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武術都以平拳為主,詠春拳為什麼只有立拳,沒有平拳?

或者說詠春拳為什麼不加入平拳?


跟什麼詠春快速連擊或者南北體格差異之類的沒有關係,立拳方便出肘底力,橋手才壓的住人。

另外標指不是有些人說的用手指插人,而是攻防理念,在標指的打法當中還是會出現平拳的。

鳳眼錘(用手指或者手指的指節攻擊對手)一類的技術如果結合肘底力可以速成,對於以貼身和使用小型武器戰鬥的拳種來說自然是立拳比較方便教學。


默認題主說的是傳統詠春而不是歐洲一些加了好多料的詠春。那我先說傳統詠春。因為詠春是一種源於街斗的拳法,南傳入香港後曾是60年代黑幫盛行時街頭打架的利器。街頭打架,往往是在面對面爭吵後直接動手。這個距離里,拳擊或者擂台上常見的刺拳是很難發揮的。而且也沒有拿刺拳試探距離或者破防的必要。

詠春的思路,是通過Block、Pin、Supress and pull、sink,最好能控制,達不到則壓制,然後打擊。在貼身距離里,以搶中線密集輸出才能達到壓制的目的,在對方臉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拳印,擊倒對手或在對方反應過來前全身而退。

論密集輸出,不翻腕子,從中線出又收回中線的立拳是最高效的。以速度彌補力量。

有人可能會說,詠春打沖拳不護頭。但要輸出沖拳的前提,是能達到貼身壓制或控制的前提(看達到沒有最簡單的就是對面的重心是不是被你推到脊椎後面了),不然在中距離貿然出沖拳人家一個環繞步送一個擺拳你就躺下了。

詠春傳入歐洲後,為了適應新的環境,積極吸納了很多其他流派技術,只是不同分支吸收程度不同。我所在的英國諾丁漢詠春,可以說是最激進的一派之一。在中遠距離站架上與擂台格鬥無異,但貼身技術依然是詠春的。同時還有纏抱(傳統詠春號稱書生拳,是沒有拉拉扯扯的)、絞鎖技以及一些地面逃脫技術,以應對不同的情況(比如突然有人抱住你或者你倒地了)。教學上先教中遠距離打擊再教近身打法。教練說,每個人得先學會靠近對手,再發揮詠春的長處。這樣哪怕打不過也可以跑。對於我這樣之前練過散打、極真空手道的學員來說可以更快地完成技術融合。

以我自己為例,實戰中,拳法上,中遠距離我依然會選擇拳擊的直擺拳,配合我的腿法(我個人風格中遠距離重腿)。如果距離拉近,我在近距離會嘗試壓制控制,然後沖拳,如果進入纏抱,就換肘膝。

所以平拳立拳什麼的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看不同情景不同使用罷了。當然,如果你能兩個都會,靈活轉換,那必然比只會一個的強。

最後放張前天考出的詠春腰帶(英國詠春帶不多,和技術難度掛鉤:紅、藍、紫、棕、黑。我是從無帶直接跳到藍帶的,當然和我有底子有關係)

最後希望題主如有條件多打實戰,這是總結和融合技術的最快途徑。我們那裡每周兩次課,每次最後都有四輪5分鐘實戰(當然不會放開全力打),打多了明顯感覺技術進步快。————————補充———————————

一個詠春運動協會(Wingtsun Sports Association)採訪一個國外著名師傅的片段,關於詠春和MMA,裡面說詠春要打MMA就需要補充地面和拳擊技術。他認為傳統詠春在遠距離的技術是不足的。圖我從Facebook截下來的。鏈接放這兒:https://wingtsunsportassociation.jimdo.com

以上


啥叫平拳?只聽說過俯拳和立拳,俯拳就是通常大家見到到,手臂要轉一下,接觸的時候拳眼是橫向的,立拳不轉,拳眼朝上。俯拳求力,立拳求快。這兩種都要求拳面構成一個平面。


謝邀

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基本都看了一遍,感覺有點意思。在我之前的回答都說沒有平拳,我回答以後就開始說有平拳了。但是好像誰都不打算從細節角度回答問題啊。

很多人對詠春的認知是來自於電影,以及初期媒體對於詠春拳的解讀。導致了許多人對於詠春拳存在許多錯誤的認知與偏見。認為詠春不用問手架勢就不是詠春,不戰二字鉗羊馬就不是詠春,不用日字沖拳就不是詠春。

在這個問題下面,我看到了一堆人在解釋為什麼詠春拳沒有平拳。還都說的頭頭是道。但實際上,詠春是有平拳的。而且我可以斷言,無論哪一系詠春都一定有平拳。這一點毋庸置疑。

下面我們解釋為什麼無論哪一系詠春都必然有平拳。

1、 無論哪一系詠春都有膀手,有膀手則必然衍生出平拳(即有膀手就必有平拳)。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平拳的結構。平拳和立拳最大的區別不是拳面,而是肘。平拳可以在沉肘和抬肘的時候打出。而立拳只能在沉肘的時候打出。也就是說,如果你會出現抬肘的手法,那麼基於這個狀態下的下一步拳法進攻必然是平拳。

膀手,正是詠春里抬肘的技法。如果使用了膀手,那麼肘會偏離原來所在的中線。但詠春講究不抽手,原位做進階打擊。也就是說,我為了加快進攻節奏。最優的選擇不是把手沉回來之後打,而是就在這個抬肘的基礎上直接打。那你要在這個基礎上出拳,出來的必然是平拳。

2、 幾乎所有詠春派系在標指的套路里都能看到平拳。

這個例子就最直觀了,一個派系就有一個派系的小念頭。但詠春派系之間,標指的差異是及其小的。你幾乎找不出有哪一系的標指里沒有出現平拳。至於這一個平拳如何運用,就交給這個派系的師傅來講解吧。

3、 詠春有大量的沉肘手法的變化需要衍生出出平拳(即有伏手就必有平拳)。

當掌心朝下時,手肘雖然保持向下狀態,但會微微向外傾斜。這種情況下時,立拳會在手法變化為伏手等手法時,比平拳要慢一些。平拳的手形會很適合這種情況的運用。而詠春又有非常之多的依賴於掌心朝下的手法。再結合詠春需要減少多餘動作以加快節奏的拳理,這就催生出了在這一狀態下使用平拳的必要性。

總結:除非沒有膀手和伏手,否則任何派系的詠春都必然有平拳。

現在,我們再來總結一下比較有代表性的「錯誤解釋」。

1、 立拳速度快,平拳速度慢。詠春追求速度,因此使用立拳。

有這樣結論的人,是對搏擊以及詠春存在本質認知錯誤的人。

首先要明白,詠春的快,並不是出拳速度快。而是「節奏快」。即出拳所用的時間短。為什麼會短?是因為詠春出拳的路徑短。而無論散打還是拳擊這些現代搏擊,他們的平拳之所以慢,並不是出拳慢,而是他們的出拳路線長,導致消耗時間長。這才導致了出拳的節奏慢。

我本人不僅練過詠春,也練過散打和泰拳。當時我的教練里,有一位號稱「堯山快拳王」。他的出拳確實很快,讓很多人都感到匪夷所思。為什麼他出拳可以這麼快?在詢問過他本人之後才得知,他出拳和別人不同。別人是打一拳收回來,再打第二拳。而他是打了一拳之後,只抽回來一點點,甚至是沒有抽回來,馬上打出第二拳。這一原理,和詠春出連環沖拳時的原理一樣。得到這一啟發之後,我將散打泰拳的組合拳融合進了這一理念。發現,哪怕是出平拳。只要和詠春一樣減少出拳的距離,節奏竟能和詠春沖拳一樣快。為了證實這一點我還看了許多人打快速組合拳的視頻,所有能打出快速組合拳的選手,無一例外使用了這一技巧。可見,平拳和直拳在速度上,並沒有任何差異。真正讓詠春變快的,是路程。詠春只改變了節奏,並沒有真正改變速度。而這個節奏的變化,與你是否是立拳沒有本質聯繫。

2、 立拳變化多,平拳難變化。

事實上,平拳的變化一點不比立拳的少。甚至於平拳的變化才更是讓人捉摸不透。平拳由於拳面是平的,其手肘往往會抬起一些。這就給人對於他拳路徑的判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當他出拳出到一半的時候,如果轉要轉跨手臂不完全伸直,直接壓入內門。這一拳就變成了小擺拳。如果直接打出去,就是直拳。如果直接打出去的同時還要壓內門,就變成大擺拳。身體如果再加上一些上下浮動或者扭曲的偏轉,還能打出多角度進攻。僅僅一拳,打到一半的時候已經距離你很近了。而你卻依然無法判斷他出拳的路徑。因此,說平拳變化少的,這一點是不成立的。

3、 立拳有利於由此使用自身穩定的結構。

這一點本身是沒錯的,錯就錯在認知不全面。立拳是有利於維護詠春的靜態解構。而靜態結構是詠春的基礎結構。但這並不代表詠春不存在動態結構。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動態結構。散打、泰拳等現代搏擊,常見的使用解構就是動態結構。通過腰馬來獲得對於手臂的力量加成。如果你不使用這一的動態結構力的情況下就用抬肘的平拳,你的力傳導就會很容易卡在肩頭。導致你只能使用手臂的力量。

靜態結構力就相反,我不需要去做這樣的轉動。我就是站在那裡,我的手臂就已經能獲得身體和地面給予的支撐力了。這就是為什麼,詠春的靜態架構要求沉肘。

詠春拳的動態結構,基本上都體現在了膀手相關的手法上。可以說,所有要抬肘的手法,都必須要動用動態結構才能運用全身的力量。由此,詠春有「膀手忌停留」一說。因為停下來了,你的解構就壞掉了。由此可見,詠春為了保證自身解構的穩定,他並不是完全依賴靜態解構。也會運用動態結構。而平拳,正是動態結構之中非常常見的運用。由此反證,詠春不使用平拳並不是因為詠春要保持結構這一考慮。相反,如果詠春需要保持結構。就有可能會出現必須要在靜態解構的基礎上動用動態結構。而使用動態結構時最好的出拳方式則是平拳。因此,詠春拳只有立拳,是因為有利於由此使用自身穩定的結構。這一看法是有誤的。

4、 因為這是女人創拳,所以要用立拳。

這個觀點簡直是荒謬至極啊!女人習練的拳就一定是立拳了?看過女孩子打假的就知道,真瘋起來一樣用平拳。立拳是大多數女孩對男人撒嬌用的。其次,正因為是女性,所以使用沉肘入中這一策略對她們來說反而是很吃力的。因為她們胸前有兩塊軟踏踏的肉肉,胸越大其實越影響詠春手肘入中。當然,東方女性普遍沒有西方的那麼巨大。但並不意味著這不影響她們習練詠春。

但在這樣不便的情況下,她們依然發展出的是沉肘的立拳為基本功。可見其考量絕不是從性別習慣出發的。

5、 詠春講究守中用中,用平拳容易抬肘,不利於這一原則。

這個觀點也是有鬼的,詠春是講究守中用中。但你怎麼能保證自己隨時都是正面對敵?那還要膀手和標指做什麼?這一觀點出發很顯然是考慮的不全面。詠春大多數情況下是正面對敵,用沉肘的立拳是能做到守中用中的。能很好的保護自己的同時擊打對手。但是實戰變化很複雜。你無法完全保證自己時刻正面對敵,更無法保證自己完全不需要抬肘的技法保護自己的線位。

那當你使用這一技法的時候,是不是要打對方的時候還要先回中沉肘再繼續打?詠春有以原位擊打,不抽手的拳理。因此實際上,很多詠春人會選擇在這個抬肘的基礎上直接打。如果因為拘泥於守中用中,那就違背了不抽手的原則了。

總結:

1、詠春快不是因為立拳導致出拳快,而是由於路線短導致出拳的節奏快,出拳速度本身並不因平拳或立拳發生任何變化。

2、詠春立拳變化很多,但平拳的變化也絕對不比立拳的少。

3、無論是平拳還是立拳,都有利於使用自身的結構,只不過使用的結構不同。

4、詠春使用立拳並不是因為祖師爺是女人或者公子。而是基於對搏擊的需求而催生的拳理的體現。

5、詠春無論哪一個手法,都是為了保證自己能守住線位,但線位是相對的。不同的位置要用不同的方式來守護。

以上就是我們總結出來的錯誤認知,以及詠春為什麼有平拳的原因。詠春其實是一門很開放的拳法。這也是為什麼詠春發展至今派系眾多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現代武術里也有一部分人會打甚至喜歡打立拳,至於其它傳武里,打立拳的不計其數,所以這個問題首先不成立。

我曾經問過MMA道館的前輩,我說立拳感覺力量沒有平拳大?他的解釋是,確實如此,但是立拳的力量打到要害也足以KO對手,而且立拳速度比平拳快。

還有就是,打立拳時手肘夾地會比平拳更緊,這樣在裸拳打人的時候更不容易傷手(也存在一個角度問題)

平拳立拳其實都是風格問題,


標指就是平拳。


為了踭(就是肘)底力啊。


謝邀,這個比較複雜…我也不知道該咋回答好。

首先看拳的話的確大部分是平的,但看到肘的話會發現,相當一部分武術跟詠春一樣是把前臂立起來的,所以所謂拳的問題並不是核心,核心是肘和前臂。

所以如果把前臂立起,但拳面放平也算作平拳的話,那麼詠春是有平拳的。如果不算的話,那麼沒有平拳的也不只詠春一家。

接下來就分為兩個方面來談。一個是把前臂立起的原因,這個跟抱架有關,好處的話需要自己體會,諸如防守增強,控制增強等。壞處也有,比如力量會稍微減弱等等。

另一個是拳面為什麼經常立起。這個也有很多原因,如配合詠春的手法,更好的利用尺骨的殺傷力,以及方便寸勁挑陰拳等等。

最後要說的就是,經過多年的改良,其實很多人都會加入所謂平拳,有的還會加鞭腿,所以以上說的都是刻板印象的偏見而已。


形意拳的崩拳也是立拳。

詠春拳講究守中用中,如果是守中用中,平拳就很彆扭,不方便發力,立拳方便從中線打出。

拳擊里也有立拳,拳擊的刺拳有幾種打法,其中一種就是立拳的打法。

立拳也好,平拳也好,都是為了更好的發力,打出更快的速度,好用就行,不要拘泥於形式


詠春被影視是過度誇大了。能打,但和散打拳擊等現代搏擊還是差距大了。

平拳是絕大數格鬥所使用的方法,它能使臂部肌肉,成擰的狀態,從而可以加大密度,也就能增加力量。

詠春追求,快速擊打,快節奏連環擊打。出拳並不是使用腰腿的力量,大部是手臂的力量,打擊的位置強調中線。拳的回收不是直線回收,類似滾動的拍打或是圓線打法。如果它平拳,就容易變成抓抱軌跡。

我沒有找到合適的圖片,但詠春的日字沖拳,就類似這圖片,連續日字沖拳。

拳擊散打一般是這樣組合拳,不會出現單一拳法一直打。


個人猜測為發力方式及風格原因,詠春發力是肘底勁,抱架小,拳都是擦著肋骨中線推送出去,這樣的方式平拳沒法打出去吧!


幫你問了一下一位詠春師父,這是他的原話:

————分割線———————

這個有點複雜,首先看拳的話的確大部分是平拳,但看到肘的話會發現,相當一部分武術跟詠春一樣是把前臂立起來的,所以所謂拳的問題並不是核心,核心是肘和前臂。所以如果把前臂立起,但拳面放平也算作平拳的話,那麼詠春是有平拳的。如果不算的話,那麼沒有平拳的也不只詠春一家。接下來就分為兩個方面來談。一個是把前臂立起的原因,這個跟抱架有關,好處的話需要自己體會,諸如防守增強,控制增強等。壞處也有,比如力量會稍微減弱等等。另一個是拳面為什麼經常立起,這個也有很多原因,如配合詠春的手法,更好的利用尺骨的殺傷力,以及方便寸勁挑陰拳等等。最後要說的就是,經過多年的改良,其實很多人都會加入平拳,有的還會加鞭腿,所以以上說的都是刻板印象的偏見而已。


詠春我了解的不多,絕大多數也是聽人說的,僅作參考。

詠春有個非常有趣的理念,以形破力。通過和敵人共同構成一個結構,就把他的力量化解了。好比是抽刀斷水,刀的力量很大,但是水不和它抗爭,繞著它一轉化,還是在流動。高明的詠春不是直接地打擊,而是把敵人的結構轉化了,壞了結構自然會挨打。

而多用立拳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立拳變化的餘地大,內旋外旋都方便。而平拳雖然力量大但是變化的餘地小,稍微一扭就會別到關節。自己的結構餘地小,轉化敵人的餘地也小,不能自斷退路。

順便說一句,詠春里有一個專門的套路叫標指。這就是詠春用於街斗的秘訣。練的時候用一根指頭傷人,真正打起來的時候隨便弄根鐵棒、竹籤之類的東西,既有硬度又有鋒尖。這樣的傷害就已經足夠,沒必要再多擰些胳膊變成平拳來增加力度。前人在分寸拿捏上已經精打細算了。


題主好。以下是「不傳之密」哈哈

傳統武術里,一個小拳頭也分陰陽呢,一個小拳頭可以打出不同的效果。

比如你右手握拳伸出,拳眼稍微偏狹指向左上方是一種,正上方是一種,微微偏右上方也有。我以右手為例,左手反之同理。

拳眼微偏左上方的拳,打擊時接觸點在食指和中指的拳鋒處,以骨節擊打。這種拳硬碰硬,意識上快,疼,用來打擊關節處和骨頭突出處。此為陽。拳眼微偏右上方的拳,打擊時接觸點有兩種,一在小指和無名指的拳鋒處,二在小指和無名指形成的拳面。小指無名指拳鋒拳便於詠春的近距離發力(類似勾拳的方式打直拳)和手肘的配合。比如詠春的日字連環沖捶。小指無名指拳面擊打有講究 - 打到時捏緊拳頭,瞬間在接觸面鬆開可以產生二次發力。這是因為這個拳面的柔軟和彈性。(題主可以自己左手打右手試試看,打到時候瞬間鬆開,右手會痛兩次,類似這種)這種拳用來打擊腹部,軟處,可以使對手產生不同的疼痛效果。此為陰。

拳擊里直拳的確是平拳,但是也有刺拳時拳眼向下的,這樣有助於抬肩以保護下巴。拳擊由於帶拳套,手法沒有傳統武術一般細究了,不能單純認為拳擊的出拳方式就是最科學的。傳武的手和手腕有許多細節。

在下曾去佛山一探究竟。張保系詠春拳眼多向左上或正上,葉系詠春拳眼向右上以無名指小指拳鋒擊打。在被不同的老師父嫌棄和嚴詞糾正錯誤動作之後我幡然醒悟,什麼立拳平拳不必糾結。每一種拳都有產生的道理,不同的用處。沒有錯的拳,只有打不出的拳。

詠春為什麼沒有平拳 - 勉強可以說豎拳更方便詠春沉肘的動作,更順暢。(不信你平拳按詠春的快速沖拳試試,有點彆扭)。由於詠春的特點在於手肘的控制,豎拳更直接快速,葉系的豎拳方式尤其如此。為了題主看我寫的一堆,特意把答案放在了最後。 耶。


所以一代宗師里講,一橫一豎。


梁贊一脈出來的都是5個方向的拳,包括平拳,因為不同風格的原因,有些師傅沒有專門講習平拳,由於中國自古下來都是好學生主導,師傅不教我也不教,但是到近代還是有的。


首先套路里是有平拳的

而且我穿護具打實戰的時候也是用搏擊的抱架

也是以直擺勾為主

一開始根本用不出詠春的技術

後來打多了就用出來一些了


因為詠春獨特的發力方式以及理念不同


我覺得沒什麼特別的地方, 打熟了拳擊也有人用立拳,甚至斜拳,這樣角度刁鑽一點。詠春沒有平拳,我感覺是它那裡面的招式不適合平拳。比如說寸拳,立拳就可以,平拳就很奇怪,大家可以試一下就知道,就算沒練過詠春也可以比劃一下,短距離出拳渾身抖一下寸勁。


詠春並不以威力見長,主要特點是短平快,防反是很棒的。

立拳是骨骼肌的縱向運動,而平拳是個合力運動,相對來講速度會比立拳慢。

而且詠春是當年天地會的武技,那自然要偏向街斗,並不需要多麼標準的姿勢。很多人街斗出拳第一反應便是立拳,並且立拳也便於教學,以快打慢。

詠春用的是肘底力,在近距離上是最佳選擇,肘底力是打不出平拳的。

知乎小透明

輕噴


推薦閱讀:

何為起落鑽翻?
談談傳統武術的發展趨勢?
易筋經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形意拳實戰是怎麼打的?為何很多武術實戰都變成了王八拳?
九節鞭的實戰效果怎樣?

TAG:搏擊項目 | 武術 | 詠春 | 中國武術 | 傳統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