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時,該以怎樣的方式去了解和感受一座城市?

幾年前喜歡上了旅行,經過這些年的行走,覺得旅行的目的從某種角度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風景與人文。個人偏好於風景,而於人文,一是並沒有像前者那麼喜愛,二是自身人文素養不高對於許多古迹風俗都是一知半解。但人文於旅行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次也會有意的去一些人文氛圍濃厚的點。而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城市是人文旅行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但隨著旅行時間越來越長,對了解一座城市的方式產生了一些疑問,我想先說明一下我現階段了解一座城市的方式。

在旅行前,我會閱讀兩三本關於目的城市的書,大致都包含目的城市的歷史發展與現階段的情況,這也是從lonelyplanet中得到的啟發。

在旅行中,我以兩種事物作為線索去了解。

一是景點,我會結合LP和旅遊軟體選擇有代表性及感興趣的景點,再結合地圖軟體安排好在這個城市的大致行程(如在拉薩第一天去大小昭寺和八廓街,第二天去哪,只安排每天要去的點,不作當日詳細時間規劃)。

二是食物,我會結合LP、旅遊軟體、大眾點評和當地人的推薦,先將不錯的餐館在地圖軟體上標註出來,再結合上面安排好的行程,選擇大致順路的路線,安排好在往返景點之間選擇的餐館。當然,如果有比較代表性的美食會專程前往。

以上便是我在一座城市中旅行的大致方式,其實與普遍意義上的城市游並沒有什麼區別。而每次走完幾座城市歸來,卻感覺沒有對這些城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過是走馬觀花。如果你問我對南京的印象,我可能只會想到這幾個名詞:鴨血粉絲、小籠包、夫子廟、中山陵、總統府、大屠殺紀念館。

我也非常贊同LP的理念:了解當地人的生活。但旅行中卻發現要踐行這一理念在城市要比在小城鎮、鄉村中要難得多。一是若拋開LP(若旅行是在多個省中的幾個城市進行,我就不會特意購買LP),對於感受的地點完全無法知曉。二是在城市中人的警惕性也會較高,曾經嘗試過好幾次與人聊天未果。當然,這也是我認為的了解一座城市的方式。

對於現階段城市旅行的方式,我也是十分困擾,希望各位能分享一下是如何去了解和感受一座城市的。

另外說明一下,因年齡和家庭原因,我所進行的旅行都是在國內,問題所針對的也是國內的城市。

致謝。


不請自來,去過的地方也不多,只是想說一下我以前的經歷,也許對題主能有所幫助。

一個是大學期間,和好朋友去蘇州遊玩三四天,住在山塘街,每天早起在蘇州老城區逛,順便會在路邊買個煎餅當早飯,第二天也是同一家,就跟大嬸很愉快的聊天,到第三天大嬸都知道我們會來了。當時的具體情景記不太清了,但是那種彷彿自己本來就住在這裡,經常在大嬸那買煎餅吃的感覺過了多年也不會忘。

那次之後我對旅遊的觀念也變了,我開始喜歡去融入旅遊的城市,喜歡走街串巷感受當地人的生活。

以至於12年一個人在北京玩時,被一個大媽問路了,那個地點碰巧我看過地圖有印象,給人講完怎麼走後,更是覺得對這座城市親切了很多。

去濟南玩,我也只是匆匆看了下大明湖,反而更喜歡在巷子里找泉眼,看傍晚家家戶戶在門口吃飯,聊天,看小孩子們在泉水裡打鬧,心裡會覺得很平和很溫暖。

其實了解一個城市,主動去和陌生人聊天,難免會讓人有所警惕。除了看書查資料,在當地可以跟司機聊(北京的哥出名的能侃),可以去跟做生意的人聊。光鮮亮麗的景區大多都是遊客罷了。

但是,畢竟真正了解,融入一個城市沒那麼容易,沒有很多年的生活體驗不能算了解,旅遊,畢竟只是短期的行為,能認識當地的人或者參加一次當地的活動,體驗到一些普通旅遊行程體驗不到的特別經歷就可以算是很好的旅遊經歷了。

拿南京舉例,眾所周知的是中山陵,總統府,夫子廟,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看過了就過去了。那如果你去頤和路看看舊公館,早起去明孝陵看風景同時還能看到很多晨練的老人,去城南老城區看看老南京人的市井生活,會不會對南京的印象和感受有所不同呢?

以上是個人愚見,還請多指教哈!


先謝邀。第一次被邀請答題,想想還有些小激動呢。

我今年19,沒記錯的話目前去了25個國家,有確切記憶的大概有15個,其中自己一個人去的有將近10個。

私以為旅行這種東西屬於個人行為及感受的過程,每個人都可以有特殊的行為方式以及感受方式,我在這裡只想說一說我的做法,無關對錯也無關優劣,大家可以嘗試,但是我不能保證我的方式一定能給你帶來各種精神洗滌。

首先分析題目:「旅行時,該以怎樣的方式去了解和感受一座城市」,問的是了解和感受的方式,對象時城市。城市是人類社會的產物,顯而易見的,去了解一座城市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去了解這座城市的人。通常我認為了解這座城市的人有三個階段,觀察,體驗以及交流。

於我而言,對於普通旅行者而非記者的我們來說,觀察一座城市最簡單的方式便是去一些公共的地方,諸如公園,海旁,以及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這裡的公園以及海旁多指的是當地人出沒較多的地方,但也不排除一些熱門的旅遊景點,因為我認為一座城市若她成為了旅遊城市,那麼遊客的行為也是這座城市獨特的一個文化現象。所以我到達一個城市的第一天一般會去體驗一下她的上下班高峰期,在她的一些城市幹道上隨便走走,去一些公園轉轉諸如此類的(長期攢了各種各樣的公交卡)。而且一般挑在下午或者飯後最熱鬧的時候。當然,由於我個人的興趣,我從來不去下吧蹦迪體驗夜生活,但這也確實是可以觀察一座城市面貌的方式。漫無目的地走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裡真是非常舒服的體驗。

至於體驗,莫過於花上一天過「市民」的日子。比如說我在伊斯坦布爾的時候就試過早上四點半起來和當地穆斯林一起去藍色清真寺晨禱。雖然我不信仰這個宗教,我也不能像一個穆斯林一樣體驗到他們晨禱的心情,但這是我認為的最好的將一個旅遊景點「變成」我能所體會的當地公共場合的方式。隨之去路邊那種未必好吃,但是一眼看去都是當地人的小餐廳吃個早餐(通常這些餐廳都沒有英語菜單),用自己撇腳的土耳其語問候一下周圍的人。然後在巴扎開門之前沿著後面的街道一路走到伊斯坦布爾大學,看著當地學生進出校園。在之後走去加拉塔大橋,穿過相對大巴扎來說更加當地化一點的香料巴扎,然後坐上捷運穿過加拉塔大橋,體驗一把高峰期。中午在市中心那帶挑一間白領較多的餐廳隨便搓一頓,飯後悠閑地再坐捷運回到老城區,在路邊的普通咖啡廳喝上一杯土耳其紅茶。黃昏前乘船去到亞洲那岸,也就是伊斯坦布爾當地人的住宅中心區,在海旁公園和海邊的貓貓以及許多小情侶一起看著伊斯坦布爾的日落。這種體驗的過程未必是百分百沒有遊客心態的,這也未必就是最最典型的伊斯坦布爾市民的一天,但是至少眼裡的遊客少一些,更容易讓自己感覺是短暫地生活在一座城市當中而非只是來去匆匆的趕路人。

最後是交流。在一些不說英語和漢語的國家,交流是比較困難的,即使我努力嘗試去學幾句土耳其語,也僅僅只能用做日常的問路以及購物上去。因此,找到會說英語甚至漢語的人是極其幸運的事。我十分推薦使用courchsurfing,雖然有些女生會覺得有安全隱患,但就我而言,我在土耳其通過courchsurfing認識到了各色人群,有大學教授,有安利推銷員(住她家的最後一天突然來了句do you know Amway,當時也是驚了),有大學學生,有政府員工,有住在政府公屋的導遊的。他們都讓我認識到了至少是」樂於與外界交流「的土耳其人這個群體,他們會坐最傳統的早餐給我吃,他們會跟我討論政治,一起看球,他們也會耐心解答你的很多疑問。

至於去不去景點,我認為是有必要的。雖然景點充斥了各式各樣的遊客,但是就像我上文說的,這些遊客已經是一些旅遊城市的一部分了,將他們完全割裂出一座城市來看待似乎有些不妥。而且許多景點能反映出這座城市的過去,這對於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以及當今狀況都是非常有益的。

先寫這麼多,如果還有疑問歡迎評論,一起討論:)


知乎處女答。我的旅行價值觀,很注重旅行中的體驗,並且不樂意直接copy熱門線路成為又一個統計數字。

說說我旅行時的偏好:

1. 找當地朋友帶你飛。最佳情況去的地方有認識的當地人,或者生活過一段時間的朋友帶你體驗,題主說境內游這一點還可以實現。完全把自己交給對方安排,當然前提是你找的人靠譜。在對目的地感覺朦朧的時候去一點點發現它的美,每一個小美好都會是莫大的驚喜,這樣的愉悅度會大大提升。

2. 參考lp/tripadvisor搭大框架,心裡有譜了以後尋找當地特色的體驗:拿我來說我會選馬來西亞雨林trekking、香港離島hiking、泰國甲米攀岩。適合我這種有完美主義傾向的control freak,一定要get the best of it。現在小眾特色旅行的app和推薦都很多,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地區參考挖掘。

3. 留出空白時間。不要把行程安排太滿,不然到一個地方心還飄著更別提體驗了,要有舍有得,能做減法。我以前一天會安排很多內容,後來發現其實只要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想去的一兩個多花點時間享受,體驗會更好。不要想著一次都玩遍,不然結果是什麼都沒玩兒好。

4. 去當地人去的地方。去香港就要在旺角街角的小鋪吃雞蛋仔咖喱魚蛋,到馬來就是要去local market跟人家用手一起抓著吃大排檔,來北京就得找個衚衕仔細轉悠完了來瓶北冰洋烤個串兒不排大隊去八達嶺而是去周邊的古長城。要和當地人交流,人是這個城市最鮮活的名片。

5. 參照timeout/ cityweekend這樣的生活方式雜誌給出的近期活動。雖說他們的目標人群起點比較高,一般去旅遊業不能總花5星級標準去享受,但列出的都是精華而且是以一種與眾不同的角度,比如會推薦滬上景觀很好的餐廳和barlounge,吃不起但是為了外灘的view花一杯雞尾酒的錢還是值得的。另外去參加一些當地的meetup聚會也是件有意思的事,可能會遇到資深居民也可能會遇到和你相似的旅行者。

6. 去偏遠地方包車選擇當地嚮導。在巴厘島的包車司機給我們講了很多相關的歷史文化,也會解答我在當地日常中看到的新鮮現象,和當地人一起游,最靠譜。現在還有聯繫,下次去還是會找他的。

7. 用腳步丈量城市。花一定時間,拋棄現代交通工具,讓自己滲入到城市的毛細血管——街頭巷尾中去,這個地方才藏著最真實的鮮活生活。在北京在衚衕里徜徉(不是南鑼鼓巷),在蘇州和上海法租界租了公共自行車慢慢的欣賞街景,有感興趣的地方隨時停車,更自由。香港旅遊局更是給遊客們準備了不同的城市walk路線,每個主題都不一樣,結合了現代城市和自然、宗教等。

8.不要害怕,或者警惕性過高。我第一次自己旅行是20歲去廈門,在曾厝垵遇到了一群和我完全不一樣的朋友,有些是本地人,後來帶著我一起玩,也和他們聊天,看到自己生活圈子外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可能性。這個至少是我走出去的動力之一。的確有人覺得這樣不安全,也的確有這種可能,只能是在基本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相信你遇到的人都是善意的,只有自己是善意真誠的,遇到的人才可能對你善意真誠。

大概就先想到了這些,排序無先後純屬想起什麼些什麼,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瀉藥。 我不妨說說我對了解城市這個事情的看法。我現在旅居拉薩好幾個月,但是要說了解這個城市,我沒有這種信心。它的部分歷史,我讀過,我看到,我體驗過,它的現在,我正在經歷。但是了解這個城市,我認為從書本上會更為容易,因為數據和事實都被整理成線性的順序,易於記憶。然而一到實地,我就會被繁複的細節所干擾,忘記了歷史事實的簡單和清晰。

所以在這個城市生活,知道哪裡買東西便宜,哪裡好玩,哪裡有情色行業,哪裡有暗流涌動是不夠的,,如果要真正的了解,那麼還是看書吧,了解了來龍去脈,就不會被現實的細節所迷惑。須知,八廓街和布達拉宮不是拉薩,藏民和喇嘛也不是拉薩,漢人和政府也不是拉薩,蟲草和天珠更不是拉薩,拉薩是所有歷史事件的積累,它隱藏在政府的統計報告,電文,傳說和數據中,

找到這些事件的脈絡,也就算了解了它。

所以 如何了解,只能看書,看大量的書,國外國內的,英文中文紙質電子的,直到我有了自己穩固的觀點,就算我了解了。


推薦閱讀:

你一般都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什麼時候,一個人還是約什麼樣的人一起去旅行?
上海米其林餐廳就餐體驗?
定製旅行到底是什麼?
怎麼算是對一個地方深度游?
長時間旅行(三個月-半年以上)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城市 | 旅行 | 背包客 | 旅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