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坐標空間的傅立葉變換是動量空間?如何理解?


如果看傅里葉變換的核,可以發現都是e^{ipq}的形式,其中pq
的共軛量,因為傅里葉變換本來就是受啟發於傅里葉級數,而傅里葉級數就是一個以三角函數為基矢的級數。

所以邏輯上嚴格地講,並非量子態展開到一組基矢上,這組基矢恰好是傅里葉變換的核(私以為所有「恰好」,「剛好」都應該謹慎使用)。而是,我們要進行傅里葉變換,自然要用到傅里葉變換的核,而我們知道傅里葉變換的核都是e^{ipq}的形式。

注意到,指數函數上面的指數應該是無量綱的數,所以,如果一個f(p)中的p是時間,q對應的量綱就是frac{1}{time},也就是頻率的量綱,對所有p積分之後得到的是一個q的函數。所以我們說一個時域的函數傅里葉變換之後就變成頻域的函數。

而如果f(p)中的p是坐標,那麼q就應該是frac{1}{length}的量綱,也就是與波數k的量綱相同。而k = frac{p}{hbar}(這裡的p是動量,哎我的notation果然一直都很糟糕)。hbar是一個(有量綱的)常數。對所有x積分之後得到一個k或者p(動量)的函數。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坐標空間傅里葉變換之後是動量空間。


一般來說是作為基本假設的動量算符的基本形式的直接推論(或直接當假設也行),歷史來源應該來源於哈密頓力學中位置與動量的對易關係。

而理解嘛,可以這樣看,平面波的基本形式是

e^{i(kx-omega t)}

其中動量p=hbar k是動量,x是位置,omega是角頻率,t是時間。既然你能理解頻域空間(omega)與時域空間(t)之間的變換是傅里葉變換,那隔壁的位置空間與動量空間其實也一樣的,只是符號不同名字不同而已。



我來提供一個量綱分析 的角度

在傅立葉變換公式中,坐標x是要在e指數上的

	ilde{f}(y)=int f(x)e^{-ixy}	ext{d}x

而指數上的-ixy一定要是無量綱的純數

表徵量子力學特性的物理常數是普朗克常數h,你要從坐標x和普朗克常數h中搗鼓出一個無量綱量,只能寫成xcdot p/hbar的形式(相差一個無量綱常數2pi,這無所謂),其中p必須帶動量量綱

這是物理根源

至於從分析力學中的勒讓德變換,泊松括弧拓展到量子力學這一套邏輯,都是服務於上述物理根源的

如果表徵量子力學特性的物理常數不是坐標乘以動量的量綱,對應的傅立葉變換後的就不是動量空間了


量子力學中動量和廣義坐標滿足對易關係:[q,p]=δ,然後再考慮線性算符d/dt,就會發現p與d/dt之間的關係。然後再解一個微分方程考慮p與q的標量積即可知道。


推薦閱讀:

萬有引力總是正確的嗎?
雙縫干涉實驗中觀察者的定位如何?
我們的科學研究是靠猜的嗎?
惠更斯原理,波前每一點相當於新的波源,產生的子波會回傳不會與原波不停減弱抵消,為什麼不會?
普朗克常量為什麼被命名為「h」?

TAG:物理學 | 量子物理 | 固體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