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英語思維,尤其是在讀英文文章的時候?
每次發現讀英語文章總是將文章翻譯成中文才能理解,如何培養出用英語思維去理解英語文章。
去英國之前,受到過一個不出名的英語為母語的新東方老師的教誨,之後不論是對英文寫作還是英文閱讀都有了一個特別大的提高,至今都覺得受益匪淺,對直接跨過中文進行思考有很大幫助。其實在出國之前,我英語閱讀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文章辭彙沒問題,但通讀下來,什麼都沒記住,尤其是細節層面的邏輯關係,於是乎腦子中只好先翻譯成中文再翻譯成英文。那位老師是這樣講的:在之後碰到的較為嚴肅的文章,主題段落主要由三種形式組成,一種是sub by sub,一種是case by case,一種是directly case。
sub by sub:sub 就是一個細節補充。sub by sub 就是遞進的細節補充。比如說有篇文章的主題段說一個城市文化好,第一句sub說這個城市有豐厚的歷史文化,之後第二句sub說這個城市在藝術史上博大精深。(藝術史是對前面歷史的一個細節補充)第三句sub說,這個城市在15-18世紀有哪些藝術家,在19世紀有哪些藝術作品,近現代又有哪些藝術創新。(這是對藝術史的細節補充)
case by case:case by case 就是舉例論證,例子與論點有清晰的支持關係。比如說推薦一個城市給旅遊者,主題段還是說這個城市文化博大精深。於是乎舉例:AAA來了,感受到了什麼文化,BBB來了,感受到了什麼文化。directly case:就一個case,但是詳細的說明起因經過結果。這三種方法,前兩種往往混用,第三種單獨出現。再掌握了主題段大致結構後,還要能夠分清連接詞。轉折容易看出,但哪些是emphasis,哪些是 in addition,這個真的很重要。英語中句子與句子直接的邏輯關係非常強,相比讀懂每句話,更加重要的是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我就用這種方式完整的分析了幾篇英文文章,之後基本上就有英語思維的過程了。不論是閱讀還是寫作,提高都非常明顯。遺憾的是,我把這位老師邀請進知乎後,他沒有進行任何動作,只好由我轉述了。我在駐海外工作前,自問在國內已經有非常不錯的英語,並且我專業是機械專業,並非是學院出身,我的體會或者能夠對他人有所幫助。
場景一:英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大抵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傾聽某一段英文讀物時,假使我們事前被告知這段讀物所要討論的主題時,我們會更容易聽懂這段讀物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是因為當我們獲知這段讀物的主題時,我們腦海中與這個主題相關聯的知識背景、相關的辭彙和讀音被喚起,更容易被抽取,與正在被聆聽的讀物進行匹配並確認,於是,我們便「聽懂」了這段讀物。
場景二:我們相信所有的英文學習者大致贊同這樣的看法,從外語學習的角度來看,即閱讀是聽寫能力的基礎,聽和寫是高於閱讀的。某一段文字如果您直接進行閱讀時都無法掌握其意思,則通過聆聽旁人對這段文字的朗讀而掌握其要旨,則顯得更加困難一些。換言之,對於外語的學習,您只有讀懂了,才有可能聽懂了。有人或許會舉出文盲雖然不會寫,但是卻會聽的例子,來反駁我們上述的看法,但是文盲不會讀,也不會寫,所以我們很難說文盲是真正掌握了語言的,要真正掌握語言,就要閱讀、朗讀、聆聽和撰寫四者的能力必須無縫對接。
場景三:當我們在進行海量的閱讀時,大腦也在不斷運轉,甚至也在進行某種無聲的唇讀,建立所閱讀主題的知識背景、相關詞庫、音庫等,當您有海量的閱讀時,您大腦不自覺所建立的這些知識背景、詞庫、音庫就會多次重複,直至您毫不費力的完全掌握。想想看,我們孩提時代學習中文時,所閱讀過的大量的故事書、小說、連環畫和各種各樣我們所感興趣主題的書籍,是不是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呢?我們似乎並不費力就掌握了文字和對應的音節,仔細想想,海量閱讀是否貢獻良多?我們堅信要達到完全掌握外文到達信心拈來的地步,一定也必須堅歷這樣的一個過程。
我列出的上述的幾個場景,在於說明海量閱讀對於外語學習的重要性。海量閱讀的核心意義在於,建立知識面,建立知識面所對應的詞庫和音庫,為聽力理解建立起詞和音一一對應的庫存,為大腦在聆聽音節時迅速喚起和提取庫存建立基礎。我們只有海量的閱讀,建立了音和詞的庫存,才有可能必要時形成喚起。
海量閱讀的重要性過往長期被我國外語教育界所忽視。我國外語教育界過分熱中於將優美的語言肢解成主謂賓定狀補之類,過分熱中於各類習慣用法的反覆灌輸,過份熱中於試題的集中轟炸,不曾想到,語言與其說是一種可以證實或證偽的科學,毋寧說是一種歷史和習慣的產物,只要透過海量的閱讀形成語感和足夠頻度的重複,則句子成分和習慣用法之類的問題即可化解於無形。
我個人建議您系統的使用逆向法學習高中英語和大學英語,建立起一定的分辨音節的能力,同時在海量的英文讀物中挑選您感興趣的書籍進行海量閱讀,在不自覺間必有進境。
希望我的答案能夠對你有所幫助。正好之前給自己網站的用戶寫過這麼一篇文章,供題主參考:
-----
說說英語思維
對學英語的人來說,英語思維是一個熟悉而又神秘的詞,大家經常談到,但是又不確知是啥。
先不考慮各種文化傳統,社會習俗,只看語言學習本身,簡單的說,用英語思維,就是看你能否用英語來理解英語。
做一個簡單的測試,給你任意一個學過的英語單詞,譬如說,justify,你腦子裡最先蹦出來的是什麼?
如果你回答,就是「證明什麼什麼是合理的「,那麼恭喜你,你怎麼也無法剋制自己翻譯一遍的衝動,這就是中文思維。
有人會說,腦子裡對應的應該是一個具體的圖像。這當然比對應中文解釋要進步得多,但其實也不對。因為除去一些諸如apple,car這樣有實體的名詞,很多名詞,動詞都是抽象的。如果每個詞都要先聯想到一個圖片,那麼要理解一句話,也實在是太慢了,再說了,justify你能想到啥圖像?
如果不信,請再把上一段中文文字讀一遍,然後問問自己,理解的過程中,有任何圖像跳出來么?
但是一個多少能夠用英語思考的人,拿我自己來說,看到justify這個詞,腦子裡會蹦出什麼呢?
答案是:什麼也蹦不出來,這個詞我就是認識,一眼就認識,到此為止了。
所以要達到英文思維的水平,最起碼的,就是像中國人讀中文一樣:
一段話從前看到後,就讀懂了。(當然,我指通俗讀物中的文字,過於彎彎繞的,中文也未必能一眼讀懂)
不需要從英文翻譯到中文,從中文翻譯到漢語拼音,更不需要翻譯到一幅幅圖片,你就是讀懂了。
別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實際上學了幾年甚至十幾年英語,居然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其實是件蠻可悲的事情。
那為什麼很多人不論背了多少單詞,也不論背了多少遍,始終不能邁過這個門檻呢?
我觀察到兩個原因:
一,如同李笑來老師說的:「很多人背單詞的時候,只顧著背英文辭彙與中文釋義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這是絕大多數人學不好英文的根本原因之一。」
當然不是說這樣背單詞就絕對是錯的,在你的英文基礎薄弱的時候,你只能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也就是母語,來理解英語辭彙。這是大部分人必經的一個初級階段。但是如果你始終將這個方法作為唯一手段,勢必會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陷入長期瓶頸。
到了這個階段,更合適的方法,就是果斷拋棄英漢詞典,只用英英字典。特別的,最好從學習者詞典(Learner"s Dictionary)開始用起,因為這類詞典一般都用不超過3000個基礎辭彙來定義兩三萬個詞條,只要有一定英語基礎,就不會出現連解釋都看不懂的情況。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學習者詞典,包括《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麥克米倫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等。
但是這依然會有實際問題——一本上千頁的詞典,用於查找都已經費力,何談用於學習。如果你買過任何一本大部頭的英語詞典,假設定價90元的話,問問自己打開超過90次么。
所以作為扇貝的開發者,我們意識到,買一本字典是容易的,而把字典物盡其用才是最難的;將專業字典的權威內容和扇貝的學習流程結合起來,我們就有可能做到這點。
所以我們和哈珀柯林斯公司合作,把《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內容整進了扇貝,這就是我們的用英文學英文-柯林斯高階精華版應用。
於是當你學習justify這個詞,看到的釋義是這樣:
To justify a decision, action, or idea means to show or prove that it is reasonable or necessary.
注意到了么,柯林斯的釋義是整句釋義,不僅告訴你這個詞的含義,也能幫助你了解用法。
當這樣的釋義通過扇貝的學習流程,在你的眼前反反覆復的出現後,再看到justify,你不會想到「使...合理化」,也未必能把這整句柯林斯釋義複述出來,但是拿把槍頂你腦門上逼你解釋的話,你一定會聯想到decision, prove, reasonable, necessary 這些關鍵詞。夠了!當你能夠用簡單的英語單詞來關聯複雜的英語單詞,在你的腦中,英語辭彙就不再是一個單詞綁上一個釋義這樣幾千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能夠構成網路和體系,就像中文對你而言一樣。
真的不用擔心你沒法一字一句把釋義記下來,就像我問你中文「邏輯」是什麼意思,「抽象」是什麼意思,你能給出準確解釋么,你當然不能,你又不是人肉字典。
二,不敢脫離翻譯去看原文,一旦沒有翻譯,就哭著喊著臣妾做不到啊
這個結果,就是你永遠把英語當成一門學問在學,而無法當作一個技能在用。
很多人會說,我也想用啊,我想先學好了再用。
正是這樣的想法,導致無數人學了十幾年英語,依然只知道讀新概念,還要單詞從A背到C,再從A背到C,再從A背到C......
你知道問題在哪裡么?
因為「學」和「用」之間,本就沒有一條黑白分明的界限,不是說你花100天去專心學習,到了101天,啊,見證奇蹟的時刻,你突然可以開始用了。
大家都學過中文,有誰是把幾萬個漢字和成語都先掌握了,再去看書讀報的?
會開車的話,誰又是把車技練得跟舒馬赫一樣再上路的?
學英文難道不是一個道理么,如果你已經熟悉了三四千個單詞,那麼你就應該大膽開始閱讀原文,並且果斷拋棄中文譯文。如同我在《你想要什麼樣的語言環境》一文里說的: 你以為自己在雙語閱讀的時候,根本就是在漢語閱讀而已嘛。
除非是關係你飯碗或者生命的閱讀材料,否則不用怕讀不懂,不用怕理解錯,你想像一下自己小時候是怎麼一點點學會看中文書的,不也是從連蒙帶猜開始的么;但是你讀了幾十幾百篇,自然就讀出了感覺,讀出了自信,是不是這個道理?
況且,我們不還給大家開發了扇貝閱讀這樣好用的工具,單詞即點即查,生詞隨時加入學習計劃安排複習,這樣都不肯讀,你還想怎樣?
說到底,英語思維,或者用英語思考和理解,本身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一個願意付出努力和堅持,並且方法得當的語言學習者,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能達到這樣的水平。
我剛出國時候學習英語辭彙主要靠平常閱讀和交流積累,沒有刻意背單詞,所以很多詞我都是先知道英文說法才知道中文說法的。這麼多年來,我的閱讀和信息接受也是英語媒介,學習工作日常交流也都是英文。
所以英語思維對我是個很自然的過程,我現在心裡想東西都是英文,突然需要說話(突然被人打招呼、走路撞到腳趾頭這些情況)下也是直接說英語,說夢話也都是英語。這幾年常用中文寫東西所以還是寫得挺流暢,但是再早幾年的時候我寫東西都是先在心裡想好英文然後再翻譯成中文的。
所以我的個人經驗是什麼呢?1.學習新的辭彙的時候用英文來學,意思直接用英文學而不是「通過一個詞的中文翻譯來學習這個詞」2.大量的閱讀,這裡可以包括正經的書本雜誌閱讀,但也可以是網路閱讀等等休閑閱讀內容3.時間。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時間的。我覺得@CindySSS寫的特別好。就小小地舉個例子補充下我的理解:英文思維的培養就是:你看到apple,要盡量回絕掉腦子裡的"蘋果"二字,而是盡量去將這個單詞對應到那個紅紅圓圓的物體上~無論實詞虛詞都可以這麼做。~
大量閱讀高質量的英語文章是必須的。
開始的時候興趣很重要。可以多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比如我對文學、體育、科技比較感興趣,就在網上找這些內容來讀。感謝互聯網以及我們偉大的政府,在中國紐約時報、衛報、紐約客等報紙雜誌的網站還能訪問。在上面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文章來讀,那麼就自然地把獲取信息作為首要目的,而不是像閱讀理解考試那樣,把選擇題作為最終目的。這一階段,我覺得也沒什麼特別的閱讀技巧。關於生詞,最好是讀完正品文章再去查,然後記下來,像有道詞典有生詞本功能很實用。這樣一來,由於自己讀的是感興趣的主題,那麼關於這個主題的單詞掌握的比較多,而且還能不斷在新的文章中看到見到,有種熟悉的感覺,慢慢地會用英語來回憶讀到的內容。
當積累了足夠的閱讀量,可以開始關注作者的寫作技巧:謀篇,思路,措辭等等。可以試著用英語寫總結summary,這是我從新概念英語裡面學到的方法。這樣可以逼迫著你用英語去表達讀到的東西,自然會對英語思維的培養很有好處。
補充一點:
我讀到過一篇寫英語學習的文章。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767868/大概意思是,過了12歲,學英語從人的生理上會有困難。特別是漢語與英語的區別比較大,不像一些歐洲語言。因此中國人想達到native speaker的程度確實很難。但是也是有可能的,比如李翊雲的這個視頻,中國人的口音幾乎聽不出了,當然還是不能避免的。 http://video.sina.com.cn/v/b/73699912-1769741763.html作為一個對英語有著濃厚興趣的理工男,作為一個曾經研究過思維科學的研究僧,我對「什麼是英語思維」抱有強烈的好奇心。當然,我更想擁有英語思維。
除了在通過各種英語考試的過程中琢磨之外,我研讀名篇,跟很厲害的英語老師請教,跟幾位美國老朋友的交流中反覆體會。我如饑似渴的想要掌握英語思維。
最終我得出的結論是,我知道語法,我能看得懂英文,考高分,也能用英語交流,但我不知道什麼是英語思維。
事實上,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漢語思維。
比如,「床前明月光」是怎樣的漢語思維?
「天大,地大,人亦大」有怎樣的漢語思維?
「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呢?
「大風起兮雲飛揚」呢?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呢?
不提這些名篇,名句,即便是普通人的漢語思維也是千奇百怪,令人讚歎的。
比如,前些天,有一位網友在我微信後台留言,上傳了大量圖片,裡面是上萬字書寫優美的文章。我被這種語言吸引了。我說,我想看到更多。我得到的回應是,
「好的,我知道了。四月三十號的晚上,它們會在你的郵箱里安靜地等著你的到來」。
剛好我那兄弟阿童木在身邊。阿童木的高中作文,經常在全校傳閱的。我把這句話給阿童木看,他連連點頭。
換了是我表達這句話的意思,我會說:四月三十號晚上我把文章發給你。意思一樣,感覺卻完全不同。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漢語思維。
英語也是一樣的。我研讀過許多英文名篇,我遇到的很厲害的英語達人,還有很有成就的美國人,我感受到,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英語思維。
我可以把每一段、每一篇文字中的語言思維,寫成一段評論,甚至可以寫成一篇論文。但是我仍然無法把握住其中的語言思維。事實上,即便我自己條分縷析寫出的評論和總結,我自己都記不得。
我能做到的是把它們背下來,把最打動我的文字背下來。在背誦、朗讀、抄寫的過程中反覆體會。然後把它們原封不動的搬到我的大腦里,時不時的琢磨,品味。
從大學後期開始,我就用這樣的辦法拿英語高分的。不但如此,在北大研究生的英語寫作課上,我就是這樣寫文章的。
上課地點是北大圖書館東北方向的地學樓,當時我們的外教是位可愛的美國老太太Dasiy Burnette,她要求我們必須要有英文名字。我的英文名字是Emerson(愛默生),我最喜歡的美國思想家。他要求我們寫英語日記。然後,我寫的日記就是這樣子的。
Don』t ask what your parents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parents.
Don』t ask what your brothers and sisters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brothers and sisters.Don』t ask what your teachers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teacher.Don』t ask what your classmates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lassmates.Don』t ask what your friends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friends.Don』t ask what your colleagues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lleagues.Don』t ask what the school, factory, company, or other institute where you are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institute.Don』t ask what the societ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society.Don』t ask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Don』t ask the humankind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humankind.Don』t ask trees, grass, flowers, mountains, rivers,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all of them.Don』t ask the world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world.Ask right questions, our life will change, from emptiness to fulfillment,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from pessimism to optimism.And new life begin.
文章中都是標準句式,我只不過替換掉其中的單詞,讓它們更壯觀的排比。
反覆出現的句式是肯尼迪在60年前的美國總統就職演說中的著名句子,
「Don"t ask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but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
我寫這篇日記,不是為了讓自己大公無私奉獻社會,而是基於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思考。強調意義構建和價值輸出。
這是我的英文寫作課中的第一篇日記的部分內容。然後,那位美國老太太給我的每一篇日記寫的評語,讓我動容。比如:
On 『Don』t ask』:《不要問》
「Interesting」
很有趣On 『The thing I cherished.』:《我珍惜的事物》
「Very good and inspiring thoughts.」
非常好、有啟發的思考。On 『Leaning to listen is leaning to love』:《學習傾聽就是學習愛》
「I agree—good thinking.But as another Christian I will say, 「Reciting the Bible also has something good for you.」」
「贊同,很好的思考。但是作為一個基督徒,我想說,『背誦聖經對你有好處』。」On 『Love Them As They Were My Children.』:《關於愛他們如同我們的孩子》
「Yes, if he will learn.」
「是的,如果他能學會。」On 『Life Is Paradise, and We Are All In Paradise.』《生命是天堂,我們都生活在天堂里》
「This is a beautiful scene.」
「很優美的場景」On 『On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捍衛環境》
「Very good! Very good.」
"很好,很好。"On 『To Be A Better Person』:《成為更好的人》
「Sounds good.」
「聽起來不錯。」On 『Keep Promise』:《信守承諾》
「Yes, 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 As a Christian I』ve learned the highest rules are: 「Love God, and then love your neighbors as you love yourself,」 That means we』ll help each other.」
「是的,我們應該彼此幫助。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學到的最高法則是,『愛上蒼,愛你的鄰人如同愛自己』。這就意味著我們應該彼此幫助。」On all my articles:有關我的所有寫作文章
「Emerson, you missed the first half of this class, but since you』ve been here you』ve been faithful with your journal writing. I have enjoyed reading about your activities and thoughts and ideas, I pray that God will give you the best thing you need.」 -------Dasiy Burnette「愛默生,你錯過了這門課程的第一部分,但是自從你來到這裡,你虔誠的開始了你的日記寫作。我享受於閱讀你的故事、思考和思想。我祈禱,上蒼將給予你所需要的最好之物。」
Dasiy Burnette,我的美國寫作老師。一位溫和的老太太,一位嚴謹認真的學究。我至今仍記得她的面容。
我的翹課習慣,從本科延續到研究生。認真寫日記,算是對我對Burnette認真教學的彌補。我不是基督徒,我也不信仰任何特定的宗教,我對人類的一切偉大思想、偉大精神保持敬畏。
又過了幾年,我在國家隊當教練。我們的美籍顧問威廉老先生,喜歡跟我聊天,他試圖把握培養成他那樣的偉大教練。
後來我從別人口中得知,威廉哈佛大學畢業,曾經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還有種種的傳奇經歷。後來,威廉的愛人,艾比來到中國,度過一個暑假。這是一位無時無刻不洋溢著笑容的老太太,她教音樂,還是一位作詞、作曲家。
艾比問我最喜歡的英文歌是什麼,她熱情的邀請我從賽道返回駐地的路上唱英文歌。她問我如何學英語的,有沒有練習寫作。然後,我把我的英語日記拿給她。那個下午,老威廉和艾比,跟我講了一個長長的故事,他們的人生故事。
如今,我也沒有條分縷析的研究英語思維。只是遇到好的句子,好的文章,就努力記下來,回味。
於是,這些英語語言的模式印刻在我的大腦中,讀的越多,印刻的越深刻;印刻的越深刻,閱讀就會更輕鬆。它們有吸收能力,越來越強的吸收能力。
對於英語的翻譯、寫作,也是同樣的過程。
後來,我發現這是一個普遍而深刻的套路。
1995年接受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 Robert X. Cringley 採訪製作的 《書獃子的勝利》(Triumph of the Nerds)系列時,喬布斯振振有詞地引用了畢卡索的名言:優秀的藝術家模彷,偉大的藝術家剽竊。(Good artists copy;great artists steal.)
Jobs: Ultimately it comes down to taste. It』s a matter of trying to expose yourself to the best things that humans have done. And then try to bring those things into what you are doing. Picasso had a saying: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We have always been shameless about stealing great ideas.
喬布斯:其實歸根到底是品位的問題。你要盡量讓自己接觸到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產品,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畢加索說過:「優良的藝術家抄襲, 偉大的藝術家偷竊。」當我們剽竊別人的卓越的創意的時候,從不覺得羞愧。
於是我又學到一句,「Good artists copy;great artists steal.」【優秀者模仿,偉大者剽竊】。
我所說的學,是指把它原封不動、一字不差的搬到我的大腦里。然後,品味,不斷的回味,直到遇到合適的時機,我會應用它,改造它。
這句話是什麼英語思維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是一句彪悍有力的話。跟漢語中的一些名言一樣的彪悍有力。
模仿是一切學習的根本方法。
如果你想擁有,而不僅僅是知道什麼是數學思維。那麼你推導公式,你證明定理,甚至像小平邦彥那樣去抄寫《代數學》。
如果你想擁有,而不僅僅是知道什麼是高級的寫作思維。那麼你誦讀、你背誦偉大的作品。就像阿西莫夫背誦《伊里亞特》,就像丘吉爾一字不漏地背誦麥考利的1 200行史詩。
如果你想擁有,而不僅僅是知道什麼是投資思維。那麼你仍然要模仿。就像巴菲特模仿格雷厄姆和多德。
「事實就是,我比多德更了解教材(格雷厄姆和多德合著的《證券分析》)。我可以引述書里的任何一段內容。當時,這本書差不多有七八百頁,我知道裡面的每一個例子,我已經把內容全都吸收了」(艾麗斯.施羅德《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上)》,中信出版社,p147)。
總之無論你想擁有哪一種思維,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模仿那個領域最厲害的人和他們的作品。
不用擔心模仿讓自己變得機械,因為創造是人的本能。
你的成果,你的作品必定不同,只不過打上了很厲害的思維印記。
不贊同排名第一的回答…
因為我覺得…中英文閱讀的最大障礙在於句子構造,不在於文章布局。中文喜歡用主動語態和動詞,英文喜歡被動語態,用詞偏名詞和介詞。
舉個栗子~
The convenience of transportation 中文會翻譯成…交通的便利性…但中國人一般不會這麼說,一般會說:某某地方交通便利…詞性轉換是翻譯時的一大關卡,沒專業學過翻譯技巧的人,詞性轉換會卡死很多人。題主說的 英文思維障礙,其實是翻譯障礙…
至於如何培養英語思維~我覺得,初步了解些翻譯技巧會受益不少~要說邏輯思維,中國人寫議論文完全不差的。灺妖~
看到大家都分享了很多有價值的想法和經驗。我姑且錦上添花,試著用更淺白、更具操作性的講解,分享一下個人心得。就像@CindySSS 和@李米 等知友說的,所謂「英語(或者任何一門外語)思維」,就是對該語言直接建立一種「反射」,而不是經過中文(母語)的二次「中繼」。
要達成的目的清楚了,對應的方法論也就自然浮出水面——「具象化」。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的英語元素,無論單詞、片語、常用表述……,全部與一幅幅具體的畫面對應起來。就像@李米 舉的例子,看到「apple」,就要讓自己聯想到那個紅紅圓圓的水果。
你說自己已經養成了看英文先在腦子裡找對應中文的習慣,這不要緊。畢竟無論從效率還是記憶力等方面來說,像小孩子那樣完全從零學起是不現實的。
今後,你只需要在每次回憶對應的中文時,再繼續在腦中描繪出一幅與該中文對應的畫面,然後暫時「忽略」中文,反覆強化這幅畫面,同時默誦對應的英文。甚至可以試著把更多的辭彙也map到這幅畫面里。至於一些比如涉及到情緒、感官印象之類的辭彙,還可以跟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對應起來。簡而言之,就是要用你的身體來「記憶」。比如看到「freezing」,就要有忍不住想環起雙臂抖成一團牙齒打架的衝動。類似的工具還包括歌曲、影視等。比如說,看到「thriller」的時候,可以回想一下Michael Jackson那部MV的劇情~就這樣為自己反覆「洗腦」,強制建立條件反射。因為這是別人「傳授」給你的方法,而不是你自己自然而然培養出來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很可能會不習慣,「英文→中文→畫面→英文」這整個流程可能會耗費很多時間。這時不要急於求成,踏踏實實地反覆演練這個過程,一段時間後適應了就好了。也可以在一開始先選擇一些難度較低、組成較基本的英文來演練,等掌握之後再挑戰更複雜的表述。隨著你累積的「經驗」越來越多,效率會越來越高的。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開始能夠本能地直接領會英文文字所要傳達的意思,甚至將自己的反應用英文脫口而出(而你甚至都不知道該怎麼用中文表達),此時你就已經具備所謂的「英語思維」了vv至於@華珊 提到的通過翻譯來學習外語,在語言的學習上,這確實是個不錯的速成方法,我自己的日語就是這樣學起來的。但我個人的經驗是,這隻能用在前期快速培養出對一些語法和句型的理解和把握上,對於培養「外語思維」則是毫無幫助的。或者說,通過翻譯來學習外語,其實就是你現階段的狀態。而你需要move on to the next stage (v)言簡意賅地說一下。
1)學外語的最高境界就是養成該語種的思維方式。但是,這在中國「翻譯語法」式的傳統外語教學方式里,是很難達到的一個境界。因為我們從小學習外語,就形成了要分析語法翻譯辭彙的這麼一套系統。
2)要形成外語思維,就要擯棄這套陳舊的系統。建議關注一下語言學這兩年的發展成果。簡而言之,就是用悉得的方法,而不是習得。意即,是靠熟悉這門語言,而不是靠學習這門語言。打個比方,嬰兒獲得語言能力的過程,就絕對不是學習,而是熟悉。
3)語言的「學習」,其實根本稱不上學習。因為語言能力的獲得,其實只是一種模仿的結果。語言不需要學習。或者說,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最不需要做的就是問為什麼。因為語言只是一種模仿。因為母語國的人是那樣說話,所以你也就模仿著那樣說話,就這麼簡單。
打個比方,中國人學會說我愛你,絕對不會問為什麼要說我愛你,而不用我你愛、愛我你或者別的方式來表達。而日本人也絕對不會問為什麼要說我你愛,而不說別的。但是很遺憾,中國陳舊的語言教育系統導致了所有人都在用語法翻譯法來學習外語。一個句子,要問為什麼這麼說,要分析語法分析結構。可是,哪一個嬰兒是這樣獲得語言能力的呢?成年人各方面都比嬰兒成熟了,按理來說,如果用對的方法會比嬰兒更快獲得語言能力。我們只是走了彎路而已。除了 @鄒日佳 提到的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聯繫,微觀來看,詞與詞之間也存在一種或強或弱的聯繫,術語為collocation,即詞語搭配。這裡的搭配並非指狹隘的例如英語中動詞與介詞,動詞與分詞等詞類上的搭配,而是更廣泛意義上的詞語之意義上的組合。外語能力的高低,或許可以理解為詞與詞之間聯繫的程度的高低,正如腦中神經的聯結一般。曾經做過這方面的調查,即隨機採訪美國同學,讓他們用diffuse造句。搜集到的句子如下:
1.
Concentrated solutions tend to diffuse down a concentration gradient.
2. Your drink
is too strong, you must diffuse it by adding more ice.
3. Please diffuse my homework.
4. Can we diffuse this
situation before it gets
messy?
5. She sprayed Febreze in the room
and waited for the scent to diffuse through the room.
6. You have diffused my drink with
water.
7. Every
morning, I diffuse my hair.
8. I diffused the paint
over the canvas.
9. I called
over the security guard to diffuse the situation arising over the limited number of 60』』 TV』s on Black
Friday.
10. The
quarter buck diffused the noise of the crowd before the play.
1. 「Ferguson attempted to diffuse the
situation by describing
him as a 『marvellous boy and an
icon to all children in the world』, 」 says Steve Howard from the Sun. (BBC)
2. However one
particular scene involving Adele, Henry and Frank making a peach pie could
certainly diffuse the
tension. (BBC)
3. "The
movement," wrote leading commentator Miriam Leitao on Sunday,
"is a diffuse
feeling of
dissatisfaction at the incapacity of the Brazilian State to meet the people"s
aspirations.「 (BBC)
4. Scientists
have found a huge, diffuse ring of dust near the orbit of Venus, marking the second
time such a structure has been discovered in our solar system. (NBC)
5.Diffu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s a group of lung disorders in which the deep lung
tissues become inflamed and then damaged. (http://www.nlm.nih.gov/)
6. During a trip
to Beijing,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Kerry seeks support from China to diffuse
tension in Korean
Peninsula. (CNN)
7. A European
Union delegation is visiting Macedonia in an effort to diffuse the
growing tensions there. (CNN)
8. She was not
going to waste her time, diffuse her energies, in feeling hurt or insulted, nor in wringing her
hands or indulging in tears. (Stephanie Laurens SCANDALAPOS;S BRIDE)
9. If direct sun
can"t be avoided, diffuse the light with a shade or sheer curtain. (Chicago Sun-Times)
10. It allows
nicotine to diffuse slowly and steadily into the
bloodstream. (Dictionary)
同時也搜集到錯誤的句子:
a. You must
diffuse a bomb, so it doesn』t blow up.
b. A man
should diffuse bombs.
c. I had to
diffuse the bomb before it blew up the metro…
*這裡的「diffuse」當為「defuse」
通過分析搜集到正確的句子,發現diffuse常與氣體/液體/情勢連用。而錯誤的句子中,均無一例外地與「炸彈」連用,由此反映出diffuse與defuse分別與這些詞語存在強聯繫。
英語思維,或許正是這種聯繫的形成。
謝謝邀請。
看了大家的回答,很受用,其中有很多解決問題的根源辦法,也是自己需要好好的學習練習的。我是一大三學生。在我每天的學習中,翻譯占很大一部分。我們在學文章的時候,老師幾乎是通過翻譯來檢查我們有沒有理解課文。在做閱讀理解或者看其他英語文字的時候,和你一樣,下意識腦子裡兩種語言就努力的轉換著來理解。只有在外教課上,老師不允許說漢語,所以問我們一個單詞,我們要用近義詞來解釋。和很多人建議的一樣,這是一種培養思維的練習方法。可是幾個詞到一篇文章差距是很大的。所以我的方法是循序漸進。可以先從簡單的文章開始。我發現讀小學生英語讀物的時候,閱讀很輕鬆,很快,基本沒有轉換。之後,我們老師會要求我們Paraphase。就是用英語解釋英語句子,要求我們用不同詞語句式表達同一個句子。可惜我們練習的都不好,感覺腦子裡積累的東西很少,需要好好練習。我覺得,這樣從單詞句子再到文章,慢慢來,閱讀文章的時候英語思維才會慢慢形成。
當然了,英語思維還不僅僅是閱讀,還有表達,也就是說和寫,需要符合習慣用法且地道,方法大家已經講很多,我就不用重複啦。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看,英語的閱讀障礙一般是兩個:辭彙和句法。當你每個詞都認識的時候,限制你閱讀速度以及理解能力的問題就是句法。比如,你可能懂倒裝句,你會做題,但是當你在真正閱讀的時候你回想「這個句式貌似是倒裝,應該這麼理解」,說白了,作為一個語言學習者,你不熟練。你讀的太少。應對複雜句的經驗太少,你的思維方式還是翻譯,這是很慢的。對策:首先,對於辭彙,不要執著於一個詞的漢語是什麼意思,特別是含義有點深的詞,比如infamous,你要是就記著是「聲名狼藉」的意思,那麼你每次遇到這個詞就會先翻譯成漢語,在去理解這個詞,然後在把這個詞放在句子里去解釋,這太慢了,但是這個過程是大多數人的過程。那麼對於你來說,你有兩個方法,一是對單詞和句法瞭然於胸,能很快的反應,把整個過程迅速完成;二就是不要管單詞的漢語意思,而是真正去理解一個詞的解釋,像學一個漢語辭彙一樣學英語辭彙,比如你小時候肯定不認識」聲名狼藉「這個詞,但你是怎麼學會的呢?你知道這個詞是名聲很差的意思,這個概念在你大腦中只要存在,你就認識這個詞,而這個概念在你腦中不是以某種語言的形態存在,而是以你的理解而存在。對於句法,多讀難文章,遇到難的句子認真分析一下,時間長了,自然就把理解能力提高了。比如,你遇到」What do you like ?" 你會去分析這個句子是特殊疑問句,然後再去理解么?不會,因為你太熟練了,大腦根本不用去反應就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不管你用什麼思維方式,讀多了,你就會發現你貌似真正領悟到了英語思維方式,所謂英語的思維方式沒有那麼複雜。
一、如果問題的重點是,通過閱讀英文文章以培養英語思維。
首先要明確自己閱讀英文文章的目的性,關於閱讀的目的性可以參考知友推薦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該書第二章關於閱讀的層級中,提到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追求的目標可簡單分為,①為了消遣,②獲得資訊,③增進理解力。持怎樣的閱讀的目的,決定了採用怎樣的閱讀方法;不同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又決定了閱讀效果的完成狀況。
就拿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為例,作為英語教師,如果只是為了熟練掌握科學的閱讀技巧,並指導學生做好閱讀理解題,多半我會直接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而非How to Read a Book。如果為了體現雙語教學在閱讀課程中的優越性,也只需返回英文版將關鍵詞句的英文表達背個滾瓜爛熟。 因此,如果只是為了培養英語思維,大可不必將腦細胞浪費在閱讀英語文章上。換作我,我會直接閱讀一些介紹英語思維方式的中文版書目。
二,如果問題的重點是,怎樣培養英語思維,英語思維怎樣指導閱讀英文文章。
我認為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思維定勢。我很少聽說一個英國人要培養英文思維方式,因為他的一言一行都體現了母語的思維定勢。舉個例子,英美留學生路過學生生活園區,會對陽台上隨風招展的衣服被子感到詫異,因為在他們看來,衣物在laundry里洗凈烘乾,回去直接塞衣櫃里就行了。
因此,培養英語思維就要打破一種思維定勢,不要碰到任何事情都是「想當然」 。打破一種思維定勢的前提是要先建立一套思維定勢。這個貌似廢話的廢話,在英語學習中反而至關重要。母語思維方式的健全與否直接影響你對英語文章的理解程度。(這也就是數學老師在講解應用題,英語教師在講解閱讀理解題,會時不時懷疑那些倒霉孩子的語文老師死得早的原因。)在接受了一定母語文化熏陶,具備一定母語思維方式的前提下,我認為培養英語思維,就是要更多地浸入到英語文化氛圍中,了解英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差異性。關於」浸入「二字,其深淺又是因人而異的。看Victoria"s Secret 和 Big Bang Theory 是浸入英語文化,看 Ancient Greek and Rome Myth 和 A Birth of Nation 也是浸入英語文化。
但在」浸入「英語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明確差異性並不等同於優越性。在閱讀英文文章時,採取英語思維還是母語思維是因你的閱讀材料而定的,兩者只有合不合適之別,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假想,在閱讀一篇兩情相悅但生離死別的英文故事時,腦海中浮現出 Romeo Juliet 並不比 梁山伯祝英台高明多少。怕就怕你,思維混亂,脫口而出那首膾炙人口的《梁山伯與朱麗葉》。其實有一篇十分棒的文章談了,如何建立英文思維。
原帖在天涯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english/1/121795.shtml (版面較為複雜,有很多網友整理的版本),網友漏屋作,貼名 《告訴你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 很多地方打包下載,一搜索即可 此文是篇對外語學習非常有用的文章。 回答的下面有下載。我看到了前面很多人的回答,很多表示贊同。但很多回答中的錯誤,我在那帖中就看到了並且還有解釋及原因。
關於回答問題的後半段:尤其是在讀英文文章的時候?
若你沒有建立英文思維,你就不算真正掌握一門語言
所以,下面的回答是關於如何學外語的,等你真的可以掌握一門語言的時候。讀英文文章的思維能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不過關於提問者這種,談到閱讀的話,應該是有很好的單詞素養。有另一個很猛的方法,可能更適合你(適合已經有很高的單詞量的人,一開始並不適合初學者)
原典法 http://www.homer-english.com/ 道理很簡單。磨耳。而且要磨很久,但是還是有很多技巧的。經典,321x。(只有在你的英文辭彙有一定素養的時候,效果才很好。)
初學者的話,推薦在 石碑 的3級以上,再用原典法,效果更佳。(上面是給提問者的回答,較基礎的同學看下面吧)
我回答了另一個關於英語學習的問題。我將一部分拿過來。
倔強的拉丁文教師
在十九世紀的法國,有一個拉丁語教師,他有一個很普通的法國名字,叫做弗朗索瓦(Francois Gouin)。在法國教拉丁文教得好好的,突然在1878年的某一天,覺得自己應該學習德語了,於是決定停薪留職一年,到德國漢堡去學德語。當時正是在語法-翻譯法統治的時代,而且因為自己是學習拉丁語的大行家,於是他認為最好的學習德語的方法當然是背誦德語語法書和248個不規則動詞啦。於是他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里整10天。弗朗索瓦太有才了,10天的時間他背會了整本語法書和全部動詞,於是他興奮地奔向德國大學的課堂,來測試他的德語能力。「哎呀!怎麼一個字都聽不懂?怎麼任何語法結構都辨認不出來?怎麼沒聽出一個剛背過的動詞?」老弗沒放棄,咱是語言專家呀,連希臘語都學過。想起希臘語的詞根了,於是老弗又背會了800個德語詞根,當然還有各種相關辭彙。他覺得這回至少「基本的德語」應該差不多了吧。於是他又跑到了大學課堂…「哎呀!怎麼還是一個字也不懂呀?」這回這個可愛而倔強的老弗終於放下他語言專家的架子,開始上街上學德語去了。可他的語言能力實在太低,啥也聽不懂(無效聲音),說的德語還遭到了那些老外的嘲笑,於是羞愧難當,又回到的自己的房間里,開始翻譯歌德和習勒的作品(夠猛的)。結果還是「哎呀!」又花了數星期背德語對話,結果還是「哎呀!」於是又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背下了三萬字的德語字典,結果怎麼還是「哎呀!」在德國一年期滿,老弗沒有學會說德語。他覺得好鬱悶,還是啥語言專家啊。 老弗回國了,見到了久別的故鄉和親人,也見到了一年不見的剛滿三歲小侄子。一年不見,小侄子已經是個可愛的,一直說個不停的小話匣子了。記得去年自己出國走的時候,他還只能咿咿呀呀胡比亂畫呢,怎麼才一年就成這樣兒了。他一定有個學習語言的秘密!老弗開始意識到語言教師可能「都搞錯了」,外語也許不該這樣學。於是他開始天天泡小孩子了,觀察和分析他們掌握語言的奇特本領。倔強有時是有回報的,弗朗索瓦提出了續列法Series Method,一個直接從聽力對話入手,不學語法知識,不背單詞,不要翻譯的方法。但倔強有時又限制人的發展。老弗不擅長推銷自己,1900年的人們並不了解和廣泛使用他的方法,他的發明的續列法Series Method倒是被狡猾的同事貝立茲給「拿來主義」了,創立了著名的貝立茲學校而名利雙收,結果很少有人還記得這位說「教師都搞錯了」的老弗的功勞。但無論如何,這位倔強的拉丁語老師的痛苦沒有白費,一個比較合理的語言教學方法誕生了,弗朗索瓦向傳統的語法-翻譯法進行了一個人的戰爭。今天這場戰爭在全世界已經取得了全面的勝利,但在某些地區至今仍陰魂不散。只要語法-翻譯法還存在一天,弗朗索瓦那孤獨的火炬將永不熄滅!
我們先來做個實驗。我說一句外語大家仔細聽。準備好了呵:「SIX FIVE SENVEN THREE SIX EIGHT NINE FOUR」。大家聽到了什麼?
答:六個數字,可能是個電話號。 是幾啊? 「六五七。。。什麼什麼四。」這是一般同學的答案。 為什麼沒聽懂?是單詞量的問題?不是。是語法問題?不是。是發音問題?不是。那是什麼? 有同學答:您說得太快了。 可我用的是正常速度呀?外國人不就這速度告訴別人電話號碼嗎?哪用一個一個慢慢蹦呀?正常速度為什麼你聽不懂? 有人答:是不熟練。 十年前就會了,還說不熟。再說就算你非說不熟,那到底是哪個字聽不明白呀? 答:都好像明白,可怎麼感覺反應不過來呢?老師我反應慢。 快別這麼說,你是個正常人,反應挺正常的。不過我倒要問了:你在那裡反應什麼呢? 這時總算有人醒悟:我剛才在那裡反應中文呢。我剛聽英文時,坐在那裡在腦子裡把它們飛快地轉換成中文,才轉了一半您就說完了。 原因找到了。大家原來都在那裡默默地翻譯呢。可在座的沒一個翻過來,是何故? 正常說話速度是每分鐘120到180個字左右,英文中文差不多,一般一句話兩秒種就結束了,說話是一句連著一句的。兩秒長的一句話,就算所有單詞都會,發音語法都沒問題,但需要把所有英文字都翻譯成中文才明白(還別提分析語法),那需要多長時間?至少四、五秒。這時大家第二句話沒聽見,第三句都到一半了。聽不到,談何聽得懂?障礙已經產生了。短句子(四個單詞以下)還好湊合,比如HOW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什麼的,再快也沒問題。一超過四個單詞就跟不上了。科學家做過實驗:如果聽到外語需要必須在大腦中翻譯的話,正常速度的語言一般人只能翻譯到第三個字就跟不上了,個別人能翻出四個,幾乎沒有人能超過四個。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過四個單詞的呀。所以我們很多同學總在那裡重複簡單英語而提不高。那我練得特熟,翻得特快,行嗎?答案是:永遠也不行。 可大家為什麼非在腦子裡翻譯不可呢?因為大家聽到英文時實際上腦子裡空空沒有概念,但都學過每個英文字的中文解釋,想一下中文解釋就明白了。所以都在那裡努力「轉換」,但是做不到。那能不能不想中文,聽到英文直接就理解?這是一種什麼狀態?答案很簡單:要能用英文思維就行,說白了就是會用英文想事兒了。這個概念十年前還新鮮,現在知道的人越來越多:「會用任何語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必須能用這種語言思考,做不到的就永遠不能正常交流。」這是結論,沒有英文思維,永遠也聽不懂正常速度的英文,永遠也聽不了長句子。關於英語思維是英語正常交流的前提這一結論因為已經比較清楚和為人們接受,證據也比較多,所以不用在此辯論。但為什麼我們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都沒有英語思維呢?大家看,如果學每個單詞時都是通過背它的中文解釋學會,就有問題了吧。另外還有個原因:大家可能都曾試圖說幾句英語。我們想一下說英文的過程是怎樣的?大家都是在說之前先想一句中文:我要說這一句了。(停!大家說中文都不可以這樣做。我們在說中文時,一句話都說一半了,腦子裡都不能預先清楚知道後半句的所有字,繼續說才知道。所以到這兒已經不對了。)然後把這一句的所有英文單詞找到對應的英文。現在能說了嗎?照說還不行,還得組織一下句子,想一下語法吧!用什麼時態?過去時?完成時?現在時?進行時?將來時?單數複數?要加S嗎?男的他女的她?等想完這些,20秒已過,對方早走了。於是我們發現,甚至外語學院畢業的同學,在說外語時都採用同一戰術:「不想語法了。好不容易找到幾個單詞,趕緊往外蹦。」於是出來就是中式英語。難道是他們不熟悉語法知識嗎?非也。因為根本來不急。大量的實驗告訴我們,語法知識的多少和交流的流利程度甚至正確度是沒有絲毫關係的。語法書倒背如,還是不能交流,還是出語法錯。原因很簡單,從說話的思維機制上講,人在說話時,大腦是禁止思考語法規則的。一旦想規則,人就不能說話了。想一下我們中文都說得這麼流利,能去想語法規則嗎?主語用這個,謂語用那個,狀語放在這裡……根本不可以!那英語也一樣嘛。所以語法知識不但不幫助形成英語思維,反而在搗亂。 所以大家已經發現,「翻譯」和「語法」不但不幫助提高交流能力,反而阻礙英文思維。但大家看到翻譯、語法幾個字非常熟悉,原因是我們這麼多年,就是這麼學英語的。大家十幾年來,不管是上課還是自學,用的方法叫做「語法-翻譯法」,英文叫TRANSLATION-GRAMMAR METHOD。這種方法是英國人幾百年前用來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時建立的系統的外語學習方法,通過研究目標語言的語法結構,和單詞在自己語言中的翻譯去學習這種語言。比如大家當時學這句時: THIS IS A CAT。 這 是 一(只)貓。 主語 謂語數量 賓語 代詞 系動詞 不定冠詞 名詞 這句話是一般現在時 陳述句 第三人稱單數 系表結構 ……語態 (我已暈菜。小時候想我媽可不是這樣教我說中文的呀,外國孩子真可憐。後來才發現外國孩子說英文也不這樣學,是中國孩子學英文才這樣,是我們可憐。) 後來知道,全世界都曾普遍使用這種方法學外語,結果都類似:可掌握一定外語知識,都不會交流,時間一久大家就把以前學得知識都仍了。知道其他國家的階級兄弟也身受其害,感覺好了點。 所以「語法-翻譯法」是明顯很有問題的,很多國家早已放棄。但還有一些國家,主要是中國和英國,仍存在一些「語法-翻譯法」的捍衛者。本人在以後的章節會根據其他科學依據分析它深層問題,現在就要拍板兒磚的先請。
現在你要想的問題是,我們學英語的方法是不是錯了呢? 我們要用小孩學語言的方法來學外語啊。
這也是很多答案中的關於肯定, 語言不是靠「記憶」掌握的。是鍛鍊出外語思維才是正道。什麼樣的學習材料才適合你呢 i+1
輸入假設也是克拉申第二語言悉得理論的核心部分。只有當悉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於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於對意義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悉得。如果你的現有水平為「i」,那麼就要給你提供「i+1」水平的輸入。這種「i+1」的輸入並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夠的理解輸入時,就自動地提供了。克拉申認為,理解輸入語言的編碼信息是語言悉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輸入只是一種噪音。按照輸入假設,說話的流利程度是自然達到的,是不能直接教會的。
對輸入假設的理解關鍵點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現有水平上加了「一點點」難度。換句話說,我們正是因為有了這一點點難度才提高的。其實大家尋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處就在這一條上。我們之前對一系列誤區的分析,很多都能從這一假設中找到依據。我們今後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術就是不斷自己創造這一條件。稍後我們詳細說明。 另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這假設里引入的。克拉申認為,無論成人或兒童,在掌握說話能力前,都會有一個相當長的沉默期,直到聽懂的量達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夠的自信時,才可能說話。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時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著上來就想說,說的能力要來得慢,同時它是自然到來的。 (極端的例子是大家聽阿拉伯語廣播,如果光刻苦聽,一輩子也不可能聽懂一個字。)那是用什麼方法把它變懂的?專業的說法是如何成為「可理解性輸入的」?這一問題並不好回答,很多成功者也沒意識到是如何做到的。把握好這些關鍵才會提高有效性。所以建議有深入觀察的同學能具體結合語言學習的基本原理,分析出在用某一個方式實現過程中,哪些手段有效了?哪些地方耽誤時間了還可以改進?最後再結合個人的特點,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路線和方式就好了。
給大家舉個極端的就例子明白了。你不是想要外語環境嗎?很好,我給你找一個。我找幾個阿拉伯人在一間辦公室交流,你每天都來,一天8小時聽他們交流。過了三個月後我來看你,問你阿拉伯語聽懂幾句了?很多人這時候很明白:「一句都不懂。」因為你聽到的那些外國聲音,都被語言學家稱為「無效的輸入」,或本人管它們叫「無效的聲音」,因為不懂,跟聽到的噪音沒太大區別。所以並不是多聽就懂,聽懂是有嚴格的條件的。
在回答中,有很多人直接就回答: 狂聽之類的,這些都不是正確的,要用適合你自己的材料。而不是人云亦云。建立在可理解,多一點點的基礎上。
沉默期另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這假設里引入的。克拉申認為,無論成人或兒童,在掌握說話能力前,都會有一個相當長的沉默期,直到聽懂的量達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夠的自信時,才可能說話。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時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著上來就想說,說的能力要來得慢,同時它是自然到來的。
「先聽說,不讀寫」
這是一個外國語言學家不太討論(因為對他們來說是常識)而中國同學卻常常誤解問題,即聽說讀寫之間的關係。對於中國同學來說,認為這四個方面的區別比較明顯,而且我們常常把「聽說」歸在一類,把「讀寫」歸在一類。這和中文的特殊性有關。中文的「聽、說、讀、寫」是分家的,大家會「聽說」交流後,並不會認字,要去「學習」認字。因為中國的漢字確實是需要通過「學習」的方法掌握,也就是主要用記憶的方法。不學習,漢字是無法掌握的(新的腦神經學研究還發現中國人在辯認漢字時大腦使用了特殊的區域,以後再給大家介紹)。而英文,和許多其他的拼音文字一樣,讀音和文字是緊密相連的。會了「聽說」,只要掌握了讀音規律,拼寫自然就會了。所以嚴格來講,外國小孩上學不學習「認字」,而是學「拼音規律」。英文叫做Phonics。(我們有時翻譯成「弗尼斯」。)關於這個規律,以後我再給大家詳細分析。
我們已經明確了「建立英文思維主要是建立英文聲音的思維」這個概念,結合「二語悉得」的理論,再根據母語掌握的規律,可以先明確這一理念:「先聽說,後讀寫。」大家笑了,就這呀!早就聽過這個老生常談(Cliché)了,而且知道母語學習都是這個順序。其實很多人並不真正明白它的含義,也不照著做。它的實際含義是叫你在你學會「聽說」之前,不要急著學「讀寫」。所以本人說得過分一點,把它稱為:「先聽說,不讀寫」。到高階段再說。我把著名語言學家保羅?比斯勒博士(Pimsleur)的關於「閱讀」應實現於「聽說」的語言能力掌握之後的論述給大家參考:「Reading has been defined as "decoding the graphicmaterial to the phonemic patterns of spoken language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mastered when reading is begun." To put it another way, reading consists of coming back to speech through the graphics symbols. In short, meanings reside in the sounds of the spoken language. Speaking a language is the necessary first step to acquiring the ability to read a language with meaning. ------Paul Pimsleur」
對大多數中國同學而言,主動迴避「文字」更十分必要。因為大多數中國同學,只要上到大學程度的,多半是「視覺學習型」(Visual Learning Style)。而「聽覺學習型」(Audio Learning Style)和「動作學習型」 (Kinesthetic Learning Style)的同學,一般會被我國這種教育體制淘汰掉。「視覺學習型」的同學,建立英語思維時,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擾,忍不住看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字,再過度到含義。成了「聲音」—「字型」—「含義」的路線。應該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將「聲音」和「含義」建立聯繫。 關於學習類型的問題以後有機會再說,我會告訴大家如何測試自己的類型和針對不同學習類型如何調整語言學習,現在繼續往下進入到「建立英文思維」的具體手段。
摘了原帖的幾段話,相信很多人,對此帖有點好奇了,請大家仔細看看原帖。一定會有很多收穫。 我把帖中學英語的第一級 方法,貼出來。
下文中的「石碑」為 軟體 「羅塞塔石碑」一、早期(Early Stage)
如果單純從零基礎開始,早期(Early Stage)應該是一到兩個月(由於英語與中文差異比與其他語言大,中國同學至少兩個月,但也不應過長。我們的經驗是一般中國同學會拖長時間。)具體實施方法建議如下: 大量使用視覺輔助工具,直接建立「畫面」與「聲音」在大腦中的「聯繫」。最典型的手段有兩個,一個是「看圖識音」(不是看圖識字,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圖片的同時聽與圖片相關的英語聲音;另一個是我們以前談到過的「全身肢體反應」(TPR)。在這一時期,有幾個嚴格的要求: 1.避免使用中文翻譯,充分建立條件反射; 2.不要試圖說英語,只練聽力;(還在沉默期內); 3.不要看任何拼寫,把拼寫的學習完全放棄;(不認識字母又何妨?) 4.如果有外教參與,外教可多用肢體語言或用手畫圖協助這一過程,不要教課; 5.不要怕聽錯,要放鬆和有信心; 這一過程結束時,應該達到1000個左右的辭彙+短語量。(沒問題,這個量大多數人在這期間內都達的到)。順便說一句,以前學過一種外語的同學,再嘗試這種方法時會出奇的快,而且發現跟以前學的其他語言一點不會混淆。 下面說明「看圖識音」和「TPR」的具體操作技術。 看圖識音(簡單說法,實際原理還是挺複雜的) 為了「看圖識音」,需要準備相當多的照片。要自己準備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因為科技發展到了今天,數碼相機可以低成本,快速方便地拍實景照片,自己製作素材冊。我見過有同學做照片集,相當不錯,缺點是背景有些亂。比如要拍一輛車,就拍一輛普通車,不要把背後複雜的背景廣告牌等都拍進去,畫面信息太多不利於形成聲音與圖像的準確對應。拍了圖像後還要想法加聲音,還有按一套特定的原理排出畫順序和重複點。如果有外國老師就好解決,但沒有外教就不建議自己製作了,因為自己加聲音有點難。所以我只給大家介紹使用原理和技巧,大家有興趣的自己製作素材,嫌麻煩的去找這個軟體「羅塞達石碑」。這個軟體在中國沒有銷售公司,推薦它沒有為商家宣傳的嫌疑,(有同學有辦法免費下載)所以這是本人唯一的為大家直接推薦的「英語教學產品」。其他的再好都不再推薦,大家如果明白了方法論,自己就會選擇和判斷了。 羅塞達石碑(Rosetta Stone)一詞原指一塊致使人類破解了古埃及文語言的特殊石頭。1799年拿破崙遠征埃及時,他手下的一個士兵偶然在尼羅河河口的小城羅塞達附近,發現了一塊石碑。石碑是黑色玄武岩,高 114 公分,厚 28 公分,寬 72 公分。這塊石碑是公元前196年底比斯祭司為歌頌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即位而製作的。石碑上的文字非常奇特:上面刻的是古埃及的像形文字,中部是古埃及的俗體文字,下面則是古希臘文,用這3種不同的文字記述相同的讚美詞。於是法國的埃及學家商博良在19世紀初用它做「鑰匙」破解了古埃及像形文字。用這個詞命名外語學習軟體真是很妙。 該體系的設計原理就是典型的「看圖識音」,當然遠不止「看圖識音」這麼簡單就能概括它。目前已經有幾十個語言的學習系統了。它的使用過程是: 1.程序會每次給四個不同的畫面,大家猜測聽到的「聲音」可能是哪個畫面。如果是真是零基礎,有75%可能會猜錯。但沒關係,猜錯了也是猜了,系統會給你一個回饋,讓你知道是否對。正確的反饋聲音美妙,同時出現一個小笑臉符號以鼓勵;錯誤的話「嘣」的一聲很難聽,再給個小哭臉。猜錯了換,最多四次,總會對嘛。大家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準備隨時接受鼓勵。 2.第二輪四個圖像出現,會包含前一輪的一兩個圖像。因為你剛猜對過,所以有印像,用排除法,很容易猜到新聲音對應的畫面,然後進下一輪。 3.該程序會自動按一個科學的重複和替換次序,不斷重複,變換和推出新圖片。你會越猜越快,越來越會猜。關鍵點就是隨時觀察圖像,把它和聽到的聲音一起印在大腦中。但像所有的「單一」產品的通病一樣,它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感冒藥」 ,試圖用一個方法解決所有階段的問題,當然是不可能的。而正是這一點,使它受到了廣泛的批評和質疑,以至於降低了它的信譽。本人認為,它在我們說的早期(Early Stage)中使用,甚至到提高期的開始部分,它是非常出色的解決方案。當然,正是因為它所犯的毛病,所以有些問題,不應該完全按它說的做,而且開始階段的「名詞圖片」太少了。另外大家在這階段,不要試圖說,同時不要打開字幕,把「說」和「閱讀」練習部分統統跳過。大家最多在聽時小聲重複一下就好。再有就是大家不要「想中文」。(所以建議大家盡量不用中文菜單的界面,它可選用英文界面) 這樣幾十小時一個級就能完。大家一定不要拖,非得「全會」不可那就麻煩了。覺得70分以上就好了。第二級如果從零基礎直接這麼上來有點費力,但有一點基礎的同學沒問題。一共兩個月,每天也就一小時吧,我們的(Early Stage)就成功了。(這要靠以前傳統學法,非一年不可。) 不是零基礎的同學也強烈建議過一遍該系統,把自己腦子裡的只有中文解釋而沒條件反射的單詞這樣在腦子裡加上畫面,形成思維。這一過程的腦神經原理是赫博(Donald Hebb)提出的」Neuron Cells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大腦在同時接受到相關聯的「聲音」和「圖像」刺激,會促使你大腦中的某個負責聲音細胞和某個圖像的細胞同時激發而同時將神經纖維結合在一起。(學術界對「同時」有爭議,有人認為是一先一後。也有人反對該理論。但在語言現像上,支持還是挺明顯的。) 如果是有外教的條件,外教應該是應用這一原理和流程,輔助學生實現這一過程。效果是一樣的,只是跟真人稍有趣些。在這一階段,無論自學還是用外教,都要用標準發音。聽非標準音的時候還沒到呢。 T. P. 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全身反應法」是上世紀60年代(那個語言學「火紅的年代」)由美國心理學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他分析研究母語實現的過程,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繫在一起,通過左右腦的共同協調訓練建立語言思維,達到掌握外語的目的。具體實現方式是:通過語言學習者聽到一個外語指令,用身體動作對它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使聽者逐漸自然建立語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聽到「Stand Up」就從坐位上站起來,聽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應用更多的手勢和簡單實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動詞的不同時態以及複雜的句子形式。 T.P.R是典型的符合二語悉得基本理念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體系。它的特點符合SLA的關於語言形成的各項假說和建議: 1.主張學習者通過「可理解輸入」先建立聽力能力,不強迫學生開口說; 2.降低學生緊張情緒; 3.左右腦協調使用,共同實現語言能力(左腦負責接受指令,右腦負責做動作); 4.模模擬實的語言環境; 5.不教語法知識,也不急於學讀寫; TPR一般需要由有經驗的教師輔導學生完成,特別是零基礎者。但有一些基礎的同學可以在學友之間甚至自己(先把指令錄下)完成。本人認為有一點基礎的同學也要自己嘗試一下TPR。通過TPR的經歷,可以很好地幫助建立英文思維。所以同學們不要認為:我懂Stand up的意思,不用做了。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只是一個記憶中的知識或中文的解釋,它還不是你思維的一部分。直到重複過幾遍,最後能迅速對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應後,才逐漸實現融入自己的思維。大家可以想像這對咱們今後聽複雜句子的「反應速度」會有多麼重大影響。 大家要注意「Response」的意思是作出反應,所以是聽指令反應。最理想的狀況是大家一起做遊戲,聽一個人發「指令」,大家都照做,要快,最慢的和做錯的「出局」或「受罰」。 各國的對比實驗和測試都表明,這種學習方式比傳統外語教學方式效率高出幾倍,還不用說它實現的是「外語思維」這一根本區別。 但是(大家已經開始習慣了這種思路了),任何單一的方法都有適用範圍,不能又成了「感冒藥」。TPR的最大局限是很難表達抽象的事物和太過複雜的句式,甚至複雜的時態。如果勉強為之,理論上可以實現,但反到降低了這種方式的有效程度,甚至已經超出了它的基本方式。後期在TPR基礎上衍生出的TPR-B,TPR-O和TPRS都有類似的問題。但這幾個變種在我們的下一階段「提高期」中可以應用,我們下階段再做詳細分析。 本人認為應用TPR的典型辭彙應該在1000個左右,不能太多。下面給大家一個TPR常用500詞和短句表中的100個,大家先體會一下,更全的表以後給大家,或大家可在網上找。當然最好的是自己根據自己的環境製作一個。 TPR WORD LIST: General Body Movements stand up,sit down,walk,stop,turn left,turn right,turn around,walk backwards,jump,hop, bend over,squat,walk 3 steps, 5 steps, etc., face ___ (face me; face the wall, face the door, etc.),lift up your right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lower your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shake my hand,kiss me (on the cheek!),make a fist,clap your hands,wave。 Facial things smile,cough,laugh,cry,sneeze,open your mouth,close your mouth,stick out your tongue,put your tongue back in,wink,blink,wiggle your nose General verbs you can use with objects where is, touch,show me,pick up,put down,put it back (return),drop, move,give me (give him),take it back,throw,catch,turn over (flip),put the _____ on (under etc.) the ______,push,pull, lift Kitchen table stuff cup, plate, bowl, knife,fork,spoon, napkin / tissue, dish,big round serving tray,tray you』d serve tea or coffee on,table,chair kitchen stuff pan, oven,stove,sink,faucet,counter,cupboard,refrigerator basic foods flour,sugar,bread,tea leaves,coffee grounds,rice,nuts,yogurt,candy, etc. drinks water,milk,juice,soda,yogurt (drinking),coffee,tea fruits/vegetablesapple, banana, orange, plum,grapes, fig, dates, raisons, lemon,pomegranate,tomato, cucumber,zucchini, onion, carrot, eggplant, small eggplant,potato, garlic,parsley, lettuce, grape leaves, celery, mint,cabbage, etc. 大家已經能分析得出,「看圖識音」和「TPR」正是嬰兒掌握母語時所處的理想環境的「提純」版。扔掉嬰兒在語言環境中聽到的一些「無效聲音」(其實那對嬰兒來說,除了熟悉語音外,也是浪費時間的。比如聽到大人之間對話的一些內容等),優化了理解條件,同時提供輕鬆的氛圍。所以從理論上,如果成年人能夠應用這一系統,對一個新語言的掌握,不應該比嬰兒慢。這兩個系統實際是有很多相重疊的部分,簡單講「看圖識音」是從名詞出發逐漸與「動作詞」等結合,「TPR」是從動作詞出發,逐漸結合動作中能夠聯繫上的名詞。其核心技術,就是提供「可理解的輸入」讓使用者通過「猜測」而非記憶來掌握。大家一定要時刻圍繞著「猜測」這一核心技術,猜錯了都是進步的過程(既然是猜,必然有可能錯,否則就不叫猜),千萬不要因為有可能猜不到就去看答案,那就又反回「學習」了。舉例而言:兩個老師都要教學生學會door 和window。前一個老師不斷 讓學生重複This is a door. That is a window. 而後一個老師問學生Where is the door? 讓學生猜。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兩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同,學生對語言掌握的機制天壤之別,實現的效果明顯不同。(有的英語老師看到這兒該冒汗了——我曾經就是。)兩個都是很優秀的系統,建議大家都嘗試一下。
這兩個方法,對建立外語思維 十分有用!!! 本人用羅塞塔石碑5個月,有很好的效果。
我想談談這個方法。 很有效果,可以說最重要的一點是:你要認同這個學習方法!
你一定要先認同這個方法,要不然容易半途而廢並 走彎路(因為你不了解原理啊,再加上一點不堅定的心,那就很容易夭折)。 我在初高中很少英語上40(百分制),很多人應該都有那種經驗,卷子一上來就把所有選擇題亂填了,不寫作文,然後睡覺。 這個方法並不痛苦。你自己小時候學語言的時候痛苦嗎??請看完此回答後,馬上去下載此文,好好看。你要堅定學下去意志。 當然這句話一般出現的場景是,你外語老師,喊你背1000個單詞時說的。 我想說,我們的方法沒那麼噁心,當你(零基礎)一開始學的前半個月的時候,效果不會那麼明顯,你一定要堅持下去,馬上就會有很棒的效果~~!!!!當你發現你的成績時,你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 不論如何,一定要堅持,不要再做後悔的事!!!
(我曾經也有半個月沒碰,好幾天很忙是很正常的。但那些很容易放棄的朋友,一定不要把這事給擱下了!!!!)英語能改變很多人的一生,相信我,為什麼不好好學呢? 好方法能讓你學得更輕鬆。
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有什麼問題可以告訴我。我很樂意能幫助很多人用簡單的方法來學英語。
陋屋英語網友pdf整理版(好像有些刪減,不影響方法,我一時間找不到完整原帖下載地址,免費的)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2995942.html 網友整理 doc版,帖中最後少了一段話, 因為我重新上傳要等等審核。所以貼出來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4313974.html 謝謝陋屋,衷心謝謝。摘錄一段釋迦牟尼講的話和大家分享:
不要相信只憑聽說的任何事物。不要相信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不要因為眾人都這麼說而相信它。不要因為經典上的記載而相信它。不要相信權威、導師或長輩的教導。當你經過觀察和分析後,認為事物與原則一致,並有助於個人和大家的善行與利益,才接受實行。
大量輸入,大量輸入!!!在閱讀或者聽的時候,往往會下意識的想先轉化為中文,歸根結底,是輸入太少!特別是聽,有這種情況,就會慢一拍!
謝邀!語言實際上就是表達人們思維的一種方式,簡單的舉個例子It is a cat ,如果你不用先想下翻譯成它是一隻貓,然後腦子裡出現一隻貓,而是直接腦海里出現一隻貓,可以說你對這個語言很熟悉,平時適當練習一下看到一樣東西,第一反應用英語怎麼表述,這樣下去,會對英語語言表述有所幫助,但英語思維就更難些,需要在對這門語言熟悉的基礎上再提升,它不單單指你對語言的理解,還有你對其整個語言形成模式的理解,一個語言思維的形成,需要時間的積累,首先你要對這個語言的表達方式有所了解,要大量的閱讀或者看一些英語節目,才能對整個語言的環境語感熟悉起來,就像漢語,你不會考慮怎麼用漢語去思維,因為你對這個語言環境很熟悉,生活周圍也都是漢語,不管你願不願意甚至你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胎教漢語,自然而然就行形成了這套思維,而英語都是後天開始學習的,可以翻牆上一些外文的網站,這樣可以更直接的看到native speaker最新最地道的表述,英語一直也都是在變化的,古英語和現代的英語在意思上就有相當的差距,能跟上其節奏也能更有效的幫助理解文章。
我來給大家潑冷水來了.
除非你是雙語者, 兩種語言都是習得獲得的,
後天通過 "學習"獲得的語言技能, 在大腦中的機制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 可以問問身邊英語優秀的朋友, 優秀到英語母語者閉眼睛聽不出來是中國人的那種.
你問問他們, 在思考問題的時候, 腦子裡用的是什麼語言? 尤其複雜問題.你問問他們, 在讀中英雙語材料的時候, 眼睛先看的是哪種語言的材料?總結:- 不一定非得用英語思維才能學好英語. 哪怕我腦子能中英迅速互翻, 也一樣可以說很好.
- 看到apple想到紅紅圓圓的水果, 而不是 "蘋果"這兩個字, 稱不上是英語思維. 作為漢語母語使用者的我, 看到"蘋果"這兩個漢字, 腦子裡出現的也不是那個水果. 而是其抽象概念, 比如在 "蘋果手機"這樣的詞里, "蘋果"並沒有成為一個水果的圖像在我腦里, 而只是一個商標.
- 英語好的人所聲稱的"說英語的時候感覺腦子裡會switch一下"的那個感覺, 確實是會switch一下, 就像你語文數學切換一樣, 差不多.
因為之前受邀回答一個關於背單詞的問題,所以最近也在整理英語思維這一塊要怎麼講(抽象的東西真的不太好表述誒)。
今天剛好TL推送了一個問題,點進去轉來轉去就轉到了這裡,結果發現 @李小狼 也關注了這個問題,就大概掃了一眼現有的答案...
看完以後覺得還是想說點什麼
在我打開電腦碼字前,先在手機上給 @二當家 的答案點了個贊。雖然她沒有接下去延展開,但她指出了在「英語思維」這一問題里很容易被忽視,但卻反而是最關鍵點的一個問題,這非常重要!!!
關於「英語思維」,首先我想強調一點:語言思維是一個確確實實存在的知識體系,並不是所謂國內的英語教師和機構用來糊弄人的噱頭。
其次,對於「英語思維」的定義:一說到「英語思維」,絕大部分人馬上想到的就是「不經過翻譯的工序,而是直接由英語到影像,或由影像到英語」。
對,沒錯,這是「英語思維」的一重意義。但我有一個疑問,如果兩個人遣詞造句的語言規則和聯繫邏輯不同,你如何能保證你所解讀在大腦中的影像和意思,是對方想要傳遞給你的呢?
不如我們上兩個栗子:
1.I don』t really mind.和I really don』t mind.這兩句含義截然不同的話,有幾個人能辨析?答案:我可能會介意——我真的不介意。2.To walk street和To the walk street又有幾個人能分清答案:流浪——逛盪所以,懂了嗎?破除「翻譯法」,確實可以達到一個快的作用。但語言是用來幹什麼的?交流!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快嗎?不是!是信息的準確傳遞。
插個題外話。因為英語關注我的朋友,應該記得我在口語那個答案里提到過的語言學的內容。
在我修語言學之前,一直有一個問題納悶了很多年:從小到大伴隨我們時間最長的兩門學科——語文和數學。數學我可以理解。但是語文...真的有必要存在,或者說,存在那麼久,那麼重要嗎?
從3歲進幼兒園學拼音開始,到18歲高考佔150大分結束,15年...
雖然我很不要臉的說語文一直是我從小到大最拉分的優勢科目...可是...問題是有哪個中國人不會說話聽話呢?
但事實是...很多人學了15年的中文,最後高考做個閱讀依然錯一大片。比如 @Dr.Orange 這貨,還經常跟我說:語文,靠的就是運氣嘛...
可是在我開始修語言學之後,我就覺得...語文這門課,很有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印象最深的,就是我開始明小學一年級時候的語文大關——「看圖說話」的作用和重要性了:學習如何去找尋影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邏輯關係,並準確用我們的語言將其表述。(這個在我學英語思維的時候老師也是拿這個引我們入門的哈哈,莫名的覺得好搞笑,可能主要還是當時畫面感的問題23333333)
同學們,你們不會天真的以為全世界的語言只有中文才這麼博大精深,才需要系統學習吧?
想想為什麼每個單詞都認識,就是題做不對,意思讀不懂...因為如果破除「翻譯法」就能叫「英語思維」的話,就不會有中國人的語文不及格了。
所以,鋪墊了這麼多,算是給 @二當家 的答案做一個延展。「英語思維」最關鍵的點沒有之一,應該是語言的使用習慣和遣詞造句的規則。同時也跟她一樣,不贊同排名第一的回答,原因相同。
最後,總結一下我的觀點。
1.「英語思維」真實存在2.「英語思維」有好幾個板塊3.最重要的板塊是表達和理解的準確性4.「英語思維」有一個具象的知識體系5.這個體系是可以被系統學習的6.要達到真正的「英語思維」,要麼系統學習它的知識體系,要麼在純正的英文環境中浸泡7.不滿足6兩個條件中任何一個的,不管英語看上去有多溜,絕對不是真正的「英語思維」,最多就是快,準確性一定有不同程度的偏差8.需要把一門語言修到比較高要求的同學們,強烈建議你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血一下語言學,哪怕是入門的一些知識,你能少走很多彎路,真心的,我都想聲嘶力竭的吼上三十遍...接來下進入正題,英語思維。因為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知識體系,我這麼不用心學習的學渣都碼了40多頁word的筆記...ORZ所以...可能是長文誒,看我的時間和感興趣的人數吧。今天先開個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點個贊留個言什麼的,破100贊的時候講第一節內容。每次更新我會在評論區留言,我記得好像只要是評論了的同學都能收到提醒,點贊和感謝能不能就不知道了...不管懂不懂先讀三遍找感覺接下來就是把不懂得單詞都查出來把整篇文章都弄懂以後在開始讀出聲音來在挑選自己的比較喜歡的段落或者整篇文章背誦我覺得這個方法對於建立英語思維很好用的
推薦閱讀:
※關於學習C語言,最好的幾本書是哪些?
※二本學校和名校差距大怎麼辦?
※如何自學大學數學(數學專業的)?
※當學生的時候,有哪些學習習慣,對自己學習成績提高幫助很大?
※看書時,如何解決如下圖的問題專心的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