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牛奶產能過剩會被倒掉,而鋼材價格大幅度下跌則是先賣後買?


對於經營者而言,當銷售形勢不好時,會設法減少損失,力求不虧,甚至能賺一點更好。這是共同的,但對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策略。

一、牛奶,沒法長期保存,需求基本上是一個固定數。假定,原來銷1000噸,可賣100萬元,現在多了,要賣1500噸,要鼓勵消費者多買點,只能降價,結果1500噸,或許也只能賣出1000噸的價,但營銷費用增加,未必能多掙錢。假如消費者開始還可以儲存一點,很快就儲存不了啦,最終還是賣不出去。最好的辦法,就是倒掉。牛奶還能維持原有的售價,不需要再增加營銷和保管費用。與此同時,還得宰牛,以減少飼養量,否則牛天天得喂, 這也是成本。這應當就是歷史上發生過倒牛奶著名事件的原因了。

二、鋼材就不同了,可以長期保存,無非是占點地方。眼見得價格不行了,只要信息靈,商機把握得好,快出快進,不斷高出低進,還來得及扳回一點,以小賺補虧。

民間有句老話,叫」膏藥是一張,卻各有各的熬法「。就是這個意思了。

謝邀。


前面有人回答的很詳細了,

補充一點,

牛奶產量基本恆定,由於保質期短,都是長期按合同協議銷售,沒有防變措施,所以不太可能突然就能拿去加工奶粉或糖製品,它的產量沒辦法人為控制,如果不殺奶牛以減少產量,賣不出去只能倒掉。

鋼材就不一樣了,如果市場行情不好,你可以減少生產線,可以裁員,可以部分員工放假。

我個人覺得倒牛奶是國外奶農的一個表態和對社會的施壓。

鋼材的高賣低買不是很清楚,很可能是跟國內當年炒大紅袍茶葉類似,一級經銷商利用資金優勢,造成市場供給假象,最後倒霉的是底層經銷商。


看過一些美國史、大蕭條史,很少有人提到「倒牛奶」這事。倒是很多篇幅都在講殺牛。 Great Depression 維基百科英文版沒有搜到milk ,中文版里倒是在「文學」(???)那節里提到了倒牛奶,呵呵,倒牛奶真是深入中國人啊!

一邊養牛,一邊倒牛奶,這是很蠢的事情,正常的做法是殺牛。三聚氰胺之後,中國農民也沒有倒牛奶,都是直接殺牛。 如果還心存希望,想撐一陣子的話,農民也不會倒牛奶,而是送到教堂里去,由教會發放給窮人。(《光榮與夢想》中提到過) 其實他們撐不久,因為美國沒有中國那樣的自耕農,大多數都是農業資本家。貸款買的農場,很多人貸款都沒還清呢,就趕上了這事。迅速就被破產了。倒是破產後農場被拍賣,發生了很多抵抗。農民帶著自己的親戚朋友去拍賣會,全都背著長筒步槍,臉色陰沉,一言不發,看哪個孫子敢買! 據《光榮與夢想》記載,很多時候東部銀行家的狗腿子不敢舉牌,農民的一個朋友花一美元買下,然後轉贈給原主。

歷史上發生過的倒牛奶,是倒別人的牛奶。偶然在維基百科上翻到過。那是一起目標很幼稚的政治運動:西部的一些農民在公路上設卡,把資本家運往東部的卡車截住,把牛奶倒到溝里。據說這樣可以打擊東部,因為「我們西部」生產小麥和牛奶,「他們東部」的銀行家除了吸血,什麼都不幹。 這個運動沒有持續很久,有押車的人開槍了,警方也迅速介入,最後資本家就改用火車運貨了。(可惜再找的時候,維基百科的鏈接找不到了)

我們熟悉的「倒牛奶」,恐怕是為了刺激當時根本喝不起牛奶的中國人。如果說殺牛,就沒法刺激到中國人,美國的經濟模式和物質豐富是當時的中國人難以想像的。記得一個很典型的悲慘故事(《光榮與夢想》)是這麼說的: 某農民破產後,去小店裡賒了幾盒子彈,回家把兩千頭牛一頭一頭全部打死。 人家的困難在於還不了銀行按揭。至少在西部,吃飯不是大問題,沒人心疼那些牛肉,要心疼,更心疼僱人殺牛的工錢。當然,在東部大城市,有嚴重的飢餓問題。


評論排名第一的「周曉農」
評論基本不錯,但我覺得可以補充如下:

1.倒掉牛奶的原因一定是:預計將現成的一部分牛奶加工後出售的收入,小於決定倒牛奶時開始計的新增成本。

有點難理解,打個比方:

一個牛奶經銷商在遇到牛奶價格大幅下跌時,對手上的10萬升大桶裝牛奶進行預計:全套處理後新增成本120萬元(不包括大桶裝牛奶的成本),銷售收入100萬元,虧20萬元。在此情況下,倒掉牛奶是正確的也是容易做出的決定。

熟悉實際生產的朋友會提出疑問:新增成本120萬元中有很多是不生產也要支出的,那麼這樣的決定就是有問題的。

這個問題是對的。所以,更詳細的解說是:牛奶經銷商會清退臨時工,退掉到期的租房,取消外發加工。這樣,經銷商將手上的20萬升大桶裝牛奶的10萬升倒掉,另10萬升就加工後出售,收入100萬元,新增成本120萬元,但這120萬元中有50萬元是不生產也要支付的,所以,可節省30萬元。

2.鋼鐵就簡單了,價格大跌,生產量也會大跌。而使用量是不會像生產那樣大跌的。所以庫存就會逐步減少。而鋼鐵的儲存成本低,期限長,所以鋼鐵一直會儲存到供不應求。


十多年前上初中的政治課,看到萬惡的資本家經濟危機時把牛奶倒掉也不給受剝削人民喝,義憤填膺。。

現在看到我民族企業家,為解決產能過剩,使市場早日恢復,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理智的選擇倒掉牛奶的處理方式,真是為國家、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保質期問題。

而且,牛奶過剩,倒掉牛奶的並非是資本家,而是奶農自己,忘記在哪裡見過給資本家闢謠的了,直觀去想,資本家從奶農手裡收購牛奶包裝加工銷售,如果賣不出去,總是有各種方法將它變成其他保質期更長的東西,可以囤貨的,而只有奶農,不想低價賣奶,也沒有掌握其他的深加工的資本和技術,倒掉奶也餓不死,才會倒掉牛奶。

鋼材卻並不存在保質期問題,而且鋼材的價值也基本不會變。


我覺得可能還有個因素

牛奶難以靈活地限產

既然養了牛,牛產了奶,就要擠出來,才能維持牛的產奶力(呃,其實這個我不是很確定...)

而鋼廠不存在這個問題


你的意思是為什麼不把鋼鐵倒掉是吧。。。總覺得哪裡有點不對。。。


討論這個沒什麼意義,倒牛奶和賣鋼材都不是治標的辦法,是無效但有不得不做的事情

真要解決產能過剩,只有關閉產能。

屠牛、關爐,直到供需平衡


先不細說了,從下面答案就看到做過和想像推論差多遠。

牛奶行業的人都知道,生奶(奶農提供)倒掉這件事是這個行業的一部分。需求是起伏的,而作為供應源頭的奶牛,天天必須擠奶,否則乳房會發炎。成品奶沒有倒掉一說,只有銷毀(包裝商品,比倒掉麻煩多了)。

這件事和水果攤總是會有水果沒賣完就爛掉一樣,標準策略是多生產一些,把損耗平攤加到單品價格里。


其實現在已經不存在這種問題,尤其是在擁有牛奶期貨和鋼材期貨等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的國家,只要其產品質量達到期貨交易所要求的品質,完全可以利用期貨進行套期保值交易從而規避價格下跌對生產企業所形成的不良影響。

例:某鋼廠1噸鋼材出廠價格為1噸/1000元。當經濟周期不景氣,市場需求疲軟導致鋼材價格持續下跌。假設該鋼廠庫存1噸,期貨市場剛才價格為1噸/988元,在後市強烈看空的情況下,廠商在期貨市場賣出一噸鋼材,當價格持續下跌到888元/噸時,其賣出的1噸鋼材變成988-888=100元,所以這波價格下跌對於鋼廠的實際損失只有期貨市場—生產成本=988—1000=12元 ,從而通過期貨合理規避掉了大部分的市場風險。


牛奶有保質期。。。


因為鋼材賣給別人可以再買回來。而牛奶給牛喝下去,只能得到牛尿。


鋼材木有保質期。。。


我覺得題主疑惑的地方應該是,倒掉的牛奶為什麼不免費提供和捐獻出來。。


牛奶要是有期貨交易,也可以像鋼鐵那樣賭。可它是現貨啊,摔!


知乎經濟學不怎麼強勢啊。


軟工學子來扯個淡。


牛奶的例子是我上初中的時候的政治書就存在的了,發生這種事是會延續無數年的...牛奶算是一個市場指向型產品,偏偏還被原料限制了一部分靠近市場的能力。但是如今我們喝的牛奶就在身邊了。當時是很糾結的,運輸成本佔了很大一部分,至於營銷,咳咳咳,前面那個回復的評論里吵了很久的做營銷,電視還是捐山區的,想太多了吧。倒奶的是奶農啊同志們!!請理解這一點!就跟國內寧願菜爛在地裡面的農民一樣,這不是資本家乾的!資本家因為奶量過大,降低了收購價格,所以奶農才會倒奶。

廢話有點多了,下面給個我初中的時候爸爸以一種優越心理指導我的口吻做的假設。現在我看著覺得簡單了,經濟學的魅力在於從兩個角度觀察問題得出的結論完全相反還都是對的。因為沒有人能把現實中所有變數考慮到。

奶農倒奶很簡單,賣了反倒虧錢。收購商收購價為120元每噸只要100噸,奶的成本是100元一噸的話,如果有了200噸奶,就會產生競爭,即收購價只到80元每噸收購你200噸,這是收購商可以承受的,明白了?

為什麼沒有鋼材的回答?


現在2點半了,明天第一節是專業課,第二節是大物,讓快期末的小弟睡會吧。有空的話再來探討吧。

順便實在是要吐槽下,周先生以往的回答尤其是關於規模化農業的我十分佩服,但是這次解釋的有點...被局限在書本設定的條件中了。


牛奶倒進河裡是教課書上關於經濟危機的經典案例,發生在上世紀初的美國大蕭條。現今社會很少發生牛奶倒河裡這樣的事件,所以我覺得題目不成立,沒有比較意義啊


我覺得這事不需要那麼複雜的理論解釋。很簡單,牛奶倒溝里沒人能揀回家喝,鋼材扔大街上會被人家揀回家的。沒人傻到把會被人揀走的好東西扔掉去減少供給。


產能過剩和價格優勢會導致市場交易的無序,賤賣一些不利於保存的經濟產品和作物,更像是一種必會增值的期貨。不同需求導致價格的不同,而這種不同價值之間的差價會直接導致農場主和老闆虧損。


推薦閱讀:

2016年初,有哪些經濟分析是出於平息社會恐慌的畫餅充饑?
落後國家發展起來,對發達國家是有利有弊?
社交網路與各類科技產品的發展,是否促成了年輕人選擇獨居的現狀?
希臘現狀?
規模不經濟與邊際收益遞減有什麼區別?

TAG: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