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工農業剪刀差?

最近看到有關美蘇關係的文章,其中提到「長期存在的工農業剪刀差使蘇聯的經濟實力與美國相比,始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不懂剪刀差的含義,是一個經濟學專業名詞嗎?


如何削除農業剪刀差?

前言:一塊地交給誰種,也種不出金子來,農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比較大,而且其邊際成本沒減,但是其價格卻並不與價值相配。農業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為其他產業買單,受利的人反過來說農民愚昧無知落後,真是可笑。

工農業產品交換產生的價值不對等,源於其定價機制。農產品尤其是主糧,根本沒有自主定價權,其又不像礦產一樣集中少數人手裡,因此其議價能力極弱。農產品的製造者——農民實際上處於一種被剝削的狀態,這是農民貧困的根本。

但是民以食為天,農產品價格如果放開,非常難以管控,很容易造成動亂,。那麼如何解決農民貧困的問題呢?農產品包括主糧進行分級分類走向差異化是大勢所趨。自然中很多事件是呈正態分布的,這種金字塔形是穩定而科學的。但是很多農產品卻不是這樣,它們的價格基本類似於一條直線,土豆黃金價格差不多,如此導致農業領域尤其是種植業產生不了利潤,最多走個體量,即使成為龐然大物,也是力乏氣虧。

進行差異化並分級後,處於上層的優質農產品會擁有較高的議價能力並得到市場的認可,種植者為了逐利也會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像有機產品等等都是一種差異化探索,但糧食危機並未解除,我本人並不贊同大家都去追逐這種產率較低的模式,還有什麼更多更好的方向?建立一種將某種產品從最低級到最高級包括有機產品等包涵在內的評價體系非常必要!

農產品價格增高會致使工業原料成本上升,致使工業產品價格提高,剪刀差又變大,形成死循環?其實不然,農業原料的提高會導致工業產品價格的提高,相當於一部分壓力轉移向整個社會整體,由社會分攤,而不是農業獨自承受。另一方面,相關工業中產能落後的會被淘汰,利潤空間大的會被擠壓。


首先,貿易剪刀差理論是第四國際的特有辭彙。最早是由托洛茨基Тро?цкий最早提出的,在布哈林的那本小冊子「The ABC of Communism」也有模糊的描述。百度百科引用的大部分是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對「剪刀差」的基礎理論。

其次,貿易剪刀差的基礎至今也有學者在用,比如第四國際的曼德爾,就把它運用到國際貿易之中。澳大利亞還有第四國際的分支叫做SEP,其自稱經濟學家的SEP成員經常發表一些對當下全球經濟的分析,視角多半也離不開這個「工農業貿易剪刀差」。工會和銀行辛迪加都會保護工業部門的經濟(甚至供銷環節卡特爾保護採掘部門的價值、零售環節托拉斯保護工業銷售部門的價值),但是農業部門卻因此十分吃虧。所以,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一般不用盧卡契的理論,而是主要依賴阿爾都塞的理論。

此外,「剪刀差」理論是一種宏觀的(指數化的)分析方法,很多時候不是像工業採購指數PPI或者存貨水平,而是更像CPI或者通脹水平,它是一種滯後的指標。

「工農業貿易剪刀差」相對量的計算方法不太統一,但是「剪刀差絕對量」基本等於:

(農產品價格轉移總額div  農業總產值)	imes 農產品收購總額,

其中,農產品價格轉移總額是農產品價值(基於無差別可變成本),減去農業生產資料的收購價格。

這個「剪刀差」是計劃經濟時代,政府通過價格渠道從農業部門創造的GDP中轉移出去的價值。

持續的工農業貿易剪刀差,其後果是"滯脹"stagnation;但這和70年代美國面臨的"滯脹"不太一樣。

蘇聯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出現了各部門嚴重的產能過剩(注意只是工業部門的overhang);隨後,任命柯西金展開經濟改革。

由於工農業貿易剪刀差本質上是指「低賣」的農業產品

(而不是"商品",產品沒有商品價格,蘇聯經濟學家發明了產品的影子價格shadow price,沿用至今,其實就是個lambda ,那個Lagrange multiplier)

「低賣」的意思是,農業產品價格低於價值,工業產品價格高於價值。

工農業貿易剪刀差的存在,使得農業人口迅速轉化為工業人口,蘇維埃面臨嚴重的農業勞動力不足,以至於嚴重的糧食危機。柯西金領導班子的做法是讓城市的大學生和青年工人,在農忙的時候加入農民的隊伍進行農業生產,改革僅此而已。GDP增速依舊放緩,通脹持續走高。

工業化過程中,供銷社和農村信用社的作用被認作剪刀差的一種實實在在的形式。

托洛茨基認為,農產品的附加值低,而工業的附加值很高。所以,農業利潤率是低的。

農村本身資金資本是不足的,農村信用社將農民的儲蓄統一起來,為了保證這些儲蓄的增值,不得不投放到利潤率高的工業部門。

也就是說,農村信用社把農民的儲蓄集中起來,然後流向城市和工業部門。如此,農村資金越發不足,而工業體系中發生流動性過剩,所以工商業面臨持續的通脹。

另一方面,蘇聯全面就業也就是指沒有失業勞動力,而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糧食生產加劇了勞動力報酬的提高,也是通脹的一個非周期性因素。

題座所說的經濟實力對比則是另外一種制度下的東西:美國經濟是市場主導的商品經濟,不存在計劃經濟中由政府配給產生的這種價值轉移。

美國是農業大國。200公頃以下的農場是很難運營的,所以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形成了農場併購熱潮,超大面積的農場收購了小農場,並且嚴格控制農業工人的數量。

但是,美國至今也是有農業補貼的。2015年中國經濟放緩以及全球糧食供給原因,美國農業政策研究所報告稱,美國大豆玉米還有牲口的出口價格出現五年來首次下降。美國政府不得不通過補償農業部門,以及從工商業增值稅的渠道轉移支付農業商品。

這種有補貼的低價農產品在市場上形成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也使得拉美和加拿大淪為美國的大種植園。

前蘇聯一直致力於把小亞細亞各國變成它的糧倉,可惜沒有價格機製作為激勵因素,各成員共和國難以維繫這種片面互惠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貿易中的「剪刀差」簡單地將貿易雙方分為工業國和農業國、低附加值商品和高附加值商品,這樣做是不妥的。

農業產品中的經濟作物,甚至包括像大麻、茶和草藥這樣的作物,以及差異化的有機作物,與那些低值易耗、需求彈性低的輕奢工業品相比,是有優勢的,而不是反過來。


土地上的稻子要生長三個月,一斤2.5元;

流水線上的飲料只要幾分鐘,500ml2.5元。


如果你指的是蘇聯的工農業剪刀差的話,那麼含義是:「以國家行政的方式強行以低價收購農產品原料,經過加工之後有以高價將加公平賣出」。目的是為了單一的發展工業。

舉個例子:你生產了100斤小麥,成本是10元,國家強行以5元100斤的價格收購你的小麥。小麥被賣到工廠里生產麵粉,最後作為農民的你卻需要以1000元100斤的價格來購買麵粉。


說白了就是剝削農民然後把剝削利潤用於發展工業。


推薦閱讀:

為什麼周邊的國家那麼討厭中國?
能生產一代、二代、三代、四代甚至五代戰鬥機的國家有多少?有報道,現在能生產戰機國家有25個,有哪些?
最近葉門撤僑中國與印度和歐美相比,優勢與不足在哪裡?
除中日兩國外,還有哪些國家因歷史問題交惡?
西方國家的人民怎樣看待中日韓之間的關係?

TAG:歷史 | 國際關係 | 經濟學 | 國際貿易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