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女性很可能因為性別原因沒拿到諾獎?她們實際上為科學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實驗證實宇稱不守恆的吳健雄,獲取 DNA X 光衍射圖像的富蘭克林,發現脈衝星的約瑟琳·貝爾……這些偉大的女性科學家,是否因為性別原因而沒有拿到諾獎?她們實際上對科學的貢獻有多大?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2017 諾貝爾獎巡禮,更多「諾貝爾獎」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查資料找到的幾個例子。如果她們是男兒身,也許同樣的貢獻就有機會讓她們得到諾獎了吧。


Marietta Blau(1894~1970)

Blau 在奧地利科學院期間,與她的學生 Hertha Wambacher 合作,率先利用膠片乳劑捕捉核過程。他們使用這種方法來追蹤和識別放射性物質,加速器以及宇宙線中的相對論粒子(relativistic particles),還能記錄高能粒子碰撞產生的粒子云霧。在1937年《自然》的一篇論文中,他們報告了重核在加速器中裂變的首個確鑿證據。Blau 獲提名諾貝爾化學獎1次,物理學獎4次。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在1950年,提名人是鼎鼎大名的薛定諤。然鵝,Cecil Frank Powell 是195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唯一得主,部分獲獎理由正是「使用攝影方法研究核過程」。

Katharine Burr Blodgett(1898~1979)

許多化學家都知道 Irving Langmuir 協助研發了 Langmuir-Blodgett 薄膜,這是一種單分子表面層,可用於製造塗層,濾膜,感測器以及電子設備。Langmuir 的這項工作以及他在表面化學的其他貢獻讓他獲得了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但又有多少化學家知道 Blodgett 為何許人也?Blodgett 和 Langmuir 曾在通用電氣公司有段親密無間的合作時光,正是在這段時間他們研製出了 Langmuir-Blodgett 薄膜以及相關的生產設備。Langmuir 這個諾獎拿得沒毛病,但 Blodgett 在一些關鍵實驗中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她應當與 Langmuir 共享這份榮耀。

Darleane C. Hoffman(1926~)

(作者:CHF videographer)

hmmm......

直到1971年,科學家們仍堅信自然界中不會出現超鈾元素,而就在同一年,任職於 Los Alamos 國家實驗室的 Hoffman 在岩石中發現了少量鈈-244。Hoffman 還分離鑒定了鐨-257——這項工作對我們進一步理解裂變過程有著深遠意義。Hoffman 還研究了鑪,鈹和釒黑(hassium)的化學以及核特性,另外她還確認了釒喜(seaborgium)的存在。這些成就足夠引起諾貝爾評委會的重視了。

Isabella Karle(1921~)

Karle 是諾獎得主 Jerome Karle 的妻子,也是他在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科研合作者。Jerome Karle 與 Herbert A. Hauptman 分享了1985年諾貝爾化學獎,理由是發展了晶體結構的測定方法,這當中 Isabella 也有重要貢獻。當年 Jerome 第一次獲知自己得獎時,他隨即詢問到自己的妻子 Isabella 是否也獲獎了,但得到了否定的回答。Isabella Karle 調侃道,她和 Jerome 是「在一起工作,分開的那種。」

Kathleen Lonsdale(1903~1971)

1927年,Lonsdale 在利茲大學做出了關於苯環平面性的第一個實驗證據,此前苯環的幾何結構尚不明確。這一發現為如今的有機化學奠定了重要基礎。

Lise Meitner(1878~1968)

(1913年 Meitner 和 Otto Hahn 在他們的實驗室 來源:National Archives Catalog)

Meitner 和 Otto Hahn 帶領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發現了鈾的核裂變。這項發現是發展核武器與核反應堆的關鍵。由於這項發現,Hahn 贏得了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獎的提名資料庫顯示 Meitner 一共獲得48次提名,其中29次物理學獎,19次化學獎。

(Meitner 的化學獎提名分布)

半個世紀後,同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 Max Perutz 針對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結果評論道:

諾貝爾評委會所謂的深思熟慮並未真正體現,一是他們忽略了做出發現以前 Meitner 和 Hahn 共同完成的一系列工作;二是他們無視了 Meitner 在離開柏林後,在文字以及言語上的貢獻。

Rosalind E. Franklin 的遭遇興許是天意,但 Lise Meitner 的故事大概是徹徹底底的人禍。

Ida Tacke Noddack(1896~1978)

德國化學家,歷史上獲得4次諾貝爾化學獎提名,與丈夫 Walter 在1925年合作發現了錸。她也是最早提出核裂變概念的化學家之一。

Marguerite Perey(1909~1975)

法國化學家,發現了鈁。這是人類最後一次在自然界中發現新元素,此後的新元素都是通過人工合成發現的。她曾獲得5次諾貝爾化學獎提名。

Agnes Pockels(1862~1935)

1882年(20歲!)她發明了一種裝置測量肥皂薄膜的表面張力。1891年,在瑞利勛爵的幫助下,她開始在《自然》以及一些德國期刊上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1917年,Irving Langmuir 改進了 Pockels 的實驗裝置。之後他獲得了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Pockels 和前面的 Blodgett 一樣,沒能一同分享這一榮耀。學者 Davis 認為,

Langmuir 的表面化學研究工作要勝於 Pockels,但在某種意義上,這只是在她的工作基礎上進行改進罷了。

Margaret Burbidge(1919~)

(作者:Annie Gracy 來源:Wikipedia)

在英國出生的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曾與丈夫 Geoffrey Burbidge 以及 William Fowler 和 Fred Hoyle 共同提出B2FH理論,指出所有比鋰重的元素一直到鈾都是在恆星內部形成,讓我們對恆星演化乃至宇宙的演化有了進一步認識。William Fowler 因此獲得了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同為合作者的 Fred Hoyle 和 Burbidge 夫婦則雙雙落選。當年另一位獲獎者是提出錢德拉塞卡極限的天體物理學家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當年 Margaret 在申請教職時便飽受歧視。1945年,博士畢業不久的她申請 Carnegie Fellowship 被拒絕,因為這意味著她需要去威爾遜山天文台觀測,而當時天文台只接收男性。10年後的1955年,她以冒充丈夫助手的身份,終於進入了威爾遜山天文台。

後來 Margaret 1972年就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長時也引發了巨大爭議,因為300年來台長皆為皇家天文學家,而當時的皇家天文學家是射電天文學家 Martin Ryle。15個月後 Margaret 離職。


淚目。

參考:These female scientists should have won the Nobel


好吧,看錯了,題主提了吳健雄。我多說兩句。

她應該與楊振寧李政道一起獲得諾貝爾獎,因為楊李二牛對宇稱不守恆作出理論預測,而吳健雄通過實驗證明了這個現象。在諾獎史上實驗黨通常還比理論黨更容易獲獎,結果吳健雄沒有得獎,很可惜。

吳健雄與Franklin都失去了諾貝爾獎,而恐怕吳健雄比Franklin更有可能拿獎。因為至少還有人爭辯說Franklin自己沒有重視自己的成果,被沃森和克里克注意到了。而吳健雄顯然自己很清楚自己做的工作的意義。

http://m.wanhuajing.com/pic/1510/1214/2904414/11_640_762.jpg


謝邀。

華裔女科學家,庄小威。

開掛的人生:

中科大少年班畢業後,庄小威便赴美開始博士生涯,那年她僅僅19歲。

2003年,這位天才少女更是被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垂青,獲得50萬美元獎金。她是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女性,同時也是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博士後合作導師為美國前能源部部長,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朱棣文教授。

2006年,年僅34的她便成了哈佛大學物理和化學系的雙聘教授。

STORM技術:

她創造性地將生物熒光和顯微分析技術結合,發明了「超高分辨熒光顯微技術」。

這種技術,克服光學顯微鏡的衍射極限,使得實時揭示生物分子運動成為可能。

她的研究亦叫STORM(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中文翻譯為「隨機光學重構顯微技術」。

STORM的關鍵是在於突破了如何用光控開關探針,來實現單分子發光與重組成像的技術。

2006年,庄小威就STORM在《自然·技術》雜誌上發表相關論文。

在2011年,她又進一步克服了之前耗時長的缺點,開發出了更高性能的STORM。

這一路走來,庄小威也成了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的大戶,隔三差五就在頂級雜誌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諾獎爭議: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白茲格、赫爾和莫納三位物理學家。第一個被念到名字的白茲格,獲獎的理由就是——「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PALM。

同為「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的研究,諾貝爾化學獎名單上卻沒有庄小威,這在華人世界引起了不少爭議。

特別是在華人科學家聚集的網站上,大家都紛紛為庄小威抱打不平。關於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之類的猜測不斷。

一位清華大學的教授在微博上就寫道:聽到白茲格名字的時候,我幾乎要準備給庄小威寫賀信了.....

雖然諾獎結果已是板上釘釘,塵埃落定的事情。但庄小威的STORM,與白茲格的PALM可以說是並駕齊驅的一項技術。

而且在後續發展跟推廣方面,庄小威的作用可以說是比白茲格更重要。相關論文的發表時間上,也只是一天之隔。

對這一質疑,諾貝爾獎委員是這樣解釋的。

第一:白茲格早在1995年發表了論文,對這一技術提出了理論設想。

第二:白茲格論文的收稿時間要比庄小威早幾個月。

庄小威雖與諾獎無緣,但她的成就確實是諾獎級別的。

縱觀歷史,沒得到應有殊榮的能人異士大有人在。

而庄小威也當得起無冕之王這四個字。

庄小威是歷史上距離諾獎最近的華裔女科學家之一。

摘選自科學網,侵刪。


謝邀,答主很懶,就把自己之前的一個回答覆制粘貼上來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187776/answer/237450215?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據傳說,之所以沒授予貝爾同學諾貝爾獎,有一些科學界的性別歧視的因素在其中,姑且算是一個答案吧


為揭示DNA雙螺旋結構做出巨大貢獻的富蘭克林

占坑


推薦閱讀:

生物、化學、物理等實驗用儀器都是由誰來設計並開發出來的?科學家在這裡的角色類似於產品經理嗎?
何祚庥到底有什麼專才,會被評為院士?
現在還是否有可能存在一些民間科研人員,比世界頂級科學家水平更高並且能夠做出顛覆性的科研成果?
酸奶真的是一個騙局嗎?發明他的諾獎科學家梅契尼科夫是一個騙子?
如何看待鄭曉廷作為「民科」的學術成就?

TAG:科研 | 科學史 | 諾貝爾獎 | 科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