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凡勃倫的有閑階級這一概念?

凡勃倫在1900年的書《有閑階級論》里提到的有閑階級這一概念。

有閑階級:指的是擁有充足資產,可以不用通過從事生產勞動,生活以休閑和娛樂為主的階層。

中國的有閑階級在建國後的歷史發展中一度不復主流。而隨著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中國也將逐步形成一個為數不少,且將為社會主流人群的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某種程度和凡勃倫的有閑階級有類似之處。

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凡勃倫在1900年出版《有閑階級論》時期,歐美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階層狀況,其實和當下中國的社會現狀有很多相似之處。

如果結合中國當下的情況,是否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凡勃倫有閑階級這一概念?


我只是搬運工。。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原文地址:攀比和炫富–讀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

攀比和炫富–讀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

發表於 2013 年 05 月 05 日 由 Wizdom

史密斯、馬克思、凱恩斯、弗里德曼甚至克魯格曼等古今著名經濟學家的名字如今早已家喻戶曉,即使經濟學外行提起他們也能侃侃而談,甚至評頭論足。但許多人可能很少或從來沒有聽說過托斯丹?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在最近一項由當今經濟學家評選的問卷調查中,凡勃倫在「最喜歡的20世紀已過世經濟學家」一項中名列第七。凡勃倫何德何能,在當今經濟學家心裡佔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托斯丹?凡勃倫(1857—1929)是制度經濟學派(Institutional Economics)的開山鼻祖。凡勃倫出生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一個挪威移民家庭,他的父母共有六個孩子,凡勃倫排行老四。凡勃倫在一個比較閉塞的移民社區長大,在那裡人們基本過著自給自足的鄉下生活,與典型的美國生活方式相去甚遠,凡勃倫的英語還是做為第二語言學的。少年時代的凡勃倫就很個別,他酷愛讀書,從來干任何家務活。凡勃倫17歲時,家裡把他送進卡爾登學院(Carlton Academy) 讀書。這是一所路德教會學院,父母希望他學神學,將來好當個牧師。但凡勃倫的興趣不在神學,而是在人類學、社會學和經濟學。在卡爾登學院,凡勃倫曾受教於邊際效用學派大師 貝茲?克拉克(Bates Clark)。在卡爾登學院拿到哲學博士學位後,凡勃倫在一所學院謀得一份教書的差事兒。不幸的是,他工作還不到一年該學院就徹底關閉了。

無奈,凡勃倫隨後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繼續念書,後來又轉到耶魯大學攻讀經濟學,並於1884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這是凡勃倫的第二個博士學位,與他同時在耶魯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的還有著名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然而,凡勃倫不幸得了瘧疾,被迫回家休養,這一休養就是七年。在這期間,凡勃倫無所事事,整天除了讀書,就是閑逛,閑逛完了,回家接著讀書。儘管擁有兩個博士學位,凡勃倫總共也沒正式工作過幾個月,三十多歲了還在家啃老,靠父母養著。後來家裡實在受不了,就召開家庭會議,決定敦促凡勃倫出去找工作。凡勃倫終於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在康奈爾大學謀得一份教職,再次開始他的教書生涯。當時接見並決定僱用他的是著名經濟學家拉夫林(J. Laurence Laughlin)。第二年,凡勃倫又隨拉夫林轉到了剛剛成立的芝加哥大學。

在芝加哥大學,凡勃倫是個非常不稱職的教授。儘管知識淵博,他上課跟念經一樣,枯燥無味。他上課從不點名,希望班上的學生越少越好。凡勃倫給成績也極不負責任,有時不管學生的成績好壞一律給「C」。有一次,一個學生來求情,說需要「A」才能保住獎學金,凡勃倫二話沒說就改成「A」,把學生打發走了。凡勃倫的興趣根本不在學生身上,而在別處。他正在潛心研究和寫作。幾年後即1899年,凡勃倫發表了《有閑階級論》這一名著,由此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經濟學領域。

《有閑階級論》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經濟生活賴以實現的各種制度(institutions)。凡勃倫不愧為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他對制度形成的原因一針見血。他指出,制度是由人們的習慣性思維(habitual ways of thinking)形成的,而習慣性思維又是從人類本能產生的,所以制度歸根結底是受本能支配的。凡勃倫認為,本能樹立了人類行為的最終目的,推動了人類為達到這種目的而做的努力。個人和社會的行動都是受本能支配和指導的。這些行動逐漸形成思想和習慣,進而形成制度。制度產生之後,就對人類的活動發生約束力,本能所產生的目的就在已經形成的制度中得到實現。

《有閑階級論》從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人類的本能、習慣性思維,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制度進行了深度剖析和無情揭露。人類社會歷史大致分為四個階段:1)未開化時代(savage);2)野蠻時代(barbarian);3)手工業時代;和 4)機器化時代。凡勃倫詳細論述了在這幾個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制度是如何產生和變化的。

凡勃倫認為,人類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後,進一步追求的是榮譽和社會地位。攀比和出人頭地是人類的本性。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們互相攀比,不斷追逐財富,進而炫耀財富,並由此贏得尊敬、榮譽和社會地位的進化史。

該書一發表,立即在經濟學界和大眾引起熱烈的爭論。十九世紀末的美國,工業化發展速度非常快,工業巨頭們通過各種手段攫取巨額的財富。可以說,《有閑階級論》出版的年代是在壟斷寡頭肆無忌憚地斂財、恣意揮霍和炫富的時代。斂財大亨(robber baron)J.P.摩根曾大言不慚地說,「我不欠大眾一分錢」。在這種背景下,《有閑階級論》一出版即被誤當成諷刺作品,凡勃倫也隨即成為學術界的名星式人物(academic celebrity)。

我們知道,《有閑階級論》遠非是部諷刺作品。這本書很長,共十四章,信息量太大。本文僅總結和評論前四章,這四章應該是該書的精華,以後有時間再評論其他章節。第一章為序言,前面已經大概講過了,不再贅述。下面總結和評論第二章《財富競賽》,第三章《炫耀性有閑》,及第四章《炫富性消費》。

財富競賽 (Pecuniary Emulation)

在相對安平的未開化社會裡,人們互相攀比的具體體現是敬業精神和手藝(workmanship)。大家在勞動中互相比超,看誰是幹活好手,而幹活最有效率的男人就贏得榮譽和別人的尊敬。到了野蠻時代早期,男人通過狩獵和掠奪來顯示才能,並以攫取的戰利品如獵物和女人來獲得榮譽。為了榮譽,男人根本看不上也不願去做那些低微、瑣碎且默默無聞的差事兒,認為那是該女人乾的活。有能耐的男人爭相去從事那些能帶來榮譽和地位的行當。在野蠻時代初期,這些行當包括做頭領、當戰士、從事體育活動和主持社典儀式等等。這些職業的共同特徵就是不從事實質性的生產勞動,這些人便形成了第一批所謂的有閑階級(leisure class)。凡勃倫指出,有閑階級的產生有兩個必要前提:第一,掠奪(如戰爭和狩獵)是部落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人們的溫飽和生計已得到了基本保證,相當一部分成員可以不用從事實質性的生產勞動。

凡勃倫特彆強調,懶惰和遊手好閒本身並不構成有閑階級。有閑階級必須靠其他方式來攫取財富。例如,部落頭領利用職權挪用或佔有部落的財產,供個人消費。最早的私有財產就是從別的部落掠奪來的女人,這些女人便成為男人的附屬品或妻子。

私有財產制度一旦形成,經濟生活過程就顯示出人們為私有財產而爭鬥的特性。毫無疑問,人們都想讓日子過得更加舒適和安全。但是,人們追求財富的主要動機不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因為財富代表成功、榮譽和社會地位。所以,私有制的形成和發展與人類的最基本生存沒有什麼關係。

前面提過,有閑階級因為不直接從事生產勞動,他們斂財的方式是通過掠奪和剝削(exploit)。在有閑階級內部,人們相互攀比(invidious comparison),進行金錢競賽,看誰擁有更多的財富。比別人擁有更多的財富會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自豪感。同時,生活在低下階層的人無不對有閑階級垂涎欲滴,千方百計往上爬,擠進有閑階層。

然而,光斂財還不夠,有閑階級必須想方設法顯示他們的財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別人的羨慕和嫉妒,從而獲得自豪感和榮譽感。在凡勃倫看來,顯示財富的兩種典型途徑是:炫耀性有閑和炫富性消費。這兩種途徑構成了所謂的炫耀性揮霍浪費(conspicuous waste)。

炫耀性有閑 (Conspicuous Leisure)

如果單純為了金錢競賽和財富積累,人們會變得勤勞和節儉(industrial and frugal)。對處於低層的廣大勞動者來說,他們的生活的確如此。從事生產勞動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幹活好手會得到同行的尊敬和模仿。在許多情況下,在勞動中脫穎而出是他們唯一的競爭遊戲。但是,富裕階層就不同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從事實質性生產勞動。人類發展到了野蠻階段,人們的習慣性思維便是:只有弱勢群體才幹體力活,勞動者低人一等,沒有任何榮譽和地位。為了引起人們的垂涎,光積累財富是不夠的。財富和權力必須顯示在眾人面前,只有這樣才贏得尊重。過有閑的日子是顯示財富的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有閑階級似乎向世人顯示:看,我不用幹活,照樣過著悠哉悠哉的好日子。所以,富裕階層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明顯地有閑,他們根本不從事生產勞動。

但是,有閑階級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能向人們顯示他們有閑,所以他們還必須通過其他間接的、持久性的方式來顯示。方式之一就是優雅的舉止、風度和品位。培養這些花架子需要大量時間,得不停地去實踐完善,而且還要耗費大把銀子。需要養家糊口的人是沒有心思和能力去培養這些不能當飯吃的玩藝的。所以,單從一個人的修養和舉止就能斷定這個人來自哪個階級(Manners maketh man)。

另一個炫耀有閑的間接方式是僱用僕人和侍從。私人服務在經濟發展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在私有財產制度形成早期,女人是男人的私有財產和附屬品,她們不但勞動,還要伺候男人。後來,人類社會又出現了奴隸制。擁有女人和奴隸當然標誌財富,但養一幫不從事生產性勞動的僕人則更能凸顯財力和地位。這些僕人代表一個特殊的有閑階層,因為他們也不直接從事生產勞動。但是,僕人的有閑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真正有閑,而是用來顯示主人的有閑。凡勃倫把這一現象稱為代理有閑(vicarious leisure)。

炫富性消費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炫耀性消費這個詞是凡勃倫的獨創。人們獲得財富的目的是為了消費,當然首先是自己消費。但是,光自己消費不夠惹人注目,也引不起別人的嫉妒和垂涎。富人們還得通過其他渠道來顯示財富,出錢邀請屬於同一階級的競爭對手一起來消費就是其中之一。故有閑階級的闊人經常主辦豪華晚宴和舞會等來招待客人。客人來了吃喝玩樂不說,臨走還贈送貴重禮品。節日聚會和慶典最早可能源於慶賀和宗教。後來有閑階級的宴請和招待也可能出於同一考慮,但它們同時也起著顯擺財富的功能,而且通過這種場合來炫富更顯得名正言順。

當然,有閑階級內部也有很大差別。比如有些人是通過繼承財產和地位而變成有閑階級的。這些人也可能沒有足夠的財力來繼續維持上流社會的生活水準,但他們卻繼承了有閑階級的生活習慣。也就是說,儘管缺乏足夠的物質保障,貴族血統和習慣也可以遺傳給下一代。因而社會上出現了一批祖上有錢有閑但本人卻比較貧困的有閑階層。還有一些人成為有閑階級上層人士的食客和隨從,甚至侍從,這些人構成了代理主人消費(vicarious consumption)的有閑階層。貫穿在不同層次的代理有閑和代理消費之中的通用規則是,他們必須時刻提醒人們誰是他們的主人。為地位極高的主人服務也是件很值得炫耀的差事。

炫富性消費不僅限於有閑階級。不同階層的成員都把上一階層的生活方式做為追求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懈地努力。有時,非有閑階層的人甚至模仿富人大把消費,試圖給人留下他們也趁錢的印象。凡勃倫還對男人對待妻子的態度做了有趣的分析。他指出,上流社會的妻子(至少是大奶)早已成為代理有閑和代理消費的一員。但是,在許多處於中檔階層的家庭里,男人外出拚命幹活養家,妻子卻呆在家代理休閑和代理消費。在凡勃倫眼裡,這一點完全解釋的通,因為這樣做可以讓男主人在外面顯擺,贏得好名聲。

凡勃倫還從進化論的角度出發,認為炫富性消費是動態的,即人類社會不停地尋求致富和炫富的手段。現代社會裡的炫富和「燒錢」方式一抓一大把,就不用我列舉和贅述了。

。。。。。。

讀《有閑階級論》,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諷刺口吻,每個人似乎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成為凡勃倫的譏諷對象。但是《有閑階級論》決非象人們一開始認為的那樣是部諷刺文學作品。凡勃倫在書中一點都沒有煽情和誇張。相反,該書是部構思嚴密、邏輯清晰、描述細膩的經濟學專著。凡勃倫後來又發表了許多其他著作和論文,使他在經濟學裡佔有獨特的地位,被認為是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

在當今的經濟學文獻和日常用語中,「有閑階級」和「炫耀性消費」已經永久地與凡勃倫連在一起了。此外,後來人們還推出了「凡勃倫商品」(Veblen goods)和「凡勃倫效應」(Veblen effect)等辭彙,專門指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里描述的現象。凡勃倫的這些論述還為後來(到1970年代才正式發展起來)的信號理論奠定了基礎。

所謂凡勃倫效應,就是指同一種商品,有些人寧願花高價到專賣店或高檔店購買。對這些人來說,出入沃爾瑪和刀郎店(dollar stores)是非常不體面的。有些人甚至連那個帶有高檔商店標誌的手提紙袋也不能丟,只要有機會就盡量提著顯擺。我們可以看一個現成的例子。在緊靠紐約但屬康州的格林威治(Greenwich)鎮有個小店鋪,專門出售從中國倒騰來的小工藝品。格林威治是全美最富裕的社區之一。剛開始時,工藝品標價十幾塊,最多也就幾十塊,但銷路並不怎麼好。後來店主把價碼提高,原來標價十幾塊的變成幾十塊,幾十塊的提高到上百或幾百塊。店主發現,提價後銷路反而上升了。

凡勃倫商品是凡勃倫效應下的產物。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線向下傾斜,即價錢越低,購買量越高,反之亦然。凡勃倫商品則不然。凡勃倫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奢侈程度遠遠超過其實用功能。例如,我們熟悉的LV包早已超越了做為手提包的功能,人們購買LV包純粹是為了顯擺有錢。另外,只有當價格昂貴得只有少數人才買得起的時侯,身背LV方能成為富裕的標誌和地位的象徵。等到普通大眾都能買得起時,LV包就不再代表財富和地位了。所以,凡勃倫商品在一定價格區域內,價格越高銷路反而越好。也就是說,凡勃倫商品的需求曲線並不是一味向下傾斜的;在一定區間,需求曲線反而往上傾斜。凡是只有少數富人才能買得起的商品和服務,如名貴服裝、名牌汽車甚至學費昂貴的貴族學校等等,都屬於此類。此外,如果降價,短期內可能會促銷,但危險是,未來該商品會失去奢侈品這一地位。所以一般情況下,凡勃倫商品很少降價促銷。

人類是社會動物。人們非常在意自己的社會地位。為了積累財富而進行競賽,繼而通過揮霍和浪費來炫耀財富,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在凡勃倫看來,互相攀比和出人頭地是人類的本性,這一本性必然會影響人們的習慣性思維,而這種習慣性思維最終導致了有閑階級制度的形成。注意,無所事事、懶惰和遊手好閒本身不可能構成有閑階級。有閑階級可能整天忙忙碌碌,但他們決不從事生產性或實質性的勞動。有閑階級必須依靠其他方式來攫取財富。用經濟學術語來講,他們的致富方式就是剝削和尋租。

2013年5月3日星期五


手邊就有這本書,可惜沒有讀完,不好回答你的問題。

附上博爾赫斯在《私人藏書》中對《有閑階級論》這本書的評論。

並非切題,但也並非無關,希望對你有幫助。

——————————

沒有文字數據,圖片有點問題,不長,手打如下:

初讀此書,我認為那是一部諷刺作品。那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後來我才知道那是一位著名社會學家的第一部著作;而且,只要注意觀察一個社會,就會知道它不是烏托邦,對它的公正描寫很接近諷刺。在這部寫於1899年的書中,凡勃倫發現了有閑階級並對它下了定義。這個階級的奇怪的責任是炫耀財富,所以他們只在某個區居住,因為那個區有房價昂貴的名聲;李卜曼或畢加索之所以索價很高,不是因為他們貪婪,而是喂不使買者失望——買主是想表明他們付得起一幅帶有這些大師簽名的油畫。照凡勃倫的看法,高爾夫球的興起是因為那種運動需要很大的場地。他還錯誤地斷言,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是基於那是兩種無用的語言這一事實。要是一個經理沒時間揮霍,他的妻子兒女便會替他去做——時裝的周期性變化正是為他們提供標識。

凡勃倫是在美國構思並寫下此作的。在我們這裡,「有閑階級」現象更其嚴重。除赤貧者外,所有的阿根廷人都裝得像是那個階級的人。小時候,我就認識這樣的人家:整個炎熱的夏天都躲在家中不敢出門,讓人以為他們在某個假想的莊園活蒙得維的亞城度假。一位太太向我透露她打算用一幅大師的真跡裝飾她的客廳——當然不是為欣賞那個著名的書法。

索斯坦·凡勃倫是挪威移民的兒子,1957年生於威斯康星州,1929年在加利福尼亞州去世。凡勃倫著述甚豐。他不折不扣地信奉社會主義理論。他在最後幾部著作中預示了歷史的不祥結局。


首先我不懂有閑階級和凡勃倫,所以去百度上搜了一下,看過之後,做為一個不懂經濟學的外門人來說,我感覺不僅僅是中國的社會,很大程度上,有人類存在的地方,基本都會那麼發展,每一個人的心理幾乎都是那樣想的,所以這個觀點很難改變,甚至於說,還會繼續影響很多後代,因為社會就是這個樣子的,正如他所說,有閑階級的產生和所有制的出現,是同步進行的。

人是有慾望的,古人很早就說了七情六慾這個詞,那麼也誠如凡勃倫所說,人們之所以要佔有財富,與其說是滿足生理需求,倒不如說是為了面子。誰擁有的財富多,誰就是社會的優勝者,不僅社會地位上升,還可以獲得別人的讚譽,從而使虛榮心得到滿足。所以人人都是慾壑難填,永不滿足。

人只要有慾望,有閑階級就會一直存在。 個人不懂,簡略自己想法而已。


推薦閱讀:

如何保護兒童不受到性侵犯?
當今世界還存不存在封建制度甚至奴隸制度的國家?
為什麼大陸人基本也能認識大部分繁體字?
白話文對中國文化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中國房子既想去庫存,又不想降房價,是否有點矛盾?

TAG:經濟 | 社會學 | 經濟學 | 中國經濟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