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時代的俄羅斯又窮又弱,為何蘇聯上台,就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沙俄時代鯨吞萬里土地,能自造戰列艦飛機,拿破崙垮台後更是稱霸歐陸,怎麼就又窮又弱了?雲石君提問也要按照基本法啊。

你怎麼不問問1800年的美國又窮又弱,為何到20世紀就變成了超級大國?


這個確實要客觀地看,其實不止蘇聯,二戰後為什麼共產主義運動如此生猛。一個普遍規律就是,西方文明社會扶植的政權都極其腐敗。

俄羅斯在反拿破崙戰爭之後,民間的科學文化就開始飛速發展,普希金,門捷列夫,能出這種人的社會,怎麼會是個真正的惡窮弱之國?根子在沙皇,但如果是讓資產階級或者改良派按部就班地走立憲的路,結果會好嗎?從國力上講,還真未必不會成為另外一個西班牙。

關鍵原因就是,不在血與火中誕生的政權,與過去切割太難,比如國民黨,上層再和美國親近,骨子裡就是一個封建社會的社團,蔣介石自己就家國不分,他自己個人生活是清廉,但意識里自己的錢和國家的錢沒區別,所以讓宋美齡把國庫里的錢都拿去主持買飛機,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底下的軍閥,和過去的藩鎮有什麼區別?不止中國,當時的南韓,南越,東南亞,南美,幾乎百分之百是這樣。

共產主義,不管怎麼說,是誕生在資本主義以後的組織形式,核心理念可行不可行另說,但它的組織形式是完全現代化的,這其實是落後國家最需要的,你說一個封建社會,需要建設什麼先進理念?那是馬斯洛需求里最高的,必須要滿足了底下幾層慾望之後才需要考慮的問題。

這就是人性的悲哀,蘇聯把沙俄的貴族都砍了,是很野蠻,但你真的不砍他們,他們很大概率會像明朝的王爺一樣,城都要破了,也不捨得捐點錢守城,最後都被人抄家完事兒。


沙俄窮?弱?

沙俄是「歐洲憲兵」,是列強之一!


·····好歹人家也是列強,雖然弱了點···

好歹人家也有門捷列夫巴普洛夫,不比你大清除了大儒還是大儒要強的多?(清朝最盛也就是同治中興那十幾年,被洋大人當成正常國家看,然後被日本人打成哈士奇。洋大人才突然發現,高估了啊···)

好歹人家產業工人數量辣么多,工人起義可以直接接管國家,哪像你大清一直到49年產業工人才幾十萬還一半在東北台灣····只能逼得老毛去走農民路線···留美科學家回國也很呆了五六年才開始啟動原子彈,還不是因為兩彈一星需要的產業工人何止幾十萬啊···

綜上,俄羅斯就相當於宋遼西夏吐蕃大理裡邊的大理

他再弱,也是國家

總比下邊那些部落強多了····邁入正規自然發展很快

當然畢竟底蘊不足

冷戰時候蘇聯帶著波蘭波蘭波蘭····這些逗逼,能和英美法這些老牌帝國扛了幾十年還有十幾年能保持攻勢····

已經很不容易了·····


又窮又弱 是底層民眾生活狀況造成的錯覺

又窮又弱 是農奴制改革前,沙皇俄國的一個歷史階段

又窮又弱 是相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沙皇俄國算工業國還是農業國?

具體的數據我就不特意去翻閱資料了,這邊知乎內部隨便找了個關於沙皇俄國的工業狀態的問答。

裡面可以看出來,到了1880年以後,俄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沙皇俄國的工業基礎,至少在紙面上來看,是比法國還要好的。

雖然沙皇俄國的工業化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遠遠不及西方國家,但是,沙皇俄國並不是完全沒有底子,相對來說,他的工業基礎與西方國家不存在無法追趕的差距。


因為全球化的時代,國家三條道:一條行車道,叫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一條超車道,叫社會主義,另一條超車道,叫國家資本主義。不過超車道快是快,有官商勾結等等副作用,也容易翻。


還是那句老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沙俄(更準確來說,應該叫帝俄,那時的俄國君主已經是皇帝了)真的很弱嗎?

說沙俄弱,那也是19世紀後半期的沙俄,和英法這樣的國家比,顯得弱一點。對比當時的「我大清」又如何呢?

(當然民眾貧困這個是事實,但也是當時所有國家的通病)

軍事實力先不談,熟悉歐洲史的答主們已經舉了很多例子證明了沙俄並不弱。談點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和文化實力吧

一個能讓歐拉來搞研究,能孕育出羅巴切夫斯基、奧斯特羅格拉斯基、布尼亞科夫斯基、切比雪夫、馬爾可夫、李雅普諾夫、施米特、辛欽的國家,弱么?

(當時的「我大清」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李善蘭吧,研究的還都是一些很普通的微積分的問題。)

楞次、門捷列夫、巴普洛夫是哪國人?

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托斯陀耶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又是哪國人?


是,沙俄沒有比得過德二的陸軍,沒有比得過不列顛的海軍,沒有日不落級別的經濟,也沒有足夠高效的政府機構。

對,沙俄就是個貧窮帝國主義國家。

那也是帝國主義啊。。。

沙俄在一戰時的本質和日本在二戰時的本質是類似的,都是上有有幾項在世界前列的列強,下有弱國+殖民地的貧窮帝國主義國家。

就算這樣,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實力排名也掉不出前十啊。。。


這就是經濟學最富於魅力的地方,研究經濟運行機制,在某幾個地方鼓搗幾下,就能把一架疲弱乏力的老爺車,改造成一架噴薄欲發的新賽車。

資源利用方式,無非如此,各國差異太大了,就像一排排老爺車,經濟學家是懂得各種零部件運轉和整體系統運行的工程師,各種領袖官員銀行家,也就是修車工試車員,搞好了,老爺車煥發青春;搞不好,太正常了,這些修車的試車的笨蛋,只玩兒過自己那一輛車,別人的車就是看過而已,都沒機會打開了去琢磨。

沙俄這輛用燒火棍武裝一戰軍隊的老爺車,遇到了一群劫車匪徒,他們拿著德國老頭馬克思寫的修車指南,不光把車鼓搗得跑起來了,而且噴漆換殼蔚為大觀,不過這車差不多跑了20幾萬英里的時候,又出問題了……


窮屁,沙俄鯨吞億萬土地,蠶食我中華幾百萬平方公里。造的出飛機戰列艦,人稱歐洲憲兵,把拿破崙打出屎,這叫窮?

你咋不問為什麼大清時候的中國為什麼一窮二白,tg上台以後幾十年成超級大國?


俄羅斯帝國既不貧窮,也不弱,也是並不落後。造成貧窮的假象是與同時期的英國,法國,美國的對比。至於實力俄羅斯一直是世界五強,同時還是歐洲最大的產糧國,被稱為「歐洲的糧倉」。

在1900年後,維特-斯托雷平改革下的俄羅斯帝國可謂發展迅速,政治上深受自由主義影響,俄羅斯杜馬,法律,權利,民主等方面發展迅速,經濟上歐洲發展最快的兩個國家一個德國一個俄國。當時甚至有一種說法俄羅斯如果繼續這樣發展到1930年將是世界最強國。

俄羅斯油田的發現也使俄羅斯在國際貿易地位進步上升。

百姓生活下降是在一戰中後期,由於東線德奧聯軍的節節猛攻及戰術失利,戰爭問題所導致的結果,同時期的德國由於英國的封鎖(普及一下,英國封鎖其實違反國際法)也是生活水平下降。當然,由於軍隊是優先供應,所以會很不明顯,這也是為什麼德國軍隊認為是「遭到了背叛」這種偏見的來源。

反而諷刺的是,當時是政府許諾會進行民主選選舉,而在號稱多數派的布爾什維克政變後也宣布會堅持民主選舉,大選結果卻是布爾什維克得到了少數票,而社會民主黨卻得到了多數票。

俄國內戰後,由於布爾什維克的各種「社會主義實驗」經濟政策,反而阻礙了俄國真正的發展,中央計劃也導致了後來的斯大林模式,而其帶來的弊端至今還存在。


沙俄又窮又若,不見得,畢竟它能養起威名赫赫的哥薩克騎兵,見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其實,自彼得大帝之後,俄國不斷的從輝煌邁向輝煌。

不得不說的是,日俄戰爭的確沙俄失敗了,似乎沙俄很弱,其實,在當時,海外殖民地這一塊,內陸強國干不過海洋帝國,是的,全部干不過。

英法聯軍從印度出發,七天到廣州。而滿清作為內陸強國,從四川運兵到廣東,最快三個月。而等到蒙古鐵騎來到廣東,最快也得半年,畢竟人馬來了,糧草物資運不過來有什麼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這個仗,沒法打。

話說大清百萬陸軍,打一萬英法聯軍,還打不過嗎?答案是必須能打過,可是這個成本是多少呢?道光皇帝認認真真算了一筆賬,若要屠滅這一萬洋兵,需六千萬銀元, 這個西班牙銀元摺合英鎊五毛。其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真心沒有多少錢。

而一萬英法聯軍的軍費是多少呢?1800銀元。人家洋人講理,花1800打仗,才要2100,真心沒訛詐咱們。而我要屠滅他們,的花6000,道光會算賬,賠小錢省大錢,那就賠!其不知,英法聯軍表面講理,其實,打敗滿清十三行,壟斷大清的海外貿易收入,等於斬斷了大清的經濟命脈,便宜?不知道道光咋算的,或許他豬肉餃子吃多了吧。

說的是,海洋帝國與內陸強國相對比,軍費成本實在高處許多倍,真心打不起。以日俄戰爭為例,日本物資坐船直達中國,而沙俄經濟中心在大西面,二萬里的陸地運輸成本大於日本海運100倍,這仗也是沒法打,戰敗是定數。這不能說沙俄弱於日本。其實沙俄早就認識了這個問題,一直在修二萬公里的西伯利亞大鐵路,還差十年就完工,日本當然不能再等了。

那麼倒退二百年,康熙和沙俄決戰雅克薩,沙俄戰敗,也是運輸成本的問題。畢竟我康熙運兵於蒙古高原以南,沙俄運兵於蒙古高原以北。蒙古高原以北氣溫零下六十度,咋個運兵呢?

至於蘇聯為啥強大了?因為沙俄時期終於修完了人類歷史上最長的鐵路,西伯利亞鐵路,一萬公里,貫穿整個俄羅斯,是為「俄羅斯脊樑」。從莫斯科直達海參崴,其餘脈一直修到遼寧旅順港。

可以說,這是俄羅斯的鋼鐵長城,運行一千餘列火車,啥運不了?鐵路的運行成本是最快最低的!海洋帝國是個什麼東西?你來呀?

他們真來了,世界第一強大的海洋帝國美國,糾集二十餘國,名為聯合國軍,入侵朝鮮半島。物資從地球另一面海運過來,另一方從這個鐵路運來,海洋帝國一下落後了,成本一下高於鐵路一百倍。打吧,看誰能耗的起!

同時代的越南戰爭也是如此,法國運物資多少錢?美國物資運到越南多少錢?而從中國運物資多少錢?高出一百倍。二十年後,法國滾蛋了,打不起。十年之後,美國滾蛋了,打窮了。越戰三十年,史稱「萬日之戰」。尼克松受不了了,親自來北京下跪,大大,我服了!

誰有路,誰就是霸主,這是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根本原因。

二千多年以前,漢宣帝將長城從東北修到中亞吉爾吉斯。那是真正的立體高速公路,不懼暴雨水淹,不懼冰凍和泥濘。漢使班超在此活動三十年,滅國五十。班超指著長城,對這些國王說,你若不聽話,看到我手上的火把沒?我只要扔出火把,點起狼煙,十日之內,天兵就到,必行天誅,將爾滅族。匈奴一看,真心服了,堅定的投降。

正是:

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西漢中興之主漢宣帝劉詢因匈奴歸降大漢,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

民間百姓安居樂業,瓦當都寫上「天降單于」,其實哪裡是什麼天降,分明是路降。

俱往矣,沙俄沒了,西伯利亞鐵路還在。漢朝沒了,漢人還在。一帶一路,是幾千年來一切帝國永恆的追求。當然,有的人是實打實的做了,有的人是實打實的做夢。

面對海洋帝國的訛詐,道光皇帝說,我就賠了二千多萬美元,我還打了幾仗!

慈禧太后說,我也真真正正的打了幾次海戰,我才賠了幾億美元!

餃子國的巨嬰說,我一仗沒打,我買了幾千億的東西……

到底啥時候能修成一路?兩千多年過去了,麒麟閣那十一功臣都哪去了?

等吧,等到他們出現,已經等了兩千多年了,但願不是做夢吧。

耳邊竟然傳來這個歌,正是蔡琴這個從來沒有年輕過的女人的聲音:

想得我腸兒寸斷

望得我眼兒欲穿

好容易望到了你回來

算算已三年

左三年 右三年

這一生見面有幾天

橫三年 豎三年

還不如不見面

明明不能再留戀

或許,第一批留學生,大清帝國的鐵路專家詹天佑說的對:各出所學,各盡所知,才能修成一路!

問題是,現在都為自己學!他們一代一代的當房奴,他們實在沒力氣修路了!


1910年的俄國,儘管幾年前陰溝翻船被日本打殘了,但好歹領土面積世界第三,軍事實力歐洲前三,小到子彈大到巡洋艦都可以自己造,農業產值世界第一,工業產值世界第一,人口歐洲第一世界第三,國民收入總值世界第四; 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五——妥妥的超級大國。


又一個雲石自問自答系列?

先看地圖

然後上數據,來源

http://www2.warwick.ac.uk/fac/soc/economics/staff/mharrison/papers/ww1toronto2.pdf

這是1914年的同盟國

這是協約國

俄羅斯人口1.73億,相比之下美國9650萬,英國4600萬,法國4000萬,德國6700萬,奧匈帝國5000萬。俄羅斯人口相當於歐陸剩下三個大國的人口總和(德國+奧匈+法國)再加上半個義大利的人口

經濟上,雖然人均不給力,但總量上2577億美元遠大於法國(1387億),奧匈(1005),略微領先德國(2443)和英國(2264),只輸給美國(5116)


19世紀末,第二是工業革命爆發,傳統資本主義列強相繼向機器化大工業時代轉型。產業工人的數量大幅增加,工人的生存環境卻愈發惡化。這種情況下,紅色意識形態迅速在歐洲工人中傳播開來。

紅色意識形態主張消滅私有產權,開創一個沒有階級制度、沒有國家和政府,從事集體生產的社會。

這當然是資產階級政府所不允許的。面對方興未艾的紅色浪潮,各國當權勢力竭力彈壓,但工人們的抗爭卻並未因此停止,反而越來越激烈。兩大自然不為列強所容。面對風起雲湧的紅色思潮,列強紛紛大力彈壓,但工人們的抗爭也此起彼伏。兩大階級的矛盾,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達到了頂峰。

一戰大大消耗了歐洲帝國主義列強的實力。戰爭過程中,各國政府為了供應軍需,不得不竭力在國內刮地皮,這使得本就處境艱難的工人群體,生活更加無以為繼。到一戰末期,歐洲各大強國相繼爆發革命,而其中又以德國的十一月革命和俄羅斯的二月革命為甚,直接造成了兩國君主王朝的覆膜。而這兩場革命,都帶有明顯的紅色烙印。瞬時間,紅色革命大有風靡全歐的勢頭。

但這股風潮沒有持續太久。很快歐洲各國的工人革命或者慘遭鎮壓,或者變色——成果被資產階級竊取。

但俄羅斯不然。儘管二月革命後,孟什維克一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政府,不過才過了八個月不到,10月革命就爆發了,布爾什維克接管政權,紅色意識形態在俄羅斯獲得成功。

新生的蘇俄政府,在面對國家經濟治理問題時,它的解決方法頗有新意——全盤公有制。

說它有新意,乃是由於當時的歐美列強,甚至地球上的其他文明,不管強弱大小,經濟制度方面均是以私有制佔主流。何況工業革命的實踐,似乎也昭示著,崇尚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私有制,確實符合當時的文明發展潮流。

可這樣的化,那蘇聯為何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而大搞全盤公有制呢?並且,在蘇聯這個朝代的頭幾十年里,公有制主導下的蘇聯經濟,也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它從沙俄時代的「帝國主義中的薄弱環節」,搖身一變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國,更是躋身超級大國之列。

為什麼公有制和計劃經濟能夠在俄羅斯大顯身手?

這與蘇聯(俄羅斯)當時的特殊國情有著直接的關係。說的更直白點,公有制之建立,正好與當時俄羅斯之國家發展需要高度契合。

首先是集權中樞的需要。俄羅斯版圖遼闊,國家的地緣結構與民族構成十分複雜。再加上俄羅斯這個國家的本部核心區——東歐平原處於國土最西端,這種地緣區位不足以確保其對各個邊緣板塊,特別遠東這類極遠地區的輻射力度。並且在族群構成上,俄羅斯族在當時的國家人口構成中佔比相對較低,不足以構成絕對優勢。這樣的地緣和人文結構,意味著這個國家天然存在較強的分離主義隱患。為了確保國家統一和穩定,俄羅斯有必要在政治上形成一個強勢中樞,以壓制地緣、人文結構缺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既然政治上要中樞集權,那麼反應到經濟方面,政治中樞也就必須強化對國家經濟的控制力度——特別是對那些事關國計民生的關鍵資源,尤其要緊控在政府手中。基於這種邏輯,蘇聯的國家權力架構設計上,政治權力就必須對資本權力高度遏制——這就為公有制的推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二個原因,則是俄羅斯特殊的國家發展基因。當時的蘇俄,其國土面積全球第一,總共兩千多萬平方公里——憑著這份無以倫比的資本,蘇聯天然擁有成為頂級世界大國的地緣潛質。

只不過地緣潛力不同於國力。蘇聯要真正成為頂級大國,還得需要將這份地緣潛力給開發出來,讓它轉化為現實國力。

那麼,怎麼轉化呢?以當時的標準,就是要構建一套完整、可以自給自足的大型工業體系。

所謂完整,指的是工業種類,特別是重工業體系要比較齊全,不能有非常明顯的短板。而自給自足,則是其國土可以為自家工業體系提供工業所需的各類礦產資源。

而就當時而言,符合資源自給自足標準的國家其實很少。除了同樣是地緣大國,工業化卻更加先進的美國外,其他還能達標的,也就只有手握殖民地的英法兩家了。至於德意日等新興國家,在這方面壓根就不夠格(所以德意日後來發動了二戰,要重新瓜分世界)

所以,蘇聯一定要大搞國土開發,把廣袤國土的潛力激發出來。

可是俄羅斯國土太過廣袤,所以資源分布也相應的非常零散;加之自然環境惡劣,大量資源分布在邊遠的凍土帶以及荒漠當中,所以不管是開發還是運輸,難度都非常之大。

這就出現了麻煩。鑒於俄羅斯資源的開發和運輸難度過高,單憑資本力量,根本就很難有效推進。既然如此,只能由國家出面,統籌布局,如此方可將整個國家的社會資源最大限度的投入到國土開發;同時,這種從全局戰略高度進行的規劃統籌,也能夠依據國家的最緊迫需要,打造出相應的配套基礎設施,如此方可以較低的成本開支,達到獲取最多急需資源的目的。

基於這種邏輯,國家便成為俄羅斯國土資源開發的直接主體。而在實現了對基礎性資源的絕對直接掌控後,國家對整個社會工業體系的掌控力度也自然隨之大增。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考慮到俄羅斯惡劣的自然環境,資源的開發與運輸,其難度都相當之大。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如果使用本土資源,俄羅斯的工業體系運行成本會明顯上升。在私有制條件下,企業主和資本家面對這種情況,通常的應對之策有兩種:一,從國外購進廉價資源,二,索性把企業遷出俄羅斯。

這就俄羅斯的老命了!遷出就不說了,哪怕僅是外購資源,也會導致資金外流,這不僅會使得俄羅斯的國土開發無以為繼,國家無法發展;並且這也等同於將自己的工業命脈,交到了其他列強手中——這當然會嚴重損害俄羅斯的國家利益。

所以,俄羅斯必須阻止這種情況發生。可是資本無國界的特點,決定了這種阻止,在私有制條件下是做不到——逐利是商人和資本家的本性,他們自然會想方設法的外逃。既然如此,俄羅斯要想把資本留在國內,用於國土開發和國家建設,其僅有的辦法:就是實行公有制,用政治權力直接控制經濟。

資本沒國界,政治卻有國界。當經濟運行中摻雜了足夠的政治元素,那麼價格,性價比、時效性這些市場意義上的標準,就不再是經濟決策的唯一、甚至主要考量因素。

當然,這種政治對經濟的直接干預,會帶有相當大的副作用——它會明顯降低經濟運行的效率,使得資源配置過程中出現大量浪費。不過,起碼在工業時代的中前期,工業規模快速擴張,完全可以對衝掉這種效率降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至於資源浪費之類——對別人可能是個問題,但對俄羅斯來說簡直就不是事兒,人家家裡多的是資源,浪費得起!

最後一個因素,則是地緣格局變化的影響。在所謂的帝國主義列強中,俄羅斯的文明質量一直較低,所以真正的底子並不雄厚。再加上俄羅斯地域遼闊,雄踞亞歐大陸北部中央,與世界上幾乎所有大型地緣勢力之間,都有著非常嚴重的結構性衝突。這種類似中原的地緣趣味,從好的方面講,那是便於俄羅斯四面出擊;可要從壞處看,俄羅斯不得不因此遭受列強的四面合圍。

這是一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地緣格局。身處此間,俄羅斯要麼極力擴張,不斷充實實力,開拓出更多的領土和勢力範圍,為自己提供充足保障;要麼根基難守,被列強合圍蠶食——反正就是一句話:俄羅斯不具備故步自封的地緣基礎。

這種格局下,俄羅斯的中樞權力有必要把社會資源儘可能的集中到自己手中,以應對這接踵而至的機遇和挑戰。而公有制模式,正好與政治權力最大限度控制社會資源的需求完美契合,故自然而然的成為蘇聯當局的首選。

中央集權的需要、國家發展基因,以及地緣格局的變化,這大因素,一起推動了蘇聯對公有制的全盤接納。

而在公有制的助推下,蘇聯經濟也的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只用了不到20年時間,蘇聯就從沙俄時代的所謂「帝國主義薄弱環節」,晉身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而蘇聯的鳳凰涅槃和快速戰略崛起,也對世界地緣政治格局造成了極大的而影響。尤其是在歐洲,伴隨著蘇聯的火箭般興起,列強對外戰略也不得不隨著相應調整。而這種調整,又反過來激化了歐洲列強內部的矛盾和衝突,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那麼,蘇聯的戰略崛起,到底給全球格局帶來了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呢?第二次世界大戰背後,又跟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有著什麼樣的內在因果聯繫?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中,雲石君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25節——俄羅斯第15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原創文章。


沙俄時代的俄羅斯又窮又弱

蘇聯上台

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這三句話雖然都充滿了槽點,不過用兩句你能聽懂的話回答你吧

一戰的時候,戰爭還在維斯瓦河流域的時候沙俄就投了

二戰的時候,打到了伏爾加河流域蘇聯還在頑強抵抗

如果沙俄以協約國身份撐到戰爭結束,沒準大半個土耳其都能被沙俄划進去。。。


沙俄時期的俄國又窮又弱,這是那個位面上的俄羅斯啊。

合著俄國那2200萬平方公里,佔了世界6分之1的面積,是英法德之類的國家送它的啊。

現在暑假還沒結束嗎。

許多常識的東西自己去稍微的了解下,別把知乎變成帖吧好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沙俄國家並不窮也不弱,窮的是沙俄百姓

沙俄有一定的基礎工業都,雖然沙俄的工業水平沒辦法跟英法德相比但也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當時算是工業強國,能造飛機大炮軍艦能造先進武器而且水平還不懶。沙俄軍隊在歐洲算是最強軍隊之一打敗拿破崙軍隊橫掃歐洲大陸,歐洲憲兵的稱呼不是白來的,蘇聯領土絕大部分是繼承沙俄的,沙俄的這些地盤不是充話費送的。

也沒有蘇聯上台就成為世界霸主,蘇聯初期比沙俄還窮,給德國割地賠款,各種饑荒 。

蘇聯時代世界整體科學技術大發展才有了強盛的蘇聯,如果世界科技沒發展那麼蘇聯的工業水平也不會比沙俄強多少。

蘇聯能成為世界強國那是因為蘇聯能團結境內各族大眾一心一意搞建設,大部分百姓跟隨統治者的號召,全力投入到國家建設。

在沙俄時期國家建設是統治者的事情,普通百姓根本不關心這些還經常鬧起義。

毛說的好:團結就是力量


又弱又窮的沙俄依舊搶佔滿清的地盤。。。


推薦閱讀:

美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人是誰?
近代歐洲的君主看到今天歐洲的疆域會有什麼感想?
日本海軍對中國有哪些暴行?
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辨別我們從小到大所學到的、讀到的、看到的「歷史」的真實性?
有哪些關於近代史的紀錄片推薦?

TAG:俄羅斯 | 蘇聯 | 世界歷史 | 世界近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