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被晉朝取代是必然嗎?
雖然司馬氏本身代表了士族的利益,但在曹丕實行了九品中正制之後,曹魏不是就逐漸得到了士族的支持了嗎?如竹林七賢這種名士已經認同曹魏為正統。那麼曹魏的滅亡是由於皇帝年幼、曹爽太蠢這些偶然因素,還是所謂歷史大勢的必然?
網上中二病半吊子論史言論(不限於三國):
言動必稱士族、寒門,xx代表了士族的利益,xx代表了寒門的利益;xx行科舉制打擊士族,xx在位抑制士族,提拔寒門;xx是文官集團。從不會看書,從網文里看到高大上的概念就喜歡亂套。沒有深厚的史學基礎喜歡地域集團論、士族寒門論解釋一切歷史事件,簡直是萬能模板。用拿著從易中天那裡販賣的二道販子理論愛說曹魏是法家寒門政權,典午晉是儒家士族政權;河內司馬氏取代曹魏是必然;九品中正制產生了士族,是對士族的拉攏和讓步。拿著宋元明清鄙視魏晉南北朝的朝代更迭,用科舉制秀優越,只想說你們臉疼不,科舉制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東漢左雄的陽嘉新制就將考試作為察舉的輔助手段,西晉出現秀才策試製度,南北朝開始將察舉和學校相結合,自由投考開始萌芽,隋朝隋煬帝設立進士科,唐朝開始允許士人【投牒自薦】,標誌著科舉制的誕生。
從來不知道秦漢士人的家國觀念,以為兩漢士人必須有後世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個個都忠君愛國。不知道兩漢士人以郡為國、國家觀念淡泊的事實。可能大V到兩漢當皇帝,渾身散發著王八之氣,我兩漢士人倒頭就拜,人人都能忠君愛國。
王朝的神聖道義,怕是不知道傳統的五德始終學說在宋代才走向終結。宋之前王朝的合法性正統性恰恰是通過傳國玉璽、陰陽五行學說、圖讖祥瑞來塑造的。歐陽修等人強調「道統」高於「治統」,王朝的正統注重道德因素。宋代知識精英對五運說、讖緯、 封禪、傳國璽等傳統政治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清算,從學理上消解它們的價值。中央集權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隋文帝廢除地方徵辟制果真是與前朝的努力無關?只是因為他楊堅鐵血,前代皇帝不鐵血?皇帝可以直接任命太守、縣令/長,然而太守權力之大卻非一時可以改變,兩漢太守更不是後世宋元明清的知州可以比擬的。漢太守二千石,而中央九卿不過中二千石,地位幾乎相同。西漢人何嘉曾言:「今之郡守重於古諸侯。」錢穆《國史大綱》:「兩漢的郡太守,權位既重,並得久任,儼如古代一諸侯,所異者只是不能世襲。」且從東漢起,地方太守的僚佐都是由本地士人充當。魏晉以降,地方行政曾級和單位數量迅速增加,太守刺史地位不斷下降,士人重內官輕外官,地方州郡吏職更為士人所不屑。在都督制下,地方形成了軍府和州府兩套系統,由於州府按照傳統慣例多徵辟本地士人,軍府成員則多為皇帝任命,不限制籍貫,所以士人多出仕軍府。久而久之,軍府地位凌駕於州府之上,地方州郡吏職相比而言更加沒有前途,南北朝後期更是淪落成為流外九品。所以隋文帝才能順利廢除地方徵辟制度。隋唐州政府佐官曰參軍,由中央任命,守漢代州政府佐吏曰從事、由州長官任用本州人的制度完全不同,前人都說州政府屬官由中央任命,是隋文帝所創始;官員名稱的不同,是不是也是由一個人所創始的呢?其實都不是,此種職稱不同,任用方式不同,都當於魏晉南北朝時代求其答案。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一方面繼承漢代舊制,另一方面又慢慢形成了一種新制,成為兩個系統並存的現象。舊的一系官吏仍稱為從事,由州長官任用本州人為之;新的-一系官吏則稱參軍,由中央任命(可由長官推薦)。本來職權有別,但舊的一系慢慢失權,成為地方人士祿養之官,新的一系慢慢奪到全部權力。到隋文帝把無作用的舊的一系率性廢掉,就是所謂廢鄉官,只留有實權的新的一系官吏,就是由中央任命的參軍。
這位 @王陶陶 大V,看名頭應該不是歷史圈票友,不知為何近日偏要到三國話題下面指點曹魏江山。如果腹中真有乾貨,能談點歷史,倒也罷了,問題是你寫的這些都是什麼玩意!
預設立場,偏見答題
跑去斷章取義證明曹丕打擊宗族,成了「孤家寡人」,我就請問曹丕託孤時曹真、曹休是什麼情況?曹叡託孤時的曹宇、曹爽又是什麼情況?
你列的所謂史料,證明曹丕打壓一大批,重點提拔個別宗族心腹,可不可以?
明明是打壓8個,提拔2個,你就只提打壓8個的事,提拔2個的事當沒不知道,這樣算什麼解讀方法?
不懂古文,強行解讀
王大V能把「天命不於常,唯歸有德」這區區九個字(請原諒我模仿一下淚痕大師經典用詞^_^)解讀成「不是靠天命,而是靠德(實力)」,呼~想必王大V的初中語文老師當初沒有重視過王大V的自我放飛吧?
正經一點,這段話的意思是:上天的命數【天命】不是永恆不變的,(不變的)唯有歸於有德之人。
何況這段話是漢獻帝禪讓詔書中的客套話。客套話就是聽聽就過去的好聽話,當不得真,你總不能讓漢獻帝一五一十的寫「勞資寫這禪讓詔書是曹丕這魂淡逼我寫的」吧?
——切題——
我個人對王朝更替的觀點,一直一來都是這樣看待的:
並沒有誰必然取代誰的可能性,歷史真相應該是充滿了偶然性,多個偶然性累計,量變引發質變,就促發了必然性事件。
曹魏的滅亡,還真是如此。
例如,曹叡早死;臨終前本託孤曹宇等人,又聽信孫資劉放的話,臨時變卦改託孤司馬懿+曹爽;高平陵時,曹爽不從桓范計等等,最終把司馬懿家族送上了權力頂峰,從而逐漸架空曹氏。
三代之後,帝國禪代。
讓我看,這裡種種歷史重大事件,只要有一處發生改變,司馬懿都不可能有機會奪權成功。
比如,曹叡壽命比司馬懿長, 託孤曹宇,曹爽選擇桓范的計謀等等。
首先,作為一個純潔的好人,我必須說一句,知乎的宗旨給別人分享知識。分享知識不代表就是一定要回答問題,我給他人分享知識的方式就是噴人了。答題是不可能答題的,畢竟辛辛苦苦寫幾個小時甚至兩三天,不僅可能會被洗稿抄襲,而且沒什麼粉絲的人寫的再好也不如大V胡說八道扯淡一通。
戾氣是什麼我是不懂的,只知道有人喜歡胡說八道我就噴了,好好說話就能讓這些大v從此不再胡說八道的話,這就不是知乎了。@王陶陶 我說你是不是胡說八道上癮很好玩?
你整篇回答有多少東西是對的?從頭到尾扯淡到底,是不是很好玩?你知道不知道曹丕在篡位前造了多少祥瑞,還沒有政治神聖性,搞笑。田和代齊和三家分晉有沒有政治神聖性?新莽那會是不是代表劉秀有政治神聖性,劉玄劉盆子沒有?李唐,趙宋的政治神聖性是什麼?朱元璋殺小明王的政治神聖性哪來的?能不能看得懂?有沒有說漢魏禪代是天命?有沒有你所謂的政治神聖性?
還制度,你懂制度?司馬懿取得的名望和權力,有制度什麼事?難不成是通過什麼制度取得的?司馬師繼承了司馬懿的權力又是什麼制度?
感情你以為皇宮之中只有宦官了,哪來的唯一依靠?通篇胡說八道好玩,秦始皇是通過的宦官,還是外戚,還是宗室廢殺的呂不韋?雖然那會還沒皇帝這個稱呼,秦始皇廢殺呂不韋的依靠是什麼?還劉邦,劉邦死後,呂氏掌權,呂后一死,差點釀成大亂,諸侯王的權力過大導致七國之亂,劉邦的視野是什麼?你連一個朝代的制度是一直在微調都不懂,還視野。知道不知道武帝以後和劉邦那會的制度已經有了很多不同,這個是不是劉邦的視野?是不是周亞夫平定吳楚之亂屬於劉邦的視野?還開創者短見,搞的你很長見一樣,我就問你如果司馬懿早死幾年,曹睿命長一點,是不是曹魏也會短時間之內被篡位了?我就不知道連很多史實都不知道的,哪來的自信這麼長篇大論夸夸其談的。至於有人要說什麼戾氣的話,我只能說,沒有戾氣,單純的分享一下知識,很純潔的回答。如果友善可以讓王陶陶大V閉嘴不再扯淡的話,請你們友善的去讓王陶陶以後不要來扯淡了。謝 @楊威 邀。
核心觀點:
曹魏政權的坍塌是必然的,但被晉朝取代卻是偶然的。
這也很好理解,如果西晉取代曹魏政權是一種必然性,那麼它的出現一定是彌補了曹魏政權本身的某種缺陷,可西晉統一僅僅12年,朝綱就崩壞掉了,比曹魏還要脆弱。這又怎麼能說,晉代魏會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呢?
現在,由於大多數人在讀歷史的各種研究文章越來越多,看問題時,多會集中於一些比較新鮮的概念,類似於利益集團這樣的,反而忽略了一些我們最早所理解的概念。
這裡曹魏和晉朝的崩壞,都有著一個很根本的概念在裡面。
就是我們小時候,看電視、聽評書中所提到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個政權的生命如果要長久,那麼它一定要有一個理論作為支撐。
同時,這個理論一定要是正義的!而不是利益的。如果與此相反,那麼這個政權就是非正義的,是黑暗的,是不可能長久的。上面聽著好像政治口號,→_→但我負責任的說,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歷史的真相。
如果曹魏政權在治國上能正義些,能道德些,能光明些,其政權未必不能長久。
曹魏,要從曹操說起。曹操在用人時,有一個詞叫「唯才是舉」,得到了現在很多人的稱道讚揚,說這是對的!ψ(╰_╯)對個頭啊,對。
下面截取自,曹總的魏武三詔令。
今天下得無高才異質,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唯才是舉」沒有問題,但不仁不孝的人,都提倡用,這就有問題了。
同時曹總因為自己的出身,蓄意打壓門閥。治國,重法不重德。
最核心的一點,曹總打下江山時,是奉天子以討不臣,是借了漢天子的威名的。所以,曹丕魏代漢時,雖然從道理上講得通,(我爸爸打下的江山),但從道德上講不通啊,(你爸爸到死,都是我大漢的臣子!)。再加上曹總對 漢獻帝和他老婆們 也不是很友好。想當初,伏後問獻帝,我活不了了么……
獻帝答,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啊!所以,曹魏政權從根本上,雖然地盤是實打實的,但建立得不磊落。
這不是誰支持,誰不支持的問題,是你在法理上就有問題,你本身的存在就得不到廣泛的認可。所以,曹魏政權的坍塌是一個必然,只是時間問題,和一個方式的問題。
可出乎意料的是,曹魏政權的坍塌,是司馬家這種勾結門閥陰謀篡逆導致的。
如果曹魏政權的建立,只是不磊落的話。那麼晉朝政權的建立,簡直就是下作。這對於當時的社會已經不是認不認可了,簡直就是唾棄。
又由於司馬家自己上位的行徑,導致晉朝政權治國時的理念有著天然的缺失,是活脫脫的「忠孝不能兩全」,因為你自己就不忠嘛,所以治國時司馬家的做法就是——依靠門閥,外加殺殺殺。可誰要是這樣治國,那玩脫了就是必然了。
所以,綜上。
曹魏自己本身在法理上的缺陷,和治國理念上的不道德,註定了政權生命的不長久。但,被晉朝這樣一個問題更大的政權所取代,卻是一個歷史的偶然,其中的很多因素題主也都提到了,曹爽智商欠費到那個地步,也是讓很多後人看掉了下巴的。同時,西晉的極速衰落,則是一種必然。這是曹魏開創者自身的問題。
儘管曹操被視為雄才大略的典型,但與中亞軍事領袖帖木兒一樣,在他活著的時候(魏王),曹操並未如周公、漢高祖、趙匡胤等大政治家般,努力塑造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和利益捆綁階層。而曹丕的篡漢,以及隨即頒布的一系列政策,更讓曹魏皇權陷入一種極為尷尬的境地。
一方面,曹丕以臣子的身份,通過實力竊取漢室皇位,本身就缺乏足夠說服力,更缺乏政治神聖性。曹丕威逼漢獻帝篡位升壇之後,曾嘆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原來舜禹禪位,不過是騙人的而已),這句話本身就意味著皇帝的權力已經失去了漢代以來的神聖光澤,變成了有任何實力者可以攫取的尋常之物。因此,曹魏的皇權從一開始就缺乏周朝(天子權)、漢朝所具有的神性道義,它只是一個建立在實力之上的王朝——這也表明,任何有實力的政客,都可以覬覦最高皇權。因此,曹魏的皇權,從一開始就缺乏觀念的保障。
「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
——袁宏《漢紀》載漢獻帝禪位詔,表明曹丕的權力並不是靠天命,而是靠德(實力)
「帝(曹丕)升壇禮畢,顧謂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魏氏春秋》
另外一方面,曹丕吸取漢朝的弊病,為了防止宦官、外戚和宗王敗壞朝政,威脅皇帝權力,下令嚴禁皇帝身邊的宦官、皇帝的母族和妻族、皇帝近親涉足權力——這使得曹魏皇帝陷入了孤危之境。
1、為了避免宦官干政,曹丕要求「 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三國志 · 魏志 · 文帝紀》),不準皇帝身邊的宦官參與國事,這固然杜絕了宦官干政,但也實際上剝奪了後代皇帝,通過任命身邊可信之宦官鞏固皇權的可能;
2、為了避免皇帝母族、妻族干政,曹丕要求(九月甲午,詔曰):「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三國志 · 魏志 · 文帝紀》)。這固然杜絕了外戚掌權,但也使得後代皇帝無法任用自己相對可靠的母族、妻族,來夯實自己的權力;
3、為了避免皇帝近親威脅皇權,曹丕不但削弱了諸王封國的治權(寄地空名,而無其實)和兵權(雖有王侯之號,而乃儕為匹夫),而且限制王室成員出行(鄰國無會同之志。諸侯遊獵不得過三十里,又為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這使得曹魏皇家最重要的政治根基諸侯王,處於完全無權、無兵的尷尬處境。一旦皇權有難,曹魏諸王就只能俯首待死了。
魏興,承大亂之後,民人損減,不可則以古始。於是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無其實。王國使有老兵百餘人,以衛其國。雖有王侯之號,而乃儕為匹夫。縣隔千里之外,無朝聘之儀,鄰國無會同之志。諸侯遊獵不得過三十里,又為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為布衣而不能得。既違宗國藩屏之義,又虧親戚骨肉之恩
——《袁子曰》闡述曹魏諸王的虛弱可憐境地
因此,曹丕的政策,實際上將曹魏皇帝變成了近侍不可用,母族、親族不可用,兄弟無所依託的真正孤家寡人。以魏帝曹芳為例,他的岳父張緝雖有才幹,卻因為女兒嫁給皇帝而依朝制被免去了實權,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女婿被司馬師架空而無能為力,最後被迫發動政變,試圖挽救曹芳,但也終因實力懸殊而一敗塗地:至於高貴鄉公曹髦,則因為其身邊的近侍無法參與政事而耳目全無,最後變成了被司馬家掌控在鳥籠裡面的金絲雀;而王室諸侯的影響力甚至還不如平常富家翁,完全無法與世家大族相匹敵,魏明帝曹叡曾經想召叔父燕王曹宇輔政,最後也因曹丕遺照「藩王不得輔政」而被迫作罷。
事實上,在科舉制度完善之前,由於皇帝身長於禁中,他繼位之後唯一可信賴的人恰恰就是身邊的宦官、母妻族的親屬、以及骨肉兄弟,而這也是科舉之前的歷代帝治經常出現皇帝身邊宦官、外戚和骨肉掌權的弊端,卻屢禁不止的原因。曹丕嚴禁自己的繼承者任用身邊的宦官、母族、妻族和親兄弟,實際上就使得皇帝周圍最可靠的人失去被任用的機會,這也意味著曹魏皇帝在曹魏制度下極易淪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更為糟糕的是,東漢末年以來的舉薦成風,以及曹丕推動的「九品中正」制,更讓使得世家大族們可以輕鬆通過門閥相互舉薦親信,獲得遠超過皇帝親族的政治能量。譬如司馬家族兄弟八人,各個精明強幹,在當時有「八達」之稱,其中司馬朗、司馬孚、司馬懿位高權重,身居要衝,其政治基礎並不遜於孤弱無助的曹魏皇帝。
因此,當司馬懿通過一場不流血政變控制朝政之後,無論是曹魏合法的皇帝曹芳(被廢時22歲),還是合法的皇太后郭氏(司馬師要求廢掉曹芳,郭太后不悅,但無力阻止),都沒有能力做出一絲一毫的反抗。這在中國歷史上任何王朝都是不可想像的,只能是巨大的制度性缺憾所導致的政治惡果。
在科舉制度完善之前,中國古代皇帝權力的最大人事依靠,實際上就是他所信賴的奴僕(宦官)、母、妻族和兄弟,這些人固然也有可能威脅皇權,但同時也是皇權必不可少、甚至唯一的倚靠。曹魏政權的創建者為了杜絕漢朝的弊病,完全杜絕宦官、外戚和諸王參政,事實上使得曹魏皇帝變成了缺乏政治基礎的孤家寡人。當一個孤零零的帝王掌握著天下豪強覬覦的至高權力時,其危險性就無異於一個病人背著財寶進入土匪窩,絕色美女光著身子走進墮落街,權力的易手是遲早之事。
南北朝時期,宋明帝為了鞏固自己幼弱的繼承人劉昱的權位,殺光了自己的妻族豪強和兄弟侄兒,結果使得劉昱的權位被野心家蕭道成輕輕篡奪。從這個角度看,宋明帝和曹魏開創者的政治視野遠遠不如劉邦。
因此,無論曹魏帝國的開創有多麼艱難,其滅亡也將疾若流星。這並非後繼者無能的問題,而是開創者自身的短見所致。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wtt1316606212
邏輯是這樣的,九品中正制必然創造出一個適合士族架空皇帝的政治局勢,而這個局勢下,誰都可能是司馬家族。
如果朝廷政局如同桌面遊戲,那麼如果控制了參賽者,這個人必然贏了一半。雖然,曹魏通過籠絡世家大族取代漢朝,但給出的利益太多。九品中正制使得官員選拔完全被幾個士族壟斷,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士族不斷內部通婚、拉幫結派,肯定要發展出一個權臣,造反是早晚的。
題主的困惑在於曹魏給了這麼多好處還被士族滅,其實恰恰是因為曹魏做了個賠本買賣。
漢代處於貴族地主階級統治末期,貴族、軍功貴族、孝廉出身的官宦分享著權利。東漢末年亂局,讓曹操等一幫非建制派爬上去,但缺乏合法性依據,誰都不敢公開篡位。
這是拉攏士族的原因之一,也是未能找到更好的選拔制度的時代背景。大刀闊斧的改革往往不是一朝一夕,且推動者還必須有足夠的政治能量。兩晉南北朝掏空了士族的力量,隋朝皇室有能力推動改革,雖然有隋唐交替,但沒有中止這個歷史趨勢。最終在唐朝確立了科舉制度,庶族地主階級登上統治地位。當然不是必然司馬氏父子三人幾十年的奪權之路分明是一波三折如履薄冰狀況百出其一司馬懿作為文皇帝的託孤大臣竟意外熬死了尚在壯年的明皇帝,而這個倒霉的明皇帝曹叡意外地諸多子嗣全部早夭,自己病重之際又選擇年幼而非年長的藩王入繼大統,導致必須再次安排託孤大臣。其二這託孤大臣本來落不到司馬懿頭上,但明帝在身邊近侍的勸阻下,突然改變了原來全部託孤給宗室的方案,尚遠在遼東的司馬懿意外地被納入新皇的輔政班子。其三作為輔政集團首領的大將軍曹爽狠狠打壓司馬氏,其人被明升暗降解除關隴兵權做了吉祥物太傅,其長子在禁衛軍內也遭此待遇,但曹爽意外地未下死手,導致司馬家勢力僵而不死,以至於高平陵之前竟能在曹爽眼皮底下組織數千敢死隊。其四高平陵政變輕易成功非常意外,主要依賴於曹爽的極度愚蠢,先是祭祖之時竟將擔任禁軍實權領導的兄弟全部帶出,導致司馬家憑藉幾千死侍和太后的詔書就暫時控制了洛陽禁軍,後是在司馬家發難控制洛陽後,明明皇帝在手、智囊大司農桓范在旁、四方都督里自己人更多、滿手好牌之際僅因對方「溫和」的勸降就主動gg,身死族滅。其五司馬懿在高平陵後直至身死也遠未能像魏武帝那樣封土建國為權力世代傳承和篡權奪位奠定製度化基礎,甚至連丞相之位也推辭掉了,要不是王凌擁立楚王叛亂,他甚至連進一步打擊曹魏宗室也做不到,畢竟他的公眾形象仍是消滅權臣曹爽再造大魏的忠臣其六司馬懿彆扭的曹魏忠臣身份導致子嗣權力也不穩定,司馬師官至大將軍,按照後漢慣例這的確是可以架空皇帝、總覽朝政的第一權臣,但仍遠未到封土建國的程度,而成年後的魏帝曹芳也像後漢諸帝一樣想用套路的宮廷陰謀幹掉這位異姓大將軍,結果意外事泄自己被廢,司馬師躲過一劫;此後病重在身的司馬師硬挺著親自討伐毋丘儉的淮南二叛,雖然因為東吳援軍遲緩、叛軍內部不合、以及豫州諸葛誕選擇站隊司馬家等一系列原因,司馬師取勝,但他還是死在了遠離京師的戰場上。其七有些拿衣服的司馬昭,在其兄死後差點一上來就被曹髦軟刀子卸掉軍權,可惜受命從淮南前線領回六軍的尚書傅瑕不敢得罪司馬家,此計未成。受了刺激的司馬昭之後全面黑化,終於開始加速禪代進程,以至於激起親家諸葛誕領導的超大規模叛亂,司馬昭起全國之兵伐之,但仍對朝廷非常不放心,以至於出征時還把皇帝與太后帶走身邊,而這場平叛絕不是一帆風順,畢竟按歷史經驗拖到雨季司馬昭的大軍就要泡在城外的爛泥里斷糧甚至直接被洪水沖走了,但意外地晴朗天氣徹底打亂了諸葛誕的全盤計劃,司馬家再次有驚無險的平定淮南第三叛。設想如果老天爺按時下大雨,而未隨行的魏皇又在前線敗績時於洛陽搗鬼,等待司馬家的將會是什麼?其八本來在淮南的巨大軍事勝利已經讓司馬昭站在了稱王的邊邊上,哪知道被贊為有魏武之風的曹髦竟玩起了自殺性攻擊,雖然高貴鄉公的軍事政變成功率不足百分之一,但卻百分百地遲緩了司馬昭的禪代進程,以至於他不得不在數年後選擇傾全力伐蜀來重新獲得稱王的威望,但伐蜀也充滿意外,本來由於姜維與季漢朝廷的不合導致漢中防區一片空虛,魏軍開開心心地長驅直入,不料遠在沓中的姜維神速回防劍閣天險,差一點就又耗得魏軍主力糧盡而回----誰他娘的知道不聽指揮的鄧艾居然走陰平小道繞進蜀中了呢?誰他娘的又知道堵口子的諸葛瞻輕易被全殲了呢?誰他娘的知道劉禪撲通一聲就GG了呢?司馬昭的第二次軍事大冒險再次成功,之後的鐘會叛亂已不過是一絲噪音罷了,此時司馬昭與封土建國之間再無阻礙,他順利地進封晉王---然後老天爺開了最後一個玩笑,晉王司馬昭在還沒想好是否來年直接行禪代之時,突然就嗝屁了---司馬父子驚心動魄地忙活了幾十年,最後讓大孫子司馬炎白撿了大便宜。
必然
魏國對世族的妥協導致皇權被分化
曹爽和他的智囊團對權力削弱的不當處理 加速了魏國的分裂
但是事實上即使沒有曹爽
魏國國君也面臨被分權的威脅 晉的分裂也是權力瓜分導致的朝代更替本質上就是權力的重新分配
從大環境看
魏蜀吳統一是必然 魏國強大的國力在恢復後足以完成統一 這一點晉可以證明從魏的處境看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是陳群提出的 這是妥協 用以交換魏國合法性所需要的支持 對於魏國是必須的 可惜曹丕後繼者沒有穩定形勢 他們給了世族太多權力 想收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並且沒有通過外部轉移內部矛盾的合理制度不然晉的取代方式大概會和南朝差不多
曹丕的這個問題一直到唐朝才勉強解決了開頭 到宋朝又因唐朝解決的方式產生了新的類似問題另外 得民心者得天下 這種理論 在信息閉塞民智未開 至少在隋唐之前 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事實上唯一接近這句話的是明朝 但是明朝的勝利也不僅是民心所向的問題 還有民族矛盾和其他因素資治通鑒里 漢宣帝教訓太子沒有理解儒表法里 大概就是這樣吧曹丕曹叡任何一個人多活十五年就沒有司馬家什麼事,哪來那麼多必然。
曹魏的滅亡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滅亡的根源是曹丕沒有堅持黨的領導,以至於司馬懿的和平演變陰謀得逞(按照術語表達就是:國內外敵對勢力及其代言人司馬懿家族,利用各種方式和途徑,對我大魏進行「戰略誤導」與意識形態的滲透,動搖和侵蝕黨和國家的根基,使我重蹈蘇聯覆轍,打斷我復興大業)
【曹操】的原因有五點
一,活得長也是一種能力;曹操的種子不行,三代短命鬼,年齡劣勢;東漢滅亡,不就是末代連續幾個皇帝都是小孩嗎?司馬家族類似日本的德川家康,命長能耗,把對手耗死了就是他的時代了;曹丕、曹睿活的稍微長一點,司馬家族翻不起什麼大浪;曹家都象孫權那樣活那麼長,到司馬炎那輩都沒戲;
二,曹操個人能力太強,導致曹家的軍事人才後繼無人;
跟項羽一樣,曹操自己衝鋒陷陣,導致曹魏有精兵無強將-----曹操手下的重要將領以「夏侯曹家」為核心,問題在於曹操不放手,所以,無論曹洪、曹仁還是夏侯惇、夏侯淵都不具備能統帥一方且獨當一面的「元帥」級的資歷和氣勢,這些人完成一項任務沒問題,但無法替曹操指揮一場大戰役(曹操晚年夏侯淵曾獨自鎮守漢中,卻因一次戰場上的冒進而戰死),所以,他們只是個人能力強悍但是指揮能力欠缺的將才,比如毛澤東放手任用林彪就明白了。由於本家的軍事人才奇缺,為了對付蜀吳,曹丕、曹睿連續兩代人不得不重用司馬懿,以至於斷送了曹魏的命運,曹操為他人做了嫁衣;
三,曹操沒有肅反,尤其是沒有搞延安整風運動
三國是門閥政權,曹操稱霸一方的時候,最大的門閥是三家:袁家,司馬家,曹家。
劉姓皇族與袁家被曹操打壓,剩曹家與司馬兩大勢力,這時,曹操就應該跟朱元璋滅掉李善長三族一樣誅殺司馬防家族,因為就算沒有司馬懿,還有司馬朗,沒有司馬郎,還有其他兄弟(司馬防八個兒子人稱司馬八達);即使當時不能誅殺司馬防一家,曹操如果有遠見卓識的話,可以臨終遺言誅殺司馬懿,就如諸葛亮對待魏延
估計,曹操不敢殺司馬防家族的根本原因是三條:
- 外敵存在:陸遜諸葛亮挺猛,曹操擔心兒子鬥不過,鍾會鄧艾早點出來沒準就沒有司馬什麼事了。
- 司馬防舉薦曹操做孝廉,沒道理莫名其妙滅了人家(這點有爭議,先擱置爭議吧)
- 司馬家族在革命隊伍之中隱藏很深,給人感覺對黨非常忠誠,沒有殺司馬家族的借口
四,跟毛澤東一樣經常更換接班人,先是劉少奇後來是林彪,
曹操生前的廢長立幼的舉動;曹操本來就有劉表與袁紹的前車之鑒,但是哀之而不鑒之,儘管最終沒有廢長立幼,卻動了廢長立幼的心思;正是這個心思導致曹魏內耗-----曹丕上位之後刁難曹植(最著名的是那個七步詩),真正能帶兵打仗的曹彰早死(很多人懷疑是被曹丕毒死的);曹丕對兄弟們的猜忌導致魏國皇帝得不到宗族力量的支持
五,繼承人的錯誤,沒有選好革命接班人;- 最合適的繼承人是曹彰,曹操選擇曹丕就如朱元璋選擇不能帶兵打仗的朱允文,要知道,朱允文上台時,國家還沒有統一,蒙元還沒消滅,此時,能親自領兵的君主才能確保政權穩定;曹魏當時還沒統一天下,選擇曹丕肯定不如曹彰,
- 曹沖不行,司馬是他的師傅,他上位的話,司馬家族發展更快;
- 曹植的靈活性不夠,但是從上帝視角來看,把曹丕換成曹植,結果可能不如曹丕登基那麼壞(司馬家族未必能得逞)遺憾的是,曹操偏偏選擇了曹丕,至於原因後來講述
- 曹操立曹丕,有點類似於孫策立孫權;
- 為什麼不立孫翊?孫翊性格像孫策,能打很激進;
- 孫策死前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策立孫權的本意是,以後的江東以守為主,不再開疆拓土
諸葛亮死前遺囑幹掉魏延、沒有安排姜維也說明諸葛亮要求蜀漢轉型為以守為主(當然誅殺魏延還有一個目的,防止蜀漢出現第二個司馬懿)
問題在於曹魏不同於蜀吳,蜀吳可以偏安一隅,但是曹魏不行,為什麼?
曹魏立國的根本是挾天子而令諸侯,
而天子有先天性的職責(天職):統一天下;否則,就失去了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合法性;所以曹操選擇曹丕而非是能打的曹彰為帝,明顯是要求曹魏政治路線轉型(轉為以守為主),一開始就埋下了滅亡的禍根
==========================================================【曹丕】有兩個致命性的錯誤導致曹魏皇權的政治基礎被削弱、親皇室勢力衰微,兩個錯誤可以歸結為一條:放棄黨的領導
第一個,曹丕沒有堅持黨的領導,曹丕不但沒打壓司馬氏,反而幫助司馬家族壯大勢力----九品中正制鞏固了司馬家族的地位。一般說來,皇權有三股勢力支撐,宦官、外戚與官僚,
- 曹魏有嚴禁後宮干政的命令,導致外戚沒法制約官僚
- 曹丕嚴格提防本家兄弟,導致皇室宗親沒法約束官僚
- 而由於東漢末年的宦官亂政,導致曹魏提防宦官(三國演義中,曹魏政權甚至沒有宦官),導致宦官沒法制約官僚
這就意味著整個官僚體系一股獨大;
更麻煩的是曹丕將曹操的察舉制改變為九品中正制,這就意味著官僚體系徹底掌握在士族手中(寒門已經失去了機會),所以,曹丕的九品中正制的其實改變了曹魏政權的基礎,以前是依靠寒門庶子,現在依靠門閥,
- 曹魏依靠寒門就相當於毛澤東依靠無產階級,打天下可以,坐天下不行
- 曹丕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的改變相當於鄧小平的改革,從毛澤東依靠無產階級(工農)的計劃經濟轉變到依靠資本的市場經濟
從大趨勢來看,依靠門閥是正確的,因為門閥勢力太大----司馬懿往小說代表河內豪族,往大說代表大莊園主階級,在當時的環境下,曹魏政權必須轉型;就如中國必須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一樣
問題在於,曹丕忘記了我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
- 一個中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 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
曹丕最大的錯是沒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第四條:堅持黨領導,為了搞經濟建設而盲目地啟用了大資本家司馬懿(缺少一個過渡階段);結果讓資產階級的和平演變得逞,曹魏政權變了顏色
曹丕操作過猛,一下子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少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階段的過程,自然就導致高平陵之變的敏感事件發生
唉,曹丕不如鄧小平聰明,摸石頭卻摸到萬丈深淵去了,問題在於曹睿還是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結果呢,一百口棺材全部埋葬了自己
如果曹丕與曹睿手法巧妙,學學鄧小平理論,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完全可以向門閥士族政權平穩過渡(江山還是姓曹);
滿清也是敗在這裡,沒有及時向君主立憲過渡(否則,江山還是姓愛新覺羅)
第二,猜忌宗親,放棄黨的領導
- 曹丕排擠親兄弟,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比較一下孫策就明白了,周瑜跟孫策混了這麼久,又是借他兵又是平江東。死的時候顧命大臣是張昭而非是周瑜(周瑜僅僅是鎮邊將領)
- 大概是為了對付吳蜀,曹睿竟(在曹真死後)讓司馬氏世襲兵權;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結果曹爽在高平陵之變中後喪命;
奇怪的是,曹魏居然不給本家曹休或夏侯霸兵權,看看孫權就明白了,直接逼陸遜上吊,別說世襲;還有,即使孫立人在抗戰中立下大功,蔣介石也把他送進了監獄;當然吳蜀兩國太生猛,自家兄弟太腐朽,曹魏不得不重用司馬家族;
曹魏家衰敗的轉折點是曹睿;曹操是在刀尖上行走 ,為了霸業吸收司馬,就如劉邦不得不起用韓信;曹丕稱帝需要司馬支持,曹睿早期為了應付蜀、吳入侵利用司馬都是可行的,但孫權和諸葛亮去世後、蜀吳政權內訌之際,司馬的作用就沒以前那麼大了,此時的曹睿就應該搞整風運動(跟劉邦和朱元璋一樣誅殺司馬懿),可惜的是曹睿沒有爺爺曹操的目光,誤判去世之後的形勢,不但不誅殺司馬懿,甚至臨終託孤,委以重任;比較一下漢景帝誅殺周亞夫就明白曹睿的錯誤在哪裡了;(司馬家的後代也犯了曹魏家的錯誤,司馬炎雖統一中國,主要是蜀、吳政權比他的政權更衰敗)。
還有一個例子,趙構誅殺岳飛;要知道,趙構殺岳飛的時候,天下還沒有統一,正需要武將的時候;岳飛是民族英雄,但對於岳飛來說,威望越大,死的越快;岳父的死因主要有四
- 油鹽不進,幾十道金牌居然喊不回來;如果岳飛像韓世忠一樣多多少少表示下自己貪圖榮華富貴,貪圖享樂,無大志,皇帝也不至於殺他;
- 權利太大,皇帝既怕他北伐成功,迎回二「聖」,又怕他萬一兵變,沒人對付的了;
- 當時的金國經過連續幾次打擊,已經虛弱,相對來說,岳飛已經不那麼重要,就如孫權和諸葛亮去世後,蜀、吳政權內訌時,司馬的作用沒那麼大一樣,此時就應該誅殺政敵
岳家軍,不叫宋家軍,也不叫趙家軍,聽這名字,皇帝也害怕啊(提醒一下,岳家軍是後人的稱呼,當時沒人這麼叫),畢竟宋朝江山也是兵變得來的;家天下,任何朝代都一樣,司馬懿對於曹睿不也是一樣嗎?曹魏的天下是篡來的,難道別人不可以跟你一樣篡奪天下嗎?!
曹家的決策錯誤導致了一代不如一代,使得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發生了高平陵之變;所以,即使沒有司馬家族,曹魏也被吳國或者蜀國等南方勢力消滅
不重用宗親導致宗親對皇帝沒有認同感(即使有認同感,由於沒有掌握軍權,曹魏宗室也沒有力量對抗司馬家族),所以,曹魏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曹魏不重用宗親就如秦二世誅殺兄弟姐妹,關鍵時刻沒有人支持,儘管子嬰有點能耐,但是有心殺敵無力回天;
金朝完顏氏也如此,宗族干光了,結果,成吉思汗滅金時,異姓武將一琢磨你連自家人都宰,何況我們……投降的投降,跑路的跑路;宗族當中剩完顏陳和尚偶有亮點,耐不住大勢已去;
從長遠來說,曹魏一定被門閥取代,但是,如果曹操、曹丕兩代人經營得當的話,曹魏會向門閥士族政權平穩過渡,但江山還是姓曹;
不過,在當時曹魏走下坡路的情況下,被走上坡路的司馬家族取代,對天下人來說,未必不是好事當然不是必然。歷史哪來那麼多必然。很多人動不動就搬出這是士族地主階級的時代,曹魏不是士族,所以曹魏就肯定要被篡奪要完蛋。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機械死板的認知。因為誰來當皇族,不影響這是貴族、士族還是庶族地主階級的時代。何況曹丕已經和士族地主達成交易,九品中正制。曹家做皇族並不影響士族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司馬氏倒是士族,可是司馬氏這士族上台搞成那個混樣,不要說不符合士族地主階級的利益,簡直是損害了整個漢族政權的利益。劉邦算是什麼貴族嗎?三國之前,做皇帝或者國王的,全都是貴族嗎?三國之後,做皇帝的全都是士族嗎?貴族、士族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從庶族開始往上爬,去拚命奪權,獲得的權力、地位傳遞的時間長了,也就成了貴族、士族。劉邦從一個地痞流氓,獲得皇權,傳遞的時間長了,劉表、劉璋這幫人也就成了所謂的宗親,甚至劉備也自稱什麼劉皇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曹魏政權被司馬懿名副其實的篡奪,曹叡所託非人,有重大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講,司馬懿的勝利在於他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並且終於等來了曹爽。。。一個豬一樣的人。曹魏的大權掌握在這樣一個豬一樣的人手上,才給司馬懿奪權的可能。高平陵之變算什麼?其實就是一個恐怖主義事件罷了,司馬懿劫持了首都,首都裡面還有曹爽的老婆孩子。但這無關權力的歸屬。 在曹爽自投羅網,束手就擒之前,曹魏的大權一直是在這頭豬的手上的。結果司馬懿只是來這麼一出,恐嚇+忽悠,就讓曹爽這腦殘自動放棄權力了。這個時候,曹爽這腦殘就想做一個什麼富家翁了!這個時候你想做富家翁?Exo me?富家翁?這個時候?這是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啊!什麼做一個富家翁就算了,這都什麼亂七八糟,有病嗎?天子在你手上,實權在你手上,桓范已經給出了正確建議,這個時候,任何一個智商情商正常的人,都絕對不會去投降去白白送死,而是發動全國的軍事力量去攻打司馬懿。勝算很大。
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這就是曹魏被取代的原因。歷史大勢是必然的,但歷史的細節歷史的具體內容往往都是偶然的。誰來做這個皇帝,誰來做這個皇族,從來不是什麼大勢,只是歷史的細節罷了。
歷史大勢。
首先要在什麼意義上談論必然,歷史當然不容重來(只能靠腦洞),歷史也有相當的可能性。考慮以上,要有一個限制——曹家可以有很多偶然的變化,但不能偶然成另一個司馬家。這句話的意思是,曹魏可以有更多成年即位的君主,更多守成之君,但不能像司馬家一樣,對世家豪族徹底的放任妥協。所以答案是必然,因為曹魏政策再怎麼妥協,曹家自身不是士族,終究與士族是兩類。最明顯的例子是,曹丕是士族化的轉折點,但正是他本人,絕了自家兄弟血親的帶兵從政的路。魏明也繼承乃父,繼續冷落曹植;曹真、曹爽都是旁系遠親。這與士族枝繁葉茂的原則分明格格不入嘛。這意味著什麼?一個對自家血親都如此防範的皇族,能允許卧榻出現兄弟叔侄集團出仕的士族?另,權臣篡權一統天下,兩晉之後的那個大一統朝代就如是啊。偶然性中有必然性!現在有一個詞叫「企業文化」!這個概念套到三國也應該可以理解吧,叫「政權文化」!三國各有各的「政權文化」!曹魏有「唯才是舉」的重才不重德的急功近利用人基因,又發明了討好士族的「九品中正制」,且開了「逼前朝皇帝禪讓」的先河。曹操本人屠城殺民毫不姑息!政治高壓下催生了清談為主逃避現實的魏晉文化,這個政權文化偏重於「酷和力」!蜀漢的核心圈子出身秉性各不相同,大耳以仁義自居,關公傲於士大夫,孔明嚴刑峻法治蜀,但總是出「千里走單騎」「白帝託孤」「鞠躬盡瘁」的佳話!這種政權文化是國人認可推崇的,讓三國里最弱小的政權成為後世百姓心目中的正統!其政權文化偏重於「仁和義」!東吳既沒有禪讓的手續!又不是漢室的後裔!在三國里名分最弱!給吳國定基調的孫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對內去孫策化,去周瑜化,制衡大族;對外又是聯劉抗曹,又是背盟降魏,又是跨海交結遼東。實用主義小朝廷,不計名譽攪屎棍。其政權文化偏重於「詐和利」。所以最先出問題的政權肯定是魏國。概率何其大也!沒有高平陵事變,曹爽自己也會成為篡權的權臣,只是姓不變而已!
1、公元239年,曹睿逝世前,任命司馬懿和曹爽為輔政大臣。
2、曹芳即位之初,曹爽與司馬懿齊心協力,後來曹爽聽從親信丁謐的計謀,明升司馬懿為太傅、司馬懿的親信蔣濟為太尉,實際削去了司馬懿和蔣濟的軍權。隨後任命弟弟曹羲、曹訓、曹彥以及表弟夏侯玄為禁軍將軍,掌握了京師禁軍。
3、公元244年,曹爽聽信親信之言,決定征伐蜀漢,領軍7萬西至長安,但因為關中及羌、氐的糧草物資運輸不及時,加上前進的道路被蜀漢大將軍費禕先行佔領,導致無功而返,又因後路被蜀軍阻礙,只得強行突圍,最終大軍死傷無數,羌、胡等地對他怨聲載道,關中也大為虛耗。
4、公元247年,曹爽專擅朝政,借故把向來不和的郭太后(非曹芳親母)趕到永寧宮,同時縱容自己的黨羽親信胡作非為圈佔土地、勒索大臣、盜竊宮中財務,甚至把魏明帝(曹睿)的七、八個才人帶回家中淫樂。引發曹氏集團內部及曹魏大量功臣宿將的不滿,此時司馬懿雖然稱病不上朝,卻暗中與太尉蔣濟等人謀劃準備推翻曹爽。
5、公元249年,曹芳與曹爽兄弟前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帶走了宮中大部分的兵馬,導致城內空虛,而曹爽的心腹在城內又沒設防備,於是司馬懿暗中組織了一批勢力,先攻佔了皇宮及軍械庫(武器所在地)封閉了城門,然後借太后的旨意,捉拿曹爽兄弟治罪。此時曹爽兄弟若能審時度勢,挾持皇帝曹芳到許昌,然後發文書徵調天下兵馬勤王討伐司馬懿,還能有翻盤的希望。但司馬懿剛柔並用,許諾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職仍然保留他的爵位讓他享福,優柔寡斷的曹爽於是入城後投降,但不久就被司馬懿以其它的罪名處斬。
終上所述,歷史上的曹爽並不像演義中的那樣弱智無能,畢竟把持朝政並壓制司馬懿整整10年之久,要不是中後期對外戰爭失敗,對內驕奢淫逸、專擅朝政同時縱容親信為所欲為,得罪了曹氏內部成員及大量的曹魏功臣宿將,導致人心背離,司馬集團最終奪權成功,否則曹魏政權能否繼續延續,司馬集團能否代魏稱晉成功,還未可知。
司馬篡權是偶然事件,曹爽代表的宗室勢力擴張侵犯了曹魏功臣的利益,在曹魏功臣的支持下,司馬發動高平陵之變,當時曹爽控制大部分禁軍,司馬成功完全是個意外,完完全全就像開了金手指。
少了個條件司馬就很困難了1 文明帝早死2 諸葛早死3 曹爽作死惹功臣加投降4 司馬浮活得久5 王凌外甥早死6 季漢人才凋零7 諸葛伐魏打敗回去被清算曹魏時期沒什麼明顯的趨勢,大體上處於平民士族的平衡,但這種平衡是脆弱的。到西晉就是士族了,這一變化最具代表鄧艾一生。
曹爽集權失敗 晉代魏士族加強晉武帝集權成功 對待齊王攸方式埋下了八王之亂的伏筆衣冠南渡皇權進一步衰微反對第一名 得民心者得天下你可以解釋下元清嗎?得位不正你可以解釋下宋嗎?高貴鄉公倒在司馬家武士矛下那一刻,身邊的從人一鬨而散,並無半個與曹家殉葬。
這一刻的結局,其實從他曾祖父曹操時起就已註定。
曹操用人,別具一格,所謂「唯才是舉」。和各朝代喜歡提倡的用人先用德,德在才先的宗旨大異其趣。
人臣之德,以忠孝為本。
但曹操不在乎。他可以用三番兩次反叛的張秀,可以籠絡人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他從不在乎用貳臣,就好像他毫無處女情結總對熟女有特別的興趣。
問題是,這些三心二意的能幹貳臣只有一代梟雄曹操能控制,到他死了就成了麻煩。曹二代他們還給個面子,到了三代就壓根不尿你了。
曹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于禁自東吳歸來,曹丕表面上不說啥,派老將去謁陵,卻繪上龐德不屈而死的圖畫給他看,氣死了于禁。後人都說曹丕小器,可誰知他的苦衷。他只是想扭轉他老子的路線,提倡人臣忠誠了。
為時已晚。
東漢末年人心的禮崩樂壞,要一直到四百年後的唐才能恢復。是必然。曹氏畢竟不是士族,雖然你也與士族和解,希求得到士族支持,然而你總歸不是士族。時勢在於士族掌握權力,所以不論劉備、曹操還是孫家,其屌絲逆襲的期望總歸要成空。但原本士族寄望的袁家卻死於內耗和野心的過早暴露,這一時勢不得不暫緩,操曾經那樣的希望建立一個以能力而不是人望立國的國家,可惜他不知道,自己的世子已不再是自己這個宦豎之後的屌絲,而是貴胄之後的貴族了。
呂思勉認為,魏武帝曹操亡歿後,司馬氏父子繼而得志,忠君愛民之心地,光明磊落之行為,全都看不見,只剩下自私自利之心地,狡詐刻毒之行為。
而當時士人以竹林七賢為代表,並不認可司馬氏對於權力的巧取豪奪,故而才心嚮往於曹氏,而不是反過來。
貼一段《三國史話》:===========================================================================================================================================站在上帝視角來看的確有必然性,怎麼看怎麼合理。但是為什麼曹家這麼多位家臣,只有司驢這個濃眉大眼的叛變了,還就真是時也運也。試想,司驢懿之前若是在任何一個戰役里掛掉了,可能叛變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曹芳時代。我們在說馬加爵殺室友的時候,絕對不會說那幾個室友被殺是歷史的必然,而是歸結為不走運遇到惡人。歷史是蝴蝶效應一環扣一環的,而發生某一環還真就是巧合,也就是未來永遠不能準確預測的原因。
為何曹睿沒出什麼亂子,曹芳就壞事了呢,多少皇室在幼帝這上面坑了。這些士族高門,曹丕踐祚已經安撫,跟著司馬氏干又爬不上幾個位置,何必討個叛逆的罵名。因此個見不算什麼歷史趨勢,不過是曹氏親族打壓傳統士族勢力反被聯合起來滅了而已。況且高平陵之變,如果不是曹爽慫了,誰勝誰負還很難說,司馬宣王只主了朝廷而已。具體史料恕我沒帶書,或者再填,以為正始五年征蜀一事其實很可以琢磨。
必然的!但是晉朝也不長久!
從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開始,司馬家族就一直掌握曹魏政權中樞。而皇室曹氏家族則被打擊或者被剪除了兵權。
更何況曹魏政權,在晚期實質上已經是司馬家族獨大。而權力傳遞,大概如下: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
這在其中司馬家族開始真正掌權的時期,是從司馬師開始。司馬師以法律為手段打擊那些不識時務的士族,也就是犯司馬家族忌諱的人。
更何況,在司馬師死後,司馬昭也是外仁內忌,手段高明。從司馬家族的三代掌權者再到司馬炎的禪讓。這其中司馬家族最不願意的就是和那些門閥士族產生衝突。什麼得民心者,得天下!到了,魏晉則變成了,得士族者,得天下!因為門閥士族勢力強大,即使是掌權者也是不願意得罪的。所以,只要司馬家族不得罪門閥士族,又給社會下層好處!
誰又會在意你曹家或者是司馬家呢?魏晉兩朝,寒門士子難有出路,或者即使當了高官也會被門閥士族們所嫌棄。而且晉朝的那些開國功臣也都是曹魏的老臣。這好比,一家大公司!老闆換了,公司名字換了。但是一眼望去,還是以前那些人。
所以晉代魏其有必然的原因也有環境條件所致。更何況,曹爽的也是一個糊塗人。在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後,也不聽身邊人的勸告。只想著當個富家翁。可是由得了他嗎?等司馬懿搞定完那些刺頭,下一個死的就是曹爽了。如果魏明帝只給司馬懿輔政大臣的名頭,或許也就是下一個霍光罷了。推薦閱讀: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曹魏只佔據中國北方,卻能在北拒游牧的同時還能進攻吳蜀,而繼承魏衣缽的晉卻連北方都丟了?
※如何看待楚國王族羋姓(熊,屈)在三國舞台上徹底消失?
※如果三國中,荀彧先碰到劉備,歷史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劉備的蜀漢政權算是漢王朝的延續嗎?
※曹操為何打壓門閥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