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學了就忘怎麼辦?學習的意義在哪裡?
現在是名大學生,發現知識學得非常不紮實,學著後面忘著前面。但細細一想,學得紮實其實也是一樣的,高中的知識當時顯得學得紮實,現在也忘得差不多了。
我就很迷惑,這該怎麼辦?有人說過,我們要學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的方法。那所謂的學習方法又是什麼?
看過《倚天屠龍記》的話,你肯定對一個情節特別有印象,就是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劍法的時候,張三丰問他記住了多少,他說一半和全忘光了。
這就是太極,太極講求的是意,忘記有形的招式,體悟無形的意,以無形導有形,才是太極的真諦。只有當完全忘記太極拳的招式才是真正學會太極拳。武俠小說總是內力和招式,張無忌最開始有很深厚內力,卻沒有招式可將內力使出來,後來學了點招式就變得很厲害了。
學習也是同樣的,學習內容的過程中就是在不斷積聚內力(也就是學習能力),學習的具體內容就是招式。
感覺大部分回答都沒答到點子上!
本文問的是知識學了就忘怎麼辦?學習的意義在哪裡?
個人嘗試回答:
本質上就是說要嘗試構建知識的意義。
即學習者必須學會創建知識的意義或者是合格的教師必須教會學生意義。
因為人的大腦更傾向於記住自己的感受(意義),而非具體的事物。
大腦學習(認知)的三個維度:
l Sight (Visua看見l)
l Sound (Auditory聽見)
l Meaning (Kinesthetic感受)
研究顯示,針對視覺與聽覺的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並沒有提升,
因為對視覺或聽覺更敏銳的學生,容易記住的是表象本身(聲音與呈現),
而不是意義的實體!
多多嘗試吧!類比、圖表、簡化。
後面文體過長,不耐煩的可以略過,總之,爭取二句話解釋:
學習過程的建構意義:即有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
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
------------------------------------------------------------------------------------------------------------------------------------------
百度意義這個詞的通俗解釋是:作用、價值;
看大百科全書說知識的意義指代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繫。
按照國外構築主義認知學的觀點,
(注意:觀點必須有大量的科學試驗證明的才算數。)
類比知道生活的意義,知道工作的意義,知道某項行為的意義......
整合以上所說:
知識的意義就是明白知識的作用、價值,或者說是:知識給予的感覺。
你對客觀事物的屬性(知識)有一定理解後,
會與你已經知道的經驗、邏輯、過程發生聯繫,
給予你相應的感覺.
可以肯定,到這時候大多數人的感覺已經是融合進入人的長期記憶中了。
可以肯定,到這時候大多數人的感覺已經是融合進入人的長期記憶中了。
可以肯定,到這時候大多數人的感覺已經是融合進入人的長期記憶中了。
知道知識的意義其過程一定伴隨足夠的觀察體悟理解與思考。
知識的意義用接近教科書式的回答就是:
知道這個概念大致講的是什麼,這個概念與大腦中你已經知道或熟悉的什麼,發生一些有趣的聯繫(主要是類比思維,從你的大腦長期記憶中提取一些東西與新知識發生關聯構建你自己的東西,心理學上叫組塊;大白話就是平常我們理解的舉一反三)
**************************************************************************************************
舉幾個個典型例子吧:
費曼,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物理學領域以智商低著稱(據說只有120,而這個領域平均是140)
小費曼家有套《大英百科全書》,父親常讓費曼坐在他的膝上,給費曼讀裡邊的章節。有一次讀到恐龍,書里說,「恐龍的身高有25英尺,頭有6英尺寬。」隨後父親對費曼說,「孩子,你知道嗎?如果恐龍站在院子里,那麼它的腦袋可以伸到兩層樓的窗戶那裡。可你別擔心它的腦袋會伸進窗戶,這是因為,它的腦袋比窗戶還大呢!」
小費曼按照父親的話想像著,呀,居然有這麼這麼大的動物!而且這個龐然大物,竟然由於一些無人知曉的原因滅絕了。想到這,我感到興奮極了,新奇極了。
他總是把所教的概念變成可觸可摸, 有實際意義的東西。我從父親那兒學會了「翻譯」——學到的任何東西,我都要琢磨出它們究竟在講什麼,實際意義是什麼。
如何觀察自然
那時我們常去卡次基山,那是紐約市的人們伏天避暑消夏的去處。孩子的父親們工作日都在紐約幹活,周末才回家。我父親常在周末帶我去卡次基山,在漫步於叢林的時候給我講好多關於樹林里動植物的新鮮事兒。其他孩子的母親瞧見了,覺得這著實不錯,便紛紛敦促丈夫們也學著做。可是這些丈夫們不理她們。她們便來央求我父親帶他們的小孩去玩。我父親沒有答應, 因為他和我有一種特殊的關係, 不想讓別人夾雜進來。
於是,其他小孩的父親也就只好帶著他們的小孩去山裡玩了。周末過去了,父親們都回城裡做事去。孩子們又聚在一起時, 一個小朋友問我,「你瞧見那隻鳥兒了嗎?你知道它是什麼鳥嗎?」
我說,「我不知道它叫什麼。」他說,「那是只黑頸鶇呀!你爸怎麼什麼都沒教你呢?!」
其實,情況正相反。我爸是這樣教我的——「看見那鳥兒了么?」他說,「那是只斯氏鳴禽。」(我那時就猜出其實他並不知道這鳥的學名。)他接著說,「在義大利,人們把它叫做『查圖拉波替達』,葡萄牙人叫它『彭達皮達』,中國人叫它『春蘭鵜』,日本人叫它『卡塔諾·特克達』。你可以知道所有的語言是怎麼叫這種鳥的,可是終了還是一點也不懂得它。你僅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區的人怎麼稱呼這隻鳥罷了。我們還是來仔細瞧瞧它在做什麼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於是很早就學會了「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個東西」的區別。)
他又接著說,「瞧,那鳥兒總是在啄它的羽毛,看見了嗎?它一邊走一邊在啄自己的羽毛。」「是。」我說。
他問,「它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說,「大概是它飛翔的時候弄亂了羽毛, 所以要啄著把羽毛再梳理整齊吧。」
「唔,」他說,「如果是那樣,那麼在剛飛完時,它們應該很勤快地啄,而過了一會兒後,就該緩下來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嗎?」「明白。」
他說,「那讓我們來觀察一下, 它們是不是在剛飛完時啄的次數多得多。」
不難發現,鳥兒們在剛飛完和過了一會兒之後啄的次數差不多。我說,「得啦,我想不出來。你說道理在哪兒?」
「因為有虱子在做怪,」 他說,「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質。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蠟,蠟又有蟎來吃,蟎吃了不消化,就拉出來粘粘的像糖一樣的東西,細菌於是又在這上頭生長。」
最後他說,「你看,只要哪兒有食物,哪兒就會有某種生物以之為生。」
現在,我知道鳥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蟎。他的故事在細節上未必對,但是在原則上是正確的。
又有一次,我長大了一點,他摘了一片樹葉。我們注意到樹葉上有一個 C 形的壞死的地方,從中線開始,蔓延向邊緣。
「瞧這枯黃的 C 形,」他說,「在中線開始時比較細,在邊緣時比較粗。這是一隻蠅,一隻黃眼睛、綠翅膀的蠅在這兒下了卵,卵變成了像毛毛蟲似的蛆,蛆以吃樹葉為生。於是,它每吃一點就在後邊留下了壞死的組織。它邊吃邊長大,吃的也就越多,這條壞死的線也就越寬。直到蛆變成了蛹又變成了黃眼睛、綠翅膀的蠅,從樹葉上飛走了,它又會到另一片樹葉上去產卵。」
同上一例一樣,我現在知道他說的細節未必對——沒準兒那不是蠅而是甲殼蟲,但是他指出的那個概念卻是生命現象中極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終的目的。不管過程多,么複雜,主題卻是重複一遍又一遍。
我沒有接觸過其他人的父親,所以在當時我並不懂得我父親有多麼了不起。
他究竟是怎麼學會了科學最根本的法則:對科學的熱愛,科學深層的意義,以及為什麼值得去探究?我從未問過他,因為我當時以為所有的父親都理所應當地知道這些。
下文第3點的解說是關鍵文筆: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學校「是理論上的珠峰《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主要觀點:
1.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大腦不是設計來思考的,而是設計為避免思考。多數時候,我們是根據經驗、記憶來做解決問題或做決定。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完全避免思考,我們也追求可以自行解決問題,因為這會讓我們感到愉悅。前提是這個,問題不是那麼難以解決,並且在我們決定要解決它之前,能稍微看到成功的曙光。
思考: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要把一個項目/想法/問題細分成一系列的步驟,這樣每一個步驟都不至於太難,都有成功解決的希望;以此來引導大腦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逐步向目標推進。
2. How Can I Teach Students the Skills They Need When Standardized Tests Require Only Facts?
事實性的知識(Factual knowledge)必須先於技巧。
1) 知識是閱讀並理解的基礎;
a) 知識幫助組塊記憶,從而節省了大腦的內存(working memory),讓大腦有更多的空間運轉 思維能力
2) 背景知識是認知技巧的必要前提;
a) 背景知識是基礎,是分析、綜合、批判能力的支撐
思考:溫故知新;新是在故的基礎上疊加的;要想高產出,必須有高的輸入;何為有效的輸入?是背景知識,那些可以作為知識擴展與批判思考的基石。
3. Why Do Students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s on Television and Forget Everything I Say?
嘗試把學習材料與學習者的興趣點結合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事實是,它很少湊效。內容幾乎從來都不是留住學習者注意力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好的方法是,教會學生意義。因為人的大腦更傾向於記住自己的感受(意義),而非具體的事物。
一個比較好的呈現意義的方法是,把知識融會在故事裡呈現。 故事法類似下象棋,象棋有情節有邏輯,生動有趣,特別是高手下盲棋時候主要記的是棋子之間的關聯。
4. Why Is It So Hard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bstract Ideas?
因為我們每學習一個新的事物,都是在我們已掌握的知識的基礎上;而我們掌握的大部分知識,都是跟具體事物相關的知識。
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從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中找出相類似的知識,放入大腦內存(working memory)中進行重組,形成對新知識的理解。
從來帶來了兩個疑問:
1) 為何學到的大部分知識都是淺薄的?
a) 源於有限的背景知識,從而限制了理解;
2) 為何知識難以轉化,已掌握的知識為何難以應用到新的場景或問題?
a) 背景知識決定了我們如何解讀與解釋新的知識,而這(背景知識)又進一步地限定了我們如何進一步解讀與理解;
b) 背景知識關注的多是表層的結構,如果沒有產生一些深沉結構的理解作為支撐,知識難以轉化;
c) 現實的問題總是多個知識點與多個維度的交織,從而加深了參考已有解決方案做出新的解決方案的難度;
5. Is Drilling Worth It?
練習,練習,再練習。參照The power of habit。
l 練習把動作轉變成自動(auto-pilot)模式,從而節省了大腦的內存,把空間讓出來給更深層次的大腦活動;
l 練習加深了對基礎技巧/知識的掌握,而它們是高一層次的技巧/知識的基礎;
l 練習幫助提升知識的轉化,因為練習幫助構建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下面是核心:為什麼有些人很聰明?他們遇到問題時的思維方式
6. What』s the Secret to Getting Students to Think like Real Scientists, Mathematicians, and Historians?
聰明人即專家是如何煉成的?他們基於功能性地把知識分類(而非基於相關性);他們抽象地思考。
更具體一點:他們具有寬廣的背景知識;他們把大部分的思考過程轉變成自動模式。寬廣的背景知識讓他們可以從錯誤中看出線索;把思考過程轉變為自動模式節省了大腦內存,從而留出空間做更高層次的思考。
7. How Should I Adjust My Teaching for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ers?
大腦學習(認知)的三個維度:
l Sight (Visual)
l Sound (Auditory)
l Meaning (Kinesthetic)
可惜的是,研究顯示,針對視覺與聽覺的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並沒有提升,因為對視覺或聽覺更敏銳的學生,容易記住的是表象本身(聲音與呈現),而不是意義的實體;即這些學生會比其他學生更快記住一幅地圖,或者一首歌的旋律,但在掌握知識的意義上並不優於其他學生。
學生長於通過哪一種認知維度學習並不是區分學習能力的因素,而背景知識是。因為背景知識是認知行為(分析、綜合、批判)的基礎。
8. How Can I Help Slow Learners?
首先,判別智力並非只有數學與閱讀兩個維度;邏輯,音樂,體育等,都是。學生在智力上各有不同,但智力可以通過持久的努力獲得提高。
真正有效的學習應該是問題在先,學習在後。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你應該首先在腦子裡積累足夠多的疑問,然後再投入學習。學習說到底,就是不斷解開疑問的過程。而這種疑問最好從你的生活中積累而來。
學習分為:常識性學習,專業性學習和通學性學習
人每天都在學習,以適應環境的變化,為了更好的生存或生活知識具有時效性,沒有時常溫習,便會漸漸淡忘,這是很正常的事再者知識是變化的,所以學習應該是具有選擇性和目的性的對於日常生活的一切信息,人們通常是進行著一種常識性學習,講白了,就是了解下這是什麼,就可以了,點到為止,再多,意義就不大了,這個階段伴隨人們的一生。舉個例子:沒有人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後還記得某某日子裡的某條新聞內容的,即使它在當下是多麼的令人關注,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慢慢淡忘甚至忘記它曾經存在過。人類每天自覺或不自覺的接收大量的信息,大腦如果不及時過濾掉這些信息和知識,那麼大腦將無法騰出來裝新的東西。呵呵
對於考試,本職工作內容,則要求人們需要進行專業性學習,以獲得考試通過和更好的做好崗位工作為目的,這樣的學習是伴隨人們某個特殊階段甚至比較長時間的階段。這個階段需要持續學習一些知識,反覆溫習甚至提升,不管你願意或者不願意。這個階段多半出現在學生時代和就業期間。
除此之外,生活中還有一些時間是屬於通學性學習的,喜歡閱讀的人們通常樂此不疲,並將此當做生活的一個興趣愛好。你若問他們為什麼要學習,他們大多會回答你:因為有趣,它讓我有滿足感。沒錯,求知慾是人類的一項本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原動力。生活的閑暇之餘都可能進行通學性學習,這種學習,更多的是自發的,基於興趣和求知慾的,也是人們拓展眼界的奠基石之一。
常識性學習使人們適應環境變化,專業性學習幫助人們樹立權威建立自信心甚至威望,而通學性學習則拓展了人們的眼界樹立寬闊的世界觀,這些都可以算是學習的意義。也算是從一個比較高的起點來說吧。
當然具體事物上,學習的意義在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這裡就說下自己的一個看法:學習知識是為了掌握如何學習,運用學習方法,在快速學習和整合資源不斷迭代的過程中,創造美好生活和服務人類。最好,針對提問者的大學生階段的學習,建議:若樓主對所學專業興趣不大或不考慮將來就業,保證考試及格就好,其餘時間按照樓主的興趣愛好學習。無論是常識性學習或是通學性學習都可,不必擔憂太多。大學生活是人一生中為數不多的美好的時光之一。知識的學習已不再是重點,更多的是全方位的學習,包括理想和生活的思考。
希望以上言論對樓主迷茫的內心有所幫助。。。知識的記憶情況隨著使用情況逐漸衰退 這是一個自然規律
但是,- 知識結構化,系統化 知識點之間互相聯繫就不容易遺忘 參考 如何平衡知識結構廣度與深度?
- 我理解的紮實 是能夠"理清知識脈絡" 有"自己的理解" 將知識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 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值得記住 不必糾結 哪些知識值得記住取決於你的價值觀,比如 我超級喜歡香港電影,我喜歡記住香港電影的導演,主演,劇本,音樂,攝像..... 而這些對你來說可能是沒有價值的,是浪費的 把精力和財富花費在什麼地方,讓我們區別於其他人
所謂學習方法又是什麼?
我對學習方法的理解:是我們認知方式及其選擇過程,其影響是學習的效果和效率
一個學科,要不要學?學到什麼程度?怎麼學?如何切入?怎麼檢驗學習的效果?這個東西和我之前學過的哪些東西關聯?.........
上面這些連環問句,貌似複雜,如果習慣性這樣思考,對新知識會有一個快速的判斷的,條件反射.消化系統不好的話,吃了拉拉了吃,你當然不能吸收營養。
愛因斯坦:「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在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提一下記憶的其中一種分類方法:外顯——內隱 外顯記憶(外顯記憶_百度百科)通俗來講就是"你知道自己知道"的記憶內容,例如你知道自己知道1+1=2,知道紅燈停綠燈行 內隱記憶(見維基百科:內隱記憶)通俗來講是"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記憶內容,是無意識層面的記憶 對於樓主的情況,有些知識的確是徹底忘了,有些可能只是以內隱記憶的形式儲存;這種形式的記憶,再你重新學習的時候,比第一次學習的時候要節省很多時間;即使不重新學習,在你需要運用它們的時候,其實有可能你不知不覺就已經在用了 而學習的方法,具體而言對於每個人來講都不同。重要的是找到一種方式,自己覺得適合自己,同時又比較有效地能夠學習自己所需的知識。再細講的話,可能就是如何搜索信息、整理信息、接收信息、提取(運用)信息這些吧..
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只不過大家都解決使用了自己的辦法。我這裡也有辦法。面對鋪天蓋地的新名詞,我們見都沒見過,讀起來繞口,別談學技術了。你就是讓我流暢朗誦學科章節,我都吞吞吐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0 但是,等我慢慢的把知識結構圖畫出來,又不知道這個圖有什麼用,幾個位置,用了幾個新詞語。然後,就沒有了。 我嘗試去理解我所畫的知識,我發現,沒有一個在現實中有對應關係。我是用了簡寫的拼音,做筆記,一看拼音,啥也沒記起來。如此陌生的知識,竟然是我們的專業知識,我有點感慨。我的筆記應該算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對於學習,沒有任何幫助。我在想如何去學會這個知識,這個知識太陌生了,就算我背下來,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記得它。大學裡面充斥著無數的這樣的知識,我根本停不下來,一個都記不住。這就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不管你怎麼學,怎麼背,怎麼理解,它還是如此陌生。我在剛入大學就發現這個矛盾的學習問題。但是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解決。終於在我轉了無數個方法之後,我得到一個簡單的辦法。那就是,知識庫不是用來背誦的,不是用來記憶的,是用來查閱的。當你沒有任何問題的去瀏覽知識庫的時候,你是在浪費時間。當你的問題越有深度,你對知識庫的掌握越多。當你還在問這個字怎麼讀的時候,你絕對還只是個小學生。當你在寫草稿計算問題的時候,你絕對可以設計一個技術辦法。但是,所有這一切都被教育毀滅了。你只要記得多,你就是天才。我發現所有人都不能記那麼多東西。所以,學習,不是學科學家如何做實驗。我們連一些常識都沒有,怎麼學習新知識。面對零散的知識,太難學了。面對系統的知識,太難學了。至今也沒有人破解學習的秘密。因為我看過很多人的論文,都認為學習是記憶背誦。而我看到愛因斯坦的論文是想像力。一群科學家,在研究如何高效學習?一群科學家,在研究如何記憶知識?一群科學家,在研究獲得高分?沒有啊,科學就是不斷實驗,不斷認識,不斷了解。最後,寫出那麼多經驗。而我們在使勁背誦別人的經驗。我們在獲得別人經驗的同時,竟然想不勞而獲。哈哈,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么。當然,我們可以拿起一個樣品,做起實驗,來加深我們對這些經驗的理解。但是,我們是為了學經驗,還是為了做實驗?我的希望是,我們能用經驗解決以後遇到的一些問題。知識太多,容易忘記。就算你時常溫習,也會忘記。所以,學知識,是一個悖論。我們要做的是解決問題。解決小問題開始,不斷查資料,做實驗。把所有可能的情況想過了。下一次遇到這樣的問題,十拿九穩,你不會忘記怎麼辦。而是有人學完了大學課程,竟然不會一些基礎性的問題。
學以致用。無目的性的學習不能說無用,只是事倍功半而已。
這個是教我們GMP課程老師開課時說的一段話:
「你們拿到的書很厚對不對?課程只有4周,每周兩節。」
「放心吧,我也做過學生,我會給一部分題的。」「你們這樣學吧,我可以說不要到工作,你們大三就已經忘了,那為什麼還要學呢?」
「我只是讓你們接觸到這個方面,好讓你們工作用到(的時候),還懂得在哪裡翻書。」===========================================================
儘管我現在已經沒有在藥學方面工作,但是我還是很感謝這位老師。以下內容或者很邪道,請不要死鑽牛角尖。
首先我說一下以我為例(因為我不清楚其他人是怎麼樣的)
知識基本上沒有在用,三個月到半年時間就會忘。但是我覺得很正常,人腦的記憶力是有限的(那些專門練記憶的請略過)但是忘呢,不是全部忘,某些關鍵詞還是記得的。當你某個時候需要用到這些知識,你至少可以回憶到這些關鍵詞,這樣就足夠了。我想現在這種填鴨式的教育下,勢必需要鍛鍊出提煉關鍵詞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有效率的記憶」。總結來說:【學習】→【忘掉絕大部分,關鍵詞留有印象】→【工作時接觸到相關東西,懂得怎麼找資料】那麼我現在要跳出這個話題,另外問你:最近看過的電視劇你還記得劇情到哪裡嗎?
我想幾乎所有人都能說得出來,男豬腳怎麼怎麼,女豬腳又怎麼怎麼。「有趣」。有趣的東西,最能讓人記穩。但顯然很多知識並不是有趣的,而是沉悶的。所以我要說,不是有趣的東西,記不牢根本不是問題。等你工作的時候,你就知道你每天接觸的東西(工作內容),你持續接觸的情況下,根本不會忘記。
PS:我強調一下,大學考試還是要過,我這裡不是說考試不過就算了。PSS:工作和考試不一樣,遇到不懂,可以隨意查資料(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差生,到社會上工作會展示出優秀的能力)學習的意義:我想了很久終於想通了。那就是:1,這個社會需要科學家,需要勇於攀登最難得東西的人。但是這個世界上無法你一出生就看出你是不是那個人。因此,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讓每個人都得到同等的教育,以選拔這些人才。 2,建立一個向上人口流動的機制,促進社會公平。(在中國尤為如此,想想看為什麼在中國高考這東西到現在還能存在?存在即合理!他能告訴平民,這是你最後一次戰勝二代們的機會!)(然而由於教育資源的不公平,這實際上只是借口罷了) 3,消除狂妄自大的人的狂妄心理,促進人格提升(讓每個人看到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這正是為每個人灌輸努力思想的絕佳時機。) 4,學習是一種本能!!!!(你可以試試看每天都吃好睡好不學習實際上是很恐怖的,你忍受不了!) 5,學習實際上是獲得思維方式的一種方法,你學習的其實不是知識,而是一種思維方式(這其實是最重要的),學習不是為了考試,學習是對你的鍛煉!你會懂得的!6,你以後會明白學習其實還是為了學校,我們都只是大軍中的一元,我們還是為了老師,學校學習,老師說你學成什麼樣不管他的事都是騙你的,我們學習一定程度上是被整個求分追利的教育體制利用了!(還有其他意義的啦,畢竟學習其實是靈長類動物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標識耶,「」頓悟「是不是形容大猩猩會用磚頭當墊腳石啊?這也是最基礎的學習啊)總之,你現在搞好課本知識,聽老師的話把分考高,不要什麼競賽,課外知識(妥協),聽自己的話,掌握學習方法,訓練學習能力(整理啊,拓展啊),參加競賽啊,感受樂趣啊(但最終是會大大影響你的未來的,在中國)。你若是更聰明的話,你一定要二者合一,那是最好。
有時候你以為忘了,實際上那些學過的東西仍然藏在你腦子裡,當然前提是你曾用心的學過,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敷衍了事。像我現在,認為以前初中、高中學過的東西都忘掉了,背過的詩文、公式通通」還「給了老師。但仍舊能感覺到那些學過的東西在我身體里起作用。當我研究論文的時候發現初中語文老師教的用雙豎線來劃段落,分解課文的方法很管用;現在寫文章也還是沿襲高中老師教的行文前先列大綱的辦法,等等諸如此類的情形,那些我們自以為忘掉的知識,實際上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所以,不要擔心真正學進肚子里的東西會忘掉。
不講虛的。你基礎知識不具備,技能也沒有,學習成本比別人高,企業為什麼要聘用你?或者為什麼要給你高的薪酬待遇?空玻璃瓶再漂亮也值不了幾個錢呀。
至於在你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後,學習是為了什麼,方向就多了。正常的,即便對於各位嘴巴里的學術精英們。周圍的博士、甚至教授:本科、碩士學的東西差不多忘掉一半以上了,除了和自己研究或者業務方向相關的內容。要是哪個方向不碰,過個幾年也會忘。
遺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即便對於高智商的人。而且隨著你年歲的增加,遺忘會是家常便飯。
但是,上過本科以後,你的思維素質是不是比高中的時候好很多呢,思考問題更加寬泛呢?拿到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思想是不是比本科的時候更成熟呢?這就是教育對於人的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
我對於學習的觀點就是:
【學習,考試】→【絕大部分忘記,但對關鍵詞和知識網路保有一定印象】→【形成一個知識體系甚至世界觀,但不一定記得細節】→【碰到類似問題的時候,知道怎麼分析問題,如何構建解決問題的框架,怎麼找資料】
而且在大部分時候里,你通過讀書形成的知識體系和世界觀對你的影響更加深遠。
你通過了考試,拿到了職稱,收穫了職位,獲得了社會認可....這就是意義。
不是真正渴望的東西,是沒必要擔憂是否遺忘的。高三時我們上知天文,下識地理,微觀的,宏觀的,古文的,外文的,後來有多少是記住的?大學呢,像我一樣畢業後沒從事專業相關的行業也不在少數。兩三年就忘得差不多吧。可是對比一下初中畢業的同學,思維、追求及其他方面是不是相差很多(有好有壞),我們在城市生活是不是多了一些選擇的機會。即便我們這輩子可能沒有因為這些知識而變得富有、安定,但至少減少提供給下一代物質與精神不對稱的教育(部分暴發戶是這樣的)
學習的目的不止於「記住」。對於人而言,氣質涵養受人文教育的熏陶,思維邏輯受科學教育的訓練,而這些在你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更何況,學習本身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學了就忘多半是因為學過就爛在肚子里不再碰了。所以一個方法就是學完後關注這個領域的一些動態,可以每天關注或每周關注一下,這樣便能調動相關的知識儲備,強化學習效果。
我也是一名大學僧,每個學期都有很多門課,有一些是專業課(我是心理學專業的,所以我的專業課通常是XX心理學),也有一些是全校必修可,比如數學、物理、編程、英語、政治、體育,還有就是自己選的通選課。我覺得不同課程應該用不同的方式對待。比如專業課一定要學好,忘了要及時複習,因為專業學習的過程是環環相扣的,出現問題會影響未來發展。而對於全校必修課則可以一定程度上應付過去,因為我個人認為高數、大物、政治並不是很實用,而且我個人也沒什麼興趣。通選課另當別論,因為選擇範圍很廣,所以選的課往往是興趣所在,培養興趣愛好嘛。我想對於相當一部分我國的中小學生而言,學習和考試密不可分,所以最初十二年的學習大半是為了最後的考試。而大學階段,也有一部分是為了考試(最典型的就是政治課),這一部分不一定要真的學好,但是考試不能太差,至少得及格。另外一部分是為了成為專業人士的深造(我個人的目標是做研究,所以我非常看重專業課的學習),既要學得好,也要考得好,畢竟成績是外界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典型有效途徑。還有一部分是為了樂趣,享受一個過程,比如藝術類的選修課,幾乎不涉及我的專業,平時生活也基本用不上,但是了解相關知識讓我覺得很愉快,雖然很快就會忘掉,但是學習的過程很美好,也是值得投入時間的,同時,慢慢通過一些課程養成一些好的習慣(比如環境類的課程會促進學生注意環保),對未來的生活也是有益的。而且,如果以後想要做學術,「對陌生信息的汲取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修一些不熟悉的課,不在獲得知識,而在於訓練思維。
推薦閱讀:
※你是如何從學霸變成學渣的?
※如何看待連雲港某大學打人女生獲刑案件?
※大學分校區合理嗎?
※作為一名研究生,如何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為啥好多人都喜歡說山東沒好大學,覺得山東的大學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