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以淮河劃分南北劃分合理么?

現代地理上以淮河為界劃分南北,在我看來是極為不負責任的。在華夏千年以來,地理的劃分絕不是這麼草草了事的,中國古代以河南為中原,北平至山海關為北,山海關以外如何稱呼。長江以南至何地為江南。福建廣州屬於傳統南方概念么。西北以何地為界


我的理解是,不是人選擇了秦嶺淮河,而是自然的分布規律被人類發現後,人類就最近的找到了秦嶺和淮河這兩個標誌物作為界限。為什麼要用山脈和河流作為界限?很多時候是因為山脈和河流能夠天然的阻隔一些東西,而且範圍比較大也好確認,上面有人也寫了幾個,其中

  1. 冬季0度等溫線
  2. 相當於中國年降水750mm等降水量線(有誤,應該是800MM)
  3. 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 ,即水稻和小麥主產區分界線
  4. 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這個其實還要往南一些嚴格的不能算秦嶺淮河腦袋上)
  5. 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
  6. 河流無冰期和有冰期的分界線
  7. 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黃土高原分界線(有誤,長江中下游平原北側是華北平原,應該是和華北平原的分界線)
  8.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9. 咸豆腐腦與甜豆腐腦的分界線 (這個就不說了,開玩笑的。。。)

其中最關鍵的是1和2。

首先來看1。

這是我國一月平均氣溫等溫線圖,溫度主要的決定因素是緯度,同時也受海洋和海拔影響。所謂平均氣溫是每天多時間不同溫度算出日均溫,再把一個月的溫度算出來月均溫,然後通過多年平均值得出,所以有些月均溫在0度以上的地區也會出現河流結冰啊下雪的現象,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就跟班裡平均分60分,但肯定有考90的也有考20的一樣。可以看到圖中紅色那條線,就是我國一月平均氣溫0度的等溫線。

再來看2

這是我國年降水量圖,可以看到標著800的那一條就是800mm等降水量線。對於我國來說,降水主要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影響,也就是夏季風,所以我國降水普遍集中在夏季而且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明顯。

而這兩條線為什麼一定要特殊標出來呢?因為降水是不是夠800毫米和年均溫有沒有在0度以上,直接影響著不同品種農作物、植物的生存,也影響河流結冰期的有無,甚至還影響房屋,而這些都是人類需要的呀,吃的糧食,穿的棉麻絲綢,造房子生火的木材,包括能不能冬季用河流運輸,可以說衣食住行我們都在受這兩條線的影響,所以人類會更加關注這兩條等值線。「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說的就是這麼個道理。你看,這些綜合起來不就是34568嗎?所以要額外記住這兩條線吶。咋記?找點兒最接近的地理事物山山水水吧!

於是在地圖上,人們大概找到了走向和位置基本和這兩條線重合的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於是乎秦嶺-淮河就成為了一條重要的分界線,在這條線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因氣溫偏降水偏少,於是多數地區只能種旱田,也就是吃麵食,而且水果也就是蘋果梨之流,甚至糖都是甜菜做的;而這條線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降水和熱量都充足,於是可以發展水田吃米飯,水果也有橘子甚至荔枝芒果,還有蔗糖,嘖嘖。自然環境的不同導致了人生活的不同,然後就產生了差異。所以南北方的劃分絕對不像題主說的那樣草草了事,而是真的根據自然環境的差異而劃分的。當然了,這個差異也不僅僅在於氣溫而已。

所以再回來看這些分界線:

  1. 冬季0度等溫線 ---氣溫,決定因素
  2. 相當於中國年降水750mm等降水量線(有誤,應該是800MM)---降水,決定性因素
  3. 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 ,即水稻和小麥主產區分界線 ---由氣溫降水決定
  4. 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降水決定
  5. 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 ---由氣溫決定
  6. 河流無冰期和有冰期的分界線 ---由氣溫決定
  7. 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黃土高原分界線(有誤,長江中下游平原北側是華北平原,應該是和華北平原的分界線)
  8.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由氣溫降水決定
  9. 咸豆腐腦與甜豆腐腦的分界線 (這個就不說了,開玩笑的。。。)

所以一切的根源都是緯度和海陸位置,不同地區人們吃啥喝啥早就被自然決定啦,秦嶺淮河只是碰巧出現在那裡而已。

========

認真看了下得兩票那個的答案,裡面還有問題。

西北的劃分不是秦嶺淮河的延伸,而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差別。因為過了季風和非季風的區的界限後,降水基本就在400mm以下了。這時候要是沒點兒額外的水比如河水冰雪融水啥的做補充,單靠老天爺下雨是比較難再發展種植業了,所以非季風區西北主要的農業方式是畜牧業。當地人生活也受這種自然環境的影響。總而言之就是位置決定氣候,氣候決定自然環境特徵,而不同區域正是根據自然環境差異來劃分的。所以說真的不是人為劃分了區域,自然早都分配好了,人去發現規律併合理運用就行了。


至少我知道江蘇夾在淮河-長江中間的這一段地理意義上的南方冬天絕壁是全國最冷的地方


除了氣候以外,還有歷史和文化的考慮

1、九州中的揚州以淮河為北界,南到南海。表明古人認為淮南與中原不同

2、晏子語錄:桔生淮南則為橘

3、歷史上的政權很多以淮水為界。如:東晉、宋、齊、梁、陳(北伐以後)、南宋、南唐

4、歷史上很多省級單位以淮河為界。比如唐代的淮南道、宋代淮南路(後來為了水運方便劃入了淮北幾個州)

5、遺傳學的考慮。江淮人與華北人的血統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6、姓氏的差異。江淮官話區與中原官話區姓氏有很大差異,陳姓是江淮第三大姓,徐、周、朱也在前10名。而北方比較多的趙、馬、郭在江淮都在10名以外

7、文化差異。包括飲食習慣(以米飯為主)、方言(江淮官話雖為官話但和中原官話差別較大,有入聲韻,咸山攝大多有三組主母音,複合母音單化趨勢明顯)

其他。。。。。


你看上去不合理而已,你可知道淮河南北的區別嗎,我們分南北當然不是隨便說說的啊

參見維基百科,秦嶺-淮河線的意義包括:

  1. 冬季0度等溫線
  2. 相當於中國年降水750mm等降水量線
  3. 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 ,即水稻和小麥主產區分界線
  4. 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5. 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
  6. 河流無冰期和有冰期的分界線
  7. 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黃土高原分界線
  8.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9. 咸豆腐腦與甜豆腐腦的分界線

儘管現在淮河沒有下游,人工改造巨大,但淮河主幹還是在的,這是後話了。西北分界南北是後來人們在秦嶺-淮河線基礎上延伸的,目前沒有定論。


我覺得不管怎麼分,分界線旁邊的地區都是很尷尬的,因為人文地理分區的依據是人文,是感性認知。(就比如合肥和我說他們是南方人,作為江浙人我就覺得很奇怪)


實際上我國南北方按秦嶺淮河一線作為分界線是不合理的,因為河本身不能作為氣溫降水的分界線,像秦嶺,它之所以可以作為分界線是因為它起到了阻擋暖濕氣流和乾冷氣流的作用,而淮河很顯然不可以,事實上真正的分界線是秦嶺和伏牛山,並不是秦嶺淮河一線。


淮河劃分南北方不合理。淮河兩岸怎麼可能氣候突變?明顯是有在以淮河為界的前提下,倒推因果的嫌疑。就算把淮河理解為一條分界帶也不夠說服力,為什麼一定是一月平均氣溫0度等溫線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有什麼現實依據?為什麼不是10度15度?為什麼不是1000毫米1500毫米?我想應該是秦嶺-淮河基本處於相同的緯度,又是天然的地理屏障,方便地域劃分吧。但將其當成氣候的分界線,恐怕就有些拔高了。

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中國夏季降水集中,而且普遍高溫,冬天降水偏少,而且溫度偏低。隨著緯度變化有冷熱極端化趨勢。所以,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海南一帶才是最南方的,東北地區才是最北方的。廣東認為北面都是北方,東北人認為南面都是南方,實際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面,他們確實位置屬於最南、最北;另一方面,氣候冷熱兩極化最顯著。那中間是什麼?當然是中部嘍(內部又略有差異,偏南、偏北、偏沿海、偏內陸)。這就是為什麼傳統認為長江中下游是南方,冬天卻很濕冷。倒是有些人,嘲笑廣東人、東北人「地理體育老師教的」,反倒經常把南方氣候和廣東劃等號(認為南方高溫,可這一般出現在夏天,不代表全年),把北方氣候與東北(特別是黑龍江,冬季異常寒冷)和西北(普遍乾旱)劃等號(認為北方乾旱和寒冷),實在可笑。還有些人以所謂文化作為劃分依據,更有甚者,認為南方就是富、北方就是窮,實在無語。

中國核心地區最大特點就是,無論區位氣候,還是民族性格。實際上,中國大體可以劃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大約以400毫米降水量線為界),西部也就是西域,應該理解為青藏高原和新疆、內蒙中西部等高原荒漠地區,東部可以稱為內地,是華夏農耕地區。內地可分為中原(也就是中部,開始是河南為中心的黃淮,後來推廣到太湖),西北(秦晉),東北,西南(巴蜀),東南(閩粵)。這些地理區域劃分往往是地勢地形、海陸分布以及緯度共同作用的結果,三者也是決定氣候的主要因素。你會發現,這樣很多區域劃分就好理解多了。

千萬別機械的劃分地域,非南即北,很不合理。


推薦閱讀:

關於地轉偏向力(科氏力)的疑問?
中國地方名稱,從最初建城到現在,沒有變過名稱的地方有哪些?
為什麼整條黃河就叫黃河,長江上游卻分金沙江、通天河及沱沱河?
寧夏西海固地區過去和現在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子?

TAG:地理 | 地域 | 中國 | 南北差異 | 中國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