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和胤禎,胤禔和胤祉在滿語中讀音差別有多大?

起相似讀音的名字在日常稱呼時(特別是使用漢語的場合,四子和十四子讀音相同)不會引起誤解嗎?


不請自來。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

首先,這些正式的名字,在滿語中是直接音譯漢語的(也就是用滿文字母拼音)。

其次,這些名字的漢語發音,可能是按照韻書來發音的,一定程度上尊古音。

所以儘管現代漢語中讀音相同,但按照當時的拼寫,其讀音是不同的。

下面我就挨個說說這幾個名字的滿文拼寫,以及由此推測的漢語發音。

1.

胤禛 vs. 胤禎

庄吉發先生的《滿文史料與雍正朝的歷史研究》中,列舉了康熙皇子在不同時期名字的滿文拼寫,其中「胤禛」寫作「in jen」(音:yin zhen);而「胤禎」寫作「in jeng」(音:yin zheng):

禛、禎二字對比:

一個讀音是「zhen(禛)」,另一個讀「zheng(禎)」。「禎」字音同「貞」,推測此字當時的發音就是zheng。如福建台灣總兵藍廷珍上奏詢問其名字中漢字「珍」要不要避諱(此折為漢語),雍正如此回復道:

不必,從來只諱上一字,近來將下一字都要諱,覺太煩,況朕諱下字同音者頗多,況珍字於御諱總不相干,若書滿字,他們都寫貞字,這還猶可,漢字何必改,你的名字,朕甚喜歡,就是原字好。

「若書滿字,他們都寫貞字,這還猶可」——說明滿文中避諱jen(zhen)音,改寫作「貞」的音,即為「jeng(zheng)」。

再者,馮爾康曾在《康熙十四子胤禵改名考釋》一文中指出,十四皇子之名原本就為「胤禵」。其第一次出現,是在康熙三十六年所修直格本玉碟上,漢文寫作「第十四子 胤禵」,滿文寫「juwan duici jui in ti」。馮爾康認為,「至遲在康熙四十五年,清聖祖已將他的原名胤禵的十四子,改稱為胤禎」。

因此清世宗後來將胤禎改胤禵,僅僅是把十四的名字再改回原名而已。我個人認為,康熙給胤禵改名胤禎,說不定是考慮到世宗與胤禵是親兄弟,所以才改了相似的名字。世宗繼位後覺得名字相似或有不妥,再者滿文避諱字寫「jen(zhen)」為 「jeng(zheng)」,也頗為不便,所以又給改回去了。

總而言之,無論是「胤禎」還是「胤禵」,其發音與「胤禛」都是不同的。即便喚此漢語名,也是可以區分的。

2.

胤禔 vs. 胤祉

這倆名字發音也是不同的。如庄吉發在文中所說:

「禔」,《康熙字典》集韻音「題」,又音「時」,正韻音「支」。「祉」,《辭海》音「止」,集韻音「恥」。

從滿文來看,「胤禔」滿文轉寫「in jy」,「禔」發音採用「zhi」音;「胤祉」滿文轉寫「in cy」,「祉」發音採用「chi」音。道光年有宗室譜錄,記載「允禔」、「允祉」如下:

可見此二字發音不同。

3.

其他那些疑似相同的名字

康熙諸子名字,在現代漢語中有發音一致的現象,但從滿文記載來看,這些字的讀音按照當時的韻書來讀,實際上發音是各不相同的。

在此,我根據滿文拼寫,分別列舉一下其實際的讀音。下表按照「漢名、滿文轉寫、發音」來排列:

第一子 允禔:yūn Jy;yun Zhi

第二字 允礽:yūn Ceng;;yun Cheng

第三子 允祉:yūn Cy;yun Chi

第五子 允祺:yūn Ki;yun Ki

第六子 允祚:yūn zo;yun zuo

第七子 允祐:yūn io;yun you

第八子 允禩:yūn s"i;yun si

第九子 允禟:yūn tang;yun tang

第十子 允?:yūn o;yun wo

第十一子 允禌:yūn zi;yun zi

第十二子 允祹:yūn too;yun tao

第十三子 允祥:yūn siyang;yun xiang

第十四子 允禵:yūn ti;yun ti

第十五子 允禑:yūn u;yun wu

第十六子 允祿:yūn lu;yun lu

第十七子 允禮:yūn li;yun li

第十八子 允祄:yūn giyei;yun Giei

第十九子 允禝:yūn ji;yun ji

第二十子 允禕:yūn i;yun yi

第二十一子 允禧:yūn Hi;yun Hi

第二十二子 允祜:yūn hū;yun hu

第二十三子 允祁:yūn ci;yun qi

第二十四子 允祕:yūn Bi;yun Bi

如 第五子 允祺 與 第二十三子 允祁,一個讀作「ki」,另一個讀作「qi」;第十子允? 與第十五子允禑,一個讀作「wo」,另一個讀作「wu」——在現代漢語中讀音雖同,但當時韻書中發音是不同的。

上表還有些字的讀音與現代漢語有別,如胤礽之礽字;允祄之祄字;允禧之禧字等。

4.

小名?

登記在玉碟上的名字,通常是皇子們的正式名字,按照康熙帝所規定的字輩起名。但是推測當時各位皇子可能還有沒上宗譜和玉碟的小名,從早年幼殤未序齒的皇子名字或可見一斑。如承瑞(道光年宗譜滿文寫作ceng?ui,下同)、承祜(cenghu)、承慶(cengking)、賽音察渾(saincahun)、長華(cang huwa)、長生(cang ?eng)、萬黼(wan fu)。

再如襲怡親王的弘曉,讓其承襲怡親王位的詔書中,寫的名字是「g"anjur」(幹珠耳)而非弘曉,推測或許當時長輩們對弘曉的稱呼就是G"anjur。

當然,皇子有小名只是我個人的一個推測。至於是不是真的有,以及如果有康熙叫他們哪個名字,我個人也實在不確定

總結:

這些名字相互之間發音均不相同,因此是可以區分、不會造成誤解的。


不會。

說白了,不要用現代漢語去念古代漢語的語音。

順便說下他們的名字,其中個別的比較特殊。

皇長子的名字褆,念zhi4。

皇次子的名字礽,念cheng2。這個聲調只是猜測,原因見後。

皇三子的名字祉,念chi3。

皇四子,即後來的世宗的名字禛,念zhen1。

皇十四子的名字禎,念zheng1。後來改名禵,念ti2。

這裡面除了允礽的名字外,其他都符合漢語的古音。允礽的名字是特例,所以是否按照2聲念,是個問題。他名字的音很有可能是繼承保成這個名字的音,所以我標的是cheng2.

以上皇子的名字發音俱見宗人府檔案中皇子名的滿語注音。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翻譯外國人人名的時候,其間隔號有時是「·」,有時是「-」?
俄國數學家切比雪夫的俄文原名究竟是「Чебышёв」還是「Чебышев」?

TAG:清朝歷史 | 人名翻譯 | 滿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