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什麼時候開始對 環化材生 勸退了。。。為什麼?
我剛來知乎的時候 2014年 幾乎只看到對生物勸退的 然後慢慢有了化學 然後有了材料。 以上雖然覺得不太正確 但能稍微理解……但為什麼現在對環境也開始勸退了?不是朝陽產業嗎 前段時間巡查組才繞了一圈 大力抓環保。為啥又勸退……
目前的環保領域,人才是相對飽和的,或者叫做技術革新推動力嚴重不需,不論是在高精尖方面還是在基礎工作方面。
從大面上講,技術幾十年未曾有大變動,近幾年的技術發展,大多還是材料方面的革新或者是規模擴大化的工業應用,譬如膜材料、垃圾焚燒和臭氧。
而且環保的發展不在於技術驅動,還是在於政策驅動,我第二句講的,其實一些高概念和新工藝,在務虛層面早就有了,因為政策和成本的原因(當然也有其他原因),落在地上的,除了幾個貼錢打造的示範項目,其實更多是面臨不被市場所接受而普及的境況的。
在這樣一個領域,你的能力能發揮多少?
做理論,猶如空中樓閣,與市場巨大隔離,沒有生產企業不為利益而先行接納環保設施設備,就算能用到,也是幾十年之後的事。
做實業,下限低,上限也低,同樣的個體能力,別的行業5年後能月入2萬,環保還是月入5000。
真正的需求上,一個設計院一個工程公司一個工廠,需求的環保人才佔比幾何?越往下佔比越低,因為技術越來越扁平。
當技術扁平化,其他方面的競爭就激烈,差企業的政治角力,好企業的個體素質。
當比拼個人素質尤為重要的時候,何必不選一個更高和更廣闊的平台?
簡單分為三方面講,設計&<&>工程&<&>運營,技術含量最高的設計方面,已經基本限定了工程和運營的技術水平,而且我也說了,技術停滯,主體工藝換湯不換藥,大多是圖紙套圖紙,只在電氣自控,設備選型等方面根據實際不同稍作優化。
別看這麼多環保專利,仔細看看,無非是在之前工藝基礎上改個結構,婉轉些流程,起個名字。
我就不舉例了,連我自己在的公司的專利莫不如是。
工程和運營是環保領域的用人大頭,是基礎面,這樣一種情境,本科就很尷尬(就連環保公司的環保專業人才僅僅是一個部門),因為本科學的雜而不精,與社會需要差距較大,即便找到工作,也有極長時間的能力發揮空白期,這個空白期內只能看只能學,不是因為技術,而是因為資歷,所以絕大多數環保專業的選擇考研考博,選擇跳開工程和運營的範疇往上走,選擇跨相近專業改行,選擇提高學歷落地政府或企業高端部門。
前幾天某大學到我單位參觀,與老師溝通,講到擇業的問題,老師說,還真願意招收女學生,考研率特別高,男生就志不在此了,拿一個不管是什麼專業的本科學歷,就到其他行業做了。
所以在環保領域,我一向是這樣建議私信或提問我的人:如果沒就讀,就換其他專業,哪怕學機械,電氣自動化,都不妨礙你以後進入環保領域,如果你真正喜歡;如果就讀了,就努力考研考博,不是勸退,是提醒慎選hard模式。
給希望未來更好的人的建議,不打擾隨遇而安並且滿足感閾值低的人。
我乎圈子很小,每有藥丸之危。戲謔之言,吐槽之餘,可偏信否?
謝邀。已經拿了碩士,找工作了。
為什麼勸退呢?因為這個東西不是個剛需,處理技術已經基本成熟並且發展也非常緩慢。如果人類工業生產活動不會讓你喝的水有毒,不會導致重金屬遷移到你吃的大米里,不會造成你吸入PM2.5,那這個專業/行業是沒有存在的必要的。但是現在又會有些嚴重的副作用,那麼就得找一批人去做治理。而滿足治理的,靠譜的,便宜的,有效的技術,以及相應的人力和成本投入都已經模式化了。成熟的耐用的技術就那麼幾套,設計全部都可以在手冊里找。毫不誇張的說,一個高中畢業生培訓3-6個月就能上崗去運行一個污水處理廠。加上現在自動化的進一步普及和應用AI的飛速發展,以後一個廠估計只要一個人坐在電腦室里喝喝咖啡看看監控就夠了。
其餘的貴的,效果差的,無法擴大生產的方法就讓它們在實驗室階段待著吧,養幾個教授和博士生博士後,花不了幾個錢。比如微生物燃料電池,做了20年吧,還是只能發一個燈泡的電,這種沒有意義的東西,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去做? 答案是吃飽了撐的。現在搞修復已經不流行了,基本都在往清潔能源方面靠,什麼微生物產油產醋產甲烷產氫氣。不過相比幾大傳統的能源來源(石油,天然氣,核,可再生),這些實驗室里搞出來的玩意根本占不到市場份額,那麼貴還不能工業化,誰用?
這樣一種純應用的學科,應該以培訓班的形式存在。
前兩天老闆感慨,不做translational medicine根本申請不到錢,這是歐洲大環境下的選擇,美國也是。這話也就是說,政府覺得tm都投錢了沒產出怎麼行?所以現在經費縮水,職位縮水,又產出這麼多博士,現在博士學得一身屠龍之技還有什麼用嗎?
談到材料,一年AM, Acs nano, AFM上多少生物材料啊?這些最後能轉化成實際應用的有多少?人工髖關節置換材料真正應用的,那幾個大廠,這幾十年一直都有更新換代,有發在這些雜誌上的嗎?另外不是我黑藥物遞送,這個中國人做的真tm好,各種納米粒,各種響應型靶向釋放能玩出花,可是這個在臨床應用的有多少呢?說CS錢多,好找工作。那不是當然的,對現實有指導意義,是剛需,現在哪些能賺錢的朝陽產業不需要coding?當然趙老爺壟斷的另算。你又不姓趙,你又不學好就業的專業,你也不能像 @賤賤 老師一樣狂發science,這就讓人好為難啊。沒勸退,只是勸期望不要太高。
不了解環保,反正化學就業沒啥前途吧。北京這種地方,以前,碩士剛工作一個月稅後5k,每天起早貪黑,周末接著免費奉獻,第二年漲薪,社保調完到手更少。人家雙非學校kpmg做審計民工第一年漲5500,你干化學不跳槽,6,7面漲薪加起來都難這數字。說不定干幾年就和新應屆薪水倒掛了。博士出來到手也不到10k。本科直接是掙扎在生存線上。
因為14年計算機專業收入完爆生物,15年計算機完爆化學,16年完爆材料。IT泡沫伴隨納斯達克繼續漲到明年,你還能看到勸退電氣自動化的帖子。總之在代碼即正確的知乎,只要平均收入不及計算機的,都會早晚被勸退的。
勸退的大量水貼大概是這樣形式:我是個從不學習天天打遊戲的不良少年,只因為我畢業上了個培訓班轉了碼農,我的收入現在高過我讀博同學的好幾倍,讀博有屁用啊,勸退吧。有點像新時代的知識無用論,代碼即正確就是金錢即正確。生化環材 收入在工科中屬於偏低水平。遠遠低於計算機,遠低於電子,電氣,自動化。化工材料大致與機械持平。但是和很多專業比還是好一些,比如某些文科專業。但獨獨勸退生化環材,我覺得還是因為信息原因。某些高校或者教師通過信息不對等,大力忽悠鼓吹,導致很多學生畢業之後大失所望。沒有套路,就沒有傷害。
先明確,什麼是「勸退」:
所謂「勸退」並不是「勸所有人退出」或「勸所有人不要進入」某一領域,而是通過將該領域的一些真實的、卻又不為大眾所知的情況信息公開,告訴那些即將入行或剛入行的人,確保他們更完整地而非片面地認識該領域,勸他們謹慎、全面地考慮是否入行,是堅持選擇該領域,還是退出。(此定義可延伸至任意專業和領域,不僅限於環化材生。)
那麼為什麼勸退環化材生?
這是為了在環化材生領域中,減小人力資源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人力資源)」的優點,將價格(收入待遇)的變化反作用於改變人力資源的「供求關係」,使得人力資源向效益更好的企業(行業)轉移。(效益更好的行業指的是,對於同水平能力的人力資源,勞動生產率更高、人均創造價值更高、人均收入待遇更高。同水平的比較,一般以平均水平或中位水平的同類人力資源,進行比較。不採用各領域頂尖水平的人力資源進行比較。)
對於「供求關係」,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假定某個普通商品所處的市場是理想市場,當該商品供大於求時,商品滯銷,市場價格下跌。生產者都是利己的,為了減小損失,會自發減少生產和供應該商品,轉而生產和供應其他可獲利益更高的商品。而原商品由於供給量的下降,重新達成一個新的供求平衡。
然而,目前人力資源市場沒能有效調節供求關係,使其達到平衡。這是由於,人力資源不是一般商品,它具有特殊性;而現實市場也不是理想市場。
人力資源的特殊性和現實市場的非理想性,我放在文末作為補充信息解說明。這裡先講一個現實市場最重要的特點:存在信息不對稱。
環化材生領域的人力資源市場,目前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剛入行和還沒入行的學生,往往只知道「研究成果高大上」、 「科普內容好有趣」、「國家重點扶持」、「材料生物化學一流學科最多」、「21世紀是xx的世紀」,同時還會存在以下錯覺:「理工科是實用學科,不會難找工作」、「國家重點發展的環化材生產業,收入肯定不低」、「科研儀器那麼貴都願意買,給人的收入待遇肯定不低」、「新材料/化學合成/生物機理研究好酷炫,教練我想學」。
但是這些人並不知道環化材生領域的以下缺點:
1、收入待遇低。(和其他行業領域的,同等相對水平的人比較。)
2、市場需求低,嚴重供大於求。以生物為例,見下圖(出處:https://www.nytimes.com/2017/11/01/education/edlife/stem-jobs-industry-careers.html。這是2014年美國的數據,中國的情況不會比它好。我也想找中國的四個領域的數據,然而沒找到。)
3、許多科研方向和實際產業脫節,畢業後找不到對應的工作。
4、大多數研究方向的研究方法以「試錯」為主,體力活、重複勞動的工作多,且重複工作的自動化程度低(典型例子:柱色譜),投入產出比低。
5、部分研究方向危險係數高,對身體不好。(根據研究方向所用化學試劑種類而定,一般有機化學領域的健康危害最嚴重。)
其中前三條是主要缺點。尤其是前兩條,第一條對應的是一般商品的供求關係中的「價格」,第二條對應的就是「供大於求」的狀態。
人力資源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對供求關係有著巨大的影響,遠超於一般商品的市場,這是為什麼?
因為在一般商品的市場上,無論存在怎樣的信息不對稱,至少「價格」這一信息總是對稱的(公開的);供求關係的狀態信息一般也是對稱的(賣家知道自己的商品賣得好不好,買家知道自己想買的商品是否緊俏)。然而在人力資源市場,儘管價格和供求關係這兩個信息是公開的,卻不是對稱的。這又是為什麼?
因為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關係調節方式非常特殊。一般商品的市場,當賣家看到自己的商品賣不出去,或其他賣家的同類型商品的市場價格下跌,就會選擇減少進貨/生產該商品而轉向其他商品,進而改變了供求關係。而在人力資源市場,理想的調節方式是:假如某一專業應屆畢業生們,普遍很難找到本行業的工作,僅存的本行業的工作的收入待遇也很低。高三學生在看到這一點後,決定不報考該專業,選擇報考其他就業前景相對更好的專業。各高校看到該專業難就業,選擇對該專業縮招,同時對就業前景好的專業擴招。這是最主要的理想調節方式。其他諸如大一學生轉專業、讀研轉專業、畢業直接找專業不限的工作等調節供求關係的方式,都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以上下劃線部分體現了人力資源市場的特殊性:一般商品的供給者會自發調整供應,而人力資源市場的最理想的調整方式,是通過改變即將新加入的供給者的數量,來調節供求平衡。
然而現實中的高三學生幾乎都看不到這些市場信息,高校的相關專業也不可能縮招。在目前普遍的封閉式高中教育環境下,高三學生的主要信息來源是老師和學校,其次是父母,即使是教育部發布的有關信息也是通過老師間接獲取的。(現在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渠道逐漸增加,但在學校中電子設備限制使用,信息的獲取還是非常受限。)先不說老師和家長不可能深入了解各個專業,許多學校和老師的為了自身利益,為了在給外界一個「我校每年考入清北的人數為xx,985/一流大學人數為xx,一本率為xx%」的漂亮數據,以便招收到更多好學生 ,只會讓學生的儘可能去分數線更高的學校。尤其對於滿足以下條件的學生:分數可以考入好學校的低分數線專業和次一級學校的優勢專業。在學校和老師的軟硬兼施下,通常會選擇好學校的低分數線專業,同時還會從老師口中得到「進了好學校還可以『很方便』地再轉專業」的錯誤信息。並不是說好學校的低分數線專業不好,而是這類專業往往有很多限制,比如很多高校的醫學院、國防班(限制就不細講了)。報考這些特殊專業更應當充分了解相關信息,而不是盲目選擇。
(補充一個疑點:美國的高中應該不封閉,學生應該可以很方便地獲取各專業的就業信息,那麼為什麼美國的生物行業的人力資源,還是供遠大於求呢?)
高校的環化材生專業也是不可能縮招的。如果這些專業沒有足夠多的本科生,誰來讀研究生?如果沒有足夠多的研究生,誰來實驗室當廉價勞動力?至於學生的就業率,學校當然也是重視的,但總有很多工作不限專業,學校也有很多美化就業數據的方法。
結果就導致了,目前環化材生的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關係的調節方式是:有些學生在大一就認清了本專業就業前景不好,選擇轉專業。然而多數學校對轉專業有諸多限制,最後只有為數不多的人轉成功。而大二、大三認清了本專業就業前景不好的學生,開始參加各種非本行業實習;或是準備保研/考研/出國去讀其他專業。而那些直到大四都沒有考慮轉行的學生,一些是繼續讀本專業的研究生,把是否轉行的問題推遲了2~3年;而另一些中的大多數依然沒有找到本行業的工作,因為就算他們願意接受低收入,也沒有那麼多本行業的職位提供給應屆生。
這種供求關係的調節方式不僅存在於中國,在歐美國家也存在,這是一種普遍現象。然而,我並不認為這一普遍現象就是好的調節方式。誠然,學生在高校學習不僅是為了就業,但那些難以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專業、畢業生如果不找教職就用不到所學知識的專業,人數就應當控制,不應太多。
環化材生也是如此,儘管它們原本應該是實用學科,但這些領域有太多研究方向和結果,都無法在短期甚至長期內表現出實際應用的價值,那麼就應該縮減這些方面的資金支持,控制從事這些研究的人數。(實際上,從2017年的「青年千人」名單可以看出,中央已經在控制生物和醫學研究人才的名額,把名額轉給了偏應用的工程類。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3571263/answer/270993329)
回到正題,我們自稱「勸退」的人,只不過是希望那些打算將來入行的人們,能夠提前了解到更多的專業信息,減小這一行業的信息不對稱,為理想的人力資源供求關係調節過程提供信息對稱的基礎。
然而,我們這點勸退的聲音實際上起不到多少作用,因為對稱的信息越早獲取越有利,但我們的信息無法傳遞到高中生眼中。目前只能改變一些大一新生,作用就非常有限。
更關鍵的是,目前的供求關係是在各方利益的影響下被固化下來的,只有當有話語權和決定權的某一方的利益受損時,才會去改變現狀。
備註:
1. 即使信息對稱了,進入供遠大於求的專業的學生少了,這些專業也縮招了,也還有其他問題。比如,各行業的供求關係每年都在變,而學生選擇專業時的信息相比就業的時候至少滯後4年,4年期間,一些專業原本的供求關係可能會發生轉變。這種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但即便如此,環化材生依然應當勸退,尤其是化學和生物,20多年一直供大於求,而且供求差距只增不減,沒理由讓人相信4年內會發生轉變。
2. 環化材生其實還是需要很多人來做研究,但「需要」不是「需求」。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才是「需求」。由於很多研究方向短期內沒有收益,國家的科研基金也是有限的,自然不會在不能創造收益的人力資源上「支付」太多。
3. 國家如果真的想大力發展某些短期內沒有收益的項目,就應當給出匹配人力資源才能的收入待遇,而不是只靠愛國雞湯,或是「雙一流」之類的虛頭銜。(但是現實是,只要付出少量成本做好宣傳,就能吸引到合適的人力資源,自然就不會多給錢。)
4. 人力資源的特殊性
4.1. 人力資源中的每個個體,既是資源(生產資料),也是商品,而且還是供給者本身。
4.2. 人們選擇未來的發展領域,或選擇是否轉移到其他專業領域時,不僅考慮收益、成本(含機會成本)、可行性、風險,還會考慮自身興趣,即是否對目標領域具有無關經濟利益的偏好。而一般商品的供給者,雖然也有考慮興趣的,但很少。
5. 現實市場不是理想市場
5.1. 現實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供給者未必了解商品的市場價格,未必了解供求關係的真實現狀。對於人力資源而言,在一個人選擇進入某一專業領域之前,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可能對該領域的工作方式存在誤解,對工作中可能產出的成果、對產出成果的可能性、對產出成果的價值都存在誤解,以及對感興趣的的對象存在誤解(例如很多學生對數理化生材環的科普感興趣,卻誤以為科研也一樣有趣)。甚至在學生進入該領域以後,都未必了解該領域真實的人力資源供求關係 和 收入待遇情況,直到面臨就業問題了才開始了解。
5.2. 供給者選擇生產、供應何種商品並非完全自由,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對於人力資源而言,每個人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領域,假如在某個人擅長的領域中,人力資源供大於求,他也很難轉向一個供不應求但他不擅長的領域。
5.3. 供給者更改供應的商品需要成本,包含沉沒成本。對於人力資源而言,每個人更換專業領域,很可能意味著在過去領域學到的東西,付出的努力將不再有經濟價值,這是轉專業的沉沒成本。
因為環保界需要的人才年齡大約在22-26歲之間,並擁有30年以上設計,施工,調試經驗!
有時間再補充。
2017年12月1日
今天周五下班早,也正好在火車上,閑來無事聊聊。我是做水處理的,就說水處理方向吧。
一、
你想進設計院做設計,你得是研究生。進了好院還行,進了不好的院只能自求多福了。我同學他們院去年可以說是倒閉了。院里沒事不用來上班了,工資按當地最低薪資標準發。我有好幾個同事都是從院里出來的,待遇降了一半,無法接受,來了私企發現待遇更少了,經驗非常豐富的勉強能持平吧。如果是做運營,得從操作工做起,要知道以前的操作工都是廠里的親屬和關係戶,文化層次也偏低,專科就算不錯了。你會願意去嗎?
我曾經一個項目的操作工都是退休工人,和我爸年紀差不多,大中午喝的醉醺醺回來,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如果是做施工安裝調試,好多公司是不做土建的,只負責安裝調試,而安裝和調試也是分開的,安裝完後有專人來進行調試,也有運營負責調試的。
我們把施工安裝並論,統稱施工。你說你是願意去澆築幾個池子,還是去建樓,還是願意去修路橋。哪個有錢景?自己衡量。調試的話就是設備調試和生化調試,這是一個現場經驗積累的過程,條件好的廠有化驗室,在線監測能實時監控數據還能好一點,你的理論知識能夠有直觀的體現。我調試過的項目只有一個廠有化驗室。好多調試員都是一包ph試紙,一個娃哈哈瓶子闖天下。
二、
再說我目前接觸到的不同崗位的最高薪資:調試工程師,二十年左右,月薪15k。運營廠長級別,工作年限不詳,市政大概10k左右,工廢1.8萬,這個好像和廠規模有關,水量約大,工資越高。
設計師,普通技術崗,管理層不算,8年以上,12k。
施工,項目經理,工作年限不詳,8K多一點點。
一眼看到盡頭的行業有雞毛意思。除了cs其他專業在知乎都會被勸退的
突然想到某理工有一個學部叫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慘
環境科學專業,大三時一科專業課老師課上對我們講,他本科食品工程,讀研時由於聽說環境是朝陽產業然後轉入環境,然後他博士畢業十多年了,這個行業還是十年前的樣子。
知乎有啥不勸退的?醫學?軟體?我想起來了好像是數學。
朝陽產業了幾十年了,也不看見太陽升起來。
我是一個普通一本學生 我當年因為是某末流985音樂特長生可以進去讀你們看不起的環化 我不想於是填了不服從調劑 於是我就成了你們看不起的普通一本學生....真人真事
畢業幾年了,很少看到有同專業的,隨便寫寫吧,說說材料。
我自己是冶金工程專業,當大2結束和大三時去實習時,分別去的是的是江蘇某大鋼企和某特鋼,不長,兩次都就半個月左右,當時太技術性的東西還沒學到,但是實習知道了未來畢業2年內的工作崗位,內容和環境,分條來說吧。
1,崗位:就是基本的操作員,生產流程都是固定的,大概就是學會基本的操作,本科所學暫時沒用處,會在各個崗位輪一遍,但是聽說每年最多就一兩個人能堅持下來。
2,內容:前面說到了,生產流程固定,舉個例,連鑄,準備工作結束就是你坐個大高凳子,用個長鋼筋扒拉保護渣進你前面一米的鐵水裡,大概一兩分鐘扒拉一下,這個活兒一干就是幾個小時,熱到全身衣服都是汗水,一個班喝幾瓶冰水(鹽汽水)補充鹽分的,免費提供,難喝,腦補冰鎮可樂的就算了。
3,環境:鋼鐵廠的環境,哈哈,還是以剛才連鑄的視角吧,前面是炙熱的鋼水,空氣中瀰漫著肉眼可見的灰塵,夜晚除塵器關掉後更甚,你要是看過寂靜嶺電影的話就明白了,一模一樣的,口罩什麼的當然會配發,實際效果甚微,鼻孔會告訴你有多臟,摘下後臉上就是個口罩印,同時還有電爐的巨大聲響,那聲音就和有人在你旁邊點了一串20000響的鞭炮一樣,一直在炸,初來實習時幾分鐘後就感覺腦子裡什麼都裝不下,全是嗡嗡嗡的,到飯點出廠去飯館時感覺一點胃口沒有,就跟宿醉第二天似的。
4,有點不想寫了,再說一個吧,現在女兒都是各個家的公主一般,你覺得現代女生出現在這種環境可能有多大?所以,女朋友這種生物,tan90度,自己體會吧環境類專業十年前到現在都是待遇低,環境差,從來沒火過。未來也不會火,因為其他工科專業基本也能幹環境類的工作。
樓主應該不是本專業的…真幸福
額……環化材生?! 以化學合成為依託學生材的我,自抱自泣,瑟瑟發抖……
推薦閱讀:
※沛縣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為什麼城市街道大量種植柳樹--這種春天會對大部分人生活造成困擾的植物!?
※環境科學出身的可以搞工程嗎?
※激光印表機工作時產生的粉塵對人體有害么?
※在中國有什麼環保的公益組織,作為一個普通人能參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