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即將上映的淞滬會戰題材電影《捍衛者》?


《捍衛者》中的角色,沒有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的超能力,他們更不知道抗戰要8年的時間,不能用石頭把飛機炸下來,他們只是無數英雄中平凡而偉大的存在。

《捍衛者》再現了80年前那場震驚中外的寶山保衛戰,正面還原淞滬會戰的戰場,當年日軍為了達到「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對上海戰略要地寶山進行慘無人道的侵略。在面臨敵眾我寡,各方面條件都不利的情況下,姚子青帶領全營600將士誓死堅守孤城,鏖戰七晝夜,最終全營壯烈殉國。就是這樣一群人,書寫了一場戰爭的傳奇,讓侵略者的計劃成為不可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了槍林彈雨。

沒有超能力,這樣的英雄才是有血有肉的

港真,第一眼看到姚子青出場的時候,我怎麼也不能相信眼前這個文弱儒雅的「書生」會是後來的錚錚鐵漢子。歷史上的姚子青就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勇有謀的少年,18歲就是排長,21歲就是連長,26歲是營長,嗯,果然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樣都是20+的人兒,這差距不是一點點的大。文氣十足的姚子青是一個大寫的「書生悍將」,戰場上的他,打開模式還是十分的酷炫的,直面敵人時,身先士卒、大義凜然,妥妥滴鐵漢子的模樣。幕後指揮時,他是冷靜淡定的「象棋軍師」,用棋子模擬各種迎戰的對策,分分鐘要殺敵人個落花流水。在戰士們的前面,他是一個偉大的精神支柱,是一個可以和他們站在死亡的最前線的隊友,是定要「同生存,共死亡」的好兄弟。最後一戰之前,豪爽的在死亡名單上勾上一筆,這就是姚子青對於兄弟們最重的承諾,壯士許國,絕無悔意。這個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大英雄,卻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丈夫,在來上海之前,他這樣囑咐夫人:「此去倘能生還,固屬萬幸,如有不測,亦勿悲戚,但好好撫養兒女,孝奉翁姑。」只留給妻子一句「丈夫許國,不必相送」的誓言。醬紫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讓在觀影的很多人都控制不住自己,在國難之前,小家只能成為「犧牲品」。這個沒有主角光環的英雄,他沒有自動屏蔽槍林彈雨的技能,他不能做到功成身退,他只是一個簡單而又偉大的,有血有肉有情義的平凡人而已。

身臨其境,中國骨氣分分鐘震撼你的世界

既然是一部想要再現歷史的戰爭片,除了故事要還原之外,這最難的應該就是如何把觀眾帶到那種與地獄擦肩的氛圍中去。在觀影過程中,幾乎動用了所有的感覺,耳邊是不斷回想的槍聲、爆炸聲、尖叫聲、哭聲,眼睛看到了血肉橫飛的戰場,看到了鮮血淋淋的戰士,看到了殘暴不堪的侵略者,這種種都在營造一種緊張壓抑的氛圍。

雖然沒有那種看上去大手筆的特效場面,但逼真走心的真實才是最圈粉的,鏡頭會在炮彈落地時不自覺的晃動,槍林彈雨也都是真實的拍攝。電影院中環繞的5.1聲道分分鐘讓人震耳欲聾,弱弱的感覺,每一次爆炸的時候,座椅好像都在搖晃。從配樂、場景布置等方面,都讓咱們實力感受了一把戰爭的震撼。

最讓我觸動的情節,就是在最後的一場「巷戰」中,僅存的20個人,在斷壁殘垣下準備最後的戰鬥,選擇與侵略者殊死一搏,用血肉之軀去和冰冷的兵器對抗,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會放棄戰鬥。六百壯士用自己的血肉書寫了一曲偉大的悲歌,在他們的身上,咱們看到了那個年代的氣節,誓死都要捍衛國家的領土,就算是拼盡最後一口氣也不能放棄,這就是中國人的骨氣。

最是細節動人心,一言不合就戳淚點

沒有所謂的神劇色彩,沒有老套的談情說愛,這一部力爭還原歷史的戰爭片,在恢復宏大戰爭場面的同時,卻憑藉一些hin小的細節,分分鐘戳中瓜友的淚點。原來在死亡面前,一切的情感都將得到最真實的呈現,懵懂的愛情,堅固的兄弟情,深埋心底的愛國情。小護士會在受傷快要死的時候,用力的牽住那個曾經表過白的將士。

因為戰爭,因為死亡,這一場沒經歷轟轟烈烈的愛,還未開始就已經結束,天人兩隔了。

姚子青的好兄弟李仲賢即使違抗軍令,也選擇逼著姚子青在後方坐鎮,自己則是去前線,因為在他心中明白,短短的時間是等不到援軍到來的,這就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戰爭。他留下的除了一盤沒有下完的棋,還有對於兄弟的支持,這一局殘棋終究就是無解了,零零落落的棋子終究等不來執棋之人了。在最後一晚,姚子青的一次整隊報數更是讓小編哭到不行不行的了,六百人的隊伍,只剩下了零零星星幾個人。「二十四」這個平凡的數字,就這樣從姚子青嘴裡報了出來,可對於他們來說,這個數字卻是承載了兄弟們生命的重量和這場戰爭的成敗,沒有恐懼和害怕,相反,在這些戰士的臉上,都是「不怕死」的決心。

或許很多時候,戰爭場面並不能激發我們的淚點,反倒是這種細小的事情能走進我們的內心,這些我們今天看上去簡單的事情,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切都是無比的艱難。

1937年,是所有中國人都不會忘記的一年,那一年,日軍開始了全面侵華的戰爭,那一年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或許我們在之前沒能記住一個只存在了七天的寶山保衛戰。

但通過《捍衛者》這一部電影,我們終將認識了這一段歷史。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民族,作為一個生活在和平國家的國民,我們沒有權利去忘記這一段屈辱的歷史,去忘記那一群用鮮血換來和平的英雄,歷史應該銘記,咱們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而並非和平的年代。

用最真最初的心,盡最大的努力還原這一段歷史,這就是《捍衛者》,「血肉頭顱爭飛舞,一寸髮膚一寸土」,時隔80年之後,你們有義務去感受這一段艱難的歷史,去緬懷這一群從容赴死的英雄們。


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推薦。

美團有張優惠券,我也去了。

整個影廳就六個人,一個在吃東西,一個在打電話,還有一個在玩手機。

電影嘛,一開始,就有點抗日劇的既視感。配樂配的有點唐突,該激烈時候不激烈,該平淡不能平淡。這電影一半是毀在了配樂上。

劇情,看的應該就是劇情,整體看來還是不錯的,不過有些細節部分,安排的不合理,上下說不通。故事情節還是中國戰爭片的那老一套,慷慨陳詞,關鍵時候台詞賊多,長官進戰壕,昂首挺胸。主角放炮連瞄準都不瞄準,直接命中。結尾,慷慨陳詞的時候,他們似乎只朝一個方向布置陣地,導演能不能用點心。

道具方面,簡直就是慘不忍睹。日軍端著布倫式機槍一窩蜂往前沖,把日軍拍成了土匪。還有就是94式坦克似乎能連射。37年日軍竟有三聯裝的大和,佩服。

怒其不爭,希望中國電影越來越好。


不要拿斯登衝鋒槍充當mp18衝鋒槍

不要拿布倫式機槍當捷克式機槍


千萬先輩護河山,才有而今天下世,千萬後生知恩報,才有後來東瀛省。


已經看完 很震撼。電影沒有大導演 沒有大明星 也不是大製作。2016年拍完的電影2017 9月才開始上映。雖然拍片少 時段不佳 但還是覺得這是一部不可多得誠意滿滿的好電影。

戰狼雖好看 但是覺得太過於個人英雄主義。不過捍衛者拍得倒是非常貼合歷史 並且軍人保家衛國的血性和天責很多地方體現得淋漓精緻。

淚點很多 動容處也很多 情懷再現 很值得支持。

「你有家仇 我有國恨 敵不退 我不退。」


知道姚子青源於一封家書---
「此去倘能生還,固屬萬幸,如有不測,亦勿悲戚,但好好撫養兒女,孝奉翁姑。。。。。
丈夫許國,不必相送~」

一個月後,他和600名國軍戰友與寶山共亡,無一投降。

整個淞滬會戰,國軍用60%的精銳部隊,和三十三萬人的血肉頭顱破碎了日本三個月內拿下中國的妄言。
卻無法阻擋接踵而來的南京屠城和長江沿線的不斷失手。

不善打仗的蔣介石在日記里不斷地安慰自己:「此次抗戰成敗得失固難逆料,但統一局面必可因益見鞏固」,「只要我能抗戰到底,則國際情勢終必演變而日本終歸失敗也。」

他把這場戰爭的結局交給了時間,幸運的是不是德國,而是美國發明了原子彈讓他賭贏了結局。

當你把它當成愛國片來看,他就只是愛國片;當你把它當成戰爭片看,他也只能是殘忍和恐懼。

而當我們拋棄政治的傾向和戰爭的輸贏成敗,小到一場戰役,一個國家,地球或是宇宙,在歷史這片黑色森林裡告訴我們的才是世界的真相,它遵循著無情的叢林法則,想要生存就要了解他並且擁抱他,敏銳而又饑渴地去搶奪未來的工具,

然後。。。活下來~


道具,布景,場面,節奏,故事,角色,符合國產戰爭片的一貫水準,好好的題材,生生的拍爛了。意料之中。


坐標上海,開糯米美團等看了下,絕大多數影院每天只有一兩場


這片時段排的,讓我真的很無語


周末只有早上8點和晚上11點多的場次,然而系統表示全部票被賣光了,無語。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山本五十六在太平洋戰爭以及侵華戰爭中的表現?
為什麼擲彈筒沒能普及各國軍隊,並且在二戰之後被廣泛使用?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接受的英美援助究竟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大和戰艦的防空布局為何如此的集中?

TAG: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中華民國國軍 | 捍衛者 | 淞滬會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