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部分書都只看不到1/3,少部分看了1/2,個別看完,這樣有問題嗎?需要改進嗎?

希望在擇書/閱書方面得到些建議。


謝邀謝邀,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我的感受是,對於文學,藝術鑒賞這種邏輯不強的書,你可以看到一半丟掉這沒問題。但是對於社科、歷史、法律、經濟這種需要藉助邏輯思考的,看到一半就不看了會給你帶來潛在的沉沒成本,這種沉沒成本隨著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大,最終影響了個人的成長和自我提升。

先來說說文學。

我記得我之前在讀《自由》這本書的時候,也是讀到一半就棄了,過了很久才再讀。但我反思後發現這樣子對自己的影響並不大。

因為我們要認識一點:小說、藝術這種體裁的書籍本身沒有太高的邏輯性,閱讀這種書是一種美的享受,我們不需要花費太多的記憶,不需要太高的專註力就能讀下來。一本文學讀下來不一定會給你漲姿勢,但至少可以幫助你提高審美。

而有些小說的誘惑力極大,像雨果的,東野圭吾的,丹布朗的,加繆的等等,判斷一本小說是否抓人的標準因人而異,只要能讓你手不釋卷的文學作品都是極具誘惑力的小說。這個時候,你想停都停不下來,也不存在讀到一半就放棄的情況。

但是有一些文學作品,比如《暮光之城》、《偶發空缺》、《穹頂之下》、《自由》、《洛麗塔》、《奇鳥行狀錄》等,這類文學作品要麼就是篇幅太長,要麼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思想特別隱秘,需要好好體會。這種書看起來會相對更累,這時候你看到一半放棄是沒問題的。

我的理由如下:

1、只有當你看到一定程度後,你才會知道這本書究竟符不符合你的胃口。也就是說,前期的閱讀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文學作品,這種試錯的過程是必須要發生的。大量的閱讀量就是積累在試錯的過程中,才能進一步挖掘自己的興趣點。

2、文學作品的試錯成本很低,而且文學作品的閱讀收益並不建立在完整讀完這本書的基礎上。

這一點可能有點拗口。我用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當你在閱讀《怦然心動》的時候,小說里對男主女主的矛盾描寫非常生動,情節的設計也很吸引人,你讀起來愛不釋手,想著一天就把它讀完。可一千個讀者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總會有人不喜歡這種題材的,那麼試錯成本出來了:我花了一個小時確定了這本書不適合我看,這一個小時的成本並不高。

而且這一個小時的付出不光光全是付出,它同樣蘊藏著收益:《怦然心動》有一些人物刻畫非常的細膩,有一些用詞也非常的精準,這種雙向刻畫的寫作手法也能為自己的以後的寫作提供素材庫。就算我最後沒能讀完整本書,但是我利用這一個小時學到了非常棒的句子、非常妙的辭彙,甚至還會給我帶來創作的靈感,這是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可以不斷積累的,你就算沒有看完這本書,也能同樣獲益。

所以這就引出了社科書籍的閱讀。與之相對的,我不建議中斷社科這類書籍的閱讀,因為這類書試錯成本往往很大,而且試錯成本還會帶來另一個成本:沉沒成本

社科書籍跟文學的區別在於,它是理性的、邏輯導向的、結果導向的,讀懂一本社科書除了需要記憶力、理解力,更要在自己的腦海中不斷構建出作者的邏輯:作者的論點是什麼?論據是什麼?論證方式是什麼?

所以不同於小說。讀小說時我們只要記住人物關係和各自的特徵就好。而從我們打開社科書籍的那一頁起,我們就開始了自己的邏輯之旅,一本社科書的著成一定是有它自成體系的邏輯和觀點的,我們需要自始而終地跟著作者的論證構建自己的邏輯線條,一旦斷掉了這跟邏輯線條,首先你會失去了一次認識新理論,新視角的機會,其次重新找回之前的邏輯會非常浪費時間,最後是,斷斷續續的記憶可能使得我們的理解產生偏差。所以,社科書記的試錯成本很高,一旦讀了,就別輕易放棄

什麼是沉沒成本?這個術語廣泛地運用於心理學和經濟學裡,指的是那些已經發生的,無法回收的成本。當你開一家甜品店,除了資產負債表上的收益,你的時間、你已經揮霍出去的人力物力就是沉沒成本,這些成本無法隨著你運營的盈利得掙回來。當你談一場戀愛的時候,你在這段關係中為對方付出的電話費、房費、時間、精力體力,這些都屬於沉沒成本,不管你們最後有沒有步入婚姻的殿堂,這些成本都已經發生了,無法收回。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在一起很不開心但一直不想分手,因為這段經歷已經支付了彼此太大的沉沒成本了,分手後絕對會是一場虧本的生意,不如就這麼湊合著先過著。

由於社科書籍需要花費相對多的時間去理解術語和解構邏輯,在這個過程中,你所消耗的時間,買書花的錢,消耗掉的專註力等,這些都是你的沉沒成本,不管你讀完這麼本有沒有獲得幫助,這些成本都已經發生了,我們唯一可以使得沉沒成本值得付出的做法,就是找到一本好書,讀完它,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那麼,該如何選書從而儘可能地降低自己的試錯和沉沒成本呢?

1、利用豆瓣

這些年看的這些書,我都會非常依賴豆瓣的評分參考。一般來說,7分是區分可讀和不可讀的標線,8分是區分受用和不受用的標準線,9分是區分佳作和經典的標準線

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大家永遠不要碰7分以下的書。舉個例子。

如果沒有人看過《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這本書,你可以花五分鐘的時間隨便翻幾頁感受一下這本書的文風和敘述邏輯,看完你也可以成為下一個咪蒙。如果你碰巧是他的粉絲,求求你放過我別撕我。

至於《即將奔潰的文明》,7.9分算是正常分,因為這本書裡面的一些觀點非常新穎,只不過作者論述的方式過於累贅。

接下來是8分。一半來說,7分以上的作品就值得去讀,而8分的作品證明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價值。接下來列出的書我都讀過,與我內心的打分相差無二,光是這一點我就非常信任豆瓣的評分系統。

我在我先前的答案吐槽過德波頓的《工作頌歌》,因為寫得實在是太爛,我覺得之所以能打到7分還是因為讀者們願意原諒德波頓,他的實力絕對不止如此。再看看霧都孤兒,多少文青把自己的眼淚灑在這本小說上。

8分書的作品大家可以看看都是什麼檔次的書,這些書一般媒體都會大量報道,很多書也會家喻戶曉。請別完全質疑媒體對書的宣傳,就算媒體與作者間存在利益綁定,群眾的眼睛也都是雪亮的。

接下來就是9分來了。8分以上的書已經算是非常棒的書了,而可以拿到9分的,絕對是思想、文筆、內容等方面爐火純青的書。這種書絕對值得用來裝點你的書架,休閑時候來一本。比如同樣是小說類型的。《外出偷馬》雖然拿了大獎,但痛點在於它不如《是,大臣》那般普世,內容也比不上大臣宏大。這個分數還是非常fair的,

接下來是社科的書。

我還是非常敬佩孫教授的,只不過《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痛點在於,孫教師的思想太深奧,而且他的文筆沒辦法把他的思想描述得簡單普世一點,所以會有人抱怨看不懂。但《人類簡史》就不一樣的,思想深厚,文字簡潔,剛出版就被全球幾百家媒體爭著搶版權。可見中信出版社有多富裕。

2、鎖定好優秀的作家和出版社

我個人讀社科書時基本會看中信出版社的書,外國翻譯專門看上海譯文出版社,法律書看獨角獸工作室的、赫拉利的《未來簡史》我連書評都沒看直接就買,胡賽尼也是如此……這種方法適合閱讀小白,我大一就是這麼找書的,到了大三形成自己的閱讀習慣才開始接觸更多的出版社和作家。大家要清楚一點,高端的,成功的出版社或者作家,他們的書都是經過時間和群眾檢驗過的,沒有過硬的內容輸入和文字把握,垃圾書籍很快會被市場淘汰,經典卻不會過時。

我不知道其他城市的書店是什麼情況,但是北京的很多書店都會專門立一個中信專櫃,擺的全是中信的書,因為中信的書確實暢銷。

當然中信的書並不是都是優秀的,比如《從0到1》、《上癮三百年》就屬於看到一半可以扔掉的書,存在過度炒作的嫌疑,但是你不能否認中信同樣為你帶來了《人類簡史》、《世界秩序》這些好書。從優秀的出版社和作家裡選書,發現好書的幾率會更大,試錯成本也就更低。

3、多交一些書痴朋友

我有一個師兄,現在去了NYU,他的閱讀量應該遠在我之上,他是高知家庭。當我初中的時候還在看泡麵里藏著的小漫畫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讀《羅爾斯論文全集》了。我的很多書都是他推薦給我的,比如我永遠忘不了他那晚把我拉到他宿舍然後像嗑藥一樣跟我說你一定要看三體啊一定要看啊!還有金庸,金庸的文字太可怕了……

多結交這種朋友,不會錯的。

以上。


真心問一下題主怎麼做到的。不管多爛的書讀開就要讀完的強迫症表示很羨慕


1,心不靜

2,外在誘惑太多


不愛讀書的人占人群的九成,日本人讀書多其實九成五是動漫,只有一成人能夠讀專業之外的書,這裡面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人真能讀下去,大多數和你差不多。不必內疚,這些證明你是個正常人


沒問題,只要別看什麼自傳就是了,麻痹,以前買了什麼一些自傳,看完之後差點吐了。我真懷疑我腦子進水,怎麼把它看完了,什麼阿貓阿狗都出書了。


讀書其實只是興趣,那應該是習慣的問題。我看書要麼不買。如果買了,無論多麼不喜歡都必須看完,那怕從眼前飄過的是黑點也要翻下去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可以說一下自己

首先我以前就是個經常不怎麼能看完書的人

那一年作為廣告專業的人,我看到了亞馬遜的一則及其厲(zhuang)害(bi)的文案–《我害怕閱讀的人》

那一刻它就這樣直接刺進了我的心

於是我內心深刻反省,並覺得我也要做個飽讀詩書的人!於是我就去入手了一個蓋速食麵特別方便的kindle 我以為我走向了人生的巔峰,然而

剛開始我就去搜索探知各種書單,簡直可以召喚神龍,然後去亞馬遜的商城花費「巨資」收入一堆電子書,開始我的學習之旅

然後

從《圍城》到英文版《月亮與六便士》再到《少有人走的路》到《天才在右,瘋子在右》等等不說都沒有一本完整看完的,

於是我就開始反省自己,找尋答案

得出了一個原因!書單太多了,就是我在kindle里下載的書太多,以至於我看著這本書突然沒意思的時候我又去打開另外一本,然後然後就是這種循環

所以我開始改,我把所有的都存到另外地方去,一次保證只看一本,必須看完才換,當然前期是出了意外的,我打開《百年孤獨》,結果當它一長串長得都差不多的名字時,我又放棄了,我覺得一定是我打開方式不對,我得換一本簡單的先入手,而且故事性強一點,然後我開始了《基督山伯爵》

我覺得這樣的轉變一定能讓我開心順暢的邁著我的追求學識的步伐

然後我開始看,名字不長,情節也很好……

可是作為廣告專業的,我的作業真的很感人啊

我要在一周內設計完一套VI手冊!四天內出一個營銷策劃案!一周內有四篇論文報告,以及PPT(不能不感謝一直以來的拖延症)手動微笑

然後我就忙啊忙,等我過完這段美好的日子時,我再次拿起時,我發現

除了男主人公外這些人都是誰啊

【黑人問號臉】

所以我還是只看了三分之二又放棄了

後面開始看一些東野圭吾或者小說或者心理學書,可能因為興趣,也可能沒那麼多事困擾,所以就慢慢一本一本看完了

不知道這些原因是不是有和題主相似的原因,其實只是想說看書很難看完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因為對書的興趣,也有可能是時間的關係,可能平時本來比較忙,閑下來看書放鬆下自己,那這個時候看書只是一種興趣愛好,可以找一些趣味性強的書看,小說懸疑都可以,題主不妨放鬆些。也有可能是為了追求知識,有任務需求上的要求時,那麼我覺得如果存在時間上的干擾的話,比如中途要有一段時間去忙其他事的時候,可以做一些大概得記錄,下次再拿起來看得時候就輕鬆很多。

不知道有沒有能夠幫助到你,很少在知乎上答,希望對題主有用


仁者心動。本人覺得心靜才讀得下書,心若浮躁便想換本書讀下,又換一本……有些書不用從頭讀到尾,有些書要啃完,因人而異吧!?


有好多書,真的是,看了半本就夠了,作者要表達的一切已經表達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一半往往是不斷反覆說一樣的話。如果有一本書能讓你願意看完,那一定是因為值得看完。


書太厚了


在我看來,無論工作還是生活、看書都是一個態度,你得有興趣,也就是有原動力去做這件事情!

拿看書來說,我選取的書籍都是自己喜歡的,我從不逼迫自己看不喜歡的書,覺得好的書,我自己都是靜下心,好好看,那怕一天也就是20頁,也慢慢的看,一邊看,一遍思考,一遍消化!

所以,給你的建議:

最重要的就是興趣,你得對這本有個最基本的興趣,然後我們再一步一步的養成習慣,怎麼選取有興趣的書呢?那就看你喜歡什麼方面的東西,然後去切入。

養成習慣是這樣,我原來上班要做公交車一個小時,有座的時候,我就拿出書看幾頁,下班回家一樣的規矩,在家裡晚上睡覺前看幾頁,早上起床看幾頁,這段時間跑步都浪費了,就看了幾頁書。

工作,生活,之後是看書,先弄清楚我們的重點,既然看書是休閑、學習的一種,除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你得把那些閑散的時間用在看書上面,比如看電視,比如打遊戲,比如玩手機!

先去一點點的引導自己,慢慢的就會形成一種生活狀態!

我現在每天能看幾頁書,不看書,總覺得缺點啥,但也不執著非要看多少頁,看完了一部分,就會在微博上面發發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推薦閱讀:

書寫順序為什麼不是從左到右然後從右到左?
覺得自己根本學習不下去怎麼辦?
看書極快是什麼樣的體驗?
有哪些書的序言值得推薦?
如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TAG:閱讀 | 書籍 | 閱讀技巧 | 讀書方法 |