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歐格斯·蘭斯莫斯導演的電影《聖鹿之死》?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戛納在知乎,更多「戛納電影節」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導演歐格蘭應該明白,像本片這麼怪的故事,風格可以往更極端走。但就像「龍蝦」一樣,故事和風格不匹配,甚至是在講述中態度猶疑,宗教符號的泛濫,都讓可以更酷的電影,變得不那麼酷。

其實,本質還是能力問題。一個好的創意,需要更廣闊的能力去想像與落實。這比好創意難多了。


今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有2部電影非常兩極分化。

一個是《牡丹花下》,憑藉此片拿到最佳導演的索菲亞·科波拉難以服眾。

巧的是,同樣由妮可·基德曼和柯林·法瑞爾主演的另一部電影,也受到了極大爭議,但叔覺得蠻有意思的。

《聖鹿之死》

本片由歐格斯·蘭斯莫斯執導,和他的名氣相比,還是自己的作品更為人知曉。

09年的《狗牙》,禁錮在高牆之內3名子女,因對外界一無所知而造成自由失語言,影射出國家極權主義統治的弊端。

還有那部脫不了單就要變成動物的《龍蝦》,也是2015年的時候叔特別感興趣的電影。

要說蘭斯莫斯特色,其實很有辨識度。

他十分偏愛動物隱喻,且不提鏡頭裡的內容,就連片名里都暴露了他的這一喜好。

之前連續幾部作品裡都傳遞出了突破環境與反烏托邦的重要信息。

在《牡丹花下》里妮可·基德曼還邊救死扶傷邊爭風吃醋,到了《聖鹿之死》里就已經和柯林·法瑞爾飾演的丈夫有了一個兒女雙全的四口之家。

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家庭也富裕美滿,氣氛和睦到近乎到了客套的程度,簡直是教科書版的範本。

影片開頭,身為外科醫生的丈夫總是跟一個叫馬丁的少年見面。

他們聊天,散步還贈送禮物。可以感覺到,兩人的關係非同尋常。

不怪我們想歪,這種錯覺般的曖昧應該是導演有意為之。

就像歐容的《弗蘭茲》也是如此,真相大白之前,里瓦爾和弗蘭茲好似一對同性愛侶。

後來,馬丁受邀來家中做客之後,丈夫說出了秘密

馬丁患有心臟病的父親,曾搶救無效,死在了丈夫的手術刀下。

於是丈夫想擔起長輩的職責,給予痛失至親的馬丁一定的溫暖。

可是一切遠沒有這麼簡單,沒過多久,詭異的事情就發生了。

突然有一天,家裡的小兒子下半身癱瘓,完全無法走路。

焦急的父母帶他看了醫生,做了全套檢查,然而所有的指標都顯示正常。

排除了生理上的病因,醫師推斷問題一定是出在心理上。

就在一家人守著小兒子束手無策的時候,馬丁來到了醫院,堅持要和丈夫談話。

不到一分鐘,馬丁就道破了天機,態度一如既往地禮貌和冷靜。

意思就是以牙還牙,以命抵命。你害死了我父親,也得殺掉自己的一個親人才算公平。

丈夫不信這個邪,結果女兒也相繼經歷了和兒子一樣的遭遇。

看似丈夫是無辜躺槍,但其實馬丁父親的死不是意外,而是醫療事故。

丈夫的術前酗酒是造成死亡的因素之一,這件事此前只有他和麻醉師知道,兩人在妻子面前說法不一,互相推卸責任。

事已至此,如果丈夫不選擇一個家庭成員去死,全家人都會沒命。

妻子,兒子和女兒圍坐在客廳,他舉著槍蒙上眼,把決定權交給了命運。

每一槍突兀的巨響都彷彿能把凝固的空氣擊成碎片,眾生高度緊張地等待著最後的結局。

連屏幕之外的觀眾都看得膽戰心驚。

本片在70屆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劇本。它是導演蘭斯莫斯和編劇埃夫西米斯·菲利普共同創作的,這也是兩人的第四次合作。

國外對這部電影的接受度還不錯,評分不至超一流但也不算低。

而它在國內的口碑就降了一大截,叔覺得這大概是和文化理解有些關係。

首先,《聖鹿之死》這個片名就源於希臘神話」特洛伊之戰」中的一則典故。

希臘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在率軍出征前,射殺了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的聖鹿,還自鳴得意,認為自己的箭法天下無雙。

受到冒犯的狩獵女神怒了,她讓海上一直刮逆風,軍隊船隻根本無法前行,完成討伐大業。

唯有犧牲自己的長女伊菲革涅亞,將她作為祭品,才能得到女神的寬恕。

《安塞姆·費爾巴哈畫伊菲革涅亞》(1862)

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的歐里庇得斯還由此創作過劇本《伊菲革涅亞在奧里斯》

片中馬丁咬掉了自己小臂的一塊肉,以此示範以眼還眼的意思,說這是一個隱喻,是有象徵性的。

這也是導演在向觀眾示意,情節的發展並不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蘭斯莫斯自己就是希臘人,這一次等於是把古希臘的悲劇搬到了現代語境之中。

國內基督教徒的佔比不及西方國家的多,電影中嚴肅的宗教感可能不易體會。

說到底,這還是一個充滿了作者風格的超現實作品。

它帶有較濃的審判色彩,善惡終有報不是所要探討的核心,刻骨銘心的罪與罰才是,以及付出代價的懺悔。

攝影上也非常契合這種意圖,本以為沒事了的小兒子瞬間栽倒在地,要是你足夠專註,真的會被嚇一跳。

從緩緩移動的跟鏡頭,固定在垂直俯視鏡頭,如同是上帝之眼的視角,營造出「人在做,天在看「的感覺。

影片最後倖存者心有餘悸卻也都神奇地恢復,完好如初。

不得不說這種情況,唯有稱之為神跡才解釋得通。

例如2014年的德國電影《苦路十四站》里少女瑪利亞被聖餐噎死,實現自我獻祭,死後成功讓聾啞弟弟說出話來。

這些不合常理的現象構成了荒誕又令人唏噓的寓言。

很多人會覺得《聖鹿之死》有些概念先行,叔認同這一點,但整體還是能夠體現出新意與思考。

忍不住吐槽的是,片中人物的對話猶如四六級聽力一樣刻板,而且語調當中更是缺乏感情。

如果這樣做的目的是故意奠定基調倒也可以理解。沖淡熱烈,只留下冷冰冰的部分。

正如全片所做的一樣,越發地突出了人性的陰暗面

偏偏是面對死亡的恐懼,求生的自私與骯髒的交易等等,駕馭了電影的走向。

除此之外,男權的控制與支配也在片中展露無疑。

夫妻行房時,妻子會滿足丈夫的要求,以「全身麻醉」姿態平躺在床上,任其擺布。

女兒認為時機成熟,也單方面向馬丁獻身,再次把男性放在了主導的位置。

接下來掌握生死的也還是丈夫,昔日的牧羊者化身獵人,妻子和孩子都成了待宰的羔羊。

急促混雜的音效中,難以捉摸的人性暗潮湧動。

用血淚洗盡鉛華,一個小家庭的盛大悲劇就此落幕。


好本子,好攝影,好配樂,好的各種元素堆徹。

奈何導演能力不夠,讓寓言故事只是一個蒼白的寓言故事。

沒有完全拍出來。白瞎了幾個演員的好表演。

70分不能更多。


12.22更新:之前結尾的結論太過草率,現已經過修改,感謝各位朋友們的意見和討論。

本文刊登於我的專欄:瞭望塔。不做資訊搬運,只挖深度內涵,我們嘗試發掘電影的隱藏內涵,歡迎你的加入。

----------------------------------------------------------------------------------------------

《聖鹿之死》:層層隱喻下的同態復仇故事

希臘導演蘭斯莫斯早前曾憑藉《龍蝦》和《狗牙》兩部作品為許多人所知,在黑色幽默+反烏托邦題材中發揮了其獨到的掌控能力,為我們帶來一個個怪異獨特的世界。而在蘭斯莫斯今年的新作《聖鹿之死》中,反烏托邦和黑色幽默這些元素被一併拋棄,取而代之的則是一部更加黑暗、更加現實的(不包括超自然元素在內的現實背景)驚悚電影。

一名心臟外科醫生因為一場手術結識了已故病人的兒子,或出於內疚,或出於慾望,醫生開始與這位16歲的少年開始了親密的交往。而這樣的關係卻在少年接觸了醫生的家人之後變得越發危險和難以控制。少年的母親開始愛慕起醫生,少年也開始無孔不入地滲透進醫生的家庭。不久,醫生的家人開始怪病纏身,少年聲稱這一切原來是他為自己父親的復仇,是醫生那場手術中的失誤奪走了他的家人,而他如今也要讓醫生嘗嘗那樣的滋味。他的三位家人會惡疾纏身七竅流血,而醫生只有犧牲其中的一人,才能夠拯救剩下的家人。在一切嘗試都失敗之後,醫生最終閉上眼睛,殺死了自己最小的兒子。

片名《聖鹿之死》其實來自古希臘神話。伊菲吉妮婭(Iphigenia)是希臘聯軍命令官阿伽門農(Agamemnon)最心愛的女兒。一日阿伽門農(Agamemnon)外出打獵,卻不慎誤傷了狩獵女神阿苔密斯(Artemis)的寵物紅鹿,他必須在停止特洛伊戰爭與犧牲女兒之間做出抉擇。最終他做出了與《聖鹿之死》的醫生相同的決定——犧牲自己最小的孩子。

聖鹿所指代的絕非狩獵女神的紅鹿,而是伊菲吉妮婭(Iphigenia),也就是這個故事中的小兒子。小兒子是整個家庭中最純凈的人——父親心懷不軌,母親心照不宣,就連姐姐在少年來到家庭後也早已受到污染(姑且不論女兒脫去外衣卻被少年拒絕所暗示的精神上的失去童貞,我們可以看到女兒在面對死亡時已經開始如少年一般說話說三遍,在窗邊坦然地點上一支煙)。最純凈之人的犧牲,換來的是內心污穢之人的苟活和永遠的愧疚。

父親帶上黑色的頭套,是儈子手的符號象徵

雖然就連蘭斯莫斯也在訪談中親口承認,《聖鹿之死》的主題是復仇,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隱藏在字裡行間中豐富的信息量。

首先是醫生的角色。從一開始醫生與麻醉醫師的談話,再到下一個場景送出的手錶,很難讓人不懷疑醫生與少年之間的關係是否僅停留在醫患或普通朋友之間。再到後來醫生希望少年不要自作主張來醫院以免被人看到,又希望少年來自己家中做客,可謂是欲蓋彌彰。也許這樣一段關係的開始是因為愧疚,但此刻對於醫生來說,卻早已變成了由慾望驅使的危險關係。而當少年再一次前往醫院主動找醫生做心臟檢查,提出要查看醫生的腋毛這一奇譎的要求,一方面是對父權的挑戰,而另一方面已經幾乎可以視作是對性關係的隱晦表達了。

在第二幕中,當醫生希望從小兒子口中獲知怪病的原因,便提出交換秘密。

「我還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才剛剛開始自慰,我才剛開始射精。只有一點點,差不多一滴。我還在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什麼毛病,因為在學校里我聽到很多故事。然後有一天,我爸爸喝了很多酒,我哥哥們都出去了,只有我爸一個人在房間里睡覺。我溜了進去,把手放在他的陰莖上,然後開始套弄他到射精,射了整張床單都是,我很害怕然後跑走了。」

從中不難看出醫生自小由於對性無能的恐懼而產生的對父權的崇拜和性取向的異變,而與之相映成趣的則是小兒子的默不做聲。也許是因為父親的秘密嚇壞了他,但在這個場景中,我認為他表現出另一層意義:因為小兒子是純潔的,即便是和同樣年齡時的父親相比,他沒有什麼可隱瞞的。

——現在到你了,告訴我個秘密。

——我不知道。我沒有秘密。

——不可能。一定會有的。

——我沒有。

醫生對性無能的恐懼導致他竭盡所能地以控制獲取父權的體驗。而少年則從一開始便表現出了對這樣一種控制欲的不屑與反抗。醫生為其買表時特地強調「我加錢給你買了金屬錶帶」,少年卻很快換成了皮革錶帶,甚至擅自闖進醫院,置醫生的風險於不顧,甚至主動曝光在公眾之前(醫院是這部作品中的主要場景之一,更是與「家」這一私人概念相對的公共空間)。

在少年與醫生的初次見面中,少年表示自己的遲到是因為朋友新買了摩托車而遲到,醫生於是說「希望你帶了頭盔」,而這一場景實則與後來女兒坐少年的摩托車後與家人的對話是相呼應的。同樣是「希望你帶了頭盔」,女兒卻是口是心非,也不難想像少年的話真實性幾何。這是少年開始入侵這個家庭結構後帶來的反抗,如病毒一般,慢慢瓦解著這個曾經穩固的結構。醫生與少年河邊漫步時,少年曾說自己沒有多少朋友,母親卻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我們完全有理由可以相信少年的摩托車借口從一開始就是子虛烏有,目的則是在這場對話中對醫生的控制進行反抗,奪取主動權。

而相比之下妮可基德曼飾演的母親則更加精於算計,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她始終保持著一種詭異而異樣的笑容,在皮笑肉不笑的表情之下,觀眾完全有理由相信她從未被醫生的謊言欺騙過,只是始終心照不宣。甚至可以說母親的角色其實才是影片前半部分最為驚悚的元素之一。甚至在獲知丈夫與男孩早已交往將近半年時也沒有一絲驚訝,反倒只有一種「情理之中」的複雜表情。

在得知男孩的死亡預告後,她幾乎沒有做任何的反抗,僅憑直覺認定對於男孩的復仇計劃他們無計可施,也沒有進行丈夫那樣無意義的抗爭(尤其是在目睹了復仇計劃中無法言喻的超自然元素後)。

此刻二人的意見已經出現分歧,而導演巧妙地運用構圖表現出二人意見的對立,隨後鏡頭轉向妮可基德曼一人的特寫,你知道,她是對的。

她同丈夫商量著殺死一個孩子他們還能重新生育,但由於這個場景處在一個「眾人求生,父親抉擇」的序列中,與其說是在必須作出抉擇這一前提下對丈夫的安慰,倒更像是懇求丈夫(在這樣一種條件下,丈夫的身份已然成為生死的判官)讓自己活下來,但是對於要犧牲自己的骨肉來使自己苟活,她卻絲毫沒有任何的遲疑。

但在此時,她已早已不再是最初那副「一切盡在掌控」的神情,緊鎖的面部下散發出絕望的神情。她對必須犧牲一人毫不遲疑,但面對死亡她卻無能為力。她不想死,即便代價是犧牲自己的孩子。在地下室她為少年清洗傷口,親吻他的雙腳,這與前面丈夫憤然甩開少年母親的手遙相呼應,形成了尖銳的呼應與對比

最初的姐姐是純潔的,她所受的污染是少年所帶來的。美麗的歌喉暗示少女的純潔,而她卻在終於站到合唱團中心的時候突然惡疾纏身,恐怕不是沒有在暗示些什麼的。躺在病床上的少女開始暗自咒罵起自己的母親,坐在輪椅上默默地點上一支煙,此刻的少女早已成為了少年的附庸,暗自沉淪。少女脫下外衣的場景所指代的並非是少女肉體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失貞。當她意識到懇求父母變數太大時,她開始轉向少年求助。(如果說父親此刻的角色是判官的話,那麼少年則更接近神,即阿苔密斯(Artemis))

此刻她不僅僅是作為將死之人祈求天神的憐憫,更多的則是企圖利用他們之間的關係(她自認與少年之間的「情愫」),來索要活下去的權力,即便此刻的她對少年的情感早已異化為仇恨。少女的行為是受到母親的啟發,然而二者的目的卻截然不同。前者是希望少年拯救自己,而後者則是希望少年放棄復仇,拯救所有人。此時的姐姐已經達到了墮落的極點,在地下室這一場景中,她的正臉始終處於陰影之中,顯示出與前面截然不同的詭吊神情。

如果說少年是姐姐墮落的外因,那麼死亡的氤氳則是激發出姐姐真實人性的困境,即誘因。困境是激發人物真實性格的因素,而死亡的氤氳為我們呈現了一出屬於這一家人的羅生門。

在全部家人中,著墨最少的是弟弟,因為結構要求這個人物必須是純粹的,即便他看起來並不完全是這樣,即便這樣的人物現實中是難以存在的。

開頭少年說「我想把它(薯條)留到最後」,而在結尾時姐姐將番茄醬淋在薯條上(犧牲),literally「留到最後」

而少年,正是整部影片真正的駭人之處。他從前半段展示出令人極度不舒服的各種關係和處事方法後,卻又在後半段戲劇性地轉變為阿苔密斯(Artemis)的角色。也只有當少年揭示了自己的計劃之後,觀眾才能夠真正理解他在前半部分的行動和言論究竟意欲為何。從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少年在此刻扮演著一個視角不同(也許可以說是對古典復仇悲劇的解構)的古典復仇悲劇的主角。他精神失常、受到亡靈的召喚(父親的死)、偽裝與欺瞞,性慾望的執迷與復仇熱情之間產生相關聯的共鳴,但此時他既是抑鬱的英雄主角,又是陰險狡詐的反派。而少年使一家人惡疾纏身的方法,則是這個故事中的麥高芬。(麥高芬MacGuffin,意思是某種用於推動劇情的設定/事件,但其本身常常與角色與劇情缺乏內在關聯和重要性。當故事的情節發展以後,漸漸的角色們本身的忠奸或愛恨情仇成為觀眾的焦點,麥高芬漸漸不是那麼重要了,有時甚至完全不重要了)方法是什麼早已不再重要,它只是一個無法反抗的超自然元素。

如果說《龍蝦》將社會的某一做法極端化後構成(反)烏托邦能夠以寓言的形式引發觀眾對現實社會的隔空探討,那麼《聖鹿之死》則只是一出純粹的對歐里庇德斯悲劇的模仿,將這一古典定式套路搬入現代語境,碰撞出新的火花。

但問題也同樣來自於此,對於完全不能(不願)理解影片主題的觀眾,這無疑是一部晦澀難懂的作品;但對於能夠理解導演基本意圖的觀眾,這又無疑是一部包裹著神話/宗教隱喻和層層陰謀的作品,但這樣一種故事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遠遠大於最終主題的深度和廣度。同態復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殺人償命。

我相信所有古希臘戲劇都是有現代意義的,因為它們直指人性。

——邁克爾·柯楊尼斯

《伊菲吉妮婭》的導演,同為希臘導演的科揚尼斯這樣說道。同態復仇是神話題材亘古不變的主題,它直指最根本的人性。但是這樣一種題材在今天是否有些過於普遍和單純,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複雜華麗的形式之下是略顯簡單粗暴的主題,似乎讓人感到有些失望。也許對歐里庇德斯悲劇的執念某種程度上反而制約了作品本身的發展,有些可惜。

有罪的人不止醫生一人,麻醉醫師也同樣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受到自己的慾望驅使。然而這樣一個場景在推動劇情後戛然而止,淪為一個純粹功能性的場景。而又或許是過於害怕觀眾看不懂導致失敗,蘭斯莫斯特地安排了少年咬下醫生一口肉後又咬下自己的肉,大喊三遍「這是隱喻」,對於能夠理解主題的人來說,又有些過於直白和尷尬

《聖鹿之死》在形式上是成功的,非常成功;內核雖然說不上差,但與表面故事的複雜性不相匹配的主題還是有些可惜。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即便有瑕疵,但它依舊十分精彩,值得我寫這四千字來分析它,也值得觀眾在看完之後繼續玩味


《聖鹿之死》延續了導演歐格蘭的荒誕風格,很多人說它沒有內容沒有主題,說它是一部導演符號堆砌、看似裝酷實則裝逼的電影。歐格蘭導演的作品一向有「故弄玄虛而讓人感覺高級」的傾向,影片中許多看似用作隱喻或伏筆的地方結果成了多餘的鏡頭。但我覺得《聖鹿之死》是導演的個人表達作品,這麼來看電影的完成度也並不低。至於表達的是什麼以及你認不認同就是另一回事了。《聖鹿之死》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長鏡頭大遠景的運用,以及它透過玻璃拍來製造疏離感和細微的恐懼感,配合其主題簡直是恰到好處。

詳細影評:年度最佳驚悚片,它占定了!


不合情理…牽強附會…垃圾影片…浪費時間…

吹捧和深化這類「神經病」電影和文學,

都快成災了,

何況本片連故弄玄虛都算不上,

直白的像雪地上的一坨翔,

卻不合情理的散發著熱烘烘的臭氣…

強行附會到無視人性的合理性,

就跟小學生寫命題作文一樣,

先確定主題,

然後生搬硬套。

他奶奶的,

大概只有「使勁看到了皇帝新裝的人」,

才會為了彰顯自己「卓而不俗」的品味,

喜歡這種垃圾片!


歐格斯延續了他上一部電影龍蝦的拍攝風格,荒誕,黑色,鏡頭語言暴力,戲劇感強烈。故事很簡單,一場醫療事故引發的血案,毀掉兩個家庭,主角醫生因為自己的過失,讓男孩父親死在手術台上,也導致男孩心理扭曲,對主角家庭展開一場蓄謀已久的復仇行動,影片有著濃厚的宗教寓意,但卻失去了必要的邏輯性,更像是一則現實題材的寓言故事。


在電影已過一個半小時時,我想說「你必須給我個解釋啊」,怎麼就突然癱了?那個男孩是如果達成他的想法呢?那個男孩是誰?當時那場心臟手術到底是怎樣的?···

在電影結束時,「·····」沒有解釋。

最後一個鏡頭,在那間廉價的快餐店,男孩跟醫生一家相遇。他們之間也只有一瞬。然後,出字幕。

沒有解釋。沒有所謂的「合理結尾」。

直到第二天早上,再次回味電影情節時,我似乎才慢慢知道,電影到底想講什麼。又是以怎樣的方式。

(壹) 還要從電影最後的高潮談起,醫生最終舉起了獵槍,包住了自己的眼睛,寄希望於「天意」,還企望逃脫自己的罪責。當然他是不可能逃脫的,他們一家也都是不可能逃脫的。他們「有罪」。

(貳) 在即將面臨的自己生命結束的時候,醫生成為死刑執行者,他的小兒子父親剪去了他心愛的長髮;他的妻子,穿上了黑色蕾絲裙子;他的妻子為那位「黑暗男孩」,親吻他的腳;他的女兒試圖貢獻自己的身體,拋棄家人亡命天涯;醫生自己在悔恨、懊惱、軟弱、憤怒、無可奈何之後終於墮入了無邊的深淵。

(參) 我們再來想一想電影中的細節:這一家父母的職業都是醫生,似乎是「人」這一部分的的主宰者,並且醫生從事的心臟外科,顯然更具有了「主宰生命」的意味。但面對毫無病因而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兒子和女兒,他跟任何一個普通人一樣、甚至不如,他毫無對策。顯得那麼無能。面對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他又能怎麼呢?他是誰呢?

(肆) 「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鄰居的房屋;也不可貪鄰居的妻子、僕婢、牛驢,和他一切所有的。···」,這些一一對應一下片中出現人物(除男孩外),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與基督教戒條聯繫起來。

(伍) 那個最重要的男孩,他代表的是誰?表面上看,似乎醫生的一家的生活墮入深淵,都是由他而起的,似乎他代表黑暗與魔鬼;但片子又似乎表明,這個男孩只是一個「信使」,他並不能中斷進程,也沒有啟動它的能力,他竭力地想要給醫生解釋,他面臨著一個抉擇,並且這個抉擇背後代表的是什麼。

第二天,才知道這是一部充滿隱喻的電影,他想要表達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關於宗教。是一種哲學。

i


那對「父子」是「情人」昨天看了獲得今年戛納最佳編劇獎的《聖鹿之死》,該片由《龍蝦》的導演歐格斯·蘭斯莫斯執導,科林.法瑞爾與妮可爾.基德曼主演。《聖鹿之死》的故事其實可以概括為「病患家屬復仇記」,一個死在手術台上的病患的兒子馬丁,「憑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向父親的主刀醫生復了仇。

雖說故事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可《聖鹿之死》的主題卻像泥鰍一樣油滑難以拿捏:你可以說這事關復仇,可是較量雙方的階級差異卻被導演有意提及;你可以說這事關救贖,可「殺人」的醫生史蒂文到最後卻是被一步步逼著完成了救贖的過程;你也可以說這事關醫患關係,可是醫生的敬業和患者痛苦卻並不是本片重點。

正是這許許多多的「曖昧」阻礙了我們迫近作者想要表達的核心。而我們在電影后半段能夠明確Get到的,是一種無奈。那是一對醫術精湛的夫妻面對孩子的「疾病」的無奈,當然了,這種「疾病」更像是「詛咒」;那更是一個信奉科學的優秀醫生對冥冥中不可抗力的妥協,這種被迫刷新自己信仰的過程,也是一種無奈。

這一切的無奈,都源自於本片的一個最核心的虛構,那就是醫生史蒂文必須殺死自己的一個家庭成員,這樣,兒子和女兒的「軟骨病」才能好,否則,妻子兒女都會因病而死。

帶給史蒂文這個消息的,是馬丁。在這一大一小兩個人的「對決」過程中,史蒂文一家和馬丁一家關係,很值得玩味。

(妮可爾.基德曼的表演很克制)

首先是馬丁與史蒂文的一對關係。馬丁一心認定史蒂文是「殺死」他父親的人,他恨史蒂文,卻也不知不覺把史蒂文當做父親,「愛」著他。史蒂文對馬丁心生愧疚,起初多番照顧,可是當馬丁表露「愛意」時,史蒂文卻退避三舍。

其次是史蒂文的兒子鮑勃和女兒金的關係。金作為姐姐,對弟弟的嫉妒昭然若揭,甚至在最後關頭企圖「離家出走」以避免被殺。

最後是妻子安娜與馬丁的關係,有一個場景是安娜跪在馬丁面前親吻馬丁的雙腳,似乎是在祈求他的原諒,這代表了安娜的「母性」。

不過,本片最隱晦的關係,是史蒂文和馬丁這對不是父子的「父子」之間的相愛相殺,這種「愛」,讓兒子變成了父親的「情人」。

影片一開始,就把史蒂文與馬丁的關係按照「地下情侶」的模式來打造。史蒂文經常偷偷與馬丁約會,偷偷給馬丁送名貴手錶;他限制馬丁來醫院找他,對同事隱瞞馬丁的身份;甚至堂而皇之地請馬丁來家裡做客,彷彿是「情人」與「正室」的「非正式會晤」。如果影片不揭曉兩人關係,觀眾會懷疑史蒂文和馬丁是一對「戀童」、「戀老」的同性情侶。

從影片的結尾來看,史蒂文失去了兒子鮑勃,而馬丁很早就失去了父親。這使得他們兩人的「父子」身份可以互補。同時,也可以認為是馬丁「逼迫」這史蒂文「殺死」兒子,迎接了「新兒子」馬丁。

(大叔與正太)

更細思極恐的是影片的種種細節鋪陳。

馬丁和金走的很近,互相見過對方半裸的身體。可是馬丁對金這個處在發育期的少女的完美身體不感興趣,卻非常想要看看史蒂文這個大叔身上有多少體毛。

而史蒂文與安娜的夫妻生活也頗「詭異」,需要安娜把衣服脫掉,史蒂文自行採取措施達到興奮狀態。

史蒂文和馬丁的「臨床表現」,都在暗示他們對女人身體的「冷漠」。

而電影中間接挑明史蒂文和馬丁的「男男關係」的,是一處很隱晦的互文。史蒂文出於不得已,向兒子鮑勃講述了一個童年的秘密,在他剛剛對自己身體感興趣的時候,為了「研究」身體,趁自己的父親喝醉酒,給他「打了灰機」。史蒂文的台詞還特地強調「他從父親那裡弄出好多液體」。這種身體上的直接接觸,雖然不是發生在史蒂文與馬丁之間,卻以一種互文的形式,完善了史蒂文與馬丁的關係,換句話說,這一細節完成了片中兩個人一直想做卻又阻止自己做的事情。甚至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何史蒂文屢屢約會馬丁,為何馬丁對史蒂文頗有依戀,甚至送禮物。

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這種「曖昧」,似乎比同性之愛更加禁忌,我想這也是導演為何要採用如此曲折的方式來表達的原因。而導演所採用的神聖感很強的配樂,與這種「曖昧」形成了一種反差,使之更加具有禁忌感。同時導演大量採用的廣角鏡頭和現代感極強的布景,使影片產生一種超現實的風格,更加讓「父子之戀」變得如墜雲中,不可捕捉。可悲的是,片中的妻子安娜和女兒金兩個女性角色都非常聰明,卻不得不淪為周圍男人的配角,她們努力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抓到的,不過是男人在追逐同性的過程中的一點施捨罷了。

更多精彩影評,請掃碼關注「電影那些事」。


爛片!

顛覆我的世界觀,有文化真可怕,竟然能想出這樣的劇情。

外科男醫生酗酒後行心臟手術,造成醫療事故,使男孩的父親死在了手術台上。事故被院方隱瞞。

男孩懷疑自己父親是非正常死亡,一直糾纏男醫生。

男大夫可能是出於心裡內疚,也可能是想軟化矛盾巧施良計,企圖把男孩融入自己的生活圈,並對其給予照顧和補償的方式來化解良心危機,例如贈送手錶請客吃飯探討人生等等。

男孩投其家庭成員所好,得到了男醫生家人的喜歡,男孩還成功的勾引大女兒產生了愛情。

然而男孩就像他的容貌一樣陰險可怕,他對醫生家庭成員下了詛咒 [本劇最匪夷所思的地方,懸疑劇怒變神話劇,沒有點所謂的神話文化素養,不看點影評我他么(我決定要加上這兩個字,不要什麼素養了)都不知道還有這種詭異玩法,腦洞大開],醫生的小兒子大女兒以及妻子相繼不明原因肌無力癱瘓無法進食,連醫院都查無異常病因不明束手無策。該詛咒最後將造成其家庭成員眼睛突血重度飢餓而後死亡。破解方法只有一個:男醫生只有殺死其中一個親人,方可保他人平安(我了個大?,雷劇情雷文化雷腦洞雷霆萬鈞)。

後來,男醫生大怒之下將邪惡男孩綁架,求其放家人一馬,然並卵,男孩不依不饒必須血債血償。

男孩說了,你殺了我你們全家都被詛咒而死,就問你們怕不怕。呵呵。

各種威逼拷打無濟於事之後,妻子將男孩放走。

最後小兒子病情惡化眼睛突血,妻子也癱瘓在床。男醫生無計可施,只能蒙眼將小兒子槍殺,詛咒方得解除。

最後一幕,男孩和男醫生所剩家人餐館相遇,兩相仇視,眼神中透露著的怨與恨,似乎用死亡也不能化解。

無聊花絮:

不拍幾個裸體鏡頭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賣電影的;和劇情發展有個毛用啊?噢,對了,為了證明沒有毛,手動滑稽 。

還有,不搞出點三俗破事都對不起影視業,醫生妻子為探求醫療事故真相,為麻醉師手動滑稽滑稽 。

那醫生和男孩脫衣秀肉,製造基情氛圍戲耍觀眾,真懸疑啊,高實在是高,帶節奏侮辱觀眾智商。

編劇和導演你們開心就好!

講個鬼故事嚇死你們,讓你不給我們好好治病。

醫患關係就這麼簡單解決了。畫個圈圈詛咒你們,怕不怕,手動滑稽 。

可能作者是想用神話恫嚇我們吧,你辛苦了!

話說,

我用一個眼神就能殺死壞人你們信不信?

你們服不服?

給我跪下

舔腳趾

唱征服


我對這部電影只有一個字的評價----垃圾!

感覺這個電影確實是沒什麼好的,浪費觀影人的寶貴時間。

劇情-驚悚-奇幻

請分類人不要侮辱這樣的辭彙了。

電影是什麼?說到底還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講一個我們愛聽的故事。

講故事就要有受眾,最好的故事就要做到雅俗共賞。舉例來說西遊記的故事,孩子們看到了英雄的孫悟空,青年人看到了冒險,中年人看到了人情世故,老年人看到了用蠻力改變社會的人最後歸於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有看點才是一個經典的故事。

聖鹿之死這個故事,以上各位挖掘的無非是翻新了希臘神話的一個故事,我們國家的電視劇各種套用灰姑娘的故事的情節的還少嗎?這不足以成為一個電影。

這部電影的攝影還是用心的,背景音樂給嚴重的差評,大段大段的平白直敘,平淡的都能睡著。

很多人說最後面對死的抉擇的時候,這個地方也是極大的敗筆。「家裡必須死一個人」這種設定,不能換個豐富一點兒的背景故事嗎?

對於人性的挖掘也是垃圾,就算是展現任性的醜惡,那又如何,你又不是拍紀錄片。

結局的時候,莫名其妙的又康復了,整個的邏輯就是一個站不住的垃圾邏輯,故事也是個垃圾的故事。


推薦閱讀:

如何評論內地軍隊題材的影視劇如(我是特種兵1 2 火鳳凰 特警的力量 火藍刀鋒等)?
看《夢之安魂曲》是怎樣的體驗?
如何評價電影《絕美之城》?
有哪些包含「政治隱喻」的優秀電影?

TAG:影視評論 | 戛納電影節 | 聖鹿之死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