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中國多次分裂,卻沒有分成歐洲這樣的小國格局?


曾在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幾次軍閥割據的時候沒有一直割據下去? 引用過賈雷德·戴蒙德教授從地理角度的分析:

雖然中國的南北梯度妨礙了作物的傳播,但這種梯度在中國不像在美洲或非洲那樣成為一種障礙,因為中國的南北距離較短;同時也因為中國的南北之間既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樣被沙漠阻斷,也不像中美洲那樣校狹窄的地峽隔開。倒是中國由西向東的大河(北方的黃河、南方的長江)方便了沿海地區與內陸之間作物和技術的傳播,而中國東西部之間的廣闊地帶和相對平緩的地形最終使這兩條大河的水系得以用運河連接起來,從而促進了南北之間的交流。

所有這些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國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統一,而西方的歐洲雖然面積和中國差不多,但地勢比較高低不平,也沒有這樣連成一體的江河,所以歐洲直到今天都未能實現文化和政治的統一。

出處:《槍炮、病菌與鋼鐵》第十六章 中國是怎樣成為中國人的中國的


曾經和網友在論壇上討論過歐洲的分裂和中國的統一。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民族,文化,宗教,甚至一些歷史特殊事件造成的,表面看確實如此,而本質不然。本質是地理環境造成的,當然我也是一個地理環境決定論者。大家可以看下地圖上的中國和歐洲,中國的黃河長江是東西走向,歐洲的萊茵多瑙是南北走向,僅僅一個走向就決定了很多問題。由於大氣環流,東西走向的河流進入雨季是整段進入的,而南北走向的河流是一段一段依次進入雨季的。這樣導致東西走向的河流容易發生洪水,在古時候治水可是大項目,需要集中大量人力和物力的,這不是一個部落可以完成的,必須由許多部落統籌兼顧共同完成,這樣就造成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由於中原地理上的便利,漸漸這個國家和民族就像滾雪球一樣發展到離河流較遠的地方。而歐洲不是這樣的,所以與中國背道而馳。有許多人認為中國的統一是秦始皇造成的,其實這隻能算是一個標誌。一個民族的主體是生活習俗和語言,在戰國時候,中國只是形式上的分裂,雖然各國文字錢幣有所不同,但語言是大致一樣的,其中差異也就和方言差不多。由於幾個國家大致都集中同一緯度(楚國除外,因為稍偏南方,也被稱為蠻族),戴蒙德在書中說過同一緯度上的生活習俗不會相差太多(北方人和南方人),因為植物受溫度和光照的影響最大,而溫度和光照受緯度影響最大。因此可以認為當時的漢族已是一個主體民族,所以中國的統一是必然的,反例可以見羅馬和亞歷山大。

我覺得討論中國統一的關鍵應該是我們漢民族的早期發展以及發展優勢,這裡的「早期」至少在周以前,甚至在「國家」概念形成以前。

所以說開局很重要啊......沒有好的開局,後期想翻盤也難。


一群人都沒說到點子上去。

中國之所以一直是個統一的國家,那是因為從一切的開始,在中國成為中國之前,就已經是個統一的國家了。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語出禮記,難道說的是秦始皇么?

說的是西周!西周是個統一的,封建制的國家!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也是禮記上的話。

忘了是哪位說的了,好像是亨廷頓還是誰來著。

「中國是個假扮成國家的文明」

原話可能有出入,但是大意如此。

歐洲查理曼的三個敗家的孫子分裂了歐洲的國土,而英國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被包括在查理曼的帝國里。

從一開始,英法神聖羅馬等諸國就不存在一個更高級的領主,所以你想統一歐洲?憑什麼讓你統一啊?欠你的?

中國則否,殷商時姑且不論。

西周從一開始分封到各地的諸侯,無論是姬姓還是異姓,從法理上說都是周天子的臣屬。

從那時起,中國就是個統一的國家,這個道統綿延數千年,至今不絕,何其壯闊。

羅馬傳說公元前753年前建城,在這之前二十年左右的時候,西周被犬戎攻破鎬京,春秋亂世開始。

羅馬的別名叫做「永恆之城」,在「永恆之城」傳說中建城的幾百年前,我們就是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

哪怕之後的數千年中再分裂,我們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國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所以哪怕我們自稱永恆帝國,昔在今在,以後永在,萬劫不磨,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任何其他文明有資格質疑。

「君天下曰天子。」

一群小國在眼皮子底下神氣活現不服王化,君主自稱是「天子」,誰信啊,簡直笑死人了,別說別人,君主自己心裡能信?

不把我們的文明統一起來,就不配坐那個天底下至尊無上的位置。


地理因素,中國是大陸國家,北有大漠,西有群山,東南皆海。 經濟上可以自給自足,用不著非得和外國人做生意,咱們自己人和自己人做生意就完全ok(這是為什麼英國人要發起鴉片戰爭的原因)。 所以中國是一個整體,和歐洲本來就東一塊西一塊、中間還隔著海的地理格局很不一樣。

再者就是中國的文化,中國文化具有很強大的同化作用。 孔子講華夷之辨,不以種族,而以文化區分是不是「中華」,被認為是「中華」的民族,就高尚,就威武。 被認為是「蠻夷」的民族,就被人瞧不起。 所以你看凡是佔領了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要麼他學習中華,於是他就變成了中華。要是不學習中華,就在中國無法長久存在,比如蒙古元朝。說句犯上的話,其實就連本朝,不也是一開始要批鬥孔子、破四舊,現在又拚命捧孔子么?官員動不動就祭孔祭黃帝什麼的。就是因為他們發現在中國還是傳統文化更能行得通,什麼主義不主義的沒人真信。

因此各個少數民族政權就會削尖了腦袋往「中華」文化圈裡鑽,在歷史上,別說國內的少數民族,就連朝鮮、日本、越南…都曾宣稱過自己也是「中華」(雖然他們現在都不承認了),並以此為榮。 大家都想做「中華」,所以就沒像歐洲分的那麼厲害,中華民族有56個民族。

但要說明的是,中國也不是沒有分裂,歐洲也不是沒有整體。 中國新疆西藏台灣不也鬧得厲害么,歐洲不也在搞一體化,合併成歐盟了么。 所以凡事要從多方面看。


中國歷史上一直有大一統的傳統,至於為何。有些歷史學的理解是中國是農業社會,而且水患嚴重,而治理水患必須靠各地區間的協作,因為統一是發展農業的前提。


感謝秦始皇和董仲舒吧。一個統一了文字,一個統一了思想。

在古代信息傳播成本太高,到了地方上,難免的就只能依靠宗族自治的形式,而統一的文字和思想,即使有短暫的分裂,之後的統一也有基礎可談。

另外這也是為什麼漢族王朝從來不可能對蒙古等地區實現統治的原因。


文字:造就了無論是東北的鄂倫春族人還是西南的京族人,說的話音不同,但靠漢字都能明白對方意思。都認為是一個國度里的人。

思想:造就了從春秋的諸侯國王公到民國的蔣介石都是要統一中國。樓上的意見我不認同,合久必分與分久必合是因為上層建築適應不了生產關係的改變,才分裂的,可是分裂的小國卻都想著吞併其他的來搞統一的全國性政權。歐洲的國家,分裂後越變越小,人們更看重獨立了,民主了,再加上除了中古時代以前的幾個人也沒什麼人宣揚大國家主義大民族主義,所以KMT說CPC會搞思想宣傳工作,是對的,我敢說以後分了,不會有幾年,中國還會是個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國,人們還是願意在一個大國生活,誰都不願意原來從陝西到上海是一條鐵路線垮幾個省,變成垮幾個國家。

所以也從側面證明文字和思想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CPC1950年全國全面掃盲。)


沒人認為漢字很重要嗎?

我覺得歐洲之所以分成太多的國家,主要原因是他們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字。

中國雖然南北方言各不相同,但最終都可以靠漢字來溝通。

我認為漢字是了不起的發明,它讓我們免於分裂。


這麼一個問題,要講透中國古代歷史才能回答。

好在最近一部紀錄片是我見過的最佳答案:日本NHK&<中國文明之謎&>

呈現了近年國家投巨資研究夏商斷代的考古成果(中國的眾多電視台完全無視,都忙著相親和卡拉ok),探討四大古文明為何僅存華夏, 精彩之極!

以上所有有用答案均包括在內,神人合一、文字、地理、秦....並有翔實影像和解說,日本老型男中井貴一主持!

精工細作,每個月只播一集,

盼星望月,現在才播到第三集。

一定要高清哦!

(知乎沒法上傳種子,放上手上一個Pt站,二月開放註冊,免上傳積分、下載免費、上傳雙倍,種子迅雷不及掩耳好像也可下,前三集都有,搜"中國文明",自帶字幕,後面幾集也可期 http://www.cnhd.com)


@壽燒喜提到的」 中國文明の謎「,我也看過,
提到了 神人合一、文字、地理、秦.等一系列的因素。
分三集:幻 の王朝:夏;漢字之謎;始皇帝的世界觀等。有一定參考價值,但顯然不夠深入,加上其他知友的答案,我們可以一條條對比來分析。

1.地理環境:

歐洲是地中海,文明是從海島(克里特)和半島(希臘、羅馬)發展出來,帶有鮮明的商業特徵,歐洲文明史主要發生在三大半島上,彼此交通不便,還有阿爾比斯山阻礙,大河之間交流不夠。為地方割據造成便利,最要命的是,地中海氣候的降水主要集中於冬季,夏季乾旱,非常不利於農業發展,人口密度在近代之前一直比較低。人口基數低會造成物質生產貧乏,文明程度不高,解決的辦法是從商業牟利,而商人流動性大、逐利性強,易於扎堆對抗政府,難於管理,在中國一向是壓制的對象,在歐洲卻沒法這樣干,反而歐洲分裂後產生的商業城邦國家可能生活的更好,這為統一和帝國的管理造成阻力。歐洲同樣需要統一,有秩序對商業、農業發展都是有利的。但是歐洲歷史上的統一是環地中海,以商業貿易為中心展開的,而且一開始就帶有殖民特徵,羅馬人主體是不參與物質生產的,生產的都是奴隸,這造成了主體民族數量不夠(戰士和官員的數量總是少於生產者的)和持續損耗(不斷戰爭擴張)。無論東西方,帝國的一時崩潰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發現東西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其主體民族羅馬人和拜占庭人都消亡了,很難恢復帝國的統一傳統。地中海帝國遭到蠻族入侵破壞之後,歐洲的重心北移,查理曼大帝、拿破崙和希特勒都試圖統一歐洲,前一位曇花一現,帝國內部還沒整合好就分家了。後兩位都受到了當時世界強大的海洋帝國英國和陸上大國俄羅斯的全力阻撓,因為無法擊敗英國而作罷。所以說歐洲不想統一那是扯淡,說歐洲人文明,拋棄武力另闢蹊徑商量著統一那更扯,是嘗試武力統一不斷失敗後的無奈之舉罷了。中國是海中地,文明以發源於大河附近的農業文明為主,東亞季風氣候夏季降水充足,發展農業十分有利,但是年際波動很大,水患、荒年頻仍,無論水患還是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災荒救助都需要穩定的政治秩序,需要對中國的兩條大河的長期全面的治理。所以中國歷史第一個王朝來源於會治水的」大禹「。中國地形三級梯度明顯,炎黃部落就是從第二梯度的黃土高原衝下來逐鹿中原的,第三梯度的兩大平原基本連成一片,統一的難度不大,如果是地形相對複雜的朝鮮(北部連綿的山地、東西大海)和越南(北部、西部山地、東部大海),雖統治千年以上,最終卻沒有納入版圖,這說明地理連續性的重要性。足夠大的版圖才能覆蓋兩大水系,保證治水,保證一地災荒可以從另一地的豐收中得到救助,因此治水、救災、易於統一的地形、穩定多數的主體民族和主體文明、穩定發達的農業和受抑制的商業是中國相對於歐洲的統一利器。

2.文字和擴張

漢字統一書面語,成為口語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工具,其功效自然無需贅言。但是無需誇大,漢字不能統一屬於不同語系的朝鮮語和越南語,他們有機會還是斷然的與中國切割了。關鍵是,漢字、漢語是隨著漢族一起擴張的,各大方言本質上還是漢語的一個分支,語法接近,使用相同的書面表達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相比之下,拉丁語就隨著羅馬人的消亡變成死文字了。中國統一的秘密在於漢族5000年來在東亞大陸的持續擴張,從一個黃河上游的小部落變成13億人口的大民族。單一民族總是傾向於統一在一起。漢族擴張的秘訣在於發達的農業生產、高生育率和總體上優勢的軍事力量,使原住民無法和漢族競爭,逐漸從生產條件好的地區撤出或被同化。今天中國少數民族聚居的基本生活在山地、邊境和窮困地區,凡是散居的都被同化嚴重,中國王朝興盛期都在忙著對外開疆,對內清除異己,如朱元璋對大理的白族毀文滅族內遷、持續改土歸流,才讓雲南穩定納入中國版圖。明清四百年才讓台灣、雲貴成為漢人核心區、宋以後福建才逐漸漢化,東北和內蒙漢化靠的是闖關東和走西口等。

3. 大一統和華夏觀

這個別人都介紹很多了。這裡提一個反例讓大家思考,要說同化和世界觀對統一的力量,恐怕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人驚人的擴張速度和同化力量 不輸華夏漢人吧,西亞四大文明中心:埃及、巴勒斯坦、兩河、波斯統統被伊斯蘭收編,阿拉伯人同化了三個。為什麼阿拉伯世界還是長期四分五裂呢?這涉及到統一的另一個關鍵詞,誰來統一?統一的文明在其地理單元必須有一個核心。阿拉伯的問題是埃及、伊拉克都想當頭整合,卻勢均力敵、互不相讓,沙特是宗教中心,卻世俗力量不足。而且阿拉伯世界的地形是啞鈴型,中間的巴勒斯坦是個鏈接兩大單元的狹窄走廊,一旦掐斷,兩邊就溝通困難。而中國的核心自古一直是中原,統一模式一向以逐鹿中原,佔據農業最發達、文明最興盛的中原地區為目標,之後收拾邊角料相對容易。這也是中國的優勢。

4.對外的抵抗

對外有力的抵抗同樣是保持文明統一的重要因素。否則我們不能解釋氣候、地形等各種條件和中國類似的印度為什麼長期分裂?其實印度的現狀就是元朝模式長期固化的結果,元的四等人制度和印度種姓制是一樣的,只不過印度用宗教使其在意識形態上更正統了。印度的最大的問題是,本土民族不能抵抗外來的侵略,一波波入侵者帶來紛繁的民族和宗教,為統一造成了障礙。中國歷史上雖然總體上對游牧民族是被動挨打,但是抵抗基本上是有效的。我們有長城和廣大農牧過渡帶的牧場,可以養一隻同樣彪悍的騎兵和游牧民族對抗,甚至一度戰而勝之。由於中國人頑強的抵抗,游牧民族即使佔領中國,也不得不在文化上認同中華文明,否則定然統治不穩。印度則遭受從開伯爾山口入侵的中亞人的一輪又一輪的入侵。堅韌不拔、不易屈服的民族性(相對於大多數民族)也是我們統一重要的精神力量。


請看<大歷史><區域中國>。

簡單的說就是和地理、氣候條件有關。

河流分布、資源分布影響最初文明發展,山地會影響馬力和腳力,對文明兼并有重要影響。

歐洲部分山地分割、海岸線曲折、農耕條件差,導致貿易或侵略方式發展。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歐各國分界線即為自然分界線。也應了第一段。

中國這個歷史上整體為主的現象,一是由於四面分隔:凍有沙漠戈壁,西南為海,北部草原也不適合發展農業,為地域游牧民族還修建了長城。二是中國很適合農業文明發展,自給自足,不需要貿易和搶奪。

未完待編輯…


提供個不同的角度供參考:歐洲小國格局的成因。(包含個人判斷)

1. 小國格局的開端,以及人權意識的形成。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蠻族毀滅。佔領了土地,自然要開始進行統治管理,這些大老粗們懵了:不會啊。於是目不識丁、各擁武裝的蠻族首領們決定分而治之、紛紛自立為王,建立起小邦小國。這些勉強建立的小國隨後陷入軍閥混戰的亂局,因此他們的政府脆弱不堪,連個稅都征不了。於是首領們又想了個辦法,把土地分給了手下的戰士,封他們為貴族,只要一旦國王需要貴族的支持,貴族就必須派遣軍隊、供應糧食。

由於高度依賴擁有土地的重要臣民,封建制度下的君主勢必處於弱勢地位。理論上,封地既然是由國王分配出去,土地權應該掌握在他們手裡才對,但實際上,漸漸地這些貴族開始視這些土地為己有,出多少兵、出多少糧也開始自作主張了。土地成了貴族的私有財產,日益變得神聖而不可侵犯。這種權利觀念一定樹立,沒有逆轉,對歐洲國王成了永遠的束縛。因此雖然歐洲國王的權力日益增大,但卻沒有演變成東方的專制君王。「並非所有東西都歸國王所有」,成了歐洲政府思維的基石。

等到數百年後君主政府再度當家做主,統治者備受被統治者制肘的觀念已根深蒂固。1690年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發表《政府論》,主張依據羅馬自然法的觀念,每個人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生存權、財產權和自由權,而透過政府的成立,人民有如和政府簽下契約:人民授予政府權力,為的是讓自己的權利得到保護;如果政府不能保護人民的這些權利,人民有權解散政府,重新建立新的政府。

換言之,歐洲人民對小國常態已習以為常,並且把國家當成保護個體權利的工具,民族意識強烈而國家意識淡漠,對「統一」缺乏意識和慾望。

形成對比的是,東方的專制君主把領土上的一切都據為己有,人民的權利皆由上來,百姓對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依賴嚴重。

2. 教皇和皇帝的爭鬥讓權力分化,滋養了地方割據勢力。

11世紀始,教皇和皇帝開始了權力的爭奪。當時教會掌控了大片土地,在德意志地區近乎一半的土地在教會的掌握中。為了爭奪對國土財產的控制,教皇與皇帝之爭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真的兵刃相見、戰場交鋒。由於教皇也是一國之尊,他有自己的屬地可以徵稅,便拿這筆稅來僱傭士兵,並四處尋找盟友,如一些不願屈從於皇帝之下的王侯和貴族。這些王侯與貴族常常扮演牆頭草,哪邊對他們有利就歸順哪方。

長期爭鬥的結果,是教皇和皇帝的力量雙雙被削弱。以北起德意志南至義大利的中歐為例,1648年這個地區有如一個由諸多小國、公國和城市拼湊出來的拼布圖。教皇和皇帝一直硝煙不斷,兩個權力中心為了互斗,寧可把自己在國內的權威當成交易拱手讓人。結果地方權力不減反增,小蝦米變成了自治體,根本不把他們的君主放在眼裡。地方勢力的有力割據為之後歐洲眾效果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而中國,缺乏政教平行對抗的歷史和過程。

【參】《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澳)約翰赫斯特


因為秦始皇老爺爺一統中國後統一了文字~~~


援引趙匡胤的一句話叫「卧榻之畔豈容他人酣睡」。


瀉藥

先說結論,歐洲本來是可以和中國一樣統一的,但是由於亞得里亞的存在沒有完成,都是亞得利亞的錯!

基本上樓上所有的人都從傳統的地理,文字,語言,文化等角度進行了論述,但個人認為,這些並不是非常大的問題,因為這些因素無法解釋歐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和中國歷史是幾乎完全一致,不管是劇情,還是時間軸,基本一樣。

真正的分裂原因,應該從中國與歐洲歷史線出現真正差錯開始說起。

西周時期,被分封的諸侯紛紛從陝西河南山西出發,前往東西南北各個方向建立城市(都城),對周圍地區進行殖民(野),也就是國野之分。

幾乎同一時期,希臘各個城邦從希臘半島出發,前往亞洲,北非,亞平寧半島,歐洲內陸建立新的城邦,進行殖民。

各個諸侯之間經過超級長時間的混戰,擴展了自己的地盤,但最終被西邊後起的野蠻秦國統一。

希臘諸城邦經過超級長時間的混戰(短暫出現過亞歷山大式的統一,不表),但最後被西邊後起的野蠻羅馬所統一。

秦人樸素,重視法律。滅掉了那些唧唧歪歪的內鬥的東方諸侯。

羅馬人樸素,重視法律。滅掉了那些唧唧歪歪的整天辯論的已經衰落的東方城邦。

秦(漢)人大肆擴張,基本奠定了初期中國核心地區的版圖

羅馬大肆擴張,基本奠定了初期歐洲文明核心地區的版圖。

漢朝(西晉)由於自身腐朽,被北邊的胡人入侵滅亡。

羅馬由於自身腐朽,被哥特人,日耳曼人等各路野蠻人入侵滅亡。

漢人在東南角形成了東晉以及接下來的宋齊梁陳朝廷苟延殘喘。

羅馬人在歐洲東南邊的小亞細亞和希臘形成了東羅馬帝國苟延殘喘。

佛教大規模從南向北傳播。

基督教大規模從南向北傳播。

入侵的諸多胡人經過十六國的混戰,北魏臨時統一。

入侵的野蠻人經過多年混戰,查理曼大帝臨時統一。

北魏分裂成東西,一分為二

查理曼帝國分裂成三,德國法國義大利

好了,兩邊的世界線終於開始發生變化了。

漢人核心政權的南朝多次北伐失敗(其實後來也就劉裕真正北伐了),終於被統一的隋所滅,中華大一統完成

世界線進入了「統一」的道路

查士丁尼大帝多次西征,收回了不少故土,但很快他掛掉後收回的地盤沒了。

然而!然而!歐洲的三大蠻族國家,並沒有完成統一!所以也沒有一個強大的蠻族對東南邊的羅馬核心政權—東羅馬發動統一戰爭。

從此之後,羅馬文明再也沒有入主過歐洲核心地區。歐洲核心地區任由各個野蠻人折騰。

而漢文明自永嘉南渡之後,隔了數百年,終於於佔據故土的北方胡人形成了融合。

好了,大家肯定會問,為啥同樣是蠻族,中國的蠻族之間混戰後就統一了

歐洲的蠻族就沒有呢?

原因是,蠻族由於其自身制度落後,在沒有吸收統一大一統文明(漢晉,羅馬)的制度文化之前,天然具有分裂性。而分裂的蠻族是沒有能力吞併雖然衰落但是偏安一隅的統一的先進文明國家的。

看看漢書三國志就知道,草原的匈奴人鮮卑人在漢化之前,各種左賢王右賢王,各種雁門胡遼東胡遼西胡,除了偶爾出現的牛人形成了鬆散的聯盟外,基本上都是一片散沙。

這個角度來說,聯盟是落後人才做的,部落萬歲!

歐洲蠻族說,沒有吸收繼承羅馬文化,怪我嘍?

廢話,不怪你怪誰!

所以,歐洲沒有形成統一國家的核心原因,在於,查理曼大帝開始,徹底放棄了對先進的世俗的理性文明—羅馬文明的繼承。取而代之的是宗教文明—基督教。

這就相當於北魏孝文帝沒有選擇漢化,而是全民徹底的信奉了大乘佛教,而南朝都選擇了小乘佛教,那麼時間久了,分裂後的東魏西魏對小乘佛教的梁國陳國也就沒有力量也沒有興趣去吞併了。

可惜,佛教選錯了地方,遇到了三武滅佛。

在上層建築中遇到了理性主義世俗主義的儒家,在下層建築民間宗教中遇到了抄襲自己也被自己抄襲的道教。各種尷尬…

這就相當於基督教準備在歐洲內陸傳播的時候,民間遇到了土生土長的統一的和內容自己接近還和自己互相抄襲的伊斯蘭教,在貴族那裡遇到了統一的世俗主義文化的抵制。註定沒法成為主流。

分析到了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之所以沒有分裂,是因為在某普適性宗教(基督教,佛教)大肆傳播之前,已經有了相對統一的世俗化思想進行抵抗了。

而羅馬,一直到基督教入侵之前,都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世俗化理論體系。

白瞎了希臘那麼多牛人哲學家!

秦治理天下,用的是法家和陰陽家的思想。

漢治理天下,初期黃老,後期外儒內法。

羅馬呢?除了羅馬法這種類似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勉強維持政權存在的思想,真正採取或者支持誰的思想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司多葛?米立都?

採取的唯實論的還是唯名論的?

都沒有。

為啥沒有?羅馬受希臘影響沒有秦國受六國影響那麼多?

為啥受影響少?隔了亞德里亞海!

歸根結底,一句話,歐洲沒有統一,都是亞得里亞的錯!


結論:因為我們是農業文明,生活好。土地肥沃,農業發達,養活人口多,催生社會進步,有形成大型國家的基礎。

發展過程:你去看下中國地圖,從騰衝到漠河劃一條線,線的東邊這一大塊土地,除了東北,都很肥沃。適合種地。良好的地理位置帶來了合適的光照、水分、熱量,農業發達就可以養活很大一群人口。有了發達的農業,數量可觀的人口,就會帶來政治制度上的進步。(物質基礎催生政治文明)從群落-大型聚落-區域型聚落-小型的國家-中型的國家,這樣慢慢發展起來。在夏朝的時候,中國大概已經有了很多大型聚落、區域型聚落,還有數量不明的小型國家了。有很多小型國家(聚落)就會有戰爭,因為大家要搶各種資源,比如土地、水、物產等等。慢慢的打來打去,贏家的地盤和統治人口會越來越大,形成中型的國家,比如商朝周朝。雖然形成了中型國家,但還不是大型國家,你的周圍還是有其他中小型國家,有蠻夷游牧民族之類的。要麼你打他們,要麼是他們打你,總之為了生存資源,大家不會說哎呀我們和平相處吧。一山容不了二虎。中國就這樣慢慢發展,周朝滅亡,整個中國就完全分裂了,進入春秋和戰國。這個時期的中國就是有很多中小國家,一直互相打。春秋戰國就這麼一直打,一直打。弱肉強食,贏家吞併輸家。打到最後,只剩下一個——秦。注意,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統一了中國。然後書同文、車同軌,徹底把碎片式的一塊地方第一次整合了起來。這樣的整合具有很重大的意義,我們歷史書上講過了。但是還有一種意義,是比較隱蔽一點的。秦統一中國以後,這個國家就獲得了一種安全地位,因為你是一個大國了,大國除了自己內部斗,是很難被人打敗的。這樣的一個安全地位的獲得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擺脫了以前歷史上那種天天擔心受怕的狀態,讓這個國家有了安全感,人民可以安心的發展,整個社會開始穩定下來,大家可以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好日子,這樣文明就可以向前推了進。如果,中國這塊土地上是幾個中型國家,或者小型國家,像春秋戰國時代那樣,這樣存在的幾個中小國家,不論是哪一個,被人打敗面臨亡國危險的幾率都太高了,遠高於秦漢這種大國。你不知道自己是勝利者,還是亡國者,也許一不小心就被人圍魏救趙式的聯合絞殺了,或者天氣災害國力衰弱,被人亡國,或者游牧民族入侵等種種。所以,在中國這個土地上,中小國家是沒有什麼安全感的,是無法長久的生存的,是永遠存在文明被毀掉的可能性的。大家就這麼一直打來打去,除非大家同歸於盡,不然肯定最後就剩下打贏的人,因為只有形成這樣大的體量,才可以獲得大國地位,才有那種安全感,文明才有生存空間,得以推進人類文明向前。

歐洲的天命:歐洲是農業+畜牧業+工商業複合型的,就管他叫工商文明把。隨便去查找一下歷史資料,歐洲的農業、人口數量,遠無法和中國相比,太窮太苦了。你光有土地面積,沒有發達的農業,無法養活足夠數量的人口,是沒有大國的基礎。即使你統一了怎麼樣呢?農業不行,能養活的人口太少,永遠成不了強有力的大國。漢朝的時候我們和匈奴人打,雙方打個平手吧,匈奴人轉向西面,直接推平了羅馬帝國。歐洲註定只能是一些城邦、小國,最多到中型國家。羅馬帝國是大國,但是各種原因吧,很複雜,太虛弱了,無法獲得那種中國的安全地位,所以無法安心發展自己,推進文明前進,註定滅亡。大國破碎,自然就小國林立。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可以窺探歐洲的歷史,歐洲產生巨大影響的軍事著作基本上有兩個,馬基雅維利 1520年的《戰爭之藝術》(The Art of War),克勞塞維茨 1815年左右寫的《戰爭論》。《戰爭之藝術》主要講什麼呢?講的是:一個國家應該有常備軍隊。《戰爭論》主要講什麼呢?主要講:我們要集中最大的力量,一波推平他們。


我認為漫漫時光路上只是你恰好生活在一個統一的中國里而已,何況嚴格來說對岸還有彎彎?


因為一直有大一統的思想。


我不太贊同你們的觀點,根據我的想法是這樣的。人的本質是動物,這就決定人類具有動物的一些本能。第一,在水草茂盛的地方容易生存也容易繁殖。第二,需要生存。也就是為何很多文明起源於大河流域的原因。我們就認為中國的起源與黃河流域吧,從現在來看,長江流域的南方,洪水災害的程度也高於北方的黃河流域。既然容易繁殖和生存,那就代表人的數量多,數量多了就需要擴大領地才能生存啊,就開始外遷,既然外遷就涉及到侵犯別人的領地,剛才上面說了,數量多,侵犯別人的領地就容易。這樣一步步,部落範圍越來越大。這就能解釋兩個在中國根深蒂固的思想,落葉歸根和逐鹿中原。第一批遷徙的人知道,自己出生的地方水草豐盛,那才是人間天堂,總想要回去。就跟動物種群爭奪一樣,只有你先打敗了動物的頭領,你才有資格擁有這一群動物,所以要逐鹿中原。落葉歸根,是一個具有向心力的詞,與其說中國具有統一的基因,還不如說中國人是具有向心力的種群。歐洲那邊的種群就不一樣了,地理環境惡劣,那裡的種群不可能大規模繁殖,也就是自古歐洲人少的可憐,地理環境導致的。在那種地理環境中散居更適合動物的生存,也就導致了他們沒有那麼強的向心力。地理因素導致生存資源匱乏,造就了他們掠奪生存本能。也是地理因素資源豐富,造就了中國聚居的生存本能。


韓國,朝鮮,越南,阿富汗等周邊小國不都在古代分裂出去了


推薦閱讀:

不明人士在德總理默克爾選區辦公室前擺豬頭抗議,怎麼解讀?
古羅馬是如何興起的?
現代歐洲貴族還有自己的封地嗎?如果有,他們在自己的封地都擁有哪些特權?
國人關於德國人的陳詞濫調有哪些?

TAG:歐洲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