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哪些錯誤的思維定勢?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有一個錯誤的思維,就是誤認為堅持、毅力、自控力,就是一切。

認為要去完成一個目標,只有不斷堅持,不能放棄。建造一座大廈,只有大廈完成那一刻才算是圓滿成功,而過程,則是需要不斷堅持的苦差事,倘若過程中間因為某種變故而中斷,那麼自己就會有強烈半途而廢的挫敗感。所有的努力,彷彿頃刻間都付諸東流。因此陷入了一種死循環。

這種感覺我們大部分人經常會有,往往是堅持做某件事中間中斷了產生的。

比如堅持戒煙,

比如堅持減肥,

比如堅持跑步,

比如堅持讀書。

當我們做這些事的時候,我們大部分人認為自控力、毅力是一切,跑步就必須每天跑,一旦中斷了幾天,那自己就是徹底失敗了。

戒煙就必須一次性完成,從此以後就必須一根煙都不沾,倘若中間忍不住抽了一根,那麼自己同樣是完全失敗了。

減肥也一樣,很多女生堅持少吃,然後某一段時間,放縱多吃了一點,她們也認為自己辛苦建成的大廈已經崩潰了,自己基本宣告失敗了。

這種心態源自急切浮躁,做什麼都想一次性做到,可人的意志力畢竟是有限的,能從頭堅持到尾的人畢竟是少數。意志力它是一種消耗品,某一天一旦沒有了,就堅持不下去了。

可是我們也似乎有一些東西能堅持很久。

我們能堅持每一天刷牙,堅持每天吃飯,堅持每一天穿衣服。

對於這些事的堅持來說,我們怎麼不會想,毅力、自控力就是一切呢?必須要日復一日地苦熬呢?

因為我們這些事,已經變成我們的習慣,而習慣是不需要消耗意志力的。它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

所以,按這個思路來說,對於我們,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是養成習慣,而不是堅持、毅力、自控力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大部分人都難以擁有一個頂尖的毅力、自控力。

倘若跑步、讀書這些已經形成習慣,那麼它們對於我們來說,就只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非常容易堅持,並不需要有一種憑藉毅力、自控力苦苦煎熬的感覺,而是一種輕鬆自如的心情。

你會說,道理我都懂,可養成習慣真的是很煎熬,很需要意志力的事,連傳說中的養成習慣的21天,都難以堅持。這還是需要自控力的呀。中途總有各種變故中斷,半途而廢的感覺真不好受啊。

這就是我們的一種錯誤心態了。誤以為只有建成了的大廈才是完滿成功。一點一滴的完善不算進步,中間的一磚一瓦搭建卻只是煎熬的過程,是必須忍耐的苦差事。

一件事,完全完成的那一刻是遙遠的,這固然是成功,可中間的些許進步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

當你浮躁地只想要建好第三層樓,而第二層樓第一層樓只是必須忍耐的苦差事,那對你來說,成就感的門檻太過高了,而時刻的挫敗感卻消磨你的耐心,以至於根本難以堅持。

你的心態,卻並沒有放在過程中的一點一滴的成就感,只是被過程一次又一次的挫敗感、痛苦,給消磨掉耐心和意志力,一旦耐心和意志力消磨殆盡,那麼自己也就堅持不下去了。

我在一篇講「抑鬱」的答案中曾說過十個字,

發掘成就感,消除挫敗感。

這十個字其實也適用於任何事、任何人的。

你跑步,中斷了一段時間,這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並不意味著你失敗了,你的目光放在自己的挫敗感中,因此它消磨著你的耐心和意志力,而不是放在自己的成就感當中,所以你跑步這個習慣就難以形成。

你只看了一頁書,對於你來說,是失敗的,因為你定的目標是一整本書,而你並沒有完成。

你戒煙減肥,只堅持了十幾天,你同樣感覺到挫敗。

可是當你感覺到挫敗時,有沒有想過,你看了一頁書,至少吸收了一頁書的知識,你戒了十幾天的煙,至少在這十幾天里,你的抽煙量大大減少。你跑了步,至少那段時間你身體得到了鍛煉呀。

其實你是在不斷前進中的,只是你誤以為只有完全到達終點才是前進,因此把過去的努力都全盤否定。

沒有一蹴而就的事,你浮躁地只想要一個最終結果,可是結果是那麼遙不可及,可你過程中的進步呢?那些進步是不是憑空消失了呢?

習慣是一點一滴形成的,人也是一絲一毫慢慢改變的。指望一次性達到終點,這種浮躁心態是要不得。

所以,當你想做成一件事的時候,偶爾的放棄、偶爾的的沒完成,並不是意味著你失敗了。

你只是暫時停下了腳步,但你曾走過的路並沒有消失,那些都是你曾經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你完全可以隨時再在停下的地方出發,你並沒有重頭再來。

所以,比如再拿戒煙來說。

你戒了十幾天的煙,然後中斷了繼續抽。

這並不是意味著你完全失敗了。

相反,這意味著你在戒煙的路上進步了十幾步,只是暫停下腳步休息而已。你完全可以再在這基礎上再次前進。所以,進步了十幾步,這就是一個滿滿的成就,等你休息好了,你完全可以在這基礎上,繼續再來一次十幾天的不抽煙。這一次次的減量累積下來,慢慢的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不知不覺不抽煙了。

看書,看了一頁,這也意味著你進步了一點,學到了一點知識,這就是值得肯定的事。而不是必須要整本書看完,才叫完成。

一次次的成就感,才會讓你走到終點。跑馬拉松哪怕你只跑了一步,這一步也是偉大的嘗試。

發掘成就感,消除挫敗感。這十個字是我這幾年來最深的感悟。


《清醒思考的藝術》一書中為我們羅列出了52種思維錯誤,雖然我們不可能在做出每一個決定的時候都去全面的應用,但是一個想要進步的人必然需要在每一次做出決定之後為自己的決定進行復盤,這個時候心中掌握著一份思維清單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話不多少,這就將我們常見的思維錯誤列舉如下:

1 倖存者偏誤:成功就像一種倖存,其實失敗者比成功者多得多了,所以別迷戀成功者的傳記,有空多去逛逛失敗者的墓地。

2 游泳選手身材錯節:你看到游泳選手身材特好就以為游泳可以塑造我們的身材,可是事實上是因為那些游泳選手身材好才會被選去參加比賽。

3 過度自信效用:我們往往會系統性地高估自己。

4 從眾心理:隨波逐流

5 糾纏於沉沒成本:看到爛片不及時離開影院,會讓你賠進去更多時間,失敗的投資,不趕緊止損撤出,會讓你賠進去更多的金錢。

6 互惠偏誤: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免費的其實才是最貴的,所以,你不該讓別人請你喝飲料。

7 確認偏誤之一:我們容易過濾掉與我們的現有觀點相矛盾的新信息。比如你在食用某種食物來減肥的時候,如果體重下降了,你就會歸功於此食品;反之如果體重增加或者不變,你則會認為這是正常波動。

8 確認偏誤之二:我們很容易找到能夠證明自己觀點的佐證,卻對相反的佐證視而不見。特殊例子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

9 權威偏誤:過度迷信權威專家。

10 對比效應:一種從100元降到70元的產品會比一直就賣70元的產品顯得更便宜;一個美女在超級名模身邊也會顯得暗淡無光。

11 現成偏誤:我們寧可用一張錯誤的地圖也不願意沒有地圖,我們總是依據現成的例子來想像世界。

12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騙子在騙人的時候總是許下一個大蛋糕,但是卻會先讓你有所付出。

13:故事偏誤:我們將一切炮製成有「意義」的故事,但是往往會扭曲真相,從而影響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

14 事後諸葛亮偏誤:大多數的事後諸葛亮,都是事前豬一樣。世界往往是不可預見性的。

15 司機的知識:司機可以道聽途說各行各業的消息,但是他們傳播的知識是空洞的;只有真正投入大量時間和思考所獲得的知識才是真知識。

16 控制錯覺:你實際控制的少於你以為的。最好的做法是將注意力轉移到你真正能影響的少量東西。

17激勵過敏傾向:激勵過大容易好心辦壞事,印度政府曾經用錢向人民購買死老鼠以此來控制鼠災,結果導致人民大量養殖老鼠;讓另一方面千萬別問理髮師你是否需要理髮。

18 回歸均值:當你連續幾天生病後去看醫生,結果有所好轉,那麼不一定是醫生的功勞。很有可能是回歸均值在起作用。

19 公地悲劇:人民公社必然導致有人偷懶,所以凡是好處歸個人而成本由集體承擔的地方就潛伏著公地悲劇。

20 結果偏誤:切勿以結果判斷決定。結果差不一定意味著當時的決定不對,反之亦然。

21 選擇的悖論:選擇範圍太大會導致無所適從;也會導致做出更差的決定;更會使得決策者在選擇時沒有把握,因而產生不滿。

22 討喜偏誤:我們喜歡和討人喜歡的人合作,但是這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因此不要被情感所蒙蔽了。

23 稟賦效應:把自己擁有的或想要的東西附加上情感價值,就會認為自己想要的都是好的。這樣輕則會讓你養成囤積癖,重則讓你錯失好機會。

24 奇蹟:不可思議的意外事件就是雖然少見但完全可能發生的事件。它們的發生沒什麼可吃驚的,如果從不發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 團體迷思:一群聰明人在一起,反而可能辦蠢事,因為它們害怕提出不同意見。

26 忽視概率偏誤:實驗表明我們是對一件事的預期強度做出反應而不是對它的概率。可是一個事實是低獎金高中獎率的彩票,比高獎金低中獎率的彩票划算多了,雖然大部分人會選擇後者。

27 零風險偏誤:過分追求零風險可能帶來巨大的代價。

28 稀少性偏誤:物以稀為貴。

29 忽視基本概率:精確描述容易誤導我們忽視基本概率。一個帶著管制刀具砍人的不一定是少數民族,更有可能是漢族,因為漢人遠比少數民族多得多。

30 賭徒謬誤:連續20次拋硬幣都是正面朝上後,第二十一次依然有可能是正面朝上。

31 錨定效應: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32 歸納法:以我們存在的事實來說明將來我們也會存在,這是嚴重的錯誤思維。

33 規避損失:惡比善更具有影響力,我們對不利東西的反應要比對有利東西的反應更敏感。

34 社會性懈怠:在團隊里不僅會克制我們的效率,還會克制我們的責任。所以一方面我們比平時更懶於工作,一方面又甘冒比個人更大風險的傾向。

35 指數增長:當事關增長率時,請不要相信你的感覺。

36 贏家的詛咒:拍賣會的贏家大都是輸家。

37 基本特徵謬誤:我們在評價和解讀他人的行為時,往往較當事人傾向於低估了環境因素對他所構成的影響,而又高估個人因素(特徵因)的影響。

38 錯誤的因果關係:相互關係不等於因果關係。

39 光環效應:光環效應擋住了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看不到真實的特徵。

40 替代途徑:替代途徑是指所有同樣可能發生但沒有發生的事情。在俄羅斯輪盤賭上,除了獲得收益,也有同樣的可能丟掉性命。所以千萬不要把通過冒險的途徑獲得的成功太當真。

41 預測的錯覺:預測不是那麼可信。

42 關聯謬誤:有說服力的故事容易把我們坑騙過去,這就是直覺思維,直覺思維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決定時不順從它們會帶來很大的好處。

43 框架效應:這是指視表達方式的不同,我們會對同樣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應。比如兩塊相同的肉,0.99無脂的和0.1含脂的,我們通常認為第一塊更健康,雖然它們是一樣的。

44 行動偏誤:在不明情形下我們會產生要做點什麼的衝動,儘管那可能沒有任何幫助。

45 不作為偏誤:如果為了做成功某件事我們需要損失點東西,這時候我們就會傾向於不去做。

46 自利偏誤:我們容易把自己的成功當成自己努力的報答,而把自己的失敗原因歸結於環境或者他人。

47 享樂適應症:物質所帶來的幸福感是短暫的。

48 自我選擇偏誤:當我們本身是樣品的一部分時,我們必須注意,不要掉進一種以自我選擇偏誤著稱的思 維錯誤的陷阱中。特別有趣的是最近的一項電話調查:一家公司想查明 每個家庭平均有多少部電話(包括座機和手機)。在分析調查結果時,他們居然對沒有一個家 庭聲稱沒有電話而感到吃驚。這真是太可笑了!

49 聯想偏誤:我們的大腦是一部聯想機器,通過聯想,我們形成自己的知識。但關聯事物時,我們也不時會出錯。這無疑在影響著我們做決定的質量。

50 新手的運氣:聯想偏誤的特殊狀況,錯誤地與從前的成功建立聯繫。賭場的賭客將之稱為新手的運氣。贏錢的人傾向於繼續遊戲,並堅信自己擁有超過平均水平的能力,進而加大賭注——但後來結果卻是大輸一場,因為概率會「正常化」。

51 認知失調:伊索寓言里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故事。倘若狐狸為環節打算與結果不符合時選擇以事後作出別的解釋來掩蓋自己,力求重新讓自己感覺滿意,這就是認知失調。

52 雙曲貼現:隨著時間長度的不同,我們做出的決定是不一致的。一個決定離當下越近,我們的「情感利息」就越多。我們主觀上在於其不同的利率。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也就是我們收到及時行樂的慾望控制,這是我們過去的動物性的一種殘留。動物不願意為將來得到更多的獎勵而於今天放棄一種獎勵。


說幾個通俗的,

第一,孩子是純潔無邪可愛的,成人是骯髒齷齪勢利的。

這種思維在各個民族裡都有,尤其是宗教特別喜歡用這個邏輯來說事,比如《新約》里耶穌曾說過「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推薦一本書,《清醒思考的藝術》裡面有講52種人類思維的偏誤,看這本基本可以了解的差不多了。

先隨便舉個例子,大家看游泳比賽的時候,是不是都感覺游泳運動員的身材都那麼好?是不是說他們因為游泳的鍛煉而身材變的這麼好?

但事實是:大部分的游泳運動員都是因為有足夠好的身材基礎才能去學游泳,也就是常說的運動天賦。

所以倖存者偏誤常常會給我們一個錯誤的因果關係。

另外,《窮查理寶典》最後也專門有一章講人類偏誤心理學。

這裡有比較全的版本: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gnitive_bias



聊齋里有個故事,說有一隻虎抓了一隻鹿,把它埋在土裡面,被某個人看到了,他就把鹿挖走了。過些時候,他看見老虎帶來一個黑的大怪物,準備請它吃鹿,但往下挖,沒挖到,那個黑的大怪物很生氣,打老虎,而老虎也不還手,最後老虎被打死了。然後作者評論說,這是一個「理而不解」的狀態,雖然他知道「一物降一物」,虎是物,必被他物所壓制,但他物是什麼,有什麼本領,他一點都不了解。所以他懂那個理,卻難以理解。

學哲學的,容易說大空話,就是這種狀態,「萬物普遍聯繫」,「對立統一」,說得都漂亮,但怎麼聯繫,為什麼會聯繫,幾乎一無所知。

人總是得到了答案就忘了曾經的問題,卻不去思考答案是否合理,是對是錯。


臨近大四時,很多同學開始著手考研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考銀行等等。

當時周圍玩的好的幾個同學,就平時在一起總喜歡侃天侃地的那種,一到一起就總喜歡談論,哎呀,這些考試都好難,筆試都過不了,面試還要關係後台,就算筆試過得去,也會被刷,那些後台硬的輕輕鬆鬆把你替下去。基本上,都是這種言論,於是本來還有點想參加考試的也放棄了。

本來,很多同學想求穩定,進入普遍認為的好崗位,端國家飯碗,或許曾經也想嘗試,或者心裡也打算報名參加考試。卻因為這類言論將關係論後台論擺在了前頭,彷彿根本無法跨越的河流,於是放棄。後來,也只能去做個普通的單位員工。

現在看來,這真是錯過了很多機會,工作後再回頭很難,也缺少時間,也錯過了良機。比如,很多都是要求應屆生,以及年齡等要求,而後連回頭的路都不給。

找工作也是,因自己非211,985等重點院校畢業,覺得用人單位肯定面試機會都不會給,於是簡歷也放棄投遞,更別說後續的準備。


想必大家都看過老太堅持要匯錢給騙子的報道,我一開始也覺得是因為老太太傻。但就算傻,別人都勸過阻止過,老太太為什麼還是不醒悟呢?

可見傻並非問題的關鍵,關鍵是軸,認死理鑽牛角尖。之前我說過很多人是先有觀點,再去找論據支持自己的觀點。我覺得自己中了三星大獎,那我一定要找出證據證明自己中獎。老太太的心理就是這麼想的。

只有這一個毛病還不夠,之前我也忘說了。如果老太太承認自己被騙了呢?哎呀太丟臉了大家會笑話我,只有中獎這事兒是真的我才能笑話他們。老太太為了維持自己不犯錯的光輝形象,必須一條道走到黑。萬一呢,萬一是真的呢?我這麼NB的人怎麼會被騙,怎麼會倒霉呢?

我覺得我們大多數人,包括我,都會有這個老太太的心理。比如做股票的時候,我們不承認自己當了接盤俠,只能在一輪又一輪的下跌中被深套;陷入一段糟糕的感情,不願承認自己眼瞎,只能幻想著有一天會好轉;從事一份無前景的工作,幻想天上掉餡餅一切好轉……

先有結論,再找論據來支持,這個思維實在是太害人了。從小了說,我敢說99%賠錢的散戶都是這個思維的受害者;大了說,政府先確定??大方向,再發動學術界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就是集中力量辦錯事。


說一個很常見,但非常重要的思維錯誤。準確的說,是絕大多數庸俗之人的通病。

任何事都以自己腦子裡僅能理解的窄小範圍來做判定。不做任何邏輯延伸。哪怕是簡單而合理的推論。

給自己的大腦,畫地為牢。

-------∽--∽------∽--∽---------------∽--∽------∽--∽---------------∽--∽------∽--∽--------

舉幾個例子,比如:

吸毒的都是他們自己活該。

你挨打一定是你招欠了,怎麼不打我?

我上次這樣就可以,這次憑什麼就不行啊?

我不想聽你說別的,我就知道這事如何如何。。

人家孩子就能考高分,都坐在一個教室里,你怎麼就不行?

也就是說。他們的眼睛,從來都是只盯在一個點上。他們腦子裡的思維,只有這一個原點。並且,極為反感聽到不同的意見,更不要說接納。任何打破他們思維的東西,對他們而言,都是敵人。

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思維中的畫面,就像一個三維圖形。有正面,有反面,有平面,還有立體。他們會從全方位來思考一個問題。不僅考慮主觀因素,還參考客觀原因。所以,這樣的人,情商一般都會比較高。為人處世也會圓融周到。人生也會更為成功。

領悟了這個道理後,把它切實的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中,會有無盡之用。

贈有緣人。


「明天會更好」的幻覺。

表現為:覺得即使今天的生活沒有任何未來性,自己也發自內心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或者生活方式,但是沒有關係,我今日的努力是在為今後的機會而積累,在將來幾年後的某一天,生活會突然回到「正常的軌道」,那時的你,會一下子擁有自己喜歡的工作事業、自己喜歡的人,每天有機會閱讀,健身,參加各種活動,職業生涯穩定發展,個人見識也日漸提高....

看什麼看,說的就是你。

不要去指望驚奇的際遇或突然的成功,如果你不主動去將人生往你想要的方向扭轉和改變,在現實社會中,除了在一些萬分之一的概率機運情況下,絕大部分人的人生只會越過越差。

不信?關上知乎,細細地、冷靜地思考一下。


作為一個剛剛高考完的人,回想起高中生涯里兩年時間都在思考(發獃)人生應該怎樣活才對,好像怎麼都不對,也許今日讀到一句所謂「名言」就效法,過不了多久就拋之腦後。沒準昨天還是效法儒家,今天便學習了道家,好像是三分鐘熱度,但似乎又不是堅持不了那麼簡單,以下為我感覺相對正確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幫助天天在看知乎卻依舊如此迷茫的你一點點幫助。

在執著於任何語言上方法時。。。一般都要走入浮躁的循環,哪怕開始效果很棒,但是你往往會在心裡默念

「………………」(如:堅持就是勝利),差不多已經註定了這次嘗試會以告終。

(因為你做了不該做的事,正如考試害怕做錯簡單的題,於是反覆告訴自己,要細心,要細心!。。。然後,又錯了。。。正是因為你幹了不該乾的事。)

那你當然要問「我去那我該咋辦呢」

我當然不能告訴你(是真的不能說。。。),不應執著於表面的,文字上的敘述,它們說的是對的沒錯,但是它們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它們存在的意義,就像一束光把方向指給你。

我知道估計你還沒看懂。。。其實也就是要。。。它們正如佛法一樣,所有的「法」,都是如同小船一樣,為了將人們從所謂「痛苦,執著」的此岸,帶向所謂「明白,放下」的彼岸。但是世人常常到了彼岸邊,卻不願意下船上岸,看到了指出方向的光束,卻不願繼續前行,這就是「執著」。

所以看到這裡,我想,你或許明白問題所在了吧?

原來我們要做的,僅僅是 而已啦。


  • 評價只強調局限性,而忽視了進步性;
  • 評價只強調進步性,而忽視了局限性;
  • 評價只強調主觀性,忽視了客觀性;
  • 評價只強調客觀性,忽視了主觀性。


習慣性的先入為主。


人類的思維在某些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你能想到的什麼事情,別人也有可能會想到,也許還會比你更早想到,而且還想的更好。

也就是說,某一天A發現了一件事情竟然還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解決,於是他就把這個方法命名為A定理,並且讓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他想出來的。於是人們以後也就把這種方法稱作A定理。

後來,也有一個人B,他也通過自己的努力想到了這種方法,但當他去告訴別人的時候,別人會說這個是A定理,你是抄襲A的。即使B從未聽說過A的事情,並且也並不知道什麼A定理。分明是自己想出來的,卻在某些時候被人指責。

也或許有人在A之前就已經發現並且運用了這個方法,但是它卻被稱為A定理。


努力 往死了 賺錢 就 能 自由


凡是解答此問題的答案都是實在的思維定式。


If A, so B. 以金融市場為例,如果漲,會繼續漲。如果漲,會跌。如果跌,會漲。如果跌,會跌。

先入為主的思維,以定勢來打活人,不會以變應變的思維和行動。


人給自己的第一印象確實很難去改變。


首先要明白思維定式是什麼?

思維定式是關於某種事物的理論、詮釋、或者模型。

每個人的條件和背景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不管怎樣,人的行為都是由思維決定的,正確的思維定式決定正確的行為模式。

僅僅改變表面的行為與態度,卻忽略作為源頭的思維定式,那麼改變的成效一定有限,思維定式不改變,一切的行為到最後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在微信qq等如此發達的時代,一般人認為打電話都是有重要的事情或者想痛快的聊天之類的吧,告訴你,並不是!!!!

恩,大約就是這樣。


生活要努力。不結婚丟臉,離婚也是丟臉的。人就應該生孩子。錢越多越好,學的東西越多越好


自己是對的。


不吃石榴籽

——

事實上味道還不錯呢^_^


推薦閱讀:

TAG:思維 | 思維定式 | 思維方式 | 思維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