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式記賬(複式簿記)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我在創辦公司的時候學過一些會計基礎知識,當時也被借貸的概念弄得很糊塗——這兩個字不是一個意思么,而且在微博上發現不僅是我這樣的會計小白有這個困惑,連會計專業的學生也有回復說

「太同感了。遙想當年也有基礎會計一門,跑上來就碰到借和貸的概念,瞬間迷失。後只好忽視這倆中文字。」

通過仔細閱讀wikipedia上的Debits and Credits詞條和其他相關資料,我終於弄清了這兩個詞的來龍去脈。

首先在英文中Debit 的詞源是拉丁語的debitum,表示債務,而Credit的本意是信任,這兩者如何聯繫呢? 我們來看最基本的會計恆等式:

Asset(資產) = Liability(負債) + Equity(股東權益)

從公司本身的角度(注意,不是從其股東角度)來看,等式左邊的資產,表示當前在公司手上的東西,右邊表示這些東西從哪裡來,是屬於股東的還是第三方的。

另外,公司所有的資產,歸根到底都是這個機構的債務(清算的時候會全部歸還),首先是欠股東的(股東權益),然後還可能欠銀行的,或者供貨商的,那憑啥股東和銀行會願意借債給你呢?因為信任(Credit)阿!

所以Asset就是債務,而Liabitity + Equity 反映債權

說到底這個公式表示這家公司有些啥東西,都歸誰誰誰所有。

回過頭來再說中文中的借/貸為什麼看上去沒有反映了債務/債權的含義呢? 因為這兩個字實際最早是日本人福澤諭吉(日本近代大思想家,鼓吹日本脫亞入歐)的翻譯,他將Debit譯為「借りる」,縮寫為「借」;Credit譯作「貸す」,縮寫為「貸」;在日文里前者表示「借來的」,即債務,後者「借給我的」,即債權,因此對日本人而言這兩個漢字的意義明確,沒啥歧義。但是被原封不動搬到中國來就出問題了,不知道讓多少人摸不著頭腦。

再進一步來說,因為公司是會賺錢也會虧本的,所以上述公式還可以擴展成這樣的形式

Asset(資產)+ Expense(費用) = Liability(負債) + Equity(所有者權益)+ Income (收入)

仔細觀察一下這個公式,會發現等式左邊表示錢/東西到哪裡去了(要麼還在公司手上,要麼被公司花了);而右邊表示錢/東西從哪裡來的。

當左側增加,則記為Debit,減少的話記為Credit;

右側正相反,增加的話記為Credit增加,減少則記為Debit。

公司的任何一筆涉及錢物的交易,分解到最基本的單元,都會記錄為對兩個Entry(會計科目)的影響(注意,譬如現金和固定資產雖然都是Asset類型,但是是兩個不同的科目),其中一個必定是Debit ,另一個是 Credit,因此這樣的記賬方法叫做Double Entry Bookkeeping,也就是複式記賬法。

我用扇貝網的經營活動來舉幾個例子(當然,以下數字都是虛構的):

1. 創始人共同投資了100萬人民幣,創建扇貝網

影響了Asset 和 Equity,

公司現金資產增加100萬,Debit

所有者權益增加100萬,Credit

2. 扇貝網購買了5萬元的伺服器

Asset中的現金減少,Credit

Asset中的固定資產增加, Debit

3. 扇貝網給員工發了1萬元工資

Asset中的現金減少,Credit

Expense 增加,Debit

4. 用戶給扇貝網充值1000元

Asset中現金增加, Debit

Income 增加, Credit

順便提一下,大家知道有兩種銀行卡,借記卡(Debit Card)和信用卡(Credit Card),這裡的Debit,Credit ,按照wikipedia里的說法,可以從銀行看待自身Liability的角度來:

首先你的錢存在銀行里,這錢就是銀行的Asset,而同時銀行欠你的錢,這就是銀行的Liability

你用借記卡購物或者取款時,用的是你在銀行的存款,銀行Liability減少,因此這是一個Debit。

而如果你用信用卡購物,按照信用卡的工作流程,銀行並非立刻支付商戶,而是會先欠商戶的錢,也就是銀行的Liability 增加了,這就是Credit。

可能大家還聽說過「貸記卡」,這個東西實際上就是純粹的信用卡,只是因為早期國內銀行出過一種不倫不類即可以儲蓄也可以一定程度透支的卡並將其稱為「信用卡」,結果要出真的信用卡時為了區別就叫做「貸記卡」了,從中國的會計術語來,Credit就是「貸」方,邏輯和上面是一致的。


首先敬各位客官一杯啊[]~( ̄▽ ̄)~謝謝這麼多贊同,我知道你們這不是給我的是給麵粉的。

看了日報才發現……(*′Д`*) 誒你們要專業的、要精簡的?誒??(*′Д`*) (*′Д`*) (*′Д`*)好麻煩的……

其實在下本意很簡單,就是覺得問這個問題的盆友一定是被來回來去的借貸繞暈了,所以才拿出栗子來。本來會計就是用來解釋經濟活動的,有的時候啰嗦啰嗦經濟活動本身,跳出來看看,再回過頭去,經常事半功倍~

不過我在最後會貼一個儘力專業但不那麼專業的推導,然後貼一個大精簡萬能無敵式子(考試黨們加油!),供各位參考~

m(_ _)m

==================================原文===================================

基本原理是一個公式:

(從哪裡來 + 到哪裡去)×(靜態性質 + 動態性質)。

什麼意思呢?就是從來去兩個角度,看每一項有經濟意義的活動,同時還給這些活動分類。

想要弄清楚借貸,先要說分類做鋪墊

分類是什麼?就是從股東的視角看經濟活動。總地來說,所謂動態性質,就是業務給股東財富帶來的增量或負增量;靜態性質,就是某天某分某秒,財富的真實屬性。

太抽象了,我舉個開店的栗子:

什麼是靜態性質?什麼是財富的真實屬性?

老王是西城某炸醬麵店的老闆,他開店就是為了賺錢糊口。店裡有好多鍋碗瓢盆桌椅板凳,還有門口那張褪了色的海報——老王就指著這些東西賺錢。老王一直小本經營自負盈虧,但唯獨今天用的那袋子標準粉是跟對門燒餅鋪老武借的(? ? ?)? 。

會計們都是處女座分類強迫症,非要整個專有名詞。於是他們管能賺錢的桌椅板凳之類,統統叫資產;管欠老武的麵粉叫負債,管老王自己的東西叫股東權益。老王看,這不就是板凳么?會計說不對,板凳不是板凳

(╯-_-)╯╧╧

會計說……首先它是資產,其次這東西你不欠別人,所以還是你老王的權益。

老王心說你廢話這麼多幹什麼?其實不就三個:有多少能賺錢的東西、哪些是店老闆自己的、哪些是欠別人的。

什麼是動態性質?

繼續栗子:

話說老王小本經營,最開始自己湊兩三萬開的店。去年吃面的人多,刨了買麵粉、水電費、雇夥計的錢,他一個月能賺萬八千的。年底一結,有小八萬塊錢。正高興呢,對面老張過來跟老王說你不能白用我麵粉,得給我點利息。老王一看,好,給你三千。老武屁顛屁顛回去做燒餅了。

一碗牛肉麵賣12塊,這叫收入;裡面用了麵粉4塊錢,這叫成本;水電費就叫水電費,叫費用;給老武的那三千,叫利息。要是稅務局一腳踹進來,你還得交所得稅∑(っ °Д °;)っ 。牛肉麵刨了這些亂七八糟,真正落到老王口袋裡的,叫利潤。

這利潤,豈不是老王鼓搗鍋碗瓢盆弄出來的么?所以說鍋碗瓢盆的價值就在這裡。

這利潤,豈不是先前沒有,後來有的么?所以叫它增量。

借我們總理的風格說話——老王要用好鍋碗瓢盆的存量,又要想辦法提高賺錢的這個增量。

性質講完了,講何來何去。

話說老王去年給店裡買了個瓢。

試問——

貴方が私のマスタ-か?

(~ε(#~)☆╰╮(~▽~///)

嗯哼!試問——

瓢能不能掙錢?

(??ω?)??能!

好!叫它資產!

瓢是誰的?

(??ω?)??老王的!

好!叫它權益!

瓢從哪兒來?

(??ω?)??老王的腰包!

會計說,抽象一點好不好——

(店裡面)

多了:資產(瓢能幫忙掙錢)

多了:權益(瓢是老王給的)

如果這瓢是老武的呢?

多了:資產(瓢能幫忙掙錢)

多了:負債(瓢是老武給的)

如果用老王把這瓢收回去了呢?

少了:資產(瓢)

少了:權益(瓢)

如果老武把這瓢收回去了呢?

少了:資產(瓢)

少了:負債(瓢)

又話說老王一年下來,賣了幾百幾千碗牛肉麵,上百箱啤酒,賺了7萬5,同時還付給麵粉批發商2萬。他拿著工行的卡付了水電費2千,給了老武3千,自己餘下來5萬。

7萬5是什麼?

是鈔票!

……

(~ε(#~)☆╰╮(~▽~///)

……

廢話!

……

是收入!

從哪裡來?

_(┐「ε:)_ 從客人那裡!

到那裡去?

_(:3 」∠)_ 到老王的保險柜里去!

2萬是什麼?2千是什麼?3千又是什麼!

(??ω?)??是成本!是費用!是利息!

從哪裡來?

_(┐「ε:)_ 從老王的保險柜里來!

到哪裡去?

_(:3 」∠)_ 到麵粉商、工行、老武那裡去!

會計說,抽象一點好不好——

(店裡面)

多了:現金7萬5(顯然能拿來繼續賺錢,資產!)

來源:收入7萬5(客人給的收入)

少了:資產2萬5(現金2萬+2千+3千)

去向:成本2萬(給麵粉批發商了)

費用2千(交工行了)

利息3千(給老武了)

…………………………

我想說到這兒應該不用再說了

來源、去向、多了、少了,統統換成借或者貸。

只要是資產多了,就是借;負債權益與之相對。

只要是收入多了,就是貸;成本費用利息稅與之相對。

然後把借的寫上面一行、貸的寫下面一行即可。

==============================更新======================================

關於這個公式啊——

(從哪裡來 + 到哪裡去)×(靜態性質 + 動態性質)。

展開就是這個樣子滴。。。。。( ???? )~

從哪裡來 × 靜態性質 + 到哪裡去 × 靜態性質 + 從哪裡來 × 動態性質 + 到哪裡去 × 動態性質

(~ε(#~)☆☆☆☆☆☆☆☆╰╮╰╮╰╮╰╮╰╮╰╮(~▽~///)

不要打我啊,來顆栗子壓壓驚——

老王一碗牛肉麵成本5塊,他賣了10塊錢 (*′艸`*)

我來變魔術啊,各位看好了~~~~~~~~~~~

老王一碗牛肉麵成本5塊,他賣了10塊錢

=

老王一碗牛肉麵成本5塊,

他賣了10塊錢

=

牛肉麵…成本…5塊…一碗…老王的 (請腦補谷歌娘)

老王…賣了…10塊…錢(請腦補Siri)

=

成本…5塊

牛肉麵…一碗

錢…10塊

賣了…10塊

=

成本 5塊

存貨(牛肉麵) 5塊

現金 10塊

收入 10塊

各位是不是莫名燃起來了 (*?????)?,這就是分錄啊!赤裸裸香噴噴的分錄啊!我們再來強迫症一下~

~~(借貸要錯開菌 " 。") 借:主營業務成本 5

~~~~~~(借貸要錯開菌 " 。")貸:庫存商品 5

~~(借貸要錯開菌 " 。") 借:銀行存款 10

~~~~~~(借貸要錯開菌 " 。")貸:主營業務收入 10

你看,這不就變成了會計們的思維)&<( ̄︶ ̄)&>

從賣牛肉麵這事兒來看,出去一個牛肉麵(╯&>д&<)╯?˙3˙?,撿回來一堆錢(??ω??)??˙3˙?。牛肉麵和錢都是靜態的,是「東西」。可賣出去這件事兒,就是動態的,出去是一碼,收錢是另一碼。

請先把重音放在「賣牛肉麵」和「收錢」的第一個字上。對對,賣~~~~牛肉麵,收~~~~~錢。

這時候你說的其實是成本和收入,是這項活動,是活動,活動,動…………動次……動次噠次……

如果你說的是賣牛肉麵~~~~~,收錢~~~~~~~

你說的其實是商品和現金,是靜態的東西,是東西,東西,東……東次……東次打次……

所以

成本————到哪裡去 × 動態性質

庫存商品——從哪裡來 × 靜態性質

現金————到哪裡去 × 靜態性質

收入————從哪裡來 × 動態性質

(??ˇ?ˇ?)

============================↓↓乃們要的專業版↓↓=============================

本來我不想說會計那些概念系統的,就是不要o( ̄ヘ ̄*o),但既然你們誠心誠意的提到這茬兒了……

o(*////▽////*)

我就來說說為啥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為啥呢為啥呢?(話說我臉紅個屁啊)

嚴肅嗯哼……( " . " )

首先,因為資產要麼是東家給的,要麼是外人借的。所以:

資產 = 東家給的 或者 外人借的 = 權益 + 負債。即:

資產 = 權益 + 負債

我們就硬性規定,凡是左邊增加都是借減少都是貸,凡是右邊增加都是貸減少都是借。至於為什麼,故事可長了,栗子不夠吃……

繼續啊……

因為賺的錢,即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費用稅金,所以:

收入 - 成本 - 費用 - 稅 = 利潤………………先不說為啥收入費用借貸規則和資產負債是反的

因為利潤最終要到東家那裡,所以利潤本質上是權益。但不是股東投資時候形成的那種權益存量(請腦補總理大人),而是權益的增量。換句話說:

收入 - 成本 - 費用 - 稅 = 權益(利潤)………先不說為啥收入費用借貸規則和資產負債是反的

因為利潤一般都是錢啊之類的資產,所以利潤賺到手,說明資產多了。資產多了,一定是收入乾的;資產少了,一定是因為花了成本、費用、交稅。所以:

收入 - 成本 - 費用 - 稅 = 資產增量 - |資產負增量| - |資產負增量| - |資產負增量| = 權益增量

於是乎————

資產增加,就是借。那既然資產增量 = 收入,借方已經被資產增量佔了,相應的收入不用貸方用什麼?

同理,資產負增量用貸方表示,與之對應的成本費用不用借方用什麼?(╬  ̄皿 ̄)

你要是說資產增加是因為負債也增加了,那資產增加不還是佔了借方么?這時候負債增加應該用什麼啊┴─┴︵╰(‵□′╰)。還錢清債,資產減少不是佔了貸方啊?那負債應該用什麼啊你說啊你說啊!(╯‵□′)╯︵┴─┴

你要是說權益增量和資產增量相等的,那資產增量不還是佔了個借方么?權益增量應該用什麼啊?

┴─┴︵╰(‵□′╰)股東大撤資,把錢都卷跑了,資產減少了,佔了貸方了啊,權益減少不用借方用什麼啊(╯‵□′)╯︵┴─┴

都說到這份兒上了,有借怎麼可能沒有貸啊?借貸怎麼可能不相等啊?

(╬ ̄皿 ̄)

(|||  ̄皿 ̄)

(|||  ̄ 。 ̄)

(||| &> &<)

上面那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

吃點栗子壓壓驚……

壓驚完了我們多說一點哈~

剛才說到,資產正負增量相抵,就是形成的利潤,就是權益增量(假設抵完了是正的)。

現在我們手頭有兩個等式:

資產存量 = 權益存量 + 負債存量

收入 - 成本 - 費用 - 稅 = 利潤 = 權益增量 = 資產增量

我們將上下等式相加——

資產存量 + 資產增量 = 權益增量 + 權益存量 + 負債存量

我們把權益增量換成(收入 - 成本 - 費用 - 稅),式子就變成——

資產存量 + 資產增量 = 收入 - 成本 - 費用 - 稅 + 權益存量 + 負債存量

資產存量 + 資產增量 + 成本 + 費用 + 稅 = 收入 + 權益存量 + 負債存量(式A)

要把式A和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聯繫起來。

資產負債表說的就是某一秒,存量有多少,那我們就不要用收入、費用這類增量術語說話,我們把它們說成「資產增量」、「資產負增量」、「權益增量「,等等……

回想一下——

收入 - 成本 - 費用 - 稅 = 資產增量 - |資產負增量| = 權益增量 (我們把成本費用稅揉在一起)

因為在不考慮負債變動的情況下,|資產增量| = |權益增量| = |資產增量| - |資產負增量|,所以:

一年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有:

資產存量 = 權益存量 + 負債存量(式子B)

經過一段時間經營,就經營本身而言有

資產增量 - |資產負增量| = 收入 - 費用等 = 權益增量(式 C)

我們將開始的存量,和經營產生的增量結合在一起則有:

資產存量 + 資產增量 - |資產負增量| = 權益增量 + 權益存量 + 負債存量(式D)

資產存量 + 資產增量 = 權益增量 + 權益存量 + 負債存量

資產存量(新)= 權益存量(新)+ 負債存量(新,雖然變動是0)(式E)

各位可以看看手頭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了——

資產負債表的結構,是資產、負債、權益三個部分的期初數和期末數。式B就是期初數,表示期初資產的來源構成(要麼是股東的要麼是欠別人的);式D是資產和權益的等量變動,拿期末減期初即可得出;式E是期末數。

式C的後半部分【收入 - 費用等 = 利潤】就是利潤表。

大功告成 (/≧▽≦)/~

。。。。。。。。。。。。。。。。。。。。。。。。。。。。。。。。。。。

什麼還要精簡?Σ(⊙▽⊙"a (...

期初資產 = 期初權益 + 期初負債

期末資產 = 期末權益 + 期末負債

期初資產 + 本年資產增量 = 期初權益 + 本年凈利潤 + 其他權益增量 + 期初負債 + 本年負債增量

期初資產 + 資產增加 - 資產減少

=

期初權益 + 權益增加 -權益減少 + 期初負債 + 負債增加 - 負債減少 + 收入增加 - 承擔成本、費用、稅金

期初資產 + 資產增加 + |權益減少| + |負債減少| + |承擔成本費用等| (式M)

=

期初權益 + 權益增加 + 期初負債 + 負債增加 + 收入增加 + |資產減少| (式N)

凡是式M的東西發生了,一定有對應式子N的東西,這不用多解釋;

式M發生了,就說借;反過來就是貸;

這是一個比較基本的大式子,各位可自行往裡面添加利息、攤銷、醬油、醋、蔥花兒。。。。

舉兩個栗子,其他請自行推導(太多了)

因為依據公式,投資導致資產增加 = 投資權益增加,同時式M寫借,式N寫貸

所以

借:資產增加

貸:權益增加

因為依據公式,|承擔成本| = |承擔成本導致資產減少|

所以

借:成本

貸:資產減少(比如存貨)

m(_ _)m


技術方面的東西前面的人介紹很多了,我想講講關於複式記賬的理念。

我們平時記賬的時候,其實是單純從現金流的角度來記賬的,現金收入,現金支出,後來大家存款多了,現金的概念就從M1擴展到了M2,現金包括手上的貨幣,銀行的存款。

複式記賬和一般的記賬的差別我覺得主要看問題的眼光和角度的不用,複式記賬是守恆的眼光,是變化的眼光。

當我們手上的錢花出去了,那這筆錢花到哪裡去了呢?哦,可能買房子了,那房子有什麼用呢?可以用來住,那這有什麼好處呢?你不用付房租給別人了,也就是減少了以後的支出。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現金少了,但是你多了房子啊,你多了房子,以後的現金就會增加了呀(不用付房租),所以你現金減少,但是固定資產(房子)增加了。你拿到工資了,但是你的工資是哪來的呀,公司發的,那公司沒發你工資的時候呢?公司欠你工資,所以,你的工資也不是憑空來的,你的現金增加了,你的債權(應收賬款)減少了。這就是守恆的眼光,你所有增加的東西,都不是白白增加的,是別的東西轉化過來的,你減少的東西,也不是憑空消失了,而是轉化成別的東西了。

我覺得這個就是複式記賬的基本理念。


我想來說說教科書以外的、我對複式記賬法的理解:

如果無法創造價值(利潤),那麼你的一切努力(transactions背後的借貸借貸)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凈資產不變)。

有評論讓我舉例細說一下,特地補充:

Journal entries最常見的有這幾種:

1)Dr/Cr Assets/liabilities, Cr/Dr Liabilities/assets (如增加庫存、貸款、還應付賬款)

2)Dr Assets, Cr Assets (如往子公司注資)

3)Dr PL, Cr Assets/Liabilities (如operational expenses包括支付員工工資)

4)Dr PL, Cr PL (如reclassification)

5)Dr AR, Cr Revenue; Dr COS, Cr Inventory (賣產品)

6)Dr Asset, Cr PL (如hedging gains)

7)Dr Assets, Cr Equity(如注資)

根據Assets - Liabilities = Equity的公式,如果要凈資產增加,那麼journal entry就必須跨在等號的兩邊,即JE 1234都不會造成凈資產的增加。如果凈資產不增加有什麼意義?十年前我投資100萬開了個公司,辛苦幹了10年後賣掉公司,由於凈資產只有100萬,也只能賣100萬,那麼辛辛苦苦開這個公司有什麼意義?連存銀行拿利息也比賺個零蛋兒要好(別指望goodwill upon MA神馬的,首先,我只是舉個簡單的例子,況且10年都不賺一分錢的公司你跟我談goodwill?Excuse me?)

再看可以致使凈資產增加的JE 567。7是股東再注資,對於股東來說,注資有什麼意思?進去多少能拿回來的就只能是多少。而5和6才是真正做生意的意義,賺錢啊!

所以如果一個公司的凈值(凈資產)要增加,那麼就一定要處於盈利狀態,否則無論有多少「買庫存」、「買器械」、「貸款」、「付房租」、「accruals」(JE 1234),到頭來都是沒意義的,遲早關門大吉。

以上理論,就可以直接討到個人身上:如果你無法為自己的公司創造價值,那麼不管你每天起早摸黑焦頭爛額地忙些什麼,到頭來裁員時最先被裁掉的還是你。


上面大家的解釋已經很形象很具體了,我就只補充一下當年學財務的體會。

我覺得,要想理解複式記賬法,就必須建立一個「主體觀」,要明白記賬的「主體」是什麼?

記賬的主體是「公司」,不是股東,也不是債權人(這就是公司的法人獨立性)。所以資源流入的時候,公司資產增加。但是「公司」 是屬於股東的,公司有一部分資產也是屬於債權人的,所以每一筆資源流入,必然對應股東權益增加,或者債權人債權增加(不考慮資產內部互轉等情況);流出亦然。也就是說,公司每一筆業務導致的資源(財、物)流動,複式記賬法不僅給「主體」做了登記,還給資源的歸屬做了登記。

為什麼要這麼複雜?因為公司法人獨立,公司資產與股東財產分離,才能做到公司債務與股東責任分離。公司可以破產,因為經營的主體是「公司」而非股東個人,所以股東不必「賣房賣車賣兒賣女」的去還債;所以股東雖然是公司所有者,但是非法挪用公司財產照樣是犯罪。

這個「主體觀」,不僅可以幫助理解複式記賬法,還是以後學習更複雜的企業合併、報表合併、股權投資核算的有力工具。以前我考CPA的時候,就因為能把握住合併「主體」,才能攻下股權投資企業合併等難題,題主不妨體會一下。


@王捷 給的資料挺好,補充幾點

英文中Debit 的詞源是拉丁語的debitum,更準確的說,是「欠」的意思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會計等式 Asset=Liability + Equity ,簡單說,左邊的資產實際上就是「欠」的(資產的佔用),右邊是「欠誰的」(資產的來源),「欠誰的」分兩類,第一類是對所投入的資產有求償權及固定利息的要求權(適當簡化,不考慮應收賬款等無息負債),第二類是對所投入資產有除第一類求償權之後剩餘價值的受益權。通常把第一類稱為債權,第二類稱為股權,對應的是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實際上是用契約的形式將風險和收益分配給風險偏好不同的投資者。因此,將資產統稱為「債務」,容易造成理解混亂。

另外,「首先你的錢存在銀行里,這錢就是銀行的Asset,而同時銀行欠你的錢,這就是銀行的Liability」,這個說法不夠準確,大多數時候,你存在銀行里的錢,已經被當做貸款放出去了,銀行資產負債表上,資產端最大的頭寸是各類貸款,現金只是少量。銀行收到多少存款,就有多少負債,這個和個人或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是相反的。


基本原理就是能量守恆


複式記賬法,是指以資產與權益平衡關係作為記賬基礎,對於每一項經濟業務,都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賬戶中相互聯繫進行登記,系統地反映資金運動變化結果的一種記賬方法.複式記賬的理論依據是會計基本等式


說白了就是守恆。一項經濟業務不可能只造成一個科目的變動而其他科目不變,所以兩個科目會同時變動來記錄這項經濟業務。


糾結了很久,總結了三點,從三個步驟提供我的思路。

A首先看維基百科的詞義解釋,了解實際含義

B其次總結為三點

C最後舉例說明

A背後含義

借 debits 貸 credits

the destination account is debited 去向

the source account for the transaction is credited 來源

B記住三點

1,不看結果看過程。不能孤立的看某個科目(例如資產或者收入)的借和貸,而是看某項目中資金的是如何流動的。

2,資金如何流動。資金在 費用+資產=所有者權益+負債+收入 這個等式裡面跑來跑去(從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是跳不出這個等式的。

3,如何給開始和結束取名字。項目資金的來源科目記為貸。項目資金的去向科目記為借

C舉例:

如果一個項目是借錢買固定資產,則這筆錢的來源是負債,去向是資產。則資產記為借,負債記為貸。

如果一個項目是固定資產減少(被偷),則這筆損失的錢的來源是資產,損失的去向是所有者權益,則資產記貸,所有者權益記借。


複式記賬法是為了方便對賬,同時是一種會計語言,反映會計信息,即一筆筆經濟業務的信息。看賬就等於看用會計語描述的一筆筆業務。

借表示資金目前的狀態,貸表示資金的來源。整個借貸分錄,描述出一筆經濟業務的資金運行情況,包括了業務種類(即會計科目,說不清的在摘要中補充)、涉及金額和資金運行方向,也就是用會計的語言描述了一筆經濟業務。


「資產負債表的兩邊講的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個事物就是資金,通俗點就是錢,一個是錢的來源,一個是錢的去向」 ——《小艾上班記》


@sky2012 謝邀,第一次被邀請,受寵若驚,可能寫的有點跑題,不過我只是本科沒畢業的學生,等我有時間再慢慢研究這個問題,先用這個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圖


說個文不對題的吧。

會計你問的這個問題,類似於為什麼數學裡,加法_百度百科

這裡也不好舉例子,我數學基礎高中都未必及格。

這種方法怎麼出來的,我都不知道該去看看會計歷史,還是看看中級會計。(不知道是不是過時了,高級會計一般是國務院評定的,不是考試來的)

知乎上也許有的答案很對。

但是就這個問題,我可以告訴你,會計至少學習到中級會計,工作也至少有幾年才能和你說這個事到底為什麼。


要理解複試記賬法,首先要理解這個公式:

Asset(資產)+ Expense(費用) = Liability(負債) + Equity(所有者權益)+ Income (收入)

公式右邊呢是說明錢的來龍,左邊呢是說明錢的去脈。

所以他們其實是同一件事物的一體兩面,當然是相等的啦。先閉上眼,花2分鐘領悟一下。

然後把Inome減Expense,得到的Net Income計入Equity中,這就是等式

Asset(資產) = Liability(負債) + Equity(所有者權益)

然後,接下來需要理解會計科目和分錄的概念。

會計科目呢,其實就是把

Asset(資產)+ Expense(費用) = Liability(負債) + Equity(所有者權益)+ Income (收入)

這裡面的5個大的科目類進一步細化,把對經濟活動的描述可以更精確的裝到這些盒子里去。

然後分錄呢,就這麼理解吧,每個會計科目都有一個 Debit 和 Credit。

對於資產類的會計科目,凡是資產類的增加,就計在借方,凡是資產類的減少,就計在貸方;最後的數字表示借方減貸方的餘額。

對於負債類的會計科目,凡是負債類的增加就計在貸方,凡是負債類的減少,就計在借方。最後的數字表示貸方減借方的餘額。

如果你對借或者貸感到糾結,那麼你就用A和B來代替也是一樣的。為什麼要這麼設計的感覺有些繞,這純粹是一個數學問題,你只要理解了數學上負負得正,也就可以理解了這樣設計就能使得滿足「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原則的表能平衡。


第一名答案中我評論了說當時我老師教時說將「借貸」二字元號化。@王捷 說不是好老師的問題,那麼來認真看下是不是該符號化。

首先要說是一個她好老師,why? 看下去。

在@
王捷 文中:
「通過仔細閱讀wikipedia上的Debits and Credits詞條和其他相關資料,我終於弄清了這兩個詞的來龍去脈。

首先在英文中Debit 的詞源是拉丁語的debitum,表示債務,而Credit的本意是信任,這兩者如何聯繫呢?」 。。。。。他講的借貸歷史是從拉丁語中尋根的,從百度百科中看到
借貸記帳法起源於13~14世紀的義大利。最初,義大利佛羅倫薩的「借貸資本家」從貸主處借入款項,並計入貸主名下的貸方,歸還記借方;將款項貸出時,計入借主名下的借方,收回記貸方。
然後我百度了拉丁語與義大利語,英語的關係。

拉丁語是母語
英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法語,德語,等等語言 全部都是轉變於拉丁語。

@子貢 的補充相當贊


「借」和「貸」分別表示借貸資本家與債權人、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這就像兩個人坐在一起。一個人說你在我左邊,另一個人說你在我右邊。


百度百科中關於借貸記賬法的說法是說: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借貸記賬法又經過了熱那亞階段和威尼斯階段,借貸記帳法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借」、「貸」兩字逐漸失去其本來含義,變成了純粹的記帳符號。

(商品經濟的定義:以交換為目的、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形式。)

[記錄的內容也不僅僅局限於貨幣資金的借貸業務(過去光是現金),而是逐步擴展到財產物資、經營損益和經營資本的增減變化,並廣泛應用於許多行業。]
就解釋了為什麼我老師說這個兩個純粹的符號。

題目問題的是複試記賬。什麼是複式記賬?
複式簿記,是因為每筆交易都至少記錄在兩個不同的賬戶當中。每筆交易的結果至少被記錄在一個借方和一個貸方的賬戶,且該筆交易的借貸雙方總額相等。(來自維基百科)

複式記賬的理論依據是會計基本等式。(題目問的基本原理)··複式記賬的種類:按記賬符號,記賬規則、試算平衡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借貸記賬法,增減記賬法和收付記賬法。而上面說的借貸記賬法是一種最複雜、當今運用最廣泛的複式記賬法也是目前我國法定的記賬方法。

借貸記賬法以「借」、「貸」二字作為記賬符號,並不是「純粹的」、「抽象的」記賬符號,而是具有深刻經濟內涵的科學的記賬符號

在來看看前面說的記錄財產物資、經營損益和經營資本的增減變化。。。這個我就貼一串分錄上來,是關於結轉本年利潤的:

一、先結轉收入:

  借:主營業務收入

    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外收入

    貸:本年利潤

二、結轉成本、費用和稅金

  借:本年利潤

    貸:主營業務成本

      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其他業務支出

      營業費用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營業外支出

      所得稅

三、結轉投資收益:

  凈收益的:

  借:投資收益

    貸:本年利潤

  凈損失的:

  借:本年利潤

    貸:投資收益

四、年度結轉利潤分配:

  將本年的收入和支出相抵後的結出的本年實現的凈利潤:

  借:本年利潤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如果是虧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本年利潤


---------------------------------------16年10月4日更新-------------------------------------------------

今年在實習的時候經常使用會計軟體,這類軟體的設計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原則就是防止人的出錯。以前的回答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於是增補一下答案,闡述一下我現在為什麼認為:僅僅用正負來記賬是不可取的。

如果不談借貸二字,為了讓恆等式 A(左邊)=L+OE(右邊)平衡,一筆簡單的交易只可能產生如下4種情況或者是不同情況的組合:

1. 左邊正,右邊正。

2. 左邊負,右邊負。

3. 左邊正,左邊負。

4. 右邊正,右邊負。

不難看出,以上所有情況只含有兩個變數:

  • 一個是被影響的會計要素在恆等式的哪個方向,

  • 另一個是被影響那個方向產生的結果是正數還是負數。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記賬:

  • 小明借了我100塊:

    左+現金100

    右+應付賬款100
  • 我還了小美100塊:

    左-現金100

    右-應付賬款100

  • 買100塊的存貨:

    左-現金100

    左+存貨100

到會計年末的時候,我做一個『試算平衡』,把左邊加總,右邊加總,左右兩邊必然是平衡的。

但是這樣記賬有至少兩個缺點:第一:就是我極其容易寫錯正負號,因為+號既有可能對應-號也有可能對應+號。第二,我要記下兩個因素,一個是左右,一個是正負,這樣麻煩。

為了防止出錯、並給以上4種情況歸一下類,會計上人為規定:

a. 能夠使左邊產生正數結果,或使右邊產生負數結果的,稱之為Dr。

b. 能夠使左邊產生負數結果,或使右邊產生正數結果的,稱之為Cr。

於是,以上四種情況變成了:

1. 左邊正,右邊正: dr, cr

2. 左邊負,右邊負: cr, dr

3. 左邊正,左邊負: dr, cr

4. 右邊正,右邊負: cr, dr

所以就有了「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但是這句話僅僅是一個結論而已,a和b是這個結論的前提。

註:

1. 恆等式可以拓展為A=L+OE+Revenue-Expense, 由於費用和收入可以直接勾稽到OE中,所以邏輯是一樣的。

例如:累計折舊本質上就是資產的減少,只不過為了讓報表使用者了解資產的歷史成本,多出了累計折舊這個科目,於是,當你計提折舊的時候,符合上面的第2種情況,左邊減少(累計折舊增加),右邊減少(費用增加)。

再比如:賣貨,那就是上面第1條(左邊cash增加是正,右邊revenue增加是正)和第2條(左邊inventory減少是負,右邊成本增加是負(由於expense前面的負號))。

---------------------------------------15年4月16日更新-------------------------------------------------

我做這個回答的原因主要是想談談我對"借貸"二字的理解。

關於複試記賬法(double-entry)的原理的話,私以為根據字面理解就行了, 就是一筆交易做至少兩個分錄(entry) (也就是說某個賬戶金額的變化帶動其他賬戶金額的變化), 從而有據可查。而不是像流水賬一樣每筆交易只做一條記錄,做到最後無據可查。

---------------------------------------原答案-------------------------------------------------

複式記賬系統最早被描述於1494年出版的《算數、幾何、比及比例》, dr代表增加,cr代表減少。因為負數直到17世紀才開始被普遍接受,所以在此之前一直用T字賬。兩個多世紀足以給它打上文化的烙印,讓它越來越不容易被先進的、更容易的正負這一概念更新,以至於在剛開始學習會計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被這個古老的計算方法折磨。

借貸,時間給予了它文化與意義,不過它真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正負問題。

這就是時間的力量吧。


複式記帳原理的本質

是物的歸屬問題。

物屬於資產的同時又屬於誰(負債/所有者權益)?

借貸

是物轉移歸屬時留下的痕迹…

資產中的借,表示物來到了資產,貸表示物離開了資產…

備底類賬戶相反…

負債/所有者權益中的貸,表示物來到了負債/所有者權益,借表示物離開了負債/所有者權益…

損益中收入類中……

損益中支出類……

從借貸這種標誌中你可以看到物的去向…

就像你從你家走了來到了我家…

又從我家走了去了他家…

你來我家我記借,離開我家我記貸…

貸是來龍,借是去脈…


看到很多專業性回答,老趙用一個專業人的角度,用非專業話,講講這個問題的理解。

在最初,沒有會計專業,也沒有賬房先生的時代,人們怎麼記賬?

流水賬

三月初八 與隔壁老王 交易 三頭羊 獲得 三兩銀子

三月初九 小女兒 出嫁 收到禮金 十兩銀子

三月初十 兒子回家 高興 買了 二斤牛肉 一壇女兒紅 四兩銀子

古代是這麼記賬,因為每日的花銷和流水其實不多,只要得到每個月盈餘就可以,基本上一查就可以很清楚 收入和指出。

但隨著大航海和貿易的加快,越來越的交易,導致企業不可能一目了然的查清自己的錢去哪裡了,從哪裡來的,進而引申出借貸關係,為了清楚錢的來源去與去向,可以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每個月的流水。(請注意一下,這裡的流水就有了變化,古代的時候,流水可以直接得到盈餘,而這裡的流水,更多的是掌握資金的動向)

借貸,就很清楚了,一筆錢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最後結算的時候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一段時間內我們的盈餘,同時,也可以追查出,哪裡花錢多,哪裡容易來錢。

淺談,玩笑。


基本原理就是:

  一筆資金,為了交待清楚錢從哪裡來的,到哪裡去,需要在兩本或兩本以上的賬里進行記錄,這就是複式記賬了。顯然,來源和去向描述的是同一筆資金,既然是同一筆資金,數量自然就是相等的,這就是複式記賬的原理。

  比如你老婆管賬,她除了要向你這個當家的交待清楚你們家有多少錢(房子等等要折算成錢),還要交待清楚這些錢在哪裡。比如你收到工資2萬元,意味著你們家的總資產增加了2萬元。她一方面要記下這2萬元是怎麼來的,還要記下這2萬哪裡去了。可能的情形是工資收入增加2萬,銀行存款增加2萬,表示這錢是工資收入,現在存在銀行里。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負債的計稅基礎?
遞延所得稅資產形成方式、以及疑問?
怎麼理解這四項資產?
有沒有比較好的外文會計類期刊推薦?
財務和會計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TAG:會計 | 會計知識 | 複式記賬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