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普通個人投資者在投資金融產品時,對產品的風險認知有哪些特點?

1. 「普通」個人投資者,指那些缺乏專業分析能力、同時無法聘請私人投資顧問的個人投資者。

2. 補充問題。他們對產品的風險認知是如何進一步影響他們的投資決策的?


這答案被轉到知乎日報後被狂噴,一部分不看題目認為問題是問「正確」的風險認知應該是什麼,於是就認為我回答的是胡說八道;另一部分是認為我秀專業優越性,嘲諷普通投資者的同時還不給出正確的風險認知是什麼。

請先看清題目問的不是正確的認知是什麼,而是普通個人的認知是什麼,答案來自於我接觸過的普通投資者,也來自於我接觸過的大量銀行等金融機構理財顧問,回答的是很常見的錯誤的風險認知,不是正確的!

沒給出正確的是因為本來問題就沒問,我沒義務回答,而且也跟題目不太相符。我在知乎回答問題,做到符合知乎使用規範,根據自身知識或經驗即可了,我沒有義務做普及教育,更沒有義務提醒讀者閱讀先看清題目。

常見的錯誤風險認知:

1. 銀行產品風險最低,無論賣的是什麼東西;

2. 接上條,只要是銀行賣的,3%年化收益率和13%年化收益率應該是差不多的風險;

3. 本金安全是最最最最重要的;(不得不說,我國群眾對於巴菲特老師的投資原則認識很清晰啊~)

4. 風險測評什麼的基本都是扯淡,一切都看第三條;

5. 只要叫理財產品的應該都挺安全的;

6. 保險都是騙人的;(哦?娛樂寶是保險啊?)

7. 自己炒股票比基金經理炒的好;

8. 接上條,基金都是騙人的,在6000點買的基金到現在還沒解套;

9. 國有背景的金融機構都是安全的;

10. 餘額寶是拯救世界的神器,是世界上最好的良心企業給我們的投資利器;

11. 咦?貨幣市場基金是什麼?

12. 只要買得起,信託沒有風險;

13. P2P風險太大,全是騙子;

14. 只要選好的,有名的P2P企業,P2P基本沒有風險;

15. 屌絲合理的投資組合是50%餘額寶+50%P2P;(以上3條並不矛盾,在我做過的調查結果看來,13和14兩種人都大量存在,而這兩種觀點都不是正確的

16. 銀行賣的東西虧損了,我們就去銀行鬧事,不行就去銀監會,一定有人賠;

17. 基金虧損了。。。誰讓你買的!

總體來說,普通投資人對於風險基本沒有認識,不理解風險收益特徵和風險定價的概念,這直接導致的就是對本金安全的過分關注。另一方面,我國常年銀行在金融行業獨大的問題導致了投資人對於銀行的嚴重盲目迷信。利用政策套利的互聯網金融,又使得投資人狂熱地追逐。

具體產品層面上:

1. 產品在一年以內為好;

2. 類固定收益產品,年化收益在5-12%之間;

3. 由銀行或國有/大型民營金融機構發售;

4. 有抵押物或連帶責任擔保,抵押物土地最佳;

5. 最好可以隨時贖回或定期打開;

6. 投資標的物最好為標準化金融工具或實物(如房地產);

7. 產品結構要簡單或最起碼前端要簡單明了。(參考娛樂寶)


題目看錯了。。。但還是當心得寫了吧。

一句話總結就是沒有絕對安全。

1,餘額寶是個好東西,但只是在目前條件下。各種寶寶實質就是貨幣基金,這一屬性註定了其必然受到政策制約。貨幣基金一直存在,但其收益大幅提高卻是在11年底,監管部門宣布協議存款不算定期存款,擺脫百分之三十限制之後才迅猛發展的。之前一直是2-3的收益。而且從美國的經驗來看,隨著利率的變動,特別是未來政府刺激經濟,下調利率,貨基收益率必然下降。paypal就有貨基,和餘額寶相似,到最後就是因為利率變動而清盤的。

2,理財產品,現在銀行理財很怪。我曾看過建行12年到現在的所有理財產品,無一未按約定收益兌付。為啥會說很怪?就是個因為剛性兌付。這不符合經濟規律,完全無視風險。最近在整治銀行非標資產,聽說銀行理財就是互相買,相信以後這個神話也會破滅。

3,存款,舉個例子。某城商行,前幾年開始,存一萬返現五十,現在反80,找人90。 這麼明顯的違規操作, 你當銀監傻?這就是潛藏風險。未來利率市場化後,這些膽大的銀行必然受到很大影響。結果自己想。

4,p2p,目前在我眼裡全是騙子。當然,這很以偏概全。但我可以不買,因為在我看來,風險審核很難做到位。

5,保險,大家都說保險這那都不好,都騙子。但大家忽略一個問題,就是它的核心屬性是保險。這個功能是要收費的,這費用就從你收益里扣。我只能說,他在銷售時過於誇張了。而實際上,它比銀行要真實,至少能兌多少兌多少。

6,基金,其實貨基也是基金的一種,都是靠天吃飯的東西。奈何大勢不給力!我到覺得基金還湊合,大盤最高點6000多,現在點位是當時的三分之一。但很多基金已經回到三分之二的水平,已經表現很不多了。

7,信託,已經爆出兌付風波了,這東西,如果你不分析,就看命吧。

8,國債,這是最安全的產品。但時間長收益不是爆高,但前段時間憑證式國債新的提前支取規則,算下來,提前支取要比同檔次定期存款好很多。

總的來說,希望大家在如今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時期,緊握手中的錢,一定要注意安全。現在經濟形勢不好,實體哪有那麼高收益的賺錢機會。金融的錢最終都來自於實體,現在的高收益都比較畸形。高收益,高風險。希望大家別貪小便宜,連本金都回不來。


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認為高價股是不能投資:因為股價太高了……

他們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叫做比例的東西就衝進了市場……


普遍特點1、希望風險低、收益高、回報周期短、退出機制好

2、最好有清晰的資金去向,定期彙報收益情況,穩定自己的心理,同時說服自己購買這款理財產品的決定對的。


以下回答屬於感性認知,沒有做過數據分析,所以也很難說是不是我國的特點。

簡單說說,我觀察到的最核心的特徵是,既不理解收益,也不理解風險。二者里後者影響更大。

收益方面,一部分人不明白年化,比如我見過有人問我錢荒的時候逆回購利率能上

20%那豈不是當天存進去100萬就能掙20萬這種問題。更多的人不明白期望收益,只看數字就覺得妥妥的有這個收益率了。

風險方面,大部分人對其認知是二元化的,即只存在「沒風險」和「騙錢的」兩種類型。前者包括國有大行的一切金融產品,後者包括所有沒承諾保本的金融產品。

此外,長期的生活經驗導致對政府兜底抱有過高期待,說直白一點就是掙錢了是我的虧錢了必須有人賠,詳見買了房子後房價降了就去找開發商鬧那些人。

當然,隨著理財這件事情不斷降低門檻,進入全民化的時代,這些狀況都有好轉。

總體而言投資者教育任重而道遠,如果真的按市場方式辦事,多出幾個實質性違約,或許能加快進程。


謝邀~

作為一名金融從業人員,雖然主業是服務有錢人,但幫不那麼有錢的親朋好友免費剖析產品、講解金融知識,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三觀那麼正,我都快被自己感動了)。

只是,說句不中聽的,越是普遍人,越容易被忽悠,也越難被教育,對產品風險的表現,如果一句話來概括——「既恐懼,又貪婪」,再合適不過。

比如,我有一個小學同學,家鄉某二(三?)線城市普通公務員,前陣子經常問我有啥好產品。基於他的金額有限,我先給推薦銀行理財,收益年化5%左右,嫌低看不上。後來,我給推薦過幾隻歷史業績穩健的基金建議做定投,也建議買幾隻藍籌股長期持有,2016年初的時候還建議他換點美元,均在第一時間被否定,因為我不能給他計算出一個確切的收益率,我甚至告訴他這些還有本金虧損的可能。久而久之,他對我這個「專家」不再信服,轉而去找了當地一家不知名線下財富機構買了20萬年化收益15%的「信託」。我們的最後一次談話是我勸他慎重,但很不愉快:我跟他解釋信託的銷售起點不可能那麼低,他跟我說有關係;我提醒他要弄清楚產品的底層資產和風控手段,他告訴我這家機構背後是當地非常有名的一個老闆,因為工作關係已認識多年;我跟他說風險,他說我嫉妒,自己做不到高收益,還不許他把錢投給別人……

再比如,我有一個表姐,當了媽之後就心心念要給孩子買保險。我建議她,要買先給自己或老公買,最先保障家庭經濟支柱,她說只有先給孩子買了她才放心,並拿出產品說明書告訴我給孩子買的話保費便宜好多。我告訴她,年金保險確實投保人年齡越小保費越低,但既然保險的首要功能是對沖保障人生的風險,基於她家的情況就應該先給大人配置壽險或健康險,之後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再考慮投資分紅類保險。我給她推薦的定期壽險,因為保費不能返還被否定;我推薦的重疾險,因為收益太低被否定;我推薦的期繳終身壽險,因為退保會有本金損失被否定。她要我幫忙挑一款高保額、低保費、且返還保費、有固定分紅、退保不虧錢的保險,我坦言「臣妾做不到」,於是她買保險的事就此擱置了下來,一拖就是兩年。現在我勸她明確需求、儘快行動時,她都會生氣地怪我沒有幫她選出一款好產品,而每次她看上的產品又都被我否定掉了。

有時我也自省,為什麼我能說服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做成百萬千萬的投資交易,卻在我身邊的親朋好友面前如此失敗。後來我發現,那是因為大多數有錢人都是相對成熟的投資者——經歷過專業理財人員長期的投資者教育,或者自己有過豐富的投資經驗(或者虧損教訓)。他們知道,與其關心預期收益率,不如去關心收益實現的概率。他們清楚,投資不是為了一夜暴富,而是一直富下去,所以他們更看重本金的安全,更看重長期收益的穩定,並且願意為了這份安全穩定,犧牲掉短期的高收益。

其實,任何金融投資,都是在收益、風險、流動性三者之間取得平衡,有得比有舍。無風險收益率之上的收益,就是你額外承擔的風險溢價。金融投資,是一個信息高度不對稱、也是非常需要專業性的行業。所以,珍惜身邊每一個站在客觀公立的立場給出投資建議的人,即使這是一個否定性的意見。還有,多學點金融理財的基本知識吧, 多一點風險意識,多看產品說明書,至少可以防止被隨便忽悠,自己守住風險投資的第一道防線。還有,正視自己的弱點,把自己財商估計得低一點,把投資目標定得保守一點,投資裡面的風險自然就低了。


我覺得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經說的很多了。補充一個:保本和賭徒心理共存。


轉發一篇文章,很好的說明看美國對待金融產品的態度。

醜話說在前面 信息透明才是投資第一法則

風險披露:

投資本基金有風險,包括您可能獲得很少收益,甚或無法獲得收益,或者您可能收回很少投資,甚或無法收回投資。該基金是新設基金實體,沒有優秀的以往業績,潛在投資者可能需要評估該基金的潛在業績。

基金實現目標的能力部分取決於顧問在基金資產投資領域有效配置基金資產的能力。無法保證實際配置能夠有效實現基金目標或者產生正收益。

看到以上這段話,您有什麼感想?如果您想投資的話,對方和您介紹的第一段話,就是這段話,您還敢投嗎?

這段話是在一家著名美國房地產基金FOF首頁最顯眼位置的話,該基金成立五年以來,一直保持接近7-8%的年化收益,而且管理超過百億美元的資產。在成熟發達市場,這樣的收益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但在年派息這一欄,他們寫的卻是5.25%的預期年化回報,沒有任何保底承諾,另外一定會告知對方,歷史不代表未來,過去賺錢不代表未來不賠錢。

該基金公司和某投資顧問公司合作推出的這款基金,這個投資顧問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全球捐贈基金、退休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和家族辦公投資顧問公司,旗下管理資產高達9萬億美元。這樣硬邦邦的金字招牌,沒有任何拍胸脯的做法,而是醜話說在前面,把風險警示和信息披露放在首位。

美國的金融成熟和法制健全有關

如果你去看其他的金融產品,除非是FDIC(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s,http://WWW.FDIC.GOV)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保障的某些存款類金融產品可擔保一定額度(25萬美元)不會損失外,幾乎其他所有的金融產品如共同基金/小額貸/結構性理財/私募基金等,都會在介紹文件的最顯眼位置放上以上這些風險提示,他們會讓你知道,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你有可能喪失掉你的本金。

充分披露風險是美國法律明文要求的,誰不充分披露風險,許以高額回報,就是違法,一定重罰。看是不是一個合規的產品,最起碼的要求包括 1) 充分披露風險水平,告知投資者最極端情況下可能面臨的損失; 2) 透明揭示底層資產配置; 3) 第三方託管資產和完成清算交割,任何人不得挪用客戶投資的每一分錢。

其實,中國法律也有類似的要求,可是這些最關鍵的字,被放在了最不顯眼的角落,使用最小的字體,假使你真費勁自己找出來,可能會嚇自己一跳。讓你面對厚厚一疊金融機構的文件的時候,你會一個字一個字的看嗎?你簽字了,如果出了問題,這些字就成了你自作自受的證據,你看,我都告訴你了,誰讓你不看文件就簽字!

說到這,我想起了一個更直接的例子。在美國買煙,香煙包裝正面竟然是熏黑了的肺之類提示吸煙危害的圖片。根據聯邦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要求,所有煙草广告中都必須帶有這些警示標籤,並佔據廣告整體至少20%以上。他們禁煙是真禁,到處都禁,讓你抽煙沒地兒待,讓你看著煙盒就噁心。我原本輕度吸煙,因為實在看了受不了,就徹底不抽了。

美國香煙廣告被嚴格監管

在中國,吸煙有害健康,小字寫在不顯眼的位置,人們內心沒有產生共鳴,沒有震撼到你的內心,為什麼?因為煙草是國家的納稅大戶,煙草營業的銷售額當中,有接近60%進入國家稅收,是國有壟斷行業,與石油/房地產等一同成為是國家財政收入的支柱性行業,這裡面有數以百萬計人的共同利益,有國家財政的利益。

當然,吸煙和投資不是一回事,但背後有同樣的法理精神和原則。黑與白,合規與違規,界限非常清晰,警示非常明確,後果非常嚴重,這使得在今天美國的金融領域,很難再鑽到法律的空隙,同樣也是為何美國的互聯網金融領域沒有那麼所謂創新的原因之一。

風險披露制度做到細緻入微,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也是在不斷的騙局和危機當中一次次完善出來的,金融監管的風險意識是在殘酷的現實中深入到靈魂,最終落實到法律的具體法條中的。美國金融史漫長,騙局不斷,監管也是經歷了一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過程。比如,最著名的龐氏騙局,就是二十世紀早期一個叫查爾斯.龐茲的美國投機商發明的,他向投資者許以高收益,做資金池,後來的投資者的錢,給前面的投資者以回報,最終信用坍塌,卷錢跑路,投資人被洗劫。美國的金融監管就是這樣在與各類風險和騙術的博弈中不斷進化的。

龐氏騙局也被很形象的稱為金字塔騙局

當下中國,各種金融機構和理財平台為了維持在投資者心目中的所謂可信度,對預期收益率都會做出剛性對付的承諾,而事實上,剛性對付在投資領域本身就是根本不可能的,目前形勢動蕩,黑天鵝頻出,沒人可以保證小概率事件不發生。

國內的所謂金融創新,普遍隱藏風險,誇大收益。誇大的收益率與投資能力的不匹配就會導致資金黑洞,他們能做的也只有在用後來人的錢或者其他暫時不需要兌付的人的錢,來付給需要兌付的人拆東牆補西牆,這不就是龐氏騙局的升級版嗎?當看到10%收益承諾的時候,你真的知道你的錢被投到哪了嗎?

直到去年的E租寶等平台出現危機,我國的監管機構才注意到這種風險的存在,開始強化監管,但就算今天,剛性對付本身仍然就是信息不透明的標誌。

總之,不論國內海外投資,希望您能從我的一篇小文中有所啟發,要投資,先注意潛在的風險,先從信息透明開始。

作者:向毅,關注海外投資,畢業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本著去偽存真的目的,分享親歷海外考察的投資見聞和心得。

親歷 真實 透明

與您分享海外投資狀況

公眾號:xiangyitouzi


對於普通民眾投資,首先要看你的目的。比如說你只有十萬塊你希望兩年能翻一倍,又希望能保本金,如果有這麼好的事,請第一時間私信我。我一下說的針對中小投資者(30W以下),投資大概分三種,1、保本保息(銀行存款,貨基)2、保本分紅(一些理財險)3、不保本分收益(股票基金,信託,私募)。風險這個東西就是與收益成正比的,但對於你個人就是0或1的問題,比如說很多擔保公司年收益20%,你投進去發現確實賺錢啊,關鍵是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倒閉,你用三年的時間賺取了60的收益,第四年倒閉歸0了,這就是風險對個人的意義。說完風險再說你的投資,鑒於普通人無法辨認風險,

1、穩妥的做法就是貨基,收益類似一年定存,流動性好;P2P不建議做,我做過P2P的,感覺流動性很差,你要出金的時候要交一大堆費用,甚至比你的收益要高,而且收益遠沒有他們說的那麼高,他們採用等額本息的方式還款,所謂的預期收益率12你知道對你來講是多少嗎,6不到,呵呵了。

2、如果你不滿足3%的收益率那麼就可以換一種了,股票型基金?還是等到你悶頭買股票都能掙錢的時候買吧,你百度一下90%的基金都是虧錢的,甚至虧損40%多,我想問基金經理是瘋人院出來的嗎,瘋子也不至於這麼差吧,公募不行做私募吧,當然要考察好,如果他有18個月以上的穩定盈利記錄而且可以讓你查看,就可以做,這種大概收益就是9%以上了,什麼?你不認識這些人,那我只能說請聯繫我

3、如果這個時候十幾的收益率完全滿足不了你了,那麼我告訴你終極殺人王利器,期貨或者外匯,當然你要有相當的承受力,做外匯的誰沒爆過幾次倉,一沒有承受力還是不要做這些了,安安心心寶寶類,這個時候我要說一句,寶寶類是好東西,他收益不高都是好東西,而且也不可能高,但是體驗很棒有沒有,而且你投個2、3萬糾結那1個點的收益率的話,有這時間還不如去擼一發,我說的是LOL啊。

4、如果你發現這個時候收益還是不行的話,那我只能說小夥子你喪心病狂了,出門左轉200米福彩中心歡迎你。


既然都寫了,就給你分析分析。寫原創很辛苦,看完給個贊啊~~啊~~

俗語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要獲得資本增值,就一定要進行投資。那麼,市場上可投資的金融產品,你了解嗎?
大白認為,認識金融產品,應該從了解金融產品的利益分配入手,了解了利益分配機制,便讀懂了各種金融產品的運作方式。
下面大白就為大家圖解幾種常見的金融產品利益分配模式。
1、 銀行存款。
銀行存款是企業、個人或其他社會機構將資金存入銀行,獲得利息收益的一種投資方式。

儲戶獲得存款利息

銀行貸款給企業或者投資到金融市場獲得利息差和收益;
貸款企業支付利息,被投資人支付收益。

2、債券。
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說白了就是格式化的借條。
發行人支付債券利息及中介機構服務費。

中介機構收入服務費。其中債券登記機構收入登記託管兌付費;會計師事務所收入審計費;律師事務所收入律師費;評級公司收入評級費;承銷商收入承銷費。

投資人收入債券利息。

3、保險。
保險是投保人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約定的事故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的商業行為。保險是投資人風險管理的一種投資工具,產品收益率相對較低。
投保人支付保險費。

保險公司收入保費、投資收益和險金差額。
項目方支付保險資金投資收益。

受益人收入保險金,受益人可以是投保人,也可以是第三人。

4、資金信託。
資金信託是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信託機構)的信任,將自己的資金委託(轉讓所有權)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照委託人的意願管理資金的行為。

項目方支付利息費用或收益費用。

受託人收入手續費。

委託人或委託人指定受益人收入信託收益。

5、基金。
基金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這個目的可以是證券投資,也可以是股權投資。

被投資標的支付基金收益。

中介機構收入服務費。其中基金登記機構收入登記費用;會計師事務所收入審計費用;律師事務所收入律師費;託管行收入託管費用。

基金管理人收入認購費、管理費、表現費等費用。
投資人收入除去管理費及表現費等的基金收益。

是不是很好懂,累屎了。。。


1.證券公司員工都會看股票…都是神運算元…都能預測漲跌…

2.證券公司員工肯定有內幕消息…

3.證券公司員工無論介紹什麼產品都是為了完成任務,肯定虧錢…

4.自己炒股割肉會心疼…但是讓別人代炒還可以鬧到別人賠錢…

5.炒虧了就威脅證券公司老總要轉戶…都怪這個公司風水差…


不要以為只要在銀行賣的理財產品風險就差不多。


做了 這麼久的投資 虧損嚴重

現在 我目前 在做外匯! 沒事炒炒外匯 打發時間!

現在也是金融行業業內人士了 !歡迎有共同愛好的朋友溝通交流經驗!


@王端端 已經說的很好了,

我還想說,在題目中所指的普通個人中:

越有錢的人,普遍對理財產品接受能力就越強!對理財模式接納程度也越高!

這裡的理財產品,不是銀行的。

是P2P的產品,比如5W起,13%收益的產品。

(很多對銀行就是無阻礙的接受!1 和 2 ,不得不說這種傳統固有的理念已經落後了!)


我就吐槽一點,把保險當理財來買又埋怨收益不高的我只能呵呵了……


只要買得起,信託沒有風??? 現在很多剛兌到期的信託!!! 都違約了好吧!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王石「不歡迎寶能系成為第一大股東」的言論?
二本本科生如何在證券公司發展?
中國的金融是否進入了「明斯基時刻」?
想學金融,股票,證券之類的經濟學,初學者應該看什麼書,中期看什麼書,後期看什麼書?
證券,股票,債券有什麼區別啊?

TAG:投資 | 理財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