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人家題主問的是石油是怎麼形成的不是問油氣成因理論有哪些好嘛~
現代的油氣成因理論認為石油主要是由有機質生成的,這些有機質主要來自於這四種生物:細菌、浮游植物、浮遊動物、高等植物。這些生物死後他們的屍體一部分會被氧化破壞,但仍然有一部分會在適宜的條件下在泥沙等沉積物中保存下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沉積物會越埋越深,在埋藏的過程中這些有機物經歷了複雜的生物化學和化學變化,通過腐泥化和腐殖化過程形成了乾酪根(Kerogen),隨著埋藏深度的進一步加大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乾酪根逐步發生催化裂解和熱裂解形成了最初的原石油。接著這些原石油從生成他們的岩石中溜出來經過初次運移和二次運移在適當的環境下(圈閉)大量聚集,形成油藏。
最後附圖,感覺自己萌萌噠 ヽ(??▽?)ノ
圖片來自Internet
維基 http://zh.wikipedia.org/zh/%E7%9F%B3%E6%B2%B9
生物成油理論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非生物成油理論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石油成因論有兩種觀點啦。一種是有機成因,一種是無機成因啦。 無機成因說 1、 碳化說:1876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石油是地下深處的金屬碳化物與下滲的水相互 作用所生成。生成的石油蒸氣在沖向地殼的過程中冷凝形成油氣藏。 3FemCn+4mH2O——mFe3O4+C3nH3m 2、 宇宙說:1889年俄國索柯洛 夫:碳氫化合物是宇宙所固有的,在地球處於熔融階段時即已存在於氣圈之中了,以後地球 冷卻被吸附凝結在地殼上部形成油氣藏。 3、岩漿說:蘇聯庫德梁采夫(1949,10),在紀念宇宙說六十周年時突然由有機說的觀點轉變 為無機說,認為地球深處的岩漿中,含有C、H,還有O、N、S及石油中其他灰分元素。 在6000℃—12000℃下,C、H可形成甲基,到3000—4000℃可形成次甲基,隨著溫度降低, 可形成甲基,最後形成甲烷,甲炔基可聚合形成各種烴,在溫度、壓力適合時形成石油。 其證據是:岩漿岩、變質岩中相繼發現油氣藏,但是不排除有百分之一的石油天然氣來自於無機成因。 有機成因就是乾酪根生烴理論,一種分子式未定,有固定的化學成分,主要由C、H、O和少量S、N組成,沒有固定的分子式和結構模型。Durand等對世界各地440個乾酪根樣品的元素分析結果表明,平均C佔76.4%,H佔6.3%,O佔11.1%,三者共佔93.8%,含有苯環,羥基,羧基,碳碳單雙等官能團。乾酪根是沉積岩中不溶於鹼、非氧化型酸和有機溶劑的分散有機質(Hunt,1979)。
從美國航母可以利用海水和二氧化碳以及電力人工合成汽油來看。地球內部強大的熱能,豐富的水和碳酸鹽的話。那麼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礦物加工器土衛六上的已經發現大量的瀝青。那麼地球早期如果也存在類似的東西的話,那麼當今人類用的石油和煤炭就是可再生資源了。
我就想問一句:說有機成因頭頭是道那個哥們,平均幾斤肉能變一斤油?一個大油田得同時埋多少生物能形成?學校老師總也講不明白這事,你能回答嗎?
作為當今世界工業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來源(成油機理)卻一直眾說紛紜。最流行的是生物變油和石化變油兩種學說。前者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而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這不免讓我們發問,難道科技極度發達的今天,對如此重要的能源竟然還無法探求其根源?
筆者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發現,其實並不是人類科技無法觸及,而是作為「黑金」的石油,實質上牽涉了太多的利益在其中,使其真相無法公諸於眾。 生物變油理論的來源 1956年,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拋出一篇論文,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石油峰值論」。論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億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成。但這個核心理論只是個假設,並沒有任何的科學實證,卻成了近代「生物變油」理論的主要依據。
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訪談中承認,自己用來估算美國石油儲量的方法與科學沒有半點關係。他創造化石燃料的說法,主要是為了對「石油峰值論」提供理論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總量是有限的(再生部分可以忽略不計),可開採的區域僅限於古生物大量沉積的基岩,而迄今為止所有可能產生這種石油的地方全都已經被勘探過了,也就是說石油不可能再多了。
同時,他還承認在他發表石油峰值論之前,事先把論文送給某位英美石油巨頭的董事長過目,這位董事長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高估」石油儲量的觀點分庭抗禮,並要求他在論文中估算出石油的最大儲量。(威克斯是美國當時最具權威的石油儲量專家,他當時預計美國石油儲量就有4000億桶,而且不斷調高預期,如果威克斯理論成為主流,石油巨頭們如何維持甚至拉高油價呢?)
哈伯特心領神會,隨即提出美國儲量只有1500-2000億桶,而全球石油終極儲量只有1.25萬億桶,在1970年將達到開採峰值。而石油在廣泛使用半個多世紀後,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統計,全球原油儲量仍有1.8-2.2萬億桶。
他說,為了讓自己的理論看起來真實可信,他必須變成權威專家。因此,他將「高斯曲線」稍加改動后冠名以「哈伯特曲線」,而事實上這些曲線的改動只是他臆想出來的。根據自己臆想的曲線,反推某段時間的石油產量,而並不涉及任何數學邏輯。 真相只有一個 那世界上難道沒有人知道真相嗎?當然不是,哈伯特不可能一手遮天。
1980年,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石油地質學家邁克爾·霍爾布蒂對哈伯特的理論提出質疑,並認為石油開採量會不斷增加。但石油巨頭們對此充耳不聞,他們手握石油峰值論這柄「尚方寶劍」,甚至將「生物變油」寫入地質教科書,異口同聲地認定石油是「化石燃料」,是地下埋藏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成,因此資源必然有限。並通過對媒體的控制,使這種觀點成為世界主流共識。
其實早在1950年代初,蘇聯就發現了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蘇聯科學家組成了跨學科隊伍,在政府設立的秘密基地里仔細研究了西方有關石油和天然氣來源的科學文獻。研究結果讓這些科學家大吃一驚,他們的結論是,美國人所稱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論純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儲量也不像美國人說的那樣非常有限,事實是世界上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多。1956年,宣布了團隊研究結論:「原油和天然氣與地下埋藏的生物沒有內在聯繫,它們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
如果蘇聯人是對的,那麼地球上的石油總量只與地層深處碳氫有機物的數量有關,而這些物質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那人類能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深度有關。而且,蘇聯人還發現廢棄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復,即「自充式」油田。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殼深處的高溫高壓下自然生成的,與鑽石的生成條件相仿。是地殼深處的太初物質,在高壓下冷噴發進入地殼淺層地帶。
蘇聯方面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成果斐然。被西方科學家認為是晶基地質不毛之地的第聶伯-頓涅茨盆地有了重大發現。他們在那裡一共鑽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業開採價值,成功率高達60%(美國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裡發現的油田面積可以與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戰時期,蘇聯科學家將自己的理論和經驗作為國家高級機密,直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五角大樓才開始意識到蘇聯掌握理論的戰略意義。美國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國大肆搶佔石油資源的同時,蘇聯人卻在埋頭苦幹,在號稱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亞勘探出11個大油田和1個超級油田,使蘇聯在198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蘇 聯人用一個假設諷刺西方石油化石學說: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爾油田為例,按照石油化石學說,要生成該油田已產出的石油,需要一個長、寬、高各30公里的立體空間,在裡面填滿恐龍肉,而且還要100%轉化為石油。這簡直是荒誕至極。 石油利益鏈需要謊言 1998年,俄羅斯、非洲、亞洲都發現了許多大油田,全球油價暴跌,這時「哈克特現象」再現,英美石油巨頭再次拋出石油峰值論的升級版,授意愛爾蘭石油地質學家科林·坎貝爾和法國石油地質學家讓·拉哈瑞爾聯名在《科學美國人》上刊發標題為「廉價石油的終結」的文章。文中再次預測石油產量將在2010年達到峰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預測不攻自破。
在石油服務企業擔任首席執行官的迪克·切尼對坎貝爾的觀點表示贊同,強調石油是一種稀缺資源,戰略意義重大。2000年11月,切尼同小布希搭檔在美國大選中獲勝,出任副總統。上任後他們很快將黑手伸向了中東,出兵伊拉克。後來人們才明白,原來切尼的中東石油戰略,就是將石油搶過來,送給英美的大石油公司。
由石油商人出任政要,並為其背後的利益集團代言,這種政商勾結在美國屢見不鮮。他們主導了各種陰謀的實施。石油鏈條將各方利益的串聯在一起…… 西方精英們長期肆意操縱各種商品的價格。在這種背景下,石油價格很大程度上並不完全取決於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變化,而是更多地取決於主導石油價格的英美集團的利益訴求。只要這種利益主體的控制力還在,就將會作為終極因素而凌駕於其他因素之上,干擾並最終決定產品價格。
他們打著民主的旗幟,喊著維護世界安全的口號,目的是掠奪和控制石油——這一世界工業的命脈。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不惜以阻礙世界科技文明進步為代價,限制核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發展和應用;建立服務於自己體系的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催生經濟蕭條,製造惡性通脹;發動軍事戰爭,建立單極霸權;使用「休克療法」,限制他國工業發展;石油價格人為掛鉤美元,擾亂全球經濟秩序;控制媒體誤導大眾,延誤科技文明進程;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無盡的饑荒、痛苦和死亡……
1914年至今百年間,赤裸裸的石油戰爭從未停歇,政治精英們對石油的覬覦從未停止。他們為此編造了一個個驚天謊言。也許謊言還會繼續,但真相終將浮出水面。
—本文轉載,不代表本人觀點
好像浮游生物。動物屍體少,量少
地質學觀點:生物遺體在缺氧和和富含H2S的還原環境中,經過細菌的分解作用,使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有機質遺體分解為微小的富含C、H的有機團——乾酪根,並與泥質混合形成腐泥。因大量沉積物覆蓋而埋藏於地下深處(1500~3000m)的腐泥,在一定的溫度(60~150℃)和壓力(300Pa)條件下,其中的乾酪根發生熱降解形成石油。
我們不生產石油,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嗯 簡單說說吧 基本上有點像家裡做鹹鴨蛋的意思足夠的密閉 壓力環境下底層下面的雞蛋黃開始變的出油了就這麼簡單 它們儲存在石頭裡且極具壓力所以 切開的時候會嘣到臉上
磚家說是恐龍肉變的,我真信了
我是來問的,如果按照有機說的話,,氧都去哪了。。。脫的那麼乾淨。。誰告我一下。。。。真心求教
現在無機成因說成為主流了,有機物成油解釋不了現在的諸多現狀,比如越采越多
個人認為是地殼內部的碳化物在高溫高壓形成的
所謂的石油里發現動物遺骸根本不能說明石油是動物形成的
石油應該是可以再生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形成的理化反應模式如果依據佛教典籍看,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石油,應該是久遠之前,上一劫文明所留下的痕迹,一成一壞謂之一劫。壞劫之時,地球上的生物盡被埋藏於大地,有可能是地震有可能是火山,也有可能是外星撞擊。一切生物被堅硬的岩石冷卻凝固封閉,形成油氣資源。終究是過去之因,形成今日之報。
佛教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不可思議,可以描述一些我們過去所不能想像的科技與現象。但相對於更遙遠一些的未來,未來更不可思議。無機成因靠譜,要生成這麼多石油,比如中東地區,那得多少肉啊。。。。
個人想法,純屬猜測;安食物鏈的能級來說,處於底端生產者的植物比上一能級的動物要多的多,而石油形成緩慢過程,不是微生物形成油慢,而是這些植物積累的緩慢,如果是這樣是不是可以找到成油微生物,人們利用已有資源加速這一過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長慶發現的億噸級大型緻密油田?
※為什麼pdb標準使用美洲白堊系地層的箭石?
※我外公有一個創新的尋找石油的理論,卻沒有人相信,我該怎麼做?
※作為工業血液的石油價值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