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錄歌不做後期混縮的音樂人?
我最近認識了一個音樂人,他在我們的棚里錄歌。編曲是他自己編的,說實話編的真的很好,指彈彈的飛起。
他拿著所有的工程文件來錄,他的聲音很特別,就是那種極致的煙嗓,開口跪那種。 但是,錄完之後。我們說:「免費給你做後期。」 為什麼呢? 我們的棚開在美帝,就是我們同學一起的創業。他是第一位同胞過來錄音,人又nice,我們相交這個朋友,於是就說免費給他混這第一次。然而…他拒絕了… 他不想精混,他的意思就是大概簡單初略調一調就行了。 我們問他為什麼? 他的原話是,後期就像化妝,我喜歡簡單的妝,不喜歡濃妝。我不想到了音樂節一開口,喜歡我歌的人發現,現場和MP3差距很大。我想做到,手機里我是什麼聲音,現場我還是什麼聲音。 各位大拿,怎麼評價,你們也遇到過這種音樂人嗎? PS:這個人專業是電影,並且是來自北京的一個藝術世家,他的XX在《人民的名義》里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具體的就不好再講了。 再PS:有人說他窮…加利福利亞的電影專業一年學費基本沒有低於3萬美元的,並且他哪個學校我記憶里,一年的學費好像是4萬5千刀左右。 另外…他開的是輛保時捷。雖然在留學生中,他只能算一般…但不至於沒錢的……
這個分人,分作品而定,流程是為了出好作品而存在的。
混音確實是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短時間內誕生的新興行業,相比編曲行業存在的時間要短得多。早期的行業審美也大多依附於錄音行業而存在。直至今天,大多傳統配器的音樂里,混音審美標準仍然是以最接近live真實感為準,前期錄得好了,後期非常省心(比如燒友最愛的《加州旅館》便是);即使擁有現代元素,也要被編曲的預混佔掉一部分流程,所以也經常會看到有混音師說「xx老師編得這麼好,基本不用動就出活啦」。
所以你看格萊美混音獎頒發給電子樂製作人的比例明顯偏高,也是因為越是新潮,越依賴於科技發展而誕生的風格才會對後期調整的需求最大。傳統原聲樂器為主而錄音又很合適的話,確實不需要幾天的精細混縮才能出活(粗混還是要的),簡單調一下頻段動態,給點混響潤潤色,也能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是傳統管弦樂的話,錄得好甚至調調音量比例就直接出成品都沒問題。
後期確實有程度大和小的區別,我能理解討厭丟給不熟悉自己藝術目標的混音師結果朝向自己不喜歡發現方向混音的情況。
但一定程度上,混音不是美化而是還原,為了能讓mp3聽起來像現場而不得不進行的補救措施(構建基本立體聲效果啥的)
這時候與其說是化妝師不如說是入殮師。把屍體還原出個活人模樣來。實際上好的混音也往往是保守的,adele忘了那首歌就是用最少的人工雕琢達到了最大的效果。但這不是拒絕混音的理由,點到為止和點都不點是兩碼事。
我不知道題中說的音樂人拒絕的具體是什麼程度的混音,但談混音色變這種必然是對藝術不負責的,不理性的做法有人喜歡原生態,有人喜歡盆栽,也有人喜歡泡麵。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作為音頻行業工作者,我覺得還是當以客戶意願為大,只要你能做,為什麼不?
隨便聊聊,也許不具有參考價值。
這樣的人其實見過很多,不管是音樂人、歌手、普通人,他們都有提出過這種要求的。有的人要求的點在於「音準」上,他們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音準本來根據歌曲的風格不同,所以沒有必要非得那麼准,適當性的走調也是必須的。然而有的混音師在後期修音準的時候會按照他們自己對於這歌的理解來修,那自然或多或少有偏差了。這一現象在行內是絕對絕對的普遍存在,編曲和混音的矛盾本質上也是因為這樣的情況。
還有的人是因為音色的問題,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音色沒有這麼好聽,但是混音師混音的過程中是必須遵循著「讓整體的聲音好聽」這一原則來調整的。該突出的突出,該避讓的避讓,絲毫沒有覺得人聲是獨特的存在而去刻意凸顯它。但是很多歌手認為人聲才是一首歌的主題而非是一件重要的樂器,力求讓所有樂器都為人聲服務。這種情況在包裝歌手的時候比較多見,私以為談論音樂性的事情就不提這個了。另外平常人也大多數是這樣的想法,所以覺得後期不應該把自己的聲音按照個體服從整體來調整。但是鮮有人認為不應該調整的更好聽的。
另外第三種人才是題主提到的這樣的獨立音樂人,他們相比於其他人對自己的音樂有著最完善、最深刻的認識。在他自己什麼都能包辦就是不會混音的情況下,混音師應該成為他的雙手雙耳,通過不斷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的反饋來達到共同製作獨立音樂人的音樂這一目的。朋友就更應該也更方便了。
其實無論哪種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溝通和交流。誠然,如果真正有獨立音樂製作人的話,那他自己和自己交流,最了解自己的想法,製作出來的音樂才是最完美的。但是不管是因為天賦還是因為時間,這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商業化的合作製作模式其實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另一種必然趨勢是一群想著全自動化的人)。
我入行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巨大的疑惑,然後問我的老師,我說我如果不知道編曲有的地方想要讓我做的是什麼的話怎麼辦?我去問問他嗎?我的老師回答說一位好的編曲必定也會混音,反之亦然。理解編曲的分軌也是混音師的藝術造詣所在之一。當時我並不理解他的這種看法,到現在我也不全然理解。我覺得人和人之間的聽覺、審美就算有再多的不同,也是可以找到二人的平衡點的。如果兩人的理念大相徑庭,那勢必結果會很糟糕。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混音師和根本不會混音的音樂人之間。可惜的是到了現在,我也沒有和編曲深度交流仔細分析共同完成歌曲創作的經歷。就算有,也不會有閑功夫去做個交流和不交流的對比。大家都忙於自己的事情(賺錢和享受),真正能沉沉穩穩認認真真做音樂的那一波人反而是我在網上的一個工作室里的朋友們。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追求完美。
真心希望題主也能擁有一次和朋友交流,創作,享受音樂的機會。我猜有三種可能:
1. 他根本不了解所謂「後期」,也不了解整個音樂製作工業和歷史。他不能體會和理解混音和母帶能為一首作品帶來什麼,也不知道這些意味著什麼——一首作品在混音之前根本不能稱之為「作品」,而是「一堆素材」。
2. 妄自菲薄。「算了算了,不用不用,我一無名小卒的作品不用這麼大費周章…」——我最反感這樣的音樂人了,不知者都無罪,但這樣的人……我真的覺得都不適合當音樂人。音樂應該是一件極其自我的事,我認為自信、表達欲和完美主義一直以來都是作為音樂人的必要不充分條件。BTW,人與人之間或許有高低貴賤之分,但作品沒有。
3. 要看「作品」、「唱片」這些詞在他心中意味著什麼了。可能在他心裡就是「可以聽的調調」罷了。
國外某知名樂隊為了一個軍鼓音色能從瑞士錄到美國再錄到英國;Nirvana能為一首作品換好幾個混音師;在The Beatles和Pink Floyd的年代,錄音棚是像醫院和實驗室一樣的存在,錄音室有著嚴明的紀律和規範,所有錄音師在錄音時都是要穿著白大褂的……
再說回我自己,我自己就是一個不知名的獨立音樂人罷了,但我的作品會發到Sterling Sound(全球最頂級的母帶工作室之一)找Grammy獲獎的母帶工程師去做母帶——我知道這一環節意味著什麼(母帶過程本身也不太昂貴);有時會為了一件硬體設備給音樂帶來的色彩而推遲幾個星期的錄音周期甚至四處拉著臉去借;而在混音時感覺不對經常會返工重錄甚至全部推翻去改編曲……
——一首作品沒有完成的時候,只有你不想改了的時候。第一次進棚分軌錄,非科班的,沒有不渾身彆扭的。既然你們錄的這麼順利,那麼別人不會不懂基本知識,不知道混音的意義和重要性。
人家只是不信任你們罷了。人家拷回家自己混或者打算找別人,不是真的完全不混縮…人家就那麼一說.....
---
我覺得題主等聽到對方發行成品再問不遲……
尊重創作者本人的意見。不是每首歌都有混音到必要的,而且編完了,錄完了像什麼時候混都可以的。
化簡單的妝不等於大概調一下。
就算只是調整比例和聲相,稍微做一點音色上的調整,也可以花很多時間來做到最好。混音師的職責,是幫助音樂人把音樂的情感更好的表達出來,所以你們可以多和他交流,了解他想要的感覺,然後一步一步仔細調整,不需要過於誇張的參數,不需要大量的工具,只需要足夠的細心。
窮
1:如何現場和CD一樣的話,那回去聽CD咯,而且本質上說現場和CD肯定會不一樣,因為每個場館的聲場環境不一樣,不然就沒有PA什麼事了2:大概調整一下是Rough Mix,而發行的話怎麼也是最晚mastering的fianl mix吧?3:樂器之間,Vocal和樂器之間的EQ,頻率之間的遮蔽等,本身就是一個細緻的活,不然做出來的東西至少聽感來講,很粗糙,很垃圾,這和素顏是兩個概念,因為樂器伴奏其實本身就相當於化妝品了4:他沒有free 絲帶奧
因為不會,也不願意花錢。或者花不起
先說結論,不提倡不想認真混音的這個思路,但如果他的音樂風格適合這種簡單樸素的做法、他自己的審美又非常明確、對你們錄音的水準也認可、對自己的作品又有很強的控制欲,那可以說這樣子沒毛病。
我的感覺是,題主你說了這個人來自於北京的藝術世家,所以我目前猜測的感覺是他可能比較反感循規蹈矩,想要自己做出自己的概念。
而且你也說了,他只是不想精混,其實還是需要簡單調一調的。
那就還是要混嘛!
所以我感覺他的理念就是,前期盡量做到好,比如演奏就演奏出想要的東西,錄音就錄到自己要的tone,然後最後的混音其實只是擺擺balance、最多稍微頻率讓一讓就可以了。所以即便你們要免費幫他做,他也認為是不需要的,因為他需要的混音方向他自己已經足以搞定了,還更明確,還快,不用跟你們溝通來溝通去,效率高。
其實並非不能理解,之前我去上一個老外大師課時候,老外說的理念:從你製作一首歌,彈下第一個音符的這一刻起,你就已經在混音了。這句話大概講的就是這種思路,前期能解決的問題,絕不留到後期。所以就想我一開始說的,如果:
他的音樂風格適合這種簡單樸素的做法、他自己的審美又非常明確、對你們錄音的水準也認可、對自己的作品又有很強的控制欲,那真的是沒什麼問題……這是非常有效率的做法。
不過身為混音編曲一體機我還是要說,不提倡。
一方面術業有專攻,足夠專業的混音師無論軟硬體、監聽環境、經驗,總不至於會比你一個獨立音樂人要差,就算是做簡單的「調一調」,出來的質感也應該是會更好的;
一方面還要說回那次老外的大師課,老外從頭到位一直在講兩個詞:corrective和creative,混音是由這兩個部分構成的,一個好的錄音,沒什麼毛病的話,其實混音時需要corrective(修正)的部分的確是很少的,但混音師可以做很多creative(創造)的部分。這部分相當於是對於這個分軌進行了二次創作,很多大師的功力其實就在這裡,大師混出來的東西,起承轉合更加的自然,該順的地方很順,該爆炸的地方很刺激,原本分軌無聊的地方變得好玩,原本分軌多餘的地方變得精鍊。如果完全都不信任混音師、排斥混音師入場的話,那其實也就失去了一個和其他優秀音樂人共同創作的機會,作品會變的太過於自我封閉,不可能突破自己一個人的音樂審美。
甜蜜具現式那種嗎?那個已經上升到營銷手法上了,明顯的炒作
無外乎這幾點:
1.不覺得混音意義很大。一部分編曲人認為音色選擇和搭配正確的情況下,無需過多的功夫混音,混音更多是給不正確的音色選擇和搭配擦屁股。
2.覺得自己混的夠可以的了,至少夠用了。直接感覺是【我還真不覺得跟那些牛逼混音師有多大差別】不是危言聳聽,是普遍存在。由於國內對混音教學相當的不完善不科學,大量摸著石頭過河的人存在。而摸著石頭過河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一次次覺得自己夠份了,過一段時間又覺得不行。
3.不想把自己那點本來可能就少得可憐的稿酬再分給混音師一部分。現在的創作環境就是這樣,人都要吃飯,給甲方看後效果差不多的情況下為啥要少賺錢呢,這個要理解~並且大家在這樣做的同時也期許著有些骨頭硬的能跳出來改善下音樂人生存環境(笑
我身邊還真有這樣的人。一個rapper。他自己錄出來什麼樣,就什麼樣,什麼都不動。原由跟題主的一樣。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啊。
其實這個混音啊,很多人確實有很多版本的誤解。比如,有些人就認為,你就是推個推子天天音量而已,又比如,有些人認為混音就跟ps一樣。又比如,有些人認為混音就跟化妝一樣。唉,說什麼好。
我對混音的理解,就是將每個聲音,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然後調節好各聲部之間的關係,不要讓他們打架。至於各種效果器,並不是每次都要用得到的,你的編曲,你的錄製在已經精益求精的情況下,混音真的不需要也不能做太多事情。就這樣的工作,怎麼就變成化妝ps和整容了呢。有多少歌手的歌曲,連混響都不用加,稍微有點延遲就可以了。有的歌手也不用去修音準,錄出來什麼樣,就直接拿去混音了。所以,確實大眾們對錄音混音不夠了解,然後以訛傳訛,有各種的誤解。希望大家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錄音和混音。以上你說的這些 他不見得不懂 他拒絕可能只是單純的不信任你 道不同不需要多溝通 只好隨便說些不疼不癢的理由拒絕你了
我覺得他就是想另外找人混,只是給你留個面子
他只是不想讓你混
一首歌最美妙的 就是在樂句之間的氣息處理。承認強大的音樂軟體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可是在我看來,它們不美。
流行音樂不清楚,但是電子樂裡面有些廠牌是反對overproduce的,審美不同。
原話足以解釋的非常透徹了,後期就像化妝,我喜歡簡單的妝,不喜歡濃妝。同樣,一個普通女子三五小時的專業化妝師裝扮可能要比一個天生靚麗的人更有魅力。後期和化妝師也一樣,都是通過技術生產勞動力,而最重要的仍是她本來的樣子,順便補充一下,發行的作品一般都會精混,就像你去晚會表演也一定要化妝一樣,對觀眾的尊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你這樣的情況引用原話就夠了——後期就像化妝
因為他對自己的原聲作品有足夠的自信。理念上他需要更貼近自然的東西。
推薦閱讀:
※音樂的聲場感是怎麼實現的?
※如何從歌曲製作(作曲、編曲、演唱、混音等)角度來評論《僕たちはひとつの光》這首歌?
※如何製作消音版伴奏?
※網路歌手是如何一個人完成音樂製作的,需要那麼軟體和設備?
※iPad 應用中有哪些出色的音樂製作軟體?音樂製作人、音樂人、音樂玩家和愛好者們都拿這些應用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