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真正的蘇格蘭人」謬誤?


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最早由哲學家Antony Flew提出,又稱為「訴諸純潔」謬誤。

舉例:

A:今天X市恐怖襲擊,恐怖分子喊「真主至大」。你說穆斯林都是和平、寬容、友善的,那麼這些恐怖分子怎麼說?

B:不,恐怖分子不是真正的穆斯林,真正的穆斯林都是熱愛和平的。

對於全稱命題「所有A都是B」,對方舉出一反例「S是A但是S不是B」,人們往往就以訴諸純潔的方式回應「S不是真正的A,真正的A都是B」。但是實際上「所有A都是B」(原命題)仍是不成立的。


真正的蘇格蘭謬誤指的是:

當一個人主張「所有的A皆為B」卻遇上「A不為B」的反例時,改口主張「B這種A不是『真正的A』,所有『真正的A』皆為B。」

在這個邏輯下,已經把真正的A定義成了非B的A,所以「真正的A皆為B」是恆真的命題(雖然這句廢話並沒什麼卵用=.=)。

但是邏輯謬誤之處在於有人使用這個「真正的A」時偷換了概念。原本的「真正的A」指的是「非B的A」,但是在語境里卻是約定俗成的「真正」之義。

舉個例子(來自wiki):

老師:沒有蘇格蘭人會在粥里加糖。

學生:我是蘇格蘭人,我會在粥里加糖。

老師:好吧,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會在粥里加糖。

雖然把「真正的蘇格蘭人」定義為「在粥里加糖的蘇格蘭人」後這句話是真命題,但是別人聽這句話的時候並不會認為只有在粥里加糖的蘇格蘭人才是「真正的蘇格蘭人」,這就造成了前後概念的不一致。

——————

——「粉絲都會……」

——「不,只有真正的……」


概念不清導致,首先確定「蘇格蘭人」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分別是什麼,然後才能論述xxxx怎麼就不是蘇格蘭人了,其中xxxx若是違背或超出了「蘇格蘭人」這一概念範圍,則錯,反之待定。

待定是因為論題真偽並不僅依賴於概念還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如:論證方式或論據的真偽。

比如本論題,「做了xxxx 就不是蘇格蘭人,理由是蘇格蘭人不會做xxxx 。」顯然論證方式有問題,因為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或明文規定,一個真正的蘇格蘭人在做了某種行為後會被剔除國籍。

關於「蘇格蘭人」的內涵和外延問題大致如下:

內涵:泛指每一個經由蘇格蘭政府xxx承認過後,擁有類似我國身份證的東西吧。

外延:從古至今的每一個蘇格蘭人。(差不多那麼個意思,詳情自行百度。)

綜上:很明顯是否為「蘇格蘭人」的重點不在於某人的行為是否符合常理,而是由地域決定。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梁漱溟「中國文化是一種早熟的文化」這一觀點?
一個哲學向的思考,十分業餘,人生在世有沒有必然使命?
「追求公平」是人類的普遍直覺嗎,是否受文化影響?
建國初期,印度甚至非洲的鋼產量、發電量、人均壽命等大部分指標都超過中國,為何現在他們都遠遠不及中國了?
如何免疫從眾效應?

TAG:邏輯 | 社會學 | 邏輯謬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