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62式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
別的不說,63那個焊接炮塔,在我國裝甲車輛中是開創性的
在全世界戰車史上,這個工藝也是極具創造性的,空前絕後
補充:
我說評論裡面都是些什麼人啊?
我哪裡黑焊接炮塔了?我哪裡說63的炮塔不好了?
63/211工程的母型是PT76
PT76那個截圓錐,或者說叫圓台型的炮塔是先切割鋼板,做扇形的炮塔毛坯。然後要用彎板機把毛坯彎板成型。成型之後的炮塔,還需要完成整體矯形,並在防盾部位機加,焊接防盾和炮塔頂板之間的上隔板。搞完這些,還要開切割出並列機槍孔和特莎鏡孔;切割出炮塔左側天線孔並焊接天線座。最後焊接炮塔頂板。
蘇修能這麼做,前提條件是有高鎳鉻含量的43CMP合金鋼和有相當加工精度且是冷加工的彎板機。
就算這麼搞,這個炮塔還是各種問題。
首先是,受限於彎板機,炮塔不能做的太厚。14噸的PT76,炮塔最大厚度只有14mm,14.4噸的PT76B也只有16mm。而且,因為彎板時板材變形和延展,導致厚度分布不理想。炮塔底部14mm,到炮塔上部就只剩12~13mm了,炮塔防禦達不到標稱值。
其次,彎板以後還要矯形和局部熱處理,耗時長,成本高。
我國既沒有鎳鉻裝甲鋼,稀土裝甲鋼照抄彎板成型工藝,廢品率會很高。況且,仿製T54的42CM鋼軋板,不適合這種薄裝甲板。仿蘇MBL1鑄鋼和601裝甲鑄鋼,厚度太小,不能鑄造。
我們也沒有蘇修那種彎板機,我們只能熱加工。
而且PT76的炮塔裝甲太薄,炮塔得裝甲等效還不如首下迎彈面。
水陸坦克的炮塔不能做的太厚,厚了頭重腳輕,水中適航性不好。
於是決定參照59-16和62的炮塔設計,模仿鑄造炮塔的連續變厚度截面。
我國硬是用603稀土裝甲鋼軋板,熱彎矯形,做出了50-32mm厚度用於炮塔正面的變厚度裝甲板。傾角越大,物理厚度越薄。防護遠強於PT76,接近62式。
稀土裝甲鋼薄板的焊接特性不好,而且變厚度板,炮塔後部的3塊工件厚度只有25mm,圓形頂板厚度只有10mm。我國之前裝甲鋼焊接技術,是蘇聯給的奧氏體焊條填充熔焊技術。這個不適合薄裝甲板焊接。
因此63炮塔焊接使用了壓焊,這是我國兵器工業中首次在大型工件上使用。
一個戰鬥全重18.7噸的車,炮塔正面最大50mm,中彈概率較高的部位不低於32mm,防彈外形比PT76更合理,內部容積更大,為安裝85炮提供了條件。
就這炮塔得防護水平,放到今天同級別的裝甲車輛中都不算落後。
再補充一下
63也就是炮塔特別出挑
首下14mm/47°,首上11mm/80°,側面10mm垂直
PT76
首下13mm/45°,首上10.5mm/80.5°,側面履帶以上13mm垂直,以下11mm垂直
63的車體防護水平,正面和PT76相當,側面還差一些
對越還擊戰中唯一的坦克戰,11:0
1979年3月2日,55軍根據中央軍委以攻佔諒山市為目標,造成威逼河內之勢的指示,決心於4日組織6個營的兵力打過奇窮河,攻殲諒山市南市區和附近要點之敵。軍坦克團4連奉命在奇窮河鐵路橋東西一線沿河岸佔領發射陣地,以火力支援163師擔任主攻任務的489團打過奇窮河,向南市區發展進攻,佔領整個諒山市。
6時50分,我軍開始進行炮火準備,持續時間10分鐘。7時,步兵發起了衝擊。這個時候,隱蔽在391高地、428高地及其以西無名高地的越軍坦克和火炮開始實施反擊,企圖以猛烈火力阻止我軍進攻。
坦克4連連長王廷雲和指導員梁妃六發現敵人炮兵陣地和坦克陣地之後,立即號召全連指戰員勇敢作戰,堅決殲滅敵人。當即進行了火力區分,在鐵路橋右側的411、401、402、403、407號車,先摧毀428高地西側無名高地上敵人的炮兵陣地;在鐵路左側的404、405、406、408號車,先打正前方和左側的391高地和428高地上的敵坦克陣地。鐵路橋右側的5輛坦克對準敵兵炮陣地打了4個齊射,敵炮兵陣地當即被摧毀。接著,全連火力都集中射擊位於掩體之中的敵坦克,一時間炮聲隆隆,火光閃閃。裝備了激光測距儀的我軍62式輕型坦克射擊精準,命中率高,越軍的T34坦克完全處於被碾壓境地,紛紛中彈。4連各車不斷報告勝利戰果。
4連與炮兵、步兵密切協同,經過15分鐘激戰,共擊毀擊傷敵坦克11輛(連同3月2日擊毀擊傷的3輛,共14輛),擊毀37高炮4門、122榴彈炮1門。4連的坦克無一傷毀(僅3輛車外部備品損壞),乘員無一傷亡。
在歷時十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中,坦克戰僅此一例。
1979年對越作戰,是迄今為止62式坦克參戰規模最大的一次,共計4個團。缺點在於裝甲較薄,防護力較差,戰場生存能力遜色於59式;優點是在地形、道路條件不佳的山嶽叢林地比59式更加便於機動,加裝的激光測距儀使得命中率有較大提高。
對於越軍裝備T-34不要太奇怪,當時54軍坦克團裝備的也是T-34,54軍可是軍委戰略預備隊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只用乾貨說話。
歡迎關注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62和63式在當時不落後,同期很多國家裝備的是M41,PT76這種輕型坦克,62和63式各方面都不差,62式就像縮小的59,63式可以說是參考了PT76船型車身的62式,用現有的12150L發動機,行星變速箱,85毫米加農炮攢出來的輕坦,63A至少比對岸灣灣的M41D強不是嗎233
對南方地形的南方本土化的嘗試與實踐。
當初設想的就是為了機動性,裝甲自然不在考慮里。至少,在彌補中國裝甲部隊體系里充當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已經成功了。也許我的回答是最沒有乾貨的,我只是想闡述一個道理:
裝備單體的優秀決定不了戰爭的勝利,一直都是體系在支撐。從為了適應南方地形替代59這個目標來看,62在越南北部的戰果來看錶明了這已經是一款很成功的坦克了。比較期待未來新型輕坦的設計,據說是為了適應西藏地區的地形而設計的。63式是很不錯的,本身設計指導思想是在PT-76基礎上上了85炮,從而實現在台海灘頭迎擊台軍裝甲力量的目的…
作為佐證,解放軍不但有在其基礎上開發的77式兩棲裝甲輸送車,新世紀前後還開發了105mm版本的63A…
62就…且不說在台海前線大致上就M41比他還要爛(僅限於火力上),單單考慮到美軍對抗越共的時候連M48都疲於招架,就知道它上戰場就是肉包子打狗…
不過考慮到解放軍機械化程度之低,和41-42之交的蘇軍一樣用輕型坦克強行補足裝甲力量缺額的行為,也不是不能理解。而遭到越軍阻擊時傷亡不小,也是你裝備不濟必然要付出的代價…中國軍隊發動了對越自衛還擊戰。裝甲兵部隊投入了六個坦克團又一個坦克營和一個自行火箭炮營參戰
參加入越作戰的坦克部隊具體有,廣州軍區廣西方向:41軍坦克團(62輕型坦克105輛,裝甲輸送車13輛,坦克牽引車4輛)、42軍坦克團(62輕型坦克106輛、裝甲輸送車13輛,坦克牽引車4輛)、43軍坦克團(59中型坦克80輛、裝甲輸送車7輛,坦克牽引車4輛)、54軍坦克團(T-34中型坦克80輛)、55軍坦克團(62輕型坦克107台,裝甲輸送車13輛)、廣州軍區獨立水陸坦克團(63水陸80輛、裝甲輸送車9輛)、坦克一師130自行火炮營(18輛)。昆明軍區雲南方向:昆明軍區獨立團(62輕型坦克102輛、裝甲輸送車11輛)。兩個方向共計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車、牽引車等所有履帶車輛約700輛。
對越還擊作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消耗彈藥2.38萬噸,其中炮彈106萬發,子彈5500萬發。作戰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傷坦克戰車268輛。中國人民解放軍犧牲約8100人(包括失蹤955人(雲南方向11人失蹤,廣西方向944人失蹤),負傷約2.3萬人,被俘238人,總計約31000人。)根據昆明軍區後勤部編寫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工作總結》,1979年2月17日至1979年3月16日,廣西、雲南參戰的解放軍、支前民兵共犧牲6,954人,傷210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擊斃越軍15,000人,2月28日至1979年3月16日擊斃越軍37,000人。根據越南國防部軍事歷史院編的《越南人民軍50年(1944~1994)》(軍事譯文出版社有中譯本),1979年2月17日,中國出動6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裝甲車,數千門大炮,在廣寧至萊州的整個北部邊界全線對越南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經過30個晝夜(2月17日至1979年3月18日)的戰鬥,越南消滅和重創了中國3個團18個營,擊毀和擊傷550輛軍車(坦克裝甲車280輛),擊毀115門大炮和重型迫擊炮,繳獲了大量武器。越南方面稱中國傷6萬餘人,還有2萬犧牲62式輕型坦克戰鬥全重21噸,全車採用均質鋼板作為裝甲,車體為焊接製造,炮塔為鑄造,炮塔前端裝甲45毫米,車體前端35毫米成30度。側面25毫米,整車車體長6.2米,寬2.85米,高2.72米,外形幾乎和縮小版的59式坦克一模一樣,最高時速高達60公里/小時。在武器系統上,62式搭載一門85毫米加農炮,載彈47發,副武器為1挺並列7.62毫米59式機槍,載彈基數2000發,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載彈基數500發。
在79年對越反擊戰中,適合南方叢林作戰的62式坦克成為了解放軍的主要參戰坦克,共有430餘輛62式參與了對越作戰,但是由於裝甲太過輕薄,造成62式損失極為慘重。據參加過反擊戰的老兵回憶,幾乎所有被擊毀的62式都是被越南裝備的「40火」擊毀的,諷刺的是這些「40火」也是中國人民援助越南的。在戰爭後期,為了防禦40火,解放軍在62式上加裝了裙板及防彈隔柵另外,62式坦克炮塔上裝有攜帶步兵的把手,也就是曾流行一時的坦克騎兵,不少解放軍士兵為了加快興軍速度登上62式坦克,更有戰士用武裝帶將自己綁在62式的把手上以防止顛簸,這樣在遭受伏擊時候步兵往往來不及下車作戰造成步兵坦克一鍋端的情況時有發生,在後期掃蕩越南的軍事行動中,已經很少有步兵搭乘62式坦克前進了。而且,至此之後,中國新設計的坦克再也見不到「步兵扶手」的蹤跡了。來源公眾號:lirenjunshi1967年至1969年,我軍大部分師屬坦克團、原獨立坦克團集中編為坦克師,共新建了10個坦克師,序號從坦克4師到13師(之前建立的3個坦克師被認為是精銳)。有的師屬坦克團改編為軍區獨立坦克團。而自行火炮團縮編為坦克師屬炮兵團的自行火炮營。這樣裝甲兵就以預備部隊為主,成為主要用於突擊、反擊的戰略力量。相應地,步兵部隊的裝備水平明顯下降。而在此之前,參照蘇軍機械化師的編製組成的我軍第1機械化師,規模較大,不便於協調和指揮。由於我軍陸軍部隊又改為騾馬化,「巨無霸」就顯得格格不入,不利於整體戰力發揮。於是先後減編了1個榴炮團和1個重型坦克團,坦克32團改為坦克獨立32團歸軍區裝甲兵領導,第1榴炮團(原63軍炮兵170團)歸還63軍。到了1961年8月31日,第1機械化師改還為陸軍190師並歸還64軍建制領導。這時期,蘇軍是我軍的頭號敵人。其裝甲集群的威脅,讓歐洲都生活在陰影下。我軍技術裝備更弱,裝甲兵雖然有13個師(實際上比1955年沒有大的發展)算是一股戰略力量,但應對百萬蘇軍肯定無法上去拼,就只能做為奇兵先藏後用了。正面阻擋敵人,還是要靠那些步兵軍及加強的炮兵去拼。守不住,就靠游擊戰去消耗敵人。我國六七十年代「三打三防」(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學、防生物武器)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的。那時候,裝甲兵有一項任務就是配合大家練反坦克,解放軍練,民兵練,全民練。步兵打坦克最常用的制式武器,就是火箭筒。這造成了當時我軍步兵班的火力配置特點,是以反坦克為主——在世界上也很特別的。可能是用的順手了,呵呵,現在雖然反坦克重任不用壓在步兵肩上了,但這兩年還是開始裝備PF98A型120毫米火箭筒,俗稱120火、120班炮。非制式的就是炸藥包了,這個解放軍可以用,民兵也用。本集配的圖,就是解放軍戰士練習使用炸藥包近戰的宣傳畫。這個方法,肯定傷亡大,但當時也沒辦法。也可以使用反坦克地雷等。當然,營連的無後坐力炮也可以打坦克側面和後面,但這個配備又算高級點兒了。在裝甲兵系列裡講步兵反坦克,是為了說明當時的形勢。也是為了向紅五星紅領章的大無畏精神致敬。裝甲兵相對於步兵而言,是耗費很大的技術兵種,按照 1951年的標準,一輛坦克的價值相當於一個步兵營一年的生活費;坦克兵的服裝、伙食供給等標準也是陸軍中最高的,僅次於空軍飛行員、海軍潛艇兵。與2-3個月就能培訓好的步兵相比,坦克手的培訓要6個月到一年,機械師和指揮員就需要二到三年。更何況,還需要國防工業和科技能力的支撐。國力不足,養不起高端的裝甲兵,頂上去的就是精神。1979年我軍對越反擊戰,主要是在廣西方向,而雲南方向(西線)配合。越軍當時叫囂是「第三軍事強國」,對與我軍作戰也做了充分準備。高平戰區和西線的老街戰區岩洞暗堡成群,無數工事和火力點密如蜂窩,隱藏的戰壕坑道縱橫交錯,火力交叉,自詡穩如泰山。越軍前線指揮官文進勇對第一軍區指出:高平地區易守難攻,是打消耗戰的最佳之地,應進一步加強北面由道農、朔江、茶靈到重慶的正面防禦。他甚至讓朔江越軍準備侵入我國境內,以求吸引我軍從而「誘敵深入」達到殺傷的目的。而東南面東溪一帶,沒有坦克行進道路。因此他估計,解放軍必定會從正面北部經朔江沿公路向南推進,這才是坦克部隊能夠發揮的地方。由朔江到重慶,越軍在每一條道路上,都挖築了縱深五到十公里的「反坦克伏擊圈」,逐層部署隱蔽著平射炮、高射炮、輕重機槍等不同性能的武器,以反坦克武器為重點,加上岩洞和山腳各處工事中的步兵火力如衝鋒槍、反坦克火箭筒、槍榴彈等,他們認為這些交叉火力連美蘇都不能逾越,更別說解放軍了。我軍則決定布下一個大口袋,敢於把敵有生力量吃掉。呵呵,這是我們傳統戰法,本旗前面不只一次提到過,就是集中大部隊正面強攻,二號主力迂迴穿插兜住敵人,另有戰役預備隊或阻擊,打一個殲滅戰。具體到高平戰役的部署是:1,在道農、朔江正面地區展開強攻,但不急取,用比敵強大幾十倍的炮火,吸引並擊毀敵人。2,攻擊部隊從(北)靖西和(東南)龍州兩路出發。3,北集團從靖西,穿插部隊分為兩路,一路過茶靈後直指高平,吸引敵人增強高平守軍;另一路在高平東面布口袋。與此同時,攻佔通農的我軍分出一支,穿插到高平西面,阻擊銀山的越軍338師。4,南集團從龍州,一路由水口關直插廣淵,也向高平東面發展;另一路是其主要方向,出布局關,攻七溪、脫浪,布下阻擊陣地防止諒山之敵北上增援,主力則在佔東溪後沿4號公路北上,反兜高平後路,完成對高平的包圍,保證全殲越346師——該師是越軍高平省的主力,其246團「新潮團」組建於抗法戰爭時期。從這幾路看,以反兜高平後路者最為突出,不但要在被稱為不可能攻打的地區展開進攻,還要經博山等越軍重要據點,完成對越346師包圍的東口。這一路,第一梯 隊是43軍坦克團(欠3營),即參戰的唯一59坦克團,配屬42軍126師——該經典戰例,史稱「東溪穿插」;第二梯隊,是42軍坦克團、坦克1師130自行火箭炮營,配屬42軍124師;預備隊為54軍。吳忠負責南集團,經過反覆比較論證,決定把主要突擊方向選在布局關方向,集中約200輛坦克、裝甲輸送車、自行火炮等履帶式車輛及數百輛汽車和特種車輛,搭載步兵部隊,組成強大的裝甲摩托化突擊集團,突破邊境後穿插搶佔東溪,撕開口子,再沿4號公路攻擊北上,從側後直搗高平。許世友同意。並下達了死命令:戰役發起之後3個小時,你必須把坦克給我開進東溪!1979年2月17日清晨6時40分,南集團炮兵群開始炮火準備。6時55分,南集團全線發起突擊。第一梯隊126師分為左右兩路向東溪推進,43軍坦克團2個59坦克營打前鋒,搭載步兵沿山間牛車路奮勇突進。途中多次遇到河流攔路和越軍阻擊,坦克毫不猶豫地涉水渡河,強行闖過越軍火力封鎖區。搭乘坦克的步兵在遭到幾次遇襲傷亡後,也能靈活地跳下車展開戰鬥,佔領道路兩側制高點,壓制越軍火力,掩護坦克繼續前進。越軍根本想不到我軍會從這個方向突破,一時措手不及,無力應對。9時40分,43軍坦克團前衛營在複雜的山嶽叢林地形上攻擊前進32公里,迅猛衝進了東溪,比許世友要求的3小時提前15分鐘穿插到位,撕開了突破口(當時整個東線作戰,只有東溪方向的43軍坦克團1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穿插任務)。隨後該坦克前衛營佔領東溪各要點,形成對外防禦,保障第二梯隊進入戰鬥。戰後,43軍坦克團1營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坦克營」稱號,這是目前我裝甲兵榮譽稱號的最高建制單位(2個營之一,都是越戰立功)。其1連也被授予「英雄坦克連」稱號。東溪穿插戰是一次非常經典的多兵種合成進攻戰例。戰前,由於越南地處熱帶地區,地形崎嶇複雜,叢林密布,外界普遍認為不適合坦克部隊作戰,中國軍隊將使用純步兵進攻。然而,我裝甲兵的運用達成了戰爭目標,出其不意的成功,並且在此次越戰創造了世界上目前最大規模的叢林裝甲兵實戰戰例。在現代化技術裝備條件下,解放軍傳統的穿插戰術得到了嶄新運用,就是裝甲兵融入了我軍經典作戰體系,所以在戰後很長時期廣受關注,對我軍多兵種合成進攻的理論發展也產生了影響。1989年八一廠拍了一部電影《蛇谷奇兵》,就是以79越戰裝甲兵的戰例——主要是東溪穿插——為基礎改編的,隨即在1990年獲得第一屆全國電影製片廠優秀攝製組駿馬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重溫一下。當然,像我國許多軍事作品一樣,該片也採用了「張冠李戴」、「樹上開花」等手法。比如片中沒提東溪,而是說直插班崗堵住越軍——班崗實際在諒山省,這是另一個戰役了。至於步兵搭乘坦克前進,則是真實的。1979年的我軍還沒有裝備步兵戰車,軍屬坦克團里配備的63式裝甲輸送車也很少,主要用於輸送指揮人員、火線搶運傷員和前送物資。現在大家都有這個常識,坦克不能獨立作戰,必須有裝甲步兵的掩護——所以不配步兵也是不現實的。以下摘自一篇寫吳忠的文章:從布局關至東溪有一條山間牛車土路,依山傍谷,路窄坡陡,急轉彎達40多處,沿途河多橋脆,坦克和車輛通行很不容易。而步兵要想跟上高速突進的裝甲縱隊,徒步根本不行,只有搭乘在坦克上行軍。而坦克在山嶽叢林地帶高速行進時會搖擺得非常厲害,步兵在坦克上根本坐不住。吳忠組織進行了多次坦克搭載步兵行進的試驗,最後想出一個辦法,就是給參加行動的每名步兵發一根保險繩,圍系在腰上,再用掛鉤掛在坦克兩側的扶手上,並把82無坐力炮、重機槍等重武器也用繩子捆綁在坦克上,暫時解決了這一問題。這就是傳說中把士兵捆在坦克上的「背包帶」。實戰中也確實是將繩子和背包帶混雜使用,將步兵和重武器固定在坦克上,每輛坦克上搭載了一兩個班的步兵,據說最多的達到26人。當遇到越軍攔路襲擊後,很多步兵一時來不及下車戰鬥,重武器也解不下來而無法使用,造成了不少挨打傷亡的情況。但就當時中國軍隊的裝備技術水平而言,不如此就無法實施步兵協同坦克互相掩護進行穿插,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戰力有限的情況下,只有爭取最快時間、最大限度地消滅敵人,才是保存自己的最好手段。為此而付出一定代價,是必要的,這是屢試不爽的戰爭法則。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勤保障比較落後,很多戰鬥都需要步兵以有限的攜行保障獨立完成——比建國初好不到哪裡去。這樣造成單兵攜行負荷很重,少的四五十斤,多的五六十斤,要在山嶽叢林地帶行軍作戰,極大消耗了士兵體力,影響了戰鬥任務的完成。為保障部隊的連續作戰能力,吳忠還組織力量反覆試驗 了武器裝備、軍需物資的攜行量和攜帶方法,最後使單兵平均攜行量減少到了20公斤左右,在當時的軍力水平上最大化地適應了快速穿插和戰鬥的需要。鐵甲008原型!1979年2月17日凌晨6時55分衝過布局關時,林夢珠率領108號坦克沖在最前面。到班波時,108號坦克滑入深坑。林夢珠當機立斷,換乘101號坦克,帶領全連壓著108號坦克通過深坑。8時30分,在班波的西山埡口,兩側峭壁聳立,道路狹窄,設伏的越軍乘機向坦克分隊開火。越軍在狹長的地形下,首先擊毀了營長座車(由於有4根天線,在我軍學習的越軍太了解了。後來我軍將所有坦克都裝4根天線以迷惑之),炮塔被掀翻,營長和該車乘員全部犧牲,整輛坦克掉入懸崖。林夢珠指揮1連還擊,用機槍連續消滅了越軍4個火力點。據說一名身受重傷的步兵用手榴彈炸掉了擋住炮口的樹,坦克得以開火擊毀了越軍反坦克炮。林並指揮101駕駛員張東法5次以車體衝撞一側崖壁的突出部,撞掉崖石後,道路開通,部隊得以迅速前進。靠松山,又遭越軍暗藏於公路兩側山洞的反坦克火器猛烈襲擊。搭載的步兵立即下車戰鬥,坦克則採取後車掩護前車、「單號向左、雙號向右」(這是句名言,後來軍事文學多有採用)還擊,炮轟山腰、高射機槍壓制越軍,迅速衝過了靠松山,繼續向東溪猛插。1營衝過後,後續部隊攻擊靠松山越軍主陣地,1小時攻克。9時40分,林夢珠的101號坦克第一個衝進東溪。該車長途奔襲,先後18處中彈,後被中國坦克博物館收藏(底座為原車,炮塔為另車);複製車(炮塔為原車,底座為另車)則陳列在54軍機步127師裝甲團團部營房——越戰時的43軍坦克團,現即127師裝甲團。這時沒有步兵,坦克分隊各部到達後立即展開防禦。其中,1連佔領661高地,2連和3連1、2排佔領東溪,3連3排在指導員李敬民帶領下,控制東溪東側的公路橋。靠松山和東溪逃散的越軍組織起來,向橋頭陣地發起了3次反衝擊。戰鬥中,排長車被越軍火力擊中,3排長高瑞林英勇犧牲。下午14時48分,126師378團到達東溪,我軍開始在東溪布置防守,並向高平方向發展。大局已定。鑒於此戰的意義,武漢軍區授予林夢珠「戰鬥模範」稱號;1營和1連則被中央軍委 授予「英雄坦克營」、「英雄坦克連」榮譽稱號。東溪穿插成功後,42軍主力立即沿4號公路北上高平,先遣部隊是42軍坦克團(裝備62輕坦)搭載42軍124師372團(欠3營)並加強坦克1師自行火箭炮營。越軍346師當即組織毀路炸橋,加強關卡和要地的防守,企圖阻滯我軍。為保證南集團主力的側翼,43軍129師配屬42軍指揮,攻佔東溪南方的七溪,以阻攔諒山方向敵主力兵團可能的進攻。另一路在北面,是42軍125師由水口關出發,加強廣州軍區獨立坦克團1營和43軍坦克團3營,向復和進攻。42軍坦克團擔任尖刀的5連,於17日19時32分率先插到弄梅隧道。首車504號坦克被伏擊的越軍擊中起火,敵暗我明,又無步兵掩護,先後又有4輛坦克被擊中。18日拂曉,坦克團基本指揮所率主力搭載372團1營步兵陸續趕到,8時05分全部攻佔4號公路的咽喉——弄梅隧道。《鐵甲008》也提到了這次戰鬥。42軍坦克團5連榮記集體一等功,廣州軍區授予「鐵甲騎兵先鋒連」錦旗。18日11時36分,坦克團決定由6連擔任尖刀,除尖刀連外,其餘坦克均搭載步兵,繼續向高平穿插。在克服了越軍炸橋、破路、伏擊等情況下,19日10時40分,尖兵連衝過雅南、楠囊、那外、果崗,進至博山。連長、指導員車先後被擊中,連長重傷後送,指導員任柱恩犧牲。中央軍委授予42軍坦克團6連「英雄坦克連」、連長車駕駛員何相孟「戰鬥英雄」稱號。因坦克2營損失較大,遂換3營7連擔任尖刀連。19日13時35分,3營在2營掩護下迅速前出。7連打頭的706號坦克高速衝過遭敵破壞的9號橋後,橋面下塌,跟進的第2輛坦克在橋頭被越軍擊毀,全連受阻。706不顧越軍阻擊,直奔高平。後在穿過高平市區向扣屯衝擊時,被擊中起火。「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我軍這輛坦克勇往直前、一騎絕塵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而腦中冒出來的,卻是這句《琵琶行》。42軍認為706號坦克四名乘員全部犧牲,就向中央軍委報請追授「英雄戰車」的光榮稱號,同時邀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兩名攝影師在重兵保護下趕赴現場拍攝紀錄片。不料越方「報平安」廣播節目,把706被俘的二炮手拉了出來。政治部門舉動無措,此事無人再提。當時左的氛圍比較濃吧......那現在呢?......越軍重兵布置於朔江、復和等地,所以北集團以122師攻打朔江,吸引越軍,而以主力121、123師在戰區西北側,從埝井出國,向南經莫隆,到通農,再繼續向南和東南穿插。122師加強41軍坦克團3營啃的是越軍在高平的主力,組建於抗法時期的346師246團號稱「新潮團」,還有851團1個營,二線有188炮兵團,地方部隊不計。122師選擇地形複雜、但越軍防禦薄弱的孟麻方向突破,並以坦克部隊橫穿大山,打了越軍一個措手不及。此戰雖然最後用了五六天,但打的漂亮。41軍坦克團3營以8連配屬365團從平孟沿公路向朔江正面進攻,箝制越軍;以坦克7、9連協同364團、366團從孟麻突破,越過險坡攻佔坂洋,突然直插墩張公路口,一舉摧毀了越軍3個炮兵陣地及一批火力點,從側後進攻朔江。坂洋險坡在《蛇谷奇兵》也表現了這一環節,是坦克兵的奇蹟。戰後,中央軍委授予該坦克營「英雄坦克營」稱號(裝甲兵最高榮譽單位的2個營之一)。但是,主力進展不順。123師是41軍主力師,當年在塔山打出了367「塔山英雄團」、369「白台山英雄團」兩個英雄團。123師以368團大舉進攻八姑嶺和八達嶺,採用班排級別的山地攻防戰,吸引當面越677團和戰區越軍指揮部的注意。123師主力兩個團加上師炮團,配屬41軍坦克團(欠3營)、廣州軍區獨立坦克團2營,則金蟬脫殼,在西側向高平戰區縱深穿插。經安樂、龍萬、扣旺、那念、河安、打蘭、壽強、那隆,穿插到高平西南的扣屯,奔襲90公里,命令7小時到達。到通農時,已用去6小時。獨立坦克團2營的63式水陸坦克不能爬坡,全部掉隊,62式輕坦也有掉隊,於是集結、等待,又用了5個小時。再往前,遇到越軍的層層襲擾。18日9時許,先遣隊到打蘭時,41軍坦克團1營撞入火力網,被擊毀6輛、擊傷3輛。由於前方報告、命令傳達、軍指揮所判斷失誤等原因,從打蘭撤退。這時,越軍已清楚看到我軍的包抄,一面組織層層阻擊和襲擾,一面開始將部分越軍和地方機關沿扣屯公路後撤。北集團坦克穿插部隊不能一鼓作氣,給了越軍10多個小時機會,加強了防禦,給爾後的 作戰增加了困難。許世友批評道:「這個部隊過去打過很多好仗,這次為什麼打成這個熊樣!不准他們停止,更不准他們後退,命令他們前進,打到扣屯去」。最後123師前指率367團2營尖刀插到扣屯用了65小時,全營到位則歷時79小時。而1、3營很多官兵迷路,嚴重耽誤了穿插時間。到達的2營則由於後勤被打亂等原因,連續3天缺糧少彈,是非常危險的。根據情況的變化,123師改變作戰任務,就地展開。師主力猛攻扣旺東北的那懷一線的越346師師部,同時打通安樂-河安公路,算是找回了些面子。北集團另一支穿插部隊121師(有361「塔山守備英雄團」)更為艱苦,這一路到通農後與123師分兵,在123師的西側,也就是外側,任務是總攻發起後12小時插到班庄、董賽。121師不是搭乘坦克,是純步兵大縱深穿插(本來有軍坦克團2營,但留在通農,後轉歸123師),結果營以上單位就先後遭伏擊、襲擊達7次之多,僅失蹤就達200餘人,比網友痛批的坦克搭載步兵損失大得多。121師多次在繞道中走錯路,是遇襲的原因之一。殿後的362團3營和師預備指揮所、師後勤的前梯隊、團後勤,在魁剝山谷遇襲,傷亡396名官兵,多名領導犧牲,還有醫護人員、民工。並丟失大部彈藥、給養、器材、藥品。主力361團也因數次走錯耽誤時間,改由副師長李培江(解放戰爭打出來的「全國戰鬥英雄」)率領的363團在前,19日6時30分攻佔了董賽。363團2營歷時28小時、全團歷時32小時穿插到位,途中戰鬥15次,只陣亡5人、負傷18人。這再一次證明,充分的準備、果敢的動作、堅決的意志,才是戰術勝利的不二法則。全師到位歷時59小時。因3個團的後勤梯隊和師後勤梯隊大部掉隊或遇襲失散,19日,師基指和3個步兵團開始斷糧。當時周圍村莊里能發現越南老百姓的糧食、豬、牛、雞,本應就地籌措。但有的幹部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理解片面,官兵們只能挨餓。在後來的戰鬥中損失亦甚大,甚至連361團團長時光銀都陣亡。198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根據李存葆同名小說拍攝《高山下的花環》上映,成為反映越戰和那個時代的經典之作。片中越戰場景,應是取材於高平戰役的北集團艱苦戰事,尤其是大家印象深刻的副連長靳開來砍甘蔗受處分。121師和123師的穿插沒有達成既定的包抄殲敵目標。2月28日至3月5日,121師集中在扣屯地區組織防禦,並進行清剿。北集團投入了預備隊——54軍160師。而該師師長張自信和他的獨生子張立,就是《高山下的花環》中雷軍長和犧牲的「小北京」的原型......寫至此,本旗也不禁熱淚盈眶。但是,北集團的磨難並未結束。3月6日,沒有經驗的50軍150師(1967年成立)出境,歸41軍指揮,在高平以西執行清剿殘敵、搜剿敵倉庫物資、查找友軍失散人員和烈士遺體的任務。3月13日,448團2營回撤途中在天豐嶺遭襲,包括軍前指及以下各級的指揮在前後整個過程中多次出錯,遇襲後帶隊幹部驚慌失措,造成542人失散(被俘回歸219名、其餘陣亡或失蹤)的重大損失。不論指揮如何、戰果如何,每一名戰士都應當受到尊重。每一次衝鋒都是勇敢,每一次流血都是光榮,每一次犧牲都是不朽。高山是為國犧牲者的豐碑,高山下的花環永遠都在我們心中。在1979對越反擊戰,裝甲兵有2個營、3個連、2輛坦克、12名個人榮獲英雄模範稱號;3個營、8個連、7個排、19輛坦克、51名個人榮立一等功;90個單位、243名個人榮立二等功。以集體獲得榮譽稱號的最高獎勵等級來分析(這個方法對軍迷理解和分析戰史是最簡單有效的),2個營、3個連、2輛坦克中,除了配屬163師打同登的55軍坦克團8連,其餘都是出於高平戰役——2個「英雄坦克營」,南北集團各一;2個「英雄坦克連」,都是南集團;2輛「英雄車」也是南集團。而南集團中路,就有1個營2個連1車,占榮譽集體過半。「東溪穿插」的43軍坦克團坦克1營及1連,現在屬於54軍127師裝甲團;從東溪繼續突擊高平的42軍坦克團6連、7連704車,和進攻複合的廣州軍區獨立坦克團3連303車,現屬42軍裝甲旅;配屬41軍122師進攻朔江的41軍坦克團3營、配屬163師的55軍坦克團8連,現屬41軍裝甲旅。戰果統計:裝甲兵1979共作戰70餘次,毀傷敵坦克14輛、裝甲車2輛、火炮108門、汽車56輛、火箭筒150多具、摧毀火力點1010個、炮兵陣地9個,並繳獲敵坦克1輛。參戰坦克和裝甲車掉溝和淤陷佔36%,戰損609輛次(平均每車大約一次),通過現場搶救恢復行動能力的有533輛次。共有76輛坦克被擊毀報廢,其中32輛坦克無法現場修理被後送;有44輛坦克被越軍徹底擊毀,經過處置後遺棄。裝甲兵總計陣亡214人,而營連幹部犧牲比例大於步兵。越戰犧牲的英勇裝甲兵,銳氣可嘉,英名不朽!越軍當時主要的反坦克武器是蘇制RPG2和RPG7型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相當於我軍步兵反坦克56式和69式40火箭筒),打59式毫無問題,更可輕鬆擊穿62輕坦。更讓人無奈的是,小巧輕便的美製M79型40毫米榴彈發射器,也能打穿中國的62式坦克。該發射器像馬槍那樣方便,越軍從美軍那兒繳獲了不少,1979年讓我裝甲兵大吃苦頭。吳忠在東溪穿插的時候,竟以58歲的年齡持槍步行,一方面是勇敢無畏,另一方面看來也是對裝甲戰的水平太了解了,不需要鐵甲的心理安慰。 主將尚且如此,對以坦克搭載步兵戰法的無奈和果敢,我們有了更深刻認識。美國M79 40mm榴彈發射器-輕兵器2005年21期-知網越戰以後,北越軍隊繳獲了大批的美製M79榴彈發射器,數量多到足以用到2020年,至今還在越軍中廣泛使用。M79配用的M430殺傷/反坦克兩用彈,初速79米/秒,最大射程400米,在一百米距離上能夠精確命中1.0X1.0米大小的目標,其空心裝葯戰鬥部能夠擊穿55毫米厚度的裝甲鋼板。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後,我軍針對62式輕型坦克沒有火控系統、防護力薄弱等缺點,立即進行了改進,為坦克加裝了激光測距機,在炮塔周圍安裝柵欄式防禦圍欄,為高射機槍安裝了裝甲機槍塔。由於沒有太大改裝的潛力,62式輕型坦克並未繼續進行大改進。 不僅榴彈發射器,大口徑機槍(比如某國援助的高射機槍)都行,62算啥 ,其他近距離照樣14.5毫米口徑的ZPU高射機槍一共有3種型號ZPU-1、ZPU-2和ZPU-4,分別是單管、雙管和四管的設計,雖然三種高射機槍機槍數量不同,但是都是基於14.5毫米口徑的KPV高射機槍設計的。這種KPV高射機槍說來也很有意思,其原型就是用來打飛機的反坦克步槍—PTRD。KPV採用的是槍管短後坐的自動原理,可選擇左右供彈,槍管可以快速更換,發射14.5X114毫米口徑高射子彈,彈種主要是燃燒穿甲彈和燃燒穿甲曳光彈,採用不可散式彈鏈供彈。1955年中蘇正式簽訂武器協議,中國獲得了包括ZPU-2。ZPU-4在內的大批輕武器,對KPV的仿製工作旋即展開。一年後,也就是1956年,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中國按照制出了56式高射機槍,並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56式四聯高射機槍,兩年後又在ZPU-2的基礎上搞出了58式雙聯高射機槍。至此中國具備了生產大口徑高射機槍的能力。56式高射機槍的構造和蘇聯KPV基本一致,同樣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機,該槍槍身由槍管、機匣、幾下蓋、槍機、擊發機、供彈器和復進簧組成,構造十分複雜。該槍口徑為14.5毫米,相比12.7毫米口徑的高射機槍,該槍彈頭質量和初速分別提升33%和21%,有效射程增加25%,穿甲能力有很大提升,對300米處20毫米裝甲穿透率高達80%。該槍設計目標主要用於射擊速度低於3 0 0m / 秒 距離在2 0 0 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1979年2月19日,解放軍進攻越南重鎮同登,越軍遂躲進實現準備好的「平頂山」堡壘群里依靠堅固的工事負隅頑抗,解放軍多次進攻均為取得勝利。因此前線指揮部決定使用多種重火力進行火力支援,其中就有4台58式高射機槍。作戰開始後,解放軍使用58式高射機槍直瞄射擊敵火力點,有效的壓制了敵人的火力,為贏得這場戰役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由於是使用的14.5毫米大口徑的燃燒彈,所以人體一旦被這種子彈擊中,往往造成非常嚴重的撕裂傷,擊中軀幹及頭部死亡率達到100%,其中四肢死亡率也高達80%,也就是說只要被它打中不管打哪必死無疑!被14.5毫米打過的陣地一般是找不到一具完整的屍體的。落後就要挨打2013-05-20鳳凰大視野 烈火戰車(一):坦克兵越戰親歷記-真假自己看著辦吧 十年中越戰爭期間比較點背的5個半步兵團-陸軍版-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最具影響力軍事論壇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63式裝甲車使用戰例小記_yamen2011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63式裝甲車使用戰例小記
不請自來。62作為自帶雙倍經驗的7級輕坦,是現在7級房的爺爺,八級房的爸爸,九級房也能一戰。250穿的金幣彈59看了會沉默,?6看了會流淚
作為一名駕駛員,看了這麼多答案,感覺我太外行了。大部分回答我都看不懂。
可不可以說一句沒有實操經驗就沒有發言權啊啊啊!全世界少見的逆潮流設計,裝甲可能擋不住大口徑機槍,肯定擋不住步戰車的小口徑機關炮,主炮射程比步戰車炮射程強的有限(和現代步戰車都會攜帶的反坦克導彈就更沒法比了),射速無法比,機動性也不如步戰車結論,這是一種打不過步戰車的裝甲車輛,而且沒有步戰車的步兵攜帶能力
有點中國版AMX-13的感覺,但沒有彈夾炮。。。
湊巧有戰爭雷霆的金幣62,來講一講
脆皮,脆皮,脆皮。
皮薄餡大,皮薄餡大,皮薄餡大。
不夠矮,不夠矮,不夠矮。
(對比目標詳情參見906工程)裝甲可以被防空車擊毀!
(對我就是WT跑過來的2333)
你就當它們是自行反坦克炮好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近期風傳的002航母改設計,上電磁彈射?另外原始設計改動是否會耗費時間,造成航母建設大幅推遲?
※美國軍隊允許自帶槍支嗎?
※如果台灣遭受到攻擊,解放軍會幫助台灣嗎?
※都說「川普對加強美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以抗衡中國不感興趣。」那麼如何看待「美媒:特朗普擬重建美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