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的階層在固化嗎?

社會現在的階層在固化中還是已經固化了?普通家庭的孩子自己努力還能上演屌絲逆襲嗎?現在20多歲的年輕人面對這個社會,應該變的是什麼,應該堅持的是什麼?

相關問題:為什麼和未成年人有關的職業,社會階層總是相對較低?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家裡的長輩,廣大50後和部分60後,都認識幾個以目前的身份高攀不上的熟人。

追根溯源,這些關係來自於當年的同學、鄰居、同事、戰友。但當初是一個階層的友人,經過幾十年,社會地位已經天壤之別了。

如果不是兩家人有什麼過硬的交情,這樣的跨階層舊交情,不會延續到下一代。而很多人也認為,自己這輩子是不會有另一個階層的朋友了。

當然,這僅能說明過去的幾十年,我國經歷了比較大的階層變動。

70年代末、80年代初,單位的小年輕晚上成群結隊的去局長 、廳長家「彙報思想」。一屋子人吹吹牛,看看領導家的19英寸東芝電視,其樂融融。大家不會覺得有哪裡不自然,也不會覺得經常往領導家裡跑的人是「官迷」。極端點的例子,省委書記在醫院住院,跟剛參加工作的小護士們侃大山說自己家裡收藏了許多奇石,邀請姑娘們在他出院後來家裡看。省委書記出院後,小護士們下班果然去參觀了,書記夫婦親自接待,如數家珍,好像護士們是去鄰居老者家串門。

現在,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甚至是私企,小官僚一個個架子大的……不這樣,怎麼能把自己和比自己窮的人區分開?後文細說。長輩單位有一個老局長,把糟糠妻帶進城了。老太太沒啥文化,但是特別喜歡孩子。半個職工家屬院的雙職工子女,不管爸媽是幹部還是工人,都是她帶大的。一個月收五塊錢伙食費。

這些說明了什麼呢?說明當時的階層比較扁平。至少在一個「圈子」里,是比較扁平的。當然,不是一個圈子,比如說醬菜廠之於市政府,北京之於新疆,城市之於農村,圈子和圈子之間,差距是很大的。

我們目前目睹到的階層上升通道日益狹窄,實際上是一個扁平的社會在近三十年間急速的分層,而後趨穩的過程。社會急速分層的時候,每個人的社會地位都可能變化。普通的機關幹部的兒子,考上北大,走上了國家領導人崗位;他下鄉插隊時的鄉親,可以吹噓自己在中南海有熟人。過去的「官二代」,原本以為躲過下鄉插隊,能在父輩安排的國企待一輩子,沒想到遇上了下崗潮。過去玩在一起的發小,可能因為有人考上了大學,有人下海經商,多年後不在同一個階層。

這些現象與其說是階層固化,不如說是社會趨於穩定。至於對階層固化的焦慮,是精神小資們泛化焦慮的一部分。

首先,中國哪來的真小資?自稱中產,你有啥產?掌握生產資料嘛?你的「產」是五十歲還清貸款的學區房?還是四十五歲時在老闆眼中如同大型不可燃垃圾的電腦打字員兼電話接聽員工作?還是滿倉的中國神車?小資及圍繞小資的一系列概念,包括鳳凰男等參照系,都是精神小資把自己和比自己窮的人區分開的發明。圍繞這些發明,產生了一系列亞文化產品。比如說這個:為什麼中國的大學宿舍環境比美國一百年前還要差?

大學生,就應該是社會中產的一部分,只有中產階級才有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改變社會的勇氣。

你們也配。給你們點暗示讓你們覺得房價要做俯卧撐,從小區對面要修醫院、PX工廠、變壓器、基站,到羅斯柴爾德拿黑錢買房,拉高房價後去境外機構抵押貸款達到出逃,讓精神小資們接盤——你們的神經質就發展成精神病了。自由的大半輩子為了小崽子過著高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活,其實兩代人沒啥差別。這又算哪門子改變社會?就是讓小區里沒修變壓器。要不然精神小資恨房價,覺得沒有房地產過熱,自己就能上天了。

沒有房地產過熱可怎麼行啊?全套的冰箱彩電洗衣機家電一套能有十萬塊錢?幾年一換?汽車買了還要佔馬路,政府醞釀限號。給精神小資們留著錢,過了幾代苦日子已經習慣了的他們根本不能拉動內需,最後還是拿去買進口奶粉,支持紐西蘭農村發展
了。所以還是救國產業大地產好啊,能給農民工一天發兩三百塊錢。結婚後不能跟父母同住、不買房子就沒法繁殖交配,都是精神小資的矯情。不收這群人的愛國城市化稅收誰的啊?哪來的地鐵、高架和4050人員的低保啊。

不過精神小資上天會怎樣?自然是自己一向描繪的,過的如同美國百萬富翁一樣生活的美國中產階層。外國的中產,是天朝精神小資共有的迷夢,通過繪製一個不真實的洋中產,表達自己以中人之姿的能力應該得到想像力邊際的美好生活的願望。可能嘛?也就是夢一夢吧,省得國家號召了。

為啥天朝的精神小資們這麼嘚瑟呢?因為他們多是苦出身。窮人乍富、五心不定、患得患失,必須要用笑話窮人——也就是自己出身的方式給自己壯壯膽。以至於網上眾人回憶的「我爺爺是地主」流派的「祖上闊過」,被共產黨沒收的土地能有幾個中國。精神小資們的飢餓記憶太清晰,很怕退回去,畢竟今時的階層上升管道不如往日了。自然,伴隨這種窮人乍富心態的「變心板」表現,把自己想像中的一切阻礙自己上行的原因歸因為超自然力量並詛咒之,也是這種焦慮的一部分。這就是精神小資們的階級固化焦慮。

自己往上爬的時候要喊「公平」,各種反對各種二代。自己有了孩子不照樣想把最好的給他?包括自己的一切財產和社會地位、關係?從對進口奶粉的非理性迷信上就可以看得出,精神小資是可以跟「我爸是李剛」的他爸爸們相互理解的。


從別人家的孩子們說起:教育與社會階級的自我再生產

這是一個眼球時代,「名校,顏值高,

學霸,錢」等一系列身份標籤被媒體們肆無忌憚地翻炒和濫用。 那些別人家孩子們的故事總是千篇一律。按武俠的說法,他們是骨骼精奇,從小打通任督二脈,一路開著外掛闖蕩江湖。他們總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在「玩」中輕鬆進入世界名校。

他們距離成為世俗所謂的人生贏家也許就差一個迎娶白富美(或高帥富)以及出任CEO了。

觀眾們總是孜孜不倦地消化這些千篇一律的故事。

有的讀得津津有味,高潮迭起;有的讀得捶胸頓足, 妄自菲薄;有的讀得咬牙切齒,恨天不公。最近,紅遍朋友圈和各大媒體的杭州哈佛女孩的故事又激起了社會對這一現象的討論。

但是,在那些討論中,很少有媒體或者大眾會去思考這些別人家孩子們屢屢在教育上取得成功背後的根本的社會結構性原因。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Felix Bourdieu 給出了什麼樣的社會學解讀。如果說在自然科學的領域中雄心勃勃的科學家們比如愛因斯坦試圖尋找一種萬有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來闡述自然界的本質,布迪厄提出的場域理論可以說是對人文科學版萬有理論的一種嘗試。

在人文科學的學術研究中,場域理論被廣泛地應用於人類社會實踐的分析中。

在本文中,榴槤君將應用簡化通俗版的場域理論來分析這一社會現象。

布迪厄簡介:

皮埃爾·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當代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論批評家,法蘭西學院唯一的社會學教授,和英國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德國的哈貝馬斯(Jurgen Harbermas)被認為是當代歐洲社會學界的三傑。

PS: 布迪厄生前是榴槤君導師Thompson的好友,也是我最愛的學者之一。

什麼是場域理論?

場域理論主要由三個核心概念構成,場域

(field),資本 (capital),慣習(habitus)。

什麼是場域?

布迪厄認為,人類社會是由無數個場域構成。為方便理解,可以把一個場域想像成一個籃球場。每個場域有它特定的遊戲規則和玩家們。

與籃球場不同的是,在社會的場域中,規則並不是那麼明確。玩家們需要自己摸索和感覺那些場域中的潛規則來進行遊戲。比如在教育所屬的場域中,主要玩家們由來自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學生,教師,家長等等相關人士組成。他們相互競爭來求得最大化地取得場域中有限的資源,比如名校資源。

場域的規則是相對固定的,但是也可能由於外來衝擊而改變。例如,政治因素,由於改革開放後顯著的政策改變, 1978年前中國的教育場域規則和1978後的很不相同。再比如科技因素,互聯網的衝擊也在改變教育場域的規則。

什麼是資本?

布迪厄對資本的定義不局限於傳統上經濟意義的資本,比如金錢,不動產等等。對他來說,資本是廣義的和多元化的,可以是文化性的,社會性的,象徵性的等等。比如一個人會彈鋼琴和讀莎士比亞,他就比不會的人多了一些文化資本。再比如,一個人,他擁有強大的社會關係和政治資本,他就比那些小老百姓多了社會資本和象徵性資本。除了經濟資本,其他屬性資本的傳遞與獲取也需要長時間的培養。

不同屬性的資本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但這種轉化往往不是瞬間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比如,擁有更多經濟資本的人可能供孩子去國外名校留學,從小學習藝術來讓下一代獲得更多文化資本。

每個場域中的玩家們都擁有著不同量和質的資本,而這決定了他們在這個遊戲中的地位和玩法。

什麼是慣習?

就如之前所說,每個場域中都有一定的潛規則。慣習是那些潛規則的內在化。

誰擁有最多符合這個場域的慣習誰就玩得最好。慣習與習慣的區別是習慣是個體性德,而慣習是社會性的。慣習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感覺。就像我們所說的打遊戲的手感,你只知道感覺告訴該這麼做能勝利,卻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往往把那些慣習當成是天賦而忘記了他們其實是我們後天通過在場域的遊戲中不斷摸索培養出來的。

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博大精深,上述只是一個非常粗糙的簡介,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好好拿起他的書讀一讀。

應用場域理論: 教育與社會階級的自我再生產

就如上述所提,教育是一個很宏大的社會場域,有無數的玩家。

它的規則也在不斷地改變。在這個場域中,毫無疑問,父母是一個很重要的玩家群體。他們連接著其他的玩家們(學生,教師等等)。在這個場域中,文化資本相比於其他資本來說更為重要,因為其本身是文化資本與其他資本相互轉換的重要渠道。

在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父母們的文化資本不斷地通過培養孩子慣習的形式來傳遞給下一代,如說話方式如口音,思考方式,特定的行為方式等等。我們常說的教養也是慣習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他們其他形式的資本讓他們能夠通過社會渠道增加孩子的文化資本,比如上培訓班,出國遊學,動手科學實踐等等。擁有大量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的土豪家長們可以通過這一渠道來彌補其本身文化資本的不足。

當然,除了家庭教育,學校也是孩子們獲取文化資本的重要場所。然而,父母的資本擁有量往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孩子所去的學校。

父母的資本量越多越豐富,孩子能獲取的文化資本就越多越豐富。而孩子們的文化資本越多越豐富,就越能適應教育這個場域的規則,去越好的學校,特別是國外那些注重學生全方面素質的名校。現在隨著素質化教育的發展,

這一趨勢在國內也更加明顯。

不同形式的資本通過教育一代代中不斷地繼承與循環。往往那些錄取世界名校的孩子們本身也來自社會的精英階級,其父母相比於普通家長擁有更多的文化,經濟,社會及象徵資本。由於教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孩子將來所處的社會階級,這種現象造成了社會階級的固化與自我再生產。社會的階級越發展越穩定,這一趨勢越明顯。也就是說

現在的中國比1978年的中國要明顯,現在的美國要比現在的中國明顯。據哈佛大學招生辦統計,2014年其60%錄取的美國學生是來自全國收入前10%的精英家庭。在中國,儘管農村學生所佔的在校大學生總人數逐年提高,到2012年達到了59.1%, 重點大學的農村學生人數在逐漸降低,到2012年降到了不到20%。當然這裡說的是大的趨勢,也有小部分學生憑藉天賦和自身努力,突破本身資源的限制,進入精英教育。

那些「別人家的孩子們」絕大多數來說並不比普通人聰明多少,他們的成功離不開父母各種資本的支持。他們只是擁有更多適合教育這一場域的資本和慣習, 而這讓他們在這場遊戲中很會「玩」,玩得如魚得水。

參考書目: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 (Ed.)

(1986)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p.241-258

Bourdieu, P.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Press: Cambridge

-----------------

語言學習筆記見微信公眾號 瀟峰學長,ID:xuxiaofeng600。

回復 語言學習筆記即可獲得。

專註語言,效率,閱讀,追求真知,一周一更,讓每一篇擲地有聲。


寫在最前面:

任何將「人」作為完全獨立的個體的想法都是幼稚而不負責任的,每個人,從很大程度來說,都是一棵大樹(家族樹、基因樹、文化基因樹、社會關係樹)的一個節點,ta能長出多少枝葉,取決於ta自身的情況,但也相當一定程度上取決於ta身下這棵樹的生長狀況。

可能是長文,預警。

題主提了三個問題:階級是否在固化;「普通人」有無可能「出人頭地」;現在的年輕人該怎麼做?

問題問的很好,簡單的說就是「是不是;行不行;怎麼辦」,下面就針對三個問題逐一回答:

一、中國的社會階層正在發生固化

正如幾個高票回答所說,階級分層是常態。中國目前正在自然地完成現代社會的階級分層。每當社會出現不均的時候,獲得了較多資源的自然而然會為自己的後代鞏固所獲得的資源,並給其提更多的發展可能。

而階級分層實際上並不可怕,假使中國可以完成未來如日本,哪怕是美國社會形式的社會分層,那就算是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了,怕就怕,中國將來會進入另外一個比較畸形的社會分層狀態,下文會具體描述。

既然提到了美國、日本。我們就先談一這兩個國家的階級固化:

先說美國:

美國是典型的三層社會,頂層精英、中層中產、下層平民,三者在社會中的分工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精英是決策者,受過「精英教育」,決定社會資源的分配,同時也掌握著相當比例的各類社會資源;中產大多從事「智力密集型」勞動,或者說可以稱為「白領」,一般受到過高等教育,有穩定、相對豐厚的收入,然而並不掌握多少社會資源;平民多從事「技能密集型」勞動,比如卡車司機、電工、清潔工,一般接受的是「職業教育」,他們也有相對穩定、充足的收入。

一般來說,下面兩層向頂層的流動機會不大,其原因是頂層精英把持著他們從出生到死亡使用的所有社會資源,衣食住行自不必說,我們以教育為例,美國的教育里有一整套小學到大學的「私立體系」,其不僅僅是一套教育服務,而是一個圈子從小的養成,也就是說,從孩提時代開始,精英們就基本上僅僅生活於精英層自己的圈子,從小學到大學,到就職走向社會。成家立業之後,會繼續將這一套東西傳遞給下一代。精英層的繼承並不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繼承,而是整個圈子的世襲,或者整個階級的世襲。

相對來說,中層進入精英層比下層進入精英層要容易一些,但是由於精英層把持著整個精英層的教育資源,下邊兩層進入頂層的唯一方式就是「開掛」,要麼是個人能力開掛,要麼是機遇開掛,總之都是小概率事件。只不過中產家庭的社會經濟基礎相對強於下層,教育觀念也相對積極,因而開掛的概率相對大一點。

中下層之間的流動相對容易,一般來說,下層的孩子只要好好讀書,上個大學,哪怕是社區大學,基本上就有可能可以成為中產。

但就統計意義來說,三個階層之間的流動性不大。

再來說說日本:

日本與美國的不同之處在於精英層並不那麼固化。日本整體的社會資源分配的更為平均,相對美國而言,並沒有那麼明確的精英、中產的分層。

或者說,日本的中產到精英之間基本是連續過渡,而不是階級性的斷崖。這一方面源於日本的教育體系中,頂層教育資源並不由精英群體把持。如果說美國的頂尖私立中小學、到常春藤都是精英層的私塾,那麼日本的頂尖教育資源中,相當一部分具有公立屬性,也就是說,其是面向公眾的。比如日本最頂尖的高等教育資源,七所國立大學,都是公立。而東亞儒家社會的入世理念使得相當一部分中產出身的民眾可以通過努力,爭取到國家頂尖的教育資源,從而進入所謂的「精英層」。

另一方面,日本的中產與下層之間的鴻溝也更曖昧,相對於美國的階級式斷崖,日本中產到下層之間基本也是過渡性的,下層進入中產的可能性並不低。

實際上日本並不太存在美國那麼鮮明的下層和精英,基本上來說,日本人生活在一個「集體的私有體系中」,絕大多數人的身份都是「會社員」,而只要成為「會社員」,基本上就能保證基本的生活、教育資源,也就是「中產階級」。

相對美國而言,日本的社會更為平均,但是階級的曖昧使得社會活力不如美國。不過就算如此,也必須承認,日本的社會階層分化比美國要弱很多,是一個資源分配更為平均的社會。

回到中國,中國在未來,並不太可能形成日本那樣的社會形態。但就算是能夠自然分化成美國那樣的社會形態,也是十分不錯的。其中的關鍵不在於社會階層的固化,而在於這個社會可以給下層、中層(主要是下層)提供怎樣的生活保障。

注意,之前提到美國的社會分層的時候,答主用的是「下層」,而不是「底層」,說的是「技能密集型」勞動者,而不是「體力密集型」勞動者。也就是說,在相對發達的社會形態當中,所謂的下層應該是「技工」,而不是「賣苦力的」。下層也是要接受嚴格的教育,接受技能密集型的嚴格的職業教育。

實際上,除了精英階層裡面的頂層有產者以外,其它人群都以販賣自身勞動價值為生。只不過有的人偏於知識,而有的人偏於技能;這兩方面都需要智力活動作為支持,只不過需要運用不同方面的智力。而無論是進行知識勞動、還是技能勞動,其都應該先經歷必要的有針對性的教育。而只要是完成了相應的教育,成為合格的知識、技能勞動者,就值得享有相應的工作機會與收入。

如果社會完成這樣的分化,雖然社會流動性並不盡人意,但實際上各個階層的人群其實都有穩定的收入、生活。頂層自不必說,中產不必疲於奔命,而下層也有並不怎麼低於中產的生活質量。

中國的現狀與這一目標還相差比較遠。中國現在缺乏大量的「下層」,當談到中國的社會分層的時候,我們更多用到的是「底層」,而非「下層」。而中國現在所謂的底層,與發達國家的「下層」不同的是,中國的底層不是受過嚴格職業教育的「技能密集型」勞動者,而是沒有完成完整社會教育的「體力密集型」勞動者,這部分人群以「農民、農民工」為主。

中國社會現在更嚴重的問題,不是社會階級的固化,而是潛在的國家的分層。

社會階級的固化大家並不陌生,前文也談了很多,這裡需要重點談一下「國家的分層」。其實相信不少人已經注意到了,中國目前相對發達的地區的發展前景普遍比欠發達地區要好,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越發達的地區將來變得更為發達的可能性越大。具體來說,我們把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直轄市(津、渝)、強二線城市(杭、蓉、寧、漢、長)、計劃單列市、長三角、珠三角、沿海地區(魯、蘇、浙、閩、粵)放在一起,這些城市和地區儼然成為了「first tier China」,即第一層中國。這一層中國在一步一步向前走。其不僅代表了中國現在最發達的一面,也是中國未來最有潛力的代表。

反觀中國相對落後的地區,其發展前景往往是比較悲觀的。而其所導致的一大結果就是越發達的地方越發達,最終邁入中等發達國家,乃至發達國家的水平。與此同時,社會階級會進行固化,發達地區的社會形成與美國相似的形態,社會分化為頂層、中層、下層;而相對落後的地區發展緩慢,同時也完成社會分化,分化成「頂層、中層、底層」的社會形態。

可以說,「頂層、中層、底層」這樣的階級固化,是大多數人所擔憂的,然而題主在這裡所擔憂的是,中國的社會並不會整體性的分成「頂中底」三個階層,而是先橫向分裂成發達社會與非發達社會這兩個「社會」,然後在各自社會的內部,完成各自特徵的社會階層分化。

這一局面的發生,比階級固化更為可怕,其意味著,中國從社會層面上形成了「國家的分裂」。「發達」的那一部分里,中層作為社會的主要人口構成,沒有太大的生活壓力,而下層也有較好的生活保障,頂層會盡自己社會階層的社會責任,社會呈棗弧形;不發達的那一部分里,中層疲於奔命,大量的底層沒有良好的生活保障,頂層僅僅是社會資源的壟斷者,社會呈金字塔形。

這似乎是天方夜譚,但是仔細考慮一下,中國現在已經開始有這個勢頭。所有的資源、相對有前景的產業基本全集中在以上提到的地區,而這些地區本身社會制度的建設,民眾思想都更加開化,先進。如果未來優秀資源進一步集中,積極的力量、希望也進一步集中的話,這些地區的發展將是從硬到軟的全面提升。

而反觀落後的地區,基本面臨的都是產業落後、體制僵化、民眾思想保守、人口流失嚴重等問題。如果沒有強大外力介入,這些地區自然發展的速度是緩慢的,甚至有衰退的危險(東三省)。

打破中國社會的二元化其實是更為重要的,如果中國可以盡最大程度作為一個整體發展,那麼從長遠來看,有希望發展成介於美國與日本之間的一種社會分層狀態:

中國理想的社會分層狀態:

精英層到中產:類似於日本,不會產生像美國那樣的精英、中產斷層。

中國與日本相似,是儒家文化國家。作為這一文化的宗主國,其入世傾向甚至比日本更重。而中國教育的頂尖、優秀資源在未來還是很大程度對中產開放的。其原因在於國家體制與東亞集體文化的特性使得中國的資產階級永遠不會形成西方的知識精英、資本精英一體化的社會形式。

中國目前還沒有可以入目的優秀私立高等院校,別說頂尖的高等教育資源,就是上層的高等教育資源都完全是公有的。而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中國社會的發展,會使得出國留學的熱潮降低,(類似於日本),當精英們不再熱衷於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時候,國內有可能形成像日本一樣從幼兒園到大學的一整套精英教育體系,但同樣的,頂尖公立大學依舊壟斷國家相當一部分的頂尖教育資源,而這一部分資源是面向中產開放的,中產出身的孩子完全可以通過接受頂尖教育資源得到社會階級的提升。

中產到下層:類似於美國,有相當數量的下層群體,但是與中產之間的界線並不明顯。

這是中國的目標,將現有的大量沒有完成教育的「底層」體力密集勞動者,轉變為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下層」技能密集勞動者。而這一部分人並不會世襲自己下層的身份,在傳統的入世思想下,所謂的下層與中產是流動自如的,一個人成為技能勞動者或是知識型勞動者只取決於自己的個人願望。

中國不太可能形成日本那樣下層數量極少的社會形態,原因在於中國基本沒有可能形成日本的「會社」式社會。

中國現階段的社會分層

剛才提到的,是理想的社會分層。而中國現階段的分層卻絕對不能簡簡單單的進行「頂中底」,或者「頂中下」三分。其原因在於中國現在太大,地區之間發展呈階梯式。簡單來說,中國社會現階段的分層,根本不是三個層次可以分清楚的。

這也就涉及到題主的第二個問題,普通青年可不可以完成逆襲。

二、就現階段而言,穩定的社會階層還沒形成,並且每個階層也都還在發展

首先我們先好好說說題主所謂的「普通家庭」這個詞。

什麼叫普通?

我覺得普通是一個很曖昧的辭彙。絕大多數人都說自己是普通人,但是一個普通和另一個普通之間可能差了三千世界。北京、上海裡面的「普通中產家庭」很有可能有著八位數的不動產,而很多「普通」的農村家庭還要為幾千塊錢的大學學費發愁。

所以說,並沒有「普通」這一說。每個人永遠最好不跟別人比,只能跟自己比。

人生而平等嗎?這要看怎麼解讀這個平等。從其發展的絕對值而言,肯定是不平等的,但是就發展的權利而言,是平等的。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平等地擁有和自己比較的權利。

在美國這樣社會階層已經固化的國家,不同階級的嬰兒以大概率成長為本階級的成人,之後過著本階級的「安生日子」;但無論他們出生在哪個階級,他們基本上不會比他們父母那輩過得好多少,這與階級固化無關,而是因為社會經濟已經發展到發達穩定的階段。

而在中國,先不提社會階級還沒有固定,每個階級的生活品質,(除了頂層的富人),還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也就是說,在發達國家,打破階級壁才可以獲得生活水平的大發展,而在現在的中國,你不必打破階級壁,只要跟著國家的發展走,你的生活就可以隨著得到發展。

城鎮化與中產、下層的形成

中國現在的中產隊伍還在不斷壯大,中產階級還沒有形成。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大量的農村人口開始城鎮化,其中的一部分成為了智力密集型的勞動者,從而漸漸演變成現在的中產階級。這一部分人基本上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屬於從鄉鎮乃至農村考進城裡的。這個過程現在還在發生,只不過相對來說愈發的緩慢。一方面是由於城市教育資源的集中使得基層的基礎教育水平相對來講越來越弱勢,基層學子的競爭力逐漸降低;另外一方面也是由於城市愈發飽和,「人滿為患」。

這裡就涉及到所謂的寒門貴子問題。現如今寒門難出貴子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其原因是本質性的:先從寒門出來的「貴子」們,成為了現在的寒門再出貴子的阻礙。

答主在北京長大,當年初中、高中均就讀於北京一所市重點中學,我當時調查過班上同學的家庭來源,發現家裡是北京的(父母都是北京的)不超過10%。而基本上有一半以上的同學,父母都不是北京人。很多同學過年的時候,父母會帶著他們回「老家」,他們的祖輩很多都還在很基層的地方,而他們的父輩,包括家裡其他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之類的卻從基層走了出來。這些同學的父輩們,有的來自地方上的小縣城,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也就是說,在過去的三十年里,有相當一部分上一代的「寒門貴子」們在大城市裡安了家,然後他們的孩子們擠佔了這些城市的資源。

那麼現在留在基層(農村)的孩子呢,他們的父母沒有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複雜的,但是至少不能否認的是,在30年前的時候,大家的機會是相對均等的。為什麼有的人出來了,有的人沒出來呢?

這裡有一個可能比較得罪人的結論:能出來的,在這三四十年里差不多都出來了。剩下來的,就是靠自己的力氣很難出來的,他們是現在社會的底層,他們中的一部分現在已經開始了「世襲底層」的趨勢:即父母以農民工的身份進城務工,子女作為留守兒童既無法的到城市裡面良好的基礎教育,同時缺失家庭教育,結果就是無法完成社會的基本教育,從而又只能出來打工,世襲罔替。

這一部分人沒有成為「技能密集型」的勞動者,而還停留在「體力密集型」的勞動者的階段。他們沒有相對穩定的工作,以農民工的身份遊離與城市與農村之間。他們無法成為下層,而只能生活在底層。如果國家沒有政策上特殊扶持,那麼他們很可能就會生活在世襲農民,或者世襲農民工這樣一個底層階級中。這是國家需要集中解決的問題,需要頂層設計,與個體自身的努力無關。

你屬於上述這一階層嗎?

如果不屬於這一階層,說明你屬於城鎮人口,說明你已經進入廣義上的中產階級。不是說只有一線城市裡那些光鮮的白領才屬於中產階級,在中國,只要走出了鄉村基層的困境,基本上都可以算是廣義上的中產階級。在這個階層里,你真的不需要費太多勁,無非是把腦袋綁到褲腰帶上,一門心思好好乾就行了,畢竟,這個階層里的人是有機遇的。這個階層作為一個整體,是隨著國家的發展在發展的。

我不知道題主說的屌絲逆襲指的是什麼,如果說想成為馬雲或者王健林,那大家都知道,這是小概率事件。不過我覺得中國從現在到未來,中產到精英之間是不存在障壁的,也就是說,只要你不是在社會底層,就有往上走的希望,上不封頂。

三、該怎麼做

二十多歲,剛剛進入職場,我覺得只要好好乾,什麼東西還是慢慢都會有的。除了一線與個別二線(杭州),我覺得中國的絕大多數城市還沒有到怎麼努力也買不起房,怎麼努力也留不下來的程度。我們就拿20-35歲這個階段的發展來說,這個階段基本上是每個人確定事業、成立家庭的年齡,除了個人的自身發展以外,很多人也為現在高昂的教育成本發愁,這也就是所謂的中國中產的一部分焦慮。

然而中國的城市(那些可以給你買房壓力的城市)基礎教育實際上是在不斷發展的,近二十年內會有明顯的提升。這些從現在的高考改革就可以看出端倪。目前的高考改革明顯有力於教育資源本來就很豐富的大城市,而最無益於農村基層。所以如果作為想在大城市打拚的年輕人,其實應該對未來子女的教育安心才對。在相對發達的地區(以北京為例),教育應試性在過去五年里已經開始極速降低,電視劇小別離裡面呈現出的那些基本矛盾,對於相對發達的地區而言,實際上已經屬於即將過去的一個時代。

所以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還是要盡量往發達的地區走,不一定要在一線城市,很多二線城市,沿海發達地區也是很好的選擇。這對於個人發展和下一代的發展都是有絕對好處的。比如很多內陸地區的同學,不一定非要跑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到長沙、武漢、成都都是很不錯的。

之後就是對教育的重視,中產階級的相對優勢就是對教育的重視。中國和日本一樣,很難形成西方那樣,精英階層把握所有頂尖、優質教育資源的情況。所以只要適度把握住子女的教育,還是很有希望將孩子往上送一個台階的。

同時在20-30歲這個階段,還是要進行學習的,因為就算是步入職場,這個年齡畢竟是人生中最適合學習的一個年齡段。而在職場中的學習,不同於學校裡面的學習,其更具有針對性。多考取資格證,精進自己在職業上的能力和業務水平,也是對自己的發展極為重要的。

還有一個就是千萬不要和別人比較,特別是不要和自己差著太遠的那些階層比較。太往下的自然不會去看,太往上的也只看得見外面的光鮮,很難看到他們承受的責任和壓力。

中國現在離三層社會還很遠,還基本是一個十幾層,甚至幾十層的社會。除了幾個頂級的一兩層以外,剩下的都還在往前跑。所以就算要比較,也只要看看在自己上面那一層就好了,這樣的話既有追趕的動力,也沒有不會產生太多的嫉妒心。

總體上來說就是要有信心、好好乾、別放棄。這裡的放棄指的不是離開一座城市,或者離開一個崗位,而是丟棄向上發展的希望。


改革開放30年,將近40年了。

中國這段時間裡面,階級流動發生了一個巨大的提升。

然而近幾年開始階級慢慢地開始固化了。

階級固化是歷史常態,流動性強才是特殊時期。

相對而言,中國的階層流動目前來說還是要比歐美高的。

但已經不是很高的。

普遍出現的問題就是階層的撕裂。

先聊頂層。

一般社會階層最高的一批家庭。

首先,孩子出生了之後,會有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等著他。

嗯,一般來說,就是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譬如非常貴的國際學校。

一年幾十萬學費那種。

然後出國留學。

直接甩開中國高考。

因為中國的高考的競爭實在是太大了。

人口太多,這沒辦法,而最好的大學資源也少。

所有階層的人都在搶這些資源。

這就是造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

所以送出國讀,第一是享受世界的優質資源,第二是減小競爭壓力。

當然,還有很多家庭,把孩子從初中可能就送出國了。

譬如像王思聰這種就是典型。

就是從小被好的物質條件堆出來。

一般來說,這些人,一旦畢了業。

要麼出國移民了,要麼在外企500強里,要麼就是回家接班,做生意的做生意,當官的當官。

還有的其他的可能去搞學術、搞藝術,搞創業,搞公益這些本身就需要資本的東西。

總之,最差也差不了哪去,只要父母的資源處於頂級的,那麼給孩子能帶來的便利就是巨大的。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二代愛去金融、或者國企。

因為這兩個地方資源很重要。

總之走到哪裡都是個高富帥或者白富美。

即使最差的,好吃懶做的那種。也能去安個事業單位,好一點的國企裡面做穩定的工作。

再看看中層。

可能由於我屬於這個階層比較偏下的家庭出生。

我周圍的人有稍微好點的,有稍微差點的,說說我觀察到的現象吧。

基本上這個階層想要出人頭地。(少數偏才、怪才、大牛除外)

真的只能玩命學習。

我看到比較不錯的,學習好的,依然可以自己考到國外著名的大學。

有去德國的,有去美國的,有去加拿大,去北歐的的都是自己從小成績好,然後上了中國的名牌大學。

然後研究生再申請出國,或者本科就分到好單位了。

也一樣,最好能移民,其次要麼就去世界五百強打工。

這就是最好的歸屬了。

但是大部分中層的孩子還是很慘的。

因為畢竟985·211的學校就那麼多。

然而大部分都是二本,三本出來的。

現在這個社會,好的工作幾乎都被985·211搶完了,企業明確校招就只在這些名校招。

所以,只要成績不是非常拔尖,沒有進名牌大學,中層的孩子有很大的幾率會發生階層滑落。

就是譬如去干一些沒有發展空間、工作內容重複、可被替代度高的白領工作,然後等著40歲的時候,被新的一批年輕人取代。

之後就可能開始失業,由於沒有什麼太強的專業技能,只能流落到體力活。

當然不是說,大學擴招根本毫無價值。

只是說能往上持續發展的概率要比名牌大學的少太多了。

畢竟好的工作機會有限,而大企業普遍傾向於從最好的大學開始挑。

最後看看底層。

底層人民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

由於經濟和觀念的問題,讓大部分工農孩子幾乎在中學就輟學了。

然後直接流落到各大工廠里,或者低端服務業,或者直接就搞農業。

北大和清華的農村出來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雖然他們很努力,很用功。

但家庭沒有經濟條件讓他們去好學校,只能去一些差學校。

雖然也有比較好的公立學校,但資源本來少,還要和中層和高層的競爭,讓他們有點力不從心。

家庭目前的讀書無用論的觀念隨著大學擴招的問題變得越來越普遍。

因為大部分家庭看到二本三本出來的農村孩子,可能還不如初中畢業出去打工的強。

所以對大學很多直接就放棄了。

真的能夠拼進名牌大學的,或者進了名牌大學還有機會出國留學的,越來越少。

這就是底層人民目前面臨的比其他兩個階層相對更困難的上升。

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底層家庭來說,教育這個唯一靠譜的上升通道,可能都不太適合了。

也就是說這一代的底層年輕人,慢慢地,將不會像上一代那樣具有那麼高的階層流動性。

直接從底層一躍到頂層,成為鳳凰男鳳凰女等。

大部分的他們,就一輩子很難再跨越那個階層。

當然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講。

階層的穩定性本身就是社會穩定性的一部分。

階層流動性太強,往往社會的動蕩就非常大。

但有個適中的上升通道就好。

只是稍微不公平的地方在於,對底層的教育資源的匱乏,是目前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偏遠地區的農村,大部分好的老師肯定不願去,可能都是幾個老師把所有科目去教完。

最近報道的新聞。

譬如剛報道的大學生,因為學費被騙了,就自殺了的。

大概被騙了還不到1萬元,就自殺了。

很多人評論居然會為了這點錢去自殺。

從這已經就反應出了,底層人民和中層甚至上層的割裂。

其他階層是無法理解這種現象的。

對於底層家庭來說,那個錢意味著多大的壓力,這是我們不處於那個環境很難理解的。

因為物質基礎不同。

甚至連所處的時代都不同。

典型的北上廣深這幾個城市。

果單獨拿來看GDP要麼超過香港、新加坡、要麼都至少持平。

這幾個城市,和其他的三線以下的城市比,就像是中國的發達國家一樣的存在。反之後者就是落後國家,農村就跟部落似的。

可以說中國的不同的階層可能還處於不同的時代。

有的在工業時代,有的在信息時代,有的還在農業時代的末端。

就即使是北京這樣的城市,依然是階層分明。

有一本書剛得了雨果獎叫《北京摺疊》。

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創作的中短篇小說。該小說創造了一個更極端的類似情景,書里的北京不知年月,大概在 22 世紀,空間分為三層,不同的人佔據了不同的空間,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著每個 48 小時周期。

最上層的人時間最多,下層的人時間都獻給了生存,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了,生活在社會的邊緣。

最近美國大選為什麼川普能夠得到那麼高的呼聲。

其實也是因為他代表了很多底層人民的利益。

幫他們把心聲說了出來。

雖然是一個國家上層精英,幾乎和底層的很多利益是對立的。

所以很多政策是有不同偏向的。

包括這次英國公投脫歐的問題。

就看得出來,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和教育程度低的偏低的人群的撕裂。

他們的利益完全不同。

頂層越來越無法理解下面的階層了。

陽光下沒有新鮮事。

下面貼幾段話。

一切鬥爭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 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

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並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鬥爭形式代替了舊的。

但是,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但是,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佔有的最後而又完備的表現。

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消滅家庭!連極端的激進派也對共產黨人的這種可恥的意圖表示憤慨。

現代的、資產階級的家庭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呢?是建立在資本上面,建立在私人發財上面的。這種家庭只是在資產階級那裡才以充分發展的形式存在著,而無產者的被迫獨居和公開的賣淫則是它的補充。

資產者的家庭自然會隨著它的這種補充的消失而消失,兩者都要隨著資本的消失而消失。

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共產黨宣言》

以上幾段都是摘抄於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早上100多年前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社會的終極矛盾在於階級矛盾,只有消滅了階級我們才可能贏得最終的幸福。

於是《共產黨宣言》、《資本論》誕生。

告訴我們資本主義最大的問題在於,過度的生產力,會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這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馬克思是從生產力的角度去考慮說明資本主義的缺點。

於是提出解決方案,通過無產階級的聯合。

來消除私有制,消滅家庭,消滅一切資本主義積累起來的制度。

於是帶著這兩種基本的觀點,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理想革命,包括以中國毛澤東為代表的人物。

進行整個人類歷史上轟轟烈烈的人類巨大的社會活動。

不管是蘇聯的十月革命也好,還是中國的共產革命也好。

甚至是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發生,其也是因為毛看到了以XX代表的階級統治的崛起,不甘心一手締造的共產主義社會被毀於一旦,不甘心廣大農民再次被剝削,看到農民工人受難的樣子。

於是發動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如此巨大的人類活動。

雖然毛的動機是好的,然而還是以失敗收場。

如果毛澤東看到現在中國這個樣子,我相信他老人家死都不會瞑目。

畢竟他的理想來自於馬克思的傳承,是想要拯救底層的人民。

可惜如今的底層人民,依然還是處於社會的弱勢。

為什麼會失敗,無論是蘇聯、還是中國,這麼偉大的領袖都無法完成。

為什麼?

因為所有的制度都不可能消滅人性。

只要人性不變,就必然會有階級。

只要人是貪婪的,人是自利的,人就會想方設法讓自己利益最大化。

這也是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

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首先想到的是消滅私有制,沒了私有制,那麼所有財產就不可積累,自利就毫無意義。

其次就是消滅家庭制度,因為,私有制的建立起來的財富需要通過家庭制度來傳承,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貴族、二代等。

沒有了家庭制度,沒有子嗣,那麼人們的財富就會進一步回歸社會。

雖然我們國家的黨還叫共產黨,但其本質已經從毛走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畢竟真正的共產黨是要消滅,我們現在賴以生存的制度。

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後。

人們在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有些人搶著了稀缺資源成為了更上層的人。

而稀缺資源本身太少,大部分人只能吃剩下的渣渣。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

雖然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失敗了。

但目前人類的經濟和制度的進程早就超越了主義的概念了。

多研究一些問題,少談一些主義——胡適

全世界的各個國家,早就不談主義了,而是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醫療問題就解決醫療問題,養老問題就解決養老問題。

不是說光靠發展一種主義就能解決的。

沒錯,當下的國家面臨著兩大問題,經濟的發展和分配問題。

就是說,蛋糕不僅要做大,而且還要分的好。

中國目前的基尼係數是偏高的,應該比國家統計局要高至少。

蛋糕分的不太好。

當達到一定值就會影響社會的穩定性。

但這是目前轉型的必然,因為如果這個時候去使用歐美的制度政策,勢必會影響經濟的進程。

我們國家的階段,還沒有達到歐美髮達國家的那一步。

所有的目標都要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然後制度的層面隨著物質和生產力的演變而隨機而變。

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制度會隨著物質的豐富而緊隨其變。

上面談過了一些歐美國家階層的矛盾。

即使他們物質豐富依然還是有那麼多矛盾。

這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而是需要不斷的去解決,不斷去完善,人類的整個文明才會不斷進步。

但即使有這麼大的矛盾,但他們還是要比中國幸福一些,至少是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

因為歐美的物質基礎加上社會制度,對底層人民來說,至少最差都還是不錯的。

其主要不同在於,社會保障制度作的比較好。

譬如養老、醫療、教育,對於底層人民來說還是不錯的。

而且對打工者,沒有那麼強大的壓迫,雙休日,平時8小時工作制,都是有所保障的。

不像中國的受虐狂們,不加個班,都覺得自己不正常。

美國和中國最大的差距不在於大城市,恰恰在於農村。

美國的農村人口只佔百分之一,但美國農民生活真比中國農民高不知多少個檔次。

而中國農民人口目前還有5億,雖然國家目前大力倡導城鎮化,把這些農民往城裡趕。

就像趕牲口似的。

農村除了老弱病殘,其餘的都跑到城裡打工了。

農村已經沒有什麼生機了。

中國的老農民,很多因為經濟條件不好,尤其空巢老人,沒有養老來源的很容易走向自殺。

這真是悲劇。

中國的上層追求的是精神,中層奮鬥的意義是為了保住階層,下層奮鬥的意義是為了生存。

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不是看他有多強大,而是看它如何對待弱者。

這一點,歐美做的比較好,做的最好的就要數北歐了。

北歐目前的狀態,幾乎就等於實現了社會主義。

階層差距非常小,但依然階層固化,他們覺得固化也沒什麼,即使我是底層我依然活的很幸福等。

我哪怕是失業了,拿的國家補貼的失業金都和打工的差不多。

當然不排除是上層精英的洗腦原因,讓中下層人民安於現狀。

但至少確實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平相當高。

雖然不知道這種去收有錢的高稅補貼窮的高福利制度能維持多久。

但目前看來,這樣的社會確實是有非常高的文明程度。

而且北歐的教育、工業、科技、藝術都非常好,人口就那麼點,卻給世界做了那麼多貢獻。

有機會給大家聊聊北歐,今天不說多了。

我們中國經歷的東西,美國幾十年前依然經歷了。

美國在19世紀末的時候依然有各種鋼鐵大王、石油大王、鐵路大王、金融巨鱷等富可敵國,底層人民依然窮困不堪。

馬克吐溫說的一樣。

貧窮成了一切罪惡的來源。

但美國走過來了,歐洲也走過來了,雖然歐洲現在很多地方也不行。

不過,福利制度遠遠還是要超過中國的,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好的。

當然不可過度左派或者右派,經濟要發展,但也要保證分配的均衡。

我們不過是比美國晚了幾十年。

但我們這一代人恰恰生在這個時代的這個國家罷了。

假如再晚個50年,2066年出生在中國,我相信,中國的情況可能就變得不一樣了。

比較壞的地方就是目前階級慢慢固化了,但反過來想畢竟還沒有完全固化。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有很多機會去往上爬的,只要利用好身邊的資源和機會。

目前客觀條件就是如此,每個人,只能根據自己的條件去做出更理性更符合自己的選擇。

這樣才是最現實的奮鬥。

不要拿百米衝刺的速度去跑馬拉松。

尤其階級流動這件事從來都是好幾代人的馬拉松。

——————————————————————分割線

想看我挑選的50篇精選文章和好書電影,加入貓群,以及想改變性格,增加智慧報名貓學班的。

歡迎掃描下面二維碼。

關注我的新號:貓黍說


強烈推薦英國的紀錄片《The Up Series》,我覺得這是每一個人都值得一看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花了七七四十九年,從1964年到2013年,整整49年,每七年跟蹤了一次一批孩子的人生,絕對的人生真人秀!

被選中的孩子們代表了當時英國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階層,並做出了明確的假設:

你的出生階級,決定著你的未來。

很顯然,等你真正看完整個紀錄片之後,就會覺得這個論斷太正確不過了。

有一句諺語: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在一個孩子七歲時,把他交給我,我會展示給你,他成年時候的樣子。

======================================================================

在《7up》那一集中,底、中、高三個階級的孩子就已經表現「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的不同特質。

底層:打架是他們最大的娛樂,對未來沒什麼打算,夢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餓。

中層:男孩有些關於自然或音樂的興趣愛好,盼望成為科學家或老師,女生則熱衷幻想結婚生娃。

高層:聽甲殼蟲樂隊,看《金融時報》,業餘時間熱衷各種豐富的運動與社交活動,對未來早已規劃得具體詳盡,連中學、大學讀哪個都想好了。

而在《21up》至《56up》中,似乎精英還是精英,窮人還是窮人:

高層:雖然沒有「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這麼浮誇,但也八九不離十了——進入BBC,成為大律師,住著大HOUSE。

中層:男生公務員或教師,女生幸福與否則基本取決於婚姻美滿程度。

底層:除了一個男孩通過考上好大學成為社會精英,其他均經歷輟學,早婚,多子,失業,生活常常伴隨社會經濟的動蕩而陷入困境,早早的就有孩子、孫子一籮筐。

看到這裡,各位中低產階級的爸媽是否開始為孩子的前途擔憂?

的確,若是以金錢作為衡量幸福與成功的標準,「階級」確實是某種難以逾越的鴻溝。

但當我耐著性子看到《56Up》時,我這顆徘徊在中產與低產階級的心突然又踏實了下來,孩子有出息,賺大錢當然好,但誰說幸福與成功就只有這一種呢?

案例一:生活在貧民窟的保羅,小時候常常一張憂鬱臉,長大後沒有一技之長,幻想晚年時只能在妻子幫工的養老院謀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雜差。但在28歲時賣掉了自己的房子,帶著妻子小孩開著房車走遍整個澳洲,晚年時夫妻恩愛,孩子可人,滿臉幸福與平靜。

案例二:從小被父親遺棄,5歲就在全日制寄宿學校讀書的布魯斯,幼年時就渴望去非洲拯救窮苦人民,成年後放棄公立學校的任教機會,去往孟加拉國教授數學,雖然生活簡樸,但從他的語言與神情中我看到了快樂與滿足。

案例三:生長在倫敦東區的蘇,28歲離異後便獨自帶著兩個孩子過著緊巴巴的單身生活,42歲時,孩子離家住校,她再次重返全職,從大學裡最底層的助理做起,7年後,榮升課程行政主管。對於工作她說自己從未有早上起來不想去上班的時候,而生活中,她參加了戲劇社團,完成兒時的夢想,並再次遇到真愛,過的幸福而充實。

這幾個主人公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最終也未大富大貴,但他們都找到了屬於自己價值觀的幸福。

所以,重點來了,作為中、底層階級的家長們,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好的過一生?

我從片中看到了這些啟示

  • 健全的心理,是苦難最好的解藥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孩子也會如片中一樣,在未來遭遇事業的瓶頸、感情的挫折等等困境,而孩子在遭遇困境時如何靠自己站起來,這將是我們身為父母在今後最為擔心的問題。

片中的三個孩子從正反兩面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上文提到的蘇與兩個兒時好友一起參加了節目錄製,成人後,她們均遭受離婚、單親、貧困。但不同的是蘇在畫面中總保持著樂觀的笑容,享受與孩子的相處,而她倆朋友常常是一臉嚴肅,滿腹惱騷。

最後,我們看到Sue越活越美,事業愛情雙豐收。

而她那倆朋友繼續著中年大媽的人生。

另外一個例子:出身底層的托尼,《7UP》中說想當騎師,13歲輟學就成了騎師,當被問到如果騎師當不成了咋辦,他說那就去做計程車司機。

《21UP》里他就真的在努力成為計程車司機,在當時的英國成為計程車司機必須經過嚴格複雜的考試,而托尼對此表現出一如既往的自信。他每天騎著摩托車到處熟悉線路,他說「我一定會成為計程車司機,我會向每一個人認為我不會成功的人證明他們是錯的,我會拿到證件摔到他們臉上,告訴他們錯的多麼離譜」。

最終托尼憑著他這種「一直往前看,想做什麼就用盡辦法去達成」的堅毅與自信,雖然中年時也因做錯事蹲過牢,但年老時依舊在西班牙蓋了大別墅(西班牙房子便宜),和家人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

反面的例子:就不得不提出身教師家庭,中產階級的尼爾。

小時候活潑可愛,簡直是《7UP》那集中的顏值擔當。21歲時因考試發揮失常,進了個自己和爸媽都看不上的大學,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學去工地打短工了。

在採訪中他回顧過往,表示身為教師的父母早早就給他做好了職業規劃——成為大學講師或銀行經理,認為他的人生必須按這個模子去走,除了學習,父母從未教授他任何社會、人際知識。

這種強勢與古板,造就了他自卑、壓抑、焦慮的性格,而父母過高的期望也讓他變得眼高手低,在學業失敗後他和父母都無法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長期被父母過於保護的他,在進入殘酷和複雜的社會後,完全沒有應對能力,而父母的失望與憤怒,更讓他感到無比的孤獨與自責,變得憤世嫉俗。

他甚至覺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為孩子會遺傳他失敗。

最終他患上精神疾病,失業後不願讓父母知道,28歲時成為了一名依靠低保為生的流浪漢,終生未婚,一個中產就這樣沒落成底層。

啟示錄: 除了錢,我們能留給孩子未來最好的護身符就是一顆樂觀、堅毅、從容的心,對生活充滿熱愛,敢於嘗試的孩子總是能遭遇更多「好運」。

而那些從小被父母打壓得畏縮、自卑,或是被過於保護的孩子,一次挫折就可能打得他爬不起來。「性格決定命運」並不是一句空穴來風的雞湯。

  • 勤奮依舊是逆襲人生最重要的那張牌,而興趣與鼓勵則是勤奮的起點

出身農村的尼克的成才之路,正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小尼克的學術之路源自於一本關於行星的插圖書,書中豐富的色彩與有趣的故事喚起了他對科學的興趣,他開始痴迷的閱讀各種關於科技的書籍。每當他漫步在鄉間的小路,周圍的花鳥蟲魚,風霜雨雪都是他探索自然最好的材料,他著迷似的想弄清大自然是如何運轉。

小學時,有一次老師與同學們正熱烈地討論著飛機知識,老師看到他便很熱情的說「你平時那麼愛看書,一定很了解飛機的東西」,小尼克卻心生懷疑:「我真的很懂飛機嗎?」。

老師一句不經意的話語,卻讓尼克感受到了信任與鼓勵,從此更用心地去鑽研科學知識,他說是他的這位老師促使他入了科學的大門。

因為鄉間人煙稀少,尼克從小缺乏社會互動,在14歲的採訪中顯得是十分害羞。

但到了21歲時就變成一位談吐大方的有為青年,他說這麼多年他一直在努力克服害羞,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最終,尼克憑著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的身份,成為美國著名大學教授,是窮孩子里唯一逆襲成「社會精英」的漏網之魚。

啟 示 錄 :學習依然是跨域階級局限的必經之路,但若想把「勤奮」化為成就,還是離不開興趣的指引與成人的鼓勵。

  • 高富帥們贏的不止是錢,而是父母耳濡目染之下的視野與格局

片中高富帥三兄弟7歲就開始閱讀《觀察者》《金融時報》,聽甲殼蟲樂隊,14歲時就可以邏輯清晰的討論起「應該設置法庭判定工人工資提升要求,禁止工人罷工」這樣的社會議題。

而三人中的約翰九歲時,父親過世,家道中落,他靠著獎學金讀完大學,但這也並沒有影響他最後成為大律師的精英人生軌跡,這更加證明了教育比物質更為影響深遠。

而上文提到的蘇和她倆閨蜜談到罷工問題時,只是笑笑說「我媽最近就罷工在家」。

前文那個靠開出租起家的托尼小時候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架,成年後在採訪中談到教育時他說「教育是沒用的,只有激烈的鬥爭,殺了你旁邊的人才能走到他前面」「想插隊?那就一直惹怒別人,直到他們惹煩了,他們就會讓你了」……

孩子的這些思維與習慣都是從哪來?

我想高富帥三兄弟的家裡肯定藏書不少,在還沒手機的舊時代,爸媽回家就是品茶看書,家中一派「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文化氣息,在這種氛圍長大,孩子自然會認為:關心社會、看書品樂、禮貌上進是和吃飯、呼吸一樣平常的事情。

而那些中底層家庭的父母,許多都還掙扎在溫飽線上,不僅買不起書,沒空看書,每天嘴裡還算著錢怨著黨,心情不好了就順帶打罵一下孩子出氣,張口閉口「別人家孩子」。

Low沒關係,但把這Low氣質傳遞給孩子,那就真沒救了。

即使有些家長有意識教孩子學習,可能也是上文尼爾父母那種壓迫式的教育,「以惡的方式傳遞惡,以愚蠢的方式傳遞愚蠢」。

父母耳濡目染下的視野與格局的不同,造就了「高富帥碰到問題會更快的想合理的方式解決」,而「窮孩子則怨天尤人,舉步不前,或是以耍小聰明的方式去處理」的差異,而正是這種差異形成了階級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啟示錄:最近有篇很火的文章叫《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裡面在有關階級差異的問題時總結到「除了硬實力(資源)的分配不均,更關鍵的,是軟實力(觀念)的高低不一。」

在這個信息時代,即使不是富人,你依舊可以在孩子面前少一些抱怨和計較,引導孩子閱讀豐富的書籍,結交不同階層、家庭的朋友,來豐富孩子的視野與格局。

真實的人生遠比電視劇來的更為精彩,14個孩子的真實人生給了我很多對孩子、對人生的感悟,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試著想像一下人生的終點,去推斷我們現在應該做點什麼,以至於年老時少一點後悔。

下一個七年,你會是怎樣,你的孩子會是怎樣,就在你此刻你的一思一行中。

人生的任何一次成功與失敗,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

======================================================================

備註:以上等號之間的內容轉載自網路,這篇文章目前無法聯繫原作者,侵權則刪之。

我們帶著上面的紀錄片的內容來對比現在的中國:

社會現在的階層在固化中還是已經固化了?

個人認為,現在的中國階級是慢慢的走向固化,但是這個過程應該還是漫長的,至少要持續幾十年,因為中國目前處於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的人口流動性與經濟的區域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前中國的社會階級不會一下子就固化,只是慢慢的有這樣的苗頭,一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還有就是人口的大量減少,以及大量出現學徒制傳授技藝的時候,中國就會出現如紀錄片中一樣的較為嚴重的階級固化。

普通家庭的孩子自己努力還能上演屌絲逆襲嗎?

看看這個記錄片中,只有一個孩子上演了屌絲逆襲的人生!這個是一個低概率事件,尤其是你想要有巨大的逆襲,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我們仍然有較大的概率上演一定程度的屌絲逆襲!

現在20多歲的年輕人面對這個社會,應該變的是什麼,應該堅持的是什麼?

有人會說,既然我們的命運已經在我們出生的時候,所處的階級決定了,我們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何必那麼辛苦,那麼累的去掙扎呢?對,你無法選擇你的出生階級,但是你可以在以後的社會交往中,要拚命的跳出你這個階級的思維和視野,多努力接觸比你階級高的人,你才能以他們的思維和視野來提升自己,才能夠幫你擺脫所處的低的階級,你要相信,即使你沒有能力上演屌絲逆襲,但是只要你更上一層樓,相信 N 代的努力之後,必然會處於頂級階層,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一代一代而求索!


是的,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你需要第一桶金,而你處在不同階層,人生錢或者錢生錢就會不同。

雖然階層固化,但是好歹還是有幾個普通人適用的好方法的。

1.高考

2.擁有一項突出且稀缺的技能。這個技能一般要能養活自己的。

3.等下輩子修鍊個好的投胎技術吧。

但是。階層固化的表現遠不是貧富懸殊那麼簡單。換句話說,並不是因為沒有本錢或者存粹的錢而產生了階層固化。

所以。階層固化原因很多。而為什麼說越來越明顯了呢。

第一,可以依賴的家人,這個沒辦法。

牛逼的朋友,這個可遇不可求,當然也跟自身能力有很大關係。

第二。教育。

有多少窮人指望這大學翻身那。又有多少沒有考上211.985的貧苦大學生也懷著對人生的希望。

雖然現在國內二本的確沒什麼特別建樹。專科和本科差距還是很大的。

起碼給普通學渣一點機會。

可是這背後,卻是因為家庭環境優秀,父母重視子女教育,精心培養。很早就有了各種特長,並且對感興趣的愛好可以堅持下去。長大以後,如果努力,還有出國深造的機會。

教育的壟斷和偏向精英化,只會讓這種階級鴻溝越來越大,固化越來越嚴重。

—————————_—_——————————

有一個好的出身,並且有更多的資源給自己創造好的條件本無可厚非。但是沒有而且覺悟不高,眼界太低的普通家庭怎麼辦。那就只有讀書了。

可問題恰恰就在教育上。

以後有機會再說吧,感覺沒人會看→_→

順便提一句,最後一個打破階層固化的方法就是造反。想試的可以試一下。


謝邀!

社會階層固化、上行通道關閉這些都是相對的,機會總是有,只是視角不同。出身很重要,高起點的人很容易就獲得的東西,起點低的人卻貌似難以企及。但是,對於出身起點低的人,只要有理想、加倍努力、長期堅持,總是會突破階層限制的。

結合我自己身邊的真實案例回答吧:

1、理想很重要。

改革開放後,外資逐漸進入中國。我媽媽看到力士香皂感到特別親切,她說她小時候,她的姑姑們就是用的這種香皂。一塊香皂,暴露了我媽媽的出身。細問之下才知道,我媽媽的祖宅也是庭院深深,姑姑們都是民國的知識女青年,我外公是49年前參加革命的幹部。

而我爸爸家,土坯房,常年乾旱,靠天吃飯。基本上就是電影《老井》中的村莊狀況,不過村民還沒有電影中的多。他們的村子是窮人們在山旮旯里自然形成的,村民各姓雜居,誰也沒有家譜。冬天下大雪時不止是封山,連家門有時候都被雪堵得出不去。

清晰地認識到奶奶家和姥姥家的差別後,我相當震驚。我爸爸媽媽是中學同學,都在省城念的大學——簡直不明白我爸爸怎麼能在那個年代、那樣的困境中能去讀大學。我爸爸說,是我奶奶的鼓勵。我奶奶大字不識、裹著小腳,借錢斷糧也要供著唯一的兒子上大學。她對大學的痴迷也在孫輩身上繼續——高考恢復時,我姐剛上小學,我奶奶就整天嘮叨著讓我們將來一定要上大學。

問我奶奶,為啥要上大學,她不知道,她連大學是啥都不知道,她只是明白上學就有出路,有出息。在她心目中,大學是能上到的最高的程度。我爸爸也沒有辜負奶奶的期望。他讀完了大學,在省城工作,把家裡人逐漸安置到城裡,我家常年是親戚來辦事、看病的接待站。他是村子裡第一位大學生。以後村子裡考大學的越來越多,現在那個村子搬得沒剩下幾家了。

回頭想想,是我奶奶的意識決定了他們全家的發展方向。她想尋找出路,不甘心讓子子孫孫都困在那個村子裡。在「留守」還是「突圍」之間,她選擇了後者。

2。加倍努力。

南開大學的朋友給我講過她的同事,阿錯老師的故事。

1986年,17歲的意西微薩·阿錯從師範畢業被分配到不通公路鄉村小學任教。當小學老師的八年中,他完成了中文的本科自考。每次去康定考試,他要背著乾糧徒步四天、坐一天拖拉機、再乘一天汽車。考試在周末,考完後他再同樣地趕回小學。1995年,他取得了學位,當地報紙刊以《阿錯徒步趕考2600公里》為題刊發了他的故事。之後他自學外語和哲學,1998以第一名考取了西南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開始了「電燈下的學習生活」。如今,阿錯老師是南開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的朋友譚忠超的故事也很典型。

1982年的一天,上小學的譚忠超放學回家,家裡沒人,桌子上有沒吃完的煎餅,他拿起來想吃,看到煎餅上新沾了一塊血跡。他明白村子裡可能又有人打上門來。他們家因為是村子裡唯一的「地主」,幾十年來沒少被批鬥。為了躲避挨打、餵飽全家,他媽媽經常去外地討飯。家貧不能奪志。譚忠超一路苦讀,清華畢業後留學美國,2004年獲工學博士學位,現在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6年,他將家族故事寫成了《布衣》出版,被譽為研究中國士紳階層消失的活檔案。

這類故事其實很多。 只要留心,總是能遇到、聽到這類故事。反過來想,成功無定式,沒有誰許諾過說,你只要努力這麼多就能取得成績,也許本來就該努力得更多呢? 不僅是出身低的,出身高的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版,只不過有的人是智力、情商、性格、某種能力,有的人是原生家庭給予的支持太少,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如果要彌補短版,誰都要加倍努力。

3。長期堅持

人生就是馬拉松,不是短跑。一段時間我們努力拚搏還不夠,如果想保持成績,就要一直加油。

我有個小弟中學沒畢業就輟學在家,東北林區,父母下崗,沒錢沒路子,沒有什麼地方能安置。買了張票把他送上火車,託付來我們公司。起初幾年,他只能日常幫忙做做飯、打打雜。年齡漸長後,從庫房工人做起,再後來做了庫管。我鼓勵他去讀書,但他說自己沒那個腦子。他有上進心,知道自己家庭條件不好、未來只能靠自己拼。

他休息時不愛看書,喜歡去商場閑逛。嘴甜,能聊天,不買什麼也喜歡和售貨員說說話。聊著聊著,認識了老鄉。那位老鄉是賣洗浴設備的,正好想去上海拓展市場,就招聘他去上海幫忙,管吃管住、薪水不低。去了上海十多年了,小弟從業務員一點點做起,換過公司、換過行業。前些年娶了一位江蘇的姑娘,在樓市大漲之前買了房子,把父母接到了上海看孫子,還成立了自己的裝修工作室。現在他才三十幾歲,連中年還沒到。雖然有了這些成績,但肯定遠遠不夠。孩子入托、上學就是一番挑戰。

很多人都能對前途做出規劃和大致判斷,但僅有一小部分能去規劃,大部分人說完就忘了,說說而已。做了規劃的人中,又只有一小部分能去行動,大部分人的願景就是願景,是屬於從不想去抵達的遠方。行動的人中,還是只有一小部分能堅持下來,大部分人半途而廢,做著做著就被誘惑招安了。而最後堅持下來的,基本上就屬於「成功人士」。所謂「哪有什麼秘訣,全靠咬牙堅持。」

平時和人聊天,我特別喜歡問別人的經歷。聽多了就發現,絕大多數「到達一定位置」的人,都是因為有理想(想法)、付出常人沒有的辛苦和長期堅持,而且是愉快地以此為樂的堅持,沒有認為工作、學習是負擔。


階層固化不僅僅指你怎麼努力也升不上去

還要加上不管你怎麼不學無術也不會降到下一個階層。

第二點你們誰願意試一試?


這個現象恐怕是真實存在的。

一個現象:清華、北大的學生中農村學生比例下降。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8/05/8201640_0.shtml

http://edu.qq.com/a/20130612/003151_all.htm

至少說明通過讀書改變社會地位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看了這麼多回答,我想引用我曾經在知乎里看到過的一句話:各位的努力程度真的已經到了必須拼出生,拼階級的地步嗎?

應該看到,相比於30年前,階級確實呈現固化的趨勢,但這不應該成為絕大部分人甘於平庸的理由,我們的社會還不至於到一出生就決定命運的程度,對於大部分的人改變命運是可能的,無論是在商界,政界,學界,碌碌無為者都不應該簡單把責任歸結到社會固化,階級差距上,更多的原因是在於人生道路選擇和自己的執行力,簡而言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天花板效應還遠不至於成為止步的理由。

現在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目前所處的階層是不是你無論付出多大努力都無法改變的呢?亦或是在自我迷失與掙扎中對困難的過分誇大而怨天尤人?你出生於農村,供職於私企,經常向人抱怨隔壁部門Tony出生好註定走向人生巔峰而自己只能因為無權無勢做一輩子零工。你遲到早退,消極待人接物,學習大多從在網路的碎片知識中來,看了幾篇分析階級固化的帖子就自以為天絕人路矣。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生活中抱怨階級固化的人大多數就是以上這類人,他們遠沒有努力到必需拼階級的程度。而事實上,改變命運的機遇大多出現在砥礪奮進和自我實現的道路上,不信的話你可以看看如今的商業巨子,改變命運的機會和自我實現的拼搏通常在某個十字路口相遇,然後並肩同行。

為何人們總愛抱怨呢?是拒絕努力的借口?或是安慰自己的謊言?還是麻痹自己的鴉片?明人自然明了。古人芸:自助者天助之。這些經過千百年考驗的道理反而被人們遺忘。

說到這裡,會有人說我做了一碗毒雞湯,認為我沒有看到隱藏在每個人身上階級帶來的阻力。一個出生於偏遠山區農村的孩子和一個出生在北京西城區的孩子從一出生就有了天壤之別。很遺憾,人和人確實有差別,我沒有否認這樣的階級差異存在,但是,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還沒有到必須拼階級的程度,我們沒必要只盯著階級差距不放而忽視了自我實現的價值。你可以舉出一千個例子因為天花板效應而無法上升,我也可以舉出很多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例子,所以,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我們的主要矛盾還是階層提升和自我努力程度(包括路徑規劃,方法掌握)的不匹配,不要再怨天尤人,專註於現在的自己,把握好每一個機會,人的一輩子但求一句問心無愧。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大多數人這7分的打拚連5分都達不到,既然如此,幹嘛非要在糾結於另外的三分呢?不要再讓那些你無法決定的東西成為你失敗的借口,人生的路很長,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規劃自己的人生,廣泛的閱讀,廣泛的交友,不要拒絕了解新事物,要勤於打理自己的身體,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有的人,把寬廣的大道走成了懸崖小徑,有的人把荊棘小路走成了大道通途,沒有人是天生的強者,真正的強者要做命運的主人。

高中政治教材想必大家都讀過,裡面有句話文科生是滾瓜爛熟的,但是讀到心裡去了嗎?馬克思主義者說:人的價值在於創造價值,在於砥礪奮進過程中的自我實現。

最後送大家兩句話:

自助者天助之。

天高地廣,大有可為。


同過去比,中國的階層確實開始確實固化。畢竟全世界像中國過去六七十年里就發生解放,文革,改開三次重新洗牌的例子很少。 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泥腿子可以當元帥,紡織女工和大寨農民可以當副總理,光著膀子用鐵鍬炒瓜子的文盲可以成為改革弄潮兒的景象是永遠不會重演了。

只要打土豪分田地不再重來,你和人家馬雲的孩子就永遠不會在同一起跑線上。


謝!

抱歉我很忙,沒空兒細談。

最近因為新項目要落地,帶著小兄弟們奔波於各縣市鄉鎮,所見所聞皆為人間浮世繪。

我可以先給出我的結論:社會階層固化程度真是可怕。

要知道我朝階級固化從來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有多嚴重的問題。曹丕同志的九品中正制早就已經悄悄借屍還魂了。

就我所了解,目前各地鄉鎮所謂「先富起來」那一批人,絕大多數都是早年的體制中人,他們當年近水樓台先得月完成了早期積累,紮根本地深耕細作多年,基本都是富甲一方。

在我朝,這種現象越是下沉就越嚴重,而鄉鎮的情況當可使人對當今社會及經濟管中窺豹。

各位大可以在當地鄉鎮留心觀察一下,有些叱吒風雲的人物在民生和經濟層面已經隱隱代替了政府職能,跺跺腳地面也總要抖三抖。他們的過往基本就是這個國家的過往的縮影。

沒接觸過社會的小孩兒們先不要急著反駁,建議你們就不要躲在父母羽翼下臆想這個社會的同時還要蒙著眼指點江山了。

先這樣吧,有事要做,抽時間慢慢談。


蛋糕就那麼大,你吃一口,別人就要少吃一口,接近固化,快要流不動了。

別人說,比你有錢的人還那麼努力,我說,那我還努力做什麼。

別人說,定個小目標,我說,先向天借個5000000000000000000年。

別人說,我只是比普通人的房子大一點,我說,我心比較大。

別人說,我臉盲,我不知道她漂亮,我說,我的快遞應該到了。

別人說,我對錢一點興趣都沒有,我說,好吧,你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

弄潮兒,好就好在了一個弄字,這個弄字包含了,信息不對稱和資源不對稱。

但我們看不到,我們看到的是如何辛苦的弄到了第一桶金。

至於我們是不是潮兒,必須的,我不下崗誰下崗。

然後還被各種專家踩上一腳,貧窮,懶,不會思考,是刻在他們的基因里的。

當然,肯定有題主說的逆襲的,不比中彩票高,但是人都喜歡開代入模式。

他行,我肯定也行,良辰小說看多了。

而且逆襲的不好混,畢竟都是看四大名著的人,西遊記里,死的都是沒背景的。

絕望嘛?騷年,你百度一下香港富豪體驗窮人生活的新聞和視頻。

看完想讓你給我翻譯翻譯,什麼他媽的叫他媽的驚喜!


分城市。

分行業。

時間倒退到2013年。

如果小明是一個地級市的普通家庭大學生。

畢業後,考上了家鄉的公務員。

家裡付了首付,買了6000+一平米的市中心房子。

每天通勤時間不到半個小時,很開心很愉悅。

但3年後的今天,他會發現臟活累活都給了他,升職加薪都給了二代們。

他的房子價格不漲,甚至有下跌的趨勢。

現在的他會悲嘆階層固化。

如果他選擇了北京。

家裡付了首付,買了6000+一平米的環京燕郊房子。

每天擠公交擠地鐵兩個小時才能到單位,天天累成狗。還吸著霧霾。

但3年後的今天,他會發現自己的工資從6000漲到了一萬。

他的房子,旁邊新開的樓盤,期房已經賣到了三萬多一平米。

地鐵平谷線再過幾年,也要修到小區門口了。

他如果想創業的話,風投也很多。


其實建國以來直到現在,中國的階層一直都是固化的。

經濟發展給中國的金字塔社會結構帶來了兩個變化,一是每一階層的財富和生活水平增加了,二是相鄰階層間的財富和生活水平差距變大了。

許多人之所以產生前些年階層流動大的錯覺,原因在於之前的經濟發展較好,許多人只注意到了第一點變化。而當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經濟發展變慢的時候,第二點就顯現出來了,房地產就是一個典型。

事實上中國的官僚體系可以很好的拿來作為評判社會階層流動性的標準。前些年網上出現了一個帖子中國社會的階層分析,摘錄各級階層代表如下:

  1級:以在任委員、退休常委為代表,和2的區別在於,1對全國局勢有控制能力2沒有。

  2級:以在任實權省部級幹部、退休委員,比如劉跨越就是本級的典型,部分大權貴TZD富商、大銀行家(這個目前是體制內)為代表。和3的區別在於,2能影響國家政策3不能。

  3級: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別實權的局級,或是大企業主、一般權貴富商、名牌大學校長、中等銀行家(比如董文標之類)為代表。和4的區別在於,3能夠影響一個地區或者行業的發展,4不能。3以馬雲、馬化騰等為體制外的頂峰,3其實是行業精英或地區體制精英。

——1—3級是中國的上層社會,普通人非奇遇不能進

  4級:以一般地廳級、實權縣處級、院士、大教授、高級職業經理人、名醫名律師、高校校長、演藝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業主、小銀行家之類為主。普通人通過奮鬥最多能夠達到這個層次。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國區總裁、范冰冰之類就是體制外本級的頂峰。4和5的區別在於,4和上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5沒有。

 5級:以小企業主、普通處級副處級或實權科級幹部、教授、中等職業經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線明星、小有名氣的醫生律師工程師等。5和6的區別在於,5有自己的事業,6沒有。

6級:以普通公務員、主流企業職員、高校青教、普通自由職業者、一般醫生律師、一般工程師、大點的個體戶等為主;名牌大學生研究生畢業後多在這個層次。6和7的區別在於,6有一定的上升空間,7很難。

----4-6級是中國的中層社會,分別是高中低端中產階級,普通人通過努力大多最後定格在第5級。

7級:以普通企業工人、邊緣化的體制內、小個體戶、城市底層土著、富裕農民之類為代表。7和8的區別在於,7能夠在大中城市立足,8不能。

8級:以血汗工廠工人、普通農民等為代表。8和9的區別在於,8能夠自食其力,9不能。

9級:以大城市底層失業人口、偏遠山區農民等為代表,基本不能自食其力(以城市的基本生活要求)。

可以看到,社會階層和公權力階層是高度重合的。換言之,在中國個人所擁有或者依附的公權力等級越高,所在社會階層就越高。

而建國以來,中國的與權力高度相關的金字塔社會結構一點沒變,想進入官僚體系內部或者在官僚體系內爬升的難度其實並沒多少變化(上面沒人,穿越到那些年份也一樣)。

得到權力的人,哪那麼容易把自己的權力讓給其他人?而且階層越高的人所擁有的資源越多,他們的子女本身就更容易成才,再加上他們在上面給助力,下面的人想把他們擠下來談何容易?能力外的資本為0,諸位信嗎?

近些年來互聯網行業的興起的確讓一批野雞飛上枝頭變鳳凰,但是之後他們無不擁抱公權力,而且這樣的個人少的可憐。不要被倖存者偏差給騙了,看到有那麼些人逆襲了就覺得階層流動性大,這是錯覺,古代專制社會都能找出一堆屌絲逆襲的例子,那種社會階層流動性怕是高不到哪去。

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可以表述為從一個金字塔轉變成另一個更高更大的金字塔結構的過程,這種變化不叫階層流動,叫經濟增長;從金字塔形轉變成橄欖型或者其他形狀的社會結構的過程,那才叫階層流動。


大趨勢,而且趨勢越來越快。當各行各業都形成壟斷,中產格局穩定。寒門再難出頭。所以我本來都退休(找一個穩定不忙的工作),又在35歲重新出山創業。不為別的,為自己的後代能有一個更高的起點


評論裡面吵翻了。

我想先聲明的是,我是個農民。所以我的立場就是站在農民的立場上。

請各位在看我的回答的時候,先確認一個事實,八億農民是應該有基本人權的,應該擁有機會和選擇和所有人站在一起來競爭。不應該以任何的政治和法律手段直接限制這種競爭。如果不認可這一點,請直接反對,也不必往下看下去了。

對於城裡人的生活,我沒經歷過,也沒什麼資格來評論。也許對於市民來說,以前跨越階層更容易。但是據我接觸的普通職工家庭來說,也不盡然。

可能過去一旦上了大學就雞犬升天。但我所在的階層有八億人,連上高中的機會都不多。所以我還是認可這個農民也有機會參加高考的社會,哪怕是大專和三本。

現在確實難以實現大跨越。但是大跨越往往伴隨著千萬炮灰的苦難。做為炮灰,我肯定希望不要大跨越。

可能大家談的固化是中層向高層的流動變得困難了。但是做為底層,向中層流動的可能卻大了許多。

固化是一種不斷進行的狀態,我承認階層的爬升是很困難的。但是對於我所出生的階層,現在的通道並沒有變得更少,反而更多了。至少從我親身經歷的歷史中,機會越來越多。

============以下是原答案===========

對於大多數的底層人群來說,階層並沒有逐漸固化,反而是機會越來越多,通道越來越廣泛。

大家所謂的固化,不過是沒有見過真正的固化所產生幻覺。

是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的倖存者偏差。

比如說,高票答案所說的50-60後,總是認識高攀不上的人,但事實上。極少。特別是對於農村,十里八鄉都出不了一個大學生,全是農民,有本事的也不過做生意,有什麼高攀不上?

上過高中的,有可能會有某一個同學考上了大學,然後當了個不小的官。問題是,全校就考上那幾個人。除非運氣特別好,剛好自己好朋友考上大學,不然就只是普通同學罷了,除了吹牛逼沒什麼卵用。現在學校里都有幾個考上名校的或者官二代富二代吧,打過招呼見過面吧,這是不是認識呢?

以前的固化才是真正的固化,固化到人自己都意識不到固化這個概念。大量的文盲,初中以下文化水平。這才是永遠的幾乎無法打破的固化。因為沒有了自學的機會和能力,所以就幾乎永久性的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渠道。

農民戶口被限制進城,不可以進城買房。當兵要政審,有名額限制,黑五類後代不能參軍。連做小生意都不合法。城裡的普通工人,父親退休兒子接班,世世代代都做著差不多的工作。這才叫固化,真真正正的固化,完全的絕望,甚至連絕望這個念頭都沒有。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毛骨悚然。

如果不是改革,如果不是巨大的社會變遷,農民,特別是黑五類農民,從生下來到死,都不絕對不會有一丁點改變生活的機會。

後來到了改革的初期,有了一點點機會,但是想做點事情也是極度困難。

幾乎沒有信息來源。根本沒有渠道去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怎麼做。全靠自己摸索。比如說要開工廠,要買什麼機器,要打聽,打聽到買什麼機器,要打聽去哪裡買,買了運起來也是個問題,廠子搞起來想請個技術工,只能到處打聽,生產出東西要賣,也只能口口相傳,都沒人知道這裡有個廠。環環相扣,在信息這個事情上,這中間任何一環,除非運氣好,動輒就消耗掉幾個月的時間。

而且這些人比例極低,要冒風險,天知道哪天政策一變,就要坐牢。而且社會環境也不支持,大家都認為農民就要好好種地,搞這種東西,就是不務正業,得不到親戚朋友的支持,能得到的只有反對,很多人為了顧及老人或者伴侶的看法,保持家庭的穩定和諧,只能放棄機會繼續當個農民。

我們村,一個離縣城走路半小時的地方,上千人的村子,在我整個童年時期也就三五家人能走出去。而那些更偏僻,更閉塞的地方,可能連一家走出去的都沒有。而且沒有電視,沒有報紙,只有家家戶戶裝的喇叭和收音機,這些人不僅僅幾乎沒有機會,更可怕的事連知道機會的渠道都沒有。對於很多5060後,五六十公里就是一個極遠的地方,可能一輩子去不了幾回。跟現在隨便就跑幾千公里。城市裡每天上下班就跑幾十公里的生活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

另外,現在這些看起來爬上去的人,他們付出的代價有多大?有機會去問問那些人吧。那些人的智商情商,放到現在考個名牌大學可以說易如反掌。再加上他們吃的苦,冒的風險,即便是現在,如果有這樣的智商,這樣的情商,願意如此吃苦拼搏,一樣可以成功。而且還不用冒過去的風險。

再看看現在:

幾乎沒有任何政策限制你不准你去向上爬。義務教育免費,而且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貧困到義務教育都不能完成的程度。

大家都認識字,書籍,網路讓知識變得唾手可及。幾乎每個人都有提升自己的基礎和機會。

高等教育普及率幾乎有一半。就社交來說這樣的普及率真正的做到了幾乎每個人都有能說上話的大學生朋友。關鍵的是,發達的社交網路,各種初中,高中的同學群,即便是在老家沒上大學的的人,也可以通過群向在外面讀大學的朋友諮詢。只要願意費心,幾乎不會出現以前那種全面的睜眼瞎,一片茫然完全不知所措也沒人引導的情況。

另外如果想要經商,信息產業的發達,讓溝通變得空前的簡單,網路上,充斥著機會和信息,你有貨源,只要找,總能賣出去,你想要什麼原料,設備,人才,一搜索,一大把。可以說生意是空前的好做。只要吃的了苦,認真研究市場,發現機會,用心去做,總能賺錢。

交通上,社會意識上,都越來越方便。幾乎沒人會以做人要本分這個說法來阻止你。也不用要介紹信就可以跑遍全國各地。公路,鐵路,高鐵,飛機,人出個遠門比以前鄰村走個親戚還快。

一個社會,充滿了個人成長的機會,知識來源,關係網路,信息來源。擁有便捷的交通,幾乎沒有任何政策和社會文化的阻礙。這怎麼叫固化?可能對於極少數人,社會更加流程化,少了一步登天的機會。但是反過來想想,一個人一步登天,要意味著多少人失去了正常競爭的機會?

社會永遠是分層的,不願意努力和不願意付出風險的人,永遠都沒有機會。說句不中聽的,就算是重新洗牌,那也是那些最勇敢,最堅韌,最聰明的人才有機會。

那些不知道努力,天天妄想洗牌了就輪到他們的人,只會是炮灰。

如果在和平開放的時代都是個盧瑟,你還想通過打仗成功?打仗也是用腦子的!


前天寫了篇《知識沒有壟斷,階層無法固化》的專欄文章,得到了將近200條非常激烈而且質量較高的評論,才發現真理不但越辯越明,而且還能越辯越堅定(笑)。

我承認玻璃天花板的客觀存在

這張圖是我所理解的客觀存在的階層固化、玻璃天花板所在之處,中國社會主流9個層級中,越往頂層走越困難,名額越有限,階層越「固化」,想走上去,除了資本、人脈、實力,更需要運氣和機緣,比三十年前困難得多。

但是這跟我們這些年輕人有半毛錢關係么?我們連半山腰還沒摸到,有必要抱怨登頂之路太辛苦么?因為登頂之路太辛苦或者封閉了,所以我們就可以理直氣壯放棄攀爬了?然後就可以放心的刷劇刷微博刷知乎好逸惡勞了?

上層社會

上層社會的三個層級是這個國家的管理者、既得利益者、影響國計民生者,馬雲和馬化騰應該算是大企業家中的頂尖水準,被認為是3級的巔峰;

從中層向上層跨越,越來越困難,特別是從實權正處升實權局級、從中等企業主發展到「大到不能倒」的企業主、從外企高管更進一步、從院士升到名校校長;但是上述這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苦惱,關老百姓什麼事?

就像美帝的大法官只有九位,還是終身制的,候選人本事再強,也得等前面的人騰出位置,候選人才有爭取的機會:)

神仙打架,我們凡人看熱鬧,反正每年都會有人從「神壇」上摔下來,也會有人遞補上去

中間階層

中產階層上至實權處長,中有小老闆、職業經理人,下有效白領、畢業生等,這些人都有提升層級的希望,但是想從4級突破到3級,這是有玻璃天花板的,需要機緣、人脈、資本;

我認識的一些領導、公司老闆,已經摸到了這些天花板,升無可升,便退而求其次,開始尋找人生的意義了;但是這些已經爬到了憑藉個人努力所能夠達到最高平台的人,他們才有資格抱怨「階層固化」,對我們而言,前面的路還長著呢。

草根階層

草根階層以工人、城市居民、農民工、貧民等組成,他們突破到中間階層更多需要的是成長意識、教育、知識、財產,但遺憾的是人窮志短。國家有希望工程、教育貸款,民間有助學基金、支教等等,但是打破觀念的藩籬很困難。

所以,有的人捐助物質,我論述立志和知識很重要,這兩者殊途同歸;作為缺少第一桶金的普通人,獲得知識進而成長難道不是最好的一條路?是不是比賣身、裸條、詐騙、傳銷好得多?

人貴自知

普通人都需要不斷設立一些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心中又有一個遠大的夢想,才能不斷前行;

  • 有的人給自己設置的目標很低,老婆孩子熱炕頭就好,這叫不求上進;
  • 有些人卻先給自己設置一個遙不可及的走上人生巔峰的目標,然後抱怨階層板結,這叫好高騖遠。

一個草根孩子如果想用15年的時間超越別人家兩代人40年的積累的話?那要麼選擇新興行業彎道超車,要麼就是天資非凡運氣爆棚;妥妥的網路小說男主角,但可能么?誰都不傻。總要先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重吧?一個城市貧民家的孩子當不上省長還能怪到階層固化頭上是吧?laugh。

我師兄明確的告訴我社會上是有玻璃天花板的,而我考慮了一下,只有像師兄這種保送清華、腦子極快、顏值又高、身體又好的金融行業高層,才能在40出頭的時候就隱約摸到了4級和3級之間的障礙吧;而我離天花板還遠,所以我才更強調知識能力積累和個人努力。

人生是有運勢存在的,所以才有「李廣難封緣數奇」的說法,哪怕經驗能力知識都積累夠了,也必須等到機緣和運氣到來,才能一舉跨越瓶頸,從4級升到3級;從3級再往上走,跟99.9999%的人都沒什麼關係。

結語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認為社會階層固化,上升無望的的高高興興刷劇約跑出去玩就好;接受知識改變命運的勤勤懇懇鍛煉學習受教育闖天下就好;我們最後都能找到自己幸福的方式。我承認天花板的存在,但是我離天花板還很遠,所以我選擇先努力摸到天花板,等待機緣巧合或柳暗花明。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任易」 ,分享個人成長、職場、管理、銷售上的經驗。

我堅信未來20年因知識帶來的經濟發展前景仍然一片大好,我對未來有更高的期許,就是這樣,感謝支持我的小夥伴,感謝認真提出反對意見的朋友們。附上評論摘要(沒有原文引用^_^)

由於發到專欄上只能贊同不能反對,那我發到回答裡面好啦,我也想看看有多少人踩我~~

反對方意見

  • 成功概率越來越小@朝陽一笑

所謂固化也不是說完全沒有階層躍遷的可能,而是從概率角度上講躍遷成功概率已經越來越小,達到一個很小且穩定的比例。

  • 應給低階層提供必要幫助@kun yu

如果說阻礙不存在,就說明社會不需要考慮給困難家庭的教育補助,就表示社會不需要考慮貧困地區的助學金。

  • 獲得並掌握知識也很困難@木易楊

承認知識是免費的公共資源,但他認為獲取知識的難度很大,因為沒人支持學不會,還舉了DBA學習作為例子。

  • 對大多數人來說固化是事實

只有少部分人才有向上的突破力。PS:同意

支持方意見

  • 努力總有機會@張凌

想努力總是有機會的,雖然做不到一步登天,但是改變自己的現狀還是有可能的。

  • 知識和努力能夠幫你達到自身極限@原仲洋

「你的天花板只是別人的地板」,也算是階層區分。PS:我這輩子要是能達到上流社會的地板,我也滿足啦~

  • 反對者抱怨的是上升通道太窄@千上萬下齋

寬敞的通道會帶給他們一絲絲希望,一想到自己隨時都能躍到上流階層,又能毫無負罪感地打遊戲追劇了。

  • 知識邊界的突破遠沒達到極限@混沌椰子王

資本有錢沒地方投,企業大量新業務找不到高管和中層


(補充:我這裡提到的階層固化並非物質層面的,涉及到現實的問題太複雜不想談論,這裡特指的只是視野和格局,以及與之相關的個人奮鬥。請不要把我和高票的觀點搞混了)

我覺得也許沒有人比我現在更能體會這個社會對階層流動的阻礙了 富人可以利用更多的資源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各種人才各種"大神"窮人卻只能喝著富人們熬出來的心靈雞湯yy著只要努力自己就能成功甚至和"大神"比肩

我見過初三就把大學物理全部通關的物理學神也見過比我小一歲就在玩核反應堆的華裔天才還碰到過不少在本科階段就有多篇論文收錄進SSCI的超級學究 但我碰到最多的卻是這麼一類人——他們通常老老實實而且心地善良 不關心宇宙奧秘卻十分在乎朋友間的和諧相處 他們也會有自己的興趣 他們會欣賞花卉崇拜明星 會為昨天看中的一件漂亮衣服糾結許久 甚至可能會有一些特別的小收藏小癖好 他們是可愛的一群人 始終忠實於自己的小天地小日子 他們很幸福

但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么 他們被製造出來的幸福包裹著 被各種各樣的利益規則圈養著因而被利用著

這就是階層固化


只要你的思想不會固話,人還在努力和學習,基本上很難固化,就害怕人不學習,不努力,還想要更多(還有句話一個人是一個人的事,一代人是一代人的事)。


推薦閱讀:

東亞漢文化圈國家有沒有可能以後由中國主導形成一個聯邦制超級大國?
中國有系統的神話體系嗎?如果有,是什麼樣子的?
為什麼中國的文化輸出不行?
為什麼在中國「皇權不下鄉」?
中華文明是否是世界性文明?

TAG:生活 | 社會 | 階層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