很慢 雖然他從不玩遊戲 我們稱他瘋子 因為每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工作或者學習 並且樂此不疲 所以題主 自主學習的條件就是 興趣和毅力 把別人玩遊戲的時間自己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 才會學有所成


突然想到了單純的對待一專業一領域的學習方法,也不知對不對。想發上來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我上大學以後才發現其實高中學習方法真的很不適合我(可能我適合放養。。),加上可能實力也是有差別所以沒有題主的大學好,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請指正。

1、要是自己熱愛的一個領域,即便不是很熱愛的領域但是也一定要擯棄功利心,因為一旦深入了以後功利心就是最大的阻力,而且還有一點比較重要,成敗一定要看淡。這是基本要素,最好是研究一個領域精通一個領域,別把精力分的太多,等到貫通以後對周圍領域再去探索就會發現快於開始太多,這後面再說。

2、了解這個領域在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空間的發展,我是學建築的,所以中國古代建築史、西方古代建築史、近代建築史、當代建築史和對未來的設想這類書籍首先就看(自學的情況下,可能學校的課表並不是這樣),專業術語專業名詞不懂的勾出來接著看。

這部分主要的作用是:一、明確自己的方向,一但確定方向便不再改變,堅定信心。二、系統的不分國界和知識環境的對這一領域的了解,很多大學教材其實都是很適合中國的環境的教材,不是說不好,是想要精通一個領域時候要了解更多不同的方式方法思維,在特定的時間時期會有相應的思維和方式,歷史也是最好的教科書。三、相對於一些研究很深入的文獻資料開始的時候看難度太大,即便是迎難看完了收穫的效果其實也並不是太好。而過去的做出過總結的文獻則在難度上降低了,能更加了解這個領域的起始,了解它,尊重任何一門學科。

3、學習這一領域所需要的教材,我覺得大學的作為入門就很好,一般大學提供的教材可能不是經典的但是還是很適合的,循序漸進,了解整個框架,知道整個體系其中包含什麼,所用到的知識,整體的生成和應用,這時間段我覺得就用心學習就行了不用頭腦風暴。首先對這個領域有粗淺的了解,通過教材,掌握基本的方法,列好網路圖。比如這一學科分為1、2、3、4四個部分1再往下所有的基本內容、基本方法等等形成樹杈圖。之後就可以相應的整合這部分資源。比如建築中基本內容涉及到土木工程的部分結構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樹杈圖再往下一級就可以涉及到大學物理和高等數學中相應的部分。這樣系統的學習,相應的知識內容都弄清楚。

4、這部分是自己在這個領域實踐中的成績或者說是成果可以可靠估量以後,就可以找一些在這個領域經典的書籍和資源學習,學習他們的概念,和基本方法有什麼不同,好處在哪裡,哪裡是捷徑,哪裡有欠缺。適當進行頭腦風暴,但是不建議(這階段屬於自己也是半瓶油階段。。也許自己的觀點也有欠缺)。這種時候往往一個觀點一個風格就可以決定你的走向,你尊重自己的內心。這階段其實就是大量獵食的階段,就好比你是平原上的獅子,學會獵殺動物的基本動作了,現在靠自己捕食了,想吃什麼喜歡吃什麼都在你,但是吃多吃少吃的好不好也在你,這是豐滿自己羽翼的階段,看書的方法因人而異,有的人喜歡循序漸進,有的人喜歡先難之後一直征服難點的方法。都可以,看就行。

5、這時候你的樹杈圖基本上都塊是網路圖了,但是還是有很多bug,所以就是修補bug的時候,哪個地方薄弱往哪上,大到概念定理,小到用到的數學公式計算規則過程,補bug。為之後做準備。

6、你的網路圖基本完成之後這部分學習就分成兩部分,一是不斷擴大你的網路圖,不斷增長你的知識含量,讓自己變成一個移動的圖書館,腦子裡儲存很多的這個領域的知識資源學習方法,把一本書高度濃縮成一個觀點放在腦子裡,其實bug補得好有的書很好記,基本的你都知道也用的順手,一個好的理念你的腦子都會偏向你記住它。另一部分學習就是注重觀點,論文文獻書籍,新穎的偏分的,充分發揮你的頭腦風暴,把之前憋著的都發揮出來,這不對這裡不好,我做的話我要怎麼做。很多前輩說這是最開心的時候。想怎麼想就怎麼想。這是個思維發散的時候。

7、用你的知識資源網路圖去證明你的概念。如果你成功了,那麼也說明你對這個領域了解的徹底,運用自如,同時你自己的概念又充實自己的網路圖。來回往複,重要的是找個好的良師益友別讓自己誤入歧途。

8、網路圖基本完成這階段可以回過去看基礎的東西,這是本源。一切的觀點都來自本源,只有透徹本源才可以升華。

9.這只是一領域的,以這個領域所掌握的基本知識,相近的另一領域學習的話也不難,網路圖也可以多學科多領域交叉,但是我還是覺得太多不好。

10、鑽研學習的恆心,要不什麼方法都沒用。

---------------------------------------------------------------------------------------------------------------------

以上個人觀點,略有獵奇見諒勿怪,歡迎討論。


@羅文益 答案我很贊同,針對他訓練法中的第一點和第二點我結合下自己的體會盡量說得具體些。

橫向和縱向的貫通交叉閱讀

其實就我自己的學習方法來說是把這兩點結合在一起的。在我的體系里最基礎的是一個個知識點,比如在學習線性代數的時候有很多知識點,秩,單射,滿射,像,核,特徵值,特徵向量,對角化,二次型等等,括弧的意思是附屬於。我對橫向和縱向的定義和羅大哥不一樣。 縱向是指這個知識點在特定環境下的應用。比如秩在聯立一次方程組(通常是每章的標題)里可以用來判斷方程組是否有解,在線性變換這個領域下可以用來判斷滿射和單射。橫向就是指不同的領域,或是應用方向了。孟岩的理解矩陣(一) 這三篇文章就很好的詮釋了如何在不同應用環境下理解矩陣這個知識點。所謂的橫向和縱向的貫通,在我理解來說就是橫向上掌握一個知識點在不同領域下的應用,縱向上在一個領域應用中對這個知識點的有著很深的理解,能把該領域下該知識點和其他領域下的應用聯繫起來,也就是能舉一反三。

但是說了這麼多,具體該怎麼操作?

我的建議是,在縱向適當深耕(比如深度是1到10的話,學到6、7就可以了),縱向理解的越深,橫向擴展的時候才更容易把之前學到的知識點應用到當前領域裡,而橫向擴展最大的好處是能幫你增強在縱向上的深度。如果你在某個知識點上的深度是6的話,通過橫向擴展,你在這個知識點上的深度可以到8甚至9。

就拿最小二乘法來說,我要自己寫一個用最小二乘法來擬合化工數據的程序。我對最小二乘法這個知識點的理解一開始也就只是純數學上的,深度值也就是3、4左右。現在我要在曲線擬合這個領域使用最小二乘法,這個過程中還會接觸到多項式矩陣(其實就是矩陣在聯立方程組方面的應用),高斯消元等不同的知識點。經過這個階段我發現自己對最小二乘法、矩陣、高斯消元這些不同的知識點理解更深了。

我覺得神經元是對這種結構的最好體現,每個知識點都可以看做是一個神經元。

題主看完書沒什麼影響很大深度上是因為你沒有把書上的知識點橫向拓展。比如我在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上很概念化的知識點去映射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經歷中尋找這個心理學現象在我身上的體現。這樣不僅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還能擴展應用場景,一舉兩得。


根據我自學的體會說下自學中幾個比較重要的地方吧。

一,想深入學習一個領域,先找到該領域涉及重要書目的介紹書。

這方面,首推大學教材,如果是一些比較特殊的,比如國學方面的,可以看看四庫全書提要之類。

這個,能讓你在腦子裡對該專業有一個清晰的脈絡,並省卻了你自己盲目搜尋的時間。

大學裡的課程安排,最大的優勢在於系統。

二,找到該行業頂尖人員的相關權威傳記進行學習。

這些人的理論方法經受住了事實的檢驗,所說的話雖然也不一定適合你,但至少比那些什麼都還不會卻大談特談的人靠譜。

三,學習初期,盡量只看經典權威,少看雜書,有時候觀念一行成,就很難變過來了。

四,就像登山一樣,最簡單的是一步一步走樓梯上去,最難的是直接拉生意爬上去。但前者在將來沒有梯子的時候會很難受,而後者在起步的時候卻容易使人退縮。

因此學習也一樣,如果目前這本書,你真的反覆看了半天而毫無頭緒,還是找個你目前認知加一級的書看吧。。。。

五,堅持,這個真的真的很重要。有時候我們在自學一個專業的時候,會發現努力了半天好像全無成效,但往往堅持從各個角度或者換個方法去努力後,會在某一天突然找到了方向。

剩下的,不知道你想自學的專業是什麼,就沒法給出更具體的建議了,只能說一句,共勉~


非大牛,僅分享和交流想法。

策略:

1.先搞清楚需求。

2.測試自己現狀。

3.根據差距指定計劃。

4.實踐計劃。

5.定期檢驗方向是否正確,進展是否如預期,修訂計劃。

6.繼續步驟4直到需求完成。

技巧:

頭腦風暴思考需求。

smart法制定目標。

費曼法考察理解。

忌諱:

沒有需求而學習。為了讀書而讀書。

需求模糊。比如我想越好數學。

學著學著忘記了最初的目的。一讀就要讀到完。

舉個例子,比如你畢業想考研,你為了考研而學習。需求就是考到你滿意的分數,當然越高越好,但花太多時間去超出目標很多會浪費時間。這些時間可以用來打遊戲,約會等等。剩下的策略可以自行頭腦風暴。

先說這麼多吧。


謝謝邀請。

對於如何記憶一本書的框架,掌握一本書的要領?我常常使用六步框架閱讀法(這種方法不適合學術性很強,基礎知識點很多的書籍)。 這種方法是一種快速瀏覽文章,快速掌握一本書框架的方法,當你在書店挑選書籍的時候,當你在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購買,當你在思考一本書是否值得深入閱讀的時候,這個方法非常適合。

主要按照下面幾個步驟來掌握一本書的主要框架要領。

第一步,看封面。

看封面,是為了快速獲得這本書的主題。「

比如上面這本《別獨自用餐》,我們先看封面的標題「別獨自用餐」,說實話,這句話不看不出這本書是做什麼的。但這本書還有副標題「改變全世界奮鬥在命運的人脈奇書」,其中有一個關鍵詞「人脈」,下面還有一個標題「柯林頓、卡耐基等奉行的人脈經營攻略,這句話也有「人脈」這個關鍵詞,由此推斷這本書是一本關於人際關係的書籍」」

「我們在看書的時候,第一步先把書名認真看看,多找找關鍵詞,這能讓我們快速辨別這本書的類型」

第二步:看序言

看序言,是為了知道這本書內容的布局,或者看看有誰為這本書作序,從另一個側面反映這本書的質量。

「比如《免費》這本書,是360老總周鴻禕做的序,你把周鴻禕的序言仔細看完,你能從另一個側面更完整地了解這本書,並且有周鴻禕這樣的大佬為這本書做背書,也能反映這本書不會很差,畢竟大佬也很珍惜自己的羽毛」

「正常的作者會很用心地寫序言,他會交代寫這本書的背景,這本書每一個章節都說了什麼內容,各個章節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通過仔細閱讀序言,你會在短時間裡進一步了解這本書」

「序言寫得很垃圾的話,你可以降低對這本書的期望值,因為序言對一本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作者不重視序言,說明他對這本書的重視程度也不會很高」

第三步:看目錄

「如果你想在沙漠里淘到金子,你首先得有一幅地圖,否則你淘到金子的概率會非常低,並且還有可能死在沙漠里」

「看書也是一種淘金的過程,按照2080法則

,我們需要把80%的精力放在20%的精華內容上,那如何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那20%的精華內容上呢?方法就是看目錄」

「比如《別獨自用餐》這本書」

「你注意看字體比較大的那幾個大標題「目錄」、「思路」、「技巧」、「點頭之交到同人」、「升級與回饋」」

「你可以整理出這本書的邏輯框架,這本書先教你處理人際關係的思路,然後再教你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再教你如何與別人從點頭之交到同人,最後教你如何升級和回饋你們的關係,從目錄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是層層遞進,傳授給你的技巧也是由淺到深的。在目錄中你就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

第四步:看書腰

書腰是現在很流行的一種裝飾書籍的方式,對於出版社而言,有了書腰,既可以在上面打廣告,又不影響整本書的整體裝飾,一舉兩得。書腰,是一本書中間地帶另置一條類似腰帶的文字介紹,以配合行銷或書籍推薦。下面這些就是書腰

對於我們讀者而言,通過看書腰,可以看出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因為書腰上放不了多少字,因此作者都會把精華的內容放在書腰上,或者把本書獲得榮譽等放在書腰上。

「比如上面的這本《高難度談話》,書腰上寫有「15年研究,數千次諮詢實證,被譯成20餘種語言暢銷全球」,「美國白宮1600名高層政治官員的必讀教材」,書腰上的這些介紹可以看出這本的份量」

「但你要注意,很多書經常在書腰上做虛假宣傳,比如榮登紐約時報**名,長期雄踞亞馬遜前100名等等」

第五步: 看摘要

一般而言,歸納總結能力強的作者會在每一個章節的前面寫出這章節的核心知識點。通過閱讀這些經過提煉的知識點,我們也可以快速了解這本書的精髓。比如《移動浪潮》這本書

第二章節,電腦向移動技術演變。作者在這裡就做了一個摘要:「第一次浪潮:大型電腦--第二次浪潮:小型電腦;第三次浪潮:台式電腦;第四次浪潮:互聯網個人電腦--移動技術發展之路--行動電話:從蜂窩到黑莓---第五次浪潮:移動互聯網--多點觸控」」

「通過閱讀這個摘要,我們可以知道這一章節主要講解電腦技術的5次變革,並且會重點講解第五次浪潮:移動互聯網。

第六步:隨便翻

當前走完前面幾步,剩下的就是隨便翻翻了,看看插圖,看看重點語句等。

第七步:看後記

如果這本書是翻譯過來的書,譯者一般都會寫一段《譯後記》,由於翻譯的人是通過死磕才把這本書翻譯出來,因此翻譯者對這本書的理解比我們還深刻,通過閱讀《譯後記》,可以進一步掌握這本書的精髓。

後記,是一本書寫完後,作者想補充的幾句話,作者想再次強調的一些思想。如果是國外引進的書籍,很多翻譯人員會寫上譯後記,也就是他翻譯完這本書後的一些心得和感受,這種心得很值得我們去仔細閱讀。為什麼呢?因為翻譯一本書需要一字一句地去理解,去消化,翻譯者對這本書的理解比我們還深刻」

「比如《習慣的力量》這本書的譯後記,翻譯者就強調了「依靠習慣,酗酒之人可以戒酒,深陷困境的企業能夠重整旗鼓,高中輟學生也能夠當上成功的經理」,翻譯者又一次強調了習慣能給我們帶來的好處,能讓我們再次重視習慣.

上面的主要在於如何記憶一本書的框架,掌握一本書的要領。


直接回答就是:怎麼"用"(或"考"),就怎麼學。學東西無非八個字:熟能生巧,見多識廣。

如果是書面考試,就看完書去寫、默(文科),思維導圖照著書做一遍還不夠,要脫離書本能默寫下來。

或者多做練習題(理科)。如果是工作技能,就先自己做一遍,或者邊看書邊模仿。但一定有體會後,看書找方法提升。

基本上來講,就是一定要實踐才能學會。

學生時代,基本上都是已卷面考試為主。往往很多學生課上聽懂了,但是做題就不會;工作上,看到自己主管什麼事情都能搞定,但就是自己丟三落四。這都是脫離實踐的學習。

書的內容是好,但是是人家大量實踐高度抽象總結的規律和理論。理論可以指導實踐,但是不能代替實踐。

題主所說的細節不能很好把握,就是沒有深刻的體會造成的。

古人講體會,體味,身體力行,知行合一,都離不開"體"的"行"。

當年看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裡面老董講到抗日後期怎麼帶沒經驗的新兵:分七步,1 我做一遍 、2 你做一遍、 3 講評 、4 我再做一遍、 5 你再做一遍、 6 再講評 、7 你再做。 如果有老師帶,好的老師都是要講完理論再帶你實踐,根據實踐反饋你如何提升。

你自己看書,相當於有個講理論的老師,但是實踐其實是沒有人帶的,你做的好不好,沒有人當下反饋。所以回到開頭我講的八個字:熟能生巧,見多識廣。多看多寫多背多練,才能有體會;而見識的東西多了,才知道自己的領域的高點在哪裡,不會井底之蛙。


雖然我是學渣 但覺得書讀百遍 其義自現 說的還是有道理的 靜心多看幾遍 框架自然出來了


最好的辦法是通過這門領域的發展史來了解它,為什麼需要它、它在發展過程中碰到什麼問題或發生什麼改變,帶著問題去學習。


我不是大牛,但是想回答。對待一門課的話就是刷題,刷不同類型的題,刷完大量的題之後找到做錯的,反覆訓練自己做錯的題。書讀百遍,起義自現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對於一個領域的話就是多問,問不同的人,溫普通的人,問一些有一定基礎的人,問一些有成就的人。


細節理解就好 有時間多看幾遍~


思維導圖不適,用於有明顯邏輯的書

我一般用它來發散思維


能應用的書籍,看下書的大綱,對書有一個整體的了解,通讀一遍,一遍看書一邊做思維導圖,這時候對一本書的了解又進了一層了,然後看思維導圖進行細化,可以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書中的細化的知識點,這又是一層閱讀了。最後,在每一個的細化的知識點上,看看有哪些是可以實現出來的,標註然後實施,在這個過程後,在上面寫下收穫,等到這些全部完成後,才算是對書的知識的理解。


1 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和思維導圖。

2 個人覺得不同的知識和方面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理解型的和需要記憶的。

3 我做導圖是過一遍後感覺很不錯的東西才會花時間再一邊重新過一邊做的。沒幾個人能一遍就記得的吧?

4 工作了,會用到一些技能,這種是要上手練了才行的,想做好,要綜合你看的書,別人和自己的經驗。


框架、要領什麼的最沒用了。

我的學習宗旨是:不全部學會,你就什麼也不會。

血的教訓啊。


以計算機方面來講,Codecademy做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學一小部分,練一小部分,「邊學邊練」,我覺得就是最好的方法


案例學習。


推薦閱讀:

去國外留學回來後的人都一事無成嗎?
學校有許可權制學生的校外行為嗎?
學霸是本來就喜歡學習嗎?還是僅僅是自制力強,其實對學習不感興趣?
教師應該有什麼樣的表現才叫「為人師表」呢?

TAG:學習 | 教育 | 自學 | 學習方法 | 勵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