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為什麼不能成為中國的鮑勃迪倫?
差距或者缺點兒什麼?
羅大佑就是羅大佑,羅大佑就是中國的羅大佑,幹嘛要去做中國的鮑勃迪倫!
------------------------------------------------------------------------------------------------------------------------一覺醒來就有兩百多個知友給點贊,對此表示感謝,但是作為一句話回答,有些知友認為我是在抖機靈。其實不然,下面的一些話其實就是對上面一句話的解釋。
1.羅大佑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個討論在知乎中已經有過討論,並且我並不認為我對羅大佑的理解能夠超越 @笑道人、 @Xiao Ronnie等朋友,詳細見解請點擊如何評價羅大佑?
2.什麼時候,我們要成為另外一個誰?
「小明,你要成為XXX那樣的人!」。這是我此生最為痛恨的一句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要去成為誰!我們是不是可以換成「小明,我們要成為一個具有XXX樣品格的一個人!」。成為一個複製品,那是中國量產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悲哀。尤其是在教育理念較為落後的地區,就是按照一個模子一個個地打磨掉孩子們所有的稜角。3.羅大佑為什麼要去成為鮑勃迪倫式的人物?
對於自己的偶像人物寄予一些自己的希望,是可以理解的。譬如說對於我自幼喜歡的陳升最近表達的言論,我本身作為大陸人,我表示不能接受。但是不管陳升表不表達諸如此類的言論,亦或是表達兩岸一家親,中華兒女大團結……作為他的歌迷,我都表示能夠理解,我喜歡的只是他的音樂。而且在他的音樂中,我也並非是全盤接受,我喜歡的就是與我能夠產生共鳴的音樂,僅此而已。對於陳升是一個帶有什麼政治屬性標籤的人物,我想,我會持自己的意見,接受或者反對他的一些觀點,例如上述的陳升對於大陸人上廁所,以及反服貿問題上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我都接受不了陳升去成為另外一個黃安另外一個左小祖咒另外一個明哥~他就是他。回到羅大佑,作為影響了父輩以及我這一輩整整兩輩子(或者更多輩)的ICON式人物,我覺得小人物都應該是具有獨立思考獨立人格的人,何況是已經影響了那麼多人,啟蒙了那麼多人民職,唱出了那麼多人的心聲的羅大佑,他有任何必要成為鮑勃迪倫有必要成為另外一個波諾么?作為工科出生的表示我愧對我的導師對我邏輯思維的培養,個人生性散漫,沒有邏輯,望理解包涵。畢竟只是個人意見而已,不要與我較真。
不過,成為另外一個誰,本身就是一個悲哀!東方威尼斯,蘇州;東方盧浮宮,莫高窟;
西方長城,哈得良------頓時失去了興質
這就像為什麼鮑勃迪倫不能成為美國的莫扎特,每個時代和圈子都有它獨特的時代精神和代表性人物。
不差什麼 羅大佑是中國的羅大佑 鮑勃迪倫是世界的鮑勃迪倫 只不過名氣不同而已
反對本題目下的絕大多數(幾乎所有)答案。
那種看上去政治正確的答案,其實只是在戳點讚黨心中被蒙蔽的一面:一提及就熱血的民族主義、腦殘粉或不那麼腦殘粉的人對自己偶像的愛、心靈雞湯黨的成功理論和「做自己」??有意思嗎?這樣對這個問題和看問題的人有任何幫助嗎?「哦,不要想著成為誰!你就是你!是不一樣的煙火哦!」這樣的p話誰都會說,所以這世界上起碼有六十億人你根本沒聽到過他們的名字也不在乎他們的死活,因為他們都去「做自己」了。好了我們回來看題目??
這裡前面的「羅大佑」當然是指羅大佑。但是之後的「鮑勃迪倫」卻不僅僅指那個「鮑勃迪倫」了。那是指一個在全球n多人眼中的一個精神強大、叛逆到老、針砭時弊、思路清晰、脾氣很倔、_____(此處請自行填空)的形象。
我一點也不喜歡鮑勃迪倫,他那個瞇著眼抬著頭用下巴看人似乎在說「你沒看清」的鳥樣兒我可煩了,因為我也常那樣。很多人也常那樣,甚至還可以更棒一些,以前我家旁邊的劉木匠就比他倔。但是,他之所以是鮑勃迪倫,因為他在該出現那樣的人的時候出現了,然後他去做了(不列舉鮑勃迪倫個人簡歷,請自行wiki),當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們需要一個他那樣的人,於是他就這麼成了。正如我模模糊糊記得是誰說過「當歷史需要一個拿破崙,那麼就會出現一個拿破崙」(大意如此)。試想:如果鮑勃迪倫是一個六、七零後,他以同樣的行為出現,一路做同樣的事情,一直念叨同樣的精神,那可能會被所有人認識嗎?難。因為歷史早已變了。而巧了,那個人就是羅大佑。還有一點,那是美國。文化輸出又有誰能比呢?因為羅大佑嗓子還不夠難聽。
如果羅大佑成為中國的鮑勃迪倫,那我就不知道他了,因為鮑勃迪倫是誰我根本不知道。
為題主說句話,其實題主的意思並不是拿羅大佑和鮑勃迪倫直接比較,而是拿兩者在各自的國家地區的影響力和意義來做比較。
回歸正題。
鮑勃迪倫對美國音樂甚至是世界音樂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尤其是他的歌詞尤為牛X。而且鮑勃迪倫的影響力半衰期是很長的,即「持續地在相當大的群體中產生著極深刻的影響」。甚至獲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可見影響力之大。羅大佑其實也很牛,影響力巨大,但還沒有足夠大,且聽我慢慢說。
羅大佑經典的作品確實很多,《亞細亞的孤兒》《皇后大道東》《東方之珠》等等政治色彩很明顯,而《童年》《光陰的故事》戀曲系列則是講述了一代人的青春,還有無數朵經典的作品比如《愛的箴言》等等,都可以說是話語流行音樂的一座里程碑。但為什麼說影響力不夠大呢?主要是因為:
第一,受眾的音樂文化感受力。高曉松雖然很多觀點比較偏激,但是我還是挺贊同他說的漢民族的音樂感受力普遍比較低。羅大佑是漢族的分支——客家族,而占整個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也是漢族。咱們漢族人對於政治的參與程度其實並不高(文化小革命那段只能算狂熱,《東方紅》可能更適合那時候),而且我們的文化傳統里本來就是以詩詞、史哲、禮儀等為主,我們沒有那麼良好的音樂感知力的訓練,只能是靠著近幾十年的流行音樂培養起來一點點的音樂素養。在大陸少數民族確實有很多是有音樂傳統的,畢竟是少數,台灣也是以九族平起平坐而著稱的,少數民族眾多,不可否認台灣很多民族像是高山族,阿美族,他們音樂也是很悠久的傳統,都有傳統的曲子和與之配套的舞步,音樂傳統甚至是即興能力都很強,(咱們漢族除了秧歌,二人轉等,還有啥)。但即使是這麼少數的少數民族,他們的音樂興奮點和我們又不那麼一樣。總結起來就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音樂感受力比較低,所以雖然羅大佑很牛,但我們對他的支持和理解的平均水平沒有到那種程度,所以。
第二,不得不說,很可惜,羅大佑是台灣人。港台歌曲真正席捲大陸也是80年代後期的事情了,更何況台灣還有解禁這麼一說,那時候別說台灣文化過不來,台灣人來大陸都是非法,所以才有餘光中的《鄉愁》。所以羅大佑的影響力因為地理因素的限制也打了折扣。雖然他足夠偉大,但好多經典的歌曲都是一些「陳貨」了,後來在大陸很受歡迎,可畢竟不會造成爆炸式的反響。
就像是Beyond今天有很多樂迷,也實實在在影響了大陸的一代人,但我相信肯定沒有橫空出世在香港開唱那時候更震撼吧,現在只能說「流行」,「很流行」,「相當流行」,但要達到鮑勃迪倫那種程度,必須得有爆炸式效果才行。也就是說得震撼,持續震撼,多年之後餘震還不斷。第三,羅大佑的相當一部分歌曲(最經典的當屬《亞細亞的孤兒》)都是針對台灣這個地方而寫的(個別針對香港,比如《皇后大道東》)。這樣就很難引起占身處大陸的那一代人的共鳴,也許我們壓根不知道,當時也並不關心台灣的過去是什麼樣子的,更無法切身感受到蔣經國時期台灣的巨大變化給當地人帶來的興奮、陣痛和迷惘。台灣和大陸本來就成長於不同的體系,政治環境完全不同,文化環境也大不相同。羅大佑對大陸那個年代的理解並不比一代代大陸人更深刻——很簡單,因為他和我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兩個環境中,孤立地成長。或許,對於我們來說,「1992年,鄧爺爺畫的那個圈」更加貼近我們吧(嚴肅點,別笑!!!)。。。說實話,崔健的《一無所有》才是真正屬於我們大陸那一代人的歌曲,所以,與其說羅大佑,倒不如說崔健是中國的鮑勃迪倫(其實也只有《一無所有》引起過那麼大爭議,有那麼大的影響)。
第四,這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和諧點說,言論自由的程度。很多歌曲寫得太真實了是要被封殺的哦,就比如當年的《一無所有》這樣被看出有所影射的歌曲。你在看看人鮑勃迪倫,敢說讓說才有可能說出有價值的話。
說點題外話,其實對於我們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特別是70後,80後這些現在社會的中堅力量,真正有「情懷」,能寄託我們真實情感的,我覺得不是搖滾,搖滾真正有影響力的其實只有崔健(我指的是歌詞和音樂給那一代人的震撼,如果你非說《北京北京》我也木辦法),真正包含我們思考和細膩情感的是那些低調的民謠吧。
沒辦法,我們的音樂發展還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們得承認我們確實沒有長期的音樂積澱,二三十年的發展對音樂來說,太不夠了,是絕對需要時間的積累,文化的積澱,和大師的爆發的。
羅大佑生不逢時,生不逢地,或許再過幾十年,我們中國會出現一個真正在世界占舉足輕重地位的音樂人,如果實在做不到,我相信也肯定會有一個真正的華語樂壇音樂巨人出現,用幾十首上百首經典,唱著我們14億人共同的迷惑,共同的希望,讓我們哭,讓我們笑,讓我們尊敬,更讓我們成長。谷歌還在中國的時候,谷歌音樂對羅大佑的評價里有一句是這樣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羅大佑的成就是不可超越的
現在可以回答了。缺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我研究過Bob Dylan,也寫過一學期他的paper,現在還留著他的黑膠唱片,我吉他上也寫著 this machine kills fascists(他的吉他上也是)。。。
Bob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所謂時勢造英雄,他的成功遠遠不僅限於音樂上題主有機會可以看看關於他的紀錄片(no direction home你會發現他雖然不承認,可確實是在人民心中有政治地位的,他本人也確實很個性,所以就被icon化了這就跟羅大佑完全不在統一層次上了(不是說誰強誰弱,真的是時勢造英雄)bob曾經被美國總統授勛,這件事就充分說明了區別,你唱歌唱再好美國總統也不會鳥你,可是你要是代表民意,或者作為思想先驅那就不同了,這就是他和羅的區別
1.中文沒有英文流行2.台灣人口太少3.羅橫空出世時,大陸的人們還在想辦法解決吃飯的問題,跟羅不在一個頻道
為什麼周三能做中國的鮑勃迪倫,而羅大佑不能? 羅大佑和周三相比有何差距?
自從鮑勃迪倫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感覺羅大佑也可以得個文學獎。
沒聽過迪倫就沒聽過,還非要拿來顯擺是什麼心態?炫耀自己的無知?
我們喜歡的是他們的音樂,而不是多牛逼的頭銜。比來比去真的沒意思(勿噴)
唱的是中文歌。
因為他是台灣人。
因為羅大佑嗓音還是不夠難聽……
羅大佑所處的語言文化環境使他客觀上沒有這個條件。另外,迪倫個人的才能幾乎是無可複製的,就算在西方,斯普林絲汀,湯姆維茨或是其他厲害的SONGWRITER也很少會被視為迪倫第二,因為這個第一(迪倫本人)和第二(其他人)差距太大,本身沒什麼意義去做此類比較。而且迪倫對幾乎所有SONGWRITER的影響力巨大,所以我們或許可以說,所有迪倫之後的SONGWRITER都是迪倫第二,羅大佑也可以被包括在內,畢竟他也深受迪倫影響。
推薦閱讀:
※《酒干倘賣無》這首歌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你和王菲的《紅豆》這首歌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故事呢?
※如何評價劉若英的《原來你也在這裡》這首歌?
※如何評價劉若英的《當愛在靠近》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