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哲學的入門書以及哲學史之類的書。但是感覺讀不懂,很吃力。對於哲學應該抱定怎樣的態度來讀?
如題。
對於哲學入門不甚了解,僅以我們本科哲學專業的來說,對於閱讀哲學史的意見:建議讀哲學史最重要的是把握脈絡,比如古希臘的主要是宇宙論和本體論的爭辯;中世紀哲學是柏拉圖主義和亞里士多德主義的爭辯;近代哲學是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爭辯。雖然這些結構較為粗淺,但是可以讓你了解一定時期之內的哲學所探討的主題。然後有選擇性的了解一些代表性哲學家,不是要求通讀原著,但是要對他們闡述的問題有所了解,這樣哲學史足夠滿足你的要求,重要的哲學家比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休謨;康德;黑格爾;尼采;弗洛伊德;維特根斯坦,海格德爾等。現代哲學怎麼地都繞不過康德和休謨。然後複述樓上的,最重要的要有自己的問題,當你明確了自己的問題之時,才是哲學的開始。
可以先讀一讀《大問題》,找一找你對什麼哲學問題有感覺,再去讀哲學史和哲學家的專著。
讀哲學史讀不進就先讀柏拉圖。對問題本身產生興趣才是推動人去搞哲學的第一動力。基本上,除非天賦異稟的,一上手就去讀康德黑格爾是沒啥效果的……
另外哲學史其實就是個知識引導,當做知識來攝入就可以。所以最好讀梯利之類,切忌一上手就讀黑格爾的哲學史演講那就放棄好了。
=====================================
應該是現在所有回答裡面唯一一個勸題主放棄的吧。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哲學太難了,看不懂就放棄好了,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假裝自己的強大不值得鼓勵,理解自己的弱小反而是一種智慧。讀某某通俗讀物的、看基本入門的通史、挑基本名家名作──都無法讓你真正理解「哲學」或者「哲學史」。是的,題主,不貫通地深入理解歷史上最主要的二三十位哲學家的思想和著作的話,是無法對「哲學」這個概念產生一個端正的態度的。這些東西,都是由同時代中最富智慧和遠見的人寫作的。那些熟悉的名字,《純粹理性批判》《單子論》《哲學原理》......無論對於同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還是後世的學者來說,都是非常難讀懂的作品。我想,沒有人能夠輕輕鬆鬆讀懂它們,更不可能有人輕輕鬆鬆地理解它們。如果題主發現自己讀哲學的入門書(是什麼?)都會覺得吃力的話,放棄吧。與其一知半解招搖撞騙,還不如老老實實承認自己不懂。妄言是一種罪啊!
為什麼遠古時代有很多有X氏?大家可以參見下這個問題下的幾個答案。我不知道那兩位回答者為什麼會毫無依據地臆測答案,「我的猜想」「我的想法」──拜託,這是一個明明有著標準答案的問題好嗎?非常簡單通俗的答案,稍微有點古文知識的高中生都應該知道答案。就像1+1=?一樣。人醜就該多讀書,兩位一定特別帥。也算理科科研家庭出身,因此長期活在對文科的強烈鄙視下──其實錯的不在文科,而在於大家的態度。絕大多數人不會信口開河地談論數學理論,因為他們一點都看不懂;但無數人愛扯文史哲方面的東西,絲毫不顧及內容的真實性。並且,以為這是有素質、有知識的表現──媽蛋啊!什麼時候滿嘴跑火車成了風尚了?!
讀不懂,很吃力。不僅對哲學,一切我們想要努力做好的事大致都會經歷這個階段。沒有辦法能讓你輕鬆愉快地了解「哲學」和「哲學史」(愉快倒是有可能),如果不願意付出受不了苦的話,那就放棄吧。
去做一些輕鬆的事情。三年前的問題居然被翻出來。希望答案能對以後的人有用。讀不懂很正常,多讀幾遍。哲學家思想非常深邃,但是他們中很多人的寫作水平太坑爹,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個人學習哲學的經驗時一定要看別人寫的論文。這些論文可以幫你理清思路,加深理解。另外有一個網站極其有用,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幾乎所有哲學方面的話題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簡單的解釋。
另外我覺得上面一個回答特別好,讀哲學書籍,是要拼天賦的。哲學這個學科,只有真正學習了,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妙。作為哲學專業的,真心實意地勸一句:沒有天賦真的就別看專業哲學書了。不是哲學專業就看看通識類的著作就行了。我的同學裡面有真正熱愛哲學的、有市長秘書、有老師、有各個專業跨考來了。學了三年能入門的都幾乎沒有。如果強行想學,先看看孫正聿的《哲學通論》,看完這本書,既覺得老頭說得對,又一想覺得老頭說的不對,歡迎報考哲學系。
簡單來說西方哲學史 就是下面一個過程
這是蘋果還是梨?
我們該怎麼判斷是蘋果還是梨?我們是不是能判斷是蘋果還是梨?我們是不是能知道我們能判斷蘋果還是梨?不管知不知道能不能判斷蘋果還是梨,我們是在我們知道的前提下判斷蘋果還是梨的。可是我們的答案和真實的答案有多遠?正確答案是蘋果或者梨。。。。。。。。一開始理清脈絡最重要,西方哲學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古希臘時期,中世紀到近代,現代分析哲學。每一個時期主要內容不同,古希臘時期主要是本體論,本質論的討論簡單概括就是世界的本源本質;到了中世紀和近代主要是認識論研究,世界是可知的還是不可知的,身心一體還是二元的問題;到了現代主要是羅素開始的分析哲學,語言哲學。但是這些不是絕對的,每個時期內容一定會有交叉。可以先通讀一兩篇西方哲學史,然後針對某個問題或者某個哲學家再深入研究,讀讀原著。一開始會有點難度,但只要有興趣慢慢就好了。入門推薦梯利的《西方哲學史》,如果覺得外國人的邏輯不太好懂則推薦鄧曉芒或者張志偉《西方哲學史》。《蘇菲的世界》個人感覺不能算是哲學類書籍,只是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引導人要去關注哲學而已,但卻是寫的不錯,可以激起人對哲學的興趣,同一個作者寫的《紙牌的秘密》也很好。其實關鍵看你是想了解哪個水平的。
感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可以先讀一些哲學方面引導的書籍如《蘇菲的世界》、《中國哲學簡史》《世界哲學簡史》等等,再結合自己的理解力,興趣取向選擇性的讀一些相對適合自己的書籍。
其實真的心有戚戚。我以前也看不下去深刻的書,我媽鄙視我成天就知道看武俠這種沒營養的書。現在她發現我在看《中國經濟專題》,《論語新解》,《近思錄》……
題主的矛盾,是目前的閱讀能力與自身期許之間的矛盾。如果當下無法立刻解決,那就耐心等待好了。
當然,如果你下定決心開個公眾號談論哲學或者博客之類的,你會發現自己的態度轉變得相當快。如果無法堅持下去,我上面的提議沒有任何用。其實,我最想說得是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起先讀只是有一個大概了解,如果有老師的話可以探討,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上網看一些公開課,然後慢慢深入一些問題的思考。
這區別是你要看哲學還是哲學史,要讀哲學必須要先看哲學史,哲學的脈絡對於研究哲學是很重要的。因為一個哲學家可能承接或者批判了之前的一些哲學家,那他的思想就會有傳承性。就像樓上說的哲學的脈絡是很重要的。因為某些哲學大家的思想影響是很深入的。你在讀他的作品的時候發現讀不懂,但是你讀別人的就可能突然了解了,所以先了解哲學史和哲學脈絡。如果是入門,建議讀的哲學史越薄越好,中國哲學史建議《中國哲學史教程》,華師大出版社,西方的建議趙敦華的《西方哲學簡史》
簡單的說,哲學即思維。三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先思考,再帶著問題看哲學家們的思考,從而對自己的思考進行修正,補充或顛覆。
讀《蘇菲的世界》試下,
盯住「三重一大」等方面的問題。盯住「兩個責任」,對照「七個有之」、「五個必須」,以及「八項規定」「六條意見」。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斯賓諾莎:「觀念的次序和聯繫與事物的次序和聯繫是相同的。 」?
※這個時代還能誕生大哲學家嗎?
※解構是什麼?它是後現代主義的核心嗎?
※人生應該如何做選擇?有哪些科學的方法可以幫助人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