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蒸發的錢去到那裡了?

股市蒸發的錢到底去了那裡,是真的蒸發掉了?還是零和遊戲,去到20%的人手裡。


我用個簡單的說法來解釋吧,先說原理:

股票是虛擬資本,它的總價格並不完全對應真實資本,所以如果從整個股市的宏觀角度來看,股市的市值是全部股票按照最近成交價進行的加權計算,所以所謂的蒸發其實是成交價的下跌造成的虛擬資本總值的下降。

然後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假設股市裡只有一隻股票,單價為1元,總量為100股,全部都由A持有,B不持有股票,但是持有200元現金,全世界就他們倆人。那麼全部的資本額就是200元現金,和市價100元的股票。

B看好股票未來的發展,所以願意花120元購買這100股,A同意,成交後(不計算交易費用),A擁有120元現金,B擁有80元現金和市價為120元的股票。全部的資本變為200元現金和市價120元的股票。看,僅僅是B對於股市的預期變化併購買,就造成了股市市值的增長,股市這20元的增加是虛擬資本的增加,也就是媒體常說的「泡沫」

之後由於該股票的發行公司表現不好,沒有分紅,B覺得自己判斷錯了,想要賣掉,最後100元和A成交,那麼最後A擁有100元市值的股票和20元現金,B擁有180元的現金,整個市場還是200元現金,但是股票回到了100元,就是所謂的「蒸發了20元」。

相比最初,股票的價格沒有變,但是A和B的資本量發生了變化,所以股市的蒸發僅僅是虛擬資本的變化,實體資本變化是由於虛擬資本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現實資本轉移。這才是股市的實質。


想不到過了這麼久,這個問題還被翻出來,還有好多人沒看懂,於是我反思自己的答案恐怕確實沒說透,特地來補充。

----------------------------------------------------------------------------------------

大家之所以會問這個問題,是對錢」的概念有所混淆。

錢是人類製造的用來量化價值商品

顧名思義,錢有黑字所描述的兩種功能:

1.量化價值:這裡只是衡量商品等價於多少數量的錢,而不需要實際存在一筆錢。

2.作為商品交易:利用錢的商品屬性進行交易,這裡必須是實際存在的錢。

但由於這兩個功能通常是關聯發生的,所以很多人會把它們混淆、捆綁,但其實這兩個概念是獨立的。

舉例:央視鑒寶欄目,專家鑒定這個古玩價值40萬,他並不需要現場拿40萬出來買下來。

問題核心:「值多少錢」和「有多少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描述商品價值,後者是描述資金量。

股市同理,大家把「股票值多少錢」『股市裡流動的資金』搞混了。有人以為股票值多少錢,股市裡就有同樣數量的錢,當股票價值縮水20%的,他們會覺得有等價於20%的錢也不見了。

其實,所謂的股市裡的錢蒸發了,是指股票貶值等同於多少錢損失了,並不是真有一筆等價的錢「蒸發」了。

PS:有人提到交易才能確定價值,這個概念也是錯誤的。價值是商品的固有屬性,錢只是用來衡量價值的,而不是決定價值的。

-----------------------------------------以上為2015.6.14補充----------------------------

蒸發了,就是徹底沒了,不進入誰口袋。

股市的股票可以理解為一種商品,這種商品的價值和市場對它的估值有關。

拿一個蘋果舉例,你有一個蘋果,今天蘋果賣3塊一個,明天降價賣2塊一個,你的蘋果還是蘋果,但是從價值上,你損失了1塊,這就是蒸發。

-------------------------------------------------------------------------

看了後面人的回復,我覺得必須要做點補充。

首先我很感謝有些人對我回答的補充,另外也覺得有的人對股票理解有錯誤。

覺得長的人直接看加粗部分。

很多人提到股市蒸發,還是有人得利的,這樣的說法也對,但是這是針對整個經濟體系的,市場中任何一件商品的價格變化,必然帶動影響了整個市場。

就好像豬肉掉價了,賣肉的虧了,但是消費者賺了。但是單獨談豬肉,它的價值是蒸發了。

所以很多人提到股市是一個交易的過程,這沒有錯,但是這其實和股市蒸發增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怎麼在股市賺錢,傻子都知道,低買高賣。

股票不存在生產的過程,只有交易的過程,賺錢的方法就是漲的時候持有,跌的時候交給別人持有。

所以股市有著名的「搏傻理論」,股票賺錢就是比誰更傻,更傻的人會在跌的時候接盤,就會賠錢。

很多人理解,賺的錢就是別人賠的錢。這是錯誤的。

股票真正賺的錢,是該股票的市場價值的變化,所以你能在升值的時候去持有,貶值的時候做空。

你賺多少和別人虧多少無關,只是股票的價值發生了變化。

所以玩股票賺錢,關鍵是何時持有的問題。

之前我也提到,因為股票也是一種商品,它和普通的商品基本上沒有區別。

最大的區別是股票沒有其他意義,股票僅有的意義就是他所代表的股權。在中國,這個股權只能在股市上體現他的市場價值,所以中國股票的唯一功能就是交易。

不像蘋果還可以吃,還可以做糖。但是如果單從交易形式上,它們沒有區別。

anyway,這次我拿房子來舉例。我十年前買了個房,當時只要10W,現在轉手可以賣80W,房產商建好後賣給我,整個過程它一直是我的房子,它漲了70W,這個過程沒人虧損,只是我在持有房子的過程中,它的價值發生了變化。

蒸發也是一個道理,在商品價值的屬性上,股票和房子沒有任何區別。

還是那句話,我們要做就是股票增值的時候持有,虧損的時候不持有而已。


@estray我認為這位的比喻非常恰當,不過稍微做個補充。

我認為股市蒸發的錢的確是不翼而飛了,只是這筆財富不一定完全的消失,其中有一部分可能進了做空方的口袋。


股市雖然不是賭場,但是拿賭場打比方更容易讓你理解。

股市利益參與者有政府,收印花稅,證券公司,賺傭金,私募上市公司等主力機構,吃散戶錢,最後,就是散步,韭菜。散戶要交易,先交一筆傭金給證券公司,印花稅給政府,剩下的錢,你在賭場里怎麼玩都行,賺是你本事,不賺是常態,別說你散戶了,很多證券經紀人也賺不到錢,他們就是靠拉人炒股賺傭金。所以,散戶能活下來就非常非常不錯了。

你是散戶,如果你虧錢了,那就必然在另外幾個利益參與者那裡。


股票不是零和遊戲
零和遊戲就是有人賠,必有人賺。並且賠的與賺的數值相等,例如賭-博、期貨。
股票是虛擬經濟,在股票上漲時,幾乎所有人的都賺錢,在股票下跌時,幾乎所有人都賠錢。
例如,您有一個古董,有專家稱值10萬元,過一段時間,有人說值100萬元,您的財富(虛擬)增加了,但並沒有人賠錢。又過了一段時間,又有人說只能值50萬,您的財富(虛擬)減少了,但也沒有人賺錢。
大盤在狂跌之中,沒人賺錢,股民們虧的錢,是由於對股票的重新定價。

總之,所謂的股市裡的錢蒸發了,是指股票貶值等同於多少錢損失了,並不是真有一筆等價的錢「蒸發」了。賺的錢不完全就等於別人賠的錢,你賺多少和別人虧多少無關,只是股票的價值發生了變化。股票真正賺的錢,是該股票的市場價值的變化,所以你得在升值的時候去持有,貶值的時候做空,賺錢與否關鍵看何時持有。


股票的本質——商品

錢是人類製造的用來量化價值的商品。顧名思義,錢具備兩種功能:

1、量化價值:這裡只是衡量商品等價於多少數量的錢,而不需要實際存在一筆錢。

2、作為商品交易:利用錢的商品屬性進行交易,這裡必須是實際存在的錢。

但由於這兩個功能通常是關聯發生的,所以很多人會把它們混淆、捆綁,但其實這兩個概念是獨立的。

舉例:央視鑒寶欄目,專家鑒定這個古玩價值40萬,他並不需要現場拿40萬出來買下來。

問題核心:「值多少錢」和「有多少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描述商品價值,後者是描述資金量。股市同理,大家把「股票值多少錢」和『股市裡流動的資金』搞混了。有人以為股票值多少錢,股市裡就有同樣數量的錢,當股票價值縮水20%,他們會覺得有等價於20% 的錢也不見了。

所謂的股市裡的錢蒸發了,是指股票貶值等同於多少錢損失了,並不是真有一筆等價的錢蒸發」了,只是股票市值降低了。

股市的股票可以理解為一種商品,它和普通的商品基本上沒有區別,這種商品的價值和市場對它的估值有關。

拿一個蘋果舉例,你有一個蘋果,今天蘋果賣3塊一個,明天降價賣2塊一個,你的蘋果還是蘋果,但是從價值上,你損失了1塊,這就是蒸發。

很多人提到股市蒸發,還是有人得利的,這樣的說法也對,但是這是針對整個經濟體系的,市場中任何一件商品的價格變化,必然帶動影響了整個市場。

就好像豬肉掉價了,賣肉的虧了,但是消費者賺了。但是單獨談豬肉,它的價值是蒸發了。

所以很多人提到股市是一個交易的過程,這沒有錯,但是這其實和股市蒸發增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股市是一個虛擬經濟,股價只是一個貨幣符號,在不同點位下代表著不同的數字。整個股市有2/3處於非流通狀態,加上流通價的下跌產生了一定槓桿效應。「事實上,股市是流通者的4萬億撬動著13萬億的資本流動。當時計算的市值也並非代表真正有那麼多貨幣在股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有三畝地,以1萬元的價格賣了一畝給別人,於是市場價就是1萬元,你還有2畝,身價就是2萬元。後來那個人把地轉給另一個人,2萬元成交,於是每畝市場價升到了2萬元。於是你的資產就要重新計算了,變成4萬元。最後那畝地被輾轉交易多次了,最後接手的人用了100萬元,於是最新的市場價達到了100萬元,你資產又要重新計算了,你有200萬元了。後來碰到經濟蕭條,最後接盤的人被迫以1萬元賣掉土地,市場價格又回到了1萬元。你的資產打回原形,從200萬元到起點2萬元,中間蒸發了198萬元。其實就是一場紙上富貴,並沒有真實金錢的損失。 可見,市值蒸發並不等同於真實的財富縮水,這種蒸發的奇觀源於「邊際撬動」的現象,即某個交易日里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麼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於是乎,市值是一個怪物,它有屬於自己誇張的「數字槓桿」。


看大家說那麼複雜,那我就根據我最近幾天的研究給大家通俗的解答下,有問題的希望大家指出。

A(老闆)養了一隻雞(股票)準備拿到市場(股市)上賣,定價10塊錢。

B花10塊錢從A買走了,由於是個早市沒有賣雞的,雞的市場價漲到了20元。

C花20塊錢從B買走了,這個時候還是沒有賣雞的,雞成了緊俏產品價格開始漲漲漲,漲到了30元。

D花30塊錢從C買走了,這個時候市場放開了,來了幾家賣雞的,雞的價格開始跌了,一直跌倒15元。D的小心臟有點受不了,趕緊出手。

E花15塊錢從D買走了,這個時候來個大老闆放風,準備賣光了市場所有的雞,大家開始不約而同的漲價,漲漲漲,價格漲到40。

F花40塊錢從E買走了,那個大老闆出車禍來不了,雞的價格開始跌跌跌,跌倒15元。

G花15塊錢從F買走了,這個時候市場傳來消息,現在市場的雞都有禽流感,所有賣雞的都跑了,雞的價格跌到1元。

A聽到這個消息說,我的雞沒有禽流感,這樣吧,我10塊錢在買回去反正我是10塊錢賣的。

這個時候市場關門了。大家算算,這一天誰賺錢了,誰虧錢了,虧的錢誰賺走了?

B+10,C+10,D-15,E+25,F-25,G-5。這組數字算起來,錢沒有少。只不過是錢流動了。

所以說股市的錢沒有蒸發掉是流動了。是流動,是流動。


首先你這問題就存在問題

「股市蒸發的錢去到那裡了?」

個人理解股市蒸發的不是錢,而是市值。每隻股票數量可認作不變,即使增發,也是拿錢換來的

實際上是錢被人賺走了,股票的價格掉下來了,市值也就蒸發了

錢是怎麼沒的? 那是被大戶賺走了,打個比喻,某隻股票有1000股,價格5塊,大戶開始悄悄收集,當收集800股的時候股價漲到了8塊錢,其持倉平均成本可能是7塊錢,那麼現在市值8000塊,因為外邊只有200股持股人數最多200人,因為上漲所以惜售,這就是人性的貪婪,於是大戶可以繼續高價掃籌,在從技術指標上做出多頭排列,金叉買入,在當日各類排行中上躥下跳盡興表演,賺足眼球,於是便將股價推到了一個滿意且能輕鬆退出的價位,同時可能消息面再出現各種利好,於是吸引來了眾多散戶眼巴巴的等待,比如股價到了15塊現在市值就是15000塊了,現在大戶開始發善心了,你不是看好嗎,好,我現在開始給大家分股票了,於是在各種技術指標的配合下進行派發,最後派發完畢,1000股分給了800個人,而股價可能還在14塊,但是大戶走了,沒有人能動用大量資金再把股票拉起來,於是開始長久橫盤,或者無量陰跌,接著便出現了搶反彈,抄底散戶,但是時間久了,有耗不起的割肉了,看明白的割肉了,淺套的也割肉了,於是股價就一步一個台階的掉下來了,在沒有新的大戶坐莊的情況下,下跌就沒有止境。於是前被轉走了,股票市值蒸發了。。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實際情況卻要複雜的多,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混庄時代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另外,股市不是零和遊戲,因為還有手續費和稅


股市的錢是賺不完的,心態才能決定成敗!不管你是把握不好買賣點的朋友,還是被套的朋友都無需氣餒,一時的失敗不代表以後不會成功,善於把握機會就會成功。


被低買高賣的人賺走了,就這麼簡單,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怎麼炒股了。


恰巧看到這篇文章對這個問題闡述的比較詳細,轉載過來分享。

眼下股市正在震蕩,面對頻頻暴跌,哀嘆不已的股民不禁問道:我們的真金白銀究竟都去了哪裡?股市裡的錢難道真的蒸發了嗎?

截至26日上周最後一個交易日,滬深股市流通市值報466278億元,比上上周末減少7.08%,所減數額達35526億元。

同期,滬深股市總市值報579796億元,一周減少6.85%。兩市股票平均價格為14.35元,一周下降7.3%。

6月15日到6月26日的股民盈虧情況及比例顯示,近兩周僅有佔比3.99%的股民實現盈利,平均盈利5.85%。

兩周來,股民虧損比例達到96.01%,其中虧損幅度超過30%的,佔比6.28%;虧損幅度在20.01%-30%和10-20%的股民最多,分別佔比37.31%和37.35%;虧損幅度在0%-10%的,佔比15.07%。也就是說,近兩周僅有4%的股民盈利,八成股民虧損超過了10%。

目前,滬市擁有上市公司1064家,總股本28990億股,流通股本26312億股,平均市盈率為20.44倍;深市擁有上市公司1718家,總股本11423億股,流通股本8728億股,平均市盈率為55.1倍。

中國的投資與物價(包括房價)也都上了個新台階,可是股市萬億資金說沒就沒,錢真的會蒸發掉嗎?到底去哪了?

分析人士水木然認為,錢是人類製造的用來量化價值的商品。顧名思義,錢具備兩種功能:1、量化價值:這裡只是衡量商品等價於多少數量的錢,而不需要實際存在一筆錢。2、作為商品交易:利用錢的商品屬性進行交易,這裡必須是實際存在的錢。

但由於這兩個功能通常是關聯發生的,所以很多人會把它們混淆、捆綁,但其實這兩個概念是獨立的。

舉例:央視鑒寶欄目,專家鑒定這個古玩價值40萬,他並不需要現場拿40萬出來買下來。

問題核心:「值多少錢」和「有多少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描述商品價值,後者是描述資金量。

股市同理,大家把「股票值多少錢」和『股市裡流動的資金』搞混了。有人以為股票值多少錢,股市裡就有同樣數量的錢,當股票價值縮水20%,他們會覺得有等價於20%的錢也不見了。

所謂的股市裡的錢蒸發了,是指股票貶值等同於多少錢損失了,並不是真有一筆等價的錢蒸發」了,只是股票市值降低了。

股市的股票可以理解為一種商品,它和普通的商品基本上沒有區別,這種商品的價值和市場對它的估值有關。

拿一個蘋果舉例,你有一個蘋果,今天蘋果賣3塊一個,明天降價賣2塊一個,你的蘋果還是蘋果,但是從價值上,你損失了1塊,這就是蒸發。

很多人提到股市蒸發,還是有人得利的,這樣的說法也對,但是這是針對整個經濟體系的,市場中任何一件商品的價格變化,必然帶動影響了整個市場。

就好像豬肉掉價了,賣肉的虧了,但是消費者賺了。但是單獨談豬肉,它的價值是蒸發了。

所以很多人提到股市是一個交易的過程,這沒有錯,但是這其實和股市蒸發增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想像一個新股民往股票帳戶里打入了10000元,他可以有幾種選擇,一種是購買1000股市價為10元的股票,一種是以每股100元的價格購買100股市價為10元的股票。

在買賣過程中,新股民的10000元流入到賣家的股票帳戶,總的資金沒有變化,但對公司市值影響十分不同,前者對公司市值沒有影響,但後者則使公司的市值翻了10倍。

如果這家公司有100萬股,那麼其市值就從1000萬元突變為1億元。人們不禁要問,這9000萬元是怎麼創造出來的?人們更會疑問的是,明明新股民只打入了1萬元,為何創造了9000萬的市值?

這種市值雖然用人民幣元來衡量,但這並不是多少億元的銀行存款,也不是多少億元的紙幣,而只是用人民幣標價的股票罷了。

人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估計全中國香蕉現貨的市值,大米現貨的市值,但變動較為緩慢,統計較為複雜,人們也並不會去關心大米價格的漲跌有沒有讓大米的價值蒸發,反而會理解為價格的起落。

所以股票市值本身就是一個人為計算出來的量,如同把全國人民的體重加總起來算一個中國人民總重一樣,總重降低說明大家減肥了,並不能說明誰從人間蒸發了,市值下跌也只能說明股價下跌了。

從貨幣的角度會看到,目前投保基金公布的股市保證金餘額為2.4萬億,這些都可以隨時轉變成銀行存款。

可以想像如果所有人齊心協力,用這2.4萬億元買100股某家公司的股票,然後在這個價格上賣掉,再買另一家公司的100股,所有公司買過一遍之後,每家公司的股價都是240億元每股,但真正能夠還原成銀行存款的,也就還是原先的2.4萬億。

股票畢竟不能用來當錢花。當大家都想賣股票持有保證金的時候,整個估值自然就下來了,但保證金還是那麼多保證金。

所以股市大跌市值減少對於貨幣量其實沒有影響,錢並沒有蒸發。保證金存款雖然在不同的股價上易手,但總量還是那2.4萬億,並沒有減少。每個股民持倉的價值,只能被解讀為「如果現在你賣的話能得到這些錢」,而並不是像錢包里的紙幣那樣「你有這些錢」。

而當賣出股票得到錢的時候,其實都是從另外的一個人的口袋裡給過來的錢,股票易手只是一個給錢的理由罷了,而並不是像銀行結售匯那樣,我把100美元紙幣給銀行,銀行就給我620元人民幣,如果好多人這樣做,銀行就能給出好幾十萬億的人民幣。股民是不可能從目前的股市中提出市值那麼多的銀行存款的。

股市是一個虛擬經濟,股價只是一個貨幣符號,在不同點位下代表著不同的數字。整個股市有2/3處於非流通狀態,加上流通價的下跌產生了一定槓桿效應。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有三畝地,以1萬元的價格賣了一畝給別人,於是市場價就是1萬元,你還有2畝,身價就是2萬元。

後來那個人把地轉給另一個人,2萬元成交,於是每畝市場價升到了2萬元。於是你的資產就要重新計算了,變成4萬元。

最後那畝地被輾轉交易多次了,最後接手的人用了100萬元,於是最新的市場價達到了100萬元,你資產又要重新計算了,你有200萬元了。

後來碰到經濟蕭條,最後接盤的人被迫以1萬元賣掉土地,市場價格又回到了1萬元。你的資產打回原形,從200萬元到起點2萬元,中間蒸發了198萬元。其實就是一場紙上富貴,並沒有真實金錢的損失。

可見,市值蒸發並不等同於真實的財富縮水,這種蒸發的奇觀源於「邊際撬動」的現象,即某個交易日里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麼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於是乎,市值是一個怪物,它有屬於自己誇張的「數字槓桿」。

股市蒸發的錢其中一部分是「虛擬」的,但確實有很多錢流向了四個渠道。

1、交易成本:印花稅收。股票交易印花稅是從普通印花稅發展而來的,是專門針對股票交易額徵收的一種稅,目前採用的是徵收1‰的單邊印花稅。

2007年5月30日,財政部突然宣布將兩市證券交易印花稅由千分之一上調至千分之三,引發市場著名的530大跌,不到10個交易日內滬指由29日收盤的4334點跌至3404點。2008年4月24日,財政部又出手「救市」,將印花稅下調至千分之一,當日滬指暴漲9.29%(即著名的424行情)。同年9月19日,財政部又將印花稅改為單邊徵收,當日兩市A股全線漲停報收(即918大救市)。

券商收益。也就是傭金,每家券商針對不同投資者給的傭金費率都可能不同,最高3‰。

此外,還有支付給證券登記清算機構的過戶費,支付給基金的管理費等。

2、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後,上市公司就成為投資大眾的投資對象,就能向大眾籌資。我們先忽略投機的行為,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分析。

為什麼一開始會有人給公司白送錢?是因為公司必須給持股人定期分紅,即把公司的利潤分一部分給持股人。如果公司很好,分紅的收入可能會遠超過認購股票的支出。

為什麼有時會有很多人想買股票?是因為多數人認為公司會越搞越好,少數人認為公司會越搞越差。反之亦然。

「大小非」。非是指非流通股,即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反之叫大非。由於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即解禁(解除禁止)。「大小非」解禁:增加市場的流通股數,非流通股完全變成了流通股。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後,他們可能會拋出來套現,就叫減持。

有分析認為,最大的「莊家」既不是公募基金,也不是私募基金,而是以低成本獲得非流通股的大小股東,也就是所謂的「大非」「小非」。其中作為市場最有發言權的則是控股大股東——他們對自己企業的經營狀況最為了解,但股改之前大股東及其他法人股東的股份不能流通,所以他們對公司股價既不關心,也無動力經營好上市公司。

3、「投資高手」、遊資、熱錢: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證券市場上的資本交易是一種「零和博弈」,一方賺錢,也有一方輸錢。我們繼續以本文開頭的例子接下去解釋這個問題。實際上,該例子提到的總市值減少的這400元並未「蒸發」,而是被別人賺走了。

假設中國股市只有一隻股票X。X股在上市時一共發行了100股,現價為每股10元。

股民A擁有這些股票,這時股票市值為10×100=1000元。然後A為了賺錢標價每股11元把這100股賣給了B,股民B掏出了11×100=1100元獲得這100股。此時股票市值為11×100=1100元,而A也利用價差賺到了100元。

然後B聽到不利消息,怕11元賣不出去,決定每股10元賣出股票。而C不知道這個消息,花了10×100=1000元買下了所有股票,截止此時。

股票的市值為10×100元=1000元,而相對於之前1100元市值減少了100元。而這100元是誰得到了呢?

明顯可以看到,是被A賺走了,是在股票下跌前拋售股票的那個賣家賺走了。

同理,只需把以上的情節稍微擴充,就可以還原我們的真實情況:A代表的是在股票下跌前的一群賣家,B代表的是股票下跌前的一群愚蠢買家,而C更是一群承接爛貨的買家。

賺錢的「投資高手」多數是掌握市場信息者,還有證券公司或投資基金的管理人員,尤其是操盤人等。他們會選擇某一時機「暗渡陳倉」,最終讓錢落到自己的腰包。而遊資、熱錢,由於這部分資金較大,在某些程度上有能力左右股價。

4、極個別的散戶:股票市場里這群贏家還有誰?根據一般常識,我們可以得出部分推論:在這群人中,力量薄弱、操盤能力不足、消息不靈通的散戶,是絕不可能作為大比例存在的。

而擁有龐大資金、強大團隊、豐富的第一手消息的大機構,更有可能是股價下跌前及時退出的贏家。

當然,從我國有證券市場以來,也確實出現過從幾萬元到上億資產的投資幸運高手。然而,這隻能以數百萬分一來計。

據統計,目前的A股市場中,持股市值100萬元以下的中小投資者佔到總數的99.4%,佔總市值50%。業界把這些人稱作散戶。這些散戶的資金,在世界證券史中有一個典型的名稱叫「笨錢」。

專家沃爾特?白芝浩曾對「笨錢」做過經典的描述說,「這些我們稱之為『笨錢』的財富,特別龐大和熱切,它們若投懷送抱,便會造就暴發戶;它們若碰撞到誰,便有了投機者;它們如果迅速逃離,便留下恐懼和蕭條。」

原文章地址:中國股市暴跌蒸發的錢去哪了?


首先要明白股市是虛擬性的,它的增減並不會直接導致社會實體財富的變化。股市和鈔票對應的是實體財富,當股市泡沫增大時,股市增速超過GDP,物價上漲,因為虛擬貨幣大於物質財富。當泡沫破裂時,當然會有相反的效果,物價下降(通縮,這裡有很多其他因素影響)。這時候企業在股市籌集不到資本去做新的投資,這時候國家出來了,大量投資搞建設搞生產設備(這部分錢是憑空印出來的),這時候企業有錢了,開始大搞生產,社會財富增加。如果股市裡的錢少了,那麼可以購買的錢就少了,社會商品價格當然會受到印象而降價,可以理解股市蒸發的錢給所有人做補貼了。反過來,如果國家增發貨幣也是變相向全社會徵稅,他們印出來的錢會稀釋你的財富。

股市的價值是虛擬的,但股市會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發展,進而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首先講股民的錢。有人高買低賣,就有相應的股份在低買高賣,虧的人所損失的錢就被賺的人賺走了,其中的差價則作為交易稅之類被抽頭抽走。對股民來說,如果虧了,這個錢沒有蒸發,而是對賭賭輸了,贏家和抽頭拿走。

其次講股市的價值。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說,他的股票市場價值下跌,這個蒸發概念就是真的消失的意思。公司也許在繼續盈利,實體經濟並沒有改變,但市場對這個公司的盈利預期有了變化。所謂的股票價值,就是市場對股票的盈利預期的反映,受到整體經濟環境、各種經濟財政政策預期、公司新舉動、小道消息、熱錢流入流出、甚至機構作局等,都有關係,而同實體價值有一定的脫離,在中國,則脫離得更為嚴重,也就是很多人說的:中國股市沒法做價值投資。


包工頭老張又通過高收入的招聘手段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到工地工作,本來施工的時候順順利利的,但是有一天幾位工人在施工的時候發生意外傷亡,這可嚇壞了大部分膽小的農民工,甚至有幾個直接結完工資辭職不幹了,大家正在猶豫的時候,老張立即宣布工資漲1000並揚言一定排查危險因素,於是他們就留下來了。

不過之後的一個月內陸陸續續又發生事故死人了,又有一小部分工人走了,老張擔心工人集體罷工,又宣布工資漲2000以及購買大批的安全作業帶,工人喜笑顏開感恩老闆並介紹了大批的工人進來,其它工地的工人看到老張的福利也紛紛跳槽過來,接下來工程的進展以飛的速度在上升。

不過快到年底了,幾個精明的工人商量著走人,他們是之前吃過虧的人,去年因為包工頭拖欠工資沒有拿到一分錢工資回去過年,所以他們及時的跟老張提出家裡有事辭職不幹,拿錢走人,老張是個精明人,一下子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於是就跟他們說了年底分紅的事,你們這個時候走太可惜了,是不是擔心我不發工資?不可能我們是正規的,社會授予聲譽的,你就放心吧,說的有幾個人擋不住誘惑留了下來,不過領頭辭工的人沒吃這套堅決要走。

終於到發工資的時候了,工人們等著拿錢回家過年,老張卻說錢還沒到位,開發商款項還要申請,申請要一段時間,如果你們罷工,一個子都拿不了。工人敢言而不敢怒,忍氣吞聲回家過年,害了多少個家庭過年都要吃番薯。

過年回來的時候老張卻消失了!工人們憤怒了,集體抗議,遊行示威,叫罵著老張,堵著開發商的大門,要求還工資,開發商的人跟他們說我們也急呢,錢都在老張那,我們也沒有辦法,最多補償你們一半的工資,趕緊報警抓人吧!

工人們絕望了,開發商的老闆笑了:花了100w,賺了400w。


錢給了我,紙給了你,你的紙不值錢


-_-||和房地產性質一樣,就是權貴集團對蟻民的收割,比房產周期短,看不透這個的股民基本都虧。


就像把錢存在銀行里,你看到的只是數字,在你沒取出來之前,那些錢都是可以被人拿去。個人理解的。不喜勿噴


一堆有的沒得的回答

先想想什麼是錢,什麼是股市,二級市場的意義是什麼。

金融可以從不同時空的維度對資源進行調度和分批。

市值蒸發(代表韭菜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未來躺贏夢碎了),另一個宇宙維度里這幫韭菜也許就真得躺贏了。

同時蒸發的市值一部分被穩拿吸走,構建他的幸福人生、星辰大海去了。

總結,穩拿把韭菜未來的資源調配到現在提前使用了。


市值只是數字。


推薦閱讀:

20151015市場如何看,有什麼特點呢啊?
個人如何實現程序化交易?
9.21的盤面是不是一波強反彈的開始?

TAG:金融學 | 投資 | 股票 | 股票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