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武大的金秋辯論賽?
翹那麼多課還好心碎真的合適嗎····
----------------------------------上面這段是大三輸金秋時候問的,現在畢業了心態也不一樣了。金秋辯論賽對本科辯手,院系辯論隊,研究生博士生「辯棍」(調侃,無惡意)都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我是一個武大金秋辯論賽的觀眾。我沒有加入過辯論隊,我就是一個觀眾。
我的室友 @王大力 是一名辯手。這兩年不知怎地,他運氣特別好,歷史性地兩次殺到決賽。我也就順帶一路看到了決賽,也算看了不少「金秋」的比賽吧。通過他,我也大概了解了一名辯手日常的情況。
辯手是不是經常翹課?反正有的人這樣。
辯手是不是經常夜不歸宿?反正有的人這樣。辯手是不是會很心碎?反正有的人沒心沒肺,煩得要死。如何評價武大的金秋辯論賽?水平咋樣我不好說,反正我覺得蠻好看的。「辯論」是一項可以鍛煉人思維的活動。「辯論賽」是一場「辯論」的表演。
就像「足球」是一項可以鍛煉人身體的活動。「足球賽」是一場「足球」的表演。辯手,就像球員,既要在活動中鍛煉自己,又要在表演中展示自己。有的人側重鍛煉自己,展示不展示無所謂。有的人鍛煉自己是為了能夠展示自己。我是觀眾,我不用鍛煉,我看錶演就行了,然後被辯手展示的所折服(俗稱「看得爽」)。
「看得爽」也算是武大一年一度的福利吧。
上面把辯論賽跟足球賽類比,那「金秋」就可以當成世界盃來看。
現在「金秋」也正好是32支隊伍,每個院系出一支隊(這個時候我能真切地體會到武大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前三輪是淘汰賽,第四輪是半決賽,第五輪是季軍爭奪戰跟大決賽。我們也可以套用甜蜜十六強,菁英八強,最終四強的概念~每個院系的辯論隊都會準備比賽,挺進四強(連過三輪並不容易)是院隊很大的光榮。而每年也總有辯手脫穎而出,閃現光芒。
前幾輪抽到不同立場的非對陣雙方會打陪練,後幾輪是被淘汰了的隊伍打陪練。這個基本是院隊之間相互聯繫,互相交流,所以不同院系的辯手之間也混得比較熟。武大的辯論氛圍也是從這些鍛煉中形成的。而隊伍間的「歷史怨念」——相生相剋啊,人品守恆啊,昨日重現啊,復仇再復仇啊,逢某不勝啊,衛冕夢想啊(足球賽里也有很多這樣的迷信,大家都這麼信)——又給武大的辯論氛圍增添了歷史底蘊。賽前賽後校友陳一舟的社交網站上會有老辯手專門給這些製造輿論,其實他們本身也是「歷史怨念」。有的老辯手索性就直接指導院隊打比賽,再續前緣。當然這什麼辯論氛圍歷史底蘊不是我觀眾要管的事,我只要「看得爽」就行了。下面是我了解的一點「金秋」的歷史,也算看比賽做的功課吧。
武大的辯論校賽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1999年,原本春季舉辦的本科生辯論校賽改至秋季,「金秋」開始了。
2000年,四校合併,院系調整。2001年,受挫「國辯」,深刻反思。2004年,金秋辯論賽改稱「武漢大學第一屆學術文化節之『唇舌烽火』辯論賽」(習慣上還是簡稱「金秋」),至2015年已舉辦十二屆。一般說的「金秋」就是指這個。傳說中的強隊:
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1999–2000)≈ 新傳 + 信管 人文科學學院(1999–2003)≈ 中文 + 歷史 + 哲學屆數 年份 冠軍 亞軍 季軍 殿軍 全程最佳(所屬隊伍)
(-) 02 政管 電信 人文 外文 朱怡(政管)(-) 03 電信 信管 歷史 資環 嚴萍(信管)⑴ 04 信管 哲學 資環 歷史 徐卓陽(歷史)
⑵ 05 信管 法學 歷史 生科 徐卓陽(歷史)
⑶ 06 法學 政管 中文 計科 徐卓陽(歷史)⑷ 07 資環 電信 法學 生科 潘瑾(法學)⑸ 08 資環 新傳 中文 測繪 楊子江(資環)⑹ 09 法學 資環 中文 外文 張文逸(資環)⑺ 10 水院 新傳 信管 中文 易筱凡(新傳)⑻ 11 動機 中文 計科 歷史 彭弼君(動機)⑼ 12 中文 信管 城設 電信 邱經天(中文) ⑽ 13 新傳 中文 水院 哲學 餘思月(中文)⑾ 14 新傳 計科 哲學 物理 王浩然(哲學)⑿ 15 哲學 中文 藝術 歷史 趙瑞君(藝術)
04年以來的最終四強統計:
中文8 信管4 資環4 法學4 新傳4 哲學4 歷史4 計科3 水院2 電信2 生科2 動機1 政管1 城設1 藝術1 外文1 測繪1 物理1最後感謝所有為我們觀眾表演的辯手!合適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許多辯手為了不能再多翹一個星期甚或幾個星期的課痛哭流涕,我只知道有許多曾經的辯手為了不能在下一年繼續這樣翹課而黯然神傷。
面對夢想和榮耀,跟自己的同伴肩並肩站在一起。這是舞台,是戰場。
沒有值得不值得,只有願意不願意。
爬也要爬到人文館。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受邀來答這一題,不過還是謝謝你。你想問的,顯然並不是武大的金秋到底怎麼樣。作為一種大陸高校辯論賽活動,金秋該怎麼評價,答案幾乎是公認的。我和武大打過幾場比賽,也切身感到,金秋的歷練對於武大辯論價值極大。你想問的,或許是,在大學裡,為了這樣一個活動,耗費那麼多心力,值得么?外人怎麼看?其實,答案也是顯然的:四年大學念下來,如果沒有為了一個自己熱衷的事情揮灑過,心碎過,如果還和中學一樣乖乖作息,連課都沒翹過,合適么?外人或者說別人怎麼評價,重要麼?當然,也沒必要把自己參與過的事情神化,——說舞台也好,說夢想也罷,其實和是不是金秋沒啥關係,其實和打辯論該怎麼評價也沒關係。能保持清醒地認識到,「我做的這事情,雖然周圍很多人捧,但其實更多人不以為意」,或許可以做的更好。能入乎其內,也能出乎其外,挺重要。Calm down and enjoy!
大學四年,看了三年金秋決賽,今年大四,考研無力。地處武漢某偏遠郊區,去一次武大三小時以上。
辯論這回事兒只能說是圈內人自high,圈外人看著各種不解,圈內人為之奮不顧身。從比賽水平評價的話,武漢大學是華語辯論圈大陸最巔峰水準,而金秋則是武大所有辯手心中的聖戰,以前的文學院地下室,現在的國軟禮堂,地位不亞於耶路撒冷。圈內流傳,要想打敗武大,時間選在金秋有最大的成功率,為了金秋,武大校隊成員甚至不能湊齊。
至於題主所說逃課,緩考,作為一個渣渣學校渣渣辯手,曾有機會參加過唯一一次全國性賽事,學校特批了兩周的請假單。去武大看金秋,就如同電競愛好者會去看wcg,而有幸參加者就不用說了。為辯論所付出的太多是在不能以區區逃課來衡量。....利益相關匿個名。退隊好久了。 題主問值不值得,其實根本就沒必要問。關於辯論,只要在武大提問類似「翹課值不值得啊」,「耽誤不耽誤學習啊」之類的,就一定會被撒雞湯。類似「我認識好多人打辯論依舊得多少多少績點啊」,「辯論是青春是情懷啊」,「回首一下不打辯論我的大學白過啦」之類的。 並不是說這些言論都不對或是假話,但實際上,在武大,辯論隊里很少有前輩會告訴你,打辯論真的很費時間,比起其他社團,也確實更容易耽誤學習(至少這是我個人體驗)。我在辯論隊時,感覺武大辯論給人一種「赴湯蹈火」之類的感覺。翹課打辯論?沒關係!沒時間談戀愛?沒關係!沒時間呆在其他社團?沒關係!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但我打辯論的初衷,就是個愛好。 問題是,我發現在武大辯論根本不太可能只是一個愛好,或者說,在圈內如果你選擇其他事而不選擇辯論,會讓圈內的人覺得很奇怪,你自己甚至會有一種可恥的感覺什麼的。你周圍的前輩會對你說」大學生哪有那麼忙「,」你看誰誰誰也在辯論隊照樣保研了「之類的。但沒有人會說」如果你覺得自己不適合做這件事,那還不如去搞其他事「,他們會說」什麼叫不適合?你努力了嗎?" 我雖然不想變成多厲害的辯手,說實話我覺得我也變不成多厲害的辯手,我願意為我的愛好花時間,所以大一的時候我的電腦里視頻都是有關辯論的,有比賽我也會願意上。 但我發現我清明節在打辯論,五一在打辯論,中秋節在打辯論,十一在打辯論,我大一的時候每周空閑時間幾乎什麼都不做就是在打辯論。剛開學沒什麼事干打個比賽吧,快到校新生了打個比賽吧,校新生結束了打個比賽吧,後面還有這個杯那個杯打個比賽吧。啥你不願意打?你怎麼這麼不努力呢你想出成績嗎blabla... 我不喜歡這樣。
就是會有前輩會說這是青春,可我不喜歡這樣,我喜歡打辯論,可是我也不覺得如果沒有辯論大學就白過了,我願意和隊里的人交朋友,可是我也希望有時間和精力去陪其他朋友。
就是會有前輩說打辯論不耽誤學習,優秀的人做什麼都會優秀。但我就是覺得我沒有時間念書,我考試前一周還在打辯論,我周圍的人想保研出國的,大二大三就是不會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辯論上。 我覺得辯論圈子裡的人不會承認,打辯論確實很耗時間,大多數人永遠都會說「你看XXX有多麼努力你為什麼做不到「,」「我認識的人都沒那麼忙」,」一大堆學習好的人都打辯論「。但是這不公平,的確有少數人能把很多事情都兼顧,但是這部分人有多少啊?在一件事上花大部分時間,又怎麼可能在另一件事上花時間長呢?大神們覺得很值得,可是很多覺得不值得的人早就退隊了,而其他人永遠不會告訴你有多少人退圈,只會留在圈內告訴你這件事有多麼的值得拋頭顱灑熱血。這不公平。 因為這不像是在關心後輩,一個關心後輩的人不會在明知道他成績很差要留級的情況下還讓他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打辯論,一個關心後輩的人不會在招新的時候撒謊說」辯論隊不耽誤時間「,一個關心後輩的人應該要明白,很多人根本就不想把辯論當成是大學的全部,辯論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事,甚至都不是前幾名。 而武大的環境,似乎根本不允許別人這樣想。辯論圈裡的人嘔心瀝血如醉如痴,翹課算什麼?沒時間算什麼?我們願意與這件事同歸於盡不管學業不管愛情。 這就是我的感覺。 所以,題主既然在知乎上這樣問,那我的回答就是,我覺得不值得,很多退隊的人也覺得不值得。而實際上值不值得,還要看題主自己,如果本人覺得值得那就是值得的,如果本人覺得不值得,也沒必要去聽圈內一群大神的話,真的沒必要。 因為你看,我已經好幾年不打辯論了去做其他事情,生活照樣很好,冰箱里有芒果,待會切了花刀會很好吃。每個時代的金秋都有傳奇的辯手和傳世的比賽,有些活在記憶里,有些活在視頻里或者只是前輩的描述里。每個人只有兩到三次,最多四次(這樣的人就是活在描述里的)的機會去感受她,親手寫下傳奇或者留下遺憾,之後的時間,就只能把她交接給後人然後遙遙的望著她被裝扮的更美,或者偶爾黯然。對金秋的觀眾來說,金秋代表一代一代武大辯論人交上的答卷,對於金秋的參與者來說,這裡是戰場,是夢想,是情懷,也是信仰。金秋如此,秋秋皆然。
所以,在所有物是人非的記憶里,只有對人文館的朝聖之心是永恆不變的。
全國最高水平的校內比賽,文學院,法學院等強院水平堪比外校一個學校的實力。
利益相關:前武大校隊小兵,前武大某院隊隊長。
離開武大 離開辯論圈 進入跟辯論完全無關的行業後,我想說,值得。
因為那些跟你一起逃課,一起徹夜準備比賽,曾經爭執地面紅耳赤但又能一起哭一起笑的隊友,真的是步入社會後最寶貴的財富。
夏蟲不可語於冰。有些事情,不親歷不能懂。
謝謝我曾踏入過這個圈。翹課這種東西其實大部分是打多人疲不想上課了…我隊友就不翹課不熬夜依然殺到四強⊙▽⊙重點還是在有效的準備時間。
沒什麼值不值得的 這是我們的英雄夢啊。從老外樓打到大活打到人文館 唱到人文館金秋是所有武大玩辯論的人最自豪的標誌和烙印台上的辯手固然很累,但是台下的工作人員又何嘗不累!辯手為打辯論翹課,工作人員為準備金秋也翹了不少的課!但是,武大的金秋真的很精彩!
深度參與過金秋藝術節與金秋辯論賽。
作為一個小院,學生會學習部拉了幾個一開始言之鑿鑿「我對辯論有濃厚興趣」的人組成了一個辯論隊。普及了辯論基礎知識,拿到了辯題,在讓每個人出一篇立論稿的時候,就開始有很多人說忙、沒法翹課、想退出了。所幸是還真的有那麼幾個人迫於壓力也好、源於責任也罷,最終堅持了下來。因為人手不夠,經常一個人反飾兩角,正反方自己辯。練習中有一次去信息學部打友誼賽,驚嘆於人家大院的專業水準。最終那次比賽我們進了新生賽的8強,是歷史以來我院沒有取得過的好成績。那天晚上所有人熱淚盈眶。雖然我們是小院,在白手起家的路上要遇到更多的艱難困苦,但也終不負「煌煌武大雄辯天下」的氣魄。所以你說什麼翹課,什麼心碎,都不及那段經歷帶來的成長和感動。記得當時我還接到過當時校隊彭飛宇的來電,具體電話里說辯論的什麼事情我忘記了,但電話接通的那一刻,那種心跳的感覺,終生難忘。拼過,過程很美.
你們都是秀。。。。。。。。。
金秋的辯論是要吐槽一下。
如果你仔細看看,院辯論隊和校辯論隊完全不是一個層次。倒不是因為校級理所應當匯聚精英,而是校級要去外面打比賽,所以訓練的思路和辯論套路都是全國甚至全球接軌的。
具體來說,院級辯論隊比到最後基本就是互相舉例子,然後攻擊對方的例子。
我只想說這根本不叫辯論啊,哪裡有邏輯性?
比如正方想支持一個觀點,就舉出一個例子。然而無論你這個栗子舉得多麼好,最多證明「在這件事情上」你的觀點成立。
那換一件事情呢?條件變了呢?你不進一步證明此觀點為什麼總成立,你的理論過程就是不嚴謹的。
而反方,我只要找出一件反對的例子就可以反駁成功。然而找例子也要有目標的找。記得有一個辯題叫「冬季長跑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先不吐槽題目了,其實題目就不嚴謹)那麼反方你舉一堆冬季長跑的壞處是沒用的,正方只要說:「你說的這些缺點都對,但是整體看好處更多,blabla」,反方就駁論失敗了啊。
所以看過一些院級比賽包括決賽後對金秋的辯論就不關注了。反而是之後的表演賽比較有趣。推薦閱讀:
※有評論稱《奇葩說》中馬薇薇、顏如晶曾用到「反轉」,請問辯論賽中的反轉如何使用?
※「你看我幹嘛」「你不看我怎麼知道我在看你」這樣的隨口之言有什麼邏輯漏洞?
※舉辦辯論校賽並將其變成一個傳統活動有哪些問題是需要著重注意的?
※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絕的經典辯稿(包括一辯陳詞和四辯結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