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存在各種書單,列舉了必讀的書目,可是哪些書沒有必要讀呢?

舉幾個爛書的例子也可,不想浪費時間於此。


作為一個學中文的人來說,有時候在專業上的確有挑選好書避開壞書的習慣。

首先,我覺得要看你看書的目的是什麼,當然這並不是說看書的功利性,而是你在學習過程中達到循環漸進的一個好的良性循環的效果

如果你是純粹為了專業而去努力,那麼在選擇書籍的時候,可以挑選出古今中外比較傳統,廣泛被稱為是好本子的書。像我們專業,學習儒家思想,《論語》《孟子》等都是肯定需要看的,這又涉及到這些書的版本,比如哪個出版社哪個作者評點校注的都很重要。初學者,我們一般會選擇錢穆這樣的研究弄通儒家的學者來讀。另外一些比較好的本子也可以找老師問問,當然我的意思就是說在挑選上可以尋找專業人士幫你進行篩選。

在出版社上,盡量挑選好靠譜的,諸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大多都是很靠譜的】、 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藝、江蘇文藝、長江文藝、上海譯文【翻譯外國文學很好的】 、三聯書店【個人覺得裝幀什麼的都挺好】,人民美術【研究美術藝術的】,人民音樂 上海人民、江蘇人民、中國社會科學、新星 北京大學、廣西師範大學【這個大部分也還都不錯】 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的古籍很有名】、商務印書館、科學出版社【科技類的靠譜】等。

另外,如果你只是為了一些娛樂性的放鬆自己或者是提高自己精神世界什麼的,那就不存在對專業書籍的一些苛刻要求了。這樣的話,你盡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家或者書的內容去讀。

此外,一些書單大多是以專業或者養成什麼習慣為目標的一個劃分標準。個人認為讀書其實不僅在於數量也在於其內容的好壞。很多時候我們只有讀的多,再勤于思考,才能逐漸養成個人的對於書好壞或者品味的判斷標準。只有多度和多思考,才能選擇出適合自己的,才能領悟更多的。

像之前我的老師在知道我看《論語》的時候,就一直強烈要求我不要讀于丹,我之前也並沒有讀過她的關於《論語》《莊子》的解讀,學界和外界對她的評論也是褒貶不一。老師的說法是曲解了經典,只當是文化小丑,讀了只會誤導我。我自己是覺得他或許有道理,但是我想還是需要讀的,不管好壞,都是需要自己去評斷和理解的。那麼我想說,如果讀這種比較有爭議的又和專業性比較相關的書,你可以先讀好讀通經典,再去讀另外一些人的思想看法。這樣加以比較,自己感悟。

最後,讀書大部分情況下,除了搞研究學習,並不分好壞的。多讀多思考才是真的。


如果有一本書,讀了會讓你覺得自己很聰明無所不能所有問題都解決了理解得太輕鬆,千萬不要讀下去了。讀一些殺腦細胞和自信心,讓你了解到自己淺薄之處的書。


什麼叫必讀?什麼叫不必要讀?

我覺得任何書籍總會有自己的一些特點,我們讀書是為了汲取知識,古雲有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所謂必讀書內容也不可全信,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作者也是人也會有局限性

所以書不是因為它是必讀就必須讀,非必讀就必須不讀。

如果你已經是成年人,心智成熟,看書就沒有必讀不必讀之分,很多時候看書是要看你所處的心態

如果你認為這是汲取知識的手段去讀,任何書籍都會有其價值

如果你是因為別人在讀所以你讀,或者是因為必讀所以去讀,那麼你很容易沉淪於書海


沒有什麼是必讀書。

如果是專業書籍,會有很多系列供選擇,自己讀的話應該選擇由淺入深的那種。

如果是文化小說類圖書,只憑愛好就好了。

如果想對某方面做研究,所有的書都要涉獵,當然還是以一兩個系列為主。


看了以上回答,大多數人都是對「必讀書單」持反對意見,其實也不能完全反對,看書嘛還是需要一些「必讀書」作為引導,然後再慢慢擺脫「必讀」,去讀自己認為應該讀的書,那樣也不至於丟失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這就好比是練字,可是在最開始練字的時候必須模仿別人的練,等把字的結構、筆畫順序練會了,自然而然就會行程自己的風格了。不然只是自己一個人埋頭苦練,沒有一個引導或者參照,很難練出一手好字的。寫字好的人也是有一個模仿的過程的,只是他們可能已經忘了那個過程,只記得自己的字有自己的風格。所以他們會給你說「不要學某某的字體,要有自己的風格!」如果相信了這句話,那你這輩子都不要想練好字了!

舉出練字這個例子,是本人血淋淋的教訓啊!現在字還是那麼難看,自己的風格是有了,但是那個風格實在是……慘不忍睹啊!T-T……

所以,我認為,在最初接觸一門學科的時候,確實是要有一些「必讀書」來作為引導的,畢竟必讀書都是很多人經過常年累月的積累而總結的,絕對不會沒有價值。而且我相信只要你了解的領域,你絕對也會急切地給別人推薦一兩本「必讀書」,就像給別人推薦知乎一樣。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在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後,有自己的立場,不然,看了很多書後還是在找「必讀書」,那我只能遺憾地說「你浪費了很多時間!」

唉,話說俺們系給俺們也發了一個「必讀書目表」,覺得那學書確實應該看一下,當然現在還沒有看完……

額……寫完後忽然發現有點偏題了……好吧,重新寫……

必讀書應該是針對於某一領域或者是某一年齡階段。

沒必要讀的書應該很少有吧?只要是事物都有存在的必要,同理,只要是書都有必讀的必要。

生活的經歷告訴我們,沒有自己的主見絕對是死路一條。書有必要讀否還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看。

如果我說成功學之類的書屬於不必要讀,如卡耐基的書,那肯定會有很多人反駁我,因為,有很多人在讀他的書,他們也覺得那很有用,這其中也包括你的話,那我的「不必要讀的書」是不是和「必讀書」一樣扯呢?

該讀什麼不該讀什麼,還是有自己的立場好一點,不然這麼多年讀的書就真的等於白讀。


所謂必讀書是書商的噱頭,所謂必讀書書單是別人的書單,每個人的閱讀量閱讀喜好不同,沒有參考性。


看不在世的人寫的經典一般沒有錯。

暢銷書吧,尤其是那些名字都差不多的功能性書籍,基本不要看了。。最多掃兩眼差不多的,裡面都是廢話。


活在這個時代,對我們來說實在是件非常、非常幸運的事。可以立足的巨人肩膀、可以享用的前人捷徑,太多,也太容易了。

但是,每個學科也都變得高不可攀。直接表現是,「磚家」們推薦的「必讀」書單長度無限擴張。

對於題主的選書,提些個人建議。

  • 先找兩個方向:工作需要的 和 興趣催使的。當然,二者重疊最佳。
  • 粗略了解兩個主題(學科)的發展歷史。找到自己需要的/感興趣的切入點——一個學說、幾個大師。
  • 按這個切入點,尋找與坊間流傳的各種書單的重合部分,有的話,拿來就好。如果書單上沒有,就google吧。找書不是個難事,特別是在天朝。

個人選書的心得,或者說是幾個偏激的習慣,也許對題主有些幫助。

1. 不看活人的書。真正的價值,需要時間的沉澱(這話說的真臭屁)。人的時間有限,須善用各種條件節省。

一本書,可能會因為某種原因,誕生伊始風靡一時。也許這只是「時間」、「人數」樣本過小造成的評價波動。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代一代的讀者會耗費他們並不充裕的時間,幫助我們品評、檢驗書籍。隨著樣本的迅速增加,評價終究會回歸到與其價值相近的區域——劣書會銷聲匿跡,好書會浮現而出。這種作用或許可以勝過一個時代最好的編輯。關鍵之處在於,這是免費的。巨大的資產都無形地附著在了存世已久的書上,只是這樣想想就覺得幸運不已!

當然,如果一位公認的大師有幸還在世,也可以破格拜讀其著作。

PS:IT書籍除外。

2. 不看、少看新聞。大部分理由同1。所以,新聞是比劣書沉澱率更低的一種信息載體。 另外,真正的新聞,如果足夠重大,以至於作為一個現代人實在有必要知道,那麼,即使不去主動了解,也會有各種渠道使一個現代人被動獲悉。除了特定職業的現代人,投入到新聞上的時間也許並不如投入到書本上有效率。

最後,題主,別再猶豫了,隨便抄起一本,開始啃吧。

巨人的肩膀太多,要抓緊時間爬呀。

共勉!


沒讀過壞的,怎麼知道什麼是好的。


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有點急功近利?不要太執著於所謂的書單,看看就好~~選擇其中喜歡的去讀,不喜歡的沒興趣的何必逼著自己呢?況且看書的收穫因人而異,別人嘴中的好書或許不會對你有什麼觸動。就這些吧


這個看個人喜好了!什麼鬼故事這種就沒有讀的必要!


有空就讀成套的大著,沒空就看短篇的經典。


讀書只是消磨時光,讀讓自己覺得愉快的書就好了。


網路小說


必讀和非必讀,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


也不要有偏見嘛,我沒看過於丹的書,不知道她是不是文化小丑,但是和她一樣比較受爭議的易中天先生的確是厲害的。


看你自己的判斷咯,七八歲看的故事書現在看來還值得讀嗎?但你當時看的時候想必也是很快樂。所謂有沒有必要,主要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認識水平了。書讀多了自然就分辨出好壞了,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階段也不一樣。


看書單上的書沒有什麼意義。

考研時看招生簡章上書單列的專業書除外。


推薦閱讀:

英語口語學習的資料或書籍有哪些值得推薦?
有哪些關於領導力的書籍值得推薦?
如何向別人推薦《英雄志》這本書?
推薦幾本適合理工科學生閱讀的人文社科類的好書?
現代的比較不錯的新生代作家和質量好的作品有哪些?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書籍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