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戲子」在三教九流中屬於「下九流」,那為什麼很多影視作品中都對那些人稱「角」或者「爺」?


三教九流的概念很多,歷史上有一些沿革和變化。蒙古人統治時期,甚至連讀書人也算下九流。

明清兩代常言謂下九流是:

「一流戲子二流推,三流王八四流龜,五剃頭,六擦背,七娼八盜,九吹灰」,

也有謂上中下三流是:

「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燒鍋六流當,七商八客九莊田;

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風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梆,五剃頭,六吹手,七戲八叫九賣糖。」

另有:

「一流皇王二流聖,三流隱士四流仙,五流文官六流武,七公八卿九莊農;

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風鑒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一流門皂二流巫,三流牙行四流尼,五流花婆六雜用,七窩八賊九娼婦。」

即謂師爺、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時妖和盜、竊、娼並稱的下九流 。

還有:一修腳,二剃頭,三班四把五抹油,六從七娼八戲九吹手。

洪門裡邊,教也分派個上中下:

上三教,指孔、佛、道;中三教,指文(道情歌曲)、武(踢腳打拳)、匠(匠業工人);下三教,指須(花頭畫相)、綽(擺場盤猴)、敝教(叉雞收曬)。

也因此洪門言謂的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斗兮六流秤,七工八商九莊田「;中九流分派給了」一流藥草二流戲,三流地藏四流推,五流外裸六流勺,七拳八命九長隨「;下九流是」一流王八二流龜,三流戲子四流吹,五流抬轎六抹杠,七修八摸九吹滅「。

晚清江南乞丐門中的下九流,則指「一亂把(設賭攤者),二黑老(販煙土者),三條子 (人口販子),四哀戳(告地狀和假喪家),五硬扒(攔劫者),六軟取(街頭求討者),七走江海(流浪乞丐),八裝洋(欺騙顧客者),九小竊」。

我聽過幾段早年要飯人的蓮花落,裡面開場詞就是:

「我說老爺子您給了吧,要省您從大處省,省它十頃帶八頃,要算您從大處算,算個十萬帶八萬。

我老傻,也能算,算來算去要了飯,別看要飯耷拉頭,要飯不在『下九流』……」。

看,連要飯的都未必就是下九流。

(曹禺的《日出》第三幕同有此類詞:

「好話說了老半天,還是老闆不給咱。別瞧要飯低了頭,要飯不在下九流。將門底子佛門後,聖人門口把你求。念過詩書開過講,懂得三綱並五常,念過書識過字兒,懂得仁義禮智信兒。」)

當然,各種版本的下九流中,確實大多都有戲子。

這當中的戲子,基本是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工匠。其地位系從樂師之類沿襲而來。

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習俗和儒家至上的論調,對於有著「遊民」性質的工作以及體力工作者,都有著相當程度的歧視。所以「巾(金)皮(批)李(彩)掛,平團調柳(聊)」之類的行當,統統被歧視。

然而社會取向終歸不是律法,和個人取向選擇有悖並不算得什麼矛盾(相類的問題還可參看殺人,搶劫,開黑店賣人肉包子,在水滸傳中這些人為什麼會被作者塑造為英雄? 中張公子的答案)。尊重下九流中的人物,在文人雅士甚至士大夫中間,也會被美化成「禮賢下士」、「頗有古風」的論調(例如春秋戰國時期諸公子養百家門客、漢明兩代起家勿論出身)。

就像吟詩作對之類的」小業「,和」聽曲下樓子「一樣不是社會主流風氣,但同樣必不可少。蓋因士大夫階層的重享受輕實操本身,雖然名義上對匠人有歧視,但是又偏偏離不開他們。

例如號召」君子遠庖廚「,卻又偏偏」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儒家偽君子們。所以,在大量的接近並關照藝人的同時,儒家也不忘將各種敗國毀業的姿容描畫到戲子身上。五代十國時期好享樂的李存勖王衍、孟昶孟元喆父子、李煜等等,統統在《五代史》的伶官傳里露了面。甚至雍正打死伶人的故事,直到清末還在」傳誦「。

正如@張宇辰答案中所言:慈禧是清末統治者中最狂熱痴迷於戲曲的人,甚至說是她成就了京劇也毫不為過。同樣狂熱的還有光緒皇帝。兩人的嗜好和力行,在客觀上為在形成與成熟過程中的京劇藝術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機遇。受到帝後的賞識看重的民間藝人身價大增。在此就不再贅言細表。

同樣在清末民初,戲曲成為了一種宣傳思想和教化民眾的手段。

「戲園者,實普天下人之大學堂也;優伶者,實普天下人之大教師也。」

「演戲事,與一國之風俗教化極有關係」——《論戲曲》陳獨秀

但是地位的提高,和」稱『角兒』「、」道『爺』「,沒有直接的關係

」角兒制「取代角色制,名角兒挑班取代各門角色並舉的班社制形式,其實嚴格來說只存在了短短40年(1909年的大青衣王瑤卿旦角挑班始,49年後戲改取消」角兒制「)。

這之前之後能稱」角兒「,只是尊對方是行業內的魁首。與尊重對方的職業並無直接相干。

一般能稱」角兒「,必須專用場面、行頭。草台班子之外,堂會和戲園的演出,在同治之前統統是以戲帶角兒,多大規模的園子和堂會,也都是點戲不點人。

直到同治6年上海開洋,從北京邀角入滬,拼各大京班三慶、四喜、普慶的著名演員一併演出。之後又有周春奎、楊月樓等二次入滬演出。這被視作最早的戲園破壞戲班制的手筆。

(可參看《中國京劇編年史》一書,王芷章著)

光緒之後,被各地邀去演戲脫離班子獨自生存的藝人愈發的多了起來,老徽班在八國聯軍入侵後紛紛報散,也就成就了以角兒挑班的制度。老年間禁止藝人脫班自搭的規矩,徹底煙消雲散。

就此才有了」稱『角兒』「的講究。

另:京劇、崑曲等,興衰於勾欄和相公行業發達的八大胡同,成就了」比女人還女人「的男旦體制,很多稱」角兒「的情況下,未必是尊重。

而尊」爺「道」爺「,則是指」大(dè)爺「,跑堂兒的對所有來品茗的都稱」爺「,」爺風爺氣「在清末就著八旗子弟遺老遺少的風頭,在稍有社會地位的體面人中就都統統會被用來相互稱呼。問題頗大,就不再細說,有空再表。

現而今仍有這樣的稱道(@高徐波 高爺到現在也是走哪兒言必稱爺,頗有遺風)。尊的是人,甚至可以是技藝,但同樣不是整個行當。

這種口吻調調,更像現在言必稱老師一般。和」尊重「漸行漸遠。


.

清末京劇演員的地位確實有所提升,主要原因是因為最高層的重視。

清末皇族尤其是慈禧對於京劇非常痴迷,王公貴族聽戲、票戲的風氣很盛。甚至有「濤貝勒奉旨學戲」的故事。所謂濤貝勒,就是愛新覺羅·載濤,醇親王奕譞第七子,光緒帝親兄弟,溥儀的親叔父,地位是相當尊貴了。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在這樣的風氣下,京劇演員的地位當然會有所提升了。譚鑫培曾被選為內廷供奉,慈禧賞賜四品官服,人稱「譚貝勒」。據說有一次某位權貴為了請譚老闆唱戲,不惜屈膝一跪。

另外請允許我摳摳字眼:「角」專指優秀的演員,只是對他水平的承認,並不表示他的社會地位怎樣怎樣。比如《茶館》里這句:

現在,人家總長次長,團長師長,要娶姨太太講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戲班裡的女名角,一花就

三千五千現大洋!

「爺」更是很普通的稱呼,販夫走卒之間也是可以互稱「爺」的。如果僅是單單看這兩種稱呼,並不能表示他們地位的提升。

.


什麼問題都有人問,戲子地位低,見面稱呼也應該客客氣氣的,叫聲「角兒」、「老闆」,小不了我大不了你的。總不能叫「戲子」吧……那就改加里森了!

即便見著掃廁所的環衛工人,還叫聲師傅呢……


下面就由我來給你介紹一下我的幾個閹人兄弟。

大哥李輔國,唐代護國小將軍,長得很像鞋拔子,謚號也是丑。但他活著的時候,被代宗尊為尚父。

二哥田令孜,玩火玩大了,身首異處,但他所到的地方,都有他凌人的富貴和他乾兒子囂張的霸氣,被唐僖宗稱為阿父。

小哥魏忠賢,基本不識字,熹宗時擔任司禮秉筆太監,人們只知有魏忠賢,不知有皇上,人稱九千九百歲。

還有個表哥叫劉瑾,是個小老虎,死是割肉凌遲,活著黨同伐異。朝臣在它面前,不敢放屁,稱他為千歲,百姓稱他為劉皇帝。

不是他要當皇帝,是人民群眾選他當皇帝。


《品花寶鑒》里蘇惠芳說過這麼一句話:

你道人唱戲真願么?叫做落在其中,跳不出來。就一年有一萬銀子,成了個大富翁,又算得什麼?總也離不了「小旦」二字。


《大宅門》里白玉婷和萬筱菊的遭遇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萬筱菊是個「角兒」,出外也常被稱「爺」,但也有自知之明,想和大宅門結門親,絕無可能,回絕了白玉婷,白老太太的態度也是那麼決絕!


知道什麼叫禮儀之邦了吧


和碼農群體一樣,雖然大家都看不起,你不也得稱李工,王工嗎。想想人家科級幹部都只能配上小李,小王這個稱呼


有時候「角」,「爺」這些尊稱也會被人拿來戲謔,比如我大哥經常叫我二哥。


因為影視作品本身也是「戲子」拍的


教師也被稱為下九流吧,臭老九神馬的,得打手心的時候,家長不還是得尊稱一句先生么! 有需求嘛


香港那個三級女星從政了被人罵成屎了,牛群從政了,成縣長了,大家把他罵成屎了。演員戲子永遠是不入流的人,不論多掙錢。


乞丐裡面還有八袋長老呢~任何一個行業混的好都能算是成功人士~


能給人帶來利益或者掌握大量資源的人就是爺,比如我的馬雲爸爸


因為去演這些影視作品的都是演員啊,別人黑就算了,同行總不能自黑吧……


首先是要明確是誰把戲人捧為角,是誰在說他們是下九流。

和現在一樣,有錢就是爺,而通常成角的戲人已經不知道比一般人高到哪裡去了,那戲院老闆自然稱能讓他們賺的盆滿缽滿的為角。

對於一般的老百姓來說,在當時的觀念里,無論是角與否,都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服務於我們的。我喜歡聽歸喜歡聽,叫好歸叫好,就憑這個我就尊敬你一個唱戲的啦?

是在建國之後,戲人才有了藝術家的身份,老百姓觀念才慢慢改變起來,戲人的社會地位,也慢慢高了起來。


以前的娛樂業經營者並沒有現在這種社會地位,必須藉助權位者之力生存。更何況需要依附他人的戲子?

以前的英國文人需要依附貴族資助才可以生存,自然沒有以後買書生存的時候地位高。

此外,藝術創作被吸納為民族意識也是戲子地位提高的原因之一。


但是同樣同樣很多作品也有台詞,把你當角兒你就是個角,你還真把自己當成人物了啊。

因為,很多情況,這只是娛樂,涉及利益,家庭,這些人就不入流了。


套用一句話吧那就是「乞丐中的霸主!」,當然只是開個玩笑,常言道行行出狀元,此言不虛,任何一個行業中都有遠乎技而近乎道的人,雖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古代君子是看不起的,但是那些技近乎道的人卻能獲得人們的尊敬,化腐朽為神奇,將平凡演繹為藝術。譬如解牛不傷刃的庖丁,運斤成風的工匠,倒油穿孔的賣油翁。「十年寒窗出一個讀書人,七代出一個貴族,三百年出一個戲子。大戲子被稱為「妖精」,的確如此,能驚天動地,能顛倒眾生。他有絕頂聰明,一個意象很快就抓住,看到什麼,想到什麼,身上就有什麼。」李仲軒老爺子已經說得很形象了!


高端的戲子,能讓人看了內心非常震撼的那種,類似於梅蘭芳和普通的演員。


因為能掙錢!梅蘭芳一個月的戲,能掙一套四合院。


凡事不絕對,當一個人在一件事上做到極致或超過常人以後,他必然會獲得優於常人的對待。前朝那麼多太監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


推薦閱讀:

太平天國運動中真的有大規模屠殺平民的行為嗎?
中國古代歷史的「周期律」是偶然的,還是有客觀規律在內,是不是古代中國特有的?
歷史上屌絲逆襲的朝代分別有什麼特殊性?
同樣是北強南弱,為什麼東晉南北朝和宋遼金蒙古時期的差異那麼大?
後金努爾哈赤那幫人為什麼不選擇向朝鮮半島擴張?

TAG:曲藝 | 中國古代歷史 | 影視作品 | 社會地位 | 江湖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