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布為什麼在晚年會做朗香教堂這樣的設計來逐一顛覆他早年提出的新建築五原則?


這是雅典衛城的影響。無論是新建築五點還是後來的朗香教堂,都是柯布出於對希臘古典建築理解的不同階段而做出的表達,是東方之旅在柯布的生命中烙下的深深印記。

早年的柯布,在《走向新建築》一書中曾將機器時代的汽車與希臘神廟進行比較,認為其共同點是理性與秩序,並認為這是世界的真理。所以我們不難理解他的關於「住宅是居住的機器」這種言論了。

然而當時的柯布並沒有理解古希臘建築和古羅馬建築的區別。理性是古羅馬建築的內核,征服自然並創造人工的秩序是古羅馬人的追求。但希臘人卻並非如是,希臘建築體現的是土地之靈和場所精神,希臘人生活在一個眾神時代,建築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營造的神之居所。

如果有一天,你去拜謁雅典衛城或是朗香教堂,與其它建築不同的是,你一定要關注這樣兩個視角,一個是,站在山下看衛城/朗香,另一個是,站在帕提農神廟/朗香教堂門口看遠方。那時你將有完全不同的體會。

所以這就是朗香教堂,這就是柯布對於希臘精神的新理解。


Vers une architectu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s Toward an Architecture but commonly known as 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written by Le Corbusier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 advocating for and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走向新建築》是英譯中導致的結果,柯布法語書名原本為走向一種建築,五點之新與各種主義更多的是後人在總結與歸納時的定性,但在提出時僅僅是指某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非作為風格限定住自己;五點提出的語境是曾經的建築藝術只服務於某種權力,無論神權還是皇權,但到柯布的時代,由於工業社會的發展,更多的人轉變為工人,並且開始需求在城市中的合適住處,所以需要將宮殿設計思路轉變為住宅公寓的設計思路,所有一切服務於使用者,就像「工程師的美學」一章中所說的

我們再也沒有錢去造哪些歷史紀念物了,我們需要改變自己。

這也是《走向新建築》最後一章取「建築或者革命」這樣嚇人的題目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面對不同的問題,只要解決得漂亮,解決方式並不必相同。教堂面臨的問題並非公寓住宅要面對的問題。所以,朗香教堂並非對之前的全面否定——她同樣準確。

畢竟他在《走向新建築》一書第二章「給建築師先生們的三項備忘」中,在體塊、表面、平面每章開篇就都重複強調

建築跟各種風格毫無關係


不能說是顛覆,這個跟時代背景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柯布更早年的的那個年代,建築剛處在折中主義和各種主義混雜的時期,建造上也基本上是磚石結構為主,爾後正是由於鋼鐵的大規模生成,以及混凝土技術的出現,才為現代建築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建築師畢竟不是個紙上談兵的工作,歸根結底還是要建造的,一種新建造形式的誕生往往也是技術進步的結果。

早年的現代建築五點也完全是即是在技術條件逐步成熟的情況下,柯布有感於【為誰而建築】的問題提出的。一戰後,設計對象從少數的對象轉向了大多數普通人的住宅問題,所以柯布提出了多米諾系統圖示,建了新精神館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示範性的住宅,而後是薩伏伊別墅等等,而種種的這一系列做法正是柯布目睹了那個年代普通住宅極度缺乏,市民無安身之所,急需一種快速的工業化的方式而產生的。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他提出了後來廣為人所誤解的機器美學,為的正是模仿工業化快速高質量複製住宅。而他的新建築五點也是基於此,力求一種功能需求下的操作可行性,而且五要素內部間其實也是有較為辯證的整體性關係的,解放建築自身設計本身的同時,也契合了他對於未來這種高密度城市下的一種城市理想的思考,以及為滿足不同居住者功能需求的可能性。

但是社會總是在變化的,經過這幾十年的時間,現在建築已經逐漸走出了剛開始的困境,況且,柯布不僅僅是一個建築師,還是位畫家、雕塑家甚至是詩人,尤其是在二戰中,柯布在避難過程中,對於人文社會、民間建造經驗以及自然的象徵性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通過繪畫的訓練,柯布開始試著通過純粹藝術創作實踐尋找建築的創作靈感,這個時期的柯布繪畫也愈發抽象,色彩也濃重。另外,通過一系列建造中對於混凝土表現性問題的持續深入思考,使得他在昌迪加爾以及修道院等幾個建築上進行不同的嘗試有了可能,個人覺得其實這時候跟新建築五點已經關係不大了,或者說重點已不在於此了

後期,柯布開始反思自己早年的實踐,基本上建築師到這個年齡對於空間操作的事情都是很遊刃有餘了,所以總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浪漫主義和神秘主義,去表現建築的藝術性和隱喻性。在朗香教堂中,柯布放棄了傳統的教堂模式以及現代主義的理性主義,但這並不意味著其拋棄了功能,而是在持續的抽象過程中,將功能結合在其中(具體可以去解析朗香的平面功能),將朗香看作是一件純粹藝術品進行創造,這有點類似於立體主義的繪畫方式。柯布也放棄了追求簡化,而是追求複雜,結構的複雜,隱喻的複雜性....加之與拉圖斯不同的這種強烈的公共性,使得柯布對於這種藝術化的處理完全脫離了常態。


柯布作品中的粗野傾向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柯布的作品中越來越多的表現一種結構的力量感和粗野感。從薩伏伊別墅到後來的馬賽公寓中可以明顯的看出這個傾向,馬賽公寓中已經出現了柯布標誌性的雞腿柱這種完美體現混凝土力量感的元素,在朗香教堂中這種傾向發揮到了極致,它幾乎是以一種雕塑式的力量感呈現出來的。

另外值得提到的是,柯布在二戰前後對自己非常理性和柏拉圖式的理念作了補充,「無法言說的空間(inffeable space)」開始在他的理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我並不清楚信仰的奇蹟,但是我常常體驗到無法言說的空間的奇蹟,它是塑造情感的頂點」

這種理念同柯布之前非常理性的現代建築觀點有很大不同,是柯布對自己整個建築體系的一種強有力的補充。

柯布大神在談到這種「無法言說的空間」時,提出了視覺聲學的概念,他是這樣說的

一個作品(建築、塑像或者繪畫)作用於它的環境:波,呼喊或喊叫
(比如從希臘衛城的帕提農神廟中發出那些),像光芒一樣發射出的箭,
彷彿是爆炸引發的;近處與遠處都被它震動、觸及、統治或者是愛撫。周圍環境的回應,房間的牆壁,它的尺度;有著不同高度變化的公共廣場是它的立面;景觀的寬廣或者傾斜坡度,甚至是平原赤裸的水平線,
或者是山脈尖銳的輪廓線——整個環境將它的重量施加給這個地點,一
個作品在此存在,它是人類意志的標誌,將自己的深度或自己的渴望、他堅硬或者柔軟的密度,他的暴力與溫柔均強加給這個地點。

在朗香教堂中,他的新理念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在山頂上,我仔細地繪製了四面的地平線......在建築的意義上,它們開鎖解放了回聲——形態領域中的視覺回聲。」

同它自己所說的「整個作品的瞬時誕生,僅一瞬之間,一筆即成」一樣,這樣一個神聖性的粗野的感人的無法言說的空間就這樣誕生了。

另:據說朗香教堂的頂靈感來源於螃蟹殼,柯布收集了很多這樣的累死的石頭,不得不說大師真的是不一樣……

附:朗香教堂草圖一張


啊...出來占,總是要填的。

題主這個問題真是讓我輾轉反側思考了好久(此坑可是有一年之久...啊哈哈)。

首先按照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來看,這個問題的槽點很多啊。然而,看汝之深陷如吾當年之菜鳥謎沼,再加上前面好些答案把書本吹得玄乎其玄,卻絲毫沒有解讀的慘不忍睹局面,只有待本變態為你細說開來了。

—————————— 前方天女裹腳布,香且長,我才不會標重點哼唧 ————————

柯布依然是柯布——朗香教堂的非浪漫

關於新建築五要點,除了背以外,可能你還需要理解透徹其背後的涵義。眾所周知,新建築五要點是基於住宅設計提出的,原型當然就是The Villa Savoye(其實最終也只完全應用在其上)。

而得到這個包含新建築五要點的原型,是經歷了一個被稱為Four composition的過程。

像這樣:

由上至下:① 是最早柯布引入坡道和自由平面概念的Maison La Roche(羅奇兄弟住宅)

② 但是外部形態的無序讓他思考,需要在方盒子中才能保持一種完整性

③ 純粹方盒子對於功能的限制讓他從Dom-ino體系中獲得靈感,即用柱網構造讓平面解放

④ 可是表皮還是缺乏整體性和諧感怎莫辦!... ... 噠啷~Savoye誕生!(...- -)

為什麼提Four composition,是因為從它可以推出,柯布之所以提出這樣的五要點,是為了解決兩個問題:

內部——為回應現代社會繁雜功能需求追求平面自由

外部——追求包含完整性在內的秩序

前者是大家都熟知的,而後者常常被大家弱化。其實對於秩序的追求,才是貫穿柯布一生的特質,從機器美學,一直到Modulor system(模度理論)。

所以關於模度在朗香教堂里的應用,有很多論文和理論書籍中都有詳細的研究和探討,有興趣可以翻看。其中最直接的是他自己在書中的一段對朗香教堂的評價:

「··· 一切將是協調一致的。抒情,亦即詩的現象,已被自由的創造所引放,那關聯中的智慧,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基於組合關係中毫無差錯的數學原則。在這裡,盡情地擺弄著模度的資源,以使在這場遊戲中留有警覺而避免愚蠢的差錯,真是一種快樂。」

—— 《Modulor 2》P.252

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終於...)

為什麼在這坨如此不同尋常又浪漫怪誕的建築中,要說柯布還是柯布?要說非浪漫?

如果你只能讀出浪漫和粗野,那是解讀方法出了問題——因為你特么就沒有好好讀!╭(╯^╰)╮

  • 場地關係場地關係場地關係(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朗香教堂位於瑞士邊界幾英里的浮日山區,是修建在一座拆除的教堂舊址上,原來這個教堂雖然又小又偏遠,但是從13世紀以來,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記的朝聖者前往此地參加朝拜。

  1. 所以,以山為基,烘托它的意義與紀念性,是柯布想要追求的效果之一,這與他早年遊歷東方,在雅典衛城參觀速寫的經歷有關。他認為衛城是以山為基座,成為山巔的一部分,與周圍群山起伏呼應不絕,以此達到神聖場所的宏偉之景。
  2. 其次是遊歷路徑的展開。

從Maison La Roche最初引入坡道,到Savoye以坡道為中心,坡道表達的概念是:參觀者的路徑遊覽。這點朗香教堂也沒有捨棄,路徑從山腳下一直到主入口,與呈包含姿態迎接朝聖者的主立面,共同組成朝聖之路的體驗過程。

柯布是無神論者,這一切都是他以理性思考,從實實在在的場地入手,以對教堂建築精神意義的理解來展開的。

  • 朗香教堂的平面也是實實在在的功能平面和秩序的完美融合

平面圖怎麼看?

第一個:軸

朗香教堂看似不規則的平面,的的確確是由軸線統領展開的。而且三個小的Chapel也是圍繞著室內主空間展開,主立面和最大的Chaple,上面提到,是為了共同造勢出迎接朝聖者姿態而成的曲面,軸線兩面追求的不是完全的對稱,而是均衡。把功能和秩序結合而生的平面,很難說不是free的最高境界。第二個:室外的主講台才是真正的中心

(重要的事情要加粗)

對於朗香教堂的平面解讀,不能僅僅局限於室內平面,否則就只能讀出「哇這個自由的平面好拉轟好浪漫啊」...

上面有位同學已經甩出了這個大招,結果竟然什麼也沒對它做,就只讓簡單粗暴的感受一下?!柯布表示很桑心...

本變態來為它做些舒服的事(⊙v⊙)嗯——來來來,室外主講台的聽眾範圍畫出來。

上面已經說了——每年可是要來上萬人,上萬人,上萬人!!可是朗香教堂只是個室內空間只能容納200人的小規模教堂而已,你們每每讀到這些的時候,真的都沒有疑惑過剩下的人如何安放嗎... - - 就算分成很多天迎接這上萬人,那得分多少天才能接待完啊。

答案是,在這裡d(- -)。

(搜出別人的虐狗旅遊照,原主若不幸看到又不喜,請聯繫我刪除)

室外主講台正對的巨大空場地,都是給人站或坐的,當然人辣么多,應該基本只能站了...所以,室外主講台是連接(室內)小聽講室和(室外)大聽講堂的過渡空間,也是整個功能空間的中心。

那麼要如何消解這種室內外巨大的差異感和錯愕感呢?起伏變化的立面,再加上它粗獷的材料從室外一直延續到室內使用,這種室內外的對立感就被弱化甚至消解了。

感受一下d(- -)

這樣的平面從有限的室內,再到邊界模糊的室外,不管如何變化,它始終都是以軸線均衡展開,以模度網格為走向的。

  • 地域文化與鄉土性

這裡要再次強調為什麼說把朗香教堂僅僅理解為浪漫主義是片面的,因為在柯布後期的作品中,這種所謂的浪漫主義其實是源自對文化、地域的關注,這在今天其實就是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綠色建築的概念。柯布西耶這些觀念的形成也並非突然,而是從前就一直有的。

柯布西耶小時候住在瑞士,對當地底層架空的吊腳民屋非常感興趣,有學者也表示新建築五要點中的「底層架空柱」也部分源自此。後來在就讀工藝美術學校時他的老師對他的影響,以及受盧梭影響崇尚自然主義,有很多史料可查證,他在探索居住機器概念的同時,也非常關注鄉土建築。

柯布西耶在30年代因為很多超前極端的概念並不太被接受,所以他出走到很多小國家做項目,特別是對印度等地風土風貌,長時間大量的觀察吸收,讓這些經歷都融入他後期的設計中。

其中昌迪加爾議會大廈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材料的應用,及雙層屋面所反映出的對地域氣候的關注。這在現在就是所謂綠色建築的概念。

  • 再轉回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的粗糙白牆,有他吸收地中海風土建築的體現。厚重牆體,和立面上的喇叭形窗(如果我沒記錯,似乎開窗也是根據模度而來保證構圖尺度的完美),也有中世紀教堂的意味。整個設計的前期,他也調查了大量當地民居的現狀。

柯布為體現更確切的鄉土性,還在材料應用和屋頂設計上建立了現在與過去的聯繫。

從前老教堂拆除的材料都被他應用在朗香教堂身上——物質聯繫。

包含宗教精神的聖母像,也是從老教堂中保留下來的——精神聯繫。

  • 屋頂的設計,除了眾說紛紜的意象,還是個巨大的雨水收集器,巨大的傾角也避免了降雨量過猛的麻煩,這是對當地氣候的回應。

以上,都不是表皮和形態上的粗獷和浪漫而已,而是在理性分析後得出的結果。

  • 這個特殊的形態也有回應教堂精神意義的一面

作為無神論者的柯布西耶,是用對光、聲的思考和應用來回應宗教需求的。

教堂自古就不是用來看的,因而朗香教堂被他自己譽為聽覺的容器。

這些扭動的牆面和天花板,除了是外部牆面和屋面的對應,弱化內外界限外,也營造了良好的聲學場。

大多數照片之所以這麼清晰是因為曝光過度,真實的狀況是除了彩窗引進的彩光束,教堂大部分是陰暗的。

這幾個做禱告的小Chaple,也是用光來營造不同的氣氛。

光和聲能營造浪漫之感,但柯布西耶應用他們的手法和初衷,都是為了回應實際問題而做的理性解答。

雖然這相較於柯布早期激進的理論,這些東西是柔情的,但是教堂始終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是為設計教堂而需要柔情,非有了柔情才設計了教堂。

另:我最近才注意到時間軸中的細節——CIAM 是在1947年開始轉變國際上對城市建築發展純功能需求的態度,強調人類情感和物質需要同等重要,還在1953年分裂出TEAM X。而朗香教堂設計於1950~1953年,因此朗香教堂中對精神意義的強調是順應國際趨勢這點似乎也有跡可循。

綜上,我們可以說回到問題的槽點:

關於新建築五要點,只能理解為柯布西耶一個時期的言論。識人根本不在言而在內。新的言論總會不停被提出,看似變了的表象中要去追溯他不變的本質和涵義。

更何況這個言論也並沒有被他自己顛覆——朗香教堂不是「顛覆」,而是貫徹和升華。因為它不是簡單的粗野主義和浪漫主義,而是經由理性思考得到的最終結果。

(排版渣,湊合看,內容滿意請順手點贊,圖片均來自百度,如侵刪。)

誰來告訴我為什麼我的加粗和下劃線都無法顯示啊抓狂!!!(說是不給重點還是標了重點的傲嬌答主被殘忍以待)


因為甲方...


以下引自董豫贛《現當代建築15講》

柯布是一位手持矛盾的都是,甚至還是一位自相矛盾的鬥士.他雖然號召用普通人的公寓取代過去少數人的宮殿,但他所修建的薩伏伊別墅卻儼然是現代建築的聖殿;他雖然是一個無神論者,卻修建了現代建築史上最著名的朗香教堂;他炮製了現代建築以及城市規劃的憲章,又不斷地批評他們;他一手創建了國際建築師協會,又在協會受到青年們抵制時倒戈並支持他們;但現代建築遭遇全面攻擊時,當其他現代建築締造者們對此表示沉默時,他卻站出來將捍衛現代建築作為一己之重任;他促成了功能主義之風,又攻擊它缺乏詩意;他強調過自由平面,最後又走向紀念性;他嘲諷過裸露結構的做法,卻又使混凝土得到最為裸露的粗野表達;他揚起了形式主義,又創造出一大批新的形式。這使他的追隨者們無所適從,每當他突然轉向自我批判,追隨者們就感到被意外的離棄,感到信仰被懵懂的抨擊,最終原先的一些朋友成為他最大的敵人。因而,柯布的一生,總是左右遇敵地夾在非難中,被嘲諷被排擠。

柯布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8頁那句「我樂於奉獻與布施我的智慧,直到智者再度因自己的愚笨而喜悅,貧者因自己的財富而快樂」旁邊,寫下了他的答案:

張開雙手吧!(Open hands!)

這是1987年才在昌迪加爾實現的雕塑作品。柯布當時對這一張開手掌造型的解釋是:

張開的手掌,是為了接受,為了給予,為了分配、自由......張開的手掌,是樂觀主義的手勢。在現代人面前,他是災難,我給其他人留下的這句話是為了找到一個解決方案,在此刻,這是一個焦點,一個悲劇的時刻。

焦點在於我們如何既能平靜獨處,從而避免個人在大眾中可能喪失自我的危險,又能天天與人交往,從而避免因孤獨而可能喪失現實的危險。這個兩難的選擇,才是這個沒有英雄也沒有超人的時代的真正悲劇所在。

總之,柯布所處的時代,建築才剛剛開始,既然才擁有生命,那就允許生命朝著各種方向發展。樹立一個信條,又推翻它,沒什麼而已。


當你發現永恆的時候,你就不會刻意追隨那些總會變化的規則了。


柯布的設計理念雖一直在變,從一戰後的薩伏伊別墅的理性主義到後來馬賽公寓的粗野主義,最後的朗香教堂的浪漫主義、神秘主義或者說個人主義表現主義,但朗鄉教堂談不上顛覆吧,說與時俱進,自我發展感覺更恰當。

他的設計理念的轉變是跟當時他所處時代背景關係較大。

在一戰後的新建築運動催生現代主義誕生過程中,柯布在他的《走向新建築》提出了他的「住房是居住的機器」和著名的「新建築五點」。而這一種理論符合戰後恢復年代快速工業化生產大量能滿足人們生活所需的住宅,有利於擺脫戰後歐洲的建築適應當時社會面臨的困境。

不可否認,柯布的這種理性主義在戰後歐洲恢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由此讓他成為現代主義四大師之一。而他的這種唯理主義的住房機器論與當時美國有機建築派,特別是賴特的有機建築論在對待住宅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區別。到二戰後的馬賽公寓中表現得更加明顯突出,混凝土的毛糙運用更是被人稱為粗野主義的代表之一。

而隨著二戰後經濟的恢復,住宅問題也不是當時的主要問題。且隨著生產的急劇發展,各種標榜個人與個性的社會思潮興起,各種建築思潮應運而生,現代主義建築向多元化發展,促使建築向講究形式和標新立異的方向發展。

而表現個人主義強烈的朗香教堂就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

不可否認朗香教堂很多方面與他早期的理性主義已經相去甚遠。但不能說逐一顛覆他早年提出的新建築五原則,更多的是柯布對於他早期建築運動的一種反思以及發展。早期理性主義下的功能至上讓他沒有過多地在作品表達他的建築思想,以及戰後他不斷對於混凝土表現性問題的思考和新時期建築的更深層次認識,設計產生了朗香教堂。依舊是他鐘愛的混凝土,在朗香教堂中被發揮到了極致,不一樣的是柯布拋棄傳統的教堂設計,把教堂以一個難以言狀的雕塑形象呈現世人。而在那個多元時代,那隻不過是柯布在表現新時期他不斷發展完善的建築思想。


建築終於上升到藝術。


突然發現建築系學生好低調,全都匿名。。。個人覺得柯布是晚年覺得建築不能僅僅是機器,更應該給人帶來一種藝術享受


晚年達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跟他在二戰中的經歷有關,先佔坑,等閑下來再補


占坑。朗香是Paradigm shift與個人表現主義吧,而題主所說的原則應該對應他machine-age-architecture 的觀點吧。二者並不矛盾。這是後來的教授推薦的原文書講過的,個人覺得這個論點比較明晰。當然這是我自己理解。

歡迎指正!

坑要一月或者二月才能補了sorry


新建築五原則好像是針對住宅提出的?


這是上帝造的


一切科學發展到最後都是神學


占坑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建築的自主性概念?
如何從藝術層面評價蘇州「秋褲樓」?
如何提高建築平面設計水平?
畫建築施工圖可以成為一輩子的職業么?
2014年建築界有什麼值得知道的大事件么?

TAG:藝術 | 設計 | 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