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專業主要做什麼?和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有什麼異同?

主要是因為看到有個朋友在港中文的「文化研究」專業和浸會的「傳播學」專業之間猶豫,好奇問一下。


如果你給文化研究都提供了範式,都做出了總結歸納,那它就不是文化研究了。

這是一個很虐心的專業,不堪回首嚶嚶嚶。

文化研究啊,就是覺得每一個現象每一個學科範式等等背後都是權力的博弈意識形態的控制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據說這是剝開現象的外套看他背後真實的肇事者們...看起來就是在批判一切,發起瘋來連自己都打的那種,比如對文化研究專業做一個文化研究啊...你說你憑什麼批判一切,你這是不是精英文化的作用?是不是也是被個人主義價值理念掌控?是不是也被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控制了?balabala我編不下去了...各種現象理論生存在世,哪有不被各種價值觀念和權力影響的嘛,文化研究這個專業本身也是如此。

不管怎樣,還是先說一下我了解的它的三個主要範式吧:

1、文化主義,這個是從文化唯物的層面來看的,覺得文化的生產意義是物質性的。

可以看看霍加特《識字的用途》雷蒙威廉斯《文化與社會》《漫長的革命》以及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

2、結構主義,貌似是霍爾標誌著文化主義向結構主義轉移,對就是傳播學同學們都知道的編碼解碼理論的那個霍爾。霍爾的很多作品都和傳媒大有關係,這兒文化主義就開始了結構主義範式"文學方法到社會學方法以及亞文化研究到傳媒研究的模式轉換。北京師範大學出了本《理解斯圖亞特?霍爾》,是個學術論文集,可以參考參考。霍爾很重要,不過最根本的應該是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強調意識形態是一種物質存在,推薦阿爾都塞《列寧與哲學》。

3、葛蘭西霸權主義,覺得文化更像是一塊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抗爭和談判的場所。所以我們有很多文化研究就是去研究一些文化現象背後這些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是誰,它們又是如何抗爭如何談判的。不過葛西蘭是立足階級來進行研究的,近年出現以此種理論來涵蓋種族、民族、性別、殘疾、世代、性徵、社會階層等等,文化(特別是流行文化)是這些差異(不局限與階級差異)被確定和爭奪的主要場所。這就與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等等學科產生了緊密關聯。

在我看來,文化研究更應該被當做一種看事物的角度而不應該是具有很多限制和範式的專業學科,這樣文化研究是不是產生了一種內在的矛盾呢?文化研究的困境如何解決,也是現在文化研究領域重點探討的一方面吧。


一般來說,所謂「文化研究」是源自伯明翰學派研究工業社會中的文化現象,結合了社會學、文學理論、媒體研究與文化人類學。文化研究長期致力於建立一個文化研究與文本分析的理論框架,試圖解釋文化產品同文化的關係,並探索科技,文化和社會制度之間的關係。

傳播學作為十字交叉路口的學科,將文化研究學派的媒體研究部分納入傳播學範疇。關注受眾對大眾媒介的消費,以及受眾對大眾媒介意識形態的反抗。


文化研究沒有本科,因為是跨學科專業,根本沒辦法做的到。所以到了研究生階段才有。這個課程以西方文化理論為基礎,包含了社會學 哲學 精神分析 女性主義 記號學 語言學 人類學 傳播學。。。所以還要看這個學校開設的專業的時候偏向什麼重心。但一般來說還是以英國老牌文化研究傳統的研究方向來「批判」資本主義 批判階級 批判不平等 批判文化霸權為主要目的。

所以,簡單說一句就是,文化研究需要用批判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而傳播學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文化研究一般碩士讀完依然一知半解,不讀博士就傳播學吧。簡單點。


文化研究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專業,這是因為文化研究的開放性,跨學科性,非常的接地氣,身邊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文化研究的對象,比如 消費文化,亞文化等等。 前面的維尼熊童鞋提到了文化研究的幾種主要範式,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以及葛蘭西轉向。這些都是理論資源,是方法而不是真理。文化研究的意義在於針對全球資本主義,提供新的解決方案,拒絕脫離現實的純粹的知識生產,在此基礎上進行介入社會現實的實踐。所以文化研究其實繼承的一種批判性知識傳統與人文關懷,繼續追問什麼是理想的國民性,什麼樣的生活是更好的。


推薦閱讀:

窮人都有什麼特權?
社會學專業的出路和現狀是什麼?
中國現在文化是偏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
為什麼我們需要如此多的社交類軟體?
在中國,為什麼「以自我為中心」和「個人主義」是要被指責的?

TAG:文化 | 學術 | 社會學 | 研究生 | 人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