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都有什麼見解?

資產配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手裡有一萬塊錢,如果存銀行一年是10300,如果這一年生個病或者有點意外,錢可能只剩5000;假如一萬塊買份消費型的保險,一年可得10200,這200如果投資股票或者其他,錢可以變成2000或者0;假如一萬塊錢存銀行5000,5000買理財產品,買份保險,一年後收益10450。這就是資產配置


在我23歲的時候,就曾經幻想過,如果在30歲能有100萬就太好了。

如今10年過去了,雖然這個數字在首都輕而易舉就被破掉。

我作為普通家庭的孩子,經過努力,滿打滿算,也是個有百萬資產的人了。

如果你也是個不分類受不了型人,當手頭有了100萬錢錢,該怎麼作資產配置呢?

一、一個都不少

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需要趁早得、理性得、清晰得設定好資產配置比例。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圖片,讓我意識到光擁有資產了還遠遠不夠。

如圖所示,為了資產配置健康,我們要像營養配餐一樣做到全面、均衡,不挑食。

4象限圖解說明:

花銷錢:家庭緊急備用金,一般是月開銷的3到6倍

救命錢:保險,家庭中誰的收入最高,作最大投保比重

好命錢:股票、基金、P2P等風險高收益高的投資

保命錢:子女教育錢、嫁妝錢和自己的養老錢

二、了解風險回報級別和流動性

1、風險收益比

投資可不能一頭腦熱,不了解風險收益比,就把錢扔下去,投資的世界可不是誰家的ATM提款機呀。

我把風險、收益分成ABCD,4個區間。相比較下,A級當然是最佳選擇,可惜這樣的好機會不容易抓住。

最不想投入的自然是D級,吃力不討好,時間成本賊高的趕腳。

A.低風險 高收益(最喜歡)

B.高風險 高收益

C.低風險 低收益

D.高風險 低收益

2、流動性

投出去的錢得考慮什麼時候能獲利了結,有入場也得有出場才行吧。比如房子就屬於D級不容易兌現的資產,買下了,會佔家庭購房名額,不賣出去會給未來換房、買房帶來很多限制。作為投資買的房子,沒準是高位接盤,買了就虧,再也賣不出去砸手裡了,都是有可能的。

A.T+0(最喜歡)

B.T+1

C.固定期限

D.不易兌現

三、盤點資產

把手頭擁有的資產類別清點一下,看看每個分類下的比例,過多還是過少?

有些部分是否要增加投資,有些持有的太多,風險過大,是否要減少比例?

有意識的量化投資可以避免人性的弱點和情緒的波動對投資決策的干擾。

完成此文+配置表共用2小時,我認為在年輕時花點心思作出這樣一個資產配置模板,以後每半年盤點更新一次是項十分划算的投資。

追求一種人生姿態。

從生活態度,到人生態度,由內而外的放下。

http://weixin.qq.com/r/DUzl-YHE_NyHrcWe9xkf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資產配置這件事上,國學易經里,老祖宗已經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清晰的指引,那就是三個詞——明道,取勢,優術。簡單來說,明道(明確道路),就是要有一定的投資策略;取勢(獲取趨勢),就是要順應市場大的方向;優術(優化戰術),就是找到最好的投資武器。接下來,我們就逐一分解,講一下到底應該怎樣做。

所謂明道,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明確自己的投資目標,一個是堅持資產配置的策略。我在過去的工作中觀察,理財經理一般也會問客戶——您的投資目標是什麼?然後客戶一臉蒙圈,說——啊?目標?目標就是多賺錢唄!然後客戶經理就卡住了,倆人面面相覷。

事實上,客戶回答得沒錯,是理財經理的問題可以問得更好。所謂投資目標,是指你賺了錢之後,要拿這筆錢幹嘛,用這筆錢養老?用這筆錢送孩子出國讀書?用這筆錢換房?還是想把這筆錢直接留給兒女?不同的投資目標,預期的回報率是不同的,那麼選擇的道路和策略也是不同的,這是其一。而接下來,堅持資產配置的策略,就是在投資目標下,看看我能夠承擔多大的風險波動,然後找到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模型,分配好股權、債券、另類資產等各類的比例。

說到這,可能很多人在想,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手上的這筆錢,具體是要用來幹嘛的。沒關係,那我們就在整體預期收益率和風險承受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然後配置各類資產。比如說,一個平衡型風險的客戶,預期年化收益率15%,那我們給到的配置模型建議就是股權類45%,債權類50%,另類5%。這個,就是「明道」的部分。道理聽起來很簡單,測算也是有效的,但為什麼就是賺不到錢呢,因為除了「明道」,我們還要「取勢」和「優術」。

所謂取勢,就是分析整體經濟大的趨勢,這一點,不要說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很難,對於專業的業內人士來講,也是無法完全準確預測的。說到這裡,我想起很多人問小編的問題——「老師,你說人民幣年底會不會跌到7」,「老師,你說黃金會不會上1400」,「老師,你說英國脫歐之後,誰會取代倫敦成為新的金融中心」,「老師,你說中國的房價到底會不會下跌」……我看了之後,覺得這些都是很好的問題,每個話題都可以講很多,但如果你只是想跟我要一個Yes or No的答案,那我只能說,臣妾做不到。就像一個高中語文老師,可以開出一堂「如何寫出一篇高分作文」的公開課,但你說哎呀老師你別墨跡了,你就給我押一下今年高考作文題吧,你看老師會不會把你攆出去……

在投資這件事情上,想要「取勢」,盡量提升勝算的概率,必須依靠專業的分析。要研讀代表各家機構的觀點報告,同時基於歷史數據,做出技術上的判斷。當然,也需要有專家團隊,集體貢獻大家的經驗和智慧。在這裡,「取勢」需要跟「明道」尋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是非常不容易的。既不能固執,也不能隨性。如果在資產配置的策略下,能夠抓住階段的走勢,適當調整,那投資的回報,就會更加亮眼。

比如在去年6月底,市場已經從5178點跌至4300附近,7分鐘的投研部門認為,已經出現小熊市了,於是調低了股權配置約1/3,比如原來股權配置建議是60%,我們就建議客戶調到40%。而到了8月底,市場已經回調到位,我們又調回標準配置。後來市場持續反彈到12月底,點位已經到了3500,投研部又建議將股權調低了約1/3,然後今年2月底又反彈回來,我們調回標準配置至今。正是我們在「明道」之後,一直不斷地「取勢」,才能夠在股市整體下跌的過程中,為客戶實現了正收益。

最後一步的「優術」,就是指具體的操作,挑選出好的產品,給自己的投資組合,找到一個最優解。在這裡,有兩個關鍵,一是你從多大的「池子」里去尋找最優解,二是你是否知道自己到底買的是什麼。

當年我做客戶經理的時候,有一件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有一位跟我關係很好的客戶,要買美元的理財產品。當時我所在的銀行在賣的,是一款2年期,保本浮動收益的產品,最高年化回報是2.5%,而距離我當時那家支行50米的另一家銀行,有一款美元高息定期存款,利率是年化4.2%。我當時內心特別的糾結,我非常希望我的客人都有更好的收益,但是我又受限於自己的身份,無法跟客人說:「哎,你出門左轉50米那家銀行去買吧」,畢竟在職場上,站在誰家山頭唱誰家的歌,也是一種基本的職業素養。所以,在為客戶尋找最優解的路上,如果不是獨立的第三方的身份,僅懷揣著一個為客戶著想的閃閃紅心,也是無法做到真正的「最優」的。而投資者如果想自己親自尋找「最優解」,市場辣~么大,我能給你的最中肯的建議,就是三個字——別找了。你有那吭哧吭哧做調研的功夫,真不如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省下時間,用它來享受人生,不好么?!

說到客戶是否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那就更有意思了。目前市場上的各類產品,真的是琳琅滿目、五花八門,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出。很多時候,我們十幾年的從業者都覺得,自己學習的速度,趕不上「創新產品」花樣翻新的速度。我們給很多客戶看過他買的投資產品,有人以為自己買了個銀行理財,但其實他買的是個保險,5年內提前取出需要承擔損失;有人以為自己買了個保本保收益的高息產品,但其實是個P2P的資金池,發行方隨時有跑路的風險;有人以為自己投的是新興的另類資產,但發來的盈利模式說明書,怎麼看怎麼像是傳銷;有人以為自己買了個股票類的私募基金,但其實是個以天使投資項目為主的項目基金,既不能隨時取出,收益也要看投資的一堆項目能否順利獲得收益……

前些天,一個業內的朋友發給我一款產品,說是一個一年期10%收益的私募基金,100萬起投,讓我問問身邊有沒有朋友想投資的。我看了一下資料,扒掉那些宣傳上華麗的外衣,其實不過是把投資者的錢,借給一個微污染水處理企業。而對方質押的是什麼呢?是10個債務人的應收賬款。簡單的來說,這個項目如果還不起錢,看起來你還可以追討這10個公司,跟他們要錢。但至於10個公司有沒有錢還你,是不是每個公司背後還站著另外10個欠錢的公司,誰都不得而知。同時,預期10%的回報看起來很美對么?但如果我告訴你,賣給你的那個銷售,他的提成是5%,也就是說,100萬的產品,銷售人員可以拿到5萬的傭金,你會怎麼想。你承擔本金虧損的風險,擔驚受怕過一年,才賺10萬,而他牽個線兒,今天就能賺5萬……此刻,我想求一下你的心理陰影面積。

古語說,不明道則難取大勢,不取勢則懷揣利器反受其害。這兩天講了這麼多,其實也只是一個大的框架,學習的過程總是漫長而痛苦的,但如果沒有基礎學習,僅僅依靠人性的本能,你就是無法體會賺錢的快感。所謂懂得局限,方得自由。希望大家能夠和「7分鐘理財」一起,在資產配置的道路上,不斷學習、自省、覺察、糾正,最終戰勝自我,早日在人生奮鬥的路上,獲得財務自由。


國內投資產品總匯 - 小栗子也有春天的文章 - 知乎專欄

目前國內的投資方向其實不多,大類來說就是固收和浮收。或者說債權和股權兩類,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現金流,風險承受能力,風險偏好,家庭未來的支出等方面去考慮資產配置。沒有詳細信息的很難有人能給你具體的建議。個人寫過一篇關於國內投資產品的文章,感興趣的話可以詳細探討資產配置方向。


Stupid!你以為做的是國別配置,其實你做的是板塊配置

原創 2016-09-18卡蔡全球資產觀察

在做國別資產配置時候,通常直接使用指數ETF進行。而多數的ETF產品盯住MSCI指數,因而在此以MSCI作為例子。

卡蔡(公眾號:AssetObserver)經過計算(基於最新的2016年9月數據)各MSCI指數的板塊權重後發現MSCI各國指數中板塊佔比非常不同。由於成份股數量大小的不同,各國指數的板塊權重往往與其GDP的權重出入很大。

卡蔡想強調各國指數中板塊權重的不同其實才是導致各國指數表現不同背後的最主要因素。

  • 以銀行為例。MSCI EM中銀行佔比高達17.5%,而MSCI日本則只有0.8%。

  • 以汽車為例。MSCI EM中汽車佔比3.6%,而日本則高達13.6%。

  • 以能源為例。多數指數佔比5-6%,而日本僅為0.8%。

  • 以軟體為例。MSCI美國和MSCI發達市場指數11-12%,而日本則僅為2.7%。

美國vs歐元區,板塊區別最大的分別是:

  • 汽車(1.0% vs6.5%)

  • 零售(5.5% vs 1.3%)

  • 銀行 (5.6% vs 11.2%)

  • 軟體服務 (12.7% vs 4.0%)

因此如果超配美國,欠配歐元區,則意味著超配零售、軟體服務、欠配汽車、銀行。

-----------------------------------

以上轉載自我的公眾號「全球資產觀察」 (微信公眾號搜索Assetobserver)


給你來一篇我寫的文章參考下。

《學會投資現金,成就複利增長》

 初一看這個題目讓人感覺怪怪的。一般我們進行投資都是用現金購買資產類標的。比如股票、債券、大宗商品、貴金屬等。現金作為特殊商品是一般等價物。我們用現金購買股票後股票上漲,然後再賣出股票,這樣一買一賣現金就會增加了,從而實現投資的資產增值。所以按照人們正常的思維方式來考慮,應該是選擇投資標的物,然後用現金來購買。而不是這篇文章的題目,投資現金。其實在投資當中,有時是需要逆向思維的。這裡我先要講個我曾經看過的一篇關於逆向思維的文章。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篇文章。國外有一個科學家,他的研究結論是。人在睡覺時候的狀態是正常狀態,而人在清醒的時候則是不正常的狀態。人死了以後永遠的睡過去了,就進入了永遠正常的狀態。初一看,這篇文章感覺很荒謬。但是,過後仔細一想,誰又能證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呢!這就像相對論裡面研究的,找一個坐標系作為參照物。不同的參照物所得出另一個物體運動或靜止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所以,就不能絕對的說現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正常狀態,也許就像這個科學家說的一樣,你現在是個非正常狀態的人。

  回到我們投資的話題。現金是否需要投資呢?這就要引出一個隱性風險和顯性風險的概念。

  隱性風險和顯性風險,這兩對風險彼此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比如一隻股票,從2元錢上漲到4元錢。給人直觀感覺,這支股票價格已經翻了一倍一直在漲,從風險上感覺不是很明顯。這就像2015年5月的時候,大批散戶還在開戶入場一樣。但是,其實它的隱性風險已經很高了,只是因為市場上的情緒高漲,把這個隱性風險給掩藏起來。相反的,當股票從4元錢下跌到兩元錢以後。這時給人的感覺是股票一直在下跌,風險很大,但其實它的隱性風險已經很小了。顯性風險和隱性風險,可以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在股市2000點附近沒人買股票,但是在5000點附近卻有大量人在購買股票後被套的現象。

  其實,學會投資現金,正是要我們在隱性風險升高時,來進行投資決策。它的意義不只是規避了風險。其實更是讓投資者資產增值的一個非常必要的手段。因為,一般在隱性風險高的時候,將自己手中的資產賣出變現,可以獲得更多的現金。持有現金的目的並不是獲利了結。而是在隱性風險降低後,用更多的現金來購買更多的投資性資產。這樣才使複利投資成為可能。

  所以我們只有學會了投資現金。才能讓我們的財富滾起雪球,實現資產長期複利的穩定增長。

  歡迎和我討論:新浪微博:喜歡理財的阿布哥哥。我和朋友們交流投資的QQ群:21739460。我的空間(QQ2334350),公眾微信號:nanhome,都是我在學習和實踐中的一些體悟,並為了加深印象或在以後對我的判斷進行驗證,才在這裡寫的。大家看看就好了,別太在意了。作者張楠,轉載請保留本段。


精選原創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徐彬說投資(xubinshuotouzi)

配置的策略,這些策略之間似乎還有些矛盾。我就把主流的資產配置策略都給大家梳理一下。

簡單來說,資產配置需要解決的問題里,絕大部分都是股和債的比例怎麼配的問題。所以我們今天把主流的資產配置策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股多債少」;

第二類是「股少債多」。

對於「股多債少」的配置策略,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大衛斯文森(David Swensen)。「超過90%的投資收益來自於資產配置」就是他的名言。大衛斯文森被稱為機構投資者之父,他管理的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可以達到15%以上,這不僅僅是在大學捐贈基金里,而是在所有的金融機構里,都算是很好的成績了。

他出過兩本書:

一本叫《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書里說的是機構投資的方法;另一本書叫《不落俗套的成功》(Unconventional Success),書里說的是個人投資的方法。這兩本書我都看過。

他在書里提供了一組數據,從1925年到2005年的80年間,美國的國債上漲了71倍,公司債上漲了100倍,大盤股漲了2658倍,小盤股漲了13706倍。

從這組數據里可以明顯的看出,從長期來看,投資股票類資產要比投資其他的收益高很多。因此長期來說,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資產組合應該以股票為主。但是,他也意識到股票類資產雖然長期收益高,但是波動也很大。

舉個例子,如果大家從1928年開始投資美國小盤股,剛投完就會遇到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蕭條,投資的小盤股會在1929年跌掉一半,在1930年再跌掉一半,在1931年又跌掉一半,也就是說,如果在1928年投資100塊,到1932年,這筆投資累計虧損90%,只剩下10塊錢。雖然從1932開始,劇情180度大反轉,從1932年到2005年,中小盤股上漲了13.7萬倍。但是之前的波動這麼大,能抗住的投資者少之又少。

針對這個問題,大衛斯文森的做法是通過兩個維度去分散風險。

第一個維度是地域,他會配置全球各國的股票類資產。

第二個維度是策略,他配置各種投資策略的股票基金,比如對沖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私募基金等。後台回復「筆記」即可免費得到各大基金經理的投資秘笈(乾貨滿滿)

我以前的老東家做的是對沖基金,我們的基金里就有大衛斯文森的投資。

總結一下,「股多債少」的投資策略追求的是更高的長期收益。但是股票類資產的波動比較大,需要通過配置不同國家,不同策略的股票類資產來分散風險。

在地域的維度,公募基金里有美國標普500指數、香港恒生指數、德國DAX指數和全球股票指數的基金;

在策略的維度,公募基金里有量化策略、對沖策略、人工主動選股、人工主動選時等不同策略的基金。大家如果採用「股多債少」的策略,一定要注意通過配置這些基金來達到充分分散風險的目的。

對於「股少債多」的策略,這方面的代表機構是全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BridgeWater),橋水基金最有名的策略叫全天候策略(All Weather),背後的理論叫風險平價理論(Risk Parity)。

別看有這麼多聽不懂的名詞,其實這個策略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如果想要讓投資組合的總體波動比較小,可以使用一種比例,讓股票和債券的波動互相抵消。股票的波動大,債券的波動小,想要兩者互相抵消,勢必要多配債券,少配股票。

有人會問了,如果股票和債券同向波動,也就是說股票漲的時候債券也漲,股票跌的時候債券也跌,這個策略不就沒用了嗎?美林時鐘理論里我們說過,股票在復甦期和過熱期里表現比較好,債券在衰退期和復甦期里表現比較好。因此兩者有同向運行的時候(復甦期),也有此消彼長的時候(過熱期和衰退期)。

「股少債多」的目標不是長期收益最大化,而是長期收益的「性價比」最大化。之前的課里我們說過,任何投資都是風險和收益成正比,也就是說,所有的收益都需要以承擔一定的風險作為代價才能換得。因此,很多人,尤其是機構投資者特別關注用風險換取收益的「性價比」(學術上稱為「夏普比例」,英文名是「Sharp Ratio」)。以風險平價理論為依據的「股少債多」的資產配置策略就是一種把長期收益的「性價比」最大化的資產配置策略。

總結一下,「股少債多」,尤其是以風險平價為基礎的投資策略追求的是長期收益的最優「性價比」,而不是最高的長期收益。換句話說,「股少債多」策略的長期收益肯定比「股多債少」低,但是前者的波動率更小,而且獲取收益的「性價比」更高。

對於這兩大類策略,大家該如何選擇呢?

如果大家的側重點是追求更高的長期收益,可以考慮「股多債少」的策略。但同時也必須知道,這個策略的缺點是投資者需要忍受更大的波動,因此投資期限也需要更長,一般來說要3年以上。

如果大家需要更好的平衡風險和收益,那麼可以考慮「股少債多」的策略。這個策略的好處是波動更小,因此投資期限可以縮短到1年以上,但缺點是長期收益不高。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徐彬說投資,獨立的觀察視角,深度的市場剖析,科學的投資理財。


什麼是資產配置?資產配置是從戰略的角度對個人財富進行的規劃和安排,它蘊含了對時間、風險、收益、成本和不同投資市場邏輯的綜合理解。資產配置方案一旦投入執行,一般並不需要進行頻繁的調整,這在客觀上降低了證券選擇和擇時操作的頻率,因此也能夠幫助投資者有效節約投資成本。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重視「資產配置」,面臨可挑選的投資品類也逐漸增多,比如股票、債券、外匯、私募、股權、大宗商品、母基金、金融衍生品、房地產及實物類投資等等。但很多人往往並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資產配置,下面就來看一看對資產配置的一些見解,為什麼投資者要進行資產配置?

更多關於資產配置的乾貨,可以參考以下:

2017下半年資產配置-金斧子

教你如何配置資產-金斧子

免費定製專屬資產配置方案-金斧子



我們常常能見到這樣的問題:

基金經理啊,今年我們投資比例怎麼配置比較好,股、債、現金4:3:3行不行?

這種問題通常無法回答,因為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了解清楚你的情況、你的需求。

我們常常能看到下面這張圖,右側的建議分布比例都是一個浮動的範圍,而他們浮動的軸心,就是——你自己。

1、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

不要輕易給自己下判斷,你真的知道你是保守型的,還是激進型的嗎?除了填寫風險偏好問卷,多問問自己,能承受多大的虧損。同時,也別浪費你的風險承受能力,低配一些過分保守的產品,那樣你也失去了進攻的機會。

2、明確自己的收益預期。

但需要注意一點,風險和收益是等價的,如果你的目標是:我不想承擔風險,但希望每年資產以30%的速度增加,小O只能告訴你——對不起,做不到。

3、清楚自己手中的資產。

問你自己幾個問題:你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多少?家庭名下的資產情況(房產、存款、理財佔比)等等。例如資產豐厚的可以將房地產,海外資產納入配置,資金較緊湊的就選擇靈活性更高的一些活期理財。

②買入並持有,不要過分關注短期

下個月/本季度/下半年行情如何,我要不要否加倉啊?

這個問題常常見到,如果你是一個專註於炒股的玩家,這可能是你關心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個普通的投資者,短期的市場變化,不應該成為你資產配置的決定因素。

資產配置的目的是降低整體資產的風險,同樣的,這樣也很有可能降低短期的收益,所以資產配置應該從一個較長周期內進行考慮。

在不同的經濟周期下,不同的資產會迎來機會。2015年我們看到了股債雙牛的表現,到了2016年,輪到大宗商品火熱,黃金與房價雙漲。下一個階段,將輪到哪類資產走牛,無法預測。但如果在你的資產配置方案中,股債、商品都佔據一定的比例,那麼也許你不是賺的最多的,但行情來臨時,你是有所準備的

不要預測市場,正因為短期市場是無法準確預測的,才凸顯了資產配置有價值

③不同的「籃子」

雞蛋要放在不同的籃子里,這個樸素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

有朋友這樣資產配置:40%投資大藍籌混合基金,30%投資中小創偏成長風格的股基,還有20%配置當下比較火的消費主題基金,10%現金,是不是夠分散?

只能說,朋友,你的錢基本進到了「股票」這個籃子。

不同的籃子=相關性低的各類資產

當你在構建自己的資產配置組合時,裡面不同資產的相關性低,才能達到風險的分散

那麼有哪些籃子呢?

股票、債券、房產、

海外資產、原油、黃金

……

隨著基金產品線的不斷完善,以上絕大多數投資標的都可以找到或者即將找到替代品,如投資黃金、原油、海外資產、境外行業指數等都有對應的基金產品。而公募基金門檻低,這些資產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隨著經濟的發展,投資者面臨越來越多可供挑選的投資品種, 如現金、股票、債券、外匯、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房地產及實物類投資等等。眾多的產品種類豐富了市場的選擇,與此同時,各類愈發專業和複雜化的產品在經濟的起伏中價格波動增大,放大了投資的風險。

  • 與投資目標匹配原則:基金組合的總體傾向要和投資目標想匹配,主要是從風險角度考慮。例如全部投資於股票基金可能波動風險較大,那麼通過部分投資於配置型基金,可以讓基金經理幫助降低總體風險。
  • 大類資產配置原則:為什麼要研究大類資產配置呢?因為A股市場並非孤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跟其他類型的資產進行「資源爭奪」,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研究大類資產配置,正是為了讓投資者更清晰地從宏觀角度研判A股市場的「性價比」。

股票、債券、大宗商品、現金是資產配置的主要大類品種,市場上大部分投資產品的設計都以該四大類資產為標的,研究它們在不同經濟階段的表現是資產選擇的基礎問題。

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資產輪動的加快直接影響到了A股行情。在2016年「資產配置荒」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情況,波動幅度加大,投資者想要甄選出未來具有相對更高投資價值的品種越來越難。以基金這個距離大眾投資者最近的投資渠道為例,當前興起的FOF產品為何受到追捧,因為其天然就具備資產配置功能。而有數據統計,過去10年股票型基金的累積收益率超過260%,年化收益率高達14%,但由於投資者擇時和持有期限過短,只有極少客戶能享受這個回報。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投資,提升收益率、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可能更為有效。回顧2016年,大宗商品市場出現了多個品種的暴漲 ,與A股市場的平淡形成鮮明對比。而當前低增長、低利率、泡沫化、高波動的情況下,大類資產跨市場乃至全球配置,才能真正分散風險。

近年來,因為「資產荒」的出現,大類資產配置尤為受到重視,當市場缺乏明顯的高收益風險資產時,在剛性兌付逐步打破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型資產配置機構難以找到相對高收益的低風險資產進行配置。而大類資產配置就是解決資金端與資產端的矛盾。

  1. 風格配置原則:所謂風格配置原則,是指組合中的基金應該有多樣化的風格特徵,如果基金風格高度一致(例如,都是成長型基金),那麼組合就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2. 分散風險原則:這和前兩個原則是類似的。也就是我們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不把希望都寄托在一隻或一類基金上。

可見建立基金組合的目的和股票組合是類似的。但因為基金之間的差異不像股票的差異那麼大,所以基金組合里基金的數量無需太多。通常情況下,基金組合內數量在3-5隻即可。過多地分散投資,不會更好地達到組合投資的目的,也可能會降低組合有效性,並且將增加交易成本。

更多關於基金組合服務的乾貨,歡迎關注知乎機構號:薛掌柜基金組合服務


散戶,一般指不具備資金優勢,又缺乏專業金融知識的普通個人投資者。他們常常因買賣隨意、追漲殺跌、交易頻繁,而淪為股市裡被收割的「韭菜」。散戶的典型特徵是「從眾、缺乏獨立思考」——兜兜轉轉、忙忙碌碌,多年股海沉浮、遍體鱗傷後,卻忘記了最初的投資目標。

要想不做市場中的「韭菜」,首先要認清自己。溯本清源,回到我們做投資理財的初心,想明白,自己的投資理財目標是什麼?是對抗通貨膨脹、防範貨幣貶值、保持未來購買力?還是追求資金的快速增值?亦或只是給辛苦賺來的錢財,找一個安穩的去處?因為,不同的投資目的,所對應的投資方法各不相同。

▍散戶的3個類型

按照風險等級從低到高,散戶大致可分為三類:保守型、穩健型、進取型。

保守型投資者,貿然進入波動大的股市或其他權益類資產,會因市場價格的波動而內心極度不適,「凍住」效應立顯。對於這類投資者,我個人建議,要不遠離波動大、風險高的權益類投資,選擇更為確定回報的理財產品;要不自我修鍊到「百變不驚、泰然處之」的境界。

穩健型投資者,是資產配置最好的實踐者,他們能接受適度的波動來換取較為可觀的預期回報。對於這類投資者,我個人建議,選擇自己看得懂的投資,做好資產配置,與時間做朋友,換來中長期的合理回報。

進取型投資者,勇於嘗鮮,敢於下注,喜歡All in,願賭服輸。對於這類投資者,我建議,投資前多研究,「投得明白、投得準確」重於一切。

▍投資者應管理好3種錢

散戶們做好資產配置,最重要的是管好「安全的錢」、「流動的錢」、「發展的錢」。

安全的錢,主要指用於健康保障、壽險、年金規劃的資金。縱然是股票大作手利弗莫爾,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後,在其回憶錄里也寫道:「一旦東山再起,還清債務後,首先是為自己和家人做好年金和信託計劃,這部分安全資產不可以冒任何風險,要確保妻兒未來的生活有保障」。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去中心化的大勢所趨,境內外保險公司們都捋起袖子保份額、搶市場。產品定價更為合理,產品類型更為豐富,可以在線DIY,也可以委託極為信任的專業顧問,提供全方面的財富規劃。

流動的錢,即日常的現金管理,靈活用好信用卡,預留3-6個月的家庭日常開支,放在貨幣基金工具里收益尚可,兼顧流動性和安全性。

發展的錢,主要指中長期投資,用於未來的生活改善、子女教育、養老補充等長遠的大額支出。我建議投資者選擇費用低廉的各類指數ETF,其基本邏輯在於:社會不斷進步、向前發展,帶來優秀行業的持續增長,龍頭企業「強者更強」。企業盈利業績的增長,最終將反映到股價的提升上。投資者關鍵在於堅持長期投資。

▍投資者的3個「等級」

根據專業知識多寡和操作難易程度,散戶分為初級版、中級版、高級版三部分。

初級版,即常規的指數ETF定投。普通個人投資者,多為工薪階層,可選擇將每月收入的1/3定期定額買入指數ETF。常見的指數包括:上證50(代碼510050),滬深300(代碼510300)。顧名思義,前者代表上海證券市場50家高市值、高流動性的公司。在今年價值回歸、漂亮50行情推動下,其表現不俗;後者素有A股「晴雨表」之稱,受眾面最廣,常作為國內基金的業績基準。

中級版,可以改變一下投資方法或投資標的。比如定期不定額,指數下跌10%,則投資額追加10%,越跌買得越多;或者依據國家戰略新興產業規劃,選擇符合國家政策支持和社會發展趨勢的細分行業和主題ETF,比如消費升級、環保、醫療健康等。

高級版,跨區域、跨資產類別配置,對行業板塊輪動投資。比如可以選擇境外指數ETF,如H股ETF(代碼510900);跟蹤大金融為主的國企指數,投資指數ETF,費用低廉,交易簡單,並且避免了中槍「老千股」;結合經濟周期、市場風格做不同行業板塊輪動投資。

做投資,一般賺得是社會發展大趨勢的錢,順勢而為,事半功倍。選擇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行業,以「選賽道」的方式投資行業ETF,或以「投賽手」的方式,精選龍頭企業。在對具體行業和公司有更深入的理解後,同樣可以將這種定期投資、耐心持有的方式用於看好的個股。

大道至簡,長遠投資,貴在堅持。普通個人投資者,若做好資產配置,與時間做朋友,實現一個個小目標並非難事。


比較保守的配置比例如下:10%保險保障,20%現金管理類;55%固定收益類;15%浮動收益類。

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不一樣,選擇也會不同。

另外有幾點建議:

1. 要根據人生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資產配置組合。

2. 除非本身是金融從業者,針對相對較高風險和收益的權益類產品和另類投資,建議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

3. 中產家庭建議以合理合法合規的渠道進行一定的海外資產配置。(未來趨勢)


最近不少朋友和我交流今年的資產配置和投資的事情,所以我想先聊聊個人對資產配置的一些看法。

一些朋友的常見問題是現在的行情如何?有哪些股票可以推薦的?我認為用這樣的眼光看投資還是有局限性,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為了達到積極、從容、穩健的長期資產配置效果,我認為應該同時考慮如下四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安全和成長的問題 作為務實的投資人,我們不用扯大道理,誰都想在投資中少一些風險,多一些收益。但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這裡需要我們在投資前就充分考慮到安全和成長的協調性問題。

具體來說,這裡包括並不限於幾個小問題: 用多大比例的資金做投資? 用多大比例的資金來消費或者儲蓄? 應該不應該動用槓桿?用多大的槓桿? 要不要買保險,買哪種類型的保險?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既與每個人的資產現狀,未來收益預期有關,也和投資能力及個人具體需求有關,甚至和性格特徵有關係。未來我們會提供一些小程序給大家做測試和參考,歡迎關注。但是,在這裡我想說說個人的傾向,在這個問題上,我是既積極又保守。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在投資標的方面,我很積極 投資的目的就是為了收益,而不是為了防範資產的波動。所以,我不會限制投資標的,也不會以短期波動性大小作為篩選標的的目的。

我更傾向以三年甚至更長時間作為投資安排,遴選風險收益比較高而不是波動性較小的品種,作為投資標的。至於投資比例,只要能保證資金性質能夠符合長期投資規劃,沒有上限。換句話說,不要把本來可以做長期安排獲得更高預期收益的資金做短期安排、儲蓄化了。 在槓桿使用方面,我很保守 一般情況下,對於短期波動性較大的品種,我願意承擔的槓桿比例很小,甚至沒有。道理很簡單,比如說,如果使用了2倍槓桿,這意味則投資期間,短期不能虧損超過1/3,超過了就會出局,再也沒有機會;如果沒有使用槓桿,那麼即使短期虧損超過一半,也有機會在未來獲得較好的收益。槓桿影響人的投資心態和動作,不可不認真考慮。證券價格,長期看來,逐漸向價值趨近,但是短期的波動性,影響的因素太多,無人能夠拍胸口保證。雖然金融的本質就是槓桿,雖說槓桿能帶來瞋目結舌的高收益,但是,作為理性的投資者,我對此問題偏謹慎態度。

我追求從容和積極的投資態度: 積極在於我們不考慮短期波動性,選擇和時間做朋友,長期性價比優的品種;從容在於我們慎用槓桿,即使市場波瀾起伏也可以心態平靜,海闊天空。

投資的第二個維度——金融和實業的關係 我們很多投資者朋友的狀況是既有實業,也有金融投資。但是一些朋友往往把金融和實業兩極化。

比如說,有些做實業的朋友,事業做得很大,但金融的觀念還很陳舊;有些本來做實業的朋友,看見主業不行,就沉醉於所謂資本運作中。身邊這些例子太多了。如何把金融和實業結合得更好,我是這麼看的: 做實業的眼光去幫助投資分析 做過企業的人擁有一筆可貴的財富,就是對管理及所在行業有深刻的理解,這是沒有做過企業管理的金融職業經理人往往體會不到的。我從公募基金出來以後,獨立工作的前幾年,獲得的最大價值,就是對公司管理及金融的供需各個層面有了更多的切身體會。做實業的朋友稍微補充一些金融的基礎知識,將如虎添翼,未必不能取得比專業的金融投資經理更好的業績。 金融只能作為實業的助力器 把金融和概念炒作放在比實業更重要的位置,是不合適的,或許就已經走上了一條邪路。和君商學院有句話叫「金融為器,實業為本」,說得很好,不過能不能做到,還是要看效果。

第三個維度——投資類屬的選擇問題 這個是一般討論的資產配置概念,即在不同投資證券之間如何配置。 最常見的分類是在債權產品和股權類產品之間分配。一般情況下, 債權產品獲得固定收益,更多的是需要考慮標的的安全性,即信用風險; 股權產品有可能可以獲得超額的收益,更多需要考慮標的的成長性。 除了債權和股權產品的分類,另一個類屬角度就是在金融證券和商品證券之間選擇。一般的商品包括貴金屬(黃金等)、能源(石油等)、糧食、普通金屬(銅等)等品種,可以用商品期貨形式投資。 關於不同投資類屬間的配置問題,需要有開闊的眼界。我建立了一套簡單但實用的量化估值模型,以內在收益率為統一的度量衡,通過縱向(不同歷史時期)和橫向(不同投資類屬)之間的相對估值比較,不僅可以為投資提供決策支持,還可以提供市場風險警報。詳情可以見我前期寫的《我們的投資哲學》中篇。

第四個維度——國內和國際的資產選擇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人民幣匯率何去何從成了熱點問題。匯率和中國經濟與世界之比較,背景比較複雜,而且也是動態變化的,不容易下結論,但我們應當充分重視和分享世界經濟的成果。中國領導人提到「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這是很有遠見格局的共贏思想。 基於中國經濟未來的不確定性,考慮直接或間接的配置海外資產是很有必要的。

剩下的問題是:

1、選擇哪些國家或者地區作為投資對象?

2、投什麼,怎麼投?

關於選擇哪些國家作為投資對象,我傾向於至少選擇一個成熟經濟體的代表和一個發展中經濟體的代表,持續跟蹤。前者代表過去,後者代表未來。中國就是現在。這樣,過去、現代和未來都有了,這也是我們希望和時間做朋友的初衷。成熟經濟體,我個人比較關注日本。

因為日本的文化背景、資源稟賦和人口結構,和中國很象,而且比中國提前了30年,其經驗和教訓都非常值得借鑒、學習。這也是今年春節為什麼選擇再去日本旅遊的一個原因。發展中國家,我選擇印尼作為關注對象。印尼是人口大國,其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和中國90年代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此外,印尼是全世界華僑最多的國家地區,和中國的關係非同一般。今年年中我打算再次去印尼考察,到時繼續和朋友們分享信息和可能的投資機會。

目前海外投資資金受到限制,如何合理合規的投資海外市場,或者利用國內投資達到海外投資的效果,是一個很實用也有意思的問題。在此我們也做了一些積極和創新的研究和嘗試,未來我們還可以一起探討。

於此同時如果我的文章能夠引起你的共鳴,即便是一點點思考,是我的榮幸。如果你想了解我更多關於投資、資產配置跟信用評估方面的文章可以加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和時間做朋友的人。我是一個提倡積極、從容、立足長遠的投資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人,願意分享和時間做朋友的投資機會。歡迎大家關注,共同探討。若有疑問或不解也可互相交流。


關於這個問題,正好前一周在思客講堂上,邵宇(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講了怎麼分配資產,挺專業的,在這分享一下

---------------------------------------------------------------------------------------------

邵宇對於資產配置的問題,我建議核心區域的房產分配30%左右;考慮到未來經濟轉型的前景,成長階段的PVC、高科技配置15%;考慮到黑天鵝效應,在黃金類的保值資產里配置到15%左右。剩下的40%,考慮到大宗的情況,CTA管理期貨配置到5%~10%,權益20%,剩下的就可以自由支配。

閱讀原文? 房子占資產配置的30%就夠了,你分對了嗎?

---------------------------------------------------------------------------------------------

還有兩位大咖這麼談:

宗慶後:普通老百姓,談不上什麼資產配置,最後還是為社會作貢獻,我的觀點就是要增加就業機會,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機遇。

---------------------------------------------------------------------------------------------

姚余棟:我們無可避免的進入超老齡社會,所以為了防養老,主要金融資產三分之一是養老的。如果個稅加入養老個人賬戶,這樣一下子可以幫助實體經濟去槓桿,我希望通過個稅改革,把第三個人賬戶配置起來,這才是對經濟繁榮的最好配置。

版權聲明:本文為新華網思客獨家稿件,轉載須註明來源為新華網思客。授權合作請聯繫sike@news.cn


資產必須適當配置,但是搞太複雜了其實對一般人沒什麼好處,而且除去潛在利益衝突的人給出的答案,基本上所有的個人財務管理的思想都是統一的:按照不同風險等級進行資產分類的多樣性配置,並且避開所有收管理費的投資。

最近Stanford有個非常不錯的Personal Finance for Engineers的課,大家可以看看理解一下 http://cs007.blog

最後,為什麼說別搞太複雜了呢?不管你有多少錢配置,賺錢才是第一生產力啊。而且你看那些花里胡哨的基金搞了半天還是平均達不到大盤的水平不是?


過去20年房子是最好的資產配置,未來20年股權會是最好的資產配置,敏銳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很多保險基金流向股市,這在過去是很少見的


來源:淺談資產配置的重要性,看完你就明白了 - 萬貝貸 - p2p投資理財網站-中小企業網路借貸和個人投資理財平台

公眾號:萬貝金融

ID:wanbeidai

很多人總認為自己錢少,不需要進行什麼資產配置。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資產配置與錢多錢少關係不大,而是建立一種良好的理財觀念。

「全球資產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就說過,做投資決策,最重要的是要著眼於市場,確定好投資類別。從長遠看,大約90%的投資收益都是來自於成功的資產配置。

什麼是資產配置?

所謂資產配置,就是在多種不同的渠道之間做權衡,通過不同權重的投資,來實現收益與風險的平衡。也就是說,不只是把資產集中在一項投資上。

通常,人們是將資產在低風險如貨幣基金、債券基金、銀行理財、國債等低收益證券與高風險、高收益證券如股票之間進行分配。

進行資產配置的優點也有很多:

資產組合選擇多樣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的總體風險;

讓投資者的心態變得更好,從容面對市場變化;

讓投資者有足夠的資金應對局勢變化,進可攻,退可守,下跌時可以調整配置,調集資金抄底。

怎樣配置資產?

比如你原本就是「激進型」選手,100%金融資產撲向股市,那麼現在,不妨拿出30%的倉位,來購買一些中短期理財產品,你保證這部分資產的收益能力。當市場回暖後,再殺入股市。

而如果你原本就是「保守型」選手,那麼在收益率一降再降的當下,不妨拿出30%左右的資產來選擇一些潛在收益更高,但相對具有一定風險性的產品,比如基金投資。

如果你的資產規模較大,那應該多留意私人銀行或服務於高端客戶的財富管理公司推出的高門檻產品,同時有意識地將投資目光從國內市場投向海外布局。

資產配置就像是足球比賽的教練排兵布陣一樣。在守門員和後防線上,要配置一些餘額寶、存款、債券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組成家庭資產中可靠的後防中堅力量。在中場,就要考慮有攻有守,攻守兼具的投資品種,比如信託、P2P理財等。前鋒線上,可以買些收益率較高的股票或股票型基金。

資產配置的幾個原則

首先是分散。不同投資標的之間的相關性最好較低,避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況。

第二,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第三,儘可能選擇大平台和權威機構。

現實中的資產配置不宜倉促,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獲取相關的信息和知識時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所謂的「撒手鐧」。堅持長期的資產配置戰略,需要投資者付出努力。

成熟的資產配置,能夠將投資者對未來的「希望」與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預期」區分開來。就像布林森提醒投資者的:「所有個人投資者都應當了解,在一項成功的投資項目背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其強度和深度非同一般。」


還可以做以後海外配置,海外置業,貨幣投資,分紅保險,規避風險又合理投資,現在美元走強,國內貨幣貶值。國內理財產品對應貨幣的貶值率來說回報率其實很低。所以可以配置一下美元資產。


推薦閱讀:

如果要分散投資,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大家認為理財是什麼

TAG:金融 | 資產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