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利益哪個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更大?
這是一個辯題來著 挺有意思的 歡迎大家一同來探討這個辯題
這個問題我正好有點想法,先答了拋磚引玉一下。
在我的思維里,道德是利益分配的結果,然後又反作用於簡化利益分配。
在大自然里,弱肉強食,看見一頭懷孕的母鹿跑不快了幾頭獅子上去吃掉,這完全不會引發道德不快。而在人類感官里,曾經有一個很有趣的命題,為什麼吃豬肉的人會覺得吃狗肉不道德?
因為許多人已經建立起和狗之間的某種交流感,狗給大部分人帶來的情感撫慰比豬強,所以當其他人在吃狗的時候,這種代人性情感就出現了,自己的情緒被破壞其實就是一種利益受損,而為了維護自己情緒能繼續理性平和維持生活掌控,我們就動用個人的審判程序去審判對方,以達到正義快感彌補掉情緒破壞。一正一反,維護好自己的利益。
因為插隊的人損失了自己的時間,吸煙的人損害了自己的健康,劈腿的人侮辱了自己的情感信任甚至財富,。。。人通過不同的利益集團,發展了許多道德觀。利益集團的得利者越多,時間越長,這種道德觀就越堅固。
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前亂倫不僅是道德的,甚至是榮耀的。因為有錢有勢的雙方更希望血緣婚姻雙重保障彼此利益,而現在生育風險加大,血親利益逐漸被商業利益取代,損耗大過利益,所以亂倫也就不道德了。
而反過來,一旦道德強固,利益分配就方便了,因為我們可以不問為什麼直接進入怎麼樣了,穩固的道德就好像利益分配的綠色通道一樣,簡化了許多處理,道德給了個人利益集團的整體威嚴,讓個人在爭取利益的時候可以簡化時間,並給予一部分可能被誇大的精神支撐感。
道德也會有彼此矛盾的時候,到底是不給人口飯吃的城管不道德還是佔地不潔攤販不道德?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的情況有不同的判斷,甚至不同時候有不同判斷。因為我們分處很多個利益集團。
所以,支撐正向人際關係的,歸根到底,是我們是否目標一致,屬於同一個利益集團。「道德是利益分配的結果」這只是在某些人眼裡,在哲學家那裡,早已分出高下。我們之所以很多人會產生這種思想,大都受功利主義思想浸染,功利主義的核心是:只要將共同利益最大化的事情,他就是最道德的。為什麼呢?因為人歸根結底,我們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幸福。舉一個例子:當一群人的利益和個人利益相衝突時怎麼辦?功利主義的回答是,但之後到了康德那裡,功利主義者被批判得一無是處,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功利主義者只看到了事情的結果,而忽略了動機。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康德的定言命令,康德的定言命令表述為:「不論做什麼﹐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準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實踐理性批判》﹐第30頁)。康德還推出一條實踐原則﹕你的行動﹐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什麼意思?比如你去捐錢給災區,假如你想到的是幫助別人,你這個在康德那裡看來就是道德的,因為你捐錢的目的就是為了捐錢本身。假如你不是這個目的,而是為了藉此機會,增加你本人或者企業的名氣,則屬於不道德,因為在這裡,你把災區的人民當成了你揚名立萬的工具,而不是目的。但在功利主義者看來,無論你是什麼目的都不重要,你的結果是,讓全社會的福祉利益最大化了,所以你是道德的。這樣一看來,康德毫無疑問,站在更高點看問題。最後回答下你的問題,道德和利益哪個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更大?
在中國,功利主義者遍布的當下,當然是利益影響的更大,我看見過很多持有「辨證論」思想的人,他們判別一個事情的對與錯,基本上都圍繞著自身利益,而非道德本身。比如,同樣是拆房子,拆了別人的房子,就說「政府這是在規劃城市,個人當然要讓步了」,一旦拆到自己家的房子,就高舉「私人土地不容侵犯」的旗幟了。他們以為自己這是在辯證的看問題,事實上這根本不是什麼辨證論,而是以自我利益為中心。
另外,這個與你所在的圈子關係也比較大。受教育程度越高,讀書越廣越深,通常理想主義者情懷比較濃,這樣的圈子裡道德對人際關係的影響為大。但無論怎樣,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總的方向還是朝著純道德的方向在走,過去我們看到很多靠作假生存的企業,現在基本上都死掉,而留下來的,都是一些靠品牌和知名度,實實在在做事的企業。最後,我想以羅永浩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在理想主義和利益集團的鬥爭中,總是以理想集團的勝利告終正看這方面的書所以暫且回答下,給大家梳理一個理論框架。 題主問在人際關係中,為了更寬泛的討論我就暫且引申為人類社會,這個問題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公正二字。 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把正義理論分為兩類,一類就是自由主義或者更配合題主「利益」的概念我們可以把他引申為「功利主義至上原則」,意思很明顯就是在考量正義的時候始終把個人與集體的福利的最大化為目標而後者即集體利益最大化為第一原則,比如五十年前的中國,代表人物有邊沁密爾。再一類是原則主義,意思就是正義這一概念有些基礎而這些基礎是原則性的是先驗存在的,比如康德口中的「絕對命令」,這派的觀點基本上是保持個人權利維護個人尊嚴的。 具體而言,說下幾位代表人物對於正義的理論架構也算是對於題主問題的一種回答。
- 第一是邊沁,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樂總體上超過痛苦。應用到倫理學經典實驗「失控的電車」上,就是毫不猶豫的把火車轉向只有一個人的軌道,或者其變形實驗中就是毫不猶豫的把胖子推到軌道上擋住火車。毫不猶豫還自豪滿滿。(關於失控的電車及其變形有興趣的可以查下,非常好的具體化的倫理實驗)。
- 第二是密爾,他是邊沁理論的修補者但準確的說不能是功力主義至上者而是自由主義至上者,他的原則是「倘若不傷害到他人的話人們應該可以自由的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政府不能為了保護人們不受傷害而干涉個體的自由,或將大多數人關於怎樣更好的生活觀念強加於每個人」。算是個人利益與功利主義的一種調和。
- 然後是偉大的康德,苛刻的康德理論認為只有符合「絕對命令」的道德才算是正義的。他提出兩條有名的絕對命令,第一條是普遍法的準則,「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準則去行動」,意思就是我們應當僅僅依據那些我們可以使之毫無矛盾地普遍化的原則行動。比如自殺便不能算是一種道德,因為它不能普遍化,還有欺騙等。第二個是著名的「人非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意思就是我們在行為時不要總是將人,無論是自己本身還是他人僅僅當做一種手段而對待,而是要把他們看做一種目的加以對待。比如那句沒有目的之交友是最好的,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 最後羅爾斯,他的理論是假由無知之幕推導出的。他的公正原則有倆,一是「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該有一種平等的權利」,即如平等自由權。第二個具有創新,說「只有當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能夠有利於社會最不利者的利益時它們才是可被允許的」,此為差異原則。具體例子不講了,都太長。
以上就是關於正義幾位代表性人物的觀點,才疏學淺妄有此議錯誤之處還請教正。
利益是蛋糕,道德是吃相。
能做大蛋糕,吃相好看,群眾擁護,這兩個是有機融合的。我個人認為,其實道德也是一種利益,情感和思想上的利益,更加廣義上的利益
講道德也是為了獲得利益,當然這利益或許是未來的,也可能僅僅是精神快感
我猜:
你說的利益:物質利益,金錢房車包包等。你說的道德:某種精神利益,尊重愛護體諒他人之類。
當現實情況更需要物質利益(比如沒有這些錢就要餓死),那物質利益影響大。如果現實情況更需要非物質利益(比如億萬富翁但是孤獨空虛身邊充滿了爾虞我詐),這時候非物質利益(比如道德)影響更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畢竟世界的表象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把看不見摸不到的利益不叫利益,是不是從古至今的道德至上物質至
下的文化讓人們從心裡不敢承認。就像從前喜歡人一個想牽手接吻都是羞恥一樣,希望這個社會在繼續進步。壞蛋與英雄,自私與無私。任何故事裡壞蛋都是自私的,英雄都是無私的。你們支持利益主導人際關係就是支持「性本惡」理論。那麼有沒有可能一個無私的人或者一個人的道德標準是對其他所有人都有利的呢。所以人都以道德標準來要求別人,這是個悖論嗎?那道德跟公平的平衡點在哪呢?公平跟利益是不是又是相關聯的呢?不得而知﹉﹉﹉﹉﹉﹉﹉﹉﹉﹉﹉﹉﹉﹉﹉﹉﹉﹉﹉我甚至想到了高爾基的《丹柯》
道德也是利益(這裡的利益概念是擴大化的)的一部分,道德是表象,利益是根本。可以談的高尚,也可以談的庸俗。而且不同的問題要具體看待。對誰的影響更大,要從個人方面分析,思想,文化,生活習慣,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考量。
我很好奇如果我們從反面來辯證 該選擇什麼切入點 又該怎麼去掌握有利的一面
說到底道德的來源還是利益,這個整體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更大利益,就會出現什麼樣的道德
為什麼要把道德跟利益對立起來?
道德的本質就是「利他」。
利妻小是丈夫的德,
利朋友是朋友的德,利社會、客戶、員工、股東是企業家的德,如果連妻小的利益(哪怕是物質)都保證不了,談什麼道德?
如果連朋友的利益(哪怕是物質)都保證不了,談什麼道德?如果連社會、客戶、員工、股東的利益(哪怕是物質)都保證不了,談什麼道德?在人際關係中,能和朋友做到互惠互利(財富+精神),才是真正德的體現,
其他嘴上的仁義,大都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大難臨頭,總是會各自飛的。-推薦閱讀:
※奇葩說的賽制是不是相對於傳統的辯論賽制更加好?
※辯論隊伍中各個角色應該注重什麼?如何提高辯論技術?
※專業辯手在訓練的時候通常如何論證「月亮是方的」一類的辯題?
※如何證明自己說出來的客觀事實不是主觀的?
※如何評價《奇葩大會》與奇葩說第四季的馬劍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