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爆裂鼓手》結局?


感謝大家的點贊和關注,前段沒時間更新,評論區的提問一併回答於此。

首先聲明這樣一個觀點,每個人對影片都會以自己的角度去看,這裡只闡述個人的體會。

一個是導演本身想通過影片整體傳遞一個怎樣的信息。在這點上我認為是多元化的,我們可以從影片聯想到對藝術、追求、夢想、成功、利用、道德等若干關鍵詞,而我更關注的是道德和成功的矛盾,所以朝著這方面去解讀。從以往的經驗上來看,一個藝術家的誕生的確要經歷坎坷和磨難,但並非得靠老師極端的教育手段才能實現。舉郎朗的例子,他無疑很成功,但我們沒有聽到過他的導師和父親對他施以極端教學方式的故事吧?我想很多藝術家都沒有。Charlie Parker的成功路上是有導師極端教學的情形,也可能是他成功的影響因素,但這一條不見得適用於大多數人,而這一點卻被Fletche誤讀了。所以Fletche走的是條教學的「邪道」,正是如此,才導致了Sean Casey的死和Andrew的現在,以及他自己被有關單位調查、撤職,因此可以看出,導演在引發觀眾對極端教育方式的關注和反思,但沒有明確站隊,把判斷權留給了觀眾,直接開發了評論區各位不同的解讀。

二個是影片情節傳遞的信息。我們倒過來看時,發現影片最後的情感衝突異常,高潮迭起,Andrew的solo堪稱完美,但是少了點什麼,等等,為毛沒掌聲?沒擁抱?連個叫好都沒有?傳統勵志片結尾的三大件都消失了,這證明了導演和編劇要傳遞的是一種不同以往的信號;再舉個例子,在影片中設計調查員要求Andrew指認Fletche違規教育的情節,這一場景中Andrew的父親也參與進來,如果影片僅僅是展示藝術的追求的話,這一幕就我看來是多餘的,導演和編劇在刻意營造追求和道德之間的衝突,而這一幕正好強化了Sean Casey死亡的影響以及和Fletche違規教育的關聯性。

三個是影片細節傳遞的信息,這更多的體現在兩個主角身上,這裡只說Fletche。如評論區 @王宙所說, Fletche確實很欣賞Sean Casey,但我覺得只是針對他的音樂。在這個場景中有2個細節,一是他說到Sean Casey的死因的時候,撒了一個謊,Sean Casey的自殺是明擺的事,而卻被他說成車禍,一個人在哪種情況下會撒這樣小兒科的謊?想逃避責任的時候。是不是和我們小時候明知做了錯事又不敢承認,然後嫁禍給弟弟妹妹的情形一樣?Fletche為什麼要逃避責任呢?因為他知道Sean Casey的死和他有直接的關係。而且從後面的情節我們可以推測,大概有關部門在此之前都找他喝過茶了。二個細節不容易發現,是在Fletche說出Sean Casey的死因前,稍微停頓了1秒鐘,迅速說完死因,又低下了頭。我覺得J·K·西蒙斯對這一個細節處理的真是……excited!這非常真實地表現出Fletche內心的矛盾,他內心「Sean Casey真的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和「他的死不是我的錯」這樣的呼喊聲在激烈碰撞,最終,他的行為印證了他的內心,不過這種行為很難不被人說:無恥。

所以,我個人認為導演傳遞的信息更多是建立在道德和人性上的,藝術只是一個載體,本質是我們對自我實現的追求從未停止,而且到了有極端破壞力的時候,我們依然如是。

下面是原文。

這裡確實有條分割線。。。。。。。。

Andrew和Fletcher在酒吧那番相遇後,我以為電影會朝著皆大歡喜的完滿結局發展。兩人之間的恩怨情仇隨著一場完美的演出而煙消雲散。而結果卻以悲劇收場。這部影片到此才揭開真正的面紗,它並非一部勵志片,它的重點在於對人性陰暗面的展示上,引發對人性、慾望、自我實現等方面多重的思考。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藝術,真的需要如此激進的方式才能實現嗎?

Andrew的恐怖之旅,被Fletcher毀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9歲的Andrew是個有天賦、有抱負的音樂夢想追尋者,和眾多的同學一樣,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的幫助在音樂之路上有所斬獲。Andrew又有其獨特的一面,執著、堅毅、甚至鑽牛角尖,他對於音樂的追求像一把刀,鋒利、尖銳、咄咄逼人。而且andrew比其他同學幸運,至少他自認為如此,能在毫無預料的情況下被Fletcher選入其樂隊,看上去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隨即信心爆棚搭上漂亮軟妹。但緊接著被Fletcher放鴿子、丟椅子、扇耳光、當眾羞辱,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這個少年一陣發懵,而殊不知這才是噩夢的開始。Andrew執著地認為目前的一切都是對他的考驗,痛苦和失落是短暫的,投入和犧牲是必須的,於是他選擇放棄和父親的交流、放棄休息時間、放棄愛情,只為等一個機會。當這個機會來臨的時候,他以一種外人看起來並不那麼光彩的方式抓住了,獲得了Fletcher給予的肯定,而正是這種肯定慢慢侵蝕了這個孩子的心智。追逐成功開始變得不折手段和急功近利的時候就是人背叛生命本質的時候,andrew心中那把銳利尖刀的另外一刃寒光乍現。他變得更具攻擊性,甚至暴戾,這種恐怖的征服欲貫穿全身,以至於滿身創傷血染衣襟也無法停止他的腳步。Fletcher一句冰冷的:you』re done,無疑是對其最致命的一擊。Andrew爆發出的悲壯怒吼更像是一曲輓歌歌詞,送給他被Fletcher葬送的價值觀,不過這還不算完。Andrew再次選擇放棄,想重拾自我,卻發現除了父親的關愛依舊,其餘早已無法挽回,更可怕的是自己已然陷入那種自我實現和現實處境之間的空白地帶,他迷失了。迷失的人最容易受到蠱惑,Andrew的慾望再一次被Fletcher引燃,比之前更甚,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這根救命稻草上,卻陷入了Fletcher的報復陰謀當中。當帶血的鼓槌擊出完美激昂鼓點,卻像垂死之人的吶喊,如此動人奪魄,這華麗的場面連惡魔也為之動容。鼓槌落下的時刻,Andrew的靈魂被徹底收割,19歲孩子的人生觀被徹底摧毀。影片的最後,沒有掌聲,沒有歡呼,沒有擁抱,這是一出完美的謝幕,是另一出悲劇的開始。而Fletcher就是這出悲劇始作俑者。

Fletcher攥著邪惡契約的惡魔代言人

要摧毀一個人,主題從來不是讓他失敗,而是要改變他的人生,讓他別無選擇,無從回頭。Fletcher做到了,不管他是否初衷如此,他的確做到了。Fletcher從一開始就把握住了Andrew的慾望,利用這人性的弱點,一步步引導其變成了自己想要的那個學生。他一直在給Andrew灌輸這樣一種理念: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唯有成功本身才值得關注。而成功就是獲得老師的認可,觀眾的掌聲,唱片公司的簽約。我能帶你成功,但你必須付出代價,並且以我想要的方式實現這一切。於是Andrew接受了Fletcher的暴戾、體罰、羞辱和精神折磨,以換取自己慾望的滿足。但Fletcher真正想得到的,是通過學生的成就來證明他所用的教學方式是可以獲得所謂的成功的。他偏執地認為,查理帕克的成功是因為導師拿著鈸砸他腦袋的結果。所以他罵人的時候毫不留情,丟出椅子的時候沒有半點猶豫,一切都那麼合理——這就是教育。你如果是做不好,就活該受體罰,你如果不勝任,就活該被淘汰,一切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將追求藝術成功打上如此功利性的標誌後,一切都變了味道。節奏不再有樂趣,音符不再有情感,練習不再是源於內心對音樂的喜愛,而變成追逐成功道路上枯燥乏味的台階攀爬賽。諸如Andrew這樣的學生內心的折磨Fletcher毫不在意,而為自己因教育行為不當導致學生自縊身亡被學校掃地出門後憤慨不已。對於他來說,每一個否定他教學方式的人都是他的敵人,他的陰暗面徹底暴露,以至於對19歲的Andrew痛下殺手。一席黑衣依舊,惡魔早已附體,看著Andrew的手足無措,報復讓他何等痛快。Andrew最後的爆發又讓他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是對的,Andrew證明了這一點。Fletcher這種極端思維在影片的最後得到了詮釋,這確實是他期待已久的完美謝幕。

極端追求自我實現的人性陰暗面

在我看來,Andrew和Fletcher其實是同一類人性的展現,都是極端追求自我實現的典型。追求自我實現這種意識本身並沒有錯,而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極端態度對於自己和他人的影響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了。Andrew作為一個心智未熟的少年,追求自己的夢想,放棄了家庭、愛情、友誼尚可解釋為少不更事,但Fletcher的思維和行為就不可原諒了。尤其作為教師的角色,Fletcher並沒有履行到引導和幫助的職責,更多的展現出極端的自負和控制欲,並且造成了對學生身體和心理的極大傷害。影片中,mets、tanner、connelly等學生都是他這種極端行為的受害者,sean casey還因此而失去了生命。Fletcher意識到了自己對於學生的影響,他清楚地知道sean casey的死自己難辭其咎,但是他不願意承認,並試圖掩蓋這一事實。從那一刻起他已經徹底背叛了人性,跌入如同他外套一樣陰暗的深淵。同時他的極端思維更甚以往,他需要的不僅僅是掩蓋真相,還要用所謂的成功來證明自己,心智已經徹底扭曲,才有了影片最後的悲劇情節。

這讓我想到這樣幾個問題,Fletcher的極端教育方式絕非一朝一夕,學校也並非在sean casey自縊之後才了解到情況,為什麼要到出現無法挽回的結果後才會對其採取措施呢?也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於Fletcher學校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連同事都對他畏懼幾分,顯然是因為他能帶出成績優異的樂團,為學校爭取榮譽和利益,那些可憐的學生其實是學校獲利過程中的犧牲品。有了學校的縱容,利用Andrew對於音樂的喜愛和追求,Fletcher讓他誤認為遵循師訓就是獲得成功的不二法門,而犧牲是在所難免的值得,甚至是倫理也可以不顧,在面對對Fletcher的指控時候Andrew猶豫過,如果不是要為sean casey的死做點什麼,他可能都忘了自己也幾乎命喪車輪之下。成功,利益,對於道德、人性的影響可見一斑。

拋開道德層面思考,激進的教學方式對成功的意味著什麼?作為老師這樣一個角色,到底以何種標準來評價其好壞?是讓學生獲得成功更重要還是讓其獲得快樂的體會更重要?如果學生希望達到的就是成功,那麼是否不折手段、違背本質也是可以接受的教育方式呢?我想,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在我看來,是絕不會接受這種捨本逐末的教育方式。我們努力、奮鬥是希望生活過得更好,而真正的好是內心的滿足和愉悅,如果背離了這個本質,得到的終究會是自我傷害和傷害他人。就像影片留下的懸念,誰敢保證Andrew不會是第二個sean casey呢?


跟@蘇鏡軒有截然相反的兩種感覺。

只是一些拙見,如有不當請指正。

這確實是一個悲劇式的結局,安德魯被弗萊徹狠狠地陰了一次,而他自己的價值,也被弗萊徹的言辭和行為擊打的粉碎。而弗萊徹也失去了學院的職位,相當於他的教育理念被徹徹底底的否認。

但是,這也不是一個悲劇式的結局。

對於弗萊徹來說,獲得多少獎項並不是他想要的,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位大師級的靈魂鼓手。

對於安德魯來說,友情愛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成為能讓別人記住的鼓手,大師級。

在電影最後,弗萊徹放下恩怨,從充滿了戲謔的看著安德魯,到一點一點的嚴肅和認真,知道最後對安德魯就像對待自己的愛徒一樣。因為他發現安德魯就是他一生追求的那個人。

安德魯也放下恩怨,他雖然打亂弗萊徹的指揮,進行了一段solo,最後卻聽從了弗萊徹的指揮。

在他們的眼神對望和表情變化中,我看到了對音樂執著追求的狂熱和藝術上不受任何干擾的默契。這種過程,非常短暫,短到讓人無法相信,但是這,可能就是藝術的魅力吧。

電影中,查理帕克,被一鈸砸出來的天才薩克斯手(謝@tory senyan指正),弗萊徹曾兩次提到的人物。非常明顯的突出了弗萊徹的培養理念,和結尾處安德魯的涅槃重生不謀而合。

對於安德魯的父親,在後台對兒子的默默凝望,我的理解是,安德魯的父親是安德魯人物形象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他的性格,我覺得,除了父親固有的慈祥,安穩,對兒子的愛和給兒子的依靠以外,他非常希望他兒子能做一個穩穩噹噹的普通人,像他一樣。可是電影中的父親,是不懂兒子的,他不懂得兒子為什麼拚命練習架子鼓,不懂兒子為什麼為了成為大師可以拋棄一切。而在電影最後,在他的眼神中,在我看來,有為兒子感到驚喜和欣慰,也有失落,這種失落,可能是對自身價值觀的失落,也可能是兒子沒有按照自己規劃發展的失落。

縱觀整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對藝術的完美主義的瘋狂追求令人印象深刻。

「人一旦有了夢想,怎麼活都是有靈魂的」


如果不曾真正為自己的目標努力過,很有可能你根本不認同片子傳遞的價值觀,而如果你是同類人,你一定會在最後師生兩人相視而笑時同樣會心一笑,而非感到毛骨悚然。

整部影片非常簡潔,劇情簡單,出場人物也不多,畫面里沒有多餘的物體,快節奏的剪輯沒有漏掉重要信息,但也絕無多餘的鏡頭(比如幾次演出都省去觀眾的反應等),恰到好處的講完了一個故事。主要核心都放在Andrew身上,一邊推進劇情一邊巧妙地帶出了很多信息(如讓老師在Andrew急於去找他說明情況時接到前學生死去的電話)。

片子講的就是Andrew怎麼努力在樂隊里站穩核心鼓手位置的故事,他想要提升自己的技巧,得到社會和老師的認可,並藉此提升在家族中年輕一輩的地位,為此他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和喜歡的女友分手(看到有些人說深愛的女友,實際上他們交往時間很短,而兩人的對話透露出Andrew對女友的毫無目標非常不滿,這壓根不能算愛情)。我認為這種追求無可厚非,在他翻車血流滿面並顫抖著手去抓鼓棒時,我沒有感到殘忍,而是覺得這樣就對了。不拼盡全力,你怎麼有資格要求別人幫你保留位置,怎麼面對殘酷的競爭?老師固然嚴格,但也不是不給你機會,既然有機會自己沒抓住就怨不得別人,況且競爭都是擺上檯面的,沒有其他亂七八糟的,你只要負責把自己技巧練好,就夠了。

Andrew的成長也交代得非常合理,從最初被扇耳光到吼著威脅到自身位置的鼓手,一直到最後的台上逆襲,心路歷程說明了一切。他想要確保自身的價值(無論是商業還是藝術價值),為此他拋棄了其他,這種人生難道不是很幸福嗎?我想說平庸的人是體會不到這種伴隨著疼痛的快感的。

至於老師的教育方式是摧毀學生信心還是激勵,並不能一概而論,對此影片給予了客觀的評價。有自殺的學生,也有在台上違抗他意志而成功的Andrew,我想這種展示就足夠了。

另外,關於爵士樂是否需要如此講究技巧,雖然我對音樂是一知半解,但我知道要做好一項事情,技巧是基本功。在踏踏實實練好所有技巧的基礎上,你才有資格談藝術。


好好一個齊天大聖被如來收了。


1.我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我並不認同每個人的理解都是對的,不用辯解了,你寫出來不就是希望讓別人覺得你寫的是對的么?對我寫這個答案也一樣。

2.所以,上面一口一個弗萊徹最後就是為了毀掉安德魯的論調我是不贊同的沒錯我意思是根本就是胡扯的。至少,毀掉安德魯並不是弗萊徹的目的,他的目的有且僅有一個,就是當一匹百年不遇的千里馬的伯樂,他認為安德魯有可能是。為什麼?首先,別以升斗小民的想法覺得弗萊徹很在乎他在音樂學院的工作,影片的哪個細節透露出他很在乎呢?所以難道不是你們在做出這個評價的時候自動腦補進去的嗎?弗萊徹的名氣在那裡,即使因為教學方法問題被開了,絲毫不影響JVC邀請他帶團演出,也就是說,他在行業內的地位是沒有被撼動的,何來報復一說?其次,只要你認真看完電影,都會發現電影從一開始到最後一直在叨逼叨強調天才是靠打擊出來的,那什麼是打擊?你覺得你行結果你不行被人嘲笑是打擊,你以為你坐穩了核心的位置結果立馬有個替補在你旁邊虎視眈眈是打擊,你找前女友複合沒想到她又跟別人睡了也是打擊,弗萊徹覺得這些打擊弱爆了,索性再給你一次上台的泡沫然後一指頭戳破還踩兩腳好不好,他這麼做了,也成功了。最後,準確來說,糾結是不是要毀掉安德魯什麼的在這部電影里毫無意義。弗萊徹只是做了一件他認為無論從各個角度都對的事情。

3.這部電影的結局不算悲劇,什麼是悲劇?不符合你想法的天才誕生路就是悲劇嗎? 所謂的機遇就是你得到一次顯擺的機會然後你好好把握於是就升職加薪贏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嗎?錯了,就像我們看到第一曲奏完,安德魯幾乎是拖著自己的身體下去和父親擁抱的時候,我們都以為我們所謂的機遇已經被他給浪費了。可他竟然又上去了!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給旁邊的太太說,我草我頭一次感覺被編劇耍了但是我一點都不生氣,因為編劇也給我的人生上了結結實實的一課。第一個機遇其實真的只是別人給他的,而他第二次登台,才是真正的自己爭取的機遇。

我想到了我曾經參加某選秀比賽的事情,我已經到了省級衛視的直播,當不管是實力還是黑幕把我刷下來的時候,我是有機會Free Style一段爆裂全場的,但是我毀在了自己的懦弱里,說到底,我根本不是什麼天才,我對成功的渴望並不如天才們,比如安德魯。我不需要弗萊徹,因為不用他嚇退,我也已經退了。


不知道有沒有人從音樂藝術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的故事。

對於藝術(音樂)的教育,學習,和練習,提高,個人覺得不應該是電影里表現的那樣。

不知道是導演不太懂音樂,還是導演為了大部分不懂音樂的觀眾做的妥協。(如,表達一首曲子「很難」的尺子竟然是速度。再比如一個專業的鼓手在打一首沒有練習過的曲子竟然會出現多次「合不上拍」的情況,)

海上鋼琴師兩人飆琴的那段也讓我這樣覺得。斗琴不應該是那個樣子的,主角絕對不會在最終絕殺選那樣一首曲子。對於藝術的對抗,那樣的曲子顯得沒太多意義,也絕不會讓對面的藝術家馴服。


看完這個想起了好多事…作為一個曾經有一個地獄級揚琴老師的我來回答一下。

那個時候我剛剛10歲 ,坐上琴凳得調整半天高度。每天最痛苦的是用來練習打板,左手右手左手右手…每個手腕不停搖動而保持小臂平直,飛快的敲就像操著兩把菜刀剁豬肉丸子一樣…

我現在還記得我那個老師,用節拍器放在我耳朵邊上狠狠的撥動金屬指針,幾乎要彈我的臉… 還記得他坐在我右手邊節奏稍有錯誤竹籤就啪一下抽到手背…我特別怕他叫喊,那個時候他的臉會抽搐青筋從喉嚨暴起到下頜…但是更怕他一把我的琴千搶過去,然後就是坐立不安的沉默(這個動作跟《爆裂鼓手》裡面的老師收手示意停止一樣)

然後他在一次比賽後 對我媽媽說…「沒這個天份」…我那個時候真的心裡就一直抽搐。不過…然後他就對我溫柔很多了…

慶幸我是沒天份的!摔!對一個小孩子那麼殘酷!

後來他告訴我他從小是這麼學習的,這種師徒關係在現在很少見,但是在以前大概大家都聽說過,師傅和學徒,學徒被師傅活生生虐待死的。

感覺這部電影說得正是這種師徒關係…

不理性不隨和 、暴烈的師徒關係…

他們所做的只是一方施壓一方突破…

尋找另外一個自己的故事…


首先聲明,我是禿子粉。我要為禿子洗白!

在我看來,說禿子老師有些自私是真的,誰又沒有自私呢?禿子的夢想,和我們的夢想一樣,在夢想里是自私的,但是禿子老師是在付出的。安德魯自私的為了自己的夢想和女友分手,禿子也是為了自己能培養出下一個查理帕克,採用了最極端的教學模式。

但是我覺得禿子這個教學模式本身沒有問題,我們應該很遺憾自己的生命中沒有一位這樣的老師,努力的激發自己的潛力,如果不是這種方式,安德魯怎麼會在最短的時間掌握雙倍節奏,逼迫是改變錯誤最有效的方法,小時候偷東西,家長也是直接打一頓才能永遠記住。

說禿子是為了報復,我覺得有點過了,其實禿子是溫柔的,是對音樂有激發熱情的,比如在安德魯剛來的時候,綵排中間跟安德魯說的話,跟小女孩說的話,還有最後離開學校在爵士酒吧彈琴的時候深情的樣子,無一不和他教學時候的樣子形成強烈的反差,生活中的禿子才是真正的禿子,只不過對於音樂他熱愛,對於想培養一個查理帕克的願望太強烈。

很多人說最後禿子陰了安德魯,我覺得是也不是的。安德魯已經不玩鼓了,如果不是在酒吧碰到了禿子,安德魯這一輩子可能都不會再玩鼓。這一點禿子本來應該就是知道的,就像他知道另外一個鼓手已經學醫了一樣。禿子讓安德魯參加jvc是真的想在給安德魯一個機會,要不然在安德魯扭頭就走的時候不會叫住安德魯。音樂節開場表演,都是頂級的樂手,不可能鼓手差點火候,否則根本不會入選。禿子也說了,在工作室的另外兩個人和安德魯競爭首席的,其實是為了激發安德魯,否則他不會明擺的設置不同的難度,讓他們去競爭,安德魯剛拿到的樂譜,另外那個已經練了一天了。其實禿子是看到了安德魯的天分,還有他的執著,所以才比別人更苛刻的對待他。

所以最後,禿子不需要通過jvc 證明自己怎麼樣,他也不在乎這場音樂節,開場的那個不叫刁難,那個真的是激發一個爵士鼓手靈魂最好的方式,就是即興!所以給他一個從沒學過的曲子。這也是一堂課。越挫越勇,才能成功,所以禿子在台上也在跟安德魯鬥嘴,說你不是這塊料,而且說的很平淡,說明禿子自己是有點失望的。如果是為了報復安德魯,明明可以說「你他媽就是活該」。安德魯不甘心,又回來了,第二曲果然突破了極限。

我想說大家看電影不要只關注台詞,有時候也要關注角色的表情。

所以我要為禿子洗白!


兩個人格不健全的極客在互黑互助後一齊到了高潮


這部片子的結局我覺得不能以悲劇或喜劇來形容,因為兩個人物的悲喜已經不是正常影片或者正常的社會觀念來判斷了。結尾確實出乎意料,但是整部片子看的我非常壓抑。

佛萊徹明顯是知道了因為內曼的原因導致他被踢出了音樂學院,在最後一場上台前他也跟所有人說了JVC的演出要麼一炮而紅要麼永無翻身之日。這B老頭對自己學生夠狠的,分明是想讓他永無出頭之日,誰知道主人公最後小宇宙爆發了,怒艹全場。

所以這個老頭可能是一個合格的指揮或者團隊領袖,但絕對不配做一個老師。老師是什麼,老師是以學生的發展為第一目的,剛柔並濟,兼容並包,學高身正,而片中的佛萊徹只關心他自己想要的,自私到極點,粗魯野蠻,並且用了非常陰險的方式報復自己曾經的學生。我非常討厭這個角色。

兩個人在追求理想的路上都有點走火入魔了,如果音樂不能給人帶來快樂,意義何在呢?

本片的結尾給觀眾留下了巨大的聯想空間,觀眾掌聲響起以後,內曼和佛萊徹是會相視一笑泯恩仇還是仍然堅冰對利刃的相互傷害?誰都不知道,但如果換做我是內曼,我會狠狠給他臉上來一拳再啐一口吐沫「老禿驢你差點把小爺給毀了」。

以內曼的水準,就算在紐約混不下去了,去芝加哥,去新奧爾良,任何一間爵士樂酒吧都可以找到一份很好的樂手工作,或者去唱片公司?但鏡頭交代的他居然在賣漢堡,也佐證了這孩子性格有點偏執,影片中幾個剪輯鏡頭像極了搏擊俱樂部的感覺,似乎預示著一點精神分裂的味道,我覺得這跟我了解的爵士樂也大相徑庭啊,大概除了bigband是這麼這麼的嚴酷??對bigband真的不是太了解,不過確實很好聽。


音樂是什麼?音樂是為了什麼?音樂有什麼意義?我想,音樂是要服務於人類的,是人類用來悅納自己的一種方式。

真正的大師,the master of music,追求的是音樂上的提升,他們的動力是永遠澎湃的熱愛。

而內曼毫無疑問是slave,the slave of the music,他的動力不是對鼓點的愛,是對弗萊徹的恨。當他終於通過言語、行動把這種恨發泄出來之後,他就不再做鼓手了,改行做收銀員了。後來出於心中對弗萊徹的愧疚,以及弗萊徹的精神鴉片的影響,他決定重新開始。在台上面對弗萊徹的陷害,他恨意再起,才終於突破了自己。

這樣的音樂,已經違背的音樂的初衷;這樣的進步,也違背了進步的規律。諸君試想,他還能有多少進步的空間?

至於弗萊徹,是影片中的vicious bastard,他就是徹頭徹尾的假道學。他音樂水平確實高,但是他所追求的似乎不是音樂,而是音樂帶給他的權力。胖號手沒吹錯被趕走,吹錯的反而留下;肆無忌憚的辱罵、威脅學生,他時時刻刻都在向四周散發著這樣的信息:我音樂水平最高,我權力最大。重點在後一句。

至於他的教學,我想說,無論多麼崇高的動機,都不能掩飾其手段之低劣。就算教出了一個首席鼓手又怎樣,這對那名三十餘歲就選擇結束一切的鼓手還有意義嗎?他這種方法教不出大師,他卻欺騙自己,說那些退出的都不是大師胚子。

無恥已極,狂妄自大。

電影主題並不單一,以上。


按照導演的說法,這是個悲劇式的結局。

弗萊徹失去了工作,也就失去了尋找他自己認定的大師的機會,他在結局所做的事情只是為了毀了安德魯。

安德魯儘管破釜沉舟,但內心來講他依然被弗萊徹塑造成了另一個弗萊徹自己。

最後安德魯solo演出成功的時候,父親也用充滿了擔憂和關懷的眼神望著他,而不是為他高興什麼的。

大概安德魯會成為一個越來越孤獨的人吧,雖然他熱愛音樂,可註定有些空缺不能用夢想和熱情去填補。


我來提供一個不同的角度。

不光結局,它的劇情與《黑天鵝》很像。和《魔戒》也有些許類似。

為初心一路披荊斬棘斬滅惡龍,卻墮為其佣;在成為贏家的渴望前面,最終與魔鬼心照不宣的握手言和。


看完爆裂鼓手,我激動地久久不能入眠。搜了搜影評,驚奇的發現與大多數人感受截然不同的是,我竟從心底里敬佩Andrew和Fletche他們師徒。我十分不認同說他們是暴露人性陰暗面的、極端追求自我實現的一類人的看法,這種看法是對他們的崇高追求和為之付出一切艱難的努力和代價的一種玷污。他們的所作所為並沒有任何不道德的地方,相反,他們為了實現目標所做出的犧牲是常人無法想像的。Andrew放棄了spare time,全身心投入;Fletche放棄了job甚至是reputation,只為了這匹千里馬而做一個巨大的賭注。是為了功利嗎?不,當最後一刻Andrew和Fletche完美的奏完solo,相互對望的時候,他們明白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那一刻的幸福足夠一生不斷回味。電影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沒有掌聲也沒有喝彩。顯然對他們來說,這些都不重要。

有多少人體驗過這種幸福呢?這種一輩子有一次就足夠的幸福,這種艱難的流血的付出終於達成目標的幸福?我還從沒體驗過,因為我還沒能有勇氣放下束縛我的東西,沒有為目標始終堅持不懈的毅力。這就是我敬佩他們的原因。


(大抵是)涅槃了。


剛看完片子,不知道怎麼回事看的時候跟同學老是想起來河北某某高中【非黑非粉】。。

以及結尾的話,看到最後心裡只有兩個字「魔鬼」。

不太認同涅槃啊升華啊之類的調調,感覺這就是兩個魔鬼互相利用以及達成最後爆裂生命的狂歡吧。


不瘋魔不成活。沒有對與錯,善與惡。想成事兒,生活中太多東西已經顧不上了。


你不錯,你挺好的。沒有比這些話更能毀掉一個天才了。弗萊徹是這麼說過的吧?但是他從來沒對門下學生這麼說過,證明了他其實一直都是想成就一個天才,讓爵士樂重回巔峰的。

既然外面的環境都是「挺不錯,可以,很好」,那麼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生態系統,就由弗萊徹一個人來搭建吧。這個極惡毒的角色,會把人逼上絕路(但弗萊徹也因此後悔過,額,也許吧),但真正能從叢林法則里活過來的,才有資格站在食物鏈的頂端。那些曾經被撲殺的,即便上帝心慈手軟讓他苟延殘喘,他也絕對不會成為萬獸之王。

弗萊徹是真心想讓安德魯成為下一個帕克的,無論方法多殘酷,多沒人性,在喊打喊殺的叢林里,你得攢足了活下去的資本。what d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安德魯在結局沒死掉,我想他變得stronger了吧。掌聲?掌聲是「哎喲不錯這個屌」的意思的話,那有沒有又有什麼所謂呢?上帝的點頭才是萬獸之王的加冕儀式吧。


Fletcher絕不是一個好老師,但他在酒吧里跟男主表達的想法是鮮明的:奇才很大程度上是逼出來的,我當這麼多年老師就是想逼出這樣的奇才,可是大家不理解我。這個片子告訴我們,社會需要這樣的老師,但不能所有老師都是這種殘暴型。這種老師對絕大部分學生的成長會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如片中頂不住壓力自殺的學長)。學生本人要對自己負責任,頂不住壓力就別跟這種老師學,學習不是為了老師,是為了自己,沒必要有太大壓力,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環境學習。


結局是註定的,因為那是弗萊徹設計好的:要麼永無出頭之日,要麼成為傳奇。(也許你們狹隘的人生觀裡面只有兩個字 報復)

而弗萊徹早已看透了內曼,而且早已點撥過他。

先手機打一部分,等我找到電腦再來論證。


推薦閱讀:

能否簡單評價一下電影絕代妖姬?
如何理解《刺客聶隱娘》和《荒野獵人》兩部影片在內地口碑上的雲泥之別?
如何評價電影《妖鈴鈴》?
看了戰狼2--預告片,你最想說什麼?
如何專業評價電影《道士下山》?

TAG:影視評論 | 爆裂鼓手電筒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