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將民國時期看成是文化與思想的「黃金時代」,民國真的是一個文化思想的黃金時代嗎?


於我看來,上世紀八十年代也是黃金時代。『黃金時代』是一個母題,正如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中所表現的。


那得看是對誰的黃金時代,是軍閥、買辦、官僚、幫閑的黃金時代,還是黃泛區的饑民、南京的冤魂、731里的「馬路大」的黃金時代?

是上海租界燈紅酒綠的黃金時代,還是河南災荒易子而食的黃金時代?

是文藝青年的黃金時代,還是沉默的大多數的工人農民小市民的黃金時代?

就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而言,前有清朝後有紅朝,民國的哪一點算作黃金時代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吧,有人說我跑題,說題主問的只是文化,但是須知,文化作為上層建築,與一國的經濟、政治、教育等等是分不開的的,脫離了基礎性的東西去空談文化,又有什麼用處?

你要說民國大師多,豈不知那是建立在民國文化學術上一窮二白的基礎而言的,引進一個新的概念,就可以開宗立派,稱為「大師」了,留洋鍍金一圈,回來就能當教授。

你要說民國文風自由,不如說是常大隊長民主無量獨裁無力,政令不出江浙的結果而已,當然被特務暗殺那幾位就不說了。

民國的文盲率在80%以上,這樣的國家談何「文化」可言?

1949年中國的文盲率大約是80%,而且被視為識字的20%的人當中,已經包括了那些只認識幾百個中國漢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為半文盲的人。——《劍橋中華民國史》

一棟文化事業地基都不穩固,絕大多數的民眾陷入貧苦、愚昧、麻木、朝不保夕的境地之中,你們跟我談文化的黃金時代?只怕這只是上海租界裡面小布爾喬亞的「文化」吧?想像一下,如今的中國要是也文盲在80%以上,你還有多少機會上知乎來吹牛?

懷古無非就是為了薄今,但是要粉也得粉到點子上嘛,是不是?


前有滿清文字獄,後有紅朝大文革

以此觀之,民國簡直不能說是黃金時代,應該說是鑽石時代了


社會的轉型期最易出思想文化的黃金時代。有3個前提

1. 文化與言論管制的放鬆,尤其在舊秩序打破,以及新秩序還未形成之時。

2. 經濟的快速進步,來自生產關係的變化或者是生產力的變革

3. 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期

東周列國時如此(封建社會與君主集權社會的變革期,青銅時代帶鐵器時代的變革期,各諸侯國的文化割裂與交融)

隋唐時如此(亂世剛結束,經濟大發展,民族大融合)

民國時如此(君主集權社會的打破和新制度的探索期,經濟黃金10年,第一輪西方進步科學、思想、文化的湧入)

80年代亦如此(階級鬥爭為綱轉型為經濟建設為綱,允許公開對路線進行論戰,經濟突破式發展,第二輪海外科學、思想、文化的湧入)

將民國視為黃金時代,一方面由於上面的前提,另一方面,民國也是當時世界的主流社會(西歐、北美)的重大轉型期。一戰,將大部分的歐洲國家從王國打成了共和,或至少像英國那樣君主立憲,英國本身的王權也被極大削弱;隨著現代金融業和運輸業的萌芽於啟蒙,製造業又一次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量子力學、相對論、新元素等的提出和發現,推進了人類的宇宙觀、世界觀、改造世界能力,都與過去的時代大不相同;社會的快速變革期,各種社會制度的實驗風起雲湧,尤其十月革命在俄國的勝利,在那個時代對全世界左派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氣候伴隨二戰因素,左派甚至紛紛組織自己的武裝力量。

有那樣的國際環境,加上國內自己的三大前提也都滿足,自然孕育了思想文化的黃金時代。

我們比照1980s,也可以發現世界的變化。政治上,美蘇爭霸的冷戰格局在悄悄發生變化,美國剛剛走出越戰的泥沼,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而蘇聯則在競爭中逐漸力不從心,內部矛盾頻發,共產理想被質疑;西歐方面,則顯現了有些相反的狀態,各社會民主黨等中左翼政黨在經歷了放棄武裝後幾十年的低潮後,紛紛成為議會大黨甚至多數黨。亞洲方面,台灣在1970s代經濟迅速發展,並在1980s逐漸退出動員戡亂時期。以日本與四小龍為代表的遠東經濟實力迅速提升。由此,中國不僅有了可以模仿和借鑒的對象,而且從美國、日本和四小龍(除未建立外交關係的南韓外),獲得了大量資金以及當時最先進的技術甚至武器裝備,當然也有micheal jackson和港台明星。


80%的文盲,出幾個只會只會寫一些充滿了無聊、矯情和空洞的文章,本人還有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的文人就敢叫黃金時代?當然了,即使是大師也是相對於文盲而已。


推薦閱讀:

民國在各個領域真的出了很多學術界的大師嗎?
為什麼雖然現在社會中堅階層往往是民國時期地主家庭的後代,但社會文明程度卻達不到民國的水平?
民國時期處於戰亂時代,為何能夠大師輩出?
台灣人真的都很看不起大陸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文藝 | 中華民國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