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宦官「弄權」就一定會「敗壞朝綱」?不是很多宦官都很有學識嗎?他們為什麼不能像權臣一樣治理國家?


宦官有權是不可能有好下場的,因為皇帝提拔宦官,是為了制衡文官集團,監視武官行為,所以宦官集團的勢力,本身就與文武百官相矛盾,幾乎沒有緩和的餘地,更別說在很多王朝還有一個外戚集團。

這些集團裡面,無論哪個集團專權,總得來說都沒有好下場,文官集團那叫黨爭,宦官集團那叫專權,外戚那叫干政,武官那叫割據。

但是最後,寫史書的是文官集團的人,於是黨爭說來說去大家都還是好的,只是執政理念不同,而其他三個就是罪魁禍首了,可問題是,王朝出了問題,作為行政核心的文官集團,能推脫哪怕一丁點責任么?-


看了下上面各位的答案,稍微補充下。

首先,宦官其實本質上是皇權的延伸;而相權則是文官集團的權利延伸或是代表;可以理解為個人權利與集體權利之間的對抗。

宦官不是皇權的附庸,我們必須得確定的是,宦官的權利來自皇權的延伸,有的同學的答案里已經解釋了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宦官所做的,其實就是皇帝個人希望看到的結果,儘管他會選擇性的忽略其過程。這也是為什麼在明朝時,劉謹專權,為八虎之首,被人彈劾之後,正德皇帝立馬反手又覆滅了這個大太監的原因。當然,唐朝後期太監掌握了軍權後其實已經就脫離了皇權的控制,也就出現了可以隨意立皇帝的現象。

再來說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宦官和文官對抗的局面出現。首先皇帝存在的合法來自君權天授,這是皇帝與士大夫集團們統治國家的根本基礎,離開這個基礎,要麼走向共和,要麼走向滅亡。所以宦官作為皇權的延伸,士大夫集團是不可能去否定皇權的錯誤,只能歸咎於宦官的跋扈和無能。我們常常看到的是皇帝的昏庸導致宦官專權,卻忽略了宦官專的這個權力來自於誰。

中國古代歷史從來都是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其本質是皇權與相權的共治。從秦至明,相權從秦的鼎盛到明的衰弱期間,我們可以很明晰的看到,宦官專權給我們帶來壞的印象往往是從明朝開始的,宦官的專權本質上可以理解為相權對皇權的制約失控。

從治理國家的角度來講,群體的決策的穩定性是要高過個人決策的穩定性的。不排除出現漢武帝、唐太宗這樣逆天的人物。在一個階段里,不可否認會有優勢的時期壓倒群體決策的一面,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個人決策帶難以避免受到個人素質的影響;所以才會出現高洋前期使北齊出現大治的局面,而後期則不可思議的逆轉過來成了一個比夏桀還要殘暴的昏君,從而埋下北齊衰落的禍根。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唐玄宗前期的開元盛世,而後就是動搖唐朝統治根基的安史之亂,並為之影響了五代政局,也影響到了宋朝的國策。

所以我們應該理性的認識到,個人決策的穩定性是無法比擬群體決策的。那麼對於宦官的文化水平低、歷史由文官集團書寫等等這一次要因素我們應該承認會有影響,但這個並不是根本性的影響,也不是客觀規律上的東西。現在能舉例出一些歷史上做出了功績的宦官,比如鄭和、蔡倫等則很好的反駁了所謂歷史由文官書寫,所以宦官為人所恥的觀點。

儘管我們認為在某些時候,一些英明神武的帝王是那麼傳奇,那麼雄才大略,而與之相敵對的國家的統治階層是那麼的庸碌、短視;但我們都知道,英明只是一時的,一個國家很難一個接一個的出現相同素質的領導者,把國家的希望和群眾的願望寄托在XX轉世、出生有異象之類的神奇領導者身上是不靠譜的。我們不能不能承認,在大多數時候,群體決策的集團或國家,最終取得了勝利,我們往往為之嘆息的則是我們曾崇拜的英雄走到末路。

皇權與相權再追朔其本質實際為專制與共和,這裡暫時就不說西方與東方的政治制度的差異了。

專制與共和,本朝也一樣在艱難轉型中,這是一個漫長的博弈過程,最終還是取決於生產力與民眾素質。


這事黃仁宇解釋過了。

實質上就是因為歷史是文官集團書寫的,必然會把一些不共戴天的其他利益集團描寫成壞人。

宦官要掌權,文官也要掌權,宦官和文官爭權,所以是壞人。

外戚一樣。

更難以置信的是,如果皇帝不聽文官集團的話,不順從他們規定的「綱常」,那麼至高無上的皇帝也可以是昏君——參見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各位不作為的昏君。

這些事從他們的本質好壞去理解很困難,從「誰寫歷史」這個角度去理解比較容易。


身體殘疾是一方面。

治理國家是講究名與器的,既然長時間地發展出一個公認的制度是文臣武將治國、宦官侍女服侍後宮,那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就是擾亂綱紀。就好像外交部部長很會打仗,但你不能說讓外交部去管國防的事。


大部分宦官連字都不識,哪來的學識。


封建制度,權力基本集中獨裁者手上,那個人通常是皇帝;

皇帝身邊的人,主要任務是爭奪行使權力的代理資格;(不遵守遊戲規則的,很快就會出局)

如果皇帝發句話「哪個能治理好國家,我就更寵幸誰」(當然,這通常是一時心血來潮)

那麼宦官就會幫著治理朝政給皇帝看。(不需要真才實學,只要看上去像就行)

以上論述只是一個高度簡化的引子。

回到封建制度,權利分配由皇帝的好惡決定;

所以,

皇帝要治國,大家都去治國;

皇帝要禍國,大家都去禍國;

與大家的「學識」無關,與皇帝的「個人好惡」有關;

封建制度的糟糕之處,就在於皇帝就是遊戲規則

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弱點,就有認知缺陷。

皇帝身邊的人能夠影響甚至主導皇帝的價值觀,從而改變國家的命運。(題主說的弄權

這種改變通常不是優化,

因為優化國家的治理,是長遠利益,而作惡,能帶來短期利益

對權臣而言,壽命有限,仕途有限,更傾向於選擇作惡獲利。

換句話說

相對於治理國家,權臣從作惡禍國中能獲取更大的利益」(這就是答案)

重複剛才的觀點:

不趨利的人很快會被遊戲規則驅逐出去

一個國家的健康程度,取決於權利分配的方法(也就是所說的制度);

所有的制度都不是完美的,只是有一些更糟糕;


從歷史上看,朝廷之中的勢力大致可以分為幾類:文官集團,武將集團,勛貴集團、外戚集團、宦官集團。這幾個勢力之中,武將、勛貴一般都是開國初期影響大一點,外戚的影響如果找個別有利害的如果看整體其實不怎麼樣。宦官集團,漢唐明三朝大名鼎鼎。但綜合看來,最利害的依然是文官集團。為什麼呢,因為文官集團是把持朝政的主力。無論是皇帝再怎麼英明、再怎麼獨裁,都得依賴文官體系來運行政府的系統。

在這個大的格局下進行觀察,可以發現文官體系的好壞決定著朝廷的興衰。沒有文官集團的墮落腐朽,就沒有所謂宦官弄權、武人亂世、外戚干政了。如漢末,十常侍之亂,據說是十常侍把他們的父兄、子弟、親戚、賓客放到各州郡進行禍亂,讓天下民不聊生。其實,在後面的鬥爭中十常侍很快被消滅,而維持亂世幾十年的恰恰是各路豪強,這些人都在朝中為官作宰,如所謂四世三公的袁氏一家。再如,唐朝,搞各種黨爭的是文官,在各處貪墨的也是文官,沒有那些文官把天下治理得民不聊生,能動亂得了么?沒有動亂,武人能出頭么?再如明朝,魏忠賢死後,東林黨是什麼東西呢?那才是給明朝挖墳的呢!

宦官,弄權,就敗壞朝綱!因為,朝廷是文官把持的,不是文官系統的來搞,那必須是敗壞!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明相不少,但彪炳史冊的宦官也不少。有沒有學識,這個問題沒意思。朝廷中樞之中能混下去的人,哪個是啥子,哪個不是經歷過無數殘酷鬥爭脫穎而出的?沒有足夠高的政治素養,是到不了那些位置的。


因為有基本矛盾在

太監的本質很多人其實是不懂的,太監的本質是王權的延伸。

因為文人集團是不可控的整體,文人有自己的文化,名義上君王的權力無限大,但指令和執行是兩回事,政令不通這回事現代都屢見不鮮,更別說古代。

士人自古就有,與君王共天下的野心。之所以共天下,是因為沒有君王這個靶子,你再敢欺壓百姓試試?分分鐘把你皮扒了。因為君權神授,所以人民不敢質疑君主的權力,但是你文人,憑什麼?

宦官在這就是君王的爪子,而文人是君王的手下,君王沒有爪子,怎麼威懾手下?治理團隊必須恩威並施,否則你給的好處再多,也不如別人把你家抄了得的多。

因為爪子的存在,這些文人每天生不如死,能不抹黑那些太監?動手動不過還不許放嘴炮?

如果說歷史上太監被文人打擊會怎樣?

「他們今天打擊您的寵臣,明天就會打擊您的王權」

大家都不是了楞頭青了,這種栗子歷史上太多了,就像動物的決鬥,沒誰直接動爪子,大家先都吼幾下,嚇嚇對方


第一個肯定是宦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智識水平低,政治覺悟低,處理不了政治事務,又不能行男女之事,唯一也就是撈錢撈權;

第二個是宦官是伺候人的,不像文官集團本身就是用來權力的執行,很大程度上掌握權力,也就是說宦官有權本身就「不合法」,屬於不正常的,所以文官集團是不能容忍的;

第三個是宦官有權,會用誰,要麼同樣是宦官,這些人第一個已經說了,要麼是文官集團中的「敗類」,這些人服從宦官,本身就是為了權力利益的,道德敗壞不說,能力也差(否則正常渠道可以升),所以一上台就拚命撈,所以腐敗就厲害,這樣一來整個官僚體系的敗壞導致崩盤,要麼被新皇帝滅了,要麼就是害了皇帝害了這王朝。

舉個簡單的例子,宦官王振是鄉村教書匠,有些學識,當了宦官,因為有些學識,被安排去給後來的明英宗當侍從,結果明英宗上台後重用王振,王振掌權,煽動英宗打瓦剌,因為指揮者王振無能,結果發生圖『』土木之變「,英宗被俘,王振死於戰場。還有比較厲害的宦官趙高,篡權之後倒行逆施,導致王朝崩潰。再有漢唐末期的宦官,例子太多了。


1.宦官大多出身貧寒,從小就凈身,沒什麼學識;

2.生理的殘缺導致心理的扭曲。


首先我不認為宦官會多少學識(指平均水平)。、

歷史知識有限,在我的理解裡面,文官上位大部分只有兩條路,一是家世,二是考試。這兩者不管學的知識對管理國家是否實用,至少是有一定文化的。

而宦官,從小需要學習的東西,應該是服務技能,肯定不會是詩書禮義吧?

其次,宦官身體殘缺,作為服務行業從業人員,也免不了噹噹炮灰出氣筒,倍受打擊之下,心理扭曲估計或多或少有的。

一個心理扭曲的專業服務人員治理國家,干預國家大事,結果不言而喻。


說到宦官專權,明代是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朝代。宦官大部分是文化程度不高,為生活所迫才進宮的。比較有代表性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沒挺大見識。而皇帝之 所以依託宦官,有幾個原因:

其一:如王建雄所說,用來制衡文官集團,文官的勢力非常大,明代的內閣制度極大的制約了皇權,如果內閣覺得不好,是可以退回皇帝的意見的,像萬曆內閣首輔張居正,實際上就是真正的皇帝。

其二:就是朱元璋當年為了防止皇權被士大夫所制,裁撤了宰相的職位;但是天下那麼多事兒,奏章那麼多,一個人根本看不完;於是,皇帝就會安排親近的太監代為處理,明代有司禮監和秉筆監就是代替皇帝批紅蓋章的。

其三:我覺得是信任感,很多皇帝在當即位之前其實是很無奈的,無數人虎視眈眈,身邊真正的朋友往往是陪自己玩的太監;特別是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太監為皇帝辦了不少事兒,所以皇帝視他們如親人恩人,等到即位了,面對整天罵他的言官,想想,還是身邊的太監更值得信任;

其四:確實有些皇帝比較不靠譜,啥也不愛干,啥也不會幹,所以找到太監幫忙,譬如咱們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就培養了天下第一巨監魏忠賢同志。

總的來說,我個人覺得宦官專權是有道理的,畢竟皇帝也是人,也得找人幫忙,還得是信任的朋友,明代大臣和皇帝基本上是敵對關係,能用的就只有太監了,這事兒真不能單怪某一方。


因為史書是文官們寫下的。


宦官沒有子嗣,不用考慮長治久安,自己當權時爽了就行。

宦官在職業生涯早期多卑躬屈膝,奴才當權後,之前的人格扭曲就慢慢釋放出來了。


無恥地引用貼吧上的:

是誰寫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答案:司馬遷,是太監!是閹黨!

是誰改良了造紙術,傳承了人類文明?答案:蔡倫,是太監!是閹黨!

是誰伏邊定遠,為大唐平定西南蠻夷?答案:楊思勖,是太監,是閹黨!

是誰操持國政,挽唐廷於既倒?答案:魚朝恩,是太監,是閹黨!

是誰拓邊西北,經略幽燕?答案:童貫,是太監,是閹黨!

是誰揚帆遠航,揚國威於萬里之外?答案:鄭和,是太監!是閹黨!

是誰隻手遮天,壓制禍國殃民的東林黨?答案:魏忠賢,是太監!是閹黨!

是誰發此水貼,圖謀有愛的道友們回復?答案:樓主,是太監,是閹黨!


弄權者都會「敗壞朝綱」,無論君王、宦官、朝臣、后妃


宦官是皇帝的僕人,是伺候皇上的。大臣才是皇帝找來幹活治理國家的。就像你們公司老闆家裡情的保姆跑到你們公司來指手畫腳,你說你們公司會怎樣?


蓋因天下史吏唯司馬身殘


因為文官歧視殘疾人


治理天下要有一套穩定的體系,首先宦官整體的素質是底下的,他們接受的學識不是系統的倫理教育、治國策略,沒有經歷基層官職的歷練。

其次做事情要名正言順,宦官本身是皇帝的家奴,是服侍皇帝日常生活的。如果宦官里真有人才,能打仗的,可以授將軍,能理政的,可以授文職,有行政職務才可以發布命令、策論。以「宦官」的身份掌握權力,則會與現有的行政系統抵觸,同時也是在破壞整個官僚體系的嚴密性和權威性。


推薦閱讀:

中國史領域,有哪些深入淺出的優秀著作值得推薦?
你最想了解哪一段歷史真相,或者某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古代社會中國人也自稱為「龍的傳人」嗎?
為什麼明朝會有「燕王善戰,寧王善謀」這句話?
想了解我黨戰爭歷程與高級將領,哪些書籍值得推薦?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